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師為了防止經本散失及火災的毀壞,上書請求高宗允許他建造一座石塔,安置佛經。高宗認為建造石塔耗工太多,耗時又長,建議改為建造磚塔,塔址選在慈恩寺的西院。玄奘法師依據西域佛塔的形製,親自設計並參與了該塔的建造。塔建成後,取名“雁塔”,共有5層,高180丈,塔基各麵均為140尺,並有相輪、露盤。
雁塔名稱的由來與“雁為比丘落命”的故事有關。據說,在帝釋山的東峰有一座小乘佛教寺院,寺中的僧侶開三淨食,即吃三種肉。後來漸漸吃不到三種肉了。有一天,有一位和尚在院中行走,忽然看到一群大雁飛過來,他就開玩笑地說:“今天眾位和尚沒肉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正餓著肚子啊。”話音剛落,就見領頭的大雁俯身衝下來,墜死在他麵前,意思是請他吃了它。和尚甚感驚訝,慌忙報告寺中住持以及眾僧,大家都說這隻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是如來佛在想方設法教導他們不殺生。於是,他們決定放棄小乘,改信大乘。為了銘記這隻大雁的教導之恩,便在它墜死的地方建了一座塔,取名雁塔。以後,各地建置佛塔亦多有依據這個故事來命名的,雁塔成為一個泛稱。玄奘在印度遊學時曾參觀過該塔,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亦曾有過記載。玄奘本是大乘的信徒,因而在建造慈恩寺塔時亦將該塔取名為雁塔。後來,為了與薦福寺中的雁塔作以區別,遂將二塔分別冠以“大”、“小”之稱,成為大雁塔與小雁塔。
不幸的是,大雁塔的建造由於隻是外層包磚,內部填土,因而不夠結實,僅過了50年左右,塔便開始坍塌了。
在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塔被徹底拆除並重修。同時,塔的造型風格也作了改變,不再仿西域的製式,而是按照當時中國流行的樓閣式木塔樣式,用磚砌出柱、簷、鬥拱,作仿木結構來建造。塔的高度增加到300尺,共10層,各層設樓板、扶梯,可以盤旋而上。塔底層的四個拱門上都有青石門楣、門框,門楣上有線刻殿堂建築圖及佛像圖,尤其是西麵的阿彌陀佛說法圖最為精美,傳為閻立本所繪。門框外側刻有卷葉蔓草,內側刻護法天王、金剛力士。
登臨塔頂憑欄遙望,長安風光盡收眼底。隨著科舉製度的發展,自唐中宗神龍年705-706後,考中進士的人們便盛行到大雁塔下題寫自己的名字,這就是所謂的“雁塔題名”,也是當時人們光宗耀祖的時髦話題。
慈恩寺與大雁塔由於其建置的特殊原因和在社會上的影響,在唐代始終受到保護。“會昌法難”時期,曾命令拆除全國的佛寺,而慈恩寺卻仍被列入保留佛寺之列。直到唐末,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並令拆遷宮室及長安居民屋舍,慈恩寺亦在此時開始拆遷,導致了寺院的衰落。再經金、元時代的戰亂,更是遭到了致命的毀壞。現在寺院的規模基本上是明代固定下來的。寺內建築全是明、清遺物,規模隻限於大雁塔所在的西院範圍內,占地約50畝,相當於原寺麵積的12.5%。而大雁塔最晚到唐天寶十一年752就隻餘7層了。五代時後唐的安重霸又修繕了該塔。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大雁塔曾遭火災;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在塔身外麵緊砌了一層新磚,用以加固。今日的大雁塔基本上保存了唐代重修後的形製以及後唐整修時的風采,塔通高64米,逐層內收呈角錐狀巍然屹立於慈恩寺內。
今天,大雁塔的名聲遠遠超過了慈恩寺。然而,它與玄奘法師和慈恩寺所構造出來的那條不可分割的鏈條卻始終剪切不斷。斯人已去,其地猶存,古人失去三藏法師時的哀惋與現代人對三藏法師的欽歎是不能夠放在天平上稱量的。
4.靜臥樊川興教寺
秦嶺山脈的終南山北麓,燏水兩岸的廣大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著名的遊覽勝地,她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樊川。在這個山青水秀的世界裏,星羅棋布般地點綴著八座佛寺,號稱“樊川八大寺”,包括:興教寺、華嚴寺、牛頭寺、觀音寺、雲棲寺、禪定寺、法幢寺和興國寺。其中,興教寺由於所處的地勢既高、規模又大,以及玄奘法師的影響力而被列為八大寺院之首,聞名中外。
興教寺座落在樊川的東端,今長安縣杜曲東南的少陵原畔,距西安約20公裏。是為遷葬玄奘法師的遺骨而興建的。
玄奘法師於唐麟德元年664在玉華宮今陝西銅川西北圓寂,被安葬在今西安市東郊滻河東岸的白鹿原上。但是,此地離京城很近,唐太宗每每遙望白鹿原就想起了與玄奘的情誼,常常傷心難過。於是決定將玄奘法師的遺骨遷往風景優美的樊川,並建塔以資紀念。後來唐肅宗到此寺遊覽,題塔額“興教”二字,意思是大興佛教。從此,寺院便以“興教寺”為名。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曾修葺過一次。清同治年間,寺內建築被兵火焚毀,僅存寺西慈恩塔院內的玄奘、窺基、圓測三座磚塔。1922年和1939年曾兩度重修。1949年後又翻建一新,並具有了一定規模。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寺內的正殿、藏經樓以及長方形敞亭等都是近代的建築。
興教寺座北朝南,山門門額上書“護國興教寺”、“法相”、“莊嚴”9個金色大字,光彩奪目。進入山門,寺院的大殿、臥佛殿、藏經樓和塔院等核心建築在古木與翠竹的婆娑搖曳中,一字排開呈現出來。左右兩側更有鍾鼓二樓遙相呼應。大雄寶殿位於寺院的中部,是一座五楹大殿,殿內供奉著一尊明代鑄造的銅佛像,以及50年代緬甸遊客贈送的白玉彌勒佛像;大殿後是臥佛殿,殿中供奉著一尊金身大臥佛,殿堂上經幡飄垂,香煙嫋嫋。西側配殿中有許多碑碣,其中的《玄奘負笈圖》石碑,雕刻著年輕的玄奘法師身穿短衣,足登布履,手執雨傘,背負著滿裝經卷的行籍,西行取經的生動畫麵。玄奘法師的兩大得意弟子圓測613-696與窺基632-682的石刻影像碑也保存在此。
寺西是慈恩塔院,塔院內聳立著三座仿木結構的磚塔,中間的一座是玄奘法師遺骨舍利塔,高23米,共5層,每層皆有磚雕鬥拱和門欞。底層南麵為拱形券洞,內供泥塑彩繪玄奘坐像一尊,為清代遺物;底層北麵嵌有石刻《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碑》一通,記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跡。該碑因是唐文宗開成四年830篆刻,年代久遠,故今字跡已有剝落,且模糊不清了。東麵是新羅今朝鮮僧人圓測的墓塔。圓測名文雅,其祖父為新羅國王,但他很小就出家了。貞觀初年,年僅15歲便來到長安。唐太宗非常讚賞他。玄奘從印度回來後,他便投師門下,潛心研習佛學,並精通了瑜伽教義,著《成唯識論疏》、《仁王經疏》、《解深密經疏》等著作。曾被召為長安著名佛寺之一的西明寺大德。傳說他常常與窺基互爭高下,玄奘在慈恩寺為窺基講述新譯的《唯識論》時,圓測買通了門人前往偷聽,玄奘剛一講完,圓測便立即自設講堂向僧眾講授。西麵是窺基的墓塔。窺基字洪通,唐右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之子,開國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出家時僅17歲,跟隨玄奘學習梵文和佛教經論。25歲便參加了玄奘的譯場,以後又從事著述。28歲參加了《成唯識論》的翻譯之後,又為它作了述論,詳加解釋。他所作的述論有十四部之多,號稱“百部疏主”,又因他常住大慈恩寺,故世又稱之為“慈恩大師”。
圓測與窺基直承玄奘學說並加以發揚廣大,在唯識宗的創立過程中亦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而將二人之塔立於玄奘法師塔左右。兩塔均低於玄奘之塔,高7米,結構亦相同,內各有泥塑造像及石刻塔銘。
寺院東部是藏經樓,珍藏著近萬卷經書,如唐人手抄經1卷,以及《藏經》、《續藏經》、《大藏經》和多片巴利文的《貝葉經》等。
5.晨鍾悠揚薦福寺
薦福寺位於唐代長安城開化坊南部,即現在的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始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684,是唐高宗李治死後百日,宗室皇族為了給他祈福而集資興建的,故而取名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名為薦福寺。寺院的規模有99900平方米,占據全坊麵積的一半。僧侶有200多人。殿宇中繪製有吳道子、張璪、畢宏等名家的壁畫。中宗李顯景龍元年707又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修飾,並在寺南的安仁坊西北隅另辟塔院,建造了一座秀麗的高塔作為薦福寺塔。這座密簷結構的磚塔,共有15層,高45米。塔平麵呈正方形,底層每邊長11.38米;各層南北有半圓形拱門,最底層的南北門楣上刻有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圖像。塔內設有木梯,可供攀登。但內部空間狹小,光線較暗,登塔眺望非常不便。塔與寺隔街相望,卻又融為一體,蔚為壯觀。
薦福寺塔建成後,曾經曆了70多次地震。其中有兩次非常具有戲劇性,被明代文人王鶴題記在塔底層的門楣上。
一次是在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地震使塔頂被毀,塔身從中自上而下被震開了一條數尺寬的裂縫,儼然為塔開了一扇明亮的天門,行人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另一次是在34年後的明正德十六年1521,一夜之間,地震使裂縫突然合攏,出現了所謂“神合”的奇跡。後來,經過研究,發現該塔不倒的原因是由於塔基用夯土築成了半圓的球體,和不倒翁的原理一樣,受震後應力均勻分散了。但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長安東麵的華縣再次發生八級大地震,薦福寺塔再次受到損壞,頂部兩層坍塌,迄今塔僅存13層,高43.3米。到清代,薦福寺塔的名稱不再使用,始稱小雁塔,是因為其形製與慈恩寺的雁塔相似,形體嬌小而得名。
薦福寺與慈恩寺,以及大興善寺一起被稱為唐代長安的三大譯經場。著名高僧義淨曾在這裏主持譯經工作,使薦福寺之名遠揚各地。
義淨635-713是稍晚於玄奘的一位高僧,也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譯經家之一。俗姓張,齊州今山東曆城人,一說範陽今北京城西南人。於唐高宗鹹亨二年671從長安出發,到廣州取道南海赴印度求法。在印度期間,他曾先後遊曆了佛教聖地靈鷲峰、雞足山、鹿野苑、祗園精舍等地,並到那爛陀寺學習大小乘佛教。他所遊曆的國家有30多個,曆時共25年,在歸國途中寫成了《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於證聖元年695返回洛陽,武則天親自迎接了他。義淨所帶回的佛經有400部。唐中宗神龍元年706,義淨入住大薦福寺,直到玄宗開元元年713圓寂於此,共譯出經、律56部,230卷。
唐末,薦福寺在戰火中被毀壞,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後來,僧人們又按照其寺原有的形製,在塔院內重建了薦福寺。雖然寺院的規模被大大地縮小了,但寺院總算能夠得以保存下來,並與塔從此合而為一。這種寺塔合一的格局始終未曾改變,一直延續至今。
金代明昌三年1192在寺內鑄造了一口大鐵鍾,高度約有3米,直徑2米多,重達2萬多斤。傳說有一位姑娘坐在武功屬於鹹陽市轄區河畔的石頭上搗衣,忽然,石頭發出了砰砰的宏大響聲,這聲音迅速傳至數裏之外,人們聞聲發掘,發現石頭下埋著一口大鍾。於是,便將鍾送到該地的崇敬寺中。清康熙年間修葺薦福寺時,又將大鍾移至薦福寺內。每日清晨,和尚們按時撞鍾,鍾聲洪亮悠揚,劃破黎明,喚醒沉睡中的大地。於是,雁塔晨鍾成為關中八景之一。傳說天將下雨的時候,這口鍾還會自動發出嗡嗡的鳴響,所以,有句諺語說:薦福嗡嗡響,不要曬衣裳。
徜徉在今日的薦福寺中,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慈氏閣、大雄寶殿、藏經樓和白衣閣等建築,已經是典雅的明、清風格的體現了。隻有綠陰掩映下的一塊塊碑石還忠實地記錄著磨不滅的曆史滄桑。
6.舍利飛霞法門寺
中國境內供奉佛祖釋迦牟尼舍利的四大名刹本來有四座,分別是:岱州五台、終南五台、泗州普王寺和陝西境內的法門寺。前兩寺已毀於唐代的“會昌法難”時期,普王寺也在清康熙年間沉入了湖澤之中。隻有法門寺留存至今。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9公裏處的法門鄉,西距西安約100公裏。
該寺的創建頗具神話色彩。據說佛祖滅度200年後,篤信佛教的古天竺國王阿育王便將佛骨分為八萬四千份,役使鬼神於世界各地建塔供養,使世界上出現了八萬四千座佛塔,其中的一座就建在扶風,稱為阿育王塔,它就是著名的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前身。在東漢桓靈年間147-188,又在塔的旁邊建造了一些屋舍,二者共同組成了今日法門寺的最早建築—阿育王寺。這個傳說中關於寺塔的建造年代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我們還是存疑,它可能與曆史上阿育王事跡在中國的流行有關,當時佛教徒們曾到各地搜尋聖跡、寶塔,眾多的寺與塔都被冠以阿育王的名稱,被視作有靈氣的寺塔。據相關文獻及法門寺周圍的考古發現證實,該寺的建造年代應是北魏文成帝452-465初複佛法之後到西魏時期535-551。但是傳說中關於真身舍利被供奉於此的事實卻是被證實的,法門寺之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深遠也主要是這個原因。
舍利,是從梵文音譯而來的一個詞,意思是屍體或身體的骨頭。在古印度,“舍利”一詞是指那些非常細小的物質。在釋迦牟尼圓寂後,其弟子將他的遺體進行了火化,在骨灰中出現了許多凝結在一起的珠狀物,由於非常微小,故而便借用“舍利”一詞來稱呼它們。從此,“舍利”的詞義便改變了。後來,一些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燒剩的骨頭也被稱為“舍利”。佛教中一般將舍利分為三種: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發舍利和赤色的肉舍利。從舍利的完整性又可分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另外也有將佛教大小乘的全部經卷稱為法身舍利的。法門寺所供奉的舍利屬碎身舍利,它是一枚佛指舍利。除真身舍利外,佛經中還規定可以用米粒或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玻璃,甚至大海邊揀拾來的清淨砂粒、藥草、竹子、木根節等物品,都可以用來製作舍利的代用品以供養見《如意寶珠金輪咒王經》。
法門寺雖然非常特殊,但是它早期的型製卻已不可考。
自寺院建造之後,曆代統治者都曾前往法門寺,開啟寶塔下的地宮,迎奉佛骨回京城皇宮或寺院中供奉,認為這樣就能歲豐人和。這一活動使寺院的規模不斷擴大,從唐初至五代的300年間,建成了環琳宮24院。在寺院現存的曆代碑刻中我們可以見到其中11院的記載,包括:真身院、天王院、吉祥院、地藏院、五會院、淨土院、羅漢院、浴室院、修造院、維摩院、普通院。《扶風縣誌》記載,法門寺真身寶塔在唐宋時為一座四級木塔,明隆慶年間1567-1572倒塌毀壞。明萬曆七年1579到三十七年1609重修時改建成了一座十三級八棱磚塔,高45米,這一型製一直保存到1981年8月24日磚塔再次倒塌為止。
北魏道武帝登國二年387首次開啟了寶塔地宮。
隋仁壽四年604,在岐陽郡首李敏的主持下,進行了第二次地宮的開啟活動。
到了唐代,迎奉佛骨的活動更加頻繁,規模也更大了。
曾先後六次迎奉佛骨。首次敕迎佛骨在唐貞觀五年631,在開啟地宮之後,發現了北魏、北周時期所立的兩通石碑。
至唐顯慶五年660,修葺寺院和寶塔,先後施錢5000貫,絹3000餘匹,將佛骨迎請至長安大內供養。三月,又將真身舍利移往東都洛陽大內供養,並為舍利特製了“九重寶函”,武則天還以絹1000匹和自己所用的衣帳等物相舍。直到龍朔二年662二月十五日才將舍利送還法門寺繼續保存於塔基石室。第二次迎請佛骨是在長安四年704,武則天命首賢大法師法藏等赴法門寺,再次將佛骨迎至洛陽,供奉於明堂之中,並賜各種珍品。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大家爭相施舍、朝拜。四年之後,才將佛骨奉還法門寺,置於白石寶帳中,並將寺院又命名為無憂王寺,塔為大聖真身寶塔。唐中宗李顯及其皇後韋後等一些皇親國戚都下發將自己的頭發取下入塔供養佛骨。在1978年的考古發掘中,這個藏頭發的石匣蓋被發現。第三次迎奉佛骨是在唐上元元年760五月,法澄法師、中使宋合禮、鳳翔府尹崔光遠等奉詔迎佛骨回京城宮內道場以及各寺供養,於十二月奉還。肅宗李亨還賜施了金玉佛像、金銀法具以及寶石、數珠等,同時再次增修了寺院。每次奉迎佛骨的活動都是聲勢浩大,王公貴族及士庶百姓都奔走施舍,甚至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針對這種近乎瘋狂的活動,刑部侍郎韓愈深感憤慨與痛心,寫下了《論佛骨表》諫諍,反對崇佛,建議將佛骨徹底毀棄,永絕人們崇佛之念。這使崇信佛教的憲宗皇帝大怒,欲將韓愈處死。經裴度等人的求情勸諫,方將韓愈免於一死,流放到嶺南潮州任刺史。奉迎佛骨的活動繼續舉行。第四次迎奉佛骨是在唐貞元六年790,這是唐王朝經“安史之亂”的打擊,唐德宗皈依佛教並奉迎佛骨至長安,先在內道場供奉,再置京都諸寺。第五次迎奉佛骨是在唐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啟塔,親奉香燈。舍利在皇室供奉三日,其後又送長安各佛寺供奉。第六次迎請佛骨是在唐鹹通十四年873。這是唐懿宗在位時的一次聲勢浩大、供品最豐、耗資空前的活動。迎佛骨時,以金銀為寶刹,以珠玉為寶帳香升,僧徒道從,竟飾車服,從長安到法門寺的路上,車水馬龍,晝夜不絕。直到十二月才將佛骨送還。次年一月四日,唐僖宗在供奉佛骨的地宮中又敕令奉置了皇帝、皇後、王公貴族以及法門寺僧人敬獻的大量金銀器、玻璃器、珠寶法器和絲織品,並刻《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器衣物帳》碑石一通,將地宮從此封閉。
五代時,後唐莊宗年間923-926,秦王李茂貞連年增修寺宇,建有《重修法門寺塔廟記》碑,詳細記載了法門寺的盛況。到宋代,法門寺仍受到重視,宋徽宗還手書“皇帝佛國”匾額,懸於山門。
1981年8月24日,隨著綿綿秋雨中的一聲巨響,真身寶塔西半壁坍塌。1987年4月清理塔基時,沉默了1000多年的法門寺再次震驚了世界。從塔基地宮中出土了4枚佛骨舍利以及大量唐代皇室奉獻的供養品,包括金銀器121件組、鐵質器16件、瓷器16件、石質器12件、玻璃器17件、漆木雜器19件、珠寶玉器約400件粒、絲織品700多件。地宮總長21.12米,總麵積31.84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後室六部分組成,是中國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塔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