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成寡人
一節、徐達遭難
君與國,成為忠臣的全部,或許他心裏有過不滿有過不平有過惱懊……卻從無取而代之的心,可惜為君者不可能這般想,因為人總愛將心比心。於是,他成了功高震主,必須除之而後快的人。
199、
1378年的秋天,一個狂風怒吼的日子,風吹動著烏雲,掀翻起滔滔的巨浪,數十隻大船從東贏乘浪飄來。不一會,一個個挎著彎刀的倭寇從船上走下來,象狼群一樣,撲向沿海的村莊。在一聲聲撕裂肺府的慘叫聲中,健壯的男子倒在血泊裏,老人與小孩被一個個殺死,隻留下一些年青的女人,連同他們家的所有值錢的東西,被這些挎了彎刀的倭寇擄上船去。象這樣的燒殺淫擄,在這一年中,頻頻發生,沿海的村民苦不堪言。消息傳到南京,滿朝的將軍,卻找不出一個適合去抗擊倭寇的領軍元帥。朱元璋思之再三,終於想起了湯和。
我大明皇朝建立時,湯和就跟隨徐達,北攻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建立不少軍功。1372年,湯和因戰功被封為征西將軍。不久親自領兵攻打四川重慶,一舉消滅了夏國。接著他又先後三次北伐,消滅元朝殘軍。其軍事才能、功勞業績,僅次於徐達常遇春。更何況湯和與朕又是同鄉,從始至終跟隨朕,一生轉戰全國,經曆了大小數百戰,屢建功勳,對朕忠心耿耿。朱元璋想到這裏,自言自語地說:“湯元帥,應該是朕最可信賴的人!”
於是,朱元璋令人將湯和召來,問寒問暖一陣之後,對他說:“湯元帥,你如今雖已老了,朕卻還要請你統兵。如今倭寇騷擾沿海,朝中又找不出一個適合的人來。朕想到了元帥,想請元帥替朕再去一趟沿海,把那些倭寇趕到他們該去的地方,以解救沿海受苦受難的百姓!”
湯和是個“沉敏多智謀”的人,但“頗有酒過”。原來,因為他與朱元璋感情太深,也不怎麼注意,偶爾喝酒誤一點事,朱元璋也不怎麼深究,常常隻是一笑了之。後來,湯和看到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自取得天下後,猜忌、刻薄,隨意殺人,不免做事小心謹慎起來,連一生嗜好的酒也不敢喝了。特別是胡惟庸被殺之後,隨著自己一道打天下的鄉親、戰友一個個被牽連進去,慘遭殺戮,湯和心裏非常鬱悶。他與常遇春、徐達三人是患難之交。十多年來,跟隨朱元璋刀光劍影,攻城掠地打得了大明皇朝的天下。常遇春在勝利之時病逝了,湯和與徐達有幸享受了勝利。可是,這勝利後的兩員猛將,卻隨時都在遭到猜忌!隨時都有被屠殺的可能!他們心裏都很不是滋味。大哥,皇上,你為什麼要如此?有我們在,誰翻得了你的天?我們把你看成親大哥,有怎麼會翻你的天?為什麼?曾經是這樣豁達大度,重情重義的大哥,現在變得這麼多疑,這麼小心,這麼薄情寡義?!兩個有幸享受著勝利的將軍,心裏都常這樣問自己,就是不願說出來,更不會說給任何人聽。後來,得悉朱元璋欲解諸將兵權,心中大驚,閉門苦思數日,自請解職歸裏。沒想到在家裏安心地休息了不到一年,朱元璋又來相請。雖說此時湯和已年過花甲,皇帝有命不得不從,何況抗擊倭寇,解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更是一位將軍的使命。於是湯和領命,率領三萬軍隊,迎著秋風,前往沿海而去。
湯和不負皇上的厚望,一去就趕走了倭寇。卻不因此而即刻回軍,他在沿海巡視一番以後,立刻想出了很好的辦法。命令軍士,在江浙沿海一帶築城59座,又從百姓中征得五萬餘兵勇,對他們進行訓練,又適當發給一些錢糧,使他們在倭寇來犯時,能夠有力量來依城自保。這一招果然有效,待湯和回到南京後,又有倭寇來犯,結果被湯和組織起來的兵勇依靠築就的城池,有效地阻止了倭寇的進攻,為明朝南方邊境的安穩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知道後,對湯和大加讚賞,加封湯和為信國公,還賞賜了許多物品。對此,湯和並沒有半點喜歡,反而更加悶悶不樂。他將所得賞賜,全部分送給自己的部下。看到仆人在掛“信國公”的扁牌,也不免心中感慨不已。本不想掛出此牌,奈何又是皇上的封賞。湯和悶悶不樂,為人更加恭敬謹慎。這日聽說皇上又殺了人,在府中來回走了一會,竟然信步出門,來到老朋友徐達處。老戰友見麵,相對而坐,久久不能言語。還是徐達口直,忍不住先開口說:
“聽說皇上今日殺了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
湯和點點頭,說:“我看連李善長恐怕都難免。”
“他與胡惟庸謀反能有什麼關係?”
湯和搖搖頭,表示不知道。其實他心裏很清楚:李善長與胡惟庸謀反絕對沒有任何關係,隻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想到這裏,不由慨然長歎一聲,說:
“文官,看來是殺得差不多了。”
徐達聽了,心裏也很不是滋味。文官差不多殺沒了,那麼就該輪到武官了?徐達不想討論這個問題,大聲地咳起嗽來。夫人青清出來,忙著給徐達抹胸捶背。湯和見了,勸說幾句保養身子的話,坐了一會,見徐達仍咳嗽不已,隻好起身告辭。
目送湯和離去的背影,徐達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愛妻訴說皇帝哥哥可怕的話,心裏非常沉重。自己從1353年跟隨朱元璋,轉眼已過了三十多個年頭,對大明皇朝的建立,戰功赫赫,無人能及。沒想到功成名就之後,還要擔心受怕?
想到這裏,徐達不由得長長地歎了口氣。
200、
信國公府,本是早先元朝一位大臣的府地,信國公湯和住進來以後,隻稍微改建了一下。湯和喜歡山水,便引來鍾山上的清泉,在府中也造了些假山溪流。每日早早起來,湯和總喜歡到這些假山溪流邊,隨意地走走。看看水中悠閑自在的遊魚,又回頭瞅瞅那些原本就有略顯蒼老了些的雕欄玉砌,常常會生出一些感歎。
湯和這日到徐達那兒轉了一圈回來,心事更重。自己已過花甲之年,還去替皇上去平定了沿海的擾亂,立下大功,卻總是高興不起來。這個朱元璋借了胡惟庸一案,大開殺戒,一口氣殺了三萬多人。如今,又來搞什麼文字獄,差不多天天都在殺人,真讓人想不通!
原來,就在最近,不知為什麼,年過半百的朱元璋突然莫明其妙地生出許多忌諱來。隻要有人犯了他的忌,他就會毫無留情殺人。朱元璋出生很苦,早年做過幾年和尚,這時竟然為此荒唐地忌諱“光”、“禿”等字眼,甚至對“僧人”的“僧”字也非常反感。結果,竟然發展到凡是與“僧”字讀音差不多的字,朱元璋都非常反感。又因為朱元璋曾隸屬小明王劉福通的麾下,隻要聽到有人說“賊”、“寇”,或是與“賊”、“寇”讀音相近的字,朱元璋也同樣反感。僅僅是反感似乎沒有什麼,隻是朱元璋一反感就要殺人。這就使得不少的人,竟然僅為口中吐出一個“光”、“禿”,或是“賊”、“寇”之類的字來,就要因此送命!
浙江府學林元亮,在給海門衛官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帝憲”這麼一句話,其中的“則”音同“賊”。杭州府學徐一夔,在他的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這樣的話,結果,都被朱元璋拉去砍了頭。更讓湯和搖頭的是,這年元旦時,朱元璋外出看燈,見有則燈謎上畫一個手抱西瓜的女人,坐在一匹馬的背上,這匹馬的蹄趾特別大。朱元璋看了竟然也大怒,認為這特別大的馬蹄是諷刺他的大腳馬皇後,下令將作燈謎的人活活打死。
湯和想到朱元璋諸如此類的許多事情,不由長長地歎了口氣。這究竟是為什麼?湯和坐在府中的假山溪流邊,低頭沉思著。他又想起了徐達的咳嗽,不免搖了搖頭。
“徐達也是為這些事情,心中不快,而又不敢吐真言啊!朱元璋已經殺了那麼多功臣,如今連一些不相幹的人也要殺,到時候不知他還要殺什麼人?”湯和在心裏說。他雖然讀書不多,卻也聽說漢高祖殺功臣的事。想到這裏,湯和不由得渾身冒出了冷汗。
“不會,皇上不會這樣對我們!”湯和對自己說。象是為自己壯膽,又象是為自己擔心。他又想起了很久以前,他與朱元璋相處象兄弟一般,有什麼話,都是大膽的直言。現如今朱元璋之所以如此,無非是他擁有的太多,怕我與徐達這樣的人,來奪了他的權。這又怎麼可能?誰又願意去幹?唉!他要懷疑,也是理所當然。徐達他重兵在握,如果他真心要反,確實也會讓皇上為難。湯和想到這裏,他記得徐達小他幾歲。大家都是老頭子了,這把年紀,誰願重兵在握?我相信,讓徐達手握重兵,鎮守北平,其實也非他所願。就如同這次派我去沿海,若不是因為皇上的命令,若不是因為沿海的百姓在遭難,自己打了這麼些年仗,早已經打夠了,誰又願意領兵?誰又願意去征戰?湯和順著這條思路想下去,眼前突然一亮:
“對啊,徐達要戌守北平,欲罷兵權不能,我湯和如今已平息了邊患,還要兵權,豈不是……”
第二天,湯和一大早起來,穿戴整齊,走進皇宮。朱元璋正在閉目養神,剛好還沒進入夢境,聽說是信國公湯和來了,雙眼頓時睜開。朱元璋與湯和,倆人雖說都在金陵,可也有好些時候不見了。朱元璋微笑著等湯和進來,見了他點點頭,湯和要跪下行禮,被他一把拉住,讓湯和在自己身前坐下來。
“禮,就免了,坐下說話。”
湯和遵命坐下,隨即又站起來,雙手一揖說:
“微臣今來,有一事稟報。”
朱元璋微笑著點點頭,眼睛望著他。
“近來,微臣頗感精力欠佳,懇請皇上容我解職歸裏,安享晚年。”
朱元璋聞言,滿心歡喜,上前一步執著湯和的雙手說:
“我們都拚殺了一輩子,現在回家養息,實在是福氣,我給你多撥些銀子,把你在鳳陽的府第修建得漂漂亮亮的,好好安度晚年。”
湯和跪下謝恩,朱元璋又連忙雙手扶起,非常認真地說:
“其實我在心裏羨慕你,我就沒這命,注定這輩子要辛勞一生。”
湯和再跪,十分誠懇地說:“求皇上保重龍體,以保我大明江山永固萬年。”
朱元璋點點頭,走下禦座,親送湯和。
湯和衣錦還鄉後,為人處世,更加恭慎,對於朝事,從不外泄,得到的賞賜物品,大多分給了鄉親,深受鳳陽鄉親的尊重。1395年農曆正月初一,湯和上朝給朱元璋拜年時,得急症,不能言語。當天,朱元璋遣人把湯和送還鳳陽故裏。
1396年,湯和病重,當年八月二十八日,湯和死去,年70歲。朱元璋追封他為東甌王,諡襄武,埋葬在鳳陽曹山湯和墓中。這是後話。
201、
湯和從徐達家離去後,徐達立即住了咳嗽,想想剛才湯和的話,不由自言自語地說:
“文官是殺的差不多了,就一個孤臣李善長,年近七旬,他又能做什麼?”
幾天來,徐達都在頗為苦惱地思考這個問題,終是越想越陷入苦惱之中。這日,徐達聽說湯和主動交了兵權,還鄉養老的事,更是感慨萬千,坐在豪華的魏國公裏,往事一幕幕閃過腦海:
早在1352年,徐達就跟著朱元璋,取定遠、渡長江、下南京等一係列的硬仗、大仗中,皆為先鋒。徐達從取滁州、和州等地後,表現得智勇兼備,戰功卓著,從此位於諸將之上。後從朱元璋渡長江,克采石、下太平,俘元萬戶納哈出。1357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西進。1361年,率軍取江州,一路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1363年,率軍從援安豐,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旋又從援洪都。在鄱陽湖之戰中,徐達衝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任左相國。1365年,率師東向,進攻張士誠,由太湖進圍湖州,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至1367年九月,率將士破平江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十月,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隻降,占領山東全境。1368年五月,乘勢直搗元都。大敗元軍於河西務進破通州,迫元順帝北走。又兩次大敗擴廓帖木兒俘元王公、將領以下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
這以後,徐達奉命鎮守北平。他徙民實邊,大興屯田、善撫軍,嚴號令,士卒皆樂為用。由於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裏長城”,長年在外征守。正因為如此,徐達不能如湯和那樣交出兵權,告老還鄉。況且,與湯和比,徐達小6歲,此時還剛50出頭。如果此時就告老還鄉,還真有些說不過去。然而,如果不告老還鄉,皇上能放心我嗎?徐達這麼問自己。他是個熟讀史書的將軍,李善長曾將徐達比作朱元璋的韓信,可昔日的韓信終落了個什麼樣的下場,不是被劉邦殺了嗎?想到這裏,徐達不由得驚出一身汗來。又猶豫了三個多月,徐達終於回到金陵,去拜見朱元璋。
這位有著“謀勇絕倫”之譽的開國第一功臣,與朱元璋又有布衣兄弟之稱的徐達,如今他跪拜在朱元璋的腳下,想的卻是如何才能使自己能有一個平安的晚年。君臣之禮後,徐達認真簡扼地彙報了北平的防務情況,然後似乎難以啟齒地望著他的皇上。
“你想說什麼,不妨直說。”朱元璋微笑著望了望徐達,心中感到有些驚詫,他不知為何,他的萬裏長城,對他怎麼會顯得有些害怕,便溫和地對徐達說:“我們雖為君臣,也是兄弟,你有什麼話都可以說。”
“我想,我征戰了一生,如今感覺很累,很想歇歇了,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你,想歇一歇?”朱元璋非常吃驚地望著徐達。
“是的。”既然話已出口,徐達當然不妨索興都講了,也省得皇上誤會。
“我這一向身體不太好。”徐達說:“特別是背後長了一個瘡,從來沒有好過,常攬得我連覺也睡不安穩。”
“你怎麼不早跟朕說?”朱元璋慎怪地望著徐達。
“這點小事,也不敢驚動皇上。”
“還說是小事,為了這瘡,都想歇一歇了。”朱元璋尖刻地說。
徐達聽了心中一緊,說:“不僅是這瘡,還……”
“請禦醫看過了嗎?”朱元璋打斷徐達的話,問道。
“先後請了許多醫生看治,都沒有什麼效果。”徐達回答說。
“回頭朕讓禦醫去給你看看。”朱元璋說。
“不用,我已經請醫生看過了。”
“還是讓禦醫再看看。”
“謝陛下!”徐達感激地說。
“你如果歇下來,鎮守北平一事,交給誰為妥?”朱元璋肅然地問道。
“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通韜略,嚴治軍,又善交儒士,如果讓他鎮守北平,定可萬無一失。”徐達回答說:
朱元璋不說話,隻靜靜地望著徐達,好一會才緩緩地說:“你既然有病,先不忙去北平,養好再說,至於請辭一事,待我考慮之後再說。”
徐達起身告退,朱元璋沒有象以往那樣站起來送他,隻是冷冷地盯著他的背影。徐達做夢也沒想到,他的請辭,讓他走上了不歸之路。
202、
皇帝既然是弱肉強食的產物,是憑武力而爭得的,因此所有的皇帝都有一件最可怕的事情,這就是擔心有人來奪了他的皇位。這樣,每個皇帝在對外部防備的同時,都會盡全力來對內部進行防備。打探他的部下,對他是否忠心,這是每個皇帝都要花大力氣來做的事情。朱元璋當然也不例外,在這件事情上,他做得比任何皇帝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元璋剛打得天下,為了能最大限度地了解他部下的情況,他將朝庭內的特務政治機構建設得非常寵大。朱元璋將這些特務組織分為“廠”與“衛”兩個部分。廠,又分為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衛,指的是錦衣衛。合稱廠衛。東、西廠或大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下領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1382年成立的錦衣衛,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朱元璋又讓他們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的權力。在錦衣衛的下麵,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活動,而且不要經過司法部門,直接聽命於朱元璋。廠與衛職權基本相同,但錦衣衛為外官,奏請需用奏疏,不如東廠等太監親近皇上,故廠的勢力大於衛。錦衣衛偵伺一切官員,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內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由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整套偵察特務機構體係。廠衛均可不經司法機關,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用刑極為殘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有了廠衛,朱元璋要想知道的事情隨時都能了解得清清楚楚。有一次,宋濂上朝,朱元璋當著眾人的麵問宋濂:
“昨天在家喝酒沒有?”
“喝了。”宋濂大驚,老實地回答。
“請了哪些客人?”朱元璋又問。
宋濂驚嚇得出一身冷汗,不知有什麼事發生,隻好把昨晚喝酒的幾個朋友名子一一都說了。沒想到朱元璋聽完哈哈大笑,滿臉得意地說:“你果然沒有騙朕,是個坦蕩的君子。”
宋濂這才鬆下一口氣,忙磕頭謝恩。
由於朱元璋自己是個趁亂打出來的皇帝,他不但親眼看到了那麼寵大的一個蒙古帝國突然坍塌,更看到了各路義軍內部之間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就是他朱元璋自己,不也是因為借刀殺了郭天敘,才迅速地擴充了地盤與實力嗎?朱元璋從自己走向皇權的經曆中體會得十分深透:這人世間的一切仁、義、禮、忠都不過隻是表麵的東西,唯有實力方可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為此,他必須鏟除一切擁有實權或者可能成長為擁有實權的人。
對於徐達,朱元璋的心裏竟管也相信他的忠誠,但徐達太過智慧,又是這樣擁有實權的人物,自然是防著一點為妙。如今的朱元璋,已一改原來的冒險性格,凡事以穩妥為好。他隻要遇到有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事,就一定是寧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無。於是便寧可錯殺三千,也不可放走一人。這些,成了朱元璋的行為準則,當他遇上認為有嫌疑的時候,就會反過來考慮:殺了他,對我能有什麼害處呢?結果,大量的無辜就這麼產生了。正因為如此,對於親如兄弟的徐達,朱元璋還是早就派人進行嚴加監視。就連前不久湯和拜訪徐達一事,朱元璋也非常清楚,甚至他們談話的內容,朱元璋都知道。後來湯和來請求辭官歸故裏,朱元璋感到非常欣慰,因此很好地安置了湯和。然後,朱元璋開始重點考慮徐達,因為在他看來,現如今最有力量威脅他天下的就隻有徐達了。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徐達怎麼忠心,他都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麼多年的戰爭告訴朱元璋:
權力不是靠忠心可以維持的,權力可以改變人的忠心,關鍵是他們有沒有能力,能不能辦到?
其實,朱元璋對他大明朝的第一功臣,他大明朝的“萬裏長城”,他的患難兄弟徐達,還是非常有感情的,他不準備象對待那些個文官那樣來對待徐達。朱元璋不想,也不忍心來殺害徐達。朱元璋隻是想慢慢地削弱他的軍權,讓徐達變得沒有能力,就是有什麼想法也辦不到。可是,徐達自己卻來提出請辭歸鄉這麼一個請求。
這說明什麼?朱元璋心中蹦出的想法是:徐達對朕有了誡心。若不其然,還僅僅五十出頭,為什麼就要請辭歸故裏呢?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啊!徐達,你為何要這樣?!朱元璋在心裏憤怒地問道。一個臣子,對皇上有了誡心,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背叛!徐達,你我相交了這麼幾十年了,到頭來,你為何要背叛朕?朱元璋這麼想著,越想越感到徐達不能容忍。朱元璋憤怒了,龍顏一怒自然要殺人。
朱元璋開始考慮誅殺徐達的方法。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朱元璋希望能不為他人察覺地殺了徐達。
203
經過詳細了解和周密安排,朱元璋召來禦醫去給徐達看病,臨行前,朱元璋望了禦醫良久,直到禦醫膽顫心驚起來,這才開口說:“徐達是朕的好兄弟,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你此去看病,一是要萬分地仔細,望、聞、問、切,弄清元帥的病情;二是要問明治療方法。這些都給我仔細了,然後來告予朕知。若有一樣不問明白,小心汝的狗命。”
禦醫聽了,連連點頭。來到徐達府上,禦醫反複詳細地詢問徐達的病情,看到徐達背上的疽瘡發黑,不由又問:“不知元帥現在用的是什麼藥?”
徐達聽了,坦率地回答說:“是用葵花籽燒了,研成細末,然後調之以麻油,塗於患處。另外,再用六十克鮮花,用美酒合煎至沸,爾後每日服服。”
禦醫聽了想道:若是讓我來用藥,也是這樣,堅持三個月,疽瘡一定可以痊愈。想到這裏,忙又問道:“不知給元帥醫治這疽瘡的,是何處良醫?”
“這位醫生,姓伍,名壯雲。就在我軍中,常年為軍士治療刀棒搶傷。”
禦醫聽了,再仔細地觀察徐達的疽瘡,又問了些其它的許多事情,這才告辭準備離去。徐達的夫人張氏見了,忙上前一步攔住禦醫說:
“先生是宮中名醫,為我家元帥看了這麼久,又問得這般詳細,為何不開一劑藥方,留下一些藥就要離去。
禦醫聞言,隻好老老實實地回答:“請夫人恕罪,臣此來,全是奉了皇上的旨意,待臣此番回去將元帥的病情稟明了皇上,定會再送藥來的。”
“皇上又不是醫生,為何你這個醫生不直接給我家元帥開藥?”張氏更加奇怪,仍然攔住禦醫。
“皇上說了,元帥是他的好兄弟,又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因此務必要特別小心。”
張氏聽了,不那麼相信,望望禦醫,又望望徐達。
“讓他去罷!”徐達說。
禦醫走後,張氏拉著徐達的手說:“不知為什麼,我心中很怕,很是擔心,怕是皇上要做出什麼對我們不利的事情。”
徐達用手捂住張氏的口,說:“夫人不要亂猜疑,若是放在以前,我也是有些擔心,可如今我已對皇上言明要交兵權,他絕對不會對我會有什麼不利。”
張氏聽了,長長地舒了口氣,隻是到了夜間,還是做了個噩夢,嚇得大汗淋漓,醒來時對徐達說:“元帥,我還是擔心!”
禦醫回到宮裏,詳細地向朱元璋彙報了徐達的病情,告訴朱元璋說:“徐元帥的瘡,正長在他左後背,是一種極為凶險的背疽。因為距心髒不遠,弄不好,是會死人的。”
“怎麼是弄不好?”
“譬如說吃了不該吃的東西,還有……”
“什麼是不該吃的?”朱元璋打斷太醫的話。
“蒸鵝之類。“
“吃了就會死?”朱元璋很感興趣地問道。
“一定會的。”禦醫十分肯定地回答。
“這些,你都告訴徐丞相了嗎?”朱元璋問。
“都說了,我都詳細地告訴他了。”
“很好,你做得不錯。”朱元璋溫和地說。
“不過,陛下不用擔心,徐元帥現在用的藥,很對勁,他一直這麼敫用下去,用不了三個月就會痊愈的。”
“這樣?”朱元璋轉動著眼睛,冷冷地一笑,向禦醫揮了揮手。待禦醫走後,朱元璋傳來心腹馬升雲,說:“現在,你就去送一隻蒸鵝請魏國公吃。”
馬升雲驚呆了,愣愣地望著朱元璋,一個太監走過來,喝斥他說:
“還不快去!”
馬升雲這才清醒過來,一頭冷汗地去了。朱元璋冷冷地望著他的背影,一動不動地對那太監說:
“你也跟他一起去。”
徐達正在收拾行裝,準備前赴北平。他們夫妻倆剛聽完禦醫的介紹,知道了原來病中的徐達竟有這麼多的事情需要注意,正在感歎嗟噓,有人來報,有皇上的親信馬升雲與宮裏的太監來了。看到一隻黃酥酥的蒸鵝,徐達的妻子怒了,衝過去要掀掉它,被徐達製止了。
“你跟我們的兒女,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徐達說。
“不!”妻子大喊起來。
徐達心知肚明,皇上這麼做,隻是不讓他一人活下來,他的家人是不會遭罪的。於是接過蒸鵝,大口地吃起來。
“不!”妻子再次撲過來,被徐達擋住,他握住她的手說:
“隻能這樣,已經是很不錯了!”
第二天,徐達“病逝”,朱元璋非常傷心,流了許多淚,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諡武寧。
二節、善長賜死
一個人如果心胸狹窄,到頭來總是會去害別人,而且最終總是會害了自己,因為他一方麵在不斷地樹立反對派,另方麵也隨時給加害他的人以機會。他一麵傷害別人,一麵又說自己沒什麼錯,結果便有人這樣來對待他。
204、
朱元璋征戰十多年,經曆過許多生死的關鍵,每每都能殺死對方,而保全了自己,才能有今日。殺人對他來說,是件非常的輕而易舉的事情。隻是如今殺的人,大多是與自己並肩作戰的人,特別是徐達,很是讓他懷念,有時甚至會生出一些歉意來。就在毒死徐達的二個月後,他竟然夢到了徐達,無限恨意地望著他說:
“我為你出生入死,打下了大明江山,你竟然還要加害於我!”
醒來,朱元璋頭上冒汗,心跳不已,久久不能平靜。他在床上坐了許久,決定今日不朝,讓人去徐達墳上看看。他走出寢宮,沿著千步廊,信步朝禦河走去,身後,幾個貼身太監不遠處跟著。朱元璋舉目這若大的內宮,不由得又想起了劉伯溫。這內宮,就是1366年,劉伯溫受他朱元璋之命,占卜後填湖建起來的,地勢南高北低。曾記得,當年劉伯溫還給他講了什麼“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類的話,如今……
正想著,吏部張富戶來,說有重要事稟報。朱元璋初聽一怒,吏部有事,怎麼徑來找朕?轉而一想,如今中書省廢了,沒有丞相,下麵六部的事,不直接找朕,又能去找誰?想到這裏,不由得苦笑著搖搖頭。
這權力,真誘人,可也真夠累人!
回到禦書房,傳來張富戶,朱元璋抬頭看了他一眼問道:“你就是張富戶,找我有什麼事?”
張富戶並不回答,隻抬眼去望一邊站著的幾個宮女、太監,朱元璋知道他的意思,卻並不作理會,冷冷地說:
“不妨事,有話,快說。”
張富戶聽了,不敢再抬頭張望,隻垂了頭小聲地說:“李存義和李佑曾夥同胡惟庸謀逆。”
朱元璋聽了,由不得皺了皺眉頭。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這李存義是李善長的親弟弟,李佑是李善長的親兒子,他們也會謀反?朱元璋臉色突然地嚴肅起來,不怒自威地逼視著張富戶,問道:
“證據?”
張富戶見了朱元璋的樣子,已是嚇得大氣也不敢出。聽朱元璋這麼一問,鬆了一口氣回答:“這事,是李存義家的管家親口招供的,現在人已交宗人府那兒押著。”
“讓宗人府趙成來。”朱元璋說完閉上眼睛。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李善長的親弟弟、親兒子,他們都會謀反?朱元璋還是不信,在心裏嘀咕著。張富戶隻好就這麼跪著,一直等著宗人府來人。沒過多久,宗人府趙成進來,朱元璋瞅著跪在腳下的趙成,好一會才冷冷地問道:“李存義和李佑曾夥同胡惟庸謀逆?”
聲音雖輕,卻如五雷轟頂。趙成聽了,驚得差點向後翻倒,強撐著跪穩了,抬頭回答說:“現有李存義家的管家親口供詞在此。”說完,趙成顫顫抖抖地從懷裏掏出李存義家的管家的供詞。
朱元璋看了,更加輕聲地說:“這麼看來,張富戶的話是屬實了!”
朱元璋說完,他瞪大眼睛,似乎又看到了李善長那張恭順的臉,想到他曾經鞍前馬後的效命。就算那管家說的是實,就算他們真的都想反,可是能反得了嗎?朱元璋在心裏問自己,隨即又搖了搖頭。於是,朱元璋破天荒地發出一道處置與謀反者牽連的聖旨:
“李存義與李佑都免死,貶到荒涼的崇明島上流放。”
朱元璋識人、用人,特別是在控製人上是個超人的天才,但他畢竟沒有受過很多的教育,一個從窮苦中長大的人,在很多地方總會深深地留下一些世俗的印跡。朱元璋在與人爭利方麵再多的智勇,終掩蓋不住他在待人上的諸多不足,特別是他給了人好處後,總是還希望受了他好處的人能有所回報,或者是有所表示。
如今,李存義、李佑犯的都是殺頭的謀反之罪,如果朱元璋願意,完全可以把李善長拉進來一塊兒給殺了。然而,他朱元璋卻看了李善長的麵子,給了他們這麼一個天大的恩惠,非但沒有牽連李善長進來,連他謀反的弟弟和兒子都沒有殺。按理,李善長受到如此殊遇,應該上書謝恩。
朱元璋從宣布了那道免死李存義與李佑的聖旨後,就一直在等待著。遺憾的是,李善長一直沒有半點表示,朱元璋開始感到非常不愉快,進而感到煩惱,再之後便是憤怒了。
“李善長,你這是為什麼,為什麼這麼大膽,難道朕真奈何不了你,還是朕不敢奈何你?”朱元璋憤怒地想道。
這一回,一向聰明過人、一輩子善揣聖意的李善長,卻一點也不明白朱元璋此刻的憤怒。
205、
新年剛過,春日的太陽格外暖和,鳥兒在新枝間快樂地啼叫,魚兒於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弋。獨有那錦衣衛的審訊室裏,此時異常地陰森冷酷。一個白發斑斑的老者,被裸置於鐵床上,正在受著他的皇上發明的洗刷之刑。武高武大,結實而強壯的錦衣衛,一人端著一盆沸水,另一人從中舀了一勺。不知為什麼,他倆今日大發善心,不是將沸水先潑在老者的臉上,而是潑在老者扁平的胸口上。老者唉喲、唉喲地叫著。錦衣衛見了,笑嘻嘻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