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僧侶們身後各個廊柱的空隙,院中的假山與樹木清晰可見。兩幅壁畫勾勒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悠然生活,儼然佛經中極樂世界的寫照,巧妙地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4.溫國寺遺址
溫國寺是隋代所建造的一所寺院,但具體建造年代不詳。其位置在唐代韋述的《兩京新記》中載為位於太平坊的西南隅。該寺本名實際寺,唐時改稱溫國寺。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西北大學賓館及餐廳一帶。80年代開始,這一帶便陸續發現了許多唐代文物。
1980年底,這裏曾出土了唐代非常有名的三泥造像中的善業泥造像。像的高度在6厘米左右,作長方形,顏色純紅,佛端坐其上。所謂三泥造像,自清末道光年間已有出土,至今已逾千品,大部分的高度都在6厘米左右,顏色呈純紅或純青色。這些造像上分別刻有比丘法律、蘇常侍以及善業泥等字樣,前兩者是造像者的名字,後一種則銘記著僧人所作的功業,即在他們圓寂後,將火葬所得的骨灰和成泥,再做成佛像藏於塔中的行為。故而便將有這些標記的造像分別稱為比丘法律泥造像、蘇常侍泥造像和善業泥造像,三泥造像從此而來。比丘法律泥造像主要出土於西安市城南50裏長安縣王莊鄉天子峪村百塔寺遺址後院廢墟中,此地為唐代至相寺遺址。蘇常侍泥造像和善業泥造像大多出土於大雁塔一帶。
1982年11月,西北大學在建專家樓餐廳時,發現了兩處唐代磚壘滲井。該滲井便是溫國寺中的排汙設施。從其中的一口滲井中,出土了分別印有佛教名詞“眾分”和“觸”字樣的一個殘白瓷碗和陶盆。在距此不遠處還發現有唐代的小泥佛,以及供僧侶使用的蒜頭瓶等文物。12月,又出土了束腰佛座殘石、貼金菩薩像殘石、飛天線畫殘石、石經幢殘片等佛教文物,和其他一些文物,如開元通寶錢幣、建築材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該寺與唐代金城坊內的溫國寺同名,其寺址位於今西安市蓮湖區勞動路與團結東路丁字口西側,西安空軍通訊學院一帶。這裏也先後出土了四批石刻佛像。
1941年,出土了一批隋至唐時的漢白玉等身菩薩殘像;1978年又出土了14件佛、菩薩殘頭像,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1983年又曾先後在此出土了缺頭的佛、菩薩殘軀,以及31件佛頭和一通造像碑。這些精美的造像,很可能是在”會昌法難”時被埋藏起來的。
5.安國寺遺址
1959年,在安國寺遺址出土了10尊精美的唐代造像。
這些造像被堆埋在地下4米多深的窖穴中,大半已殘。均用白石雕成,尺寸相近,風格一致,題材多為密宗造像,而且貼金繪彩。包括金剛手像、文殊菩薩像、坐佛像缺頭、三頭八臂馬頭明王像和降三世明王像各1尊、岩間趺坐護法像3尊、菩薩像缺頭2尊。其中以馬頭明王、降三世明王、步擲明王、文殊菩薩像最具代表性。
明王是密宗特有的造像題材,是指受大日如來教令,佛、菩薩以忿怒形象出現,以降伏諸惡魔。一般表現為多頭多臂,手持法器。有八大明王、十大明王之說。如金剛手菩薩現降三世明王,妙吉祥文殊菩薩現大威德明王,觀自在觀音菩薩現馬頭明王,虛空藏菩薩現大笑明王,慈氏彌勒菩薩現大輪明王,地藏菩薩現無能勝明王,除蓋障菩薩現不動明王,普賢菩薩現步擲明王。
安國寺遺址出土的這尊馬頭明王像坐於束腰仰蓮寶座上,高87厘米,寬42厘米,有舟形火焰紋背光。三頭均雙目圓瞪,俯視下方;八手中各執法器:左上手執金剛杵,中手上仰作接物狀,下手持蓮蕾;右上手持斧,中手念珠,下手掌外向置右膝側。正身雙手合十於胸前。頸佩珠飾,身披瓔珞,並有披帛從頭部繞雙肩垂下至於蓮座兩側。頭頂有一尊小化佛,並有馬頭形象。
降三世明王與馬頭明王的造型非常接近,但後者沒有蓮座,直接雕坐於層層疊疊的岩石上。正身雙臂於胸前交叉,施金剛印。左上手高舉,握三叉戟,中手殘,下手執索;右上手高舉握金剛杵,中手持寶劍,下手執箭。頭頂有一尊小化佛。
金剛手造像較特別,沒有背光,是單身造像。明王結跏趺坐。上身袒露,腰間著裙,隻在胸前佩帶著一串簡潔的項飾,而沒有其他瓔珞飾品。右手高舉著旋蓋,左手也舉至胸前,可惜已殘。整尊造像通過飄垂在雙肩的披帛,直立呈扇麵狀的誇張發形和高舉的雙手來表現強烈的動感。
而文殊菩薩所要表達的則是一種寧靜與舒展。坐像高約75厘米,結跏趺坐於束腰蓮台上。束法高髻,身披瓔珞,麵相飽滿而恬靜。右手雖殘,但左手持荷花的姿態給人一種悠閑典雅的感覺,蓮上承經篋。經篋和寶劍是文殊菩薩的標誌。
安國寺造像的出土,再次令世人驚歎於唐代雕刻家的功力,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這座名寺的風範。任世事滄桑,毀滅了佛寺,然而她的名字卻將伴隨著這些精美的造像而永遠讓人記起。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兩代長安城中的有些坊內,雖然沒有設立寺院,但從近年的考古發掘中仍見到了一些佛教器物,尤其是佛教造像更為豐富。這些造像究竟是被供奉在家庭中,還是在佛寺中,我們雖然已無從考察,但是在這些精湛的工藝中所反映的仍然是一種虔誠的信仰,這種信仰正是幫助我們理解當時人們建造眾多佛寺的思想根源。因而,我們將這些零散的造像也展示出來,以豐富我們的想象。
1973年在安樂坊遺址內出土了一尊螺髻,著通肩大衣,施禪定印的釋迦牟尼白石佛立像。
最有名的是1974年在昌樂坊遺址內出土的一鋪五尊鎏金銅佛造像。從造像上所刻發願文所知,該像造於隋開皇四年(584),是寧遠將軍武強縣丞董欽所造。造像被安置在一座佛床上,為一佛、二菩薩、二力士。整體通高41厘米,寬25厘米,床高14.5厘米,四麵有護欄,床前有二蹲獅。
本尊阿彌陀佛居中,結跏趺坐於圓形仰蓮座上,施說法印。
觀音與大勢至二菩薩侍立兩側;前排左右分立二力士。在力士之間,放置著一個由夜叉托舉的博山爐。整尊造像金碧輝煌,無論是衣飾、頭光,還是麵部表情都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