5月5日,在地宮後室發現了第一枚佛指舍利,貯藏於唐懿宗供養的用紅錦袋盛放的八重寶函中。高40.3毫米,上寬17.55毫米,下寬20.11毫米,內徑13.75-16.5毫米,重16.2千克。
5月9日,貯藏於地宮中室漢白玉雙簷靈帳內的第二枚佛指舍利出土。
5月10日,在地宮後室下的小龕中發現了一個鐵函,函外用加金絲織物包裹,函內又套四重,最裏麵的一重是白玉棺,舍利即置於此。
第四枚佛骨出土於地宮前室的漢白玉彩繪四鋪菩薩阿育王塔中。
四枚佛骨的形狀都非常相似,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副會長周紹良先生鑒定,其中的第三枚骨質感特強,白中泛黃,異於其他三枚,認定其為佛之靈骨,即佛祖的真身舍利,其餘為影骨,為替代品,它們同真身舍利一樣,都是佛教的聖物。
今日的法門寺已修複一新,重建的真身寶塔更加秀麗挺拔。寺西又修建了法門寺博物館,唐代的奇珍異寶我們都可以在此一睹它們的風采。
2002年2月22日,在距離唐代迎請佛骨活動一千多年後,應台灣地區數十位佛教長老的請求,中國大陸佛教界與台灣佛教界在法門寺共同舉行了佛骨供奉儀式。第二天,在海峽兩岸佛教界400多人的隨機護送下,法門寺的佛骨離開陝西前往台灣,並在台巡回供奉瞻禮37天。
佛指舍利被盛放在一座重63公斤,高134厘米的鎏金銅塔中,稱為壇城。壇城是保護佛指舍利安全的核心,安裝了270多公斤重的防彈玻璃罩,並在外加掛了密碼鎖。
佛指舍利除在台北市台灣大學體育館內供奉3天外,還將前往台北縣金光明寺、高雄縣佛光山、台中市台中體育館、南投縣中台禪寺巡回供奉。其間,佛指舍利所到之處都將舉行祈願法會、祈安法會等宗教儀式,並接受信眾參拜。
佛指舍利每到一處,成千上萬的信眾沿途虔誠恭迎。他們用最熱烈的方式表達著心中的喜悅。有的在路邊擺放了香案、供品,有的揮舞著彩旗,高誦佛號,有的雙膝跪地,熱淚盈眶。當地的電視台、電台、報紙等媒體更是連篇累牘地對這一係列的恭迎現場作著直播報道。雖然千年前唐代的供奉場麵已成了曆史,但是今天同樣的一枚舍利,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用它千年的靈光也正創造著另一段曆史。
7.安禪淨土香積寺
香積寺位於長安縣韋曲鎮西南的神禾原上,下臨樊川,距西安城約18公裏。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過香積寺》詩:“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一幅青山環抱,雲霧繚繞,古木參天,流水淙淙的幽靜畫麵躍然眼前。
香積寺創建於隋末唐初,唐代時,由於著名高僧善導613-681的到來而發展成為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祖庭。當時的規模十分宏大,有“騎馬關山門”之說。後來由於多次戰亂以及“會昌法難”的影響,寺院的規模逐漸縮小,許多殿宇蕩然無存。留存至今的香積寺僅僅是當時的一個小院落而已。這個小小的院落一路承襲著古老的名稱,能夠飽經風霜地支撐下來,完全是因為這裏聳立著善導大師靈塔的原因。
也許善導的名字我們很陌生,但是那句常常掛在嘴邊的“阿彌陀佛”我們卻非常熟悉。這一短小的念誦正是善導正式創立的淨土宗的一個顯著特征。隨著淨土宗影響的擴大,這一佛家的專用詞句早已衝出了寺院而家喻戶曉。
所謂“淨土”是指佛所居住的國土,那裏充滿享樂,沒有痛苦;溫暖的陽光,和煦的香風,樹木成林,鳥語花香,往生的人們平靜地生活,擯棄了任何私心雜念,和現實社會這個“穢土”世界完全形成了鮮明的對立。而且到達淨土世界的方法非常簡便,隻要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行。相傳東晉名僧慧遠在江西廬山邀集僧俗18人成立“白蓮社”。
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故被後代奉為初祖。此後影響較大的是東魏的曇鸞,著《往生論注》。隋唐間道綽亦傳淨土信仰,著《安樂集》。善導於貞觀十六年642赴並州今山西太原石壁玄中寺拜道綽為師,聽講淨土三經之一的《觀無量壽經》。三年後,善導回到長安,先入長安光明寺傳“淨土法門”,並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部“淨土三經”,以及世親所著《往生論》為依據,倡導專心念佛,正式創立了淨土宗。接著,他到香積寺任主持,並著書立說,廣招門徒,傳播淨土思想。他所著《觀無量壽經疏》、《法事讚》、《往生讚》、《觀念法門》等著作都成為淨土宗的主要經典。相傳他每次獲得施財時就要書寫《彌陀經》,一生從未改變過這一信條,共書寫了10萬卷,並繪有淨土變相三百壁,被稱為“彌陀化身”,淨土宗尊他為第二祖。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導登上香積寺前的大樹,自投而死。弟子懷惲為了安葬和祭祀他,特建造了一座塔,這就是現存的善導塔。為樓閣式密簷仿木結構,共13層,高33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平麵呈正方形,塔內設木梯以攀登至頂。唐高宗曾賜舍利千餘粒和百寶幡花供養,武則天也曾前來觀仰。後塔頂因年久倒塌,僅存10層,每層四麵各辟一券門,底層正南門額上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鑲嵌的磚刻楷書“涅槃盛事”四個大字。該塔在唐代不僅用於佛事,而且還用於天文觀測。
善導塔東側的磚砌小塔是其弟子淨業的舍利塔。為四麵五級空心樓閣式,高14.7米,建於開元十二年724。現在看著它的感覺,就好像一個被拋棄的孤兒,孤零零地佇立在香積寺高大的圍牆外,沒有人為它遮擋風寒。
1979年以來,國家對寺院不斷進行整修。
首先修繕了善導塔外因地震造成的裂縫,並將塔門作了複原。同時在善導塔東側沿著佛寺中軸線重建了山門殿、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法堂等主要殿宇,以及客堂、配房、念佛堂、僧房、齋堂等配套設施。其中,大雄寶殿內設置佛龕,供奉著新塑的阿彌陀佛鍍金接引像,高度達3米多。佛像前安放著日本淨土宗1980年3月特贈的善導大師木雕貼金像一尊,那雙手合十,安然念佛的神情不知感染了多少弟子。日本友人贈送的法器和玉石鏤空燈等,供奉在該像及大殿前。殿後是法堂,內供釋迦牟尼坐佛像,兩側為其兩大弟子迦葉和阿難。
9世紀時,日本天台宗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將淨土宗帶回了日本。12世紀,日本僧人法然又據善導《觀無量經疏》,著《選擇本願念佛集》,倡導專修念佛,開創了日本淨土宗,尊曇鸞、道綽、善導為最初三祖,將玄中寺與香積寺共同奉為祖庭。從1972年9月起,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淨土宗信徒皆陸續來到香積寺,舉行集會,紀念善導大師,朝拜祖庭。
8.孤塔傲存華嚴寺
華嚴寺座落於長安縣東南的少陵原半坡上,創建於唐貞元十九年808。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清乾隆年間1736-1795,因少陵原突然坍塌,唐代殿宇盡毀,僅存仿木結構磚塔兩座:東為華嚴宗初祖杜順禪師塔,呈方錐形,共7層,高21米。上層石刻“嚴主”二字,第三層刻“無垢淨光寶塔”。西為華嚴四祖澄觀的墓塔。但不幸的是該塔在清乾隆時從中部被折斷,1930年,朱子橋將軍到陝西賑災時在殘塔基礎仿照唐塔的式樣重新續建為今樣。塔呈六角形,共5層,高16.7米。第二層刻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也許是兩塔的鎮懾威力吧,距離崩塌的原邊已近在咫尺,卻能夠巋然屹立,完好無損。寺內最重要的碑石為唐宣宗大中六年825所刻的《杜順和尚行記碑》,現已移往西安碑林博物館。
華嚴宗與華嚴寺都是以《華嚴經》命名的。《華嚴經》的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古印度佛教經典著作之一。宣講各種教義和各級菩薩的修行過程。華嚴宗將該經推崇為佛教的最高經典。它的傳承係統一般為: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而其實際創始人則是法藏,他曾被武則天賜號為“賢首”,所以華嚴宗也常常被稱為賢首宗。
杜順557-640是雍州萬年今長安縣人,又名法順。18歲出家,首先學習禪定,後便在終南山講授《華嚴經》。
唐太宗曾召他入宮,賜號“帝心”,故又被稱為“帝心尊者”。他的《華嚴五教止觀》、《華嚴法界觀門》等著作,為後來華嚴宗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其弟子智儼承其衣缽,著《華嚴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華嚴一乘十玄門》,對後世影響很大。再傳弟子法藏著《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旨歸》、《華嚴經義海百門》等,為武則天所寵信,得以參政。唐德宗時,四祖澄觀受封“清涼國師”稱號,任大僧錄,憲宗時又任全國的“僧統”皆為管理僧人的高官,主持全國的佛教法事。
唐武宗滅佛後,華嚴宗一蹶不振,智儼門下新羅人義湘將該宗傳入新羅國,稱海東華嚴宗初祖。日本天平十二年740,新羅僧人審祥到日本宣揚華嚴宗義,傳法於日僧良辯,以奈良東大寺為根本道場,開創了日本的華嚴宗。
9.十方禪林臥龍寺
臥龍寺位於西安市區內的柏樹林街,與著名的碑林博物館接近,是繁華的商業地帶。它創建的確切年代至今爭論不休。有說建於漢初,有說建於隋唐之際或唐初。總之,它的曆史是非常久遠的。據說到了宋初,有一位法號叫臥龍的禪師住於寺中,與宋太祖談論佛法非常契合,因而,便將寺院改稱為臥龍寺。清代慈禧逃亡到西安後,曾對臥龍寺進行了修葺。現寺院山門上“臥龍禪林”幾個赫然醒目的大字,提示著人們佛家境地的存在。進入寺中,按照中軸線南北依次排列的鍾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殿、方丈殿等建築,構成了幽深而寧靜的三進院落,門外喧鬧的都市仿佛消失了一般。
民國初年,在臥龍寺和開元寺中曾發現了非常珍貴的宋版《磧砂藏》。《磧砂藏》是佛教大藏經的一種,因雕刻於磧砂延聖禪院而得名。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有一位叫寂堂的法師在平江府今江蘇省吳縣陳湖的沙洲上建立了一座佛寺,名為延聖禪院。不久便發展成為江南著名的寺院。磧砂本指水中的砂石,延聖禪院因建在沙洲上,故而被稱為磧砂延聖禪院。後寺毀,雕版也散失無存。
1924年,康有為來西安參觀臥龍寺時,發現方丈定慧法師所看的經卷正是稀世珍寶《磧砂藏》,他驚喜萬分,忙問法師還有多少這樣的經卷。法師告訴他有好幾個書櫃,康有為表示要全部買下,但遭法師拒絕。康有為又提出用清代內務府及商務印書館新出的《大藏經》各一部來交換,法師遂答應與佛教協會商議。但康有為卻急不可奈地立即雇人強行來寺中,將經卷裝箱運走。慌亂中有幾本經卷被遺失在寺院門口,被過往行人發現,報告了寺院。定慧禪師非常生氣,急忙告知佛協,佛協又立即通告陝西督軍。與此同時,陝西的地方紳士們也得知了這一事件經過,連夜聯名向陝西省高等法院控告康有為的盜經行為。許多學校組織學生來阻擋康有為運經車隊起程。一時,輿論大嘩,令康有為非常難堪,隻得忍痛留下經卷,悄然離陝。聖人與惡人也隻是毫厘之差啊!當時,有人給康有為題了一幅對聯,上聯是“國家將亡必有”,下聯是“老而不死是為”,橫批是“壽而康”。
這條聯出自成語“國家將亡必有妖,老而不死是為賊”,將其中的“妖”和“賊”兩字作了省略,直接諷刺了康有為是妖和賊。
在康有為事件之後,《磧砂藏》被移往陝西省立第一圖書館今陝西省圖書館的前身收藏。1930年,朱子橋將軍來陝西賑災時,看到了該版本。返滬後即與葉恭綽、丁福保、狄葆賢等佛教界知名人士組織籌劃影印。在與陝西地方當局協商後,即以陝西的《磧砂藏》為藍本,又從北京、雲南、山西等地商借了一批佛經,互為補充,曆時四年,完成了影印工作,共出版了《磧砂藏》500部,每部計593冊。自此,《磧砂藏》廣為流傳。
臥龍寺中珍貴的文物還有很多,如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雕刻的小石佛,佛足造像碑,宋鹹平六年1003鑄造的鐵鍾,清代的長方形和闐玉香爐等。尤其是佛足造像碑,在陝西僅發現了三塊另外兩塊分別藏於宜君玉華宮和耀縣文化館,它們是早期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而寺中的陀羅尼經幢更是唐代密教信仰普遍流行的見證。該經幢的獨特之處是將表現觀音信仰的大悲咒與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阿彌陀心真言同時刻在一個石幢上,這也是唐代盛行樹立陀羅尼經幢以來所表現出的一種典型形象。
10.藏傳佛教廣仁寺
寺院座落於西安城內西北隅的西北一路。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康熙皇帝來陝西巡視時,撥款敕建的。
是西安地區僅有的一座藏傳佛教黃教寺院。曆史上,班禪喇嘛和達賴喇嘛進京時,都曾將該寺作為行宮,駐足於此。西藏、青海、甘肅等地的喇嘛活佛來內地時也常常到此參拜。
廣仁寺雖然是藏傳佛教的寺院,但它的建築風格卻完全沒有藏地的特色。
寺院坐北朝南,緊靠著厚重的西安城牆。東部開有一個小角門,門內便是寺院的庭院,院中花壇內聳立著磚雕的大照壁和碑廳,康熙帝禦製的臥龍寺石碑便安放在此。碑廳北麵東西兩側是兩口龍眼泉,可惜已經沒有水了。
山門位於龍眼泉的北麵,其實是座山門殿,內供四大天王。殿後是第一進院落,由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正殿麵闊三間,其中供奉著佛像3尊,正中是綠度母,據說她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常常以中年婦女的形象出現。兩旁分別為文殊和普賢二菩薩。東麵的配殿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西麵的配殿中則供奉著四壁觀音、彌勒佛和伽藍菩薩。院落中還有一盞巨大的鐵鑄八卦燈,名為萬年燈,據說一次能添油108斤,而且晝夜不熄。
第二進院落由大殿和西部的喇嘛寮房、東部的接待室組成。大殿正門上懸掛著“法相莊嚴”匾額,殿中供奉著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
第三進院落是經堂,供奉著六麵六臂六足,揮舞著金剛杵的大威德金剛,他是阿彌陀如來的教令輪身,守護著西方,能降伏惡龍、毒蛇和怨敵。旁邊的供桌上還有一尊擁抱著明妃的大威德金剛像,這是密宗無上瑜伽寶生部的本尊。
經堂中還珍藏著明代版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6600卷。
11.泥塑寶庫水陸庵
“萬峰交掩一峰開,曉色常從天上來。似到西方諸佛國,蓮花影裏數樓台。”這首帶著濃鬱的佛教氣息的詩句,從唐代詩人盧綸的筆端抒發出來,將一座青山綠水掩映下的寺院呈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禁不住要尋求它的蹤跡。這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正是唐代著名的佛寺悟真寺。
悟真寺位於藍田縣東南10公裏的王順山中,在唐代時規模十分宏大,擁有殿宇千間,僧人千名。其建築群延伸至悟真峪南北普陀的廣大地區。在北普陀有著名的大殿水陸殿,殿中因有琳琅滿目的彩色壁塑、懸塑而著稱於世,遂逐漸從大殿發展為一所寺院,稱為水陸庵。淨土宗的創始者善導和他的弟子淨業都曾在此著書立說,弘傳佛法。相傳,庵中的彩塑最初出自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之手。宋以後寺院漸衰,直到明代,許多壁塑更是殘破不堪。明代秦蕃王朱懷埢因喜愛這裏的山光水色,常常到此遊覽,並將水陸庵奉為家祠佛堂,調集諸多能工巧匠重新加以整修,並將寺中原有的壁塑也作了修葺,使壁塑的風格具有了明代特色。
現在所見到的壁塑就是從這個時期保留下來的,其間雖經多次重修,但明代的風格始終不曾失卻,成為陝西境內佛寺中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壁塑群。
水陸庵,是一座西朝東的三進四合院,中間是過殿,內供彌勒菩薩像;後院正中為五開間的大雄寶殿,殿門上懸額為“諸聖水陸殿”,彩塑就分布在這裏。兩側是廂房。
踏入諸聖水陸殿的大門,儼然加入了一場盛大的說法會,四周人頭攢動,佛、菩薩、弟子、供養人濟濟一堂,經幡飄揚,華蓋掩映。
就向一位遲到的聽眾,一時真不知該往哪裏挪步。迎麵高大的橫三世佛結全跏趺坐於雙層重疊的蓮台上,螺發高聳,方額圓臉,雙眼細長作俯視狀,麵容平靜如水;袈裟披垂雙肩,袒露出健美的胸部。正中是釋迦牟尼佛,弟子阿難和迦葉脅侍左右;左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右側是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橫三世佛像的背後都有一個高大華麗的橢圓形背光,背光的外輪雕刻著貼金的火焰紋,內層以大小不等的寶相花組成富麗的花帶紋,諸佛、菩薩、伎樂飛天、護法神以及舞象、立羊、摩羯魚等瑞獸散布其間,豐富而多彩。尤其是釋迦牟尼佛背光中央的大鵬金翅鳥更是與眾不同。它是佛教八部眾之一的迦樓羅天神。據說它曾經以龍為食,龍王害怕斷子絕孫,就請求佛的幫助,佛給了他一塊袈裟,讓他鋪在海麵上。金翅鳥再來覓食時,隻見海麵上金光閃爍,刺的它睜不開眼睛,隻好空腹而回。
這樣持續了幾天,金翅鳥已經餓得渾身發軟,於是便來到佛前,請求佛拯救。佛將它收入自己門下,並讓天下僧眾供給它食物。這樣,金翅鳥再也不以龍為食了。
在橫三世佛的對麵,沿著東簷牆的東西兩麵,又分別雕塑著法身佛毗盧遮那和報身佛盧舍那,恰好與正殿上的釋迦牟尼佛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組成了“三身佛”世界。
環繞三世佛和三身佛的山牆上,同樣是滿壁的塑像,內容有佛傳故事,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作了形象的再現;佛本生故事,描繪了釋迦牟尼佛在前世舍身行善的事跡;經變故事,表現佛經的內容;以及散發著生活氣息的五百羅漢過海群雕。
除了豐富的佛教造像外,水陸庵的壁塑群中還摻雜著儒、道兩教的造像,並將釋迦牟尼與孔子、老子三像並列,充分展示了中國宗教文化兼容並蓄的特點。尤其是老子造像,鶴法童顏,在中國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