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明寺遺址出土的文物十分豐富,主要分為建築材料、佛教遺物、碑刻和日常用品等四大類。
建築材料包括長形和方形的磚、板瓦、筒瓦、瓦當、脊頭磚,以及鴟尾等。
佛教遺物的數量相對較多,達200多件。主要是鎏金銅質、陶質、石質等不同質地的佛像和菩薩像,它們或站或坐,姿態各異。但它們的尺寸都不大,鎏金造像中最大的殘高14.5厘米,最小的隻有5.5厘米。一般高度都在8-10厘米。而陶質造像大多數的高度都在6厘米左右。石質造像的高度則在9-10厘米之間。而且造像都有很大的損壞。對於鎏金銅佛像來說,由於出土前均在水井中浸泡著,所以鏽蝕非常嚴重。很多造像都已鏽結在一起。陶質造像有兩種不同的造型,一種是將整件作品雕刻成佛龕式,龕內再雕刻出施說法印,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的佛的形象。這類造像在出土時都已破碎。另一種則沒有佛龕出現,而直接雕刻出或站或坐的佛造像,並在佛身體兩側各雕出一座佛塔、蓮花或蔓草作為陪襯。石質造像僅有石佛頭和石菩薩頭像、力士頭像各1件,殘高從9-13厘米不等。
碑刻在這次發掘中並沒有完整的作品出現,僅出土了一些石碑的殘段。但其書法頗具功力。
日常用品中主要是生活用品。包括瓷器、殘陶硯、陶水桶、玻璃魚飾、銅錢幣。其中更有一件石茶碾,在碾槽的兩邊分別刻著“西明寺”和“石茶碾”六個大字。再次證實了西明寺的所轄範圍。還有一塊陶缽殘片,上麵刻有“阿難”二字。
3.慶山寺遺址
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東南,距離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西北4公裏處。隋開皇年間名為靈岩寺。據《唐書·五行誌》記載,唐垂拱二年688,一場罕見的暴風雨過後,靈岩寺所屬縣內,突然形成了一座20餘丈的高山,以及一個巨大的水池,水池中還呈現出龍的形狀,仿佛是從地下噴湧而出一樣,令世人驚歎不已。剛登基不久的武則天認為,這是上天給她的一個吉祥之兆,值得慶賀。遂將該縣改名為慶山縣。靈岩寺也因縣名而改稱為慶山寺。與此同時,另有一些人士則認為,這是地氣不合而造成的結果,地氣不合的原因則是因為女人做了皇帝。因而,這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武則天聽了大怒,立即將持此言論者發配或斬首。此後,再也沒有人敢就此發表意見了。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又對慶山寺進行了整修,並建成了舍利塔和地宮。這一工程直到開元二十九年741方告結束。由於皇室的重視,使慶山寺的香火非常興旺。直到唐武宗814-846滅佛時,該寺被毀。直到唐鹹通五年864複修,名鷲嶺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又改名為護國寺。北宋以後寺院漸毀,寺院中的寶物多被湮埋地下,直到發掘前,這裏仍是一片良田。
1985年5月5日,新豐磚瓦廠在取土時,發現了一座磚砌券室,該券室距離地表約有6米。據出土的《上方舍利塔記》碑記載,該券室是唐代慶山寺中上方舍利塔下安置釋迦如來舍利的精室。該精室為正南北方向,平麵呈甲字形,由斜坡道、甬道和主室三部分構成。斜坡道長4.67米,甬道分前後兩段,首段寬短,長0.75米、寬1.15米,後段長1.34米、寬0.95米。共出土了金、銀、銅、石、玻璃和陶器等質地的精美文物共127件。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棺、銀槨、釋迦如來舍利寶帳、《上方舍利塔記》碑和壁畫。
金棺和銀槨是一套完整的唐代棺具的展現。金棺置於銀槨內,銀槨被安置在銅質鎏金珍珠“工”字形須彌座上。通高28厘米。
須彌座的上沿圍以透空欄杆,杆內有門;座下端四周作如意雲頭壺門。出土時,座麵鋪金花錦衾。銀槨長21厘米,大頭高14.5厘米,寬12厘米;小頭高10厘米,寬7厘米。槨下是長方形鏤空座,上有弧形槨蓋。蓋中央鉚釘鎏金寶相蓮花,蓮花花蕊以白色玉片和紅瑪瑙球做成,並裝飾有粗銀絲挽成的螺旋形塔飾。蓋兩邊分別嵌以藍寶石和水晶石,寶石上均有銀絲塔飾。槨前鏨刻有門,門楣上是獸麵銜環鎏金鋪首,左右門扉上各有一個鎏金菩薩雕像,兩像之間是一對鎏金佛足。槨後飾浮雕鎏金摩尼寶珠。槨兩側麵分別雕有佛十大弟子像,他們或坐或站,形象十分生動。
金棺長14厘米,大頭高9.5厘米,寬7.4厘米;小頭高6.5厘米,寬4.5厘米。下有長方形鏤空座、蓋為弧形。
蓋中央鉚釘如意形鎏金纏枝寶相花。蓋兩側及後部皆裝飾有珍珠團花。棺前上部亦飾有珍珠團花,下部飾兩隻鎏金護法獅子。棺內鋪蓋錦衾,並置放兩個分別高4.6厘米和2.1厘米的玻璃瓶,瓶下皆有銅蓮座。兩瓶中都裝有用水晶製成的舍利代用品。發掘時大瓶已破,舍利盡灑蓮座之上。
釋迦如來舍利寶帳為石質,高109厘米。寶帳,就是供釋迦牟尼靈魂休息的華美帳幔。這座寶帳是一個具有雙重簷飾的四方亭子。正前方嵌刻有“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八字。
帳體四周分別雕有佛傳故事四幅:說法、涅槃、荼毗、供奉。
《上方舍利塔記》碑上將慶山寺的位置、地形、安葬舍利用的棺具,以及修造寶帳的過程和立碑的時間,都作了詳細的記錄。
另外,這裏出土的鳳頭人麵壺、虎腿獸麵銜環鎏銀熏爐、三彩護法獅子和三彩南瓜也十分獨特,將它們放在精室中珍藏起來,說明當時僧侶們對這些器物的珍視。
在甬道和主室還發現了5幅壁畫。
甬道兩側各有一幅金剛力士圖。但這兩幅壁畫從身體的腰部以上已完全脫落,隻有腰部以下尚存,並在身體兩側繪有花卉圖案。
主室麵積有3平方米,壁畫分別繪製在北壁正壁及東、西壁上。北壁畫麵上群山高聳,香花飄墜,山兩側分別侍立著兩組褒衣博帶的人像,主像均是高髻,垂寶繒,雙手舒展地伸向前方,右側像中人物右手執有麈尾。主像身後是分立左右的兩弟子。東西兩壁均為坐部伎樂圖和觀賞伎樂的中外僧侶圖。演奏者與觀賞者之間是以影作木構的形式來分隔開的。演奏者的人數東壁有10人,西壁有9人,而觀賞者每壁均隻有5人。演奏者們盤膝端坐,發髻高聳,頸戴珠寶,或吹蕭,或擊鼓,或彈琵琶,或拍板,或吹笙,或吹笛,更有一人正和著這美妙的音樂與空中散落下的鮮花翩翩起舞。這種歡歌樂舞的場麵令盤膝而坐在廊房中的聽眾著迷,他們正靜心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