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領旨去了,陳友諒回屋就寢。
鄒普勝聽了陳友諒的旨意,忙點兵出擊。
俞通海他們燒了兩艘大艦,又殺了不少漢軍,這時已近黎明。隻見漢軍水寨大船在包抄過來,知是有兵來圍。俞通海向廖永忠使一個眼色,便吹響口哨。
“噓、噓……”口哨在黎明前的夜空裏嘹亮激越,遠遠傳開。三千兵水兵聽了口哨,立即彙集攏來,下了大艦,跳上小船,待鄒普勝大艦圍來,他們早消逝在茫茫的夜色中。鄒普勝眺望良久,悻悻然收兵回營。
陳友諒雖然懷抱美人,卻是並無半點興致,眼巴巴等著鄒普勝凱旋的消息,誰知聞言“敵人逃遁,並無蹤影。”陳友諒大怒,召來群臣,商討破敵之計。
“我強敵弱,力量懸殊,昨日之戰,僥幸讓那朱元璋逃脫性命,今日可以再度全線進擊,隻找朱元璋殺之,朱元璋既死,其軍自然不戰而潰。”張軍彪說。他不甘心昨日失去唾手可得的特殊功勳。
“昨日之戰,隻能一次。”張必先說:“如今朱元璋肯定早有準備,如我再全線出擊,勢必使人偷襲我主營,漢王安危,應為首要之事。”
既是關係漢王安危,張軍彪不再言語,隻好在一旁靜聽他們去議。
“依臣看來,雖說我強敵弱,加上駐進南昌的方明軍之兵,朱元璋也有三十萬之眾,全線出擊,實為不妥。但如堅持下來,與之對壘湖上,稍假時日,朱元璋必敗無疑。”張定邊說。
經過幾月與朱元璋的戰爭,陳友諒已經喪失了速勝的信心,對張定邊的看法,他很是讚同,於是說:
“對壘湖上,可謂良策,但朱元璋船小靈活,時時來偷襲,也是大患,此事如何應對?”
沉默了一會,張必先說:
“這事也不難。可將我五千戰船,用鐵鏈竄在一起,每三十條為一聯,於每一聯船周圍放滿木排,敵人小船不能靠近,若是放火,隻是燒了自己;若是偷襲,如陸地攻城,待他上船,便可圍而殲之。”
陳友諒眼睛突放光彩,大聲說:
“丞相之計,妙哉,如此一來,定敗朱元璋無疑。傳我旨意,即刻收取鐵鏈,按三十艘一組串聯船隊;同時派人運來木材,編好大排置於每個船隊四圍。”
眾文臣武將領旨去辦,陳友諒看他們一一離去,圓睜雙眼,咬牙切齒:“朱元璋,看你能與我再鬥幾日?!”
三節、殺戮明王
對於君王來說,謀殺是一種極普通的手段,為了能達到目標,君王總是要進行許多有預謀的謀殺,而從不會受到任何法律製裁,除非他被打敗。
129、
朱元璋的“蕩天號”被飛彈炸毀,“天命號”又被張軍彪擊沉,如今隻好用徐達乘的“淩雲號”來做指揮船。幾日水戰,有勝有負,他並不怎麼在意。他此刻在琢磨的是:如何尋找戰機,將陳友諒消滅在鄱陽湖裏。
前日為張軍彪追殺,他險些送命;還有他的“蕩天號”被毀,他也本該送命……這兒的危險實在太多,萬一我死了,沒有人能替得了我,天下很可能就是他陳友諒的。如果是陳友諒死了呢?朱元璋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不由有豁然開朗之感。立即召汪廣洋來見。汪廣洋是鎮江知府,前不久鎮江被張士誠攻破,汪廣洋逃回南京,朱元璋不作半點責備,反而好言安慰,召其隨軍謀事。
“如今兩軍對壘於湖上,乘夜相互偷襲都比岸上容易。”朱元璋說:“如果我們能襲擊陳友諒,那麼漢軍定會不戰自破,也省去我許多將士性命。”
“微臣明白國公之意,這就去安排襲擊陳友諒一事。”汪廣洋說。
“你去罷,陳友諒就在漢王艦上。告訴你的勇士們,見了頭戴皇冠的,殺了準是陳友諒。”
“微臣遵命。”汪廣洋說。
待汪廣洋離去,朱元璋又沉思了許久,走進裏屋,讓郭麗兒給他脫去國公服,換了便裝。他慢慢地從裏屋踱出來,想到甲板上去看一看,剛到議事廳,便被幾位兵勇舉槍架住,曆聲喝問:
“什麼人?”
“連我都不認識?”朱元璋很是憤怒。
那兵勇睜大眼睛看著他,槍架得更緊,又一次喝道:
“你是什麼人?”
朱元璋大怒,抬手撥開槍頭。誰知他雖一身好武功,奈何已多年不練,且身旁剛挑來的這些兵勇都是一流武藝。說時遲那時快,剛被他撥開的槍頭,又立即頂在他的胸前、腰間,他一時再不敢動彈。
“跟我們走。”兵勇喝道,又喊:
“付將軍,付將軍!”
吳良替他死後,如今是付友德做他的侍衛長。上次“蕩天號”被炸沉,身邊的貼身衛士全部炸死,這些兵勇都是付友德剛找來的。朱元璋見他們呼付將軍,好漢不吃眼前虧,隨他們走去。
付友德來得很快,出來一見朱元璋,不等那些兵勇開口,一把掀開他們,倒地便拜:
“國公受驚,請賜罪!”
那個幾兵勇一時嚇傻了眼,撲通、撲通,一個個雙膝跪下:
“我等冒犯,請國公賜罪!”
朱元璋哈哈大笑,說:
“都快快請起,你們沒有罪,不知者無罪嘛。不過要把我看清了,就這個樣子,今後再出這樣的差錯,一定重重治罪。”
“感謝國公不殺之恩,今後再不出錯。”付友德說,眾兵勇齊聲跟著又說一遍。
“好了,你們去罷。”朱元璋說。
這時,一條小船劃來,劉伯溫一撩衣衫,登上大船。見了朱元璋的打扮,立刻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隻做不知,對朱元璋說:
“家母病危,托人來信,我想回去一見。”
朱元璋聞言,心中不快。在他心中,要求臣子,應是能舍棄身家性命而不顧全身心為他所用。如此大戰之際,母親有病,有何看的?但又一想,這裏大政方略已定,我朱元璋已成竹在胸,少了你劉伯溫,仗一樣能贏,於是說道:
“母親生病,做兒子的理當去看,隻是這裏戰事,軍師可有囑咐?”
“這鄱陽湖之戰,國公已是勝算在胸,國公隻需堅持既定方略:堵死其糧道,截斷其後勤;不斷用火攻夜襲,滅其生力,到時必獲大勝。”
“好罷,我就這麼頂著,還望軍師速去速歸。”
“我一定盡快回來。”劉伯溫說。
130、
送走劉伯溫,朱元璋獨立甲板上,遠眺洋洋湖麵,突然想起朱升,給了自己“九字真言”,便隱退山林。“九字真言”可說是奪天下之良策,若不是信守這“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真言,又何有今天這局麵,朱升還推薦了個康茂才,關鍵時建了奇功。
謀士,就是謀士,要奪天下是不能離開他們的。可是,這些謀士,一個個很讓人傷腦筋。那個朱升,苦苦挽留,就是不肯留下來。他是無所求的,他既無所求,你便無以節製了,劉伯溫似乎又是這樣。倒是一些難享謀士之譽的人,整日裏在眼前晃動,雖覺著可笑,卻還是得以禮想待,就為個禮下賢士的名聲,全是為了要留住這一兩個有用之人,奈何他們卻時刻似乎要離他而去。
朱元璋有些氣惱,搖頭歎了聲氣。這時,又一艘小船劃過來,是徐達領著個年青的士兵。
“國公,張士誠派兵圍攻濠州。”徐達稟告說。
朱元璋讓徐達坐下,對他身邊的年青士兵問道:
“你是從濠州來的。”
士兵倒地便拜,說:
“正是,請國公速發兵北上,救濠州於水火。”
“張士誠派多少人?”
“五萬之眾。”
“五萬之眾。”朱元璋自言自語,心想,濠州也有近兩萬人,如果守將得力,應當無事,可是那個郭天爵,一定堅定不了幾日。發兵去救罷,當然是不可能,這邊與陳友諒正對壘著,那邊再同張士誠纏上,那還得了!這個張士誠,打了鎮江不說,還打了我盱胎、明光,如今連我的老巢濠州也要打。看來當初不該把小明王留在濠州。要不然,也就不用費這份心了。地盤可以讓你張士誠全部占完,隻要我滅了陳友諒,不出三個月,我一定讓你張士誠連杭州都賠進來。可是,小明王不能讓張士誠捉去,如果真讓他捉去了,我豈不為難。想到這裏,朱元璋有了主意,對那士兵說:
“你速回去稟告郭知府,讓他堅守幾日,援兵馬上就到。”
那士兵離去,朱元璋見徐達麵帶驚疑,便說:
“這事,我會安排好。如今劉伯溫回家探視母病,這裏的戰事,你可要多多費心,不得有半點差池。”
“遵命。”
“我已派汪廣洋去擊殺陳友諒,與常遇春配合致力於防禦陳友諒攻擊之事,讓胡大海與李文忠負責夜襲放火騷擾敵軍,方明軍攔截敵軍糧道,你要經常與他們取得聯係。另外,南昌已無戰事,速派人去替我通知沐英趕來。“
徐達走後,朱元璋在甲板上踱一回步,喚了付友德到裏倉來。
付友德原是明玉珍部下,不得重用,後投靠陳友諒,進攻南京時被徐達俘虜。朱元璋見他武藝高強,勇猛沉毅,不但不殺,反而親自解縛委以將軍之職。付友德感激朱元璋知遇之恩,這一路征戰,勇猛頑強,身先士卒,屢見奇功。朱元璋見他知恩圖報,更加喜歡,讓人到宿州接了他母親、妻兒安置在南京城內,提拔他為總兵,吳良死後,讓他到身邊暫理侍衛長。幾天下來,朱元璋見他一心一意,慎守職責,比之吳良,毫不遜色。於是,喚他進來,要他去做件大事。朱元璋先拿出一枚精致的玉牌,交給付友德,說:
“這是當初我與小明王分別時,他給我的,現給你帶在身上,率百名一流勇士,速往濠州救小明王。”
朱元璋見付友德茫然,知他擔心人少難以成功。接著說:
“見了小明王,你出示此玉牌,小明王知是我派出的人,必然全力配合,他的身邊,還有一流勇士三、四百名,你們合在一起,一定可以保護小明王出城。要特別記住:絕對要保護小明王一人出城,其宮女、嬪妃、衛士,犧牲多少,在所不惜。告訴小明王,為擺脫張士誠的追擊,出城後即往西入淮河,這樣可以順流下到合肥。”說到這兒,朱元璋突然停住,細細的眸子裏露出審視的光亮,久久地盯著付友德,好半天才開口道:
“還有件更難辦的事情要你去辦,不知你是否樂意?”
“國公恩勝父母,縱然要我去死,我付友德也會毫不猶豫。”
“我正要聽你這句話,我不是要你死,為天下百姓想,現在必須讓小明王死。”朱元璋說完,細眼死死地盯著付友德。
“末將一定將這事辦好。”付友德聲音很堅決。
“可是,你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麼?”
“我想……”略一考慮,付友德說:“國公也是為天下百姓計,不得已而為之。如接小明王來,他太無能,又居帝位,國公遇事,自是不好處理,影響一統天下之大業;如仍舊安置別處,如今與強敵陳友諒對峙,很難確保其安全,倘小明王被他人節製,還不如讓他死了更有利於天下的統一。”
“說得好,說得好,難為你有這樣的認識,能深明大義。”朱元璋非常高興,暗自欣賞自己識人的智慧,站起聲說:“你快去準備,明天一早就出發直奔濠州。記住在淮河裏,解決小明王。”
“末將遵命。隻是,我此去……護衛……”
“你放心,我已讓徐達通知沐英來接替你,待你此事辦妥回來,當任府前大將軍。”
“謝國公信任栽培,末將告退。”
131、
付友德走後,朱元璋即喚廖永忠來,吩咐道:
“你帶一千精兵,速去濠州城外,注意付友德行動,他從濠州城出來,若是往西去淮河,你一定跟蹤前去,待他們上船,便速速回來告之,若是他不往西去淮河,可趁勢全部殺之。”
廖永忠領命,道:
“末將遵命,一定辦妥此事。”
“我聽人說,你誌向遠大,思有所作為。”朱元璋說:“此事辦妥,封你為樞密僉院,助我幹一番大事。”
“末將肝腦塗地,一定盡心盡力,一切請國公放心。”
“好,你去罷。”朱元璋說完,揮了揮手。對廖永忠這樣的人,他需要他們做事,又討厭他們的為人。見了這些人,心裏總是憋憋的。
八月的鄱陽湖,豔陽高照,湖中的兩支隊伍,已經鏖戰了一個月,勝負還是沒見分曉。陳友諒一次次的大舉進攻,結果都是徒勞無益,死傷慘重;朱元璋的一次次放火偷襲,也燒不掉陳友諒什麼東西,這次重創了陳友諒,下次又把偷襲的部隊賠盡。
但有一點,陳友諒與朱元璋都清楚,他們的實力差距在消逝。這使陳友諒常常暴跳如雷,大罵身邊的謀士。朱元璋卻因此,暗暗增漲了一統天下的信心。但有一點使他非常憤怒,這就是張士誠每天都在攻他的城掠他的地。這是他憤怒的事情,每當他聞報張士誠又占了某個城池的時候,因為這些城池都是他的智慧與將士們的血肉換來的。但當他冷靜下來,便不止一次地罵張士誠是個濃包,萬分喜悅地為自己慶幸。如果張士誠稍有頭腦,在這個時候來夾攻自己……想到這裏,朱元璋便會嚇出一身冷汗。這個張士誠,就知道多占一些地盤!趁朱元璋大戰陳友諒之機,他不但奪回幾乎所有原被朱元璋占去的地盤,還打下了朱元璋從元將手中奪下的不少城市,前不久占了朱元璋的老巢濠州,又進軍攻占定遠……
朱元璋忍著,並不作一點點還擊,隻是設計從濠州救出他的皇帝。
那是一個月亮皎潔的夜晚,城外的將士也被這美麗的月色所征服,當晚隻是靜悄悄地等待。小明王雖居皇宮,對外麵的情況卻了如指掌,濠州早晚要破,朱元璋不可能來救援,這都是他料到的事。他不知道張士誠會對他怎麼樣。張士誠曾打著他的旗號起家,可被朱元璋打急了時又降了元朝。在小明王看來,這種人是很難讓他活下去的。他悶悶不樂地走出大殿,突然發現這美好的月色,月光下的綠樹、假山都顯得格外美妙,象是遊蕩著一層嫋嫋的霧靄。“真美,可是我……”他為自己的生命即將完結而深深歎息。突然,他看見一道黑影從圍牆上一躍而下。他慌慌張張地往後便退。
“皇上,別怕,我是吳國公派來的。”隻聽得那黑影說。
在朱元璋攻占南京後,小明王曾封朱元璋為樞密院同簽,後又升任江南等處中書省平章政事。但朱元璋自封為吳國公的事,他也有所言聞。因此聽說是朱元璋派來的,他便不再後退,說:
“你有何憑據,快快拿來,不然,我喚衛兵。”
付友德停下腳步,從懷裏摸出朱元璋親手交給他的玉牌,拋給皇帝。
小明王接住細看,頓時驚喜,說:
“你過來說話,朱政事喚你來找我何事?”
付友德進前,將朱元璋安排他逃往合肥之事一一道明。小明王聞言,心裏升出一線生機,立刻大聲喝出衛士、宮妃,迅速安排逃離。
午夜剛過,這一行人已在通往淮河的道上,他們誰也沒發現,還有一千精兵,在悄悄尾隨,直到他們上了淮河往合肥去的船隻。
眼看船隻緩緩西去,小明王漸漸放心,嬪妃們指點沿河山水,笑聲疊起,真有些兒詩情畫意。隻可惜不到天亮,這滿船的人,連同可憐的皇帝,可愛的嬪妃,可歎的衛士,都神不知鬼不覺地全部沉入河底,隨著清淡的河水,潺潺東去……
四節、消滅友諒
佩戴勳章最多的將軍不是最好的將軍;最輝煌的勝利,常常是超出一般的策略思考,越過通常的勝利形式;那種通過浴血奮戰才取得的勝利,往往不是最好的勝利。
132、
朱元璋聽了付友德的報告,從那天起,他就完全地忘記了這個皇帝,以後一直再沒有提起。眼前他講得最多的,是陳友諒這個皇帝,是他必須必須要消滅這個皇帝!
當朱元璋聚攏了文武百官,商議準備給陳友諒最後一擊的時候,劉伯溫匆匆趕回來了。劉伯溫聽罷眼前雙方的情況之後,大笑說:
“恭喜國公,陳友諒定敗在最近三日。”
“但請良策?”
“一個‘火’字,管保陳友諒灰飛煙滅。”
“可是,陳友諒船隻雖聯,但四麵皆是木排圍困,要想燒他,委實太難;再者,他船多寨深,我們犧牲若幹燒得一聯,也不頂大事。所以我們似乎一直在放火,卻隻能損傷其皮毛。”
“放火關鍵,需借風勢。”劉伯溫說:“以往風勢不盡對頭,依我觀天象所得,明日之風,將直吹漢營,倘若趁機放火,必生奇效。”
朱元璋相信劉伯溫的氣象知識,聽了之後,頓時大喜,說:
“此番決戰,還請軍師全權發號施令。”
“又讓我發號施令?”劉伯溫心想:“我就來他個全麵勝利,給你看看我的本領。”於是傳令:文官靠左,武官靠右,按官職大小依序站好。
眾將官有南京保衛戰的切身體驗,知道劉伯溫確有真本領,相信由他來發號施令,定能獲取勝利,便都信心十足,鳥雀無聲,翹首等待劉伯溫之令。
“此次決戰,性命攸關而異常艱難,需要大家嚴守軍令,積極配合,勇猛直前,方可取得最後勝利。因此,我宣布三條軍紀:一、違令者,斬;二、配合消積者,斬;三、退縮者,斬。”劉伯溫說到這裏,停了片刻,下麵靜寂,連呼吸聲也聽得見。
“俞通海、廖永安聽令,著你三人,駕火船五百隻,待明日午夜時,往南逼近敵營,有微風起時,即點火放船向敵人撞擊……”
劉伯溫如上次解南京之圍一般,對每個將帥的戰事,一一作了較詳細的安排。眾將帥都一一領命離去,最後隻剩下徐達元帥一人,不作安排,徐達正在吃驚,隻見劉伯溫朝他招手,忙走過去,隻聽劉伯溫小聲說:
“徐元帥可率精兵三萬扼守湖口,取了陳友諒的性命。”說完,劉伯溫已是大汗淋漓。
徐達領了軍令,轉過身來,對朱元璋道:
“徐達去了,國公保重。”
“你放心去殺了那陳友諒,我這裏有沐英。”說罷,與沐英、劉伯溫一道,上了“淩雲號”,沿江去巡視。
陳友諒這兩日象是有點病,頭總是昏昏的。到午夜時,他怎麼也睡不著,起身喚了幾十個衛兵來到船倉。朱元璋派汪廣洋實施的暗殺計劃,雖說沒有殺了陳友諒這個人,卻是狠狠地殺了他的自尊心,他根本不敢一個人呆著,就是上廁所,身邊也得有衛士。
突然起風了,陳友諒打了個寒顫,感到不大對勁。“風高好放火”,他想起了這句老話,再揚起手來,衣袖向後飄動,風是從敵營那邊吹來的。“萬一他們又來乘風放火偷襲……”陳友諒想到這裏,忙吩咐簡得智說:
“快傳丞相和太尉來。”
誰知他的話音剛落,南邊已傳出炮擊聲,陳友諒扭頭去看,隻見那邊的天已被染紅,喊殺之聲,也隱隱傳來。
133
俞通海領了軍令後,即帶人馬潛近陳友諒船隊。此時湖麵無風,浪靜水平。俞通海將船在離陳友諒船隊稍遠的地方停下,然後派人潛入水中,往前去砍斷船隊旁邊綁著木排的竹繩。木排便在湖上隨意地飄著。不一會,果然湖風漸起。俞通海見了,命令水兵迅速將五百艘火船同時點燃,扯起風帆,使火船乘著湖風,一直朝陳友諒的船隊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