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坐龍椅上
一節、元璋命危
能成霸王者,必得勝者也;能勝敵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也。《淮南子?兵略訓》
124、
元末爭天下之戰中最大的一場戰爭開始:陳友諒人多船大,五十萬漢軍,陸上湖上,一連幾十裏,浩浩蕩蕩。此刻瑞坐“漢王艦”上的陳友諒,眺望著遠處茫茫江麵朱元璋的小船,露出不屑一顧的神氣。
“你們看看,這些小船,也能與我對壘?”陳友諒說。
張必先、張定邊不願自討沒趣,便隻有連連點頭稱是,但他們心裏麵都清楚,就是陳友諒自己,心中也無絕對勝算之把握。待陳友諒去艦上臨時建的“漢王宮”休息時,張必先問張定邊:
“此次決戰,太尉以為勝算把握如何?”
張定邊歎息一聲,搖搖頭說:
“各有優勢,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唯看天命而定,相信天助漢王,不可能幫朱元璋那種小人。”
張必先不願聽天意之類的泛泛議論,倒想聽些切實見解,又問:
“各有優勢?還請太尉明示一、二。”
“就兵力來說,我眾敵寡;就裝備來說,我優敵劣;但就士氣而言,南昌近三月而不下,且鬧得死傷慘重,精疲力竭,勢必動搖士氣,而朱元璋之軍隊,千裏救危城,生死存亡皆係於此,又有南昌守軍之勝作楷模,自然是士氣高漲;另外,朱元璋老奸巨滑,心狠手毒,為了取勝,不惜一切……”接下去要拿漢王來與之相比,張定邊不好再說,也就停了話頭。
朱元璋讓李善長坐守南京,身邊帶著劉伯溫。在他看來,劉伯溫並不是理想的臣子,特別是在破合肥後,劉伯溫請辭回故裏,朱元璋心中更是非常不痛快。但他已清楚地看到,在他的所有的謀臣中,隻有劉伯溫能有似乎是事事高於他的見解。在這一生最關鍵的時刻,他不能讓他離開。他要把他留在身邊,借他的智謀來打贏這場決定命運的戰爭。他甚至相信,這是成敗這場戰爭的關鍵。
於是,一入鄱陽湖,朱元璋就讓劉伯溫與自己坐在同一條船上。這是他們最大的一條船,取名為“蕩天號”。船高五丈八尺,四周圍有夾層的牛皮隔層,以防箭矢,船的後艙居中是朱元璋與劉伯溫的臥室,兩邊住著幾十名萬裏挑一的精兵。在前艙寬大的指揮室,朱元璋與劉伯溫正議論戰事。
“漢軍船隻雖然高大,但不靈活。我們可以派出精銳部隊,圍殲其幾條,給他個下馬威。”劉伯溫說。
“軍師高見,正合我意。從哪裏入手,還請軍師來定。”朱元璋說。
“就圍殲西山下那三條大艦。”劉伯溫說:“我們趁夜派一百條小船過去,挑選三千名最優秀的士兵,最好是讓徐達元帥親自前去。”
“徐元帥?”
“對,請國公放心,憑徐達的智勇,一定不會出事,會凱旋而歸的。”
“好,一切按軍師之言行事。”朱元璋說完,即刻傳來徐達,一一詳細安排。
當天晚上,徐達親率一支船隊,乘夜駛入西山。由於山影籠罩,一片漆黑。待徐達所率三千勇士登上大艦,陳友諒的軍隊才發現,可已經遲了。兵力雖說相等,但一方無備,一方有備,特別是這有備的一方都是萬人挑一的勇士。不多一會,徐達帶領的三千多勇士很快取下敵人的三千顆人頭,載在船上,回來報捷。
朱元璋派出徐達以後,心中忐忑不安,聞說徐達回兵,還奪得三艘大艦,非常高興,忙親自登艦去看,見了三千顆血淋淋的人頭,更是興奮,立即吩咐:
重賞三千勇士。並讓人將人頭捆在木板上用小船載了,到漢水營前麵,滿湖放下,以震懾敵人。
劉伯溫在一邊看了,感到朱元璋也太殘忍了些,他不想介入這些事,便悄然回到自己臥室。
125、
朱元璋安排事畢,想問問劉伯溫下一步怎麼辦,轉眼一看沒有劉伯溫的影子,心裏非常不高興,轉念一想,也就明白了劉伯溫離開的原因,由不得淡然一笑。心想:沒你劉伯溫,我朱元璋照樣設計襲敵。略一思考,吩咐喚常遇春來。道:
“昨夜徐帥已建奇功,得艦三艘,斬敵三千。現令你率兵三萬,戰船三千去攻郎山水域之敵。常元帥可速去準備,午時可凱旋而歸,我在這裏為你擺慶功酒。”
常遇春忙去準備。朱元璋安排事畢,滿麵春風,去了後艙,進左艙時,對右艙看了一眼,自言自語:
“劉伯溫,劉伯溫,你看我安排的這一仗,又當如何?”
郭麗兒聽得門簾響,忙迎出來,見朱元璋自言自語,不由得非常擔心,上前一步拉著朱元璋的手:
“國公,你真是太辛苦了,到了這裏,嘴上還在說打仗的事。”
“哦。”朱元璋猛然醒悟,不由哈哈大笑。說:
“對、對、對,我該安安心心地陪一陪你。”
常遇春的進攻是異常艱難的。陳友諒聞報失去三艘大艦,又聽說湖中飄著的人頭,一時氣得眼中冒火,正準備進攻,不料又報常遇春駕船前來。於是下令戰艦一字排開,迎著小船衝去。
在鄱陽湖上,雙方明刀明槍地打出第一仗。陳友諒的戰艦高大,一字排開,如排山倒海般壓過來。常遇春船小,這麼對壘顯然不利,但事已至此,常遇春隻好下令小船排成一條條長隊,避開敵艦的衝撞,盡可能繞道他後麵去。然而還是不少船隻被撞破,士兵紛紛落水,戰將田仁民、張保勝、劉永和一一戰死。特別是劉永和,所率船隊被撞破後,奮殺幾敵,但寡不敵眾,被漢軍團圍,眼見脫身無望,便拔劍自刎。
常遇春看著再拚下去,隻有全軍複滅,於是下令撤回。他滿身是血來見朱元璋,不待他開口,朱元璋便說:
“我知道,是我安排不好。”
“我們可以用火攻。”常遇春說。
“我也想到了,你去休息……”
“不!”常遇春執著地說:“都是些皮外傷,不礙事。你還是讓我再去。”
“好吧,我讓李文忠、胡大海在你的左右側接應,再增派廖永忠、俞通海領敢死隊作前鋒放火,俞廷玉率水軍隨後衝殺。”
常遇春眼睛閃亮,朗然說:
“我這就去準備。”
“別忘了把傷口整一整。”朱元璋說。
“知道了。”
於是,朱元璋坐鎮,親自指揮。這時,隻見劉伯溫匆匆過來,說:
“國公,請你速換一條船。”
“這是為何?”
“剛才我在船頭,見有大艦在向我們這裏靠近。”劉伯溫說。
“大艦靠近,它能衝得過來?”
“那些船上都裝有火炮,可以遠遠地射擊,如今國公久居此船,陳友諒一定探知。”
朱元璋有些不信,但轉念一想,這可是自己生命攸關的事,萬一之萬一的差池,都是使不得的,想到這裏,便說:
“聽憑軍師安排,不知我們去哪條船?”
“我已備好,就那條小舟。”順了劉伯溫手指看去,朱元璋果然看見一條很不起眼的小船。他們登上去,郭麗兒還要搬些東西,被劉伯溫止住了。郭麗兒很不高興,劉伯溫也不去理會,隻催水兵快將小船劃開。
小船劃開不到一分鍾,隻聽轟轟幾聲炮響,隨著一團團火球落下,“蕩天號”頓時灰飛煙滅,船上留下的一些水手,頓時全部犧牲。郭麗兒拉著朱元璋,感激地看著劉伯溫。
“軍師救了我一命,元璋感激不盡。”朱元璋走到劉伯溫麵前,真誠地說。
“國公洪福齊天,一切皆有天定,伯溫隻是遵天意啟示罷了,全是國公自己造化。”劉伯溫說。
126、
朱元璋與劉伯溫說話時,那邊常遇春一切準備就緒,親率戰船五千,向前衝去,劉伯溫見了,大吃一驚,問:
“國公又要衝擊敵艦?”
朱元璋點點頭,說:
“昨日軍師令徐達出擊得勝,軍心大振,我想趁此良時,再重創敵軍。”
事以至此,劉伯溫隻得暗自叫苦。昨晚是偷襲,故能取勝,而今雙方對壘,又如何拚得贏陳友諒?於是說道:
“此次戰役,關係事大,為防不測,請國公重新布置水營。”
聽劉伯溫此言,朱元璋明白他對自己的這次出擊並無信心,不由心中有氣。但轉念一想,劉伯溫向來料事如神,如果被他言中,到時豈不一敗塗地。想到這裏,道:
“依軍師之言,水營當如何重新布置?”
“為防前軍失利,敵人乘機一鼓破我水營,現可布防為犄角之勢,敵人進來,三麵炮擊,定叫他敗北退兵。”
“就依軍師所言,軍師可速速布置。”
劉伯溫即刻傳來廖永忠、俞通海、常伯仁諸將領,一一作了精心布置,又將自己設計剛造出來的威力極大的火器,讓每條船都一一領去。
這時,常遇春率軍已靠近陳友諒戰艦,幾百條小船圍著大艦撕殺,掩護裝滿蘆葦,埋上火藥的火船向前靠攏。陳友諒不知是計,打了一陣,見小船靈活,一時難以殺死船上的人,下令士兵撤後,讓火炮箭弩來殺敵。常遇春見了,忙令小船速行兩則,讓俞通海的火船快速闖進,不多時,幾十條火船中炮,帶著熊熊大火,直撞陳友諒的大船。陳友諒這才知道又中朱元璋之惡計,正要傳令撤兵,張定邊說:
“漢王莫慌,我軍不防趁此猛衝過去,縱然他燒我幾艘戰船,我也可衝破敵軍,一舉而潰其軍。”
陳友諒想了想,眼睛一亮,說:
“如此舉能擊敗朱元璋,督尉應記頭功。傳我旨意,全線出擊,衝進敵營裏去!”
常遇春看著火船直撞敵艦,心中暗自高興,隻等敵艦起火,亂了陣腳,便率兵掩殺過去。誰知,敵艦見火船撞來,並不扭頭逃回,隻是努力改變方向,避開火船,繼續向前衝來,有的不幸被火船撞上燒著,其他的船隻也不停下來相救,繞道繼續前進。
一時間,陳友諒的大艦已逼進來,常遇春的小船有些已被撞翻,敢死隊員們紛紛落水,頓時亂成一團。常遇春指揮小船迎上去,可怎麼也敵不住大艦。眼見是撐不住了,常遇春隻好下令撤軍。他見敵艦追得太猛,徒然想起:如這麼敗退,敵艦豈不尾隨直衝軍營,到時後果定是不堪設想。於是,他下令:
船隊不能回營,改道往南撤退。
陳友諒站在甲板上,望望身後燃燒在湖中的幾艘戰艦,又看看前麵潰逃的敵軍,心想,值!這回一定將朱元璋徹底擊潰。正高興,隻見常遇春率船隊往南而去。
“算你聰明。”陳友諒在心裏想,“但是,我還是一直要打到你朱元璋的大本營去。”於是說:
“傳我旨意,放棄逃兵,直撞朱元璋大營。”
幾百條大艦,一刻也不停留,箭一般朝朱元璋的大營衝去。朱元璋的小船,哪裏抵擋得住,很快水營便被衝破,幾百條大艦,橫闖直闖,好不得意。陳友諒見了,笑聲不已:原來朱元璋這禿和尚,竟這麼不堪一擊。於是大聲喝道:
“誰捉了朱元璋,無論是死是活,賞金萬斤。”
話音剛落,猛聽得一聲炮響,炮彈就在船邊炸開,船身猛烈地晃蕩著,陳友諒差點掉進水裏,多虧張定邊手快將他扶住。
這時,左右前三方,炮火陣陣,飛矢如雨,一齊襲來,有幾艘大艦中彈,士兵紛紛落水。
陳友諒心中一驚,但很快鎮定下來,下令一麵還擊,一麵繼續前進。瞬時間,鄱陽湖上,炮聲震耳,驚天動地,雙方船隻,都被擊沉不少,水麵上到處是呼救的喊聲,波濤也染上了渚紅色。
陳友諒的船隻高大,直直前衝,非常迅速,雖然中彈不少,但有幾艘已直逼中軍。按劉伯溫安排,朱元璋居中軍指揮。他所乘的船,是自己水軍中最大的一條船,但與陳友諒的大艦相比,實在是三條不及一條。如今他的中軍營被陳友諒的幾條大船衝散,已是孤船一隻,被一艘大艦緊逼著,向南駛去。大艦正是陳友諒水軍悍將張軍彪所領。張軍彪此時以發現被追擊的船上是朱元璋,不由得大喜,對水兵們說:
“天大的立功機會來了,我們不惜一死,也要將前麵這艘船擊沉,消滅朱元璋。”
於是,水兵們士氣大振,緊追不舍,連連炮擊。
朱元璋原乘的“蕩天號”在上次炮擊中被陳友諒摧毀,這回朱元璋乘的指揮船叫“天命”號,隨著張軍彪猛烈的炮擊,“天命號”已中兩彈,船身冒煙起火,吳良拚命揮動旗幟,讓其他船隻來救。可是張軍彪艦上炮火猛烈,其他戰船根本駛不進來。“天命號”漸漸下沉,衛士將兩條救生的小船放下來,可是,敵艦就在身邊,上了小船,一炮就結,要不也可追上撞沉你,又怎麼逃得了命。
朱元璋已有末日之感,卻又非常的不甘心,他在心裏喊道:
“我朱元璋征戰近十載,難道竟落得如此結果?!”
二節、吳良替死
真正的勇士,肉體死了,靈魂還在。他們在絕望時能給人希望,以自己肉體的死亡,換回自己靈魂的永生和他人的生命,這是一種悲劇,也是一種壯舉。
127、
正在朱元璋生命危在旦夕之時,幾個衛士催他上小船先逃,朱元璋看著不遠處陳友諒的大艦,心裏明白:如果此時自己上了小船,是一定逃不了的。於是,堅決地搖搖頭,慷慨激昂地說:
“事已至此,我不能拋下大家。”
衛士們聽了,都感動不已。就在這時候,吳良突然脫下了自己的上衣,遞給朱元璋說:
“國公請與我換上衣裳,留在這裏,待我去引開敵人,國公自可安然無事。”
朱元璋聽了,不由得眼前一亮。在心裏罵自己:怎麼就這麼糊塗,這麼簡單的計謀,自己也想不出來。陳友亮的那個張軍彪,又不認識我朱元璋,怎知道我在這裏,還不就認這身衣裝。隻要把衣服換了,變成個小卒子,豈不是就可以活命!唉,我也真是!朱元璋在心裏大罵自己。
本來已經陷入死地,現在又有了生的希望,朱元璋頓時精神大振。隻見他強忍著內心的高興,非常擔心地望著吳良說:“這樣一來,你豈不是要落入險境?”
吳良激動地說:“能為國公而死,吳良死得其所,雖死而無憾。”
朱元璋聽了,拉著吳良的手,含淚說:“你還這麼年輕,又剛剛成家不久,孩子也剛剛出世,豈可代我去死。”
“我吳良跟隨國公近十載,蒙國公愛護有佳,能為國公去死,真正是萬分榮幸。請國公一定不要再推辭。”
朱元璋張了張嘴,似乎還要說什麼,早被身旁的衛兵將他的衣衫解開,連聲催促說:“請國公快脫下衣服。”
朱元璋一邊脫衣,一邊含淚說:“你此去,還請放心,你的妻子小孩,我今後一定好好照應。”
吳良聽了,跪了下去,泣聲說:“感謝國公,吳良在九泉之下,也感激國公的恩德。”說罷,穿上朱元璋的國公服。
正在這時候,張軍彪的大艦逼得更近,大聲地對船上喝道:
“朱元璋,還不投降,硬是要撂進湖中喂魚?”
朱元璋聽了,心裏又是一驚。隻聽吳良說:“事情緊急,還請國公以天下為重,快快更衣。”
在眾衛士的遮圍下,朱元璋與吳良更換了衣服。朱良穿上朱元璋的國公服,一時間神氣了許多,幾步跨上小船,一槁子撐到湖心,大聲喊道:
“張將軍,素聞你也算是一條漢子,我今被圍無話可說,願隨你去見陳友諒,隻是需讓我這些衛士回去,莫為了我一個人白白又丟去這麼些無辜的生命,不然,你絕不可能讓我活著去見陳友諒。”
張軍彪聽了,感慨萬千:常聽說朱元璋有情有義,今日看來,果然如此。何況,殺了這些衛士又有何用?活捉朱元璋,可是立下了天大的奇功。想到這裏,便說:
“見你也是個英雄,本來於心不忍,奈何我家漢王非要見你,我也是身不由己,至於你的衛士,與我一樣都是各為其主,我哪裏又想殺害他們,隻要你隨我去見漢王,我都依了你。”
吳良聽了,心中歡喜,大聲地說:“既然如此,你讓他們離去,我就隨你去見你們漢王。”
“好,你們走吧。”張軍彪對朱元璋他們說。
幾個衛士簇擁著朱元璋,匆忙登上留下的小船,飛速向南劃去,直到看不見了,吳良對張軍彪說:
“將軍來接我罷。”
張軍彪令人放下船板,下去幾個軍士,接吳良到大船上來。吳良上了大船,雙膝跪下,向北磕了三個頭,然後站起身說:
“張將軍,對不起了,我吳良事已辦畢,該去了。”說罷,一劍刺進自己的心髒。
張軍彪驚得目瞪口呆,此時他才明白,眼前這位義士,不是朱元璋。於是忙上前一步,托起吳良的頭,問道:
“請問義士大名?”
“吳良。”吳良擠出這兩個字,口吐鮮血,睜目死去。
128、
這一戰,陳友諒大艦雖說衝進朱元璋的水營,卻不能重創朱元璋的水軍。撞破朱元璋幾十條小船,自己也燒去十餘艘大艦。劉伯溫早將水營布置成犄角之勢,攻其一方,便有另兩方接應,攻了半天,也沒什麼收獲。張軍彪的大艦好不容易尋到朱元璋,結果是讓吳良留下永世的英名。
這時,常遇春的船隊陸續駛來,大大加強了朱元璋的防守能力。陳友諒一看再戰下去也撈不到什麼便宜,於是鳴金收兵,回老營駐定,眾將依次前來彙報請功。
朱元璋乘小船往南駛了不遠,便遇上趕來救援的徐達,於是上了徐達的“淩雲號”大船。隨後,又與劉伯溫、李文忠等彙合。剛發生的事情,朱元璋一字不願提及,隻對劉伯溫說:
“陳友諒今日來勢洶洶,回去必然傲氣十足,今晚動營,軍師認為如何?”
“國公此計大妙,一來使他不得安寧,二來可挫他的士氣。”劉伯溫說。
“具體事宜,請軍師與徐元帥安排,我派人去南昌,令他們迅速出擊,截斷陳友諒所有糧道。”朱元璋說。
劉伯溫又是一驚,朱元璋真不愧是朱元璋,剛吃一點虧,立即省悟過來。與陳友諒之戰,確實不是三五天便可以取勝,關鍵是能堅持到最後。截斷其糧道,實屬高明,自己想到的事,還沒來得及說,他朱元璋已經想到了。陳友諒之亡,看來是遲早的事。想到這裏,劉伯溫說:
“一切遵國公旨意去辦,還請國公放心。”
當晚二更時刻,俞通海奉軍師、元帥之命,與廖永忠一道,率了三千熟悉水性的水兵,將船悄然地劃到陳友諒的水寨邊,放起火來。
陳友諒和他的漢兵們追殺了一天,又是勝利班師,慶祝之後,便鼾然大睡,怎麼也沒料到,他朱元璋還敢來偷營。大火燃起來,漢兵們便亂成一團,俞通海一聲大喊,三千水兵提刀衝去,見人就殺,漢兵們酒氣尚在,朦朦朧朧,也不知道朱元璋派多少人來,便隻好四處逃命,悄有不慎的,便掉入水中。
刹那間,整個漢營水寨,都鬧哄哄的。陳友諒正摟著阿嬌睡得香甜,忽聞外麵殺聲不斷,披衣起身出來,喚了李進,問道:
“什麼事,這麼吵。”
“朱元璋派人來劫營。”
“好大的膽子,白天剛敗,夜晚還敢來。這個朱元璋!傳我的旨意,即讓鄒普勝帶水兵去圍堵,一定要把動營的全部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