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青山佛閣映夕陽——古寺影蹤(1 / 3)

第四章青山佛閣映夕陽——古寺影蹤

概述

陽光、清泉、微風和花香,這些大自然的恩賜,不知不覺中已經成了現代人的奢侈品。而被這些奢侈品所包裹的正是人類燦爛的傑作——佛寺,那幅“深山藏古寺”的畫麵曆經千年而會時常浮現眼前,正是因為它們不僅擁有人們所想往的奢侈品,而且擁有人們渴望了解的那部分宗教文化,希望它的奧妙與神秘,亦從山澗林間傳送出來,讓那個“雲深不知處”的佳境拋開昔日的麵紗,展示真實的自我風采。佛寺的扉頁到了翻開的時候,讓我們身臨其境地去領略這部線裝圖書吧。

1.密藏宗風大興善寺

在隋代諸多的佛寺中,以長安城靖善坊內的大興善寺最為有名。它是隋文帝楊堅敕令在原來北周明帝所建的陟岵寺和晉武時創建的遵善寺兩座佛寺基礎上增修擴建的國寺。寺院的名稱取自隋國都大興城的“大興”二字和遵善寺所在位置靖善坊的“善”字。隋文帝興建大興善寺的原因是為了複興佛教。

據中外考古學家們的實地勘察以及對史籍記載的研究,大興善寺的規模幾乎占據了整個靖善坊,達到26萬多平方米。唐代道宣《續高僧傳》卷三十《慧常傳》中說:“興善大殿鋪基十畝,欞窗高大,非卒搖鼓。”《長安誌》卷七也說其“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號曰大興佛殿,製度與太廟同”,寺中的僧眾約有千餘人。這樣大麵積的佛寺隻有大興城西南隅和平坊的禪定寺和永寧坊的大禪定寺能與之相比。

但後兩者的地位卻遠遠遜於大興善寺。一些重大的佛事活動都在大興善寺中舉行。如隋仁壽年間601-604奉安舍利的活動,寺僧不僅參與其中,而且奉安舍利的僧團首先是在寺中集中,然後麵殿見君,以幡蓋、香花、禮樂讚佛,“一切眷屬人民,莫不奉行聖法”《廣弘明集》卷十七《舍利感應記》。一旦僧眾之間出現分歧,也是以大興善寺僧侶的法度來衡量的。《續高僧傳》卷二《達摩笈多傳》和《開元釋教錄》卷七《菩提登傳》載,當時廣州有僧人行“塔懺法”及“自撲法”,官司檢查認為這些活動屬於妖異行為,但僧人不服,說自己是依照《占察經》而行的法術。於是便派人前往大興善寺向僧人們詢問,僧人們亦認為這種法術與佛經所說之法不同,這樣,文帝便下詔予以禁斷。隋代幾位著名的昭玄統以及昭玄都都是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僧官,也都居住在大興善寺內,如僧猛、靈裕、曇遷等。開皇七年587,文帝召洛陽慧遠、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濟陽寶鎮、汲郡洪遵、太原曇遷等沙門六大德入京,並於大興殿延見,命所司將其安置在大興善寺中,王公宰輔冠蓋相望。做為大興善寺第一任寺主的靈藏律師,不僅僅是寺主和昭玄都,而且與隋文帝的交情很深,常常在宮中與文帝同坐,談經論道,甚至商討國事。可見,隋代大興善寺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佛寺都無法相比的。

大興善寺自建立之後就成為了譯經場所。隋代的第一所國立譯經館就設置在寺中。有“開皇三大師”之稱的天竺高僧闍那崛多、提黎耶舍和達摩笈多都相繼在寺中擔任譯主,弘傳密法,開創了隋代佛經翻譯的高峰,共譯出佛經59部278卷。

進入唐代,從太宗之後到武宗時期的近200年間,由於高宗、武後、中宗、肅宗、代宗、德宗等帝信奉佛教的緣故,大興善寺更得到擴建。高宗總章二年669,大興善寺失火,佛殿被毀,高宗下令重修,佛寺的麵積由此增加了20畝。代宗永泰元年765,敕令在寺中置“方等戒壇”,這是唐代第一座方等戒壇。大曆十年775,大興善寺寺主不空去世,敕令出內庫錢於寺內建“不空三藏舍利塔”,以紀念這位“開元三大士”之一的名僧。建中二年781,又立了“唐不空和尚碑”,記載不空和尚在大興善寺的活動情況該碑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憲宗元和四年809,寺內建了一座轉輪藏經殿,用以貯藏經書,殿的形製仿照印度而來。穆宗長慶年間821-824,曾在春明門裏離皇宮不遠處建造了一幢“天王閣”,到文宗大和二年828,敕令將這座大閣遷往大興善寺內,同時在寺內還建造了一座“大士閣”,用以供奉觀音大士。

除了這些主體建築外,寺中還有許多院落,其間隔牆相連。如翻經院、灌頂道場、禪院、行香院、僧房等。翻經院是寺中最早的建築之一,是專為佛經的翻譯而設置的。灌頂道場是肅宗乾元元年758敕令修建的。該道場開創了一代灌頂之風。灌頂之法原為古印度國王即位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將四大海之水由國師灌於國王頭頂,表示壽命長遠,國家昌盛,權力無限。行香院則是專供達官貴人燒香拜佛的場所。禪院是禪宗僧人的住所。

唐代的大興善寺同樣是長安佛教的譯經中心,與玄奘法師主持的慈恩寺和義淨主持的薦福寺共同成為長安佛經三大譯場,吸引著眾多的譯經名僧。開元四年至八年716-720,印度僧人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和不空705-774不僅在此譯出了密宗經典500多部,而且還弘傳密法,被稱為“開元三大士”,使大興善寺成為漢地密宗的祖庭。

乾元元年758,不空上表請奏搜訪梵文經夾加以修補,並由他翻譯傳授。得到肅宗敕許後,將長安慈恩寺、薦福寺,東京聖善寺、長壽寺等,以及各縣的舍寺、村坊凡舊有玄奘、義淨、善無畏、流支、寶勝等三藏所帶來的梵夾都集中起來。這是唐代梵夾的一次大規模集中。後來唐武宗滅法,大興善寺被毀,大批梵夾也就損失了。這使得漢地密宗從此衰落下去。

漢地密宗密法有“金剛界”和“胎藏界”之分。認為宇宙的一切都是法王大日如來所幻現的,其智慧如金剛,可以推翻一切煩惱,稱“金剛界”,以金剛智及其弟子不空為代表,根本經典是《金剛頂經》。另一方麵,大日如來的理性如胎兒在母體,如蓮花種子在蓮花,稱“胎藏界”,以善無畏及其弟子一行為代表,根本經典為《大日經》。金、胎二界在中國的傳承,以金剛界為盛。僅不空譯出的經典就達77部,120餘卷,他們將大乘佛教的繁瑣理論運用在簡化通俗的誦咒祈禱方麵,認為將口誦真言語言、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意密三密同時相應結合,就可即身成佛。

大興善寺雖是密宗祖庭,但其他宗派來此掛單的僧人也很多,為了互不相擾,寺中特辟專院以供其居住已經成為該寺以及唐代一些大寺院的慣例。

另外,寺中還有著名畫家吳道子、尹琳、梁洽、劉焉等的壁畫和大量的雕塑作品。

唐武宗“會昌法難”時,長安佛寺除慈恩、薦福、西明、莊嚴四寺外,其餘均遭毀壞。大興善寺的建築或被拆毀,或被挪為它用;銅佛像被銷毀鑄成了貨幣,鐵佛也被砸碎;僧人被勒令還俗。大興善寺遭到致命打擊。雖然武宗以後又經過宣宗、懿宗等幾位皇帝的修複,但仍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大興善寺現在的位置在西安市南郊小寨興善寺西街。是陝西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佛寺座北朝南,殿堂樓閣按南北中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樓、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唐轉法輪殿遺址、觀音殿和法堂。這些殿宇有新建的,如天王殿,也有的是在明清所建殿宇的基礎上修繕的。1990年8月,還將原位於小寨西路東段的一座清代五層樓閣式磚塔遷建於寺內。塔額磚雕“普同塔”三字,各層每麵均辟龕,內置菩薩像。高聳的佛塔與莊嚴的佛殿相應成趣。

雖然大興善寺的門前總是車水馬龍,喧鬧非凡,但是一當踏入山門,翠鳥的鳴叫,蟬蟲的歡歌便會陪伴著嫋嫋的香火,描繪出一幅“佛閣高雲外,僧房靜月中”的脫俗景象。

2.詩影梵音仙遊寺

位於周至縣城南15公裏的黑河畔,有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玉女洞。傳說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曾在此吹簫,美妙的簫聲引來百鳥之王的鳳凰,隨著鳳凰的飛舞,弄玉也飛升成了仙人。古往今來,得道成仙的故事總是能夠打動人們的心房。被這個故事打動的人,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隋文帝楊堅了。他在遊曆了該地之後,深深地陶醉在那高聳的山峰和清澈的黑河水中。開皇十八年558,他在此建造了一座行宮,取名仙遊宮。宮殿仿佛是從黑河中撈起的一塊奇特鵝卵石,黑河水恰似一條飄帶,將它牢牢地係在群山胸前。仁壽元年601,文帝詔令分送佛舍利於31州,選擇環境優美的地方起塔供奉。京城大興善寺高僧童真奉敕送舍利至仙遊宮建塔安置,遂改仙遊宮為仙遊寺。唐代大中年間847-859,這裏除了南岸的仙遊寺外,還有北岸的中興寺和另一座名稱不詳的佛寺。可惜北岸的佛寺都早已相繼毀壞了。由於戰亂的影響,宋金以後,仙遊寺亦逐漸衰敗了。至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在西域喇嘛桑加巴的主持下,對寺院進行了重修和擴建,改稱善緣禪寺,寺中香火漸盛,成為少數民族地區佛教文化和漢地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一個佛寺。直到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高迎祥在此據險囤守,與陝西巡撫孫傳庭和洪承疇交戰,孫、洪二人雖被多次打敗,但寺院也因此而慘遭致命破壞。清康熙二年1663,再次對毀壞的寺院進行重修,並複稱仙遊寺。此後,乾隆、道光以至民國初年均對寺院進行過修複。

仙遊寺的出名還與唐宋兩代的兩位大文人有關。

首先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白居易。他當時為周至的縣尉。

他的驚世詩篇《長恨歌》就是在此地創作出來的。白居易在超脫情欲的地方寫就出李隆基與楊貴妃纏綿浪漫的愛情故事,它的寓意難道不是在告訴人們出世與入世的些許差別嗎這個淒婉的故事就像黑河流水一般,潺潺向前,永不駐足。後來,陳鴻為補充《長恨歌》不能詳述的軼聞遺事,在與白居易和琅琊王同遊仙遊寺時又寫下了《長恨歌傳》。這一歌一傳相應成趣,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其次是宋代的大文學家蘇東坡。他與摯友章懷在遊覽仙遊寺時,見寺旁的黑龍潭上石壁峭立,潭水深黑不見底而未敢攀登,章懷登臨並書下“蘇軾章懷來”五個大字,石壁從此被稱為“蘇章石壁”。此外,蘇軾還因遊興所至,在逼水塔上作了題記,曆經百載而完好無損。以後,世人求東坡遺筆的非常多,常常來塔上摹拓,寺僧苦於應付,於是趁戰亂將塔推倒,沉沒於仙遊潭中,古跡不複重現。

另外一個關於蘇軾的故事是說他在任鳳翔府判官時,經常光臨黑河北岸的中興寺讀書。寺東就是玉女洞,洞有飛泉,名玉女泉,泉水清純甘冽,俗稱“玉女垂簾”。為了飲到玉女泉水,蘇東坡常常差人遠道來此取水。並特意作了兩支竹簽,戲稱之為“調水符”,一支放在仙遊寺,一支自己收存,作為交換泉水的憑證,以防所欺。“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現在的仙遊寺是一座寬敞的四合院。新建的山門上方懸掛著趙樸初先生所書的寺名匾額。進入山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碑廳,儼然是個屏風矗立在那裏,它的正麵刻著“禪林別院”四個大字,背麵則是集毛澤東手書而成的《長恨歌》。寬敞的庭院兩側滿眼全是詩文碑刻。這是仙遊寺不同於其他佛寺的地方。

領略了詩歌的魅力之後,浪漫的情趣突然又被宗教的意境攝取過來,碑刻的盡頭迎麵而來的便是仙遊寺惟一的一座土木結構的大殿,殿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像,殿門上懸掛的匾額是臧克家先生已巳春題寫的“仙遊寺”三個大字。殿宇已經破舊了,塵埃攀附在木欞窗扇上,微風吹來散發出幽幽的香火芳香。

大殿兩側的配殿及僧房、廂房也同樣地飽經滄桑。

寺院中引人注目的還有一座高聳的佛塔,位於寺院的西南部。是隋文帝時所建的法王塔。高35米,共7層,平麵為正方形,塔身為四角錐體,底邊長8.7米,每層疊澀出簷,作鬥拱仿木結構。每層南麵各開一拱洞。塔內原供十八羅漢及佛涅槃像,並有木梯通至塔頂。它是陝西境內惟一的一座保存至今的隋代磚塔。仙遊十景中的“寶塔放光”即指該塔內的舍利屢放靈光而言。

1999年,為了陝西省黑河引水工程的順利進行,法王塔被整體拆遷見。從塔下地宮中發掘出土了隋代的佛經以及高僧的舍利。寺院的東南部,還殘留著石塔兩座,其中一座塔基高大,上置覆缽,覆缽的一麵開有一拱洞;覆缽之上是塔簷,簷上置刹,刹上的相輪僅存8個,其他均已殘落了。

這座塔的風格完全是藏式的,是明代天順元年1457西域僧人桑加巴修建的,稱為普同塔。另一座殘塔在法王塔的北麵,僅殘存塔基和覆缽的三分之一部分。

仙遊寺這座小小的四合院以山門為始,以大殿為終,配殿、僧房一頭連接著大殿,另一頭則連接著詩文碑刻。

以上所有的記述都將隨著陝西省黑河引水工程的實施而成為曆史,這座古老的仙遊寺將被拆遷,以後,在離此不遠的高地上,一座嶄新的寺院將破土而出,那時的寺院風光又將是別有一番景象吧。遊人的心境會是怎樣的滋味呢蘇軾詩句中“石泉為曉鏡,山月當簾鉤”的仙遊寺還會再次蕩漾出來嗎那方古老的佛寺真是讓人難以割舍。

3.雁塔題名慈恩寺

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為紀念其亡故的母親文德皇後而奏請修建了一座佛寺,寺址選在長安城東南的晉昌坊。這裏北麵遙對著大明宮的含元殿,東南臨著名的曲江池風景區,南麵又有杏園,環境十分優美。早在隋代時,這裏就曾建有無漏寺,但在唐代初期便廢毀了。

李治建造的這座佛寺,因為有了一個無可反駁的理由,於是便不惜揮霍,全部選用精良木材來造作。寺院建成後,取名為“慈恩寺”,意思是追念文德皇後的“慈母之恩”。

麵積達到342畝,竟占了半個晉昌坊。僧人約有300多人。

其院落有元果院、太真院、浴室院、端門、西院、南池等十多個,僧房達1897間,可謂重樓疊閣,尤其是翻經院更是“虹梁藻井,丹井雲氣”,富麗堂皇。許多名畫家如尹琳、吳道子、閻立本、鄭虔、王維等都為寺院繪製了精美絕倫的壁畫。為了進一步提高慈恩寺的威望與地位,唐太宗遂敕請當時著名的玄奘法師從弘福寺中遷往慈恩寺,並任上座,從事譯經事業。慈恩寺因玄奘法師的蒞臨而永載史冊。

玄奘法師約600-664就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形。唐僧取經的故事,就是根據玄奘的經曆而創作出來的。唐僧,是指唐朝的和尚。但在《西遊記》問世之後,唐僧就成了玄奘的專稱了。而且因為他精通佛教的典籍,故又被稱為唐三藏,或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對其全部典籍的概括,包括經、律、論三個部分,好像我們所說的“全書”。玄奘俗姓陳,名,今河南偃師人。出生在一個非常貧苦的家庭,父母在他未成年的時候便去世了。玄奘13歲出家,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取得正式僧人資格。為了研修佛學真諦,他先後遍訪名師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辨、玄會等,學習《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涅槃經》等經論。經過多年艱苦的學習之後,他發現眾家的觀點並不一致。為了弄清其中的緣由,樹立正宗,他產生了去佛教原生地印度求取佛經的念頭。這時正值印度僧人波頗蜜多羅來華,說那爛陀寺的戒賢法師所講授的《瑜伽師地論》可以總括大、中、小“三乘”。於是,唐代貞觀元年627,玄奘向唐太宗遞了呈表,請求允許他西行取經。唐太宗與玄奘十分投緣,認為西行之路漫長艱險,經過再三考慮,他不同意玄奘的意見。然而,玄奘決心已定,悄悄帶領一行人馬,不辭而別,離開了長安城。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終於在貞觀五年631抵達了印度,在當時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駐足,拜戒賢為師,潛心研習佛經以及佛教的因明、聲明等學科。那爛陀寺的僧侶們對玄奘十分尊崇,將他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

當時印度有一位國王,稱戒日王,信奉印度教濕婆派,但對佛教及其他宗教也采取扶持政策。由於與玄奘有所接觸及了解,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其都城曲女城召開一次佛學論辯大會。參加者有五印18位國王、3000位大小乘佛教學者及2000位外道人士。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在18天的大會中,竟無一人能將他駁倒。一時,玄奘名聲大震,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

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長安。帶回佛教各派經律論共520篋,657部。人們扶老攜幼,湧向道路兩旁,迎接他的歸來。熱烈的場麵蔚為壯觀。唐太宗接見了他,請他入住長安弘福寺,翻譯佛經,並由朝廷供其所需。唐三藏除了譯經外,還將自己的取經見聞口授給了弟子辯機,寫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110個國家的情況,為後人研究中亞、南亞以及西南許多國家的古代曆史、地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玄奘法師來到慈恩寺後,唐太宗又同時選派了數百名著名的學者和名僧前來入住,協助玄奘法師譯經。從此,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中度過了他19年譯經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除譯出了74部梵文經典外,還創立了中國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或稱唯識宗,不僅使慈恩寺成為長安三大譯經場中最負盛名的寺院,而且聲名遠揚朝鮮、日本等國。

朝鮮僧人窺基、日本僧人道昭都曾慕名前來慈恩寺,前者在幫助創立唯識宗的過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在回國後創建了朝鮮的唯識宗。而後者則回日本創立了日本的慈恩宗,一直流傳至今。

唐以前的佛經翻譯多由西域梵僧主譯,到唐代,雖然懂梵文的中國僧人數量增加了,但像玄奘這樣精通梵、漢兩種語言文字者卻不多,加之玄奘譯經時的態度嚴謹,舍棄了前代生硬直譯以及由譯經人隨意增減的方式,使他譯出的佛經既忠實於原意,又不失中國風格,因而開創了譯經工作的新局麵。如“印度”的國名,就是玄奘首先正確譯出的。唐太宗曾為他翻譯的佛經作序,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一文,之後,太子李治讀序後,又為其作了《大唐三藏聖教序記》。並將兩文命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分別刻於碑石之上。現仍立於大雁塔南塔門東西兩側的磚龕中。

玄奘法師共譯出佛經75部,1335卷,計1300多字,是中國曆史上譯經最多者。與東晉的鳩摩羅什、南北朝時陳的真諦、唐中葉的不空,合稱為四大翻譯家。另外,他還將《老子》一書譯成了梵文,這是前代譯師未曾做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