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成寡人(3 / 3)

三位隨藍玉而來的將領聽了,雖然有些惶惶然,卻還是未動,隻把目光投向藍玉。朱元璋見了,怒發衝冠,手指藍玉,正要發作,藍玉雙膝跪下,說:

“請皇上息怒,這些將軍,長期隨我南征北戰,對皇上忠心耿耿,隻是身為軍人,從來沒有聽過皇上的聖諭,早養成了絕對服從軍令的習慣。”說到這裏朝他們一揮手,三位將領,立即悄然退出。

朱元璋的心中,燃著一團怒火,聽藍玉的一番解釋,又見三位敢於抗旨的將領瞬間沒了身影,心中一驚,有了一種非常複雜的心情。他久久地望著藍玉,突然爽朗地笑了起來:

“好!好!好!涼國公真是統帥之才,訓練得將軍們如此忠心耿耿,惟命是從,這樣的部隊,定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謝皇上誇獎。”藍玉有些得意地說。

“好了,你也去吧,我等你的捷報。”朱元璋本來想了許多話要對藍玉說,這時已沒有了心情。藍玉跪拜告辭,朱元璋一直微笑著,望著他離去,然後搖搖頭,輕輕地歎了口氣。這藍玉,這年輕的將領,沒想到他比徐達、常遇春他們都還行,訓練出來的部下隻聽將領,卻不聽皇帝的聖諭。讓這樣的將領領兵去打仗,肯定會很有戰鬥力,會攻無不克。可是,如果讓他擁有兵權,又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太可怕了!朱元璋對自己說:他成了軍隊的皇帝,朕又如何去統率三軍?難道朕要讓軍隊做什麼,還要通過一下他才行?!想到這裏,朱元璋的眼裏露出凶光,搖了搖頭說:

不行!決不行!!在朕的大明王朝,所有的人,包括每一個士兵,每一個百姓,都應該隻聽命於皇帝。必須這樣!否則朕還算什麼皇帝?更何況,待朕百年之後,朕的皇孫朱允炆,又怎麼能駕禦得了這般威性獨專的將軍!藍玉,你雖然是個不錯的將軍,就算是為了我的皇孫,朕此刻也要判了你的死刑!朱元璋這麼都想清楚了,又長長地歎了口氣,閉目養息。

211、

藍玉率軍出征,去為大明王朝平息叛亂,朱元璋一點也不耽誤,立即派出他的錦衣衛。“你們一定千萬要保密,要做得悄無聲息,隻把藍玉的情況都摸清楚了,回來告訴朕就行。”朱元璋這樣吩咐錦衣衛。他已經下決心要除掉藍玉,最後一次替朱允炆削棘,現在要趁藍玉出征之機,給藍玉找一個合適的罪名。

第二天,便有錦衣衛的回報:藍玉因軍功受寵愛後,人也漸漸驕傲恣肆,曾經縱容家奴侵占民田,禦史對其家奴的不法行為進行質問,他就驅逐禦史。藍玉帶兵北征回還,夜半來到喜峰關城下,要求開門,關吏限於製度沒有及時開門,他就毀關而入。後來,又有人告發他,說他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元妃因羞愧而上吊自殺……夠了,有這其中的隨便一條都夠了。如果朕不想殺你,你做的這些,對朕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現在的問題是:你訓練出來的將軍,竟然敢置皇命於不顧,這對朕來說,當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更何況,你如今又手握重兵,下麵有一幫能戰善戰的兄弟,朕又豈能容你?朱元璋在心裏對自己說。現在已經掌握了足夠的證據,接下來的是怎麼樣來除去這個將軍。一切當然隻能等他凱旋歸來時,但是現在還是可以做許多事情。該做些什麼呢?

朱元璋在這方麵很有經驗,稍微考慮了一下,他決定先剪除藍玉的羽翼。錦衣衛探來的情況很清楚:藍玉因為為人孤傲,又常時在外征戰,在朝中並無拉幫結派的人。他所有的親人,都無半點權勢,隻有靖寧侯葉升,是藍玉的姻親,有一定的勢力。朱元璋聽了這些情況,微笑著對錦衣衛的徐楚說:“看來隻有殺了葉升,才可以無顧慮地誅殺藍玉。”

“以何罪名殺之?”徐楚問。

“就以‘胡惟庸案’一罪就行。”朱元璋連想也不用想順口回答說。

就在當天太陽快要落山時,葉升被莫須有地冠以胡惟庸案謀反罪拉到午門,他自己還莫名其妙時,就懵懵懂懂地被砍去了腦袋。這時候,他的姻親藍玉,正帶著他的虎狼之師在東線征戰,勇猛的追殺叛軍。當他的姻親葉升被斬殺的消息傳到他的大帳中時,他的副將張逸民曾擔憂地對他說:“莫不是……皇上?”

“現在作戰要緊,不要瞎猜,一切等我回去,自然分明。”藍玉回答說。

在斬殺葉升之前,朱元璋身邊的高參李虞也為此有顧慮而提醒朱元璋,說:“藍侯率軍在外,若聞葉升被殊,能否有變?”

朱元璋聽了隻是微微一笑,懶得回答,因為他看準了藍玉隻是個武將,沒這種政治敏感,絕不可能想到這事會與他有所牽連,更不會想到待他回去後,皇帝會要了他的腦袋!

一切如朱元璋所料,藍玉出兵四川,很快平息建昌的叛亂。1393年二月,手握重兵的藍玉剛剛班師回金陵,就有錦衣衛指揮揭發藍玉謀反,藍玉毫無反抗地束手就擒。無論他如何叫倔叫冤,還是被說成是串通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劃在朱元璋出宮耕種時謀反。很快,藍玉及他一幹手握重兵的高級將領悉數被族誅,凡連坐的都稱為“藍黨”,一律處死。

一時間,朝野議論紛紛。朱元璋知道許多人心裏不滿,稍作思考,便親自將藍玉謀反的事實編為《逆臣錄》,親手寫詔布告天下,在詔書中說:

“藍賊為亂,謀泄,族誅者萬五千人。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

殺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朱元璋似乎覺得差不多了,這才停止了殺戮。這時,僅列入《逆臣錄》的高官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經這一次殺戮之後,明初的功勳宿將差不多都被殺完了,各軍府衛所被株連誅殺的軍官達幾萬人。

對於這次殺戮,明末清初的史家談遷說:“藍涼公非反也。虎將粗暴,不善為容,彼猶沾沾一太師,何有他望!……富貴驕溢,動結疑網,積疑不解,釁成鍾室。”他這話的意思是說:藍玉不過是一個脾氣粗暴的將領,驕傲跋扈,不善於討好人,引起了朱元璋的懷疑,終於招致殺身之禍。事實上並不是這麼簡單,從朱元璋過來的情況看,就算藍玉再會討好,也必遭殺戮。藍玉死後,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找借口殺了宋國公馮勝,1395年二月,又殺了穎國公傅友德。這樣,終朱元璋一朝,在明初開國功臣中,身為公侯而得以幸存的人僅有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

當年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時,後人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行為,較之漢高祖劉邦,實在是遠遠過了許多。

212、

在養心殿裏,沐浴著秋日的一點微熱的斜陽,朱元璋若有所思地望著剛剛刷新的屋頂。所有棘頭,朕差不多都替朱允炆殺完了,朕應該可以稍稍地喘口氣了,朱元璋一邊這麼想著,一邊聽著太監李虞,在一旁非常動情地給他講新立的太子朱允炆的狀況:“他很孝順,一直在痛哭,哀毀骨立,人消瘦了許多。”

朱元璋有點兒感動,但更多的是擔心。孝順是很好的,可作為一個未來的皇帝,隻是痛哭!男兒有淚尚且不輕彈,更何況皇上!天下有誰會同情流淚的男人!朱元璋不由搖了搖頭,說:

“作為皇帝,太子還是太過仁慈,皇帝注定要殺人,如果不能,怎麼樹立皇威!”他象是問自己,也象是問那太監。隻是象這樣的問題,太監是無法回答的。朱元璋突然又想起了一件事,問李虞:“你記得那次對對子的事嗎?”

“記得,記得很清楚。皇上的上句說:風吹馬尾千條線。”

“當時太子是怎麼對的?”

“他對得很工整,是:雨打羊毛一片氈。”

“雨打羊毛一片氈?”朱元璋重複著:“風對雨,吹對打,馬尾對羊毛,是很工整。可是,一片氈,多麼軟弱,多麼無力。皇帝是不應該這麼軟弱無力的,皇帝應該比任何人堅強有力。你記得他的四叔,朱棣是怎麼對的嗎?”

“日照龍鱗萬點金。”李虞脫口而出。

“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又一次重複,點著頭說:“這可不是一般的氣魄,朕看其中有帝王的氣象,這才是皇帝對出來的對子。”

李虞聽了,不敢接腔,愣在那裏。

“唉!可惜朕又不能讓朱棣來繼承皇位。如今這個朱允炆,太軟太弱,朕百年之後,這個皇孫,能不能撐得住朕打來的這片天下,他的叔叔們,能不能服他?有沒有人會來欺負他,或者是來奪了他的皇位!”朱元璋在心裏問自己。他終於開始想這個問題,遺憾的是他一直都沒有想清楚這個問題,或者是想清楚了沒有勇氣來解決這個問題。

人生在世,常會有難遂人願的事情,皇帝也一樣。朱元璋惱懊地想著,由不得睡著了。已經快七十歲的人,盡管每天有人參、鹿茸養著神,但這精神還是差多了,許多問題,剛剛考慮得個開頭,就進入了夢鄉。

所幸的是,他每一次都不會迷糊得太久就會醒過來,而且剛醒過來時精神總是很好,他常常趁這種時刻,來處理一些需要精神的事。

朱元璋用眼睛示意李虞走近他,然後輕聲地說:“你去宣太子來。”

太子很快來到他的身邊,行過君臣之禮,朱元璋讓太子緊挨他坐著,久久地瞅著太子消瘦的容顏,說:

“不要太過悲傷,你要替我把將要傳給你的江山坐好。”

朱允炆點點頭。

“你自己認為,如果現在我走了,你來當皇帝,有什麼難處。”朱元璋問。

“皇上萬壽無疆……”

“別說這些客氣話。”朱元璋打斷孫子的話說:“人總是要死的,我知道我活得不會太久了。”

朱允炆的淚水嘩嘩地流下來,很快就濕透了衣襟。朱元璋看著他,知道孫兒的淚水全是真的,一時也很傷心。但他很快定了定神,溫和地提醒孫子說:

“你還沒回答我的話。”

朱允炆畢竟還太年輕,他甚至不敢去迎著爺爺的目光,垂下頭來,肩夾一抖一抖的。皇上的問話他實在難以啟齒,因為眼下他已經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威脅他的,是他的那些叔叔們。在大殿上,當他與他的爺爺在一起時,他是太子,是儲君,是不久就要接任的皇上,可是一下朝,到了後宮,他就是他們的侄兒,他得給他的這些叔叔們行跪拜禮,而每當這時候,他就能感受到,他的叔叔們對他一點兒敬畏都沒有,反而是高高在上地壓著他一頭。朱允炆每天都實實在在地感受著諸王對他的威脅。可是,這種感覺,他又怎麼能跟爺爺說。

朱元璋見孫兒久久說不出話來,便開口引導他說:

“朝庭的刺頭,我都給你削光了,甚至連後子輩藍玉的威脅也沒有了,放眼當今朝庭大臣,沒人有能力來反對皇室,你看還有沒有?”

“沒有。”朱允炆說:“我沒有感到有大臣的威脅。”

“至於邊界,南邊是平安無事的,北邊的蒙古勢力雖然經常騷擾,但再沒辦法威脅皇室。”朱元璋說到這裏,自豪地笑了:“我分封了諸王,這些番王,也是你的叔叔們,一個個都很能幹,完全可以確保邊界無恙,你說是不是?”

朱允炆連連點頭,開口道:“皇爺爺說的極是,如果邊疆上有事,我的叔叔們一定可以平息得了。可是,如果我的叔叔們……”朱允炆不再往下說,隻把眼睛求援地望著他的爺爺。

朱元璋的頭腦又有些糊塗起來,但他卻記起了他曾與李虞談話時講到朱棣的對子。那對子具體怎麼對,朱元璋又不太記得清楚了,但有一點卻很清楚,太子朱允炆的對子太弱,太無力,而燕王朱棣的對子卻頗有帝王氣象。

看來,朱允炆今後的皇位並不是很好做。可是,我該怎麼辦呢?朱元璋在心裏問自己。但由於精神的原因,他終不能想清這個問題,又磕睡了。

五節、皇帝駕崩

中國的曆代皇帝,兩千多年來,都在一個圈裏轉,隻不過一些轉的圈大些,一些轉的圈小些。皇帝們似乎比百姓聰明,清楚前朝興衰的原因,卻一個個又像傻子一樣,自欺欺人地朝著前朝的老路走去。所謂以前朝為鑒,進行革新,到頭都成了一句空話,而緊步滅亡者的後塵,去斷送自己的江山,竟成了皇帝們的遺傳!

213、

1397年,朱元璋已經69歲,每天一個人吃飯,他有些煩了,這天他突然想起了唐肅,令楊公公喚他來陪自己一起吃飯。楊公公有些為難,看著朱元璋不動。朱元璋惱了,手指著楊公公,問:“你這是?”

楊公公慌忙跪下,說:“啟稟陛下,唐大人上個月已經免官回鄉了。”

朱元璋睜大眼睛想了想,終於想起來了。原來,上月十二日上朝時,朱元璋正在講他的家事,唐肅卻忍不住打了個噴嚏,朱元璋一怒之下就將他免官回鄉。唐肅讀書甚多,為人又非常謙和。朱元璋一直欣賞他的才能,很喜歡與他閑聊。這時想到這麼個人就為這麼點事就免官回鄉,朱元璋自己也感到有些吃驚,想了想對楊公公說:“朕要召他回來,重新啟用。”

第二天唐肅便被召回了京城,朱元璋聽了,讓人喚來唐肅陪他吃飯。老實本份的唐肅,一月之間一會兒被趕到鄉下,一會兒又被召回京城。對朱元璋,又是害怕又是心存感激。吃過飯,他就拱起雙手,舉著筷子對朱元璋。

“你這是怎麼回事?”朱元璋感到奇怪,眼瞪著他問道。

“這是微臣小時學的俗禮,表示……”

“俗禮?”不等唐肅說完,朱元璋打斷他的話,“俗禮能對天子嗎?”朱元璋生氣了,大聲罵道:“你這個人,上朝時要打噴嚏,朕請你吃飯,你不思感恩,還用鄉間俗禮來汙辱朕!”

唐肅想要分辯,朱元璋大喝一聲:“來人,將他拉出去!”

幾天之後,濠州的城門前,多了一個白發蒼蒼守門的士兵。他便是唐肅,因不敬之罪,被朱元璋貶到這裏。朱元璋貶了唐肅,心裏仍有餘恨,再到吃飯時,他想起周衡,便令李虞去宣周衡。不一會李虞回報:“周衡回鄉探親去了。”

“回鄉探親?”朱元璋冷冷地問道,坐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他在回憶,他終於記起來了。周衡確實向他告假,探親去了。周衡是無錫人,離南京很近。朱元璋記得,當時周衡要請半月的假,他隻給了五天。朱元璋掐著手指算了一會,然後對李虞說:

“朕記得隻給他五日假,今天是第幾日?”

“是第六日。”李虞回答。

“第六日,第六日還是請假探親?早該回來了,他也言而無信?”朱元璋自言自語,一張老柿餅樣的臉上露出一絲冷然地譏笑。

原來,朱元璋曾經下詔,免除江南各郡縣的賦稅。但是到了秋天,他仿佛忘了一般,還是向這些郡縣征了稅。擔任右正言的官員周衡,覺得不妥,向朱元璋進言說:“陛下曾經有詔,蠲免了那裏秋季的賦稅,天下都為之慶幸。如今又要征稅,這讓天下人看了會說皇上沒有誠信。”

朱元璋聽了也覺得自己理虧,說:“你說得對。就按你說的辦,朕令人將已收的稅退回去。”

周衡聽了大為感動,說:“皇上能如此取信於民,真是百姓的福氣。”

“言而無信,豬狗不如。朕不過是一時忘記了。”朱元璋說。

“人以信立,君王守信,才能立威,使萬民臣服。”記得當時周衡說過這樣的話,可是他連對朕說過的話竟然也敢這麼說完似乎就已經完結了!朱元璋憤怒地想到:你這個周衡,既然知道失信於天下不好,卻又膽敢失信於朕;既然知道人以信立,為何又不守信?明明是五天就該回來,到了第六天還不見人?罷、罷、罷!你可以不立,朕一定要守信,不然怎麼立威?朱元璋想到這裏,傳旨下去:

“周衡一回,速帶來見朕!”

周衡當天下午才回來,整整遲到了大半天,見了朱元璋,知道大事不妙,匆忙說明原因:老母有病,因此多擔擱了一日。朱元璋聽了,沉默了一會,問他:

“不管什麼原因,作為天子的朕不可以失信於天下,你作為臣子,難道可以失信於天子?”

周衡聽了,知道再辯也無濟於事,皇上是記恨他上次的仇,於是跪下認罪,請求皇上不要誅殺他的家人。朱元璋慷慨地答應了,隻是下令處死周衡。

朱元璋又一次領略了殺人的快意,同時馬上又飽嚐了沒了人說話的苦楚。周衡曾是他身邊一個敢說話的人,沒了他,朱元璋感到寂寞。就在這時候,有西北方向的地方官來折子,告歐陽倫走私茶葉。

當時,隻有中原地區才產茶葉,而西番、青海、西藏這些地區的人,他們吃牛羊肉需要內地的茶葉。明朝為了控製西番,就規定嚴格禁止茶葉走私。茶葉作為戰略物資,由官府控製,用來交換西番地區的馬匹。你給我馬,我給你茶葉,既實施了控製,又得到了馬匹、加強了自己的實力。所以,朱元璋規定:

任何人不得走私茶葉。身為附馬爺的歐陽倫,卻膽大妄為,慫恿家人,走私茶葉。他還依仗自己是皇親國戚,征用地方車輛,非法闖關,對地方官連打帶罵。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官不堪忍受,這才告到朱元璋這兒來。

朱元璋宣來歐陽倫,了解了情況之後問他:“你犯了法,你自己說怎麼辦?”

歐陽倫是安慶公主的丈夫,安慶公主是馬秀英與朱元璋的女兒,依仗著這種關係,歐陽倫還報一線希望,想等安慶公主來救他。不久,安慶公主果然來了,哭得淚人一樣。安慶公主與歐陽倫此時已有個女兒,現在肚子裏又懷了一個,因為肚子的小孩已經大了,跪下去很費力。朱元璋忙阻止了她,說:

“別跪了,再求情也沒用,破壞了國法,不殺,怎麼服眾?”

214、

安慶公主為了救她的丈夫,第一次完全不去理會她父皇的話,仍然掙紮著、強行地跪了下去,歇斯底裏地喊道:“父皇,我不能讓他死,我不能讓肚子裏的孩子沒有父親!”

朱元璋看著他的女兒,看了很久,才一字一句地說:“為了治理這個國家,為了建立一個有紀律、有效率、廉潔的政府和官員隊伍,朕必須以法奪情,不惜大義滅親。”

安慶公主救不了她的丈夫,歐陽倫在當天就被處極刑。午夜時分,安慶公主生下了她與歐陽倫的第一個男孩,可惜是一個死嬰。

朱元璋得知後,微微地歎了口氣。轉眼過完年,朱元璋已經邁入70歲的年頭,古稀之年。他明顯地感到自己的精力差了許多,大白天坐在高高的皇位上,有時候也忍不住要打瞌睡。朕真想休息了,真想好好地休息了!到了這個年紀,確實不宜於在皇帝的位置上呆了,不宜於管理這麼大一個帝國的事情了。但是,朕不坐在這個位置上,讓誰來坐呢?朕現在就讓他坐上去,朕又到哪裏?看來,朕隻能就這麼在這個位置上呆下去了?皇帝是沒有退路的,因為他太高高在上,退下來很可能就會摔死!朱元璋這麼想著,隻好硬著頭皮撐下去。

古稀之年自然很難創新,很難雄心勃勃地去開創什麼偉業,這是皇帝的不幸,更是國家的不幸,臣民的不幸。但對舊的已經得到利益的固守,朱元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堅持。朱元璋認為,他所賞賜的官職、爵位,不是用來作威作福謀取私利的,所有大明朝的官員隻能為這個皇朝的鞏固與發展盡自己的忠心,不然就要受到嚴懲。

隨著做皇帝的時間越來越久,朱元璋越來越相信大明皇朝是他朱元璋一手打下來的。對於大明王朝的締造,朱元璋越來越將自己的功勞放大,越來越看不見他人的功勞。他越來越堅信大明王朝就是他朱元璋的,就如同他朱家的一件珍貴的家私一般,他要一代代傳下去,讓大明王朝永遠姓朱。他撤消丞相製度,得到了比他之前的所有皇帝都更加集中的權力,無論是國事、家事、天下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都是他一個人知道的最多,說得對。朱元璋認為這樣很好,唯我獨尊,天下第一,這才能隨心所欲,才能做好天下的事情。為此,他將廢除丞相製這件事寫到《祖訓》裏麵,規定後世永不立丞相,如有人要立,殺無赦。所謂:“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

在此之前,朱元璋對最高軍事權力的機構已經進行了改組。把大都督府劃分為中、左、右、前、後五個都督府,即五軍都督府,每個都督府都有一個掌握著一定兵權的都督。這樣一來,統領天下兵馬的大都督兵權就被瓜分了。每個都督的權力隻有原來大都督的五分之一,不足以對皇帝構成威脅。加上五個都督互相製約,互相監督,聽命於皇帝,如果一個都督要造反,其他四個將會形成牽製,而要幾個都督串聯起來要造反,就很不容易。朱元璋已完成了他皇權集中大業,天下為朱家私有,出於對自家東西的珍愛,他非常地痛恨貪官。早在1397年,朱元璋就頒發了“枉法八十貫者論絞”的律條,規定貪贓八十貫就要處以絞刑。朱元璋在鞏固自己統治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護了老百姓的利益,他的雷霆手段使吏治得到了澄清,當官的比他以後的時期要濂潔。《明史》有言:“一時守令畏法,潔已愛民,以當上旨。吏治煥然丕變矣。”據《明史·循吏傳》記載,在明一代的清官中,僅朱元璋一朝清官的數量就占整個明王朝清官總數的三分之二!這大大地緩和了官府和百姓之間的矛盾,是朱元璋時期完成國家統一、安定社會、恢複發展生產的有力保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的重典執法,完全是靠獨裁和暴力來維持,結果,貪官的問題自然得不到根本上的解決。盡管,朱元璋懲治貪官的手段,其殘酷性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貪官卻似乎並不因此而減少,使得古稀之年的朱元璋躺在他那豪華的龍椅上喃喃自語:“貪官為何如此大膽,殺了一撥,又生出一撥?”直到他臨終時,還是這麼歎息一番。

歎息歸歎息,在朱元璋的整治之下,明初官僚隊伍的整體麵貌還是大有改觀,隻是,這種改觀也為明朝後期官僚隊伍的腐敗留下無窮的隱患。集權與法製是有矛盾的,法製需要民主的支撐才能真正建立和鞏固。

盡管如此,當明朝後期腐敗成風時,善良的百姓又開始懷念這位以重典治國的皇帝,希望借重朱元璋的雷霆萬鈞之力,再次開辟出一個所謂的清明世界來。

215、

朱元璋終於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

這日太陽很好,一出來就火辣辣的將整個皇宮照著,朱元璋睜開細長的雙眼時,太陽已經將皇宮曬得熱烘烘的。他用手擦去夜間眼角上生出的眼屎,感到尿憋得慌,想爬起來,卻是怎麼也爬不起來。貼身的太監張衛侯一直在注意著他,這時便走到他的龍榻前。他張了張嘴,聲音太細弱,張衛侯聽不清,把耳湊到他的嘴邊。

“便,小便!”

張衛侯一招手,又來了兩個太監,三個人扶了朱元璋,便後朱元璋費力地說道:“去,傳太子來見。”

見到太子,朱元璋似乎突然精神許多,他把目光向左右一掃,那兒原來站著的宮女太監立即消失地無影無蹤。

“燕王不可不慮。”朱元璋提醒他的孫兒說。

朱標死以後,秦王、晉王也先後去世,這時候在三十幾個兒子當中,老大就是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最近這些日子,朱元璋都在考慮燕王的事。昨夜,竟夢見燕王龍袍加身,他這才一起身就喚來太子,企圖亡羊補牢。

朱允炆聽到他的爺爺提起他的叔父燕王朱棣,不由得眼睛一亮。近年來,他協助爺爺打理朝政,越來越明顯地感到:親王們的翅膀已經很硬了,年輕的朱允炆幾乎是掉進了狼群之中,特別是朱棣在他麵前,真是比父親還要父親。這一段時間來,爺爺又常常生病,朝政許多時候是他代表爺爺在打理,更感到了親王們,特別是叔叔朱棣的壓力。他不止一次地在心中憂慮:倘若有一天爺爺走了,我可怎麼麵對。可是,對於這種事情朱允炆又不好主動去跟爺爺說起。現在,聽到爺爺問他,以為爺爺可以幫他解決這個問題。於是,連連點頭說:“爺爺,這是……”

朱允炆剛剛說到這裏,就看到爺爺呼吸急促起來,他驚慌地看著他的爺爺,看著這威嚴無比的皇帝,大聲呼喚:“爺爺?爺爺!”

但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有遺憾,獨裁的皇帝同樣如是。朱元璋的生命已經走到了最後一刻,他這時才來提起燕王朱棣,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他隻能眼巴巴地任其發生。作為皇帝,朱元璋沒有能夠“萬歲”,但卻活了整整70歲。1398年,閏五月乙酉這一天,朱元璋就在自己的孫子,大明王朝的二世皇帝、朱允炆麵前,帶著深深地遺憾,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皇帝駕崩,喪事辦得表麵很隆重。同任何一個皇帝一樣,朱元璋早就安排自己的後事。他的陵墓,修在鍾山南麓,稱為孝陵,方圓四十五華裏,規模十分宏偉。皇後馬秀英在孝陵中已經等了十五年,朱元璋一去,就可以與她團聚了。令人遺憾的是:朱元璋為他的死,最為充分地暴露了他的殘忍與自私。按他生前的遺願,為他進行了嬪妃殉葬製。40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朱元璋之前的,其餘38個年輕鮮活的女人,都被活活的與他的一具僵硬的屍體安葬在一起,為他殉葬而死。更可惡的是:這種萌芽於氏族社會末期,其間終斷了好幾百年的強迫女性殉葬的製度,因為朱元璋又得到恢複。或許是得了朱元璋的血統,承接了他這種殘忍自私的個性,到他的子孫後代,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等,人殉竟然皇室公開的慣例,以至於幾代下來,死於殉葬的嬪妃,人數竟然達到了八百多人。?活人給死人陪葬,本是萌芽於氏族社會末期,奴隸社會產生,女奴隸和男奴隸一樣被大量殺殉或生殉。春秋以後,人殉之事再不多見,到秦始皇時,才又要人殉葬。隨著秦的滅亡,這種製度基本消失,誰知朱元璋又使其興起。

皇上的龍體運往孝陵時,似乎舉國都在為他傷心落淚,其實就是他最親的人也沒有半點傷心。朱元璋用盡了所有的手段來讓朱家的後裔順利接班,而正式走到政治前台的朱允炆卻偏偏遇到了最棘手的大麻煩:他的眾多的叔叔們,對他的皇位都虎視眈眈。朱元璋最親的人都在想著皇位,對他的傷心自然就很淡很淡。朱允炆登上皇位的第一步行動,就隻能是做他爺爺朱元璋不願做的骨肉相殘,他首先必須削藩!削去他爺爺分給他三十多個叔父的權力和實力。

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全麵奠定了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其影響之深不僅在於上層,而且達於普通人民的社會生活;不僅在明朝,而且及於後世。朱元璋提出恢複漢宮之威儀,全麵改變了元朝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政治結構。他取法周、漢、唐、宋,使明朝的政治製度回到中國傳統的軌道上。他實行的愛民及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國計民生得到迅速恢複發展,為大明盛世奠定了基礎。朱元璋以猛治國,推行重典,建立了絕對皇權極端專製的統治,對人性的張揚特別是對民主意識、民主社會的發展有著極大的破壞性,給後世留下了惡劣影響。朱元璋分封諸王的政策,給後世發生宗室動亂埋下了禍根。朱元璋建立的一套國家管理製度,加強了中國君主宗法製國家管理,維持了明朝兩百餘年的統治,為後來的清朝所繼承,是中華傳統政治的一個經典。朱元璋繼承和發展了對少數民族因俗施治的政策,促進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他的與周邊國家之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厚往薄來”的政策,則保持了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和平友好交往,推動了更大範圍內國際秩序的建設。

總之,朱元璋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極具個性的人物,是特定的曆史時期第一個利用農民起義趕走外族統治的農民義軍領袖和封建統治的帝王,對中國曆史產生重大影響,是中國史上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幾位重要帝王之一。

朱元璋自己遺憾的是:得了天下後最努力去爭取的一個目標,傳位給他認可的接班人,終是不能達到。原因是他為了治內治外而進行的分封。他的所有兒子,都被封為親王,有封地,有自己的軍隊,有屬官。軍隊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朱元璋給他們有一個明確的規定,說王府護衛軍聽王指揮,王府之外的軍隊王管不了,不讓他指揮王以外的軍隊,不臨民,不裂土。就是不管當地的民政、稅收、法律,土地也不是你所有,不過是封給你管理罷了。

按說朱元璋想得很周到,但有一個問題,他始料不及。這就是在《祖訓》當中同樣規定:遇有大事,諸王可以節製諸軍。平常的時候,你不能夠指揮護衛軍以外的軍隊,但是一旦打仗,誰當這個大統帥?親王可以當。雖然其他的人是公侯、將相,能征善戰,但是在親王麵前,都是低親王一等。親王是代表皇帝,是皇族,作戰的時,可以指揮軍隊。就因為這,皇上在時,親王們依仗自己是皇親,是至親,在各個封國為非作歹;皇上沒時,他們有能力起來篡位。

本來完整的江山,朱元璋要分封,目的是讓分封者維護皇室的地位,鞏固皇室。結果,由於朱元璋的這百密之一疏,他心愛的孫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僅僅四年即告結束。替代他的,正是朱元璋死前還在掛念著的朱棣!皇帝的製度決定皇帝與鮮血分不開,因為皇帝一定要排除異己,一定要樹立皇威,一定要妄殺無辜,如果不能做到這樣,皇帝也終將被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可是,象朱元璋這樣的皇帝,他排除了異己,樹立了皇威,也妄殺了無辜,結果也不能讓百姓滿意,甚至不能讓他自己滿意。看來,皇帝並不是個好名詞,中國如果沒有皇帝,中國人肯定會過得更加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