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埃克蘇佩裏小傳(3 / 3)

一九三九年九月歐戰爆發,聖·埃克蘇佩裏先是擔任空軍基地的教官,但在他積極奔走下,又回到飛行前線,加入戰略偵察飛行大隊。然而大戰初期,德軍攻勢銳不可擋,法國在隔年六月即宣告淪陷,聖·埃克蘇佩裏所屬連隊撤退到阿爾及利亞。法國與德國簽訂停戰條約後,貝當組成親納粹的維琪政府,聖·埃克蘇佩裏也在七月底解召卸甲。兩個月後,他拋下母親和家人,隻身逃到美國。

飛行。一八五二年九月二十四日,這艘飛船由單人駕駛,在巴黎升高至五千尺的高空,締造人為駕駛動力飛行器飛行,並可控製前進方向的紀錄。不過,它必須在靜風下才能順利飛行。

一八九一年,德國人李連泰根據鳥類飛行的方法設計了滑翔翼,他適當地將重量分布在飛行器上,靠搖擺身體來改變方向並達成滾轉軸的穩定。在一八九二年到一八九六年之間,先後製造十八架滑翔翼,進行了數千次的飛行實驗,最長曾滑翔了二百七十五公尺的距離。可惜在一次試飛滑翔機時,不幸墜機身亡。但他的研究對後來的航空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各國開始爭相研究,希望能夠領先製造出可以載人的動力飛機,於是許多稀奇古怪、造型絕妙的機型大量出籠,使航空研究盛極一時。

流亡創作大放異彩

在逃亡美國期間,聖·埃克蘇佩裏飽嚐民族、社會及個人心靈上的折磨。身為亡國的流亡者,美國人既不信任也瞧不起他;由於他主張停戰乃勢之必然,同時流亡在美的法國同胞對他極為不諒解。聖·埃克蘇佩裏不會說英文,社交上坐困愁城,使得他更是懊悔拋棄蒙難的祖國。就是在這種孤獨而無所寄托的環境中,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寫作上。在不到兩年的流亡美國期間,陸續寫出《戰鬥飛行員》、《給某人質的信》、《小王子》及幾乎完成的《城堡要塞》。一九四二年二月,《戰鬥飛行員》改名為《阿拉斯飛行》發行英文版,大受美國年輕讀者的喜愛,隔海為屈服於納粹鐵蹄的祖國,掙回不少麵子。

一九四二年十月,美軍反攻北非,十一月八日登陸阿爾及利亞,歐洲戰局初步扭轉。六個月後,聖·埃克蘇佩裏又回到北非,加入拉古亞基地飛行大隊,不久卻因為重大失誤而被停飛。隨後的八個月期間,聖·埃克蘇佩裏想專心地完成《城堡要塞》,可是進行得不甚順利。更荒謬的是,這時候他的作品不但在法國為占領軍所不容,連在北非也被戴高樂派裁令禁止發行。

一九○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美國人萊特兄弟韋伯與奧維爾的“飛行家一號”試飛成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載人動力飛行。這次的飛行實驗總共進行了四次,最初弟弟奧維爾的飛行紀錄僅十二秒,飛行了三十公尺,最後哥哥韋伯飛行五十九秒,二百六十公尺距離的成績為最好。這架以木材為骨架、外覆帆布的飛機,以輕型汽油引擎為動力,最高時速四十八公裏。一九○五年,萊特兄弟又完成了一次三十九公裏的飛行,為其他研究者望塵而莫及。

一九一七年,法國製造出“斯巴德十三”戰鬥機,機身堅固,是當時最快速的飛機,最高時速二百二十二公裏。

一九二七年,美國人林白駕駛“聖路易斯精神號”飛機,首創不著陸橫越大西洋的紀錄。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和戰後,飛機速度已接近音速。

一九四四年四月,舊友夏桑上校安排他進入所轄的第三十二爆擊戰隊,再度獲準出航。七月三十一日,聖·埃克蘇佩裏從科西嘉島上的波爾可基地起飛,前往故鄉裏昂及安貝裏、阿努西進行偵察任務。據傳,在返航途中於葛亞灣上空,不幸遭德軍擊落,一代文傑就此失蹤。這個時候,其實距終戰已經不遠,在聖·埃克蘇佩裏罹難後不到一個月,巴黎即為盟軍解放,隔年五月,德國也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局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