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驀然回首曠野中——古寺再現
1.青龍寺遺址
西安市東南郊鐵爐廟村北高地上,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樂遊原,盛唐時期著名的佛寺青龍寺就坐落在這裏。
宋敏求《長安誌·新昌坊》中“青龍寺”下注雲:“本隋靈感寺,開皇二年(582)立;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靈感’為名,至武德四年(621)年廢。龍朔二年(662),城陽公主複奏立為觀音寺。初公主疾甚,有蘇州僧法朗誦觀音經,乞願得愈,因名焉。景雲二年(711),改為青龍寺。”徐鬆《唐兩京城坊考》卷三《新昌坊》條之“青龍寺”下注亦與此同。最初建造青龍寺的目的是隋文帝楊堅在擴建新都大興城時,將原來城中的陵墓遷往郊野,為了追薦、超度這些亡靈而修建的。發展到唐代,它已經擁有了較大的規模,總麵積達13萬平方米,占整個新昌坊的四分之一。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掘資料推測,青龍寺的建置風格屬於隋唐早期的形製,塔居中,塔前有門,殿在塔後,估計麵闊五間,進深四間,周圍有廊廡。大的院落有五六個,如上、中、下三經藏院和傳法院、塔院等,每個院落中的佛塔、佛堂都極考究,山門、回廊、殿堂等處還繪製有吳道子、王韶應的壁畫。這種類型的布局在東漢白馬寺、徐州浮圖祠以及北魏洛陽永寧寺的記載中都可見到。
佛教傳說,釋迦滅度後800年,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遇金剛薩埵,接受為他以香水澆注頭頂的“灌頂”儀式,然後將秘密法門傳布於世。青龍寺就是唐代佛教密宗真言宗的一個大道場,對於密宗在漢地和日本的傳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僧人是惠果(752-805)和尚。他是“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的六大著名弟子之一,曆任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
惠果俗姓馬,京兆府萬年縣今西安市人。9歲隨聖佛院曇貞學佛經,17歲入內道場,向不空求授密教真言,22歲又從善無畏弟子玄超受胎藏界密法,並將胎藏界密法和不空所傳金剛界密法融合在一起,建立了“金胎不二思想”。
聲名遠播國內外,許多國家的僧人都相繼來到長安向惠果求授佛法。
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奉天皇旨意,攜帶袈裟及國信,隨遣唐使藤原葛野亦來到青龍寺。惠果對他的才能非常賞識,授他“遍照金剛”法號和傳法大阿闍梨導師位,成為密宗第八代座主。空海在長安學習三年後,惠果圓寂,空海滿懷悲憤地為他寫了墓碑,並與同年攜惠果所著《大日如來劍印》、《十八契印》、《阿闍梨大曼荼羅灌頂儀軌》等書籍,以及佛經216部454卷返回了日本,在日本天皇的支持下傳播密宗,創立了日本的真言宗,最終開辟了日本佛教的一大聖地——高野山金剛峰寺,傳承至今。在醍醐天皇(897-930)在位時,空海被追賜為“弘法大師”。
空海不僅將密宗理論帶回了日本,而且還將中國的佛教建築形式也帶回了日本。他在天皇宮中完全按照青龍寺的格局建造了真言院、灌頂院、戒台院等建築。他所攜回的“真言五祖像”,據傳是中國著名畫家李真等十餘人合作的作品,是傳世的唐代繪畫珍品,與他寫給最澄的三封信,即《風信帖》,一同被視為日本的國寶,保存在京都教王護國寺內。
與唐代許多著名佛寺一樣,青龍寺不僅僅是佛家之聖境,而且是名人雅士抒情郊遊的地方。李商隱的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就是在此吟誦出來的。而朱慶餘的《題青龍寺》詩更使人心離俗境,浮想聯翩,這個“人境之靜”處的景象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下:“寺好因岡勢,登臨值夕陽。青山當佛閣,紅葉滿僧廊。竹色連平地,蟲聲在上方。最憐東西靜,為近楚城牆。”
可惜,由於唐武宗“會昌法難”的影響,青龍寺被廢毀。長安隻留下了慈恩、薦福、西明和莊嚴等少數幾座寺院。到唐宣宗初即帝位時,允許恢複長安的一些寺院,青龍寺亦在其中,隻是被改名為“護國寺”,但人們還是習慣於青龍寺的稱呼。此後該寺宏大的規模再沒有複蘇,卻更陸續遭到破壞。直至北宋元祐元年(1086)以後,寺院全部被毀,地麵建築無存。以至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便誤將鐵爐廟西北一公裏處的石佛寺作為青龍寺的遺址。近代日本僧人和田辯瑞、加地哲定等來西安時,均曾在石佛寺殿壁上題寫過詩句。
196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樂遊原這一片田野上,開始了對青龍寺遺址的勘察尋找工作。從1973-1980年,他們又先後在此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共探得了7處遺址,並對其中的兩處作了發掘,確定它們分別是塔址和殿址。其他5處根據發掘情況推測出有寺院的廊廡遺址、殿堂遺址或僧房遺址,更有兩處情況不明。出土了大量磚瓦等建築材料,以及少量的佛教器物,如鎏金小銅佛像、銀製小佛像、三彩佛像殘片、小紅陶塔、經幢殘片、壁畫殘片等。從這7處遺址的發掘情況看,其布局屬於兩組建築。
西部一組,有三座建築位於同一南北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中門、木塔、殿堂。東部一組,有四座建築,其中的一座殿址,在西部塔址東側50餘米處,現僅存殿址的夯土台基和一部分散水廊道的遺址。該殿址之下還壓有早期殿址,長寬約28米。從此可看出,青龍寺遺址有早期、晚期兩次修建的情況。塔基為早期建築,這種以塔為主的前塔後殿的建築形式,是隋代以前佛寺建築的慣用形式。東部佛殿下所壓早期建築遺址,可能與塔基同時。這些遺址的發掘使我們對唐代佛寺的布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一時期,庭院式的建築風格完全被佛寺建築所吸收。
青龍寺考古發掘報告的發表,引起了日本考古學界和佛教界,以及空海家鄉人民的極大重視。為了紀念這位弘法大師,1981年,日本佛教界在青龍寺建立了空海紀念碑見彩,碑高16.5米,記述了空海的簡曆,以及建碑的經過和意義。1984年9月8日,在空海逝世1150周年時,日本真言宗在此所建造的另一座紀念堂——惠果、空海紀念堂也正式落成,青龍寺被日本真言宗奉為祖庭。
今天的青龍寺,不僅是中外佛家弟子瞻禮的場所,更是遊人們的一個好去處,尤其是在四月櫻花紛飛的時刻,歡聲笑語伴著斑斕的櫻花一起飄落在樂遊原上,讓人產生一種衝動,等待夕陽西下……
2.西明寺遺址
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為了配合西安市供電局白廟變電站工程基建,對西明寺遺址東端進行了發掘。發掘麵積達7500平方米,從已揭露的遺址平麵布局來看,可分為三部分。即中部、北部的主要院落,其中心建築是一座殿址,殿址的南部是回廊圍起的院子;主院南部的西南院和東南院;東部是寺院院牆。在寺院遺址以下,還有早期的建築遺址。已發掘遺址部分,殿址、回廊、庭院等布局嚴謹,窖井、水井、排水道、滲井等附屬設施也十分完備,是典型的唐代廊院式布局結構。但其規模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中所記載的該寺規模達數裏的壯觀景象相比,尚有差距,已發掘部分隻相當於西明寺總麵積的十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