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李光耀(1 / 3)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傳奇人物

李光耀

作為當今少有連續執政30年的國家首腦,李光耀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新加坡的獨立和建設事業。他創建了人民行動黨,使新加坡成為了獨立自由的共和國。他帶領著新加坡人民在短時間內擺脫貧窮和落後,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孤僻漁村建設成了一個發達國家。作為新加坡的開國元勳和新加坡“經濟奇跡”的設計人和建築師,李光耀被世界公認為是一位善於治理國家的領袖。新加坡的舉世成就,也使李光耀贏得了“小國偉人”的稱號。

人物簡曆

194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專業,獲法科“雙重第一榮譽學位”。

1954年11月參與創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並任秘書長。

1959年6月任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總理,時年36歲。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共和國,李光耀擔任共和國總理,至1990年11月。

2011年5月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他不會在新一屆內閣中擔任職位。

傳奇語錄

“人的一生是無法全盤計劃好的。因此,我覺得人生變幻無窮:緊張刺激,充滿變數,有時讓人振奮不已。重要的是,我們不應失去對生命的熱愛。觀賞日落之後,要好好睡一覺,恢複精力,醒來之後又迎來新的一天。”

“如果你要人們認同和重視你的言論,你就必須在大家麵對危機,水深火熱的時候挺身而出。”

“一些人天真的以為新聞自由是神聖和絕對的。其實,新聞自由等於報社老板的自由。他有權聘請新聞從業員,也有權開除他們。”

“一個民族的命運不是注定的,而是取決於這個民族的意誌力。”

“我們稱不上是有修養和文明的社會,但是我們問心無愧地朝著這個理想邁進。新加坡正逐漸成為一個更優雅的社會。如果說它是個“保姆國家”,我會以身為保姆為榮。”

新加坡模式的締造者

作為世界級的華人政治家,李光耀不僅創建了民主法治、繁榮安樂的新加坡共和國,而且為整個亞洲華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的榜樣。作為一個“東西通”,他擁有吸取東西方文化精髓的獨特能力,創造了一個反映他的形象的國家。《亞洲周刊》的羅伯特?烏德盧曾說過:“如果諾貝爾獎設最佳國家領導人獎的話,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可能不止得獎一次。”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巨人,他的理念不僅影響新加坡,也將影響亞洲乃至世界。

幸福與劫難中成長的高材生

1923年9月16日,李光耀出生於新加坡甘榜爪哇路92號。父親李進坤受過中等英文教育,能講流利的客家話,開一家小鍾表店。母親蔡認娘和其他的家庭主婦一樣,養兒育女,操持家務。李光耀的家族來自客家人聚居的中國大陸廣東省大埔縣,到李光耀出生,李家已經有三代在新加坡居住了。李光耀的父輩希望他長大能夠光宗耀祖,所以取名“光耀”。李光耀是長子,下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作為長子,祖父和父親非常重視對他的培養,從小李光耀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29年,6歲的李光耀被送到直落古樓英文學校讀書,這在當時的新加坡是不多見的,為了不致忘本,一般華人都把孩子送到華校受華文教育。1936年,13歲的李光耀又被送到當時新加坡最著名的萊佛士書院學習,在這裏,李光耀開始涉獵西方科學文化知識,逐步開闊視野。在李光耀19歲那年,日軍占領了新加坡,凶殘狂暴的日軍激起了李光耀的民族意識,也激發了他對法西斯的憎恨。1942年春天,日軍抓了一大批青年,推到幾輛大卡車拉走,李光耀就在其中。幸運的是,機智敏捷的李光耀趁日軍不注意悄悄溜走,才保住了性命,而其他青年卻再也沒有回來。

日軍投降後,李光耀決定去英國留學。1946年,李光耀進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就讀,1947年進入劍橋大學中殿律師學院。在英國讀書的四年,李光耀不僅勤奮地攻讀法科,成為劍橋高材生,獲得帶有星標的“雙優”學位,他還參與了政治運動,在“馬來亞論壇”上對留學生發表的長篇講話,被認為是“他的第一次政治性發言”。與此同時,李光耀還收獲了與柯玉芝的愛情。

危機與挑戰中顯名的律師

1950年8月,李光耀從英國回到新加坡。在英國統治下的新加坡從事律師工作,精通各種法律、能言善辯的李光耀很快就有了名氣。在1952年的馬來亞郵電工人大罷工中,李光耀作為郵電工會的法律顧問,同工會代表一起與英國殖民當局談判,李光耀在談判中充分利用的他的智慧與計謀,最終達成了對工人與工會有利的一些協議。這次談判的成功,讓李光耀很快成為一百多個工會的法律顧問,這也為他取得了馬來亞廣大工人和群眾的信任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