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李光耀(2 / 3)

隨後發生的學生刊物事件中,李光耀與華校學生結合起來。這些學生創辦了一個名為《黎明》的刊物,由於上麵經常刊登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短文,於是引起了英國殖民統治者的注意,不久,《黎明》被停刊,而主要責任人遭到審訊。為營救被捕學生,李光耀挺身而出,在法庭上為他們辯護。為贏得辯護的勝利,李光耀還專程赴英請來了女王的法律顧問、著名律師D?N?普裏特。這一案件在新加坡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最終,統治當局不得不宣布學生無罪。李光耀從此名聲大振,成了新加坡一個婦孺皆知的人物。

1954年,當英國宣布要進行一次有限製的選舉時,新加坡突然出現了一種自由活躍的政治氣氛。這時的李光耀也開始和他的政治知己一起,積極醞釀籌建自己的政黨。1954年11月21日,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宣告成立,李光耀以主要創建人的身份,當選為黨的秘書長。1955年,李光耀成功當選為立法委員,從此他開始以議會為講壇,為爭取新加坡自治奔走疾呼。

分道揚鑣:被迫的獨立

1955年進入議會以來,李光耀擔任反對黨領袖,他率領人民行動黨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同執政黨的鬥爭上。1956年6月,英國被迫同意新加坡自治後,年僅36歲的李光耀受命組織新加坡政府,出任政府總理。李光耀一上台,就釋放了在1956年和1957年發生普遍罷工和暴動風潮時被英方逮捕的八名人民行動黨人。李光耀深知他們其實都是共產黨員,但為了實踐競選諾言,他還是不顧一切地把這些人放了。1961年7月,人民行動黨和共產黨公開決裂,人民行動黨43名立法議員中有13人轉到社會主義陣營中,人民行動黨麵臨嚴重危機。

經過艱苦的論戰,1962年9月,新加坡就是否同意馬來亞合並問題舉行公民公決。結果71%的票讚成人民行動黨關於新加坡和馬來亞合並的主張。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作為一個州正式加入馬來亞,總理一職繼續由李光耀擔任。但是讓李光耀沒有料到的是,加入馬來亞不但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給社會帶來了重重難以克服的矛盾。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指責馬來亞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煽動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當地華人政府。1965年8月9日,新加坡不得不退出馬來亞聯邦,同時也永遠地脫離英聯邦,在風雨飄搖中獨立。李光耀在電視台上向人民沉痛而堅定地宣告:“從8月9日起,新加坡將永遠是一個建立在自由與正義的原則基礎上的民主、獨立的主權國家,並在一個更公正、更平等的社會裏永恒地謀求人民的安寧和幸福。”

“一些國家原本就獨立,一些國家爭取到獨立,新加坡的獨立卻是強加在它頭上的……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以新馬合並為基本宗旨的人民行動黨在之前不到三年的時間裏,說服了70%的選民在投票中讚成新馬合並。在李光耀看來,一個獨立的新加坡根本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如今,分家已成事實,而新加坡可能再也扮演不了傳統角色了。一個沒有腹地,就連飲用水都不能自給的新加坡,又要怎樣生存下去呢?

經濟騰飛:善治的領袖

獨立後的新加坡別無選擇,李光耀也毅然擔當起了改革旗手的重任。麵對著這樣一個沒有腹地的移民國家,李光耀凡事都小心謹慎,一切計劃都密切聯係新加坡本國的具體國情。1959年,當李光耀上台執政時,新加坡國土狹小、資源缺乏、失業問題嚴重、政治局麵動蕩。尤其是其單一轉口貿易的畸形經濟結構,早已完全不能適應一個獨立的新加坡了。李光耀吸取之前的種族騷亂的教訓,推行各族團結友愛的政策,加強華族教育,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營造了一個穩定的環境。

在經濟建設上,李光耀親自領導製定了以發展工業、推動工業化來建立多元經濟結構的戰略指導思想。在1961—1965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新加坡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替代進口工業”,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初步建立了工業化的基礎。1965—1970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李光耀政府根據國際國內現狀,將工業化發展戰略迅速轉向發展麵向國際市場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同時為吸引外資,政府特別注重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不久西方許多大國競相在新加坡辦廠投資,使新加坡國土上有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經過70年代的調整與發展,到1979年,新加坡的國民經濟結構起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單一畸形的轉口貿易經濟結構變成以製造業為動力的“多元化”經濟結構。1979年7月以後,李光耀提出新的經濟發展戰略,他帶領新加坡人民致力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力圖使新加坡的國民經濟朝著高科技化的現代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