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詳細地研究攻占上都的戰略戰術,就在這時,有探子來報:
元將擴廓帖木兒,已從太原引兵出雁門關,前來進攻北平。剛才還談笑風生的皇帝和他的兩位元帥聽了,不免都大吃一驚。
157、
炎炎的烈日,燒熱了地上的黃沙,空氣中彌漫著熏人的熱氣,讓人感到憋悶地不舒服。隻是偶爾吹來的一陣涼風,給人瞬間快意的感覺。在元上都往大都南下的道路上,正急急地行走著二十萬元朝的軍隊。領軍的統帥擴廓帖木兒騎著一匹赤色的、有如綢緞一般閃亮皮毛的寶駒上,目光冷漠地盯著南方,得意地說道:
“朱元璋,你想不到吧!我擴廓帖木兒又殺回來了!”
原來,元順帝逃到上都後,閉門思過,總結失敗教訓,得出兩條看法:一是過去的兵力太分散,二是沒有充分發揮擴廓帖木兒的指揮才能。為此,他立刻集中軍力,並大膽的將所有的軍事指揮權交給擴廓帖木兒。大權在握的擴廓帖木兒,為了向元順帝表示忠心,他擬定了一個大膽的以攻為守的十分冒險的作戰方案,決定親率二十萬精銳部隊,突然南下,把北平奪回來。這個作戰方案雖然太過冒險,但卻使窩了一肚子氣的元順帝精神大振,君臣之間,就南下突擊一事一拍即合。
這對朱元璋來說,顯然是個意外,他做夢也想不到,元朝軍隊還膽量來反攻。他沉思著,把目光投向他的兩位元帥,等待他們的高見。
“這樣正好,我們以逸待勞,他們最多也就二十萬兵力,就是再加二十萬,我們也可以趁此一舉予以殲滅。”常遇春說。
朱元璋的目光罩著徐達,那意思分明在問:“你有沒有什麼好點的辦法?”
“等擴廓帖木兒打到北平來再收拾他,恐怕不太好。”徐達思索著說:“主要是,如果那樣的話,他的二十萬軍隊士氣會很旺盛。更何況,他們經營了北平這麼多年,還是有不少心向著他們的人,這些人一旦聽說他們又打回來,必然跟著起哄,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們不如幹脆乘其不備,直搗太原。擴廓帖木兒隻有回軍救援,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士氣低弱。我們挑選精兵,途中設伏,定可打垮他的軍隊,然後乘勝圍攻太原,拿下它,占領整個山西。”
朱元璋聽著連連點頭,常遇春也認為徐達的打法比自己的好,心裏很是敬服。於是他們分兵兩路,徐達的部隊從南路進軍,直取漳德;常遇春的部隊從北路進軍,直奔山西。兩人約定,在太原合擊擴廓帖木兒。
正急行軍往北平進發的擴廓帖木兒,聽到徐達部隊不去救援上都,卻奔太原而去,不由大吃一驚,心中原來的那份得意,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蹤。“朱元璋、朱元璋,你怎麼會想到這一招,難道你真比我高明?不,不!這一次,無論如何,我都要打敗你!”擴廓帖木兒在心裏喊著,轉頭發布命令:
“部隊停止南下,往西去救援太原。”
炎炎的烈日下,擴廓帖木兒的二十萬軍隊轉頭往西,更加迅速地前進。由於擴廓帖木兒回兵神速,徐達的五萬先鋒部隊還剛看見太原,就遇上了擴廓帖木兒的二十萬大軍。兩軍相遇,徐達很快清楚,自己的先鋒部隊僅僅隻有擴廓帖木兒大軍的四分之一,於是心中大駭。從來臨危不懼地徐達,額頭上沁出了豆大的汗粒。徐達心裏清楚,他所麵臨的擴廓帖木兒是元帝國最傑出的軍事首領,而擴廓帖木兒現在所統領的部隊也是元帝國的最精銳,更何況他們現在都滿懷了一腔的仇恨和必勝的信心。這些鬥誌昂揚、久經沙場的元兵,與徐達的士兵一對一,也會取得勝利。
想到這些,徐達心裏著急。這位常勝將軍,一時竟然不知所措,倒身帥椅,仰麵朝天,在心中歎息。
158、
在離太原一百裏時,擴廓帖木兒的心裏非常激動。一場大戰即將開始,在他看來,這是一場決定他擴廓帖木兒命運的戰鬥,更是一場決定元帝國命運的戰爭。“我,一定要打贏它!”擴廓帖木兒豪情滿懷地在心裏喊道,又一次鼓起了自己必勝的信心。
可是,就在部隊前進不遠時,竟然遇上了徐達的軍隊。擴廓帖木兒早已讓人探明,這次徐達率領的也是二十萬部隊。一對一作戰,擴廓帖木兒仍然信心十足,隻是此戰關係實在太大,他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命令部隊,在太原城外紮下營盤。他迅速又派出許多偵探去把情況探明,還派人與城內聯係,想把所有的情況都弄清楚以後再作決定。然而,擴廓帖木兒做夢也沒有想到,此刻的徐達,僅有五萬軍隊。擴廓帖木兒聞報徐達部隊已經紮營,擔心有詐,更不敢輕舉妄動。
徐達正在營中擔心,思前想後也沒有一個好辦法來,忽聞探子來報:
“擴廓帖木兒的部隊,已經紮下營盤。
徐達聞報,眼前一亮,原來的那些擔心一掃而盡。心裏暗自想到:這麼看來,擴廓帖木兒根本不知道我僅有五萬之眾,要不然他早對我們發起攻擊。到時候,太原城裏又出兵前來夾擊,與之呼應。這樣一來,不把我的部隊全殲,也會給被他打得落花流水。想到這裏,徐達深深地吸了口氣。擴廓帖木兒,你放棄了這次難得的轉敗為勝的最好機會,稍過時日,你就永遠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接下來的,該是我來收拾你。唉,這也算是天意!擴廓帖木兒!我真為你叫屈啊!
傑出的軍事家徐達,霍地從帥椅上坐起來,讓人喚來李文忠。徐達知道:戰場上的事情,是千變萬化的。現在情況如此,自己不能消極地等待大部隊的到來,而是必須抓住眼前這個有利的時機,趁擴廓帖木兒不知道自己的底細,拚命去贏得勝利。至於怎麼去做,徐達心裏已經有了很好的打算,但還是象以往一樣,在將自己的安排付諸實踐之前,在聽聽他人的意見。在他麾下的諸多將軍中,此時他看重的就是李文中,因此很想聽聽他的看法。不一會,李文中興衝衝地趕來,目光忽閃忽閃地望著他的大元帥,雙手一揖說:
“文中前來,請大元帥示教。”
徐達看到李文中虎虎生氣的樣子,停了好一會,才緩緩地說:
“請將軍來,隻是想商議一下眼前的戰事,不知將軍對此有何看法?”
李文中不愧軍事奇才,對眼前的狀況早已心知肚明,更知道該如何利用敵人對自己暫時的無知,去消滅敵人,如今聽到徐達的詢問,便開口道:“擴廓帖木兒鐵騎轉戰迅速,二十萬大軍全部到此。如今敵眾我寡,我軍的處境非常艱危。所幸的是,擴廓帖木兒並不知道我們現在隻有五萬軍隊。”
“將軍何以得知擴廓帖木兒不知我軍隻有五萬軍隊?”
“擴廓帖木兒的部隊已經安營紮寨,從這裏知道的。”李文中知道徐達在考問自己,迎著徐達的目光,坦率地說。
徐達聽了,點點頭,說:“接著講下去!”
“這對我軍來說,就是天大的優勢,也是一個轉瞬即逝的天賜良機。擴廓帖木兒對我軍實力不知,誤以為我軍現有二十多萬部隊在此。既如此,他們心中必然有些懼怕,我們如果今夜就去偷營,敵人一定蒼惶逃命。擴廓帖木兒兵敗,太原指日可克。如果我們不迅速行動,時間一久,擴廓帖木兒一定會探明我軍實力,到時就比較難以應對。”
徐達聽了,非常高興連連點頭說:
“李將軍的想法,與我所思非常一致。看來,擴廓帖木兒此次要遺憾終身了。”
於是,徐達下令:
“立即斟選精兵,連夜襲擊擴廓帖木兒軍營!”
159、
擴廓帖木兒雖說紮下營盤,心中一點也不踏實。他想了很多種可能,就是沒想到徐達他們現在隻有五萬軍隊。由於是急行軍,他而今趕到太原城下的隻有二十萬軍隊,確實都非常疲憊,他非常擔心擁有二十多萬軍隊的徐達,趁他還沒有整休好,向他們發起突然襲擊。我當務之急,除了加強戒備,還必需盡快與太原城內取得聯係。擴廓帖木兒這麼想著,問他身旁的副將:
“派去太原的肖勇,怎麼還沒回來?”
副將無言以答,擴廓帖木兒見了,雖然惱怒,卻也知道這不關他的事情。可是,為什麼肖勇會一直遲遲未歸?擴廓帖木兒在心裏反複地問自己,然後對副將說:“你馬上再派一個人去,明天一定要與太原城取得聯係。”
這一天,擴廓帖木兒睡得很遲,整整一個晚上,他都睡不著覺,在床上輾轉反側。二更過後,就在擴廓帖木兒昏昏欲睡時,有衛兵來報:
“徐達、常遇春的軍隊前來偷營。”
擴廓帖木兒從床上一骨碌坐起來,轉動著黑溜溜的眼珠子,他已經分明地聽到了外麵的喊殺聲。冰冷的汗水,不知怎麼就從背心冒出來。他感到胸口有一股冷冷的涼意,不由得閉上眼睛,有一會兒之後,擴廓帖木兒重新睜開已經無神的雙眼,長長地歎了口氣。看來,這也是命,是上天對大元帝國的懲罰。朱元璋,這可惡的和尚竟有這樣勇猛的元帥,敢來偷襲我的大營。如今我雖然也有二十萬軍隊,可是他們都疲憊已極,而且又失去了鬥誌。敵人卻是蓄精養銳、氣勢如虹。這樣的戰爭,我必敗無疑。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看來,我現在隻有盡可能地保存實力。於是,擴廓帖木兒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戰場上的人已經不是人,而成了一個個為活著而拚命的鬥士。因為是處在生死的關頭,求生的渴望會使得懦夫也變得勇敢起來,但心裏必須有生的希望和贏的信心,不然,即使是勇士也會變成懦夫,臨陣逃脫。這是一種可悲的境地,擴廓帖木兒的軍隊正處於這種境地,大家都以為麵對的是徐達的二十多萬軍隊,心中已沒了能贏的信心。本來就軍心動搖,又遇上敵人半夜來偷營,頃刻之間部隊亂了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接到擴廓帖木兒撤退的命令。一時更加混亂,軍士們紛紛丟盔棄甲,爭相撤退,一時潰不成軍。
徐達原本作了拚死一戰的準備,沒想到這麼一衝就擊退了敵軍。真是敗軍如山倒,勝軍如破竹。徐達長劍高舉,大聲呼喊:
“乘勝追擊,消滅元軍!”
李文中等將軍聽了,跟著呼喊,士兵們也都齊聲響應。一時間喊聲四起。五萬軍士如滾滾的洪流,向敵人湧去。擴廓帖木兒曾經是那樣英勇善戰的二十萬騎兵,如今卻不敢回頭,隻是拚命地向前逃命。徐達率領五萬軍士一邊高喊,一邊拚命砍殺。所到之處,除了投降的元軍,被殺死的元軍屍體。
這一戰,竟殺死了萬餘元軍,還俘虜了四萬多人。對徐達與常遇春來說,這不是第一次;對於擴廓帖木兒,卻是平身絕無僅有的一次奇恥大辱。擴廓帖木兒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之後,就偷偷地溜出帥帳,匆匆地騎上他的風雕龍駒,置他的大軍於不顧,一溜煙地往北逃去。他的風雕龍駒太快,當他的部下在徐達如洪流的部隊追擊下或死或降時,他早已跑出很遠,到了最安全的地方。
山西平定,徐達率軍進攻陝西。陝西守將李思齊見大勢已去,由鳳翔逃往臨洮,根本不敢正麵迎敵。他早已經把退路想好,萬一不行,就投降明軍。可是,就在這時候,竟傳來元朝丞相也速率領元軍,再次進攻北平的消息。
這一回,連向來膽大無比的常遇春也禁不住搖頭了。這是為什麼,元順帝竟有這麼大的膽量!在這種時候,還敢來進攻北平?!
160、
一個曾經擁有至高無上權勢的人,倘若有朝一日不幸從這權勢上跌了下來,心裏的那種如火煎熬的感受,是痛之極也苦之極的。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如何能回到從前,隻要有一線希望的事情,他就會拚了命去做,哪怕是失去生命,他也會毫不吝惜。元順帝這次敢於來進攻北平,就是這樣的心理。
在處於相當的劣勢中,在似乎無力抵抗他人的進攻時,元順帝還敢冒然進攻北平。這,並不是元順帝膽大,隻不過是人之常情罷了。離開北平這麼些天來,元順帝才知道昔日在北平的生活是多麼的快樂,多麼值得珍惜。隻到這時候,元順帝才知道,什麼是生不如死的感受!人有了這般的心思,當然也就不懼一死了!要拚命一搏,成了最尋常的事情。聽到擴廓帖木兒失敗的消息後,元順帝並不吃驚。他已經經曆了差不多失去一個國家的痛苦,再吃一次敗仗,丟掉十萬、二十萬軍隊,已經是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元順帝此時絲毫也沒有氣餒,他隻是在考慮,看能不能有什麼辦法,可以出奇製勝,扳回眼前的敗局。人在最困最危的時候,總是特別的聰明,常常會做出一些平時想不到、做不成的事情。苦思苦想之後,元順帝果然突發奇想,得到了一個他認為值得一試的良謀好計。他喚來丞相也速率,命令他說:
“在這關鍵時刻,請丞相親率元軍,再次去進攻北平。”
也速率聽了,轉動著眼睛,先是有些吃驚,想了想,便也明白了元順帝的用意。
“事已至此,如此一行,或可挽回敗局。”也速率對元順帝說:“老臣一定謹遵陛下之命,前去進攻北平。這一次,請陛下放心,老臣一定會拚死而戰。如果攻不下北平,老臣也會死在北平城前。隻請陛下回到北郡以後,照顧一下老臣的妻室兒女。”
元順帝聽了,認真地點點頭。也速率再無顧及,第二天,便請率元朝這最後的鐵騎,往通州前進,不一日,便已馬抵通州。
看到常遇春有些吃驚,徐達微笑著說:“這不過是元順帝狗急跳牆,拚命一搏。兵戰在於冷靜,他如今這麼一急,已經輸了三分,餘下的隻能是等待失敗。”
常遇春聽了,點點頭說:“大元帥的這般解釋,我非常同意。這元順帝確實也是強弩之末,再怎麼跳也沒什麼勁,哪抵得住我大明的軍隊。”
“話是這麼說,但我們一點也不可以大意。”徐達輕言細語,象是說給常遇春,又象是說給自己聽。因為徐達知道,戰爭就是戰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敵人,都萬萬不可有一點的輕視。他讓常遇春帶去差不多一半人馬,還將猛將李文忠也給了他,讓這倆位大明王朝一流的將軍一同前往,去救援北平。
元順帝想拚命一搏,實在是因為他的生活反差太大,他懷念過去,他要如此般明知不可為還要去為之,而他的屬下,特別是那些士兵,無論元順帝在大都還是在上都,他們的生活似乎都差不多,因此他們沒有去拚命的勇氣。再狠地軍隊,一旦失去了勇氣,也會變得軟弱無力,更何況是喪家之軍,心裏埋著失敗的擔心,遇見常遇春的虎狼之師,自然大都是不戰而逃了。
常遇春原本認為北平之戰,將有一場凶險的搏擊,在心理上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沒想到竟然會兵不刃血,就解了北平之圍。作為一個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常遇春早已憋足的氣,這時得不到發泄,他不想就此幹休。元順帝!你不敢與我一戰,棄城逃命。我偏由不得你這麼不負責任地逃離,我要乘勝追擊,哪怕是百裏千裏,也要找到你,然後打敗你,讓你領教一下逃跑的滋味。常遇春對自己說,率領他的虎狼之師,一路北上,窮追猛打,一直打到元上都開平。
開平就在前麵時,常遇春心中充滿豪氣,大聲地呼喊:“元順帝!常遇春來也!我們決一死戰,看看最終取得勝利的,是你們元朝,還是我大明王朝的軍隊!”
呼罷,常遇春雙腿一夾馬肚,飛馳向前。誰知道,這一次,元順帝又象上次在北平時一樣,知道常遇春兵來,早半天就急忙棄了開平城,一路往和林逃去。常遇春又這麼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開平,將那些來不及跟元順帝一道逃走的元軍,全部殲滅,繳獲了許多元順帝帶不走的軍需物資。這個時候,在山西作戰的徐達,經過一番血戰,也迫使元朝大將李思齊投降。消息傳到南京,一切皆大歡喜,朱元璋令徐達駐守北平,令常遇春率軍南下,回兵南京。
常遇春率了得勝之師,帶著幾萬俘虜和大量繳獲得來的財物,一路浩浩蕩蕩,從北平往南京進發。行至柳河川時,常遇春突然發病,昏迷過去,部隊隻好停下來休息。早在北平的時候,常遇春就感到渾身發熱,腹部疼痛,由於勝利,心情極好,就一直強忍著。待到朱元璋來旨招他回京,更顧不得已經患病,硬撐著率軍南行。柳河川地處荒僻,沒有什麼良醫,部隊的軍醫,又隻是刮骨療傷之人。
常遇春昏迷一夜,隻到天明,終不得有效醫治,終隻能靠自己撐著。這個年僅四十歲的、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一時危在旦夕。
三節、元璋教子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顏之推
161、
夏日的南京,灼灼的日頭懸空高掛,千樹萬樹,垂頭喪氣的樣子,鍾山的翠柏都顯得毫無生氣,偌大的皇宮,在驕陽的燒烤下,有一種窒息的氣息。朱元璋心中煩悶,不顧這悶熱的天氣,讓人把窗簾拉上。他今日早早地起身,久久地佇立窗前,已經有一個多時辰,還是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裏,低頭沉思。他的心,也象這緊閉著窗戶的又拉上了窗簾的暗房一樣,黑沉沉的,似乎想清了什麼又似乎什麼都不明白。
徐達打敗了擴廓帖木兒之後,消息傳到北平,朱元璋認定這場戰事,大局已定。給徐達與常遇春交待了有關事宜,然後帶了這征戰之中覓得的佳人茹蘭,回到南京。作為帝王,要再納一個妃子,對他來說原本是完全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但為了給馬秀英一個安慰,他還是將茹蘭先放在宮外的一外別院裏,自己先去將這事說給馬秀英聽。原想是在馬秀英同意之後,讓她去把這件事情給辦了。誰知道,紅顏薄命,茹蘭還剛到南京,住進別院的當晚就暴病死去。此時的朱元璋,身旁雖然美女如雲,可是除了馬秀英與郭麗,確實也沒有一個讓他深感合心、很感興趣的女人。而今馬秀英與郭麗身邊都有了幾個孩子,都在漸漸地老去。好不容易遇上這麼一個合心又感興趣的女孩,竟這般快地死去。朱元璋深感人生短暫,命運無情!因此而傷感不已。
傷感歸傷感,死人已已,活人受罪。朱元璋下令,將茹蘭厚葬。一顆因為茹蘭而歡快的心,一時空蕩蕩的。就在這時候,又傳來常遇春遇難的消息。
原來,常遇春撐到第二日清晨,再也撐不下去,突然醒來,大叫一聲,遺憾地死去。常遇春一生忠於朱元璋,與徐達一樣,為朱元璋的大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因此有“一時名將稱徐與常”的說法。常遇與徐達,他們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聞名,正因為常遇春的配合,他倆相得益彰,才打了許多漂亮的勝仗。然而,常遇春卻在這風華正茂時磕然去世。
朱元璋聽了常遇春死去的噩耗,悲痛萬分。待常遇春的屍骨運到南京,朱元璋親自出奠,將常遇春安葬在鍾山上。為表彰常遇春的功績,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諡忠武。又封常遇春的兒子常茂為鄭國公。
常遇春的喪事剛剛辦好,茹蘭的喪事還沒有辦,朱元璋沉侵在悲傷裏,一顆孤獨的心,痛痛的、空空的使人非常難受。俗話說禍不單行、福不雙至。朱元璋的一顆心還在傷痛之中,有人來報:潭王朱梓要謀反的消息,朱元璋震怒了!隻見他睜大著雙眼望著蒼天,許久也回不過神來。朱梓!謀反!朱元璋從牙縫中嘣出這四個字,已是費了天大的力氣,要不是一旁的侍從扶著,早已倒在地上。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潭王朱梓,是他的第八個兒子。平日裏,這些皇子們也常常會犯些錯,可朱元璋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們之間竟有謀反的人。朱元璋雖然做了皇帝,有著在軍事戰略、使用人才等方麵超出當時各路義軍領袖的特殊能力。但從總體上說,他是一個受教育不多,心胸外寬內窄,而又特別自私的梟雄。盡管天下是依靠他的謀臣和一幫兄弟拚死拚活打下來的,可是一旦天下到手,他便將天下看作隻是他一個人的。在這時候,他不但不願意與他的謀臣武將共享天下,還處心積慮地思考著如何能使自己永久地獨享這天下。如同所有可笑而又自私透頂的皇帝一樣,朱元璋將兒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唯一延續,並由此將天下隻讓他的兒子們來享有。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他的二十六個兒子,除了一個已經封為皇帝接班人的太子朱標,還有一個生下來三個月就夭折的朱楠,其餘的二十四個,都先後封了王。可是,對於那麼多跟著他一道打天下的文臣武將,朱元璋僅僅隻給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這六個人封王,並且全部是在他們死後才得到加封的。由此可見,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地偏心偏寵。然而,就是這樣,朱元璋的兒子中還有人要來造反,他恨得心中滴血了!
朱元璋決定大開殺戒,殺一儆百以泄心頭之恨!
162、
灼熱的夏日,真叫人煩心!大地原有的一切生氣似乎都枯萎了,一切都變得毫無生氣,死氣沉沉。朱元璋生了一天的氣,還在生氣,馬秀英小心翼翼地來勸他,被他吼了一聲趕出去。金碧輝煌的皇宮,此時在朱元璋的眼裏,如同象黑漆漆的棺木一樣,到處充滿了冷漠、蕭寂令人感到窒息的氣息。
馬秀英走了不久,太子朱標來了。他是朱元璋的二十六個兒子當中最喜歡的。在平日,朱元璋見了朱標,總是笑臉相迎,今天朱元璋不但不開笑臉,反而把臉拉得老長老長的。朱標見了,同他母親馬秀英一樣,小心翼翼地走到父皇跟前招呼說:“父皇!”
朱元璋第一次對自己這個最愛的兒子冷冷地點了點頭,好一會才吐出兩個字:
“何事?”
“兒臣聽說父皇要殺朱梓……”愛子朱標的話還沒有說完,被朱元璋打斷。
“你這個孽子,胡說什麼朕要殺朱梓?!你!!”
朱標生性溫柔,尤其在父親麵前,從來是溫文爾雅的,他從來沒有見父皇發這麼大的皮氣,一時不由得愣在那裏。朱元璋見了,仍未解恨,怒火衝天的將麵前案頭上的公文用力一拂,也不去管它們紛紛落地,手指朱標說:“你!你!你怎麼能這樣說你父皇!!”
朱標嚇得跪在地上,連聲地說:“請父皇恕罪,孩兒不是那個意思。”
“不是哪個意思?”
“孩兒不是說父皇要……而是請求父皇饒了朱梓這一回!”
朱元璋聽了,過了許久,這才稍稍地消了一點氣,看著朱標已是哆哆嗦嗦的跪在地上,不免有又些痛心,大喝一聲說:“快起來!”
朱標聽了,這才費力地爬起來,淚眼婆娑地望著父親。朱元璋見了,又多一份心痛,卻是瞪大了眼問他:“為什麼,我要饒朱梓這一回?”
“他是我的親弟弟,是父皇你的親生兒子。”朱標流著眼淚為他的八弟求情,說:“殺了他,父皇你也會痛心的。”
“那麼,你認為這事該怎麼處理?”朱元璋惱怒地反問兒子。
“施之以仁愛。”朱標期盼地望著父親說。
“你知道他犯得什麼罪嗎?”朱元璋又問。
“謀反。”太子很坦率地回答。
朱元璋的天下是憑武力打出來的,十多年的腥風血雨,嚴酷的戰爭訓練得他明白:權力是靠武力和權威維持的,他之所以早早地立下太子,一來是出於對朱標的偏愛,更主要的還是要樹立起一個權威,斷絕其他王子爭位的念頭。可是,他的兒子中,還是有人想來爭奪王位。朱元璋深知以前王朝許多王位之爭的慘事,絕不能容忍這種慘烈的事情在自己的皇朝中發生,他必需殺一儆百。沒想到,這個仁慈的太子受不了,他不忍心他的親弟弟慘死在父親的手上,要來為他的弟弟求情。這事我不跟他講清楚,看樣子還真不行。朱元璋想到這裏,圓睜著眼問道:
“謀反!你知道他是謀反,你對謀反的人,你還要施之以仁愛?”
朱標此時雖然有些害怕,但想到親弟弟就要被處死,他徒增了不少勇氣,於是底著頭說:
“父皇不是一直教我要仁愛嗎?古代聖人也說,一個君主,如能重禮教而輕刑法,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
朱元璋沒想到兒子會這麼大膽來反駁他,可兒子的反駁又是他常常告誡兒子的話,他當然一時無話可說,隻在心裏狠狠地罵道:“這個宋濂,怎麼把我的兒子教成這樣!”
其實,朱元璋就是喜歡與仁厚的人打交道,所以,他才把朱標等王子交給以厚道著稱的大儒家宋濂教育。然而,喜歡與仁厚的人打交道是一回事,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仁厚又是另一回事。朱元璋曾誇宋濂為“開國文臣之首”,對他讚頌有佳。那時,朱元璋因為自己沒讀過什麼書,希望他兒子能如宋濂那樣博學,那樣厚道。有一次他帶朱標一道郊遊,看到路旁有一叢荊棘,朱元璋停下來摘下一條荊棘對朱標說:“古人曾以此為刑具,考打犯罪之人,你猜是為什麼?”
朱標瞪大眼睛看著父親手中輕輕擺動的荊條,搖搖頭。朱元璋便用荊條抽了一下朱標,聽到兒子“唉喲”的呼叫,朱元璋哈哈大笑了。
“痛不痛?”他問兒子。
“痛。”兒子如實回答。
“可是,如果用這個打你呢?”朱元生意指著身邊的一根鐵棍又問兒子。
“可能會更痛。”朱標還是老實地回答,因為他確實還沒有被這樣的鐵棍打過。
“你說對了。”朱元璋誇獎兒子;“這鐵棍打起來會更痛,不過不僅僅是更痛,還會傷了你的骨頭,讓人致殘或致死。”
朱標點著頭,眼睛睜得更大。
“你說,古人為什麼用荊條作刑具,而不用鐵棍?”
朱標又隻能搖頭了。
“我告訴你,這正是古人仁厚的地方。用荊條懲罰罪犯,既讓他痛,又不傷他筋骨,不會打殘打死罪犯。朱標,古人的仁厚,你一定要牢牢記在心裏。”
朱標終於懂了父親的一番苦心,認真地點著頭。朱標天性仁慈,很象他的母親馬秀英,加之從小在宋濂的教育下,為人更是厚道友善。可是,當朱元璋從自己的經驗來看治理天下時,又感到朱標過於懦弱,似乎難以做好皇帝要做的一些事情。因為喜歡與厚道人相交的朱元璋自己並不是個仁厚之人,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又要不斷地與朱標發生衝突。
當了皇帝後的朱元璋,已經逐漸習慣了別人在他麵前唯唯喏喏,朱標的頂撞,使他又氣又惱,卻也沒什麼辦法,眼瞪著兒子,在心裏罵完宋廉對朱標一揮手說:
“你可以退下了。朕要告訴你,朱梓定斬不赦,從現在起,有誰再敢勸朕,斬!”
從這以後,朱元璋便很少跟朱標提仁義禮教,隻是常給他講一些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王者獨步天下的手段。這是後話。
第二天,朱元璋下朝特別早,他一會兒想到處死的晉王,一會兒想到懦弱的太子,再也安不下心來,走出大殿,經自住大本堂走去。他要去看看太子朱標,對於這個今後要接自己班的兒子,他非常擔心。
163、
大本堂是宋濂一手辦起來的,朱元璋的皇子皇孫們都在這裏讀書。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雖然越來越反感儒生,但卻希望他的兒子們都能夠多讀一些儒家的書籍,多明白一些儒家的道理,因此,一直將大本堂交給以宋濂為首的大儒們在主持大局,每日裏為他的太子們講課。
作為給太子們傳道授業的地方,朱元璋對於大本堂還是頗有感情的,對於大本堂的主持人宋濂,還是頗有敬意的。以往,每次到大本堂來,朱元璋總是要先見見宋濂,向他詢問一下皇子皇孫們的學習情況。這一回,朱元璋因太子朱標的事遷怒了宋濂,當他走進大本堂後,再不去見宋濂,而是直接找到朱標。那一天,因為朱標為他的八弟朱梓的事來勸朱元璋,被朱元璋聲色具厲地趕了出去。事後,朱元璋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悔。朱標能為他弟弟求情,說明他宅心仁厚,雖說他不能理解自己嚴厲處置叛逆的良苦用心,但還是不應該對他這麼粗暴。自己既然立了他為太子,要讓他繼承大明王朝的大統,就應該更耐心地對他進行教誨。何況朱標這個孩子,人品還是非常好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教育的。這麼想著,朱元璋決定到大本堂來,看看朱標,與他好好談談心。
作為最聽話的好“學生”朱標,此時正襟跪坐,雙手捧著孔夫子的“中庸”,愁眉苦臉地似乎在想其他事情。朱元璋見了,自然是很不高興,可又一想兒子肯定在為昨日之事煩惱傷心,他還隻有這麼點年紀,心中有了這麼大的事情,沒人開導,一天兩天是會想不開的。這麼看來,朕是來對了。朱元璋這麼想著,便把一肚子的不高興都忍了下來,很平和地望著朱標。朱標正在心不在焉地讀書,突然看到父皇來到眼前,大吃一驚,手上的書差點掉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