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劉家其他孩子也是跟著林夫子念書的,劉家不是忘恩負義之輩,一直把林夫子當恩人,過年過節都有來往,因此這幾年劉延寧在城裏讀書,他們也沒和林夫子關係遠了。
能和林夫子做親戚,劉家人都感覺很榮幸,對這門親事再滿意不過。
隻是對林家那邊而言,卻有些坎坷了。定親前劉延寧還沒有考上舉人,劉家隻能算一支潛力股,兩家還能勉強說是門當戶對,且臨著閨女要進門了,未來女婿卻成了舉人老爺的弟弟,林家一時驚喜又忐忑。
林家不是看不得劉家好,舉人和秀才是一個坎,多少人一輩子都邁不過去,女婿的兄弟年紀輕輕成了舉人,自然是天大的喜事,證明他們家有眼光有福氣,結了門好親事。
要是閨女進門後,劉家才出的這位舉人老爺,那才叫十全十美。
現在閨女還沒進門,劉家門第已經不一般了,人家要是有退親的意思,他們連說理的地方都沒處說去,誰叫他們閨女沒福氣,泥腿子怎麼去攀舉人老爺家的高枝?
說出去隻怕都是笑他家癡心妄想的。
林家這半年可謂是提心吊膽,就怕哪一日劉家人突然上門要退親。終於等到農閑了,劉家托了媒人來商量成親的日子,這一顆心才放了一半,沒見到閨女進門,另一半心是怎麼也不敢早早放下的。
總算到了成親這一日,女婿騎了駿馬,請了花轎,風風光光來接閨女進門,林家才是真正的歡天喜地,嫁妝早早的備好了,是照著原先兩倍去置辦的,畢竟他們就這一個閨女,進的又是舉人老爺家的門,就怕舉人老爺家瞧不上自個兒,硬是連兒子都往後挪了,掏了家底來備的嫁妝。
於是劉青他們守在家中,遠遠聽見敲鑼打鼓的聲音,都出去瞧熱鬧,便看到花轎後麵一擔一擔的嫁妝,都是新娘家的人挑著的,大到衣櫃銅鏡,小的衣裳被子鞋子,甚至還有成匹的棉布,應有盡有,劉青瞧著新二嫂的嫁妝,比堂姐出嫁時要多兩倍不止。
周圍的婦人也在紛紛討論,都是說這新娘子家底足,不愧是鎮上的姑娘之類的,劉青看到人群中,蔣氏和王氏笑開了花的臉,就知道她們也滿意的很。
婚禮這一日,劉青才算見識了這兒婚禮的流程,主要是劉家現在有家底,又是第一個成親的孫子,婚事辦的風風光光,半點都不含糊,新人屋裏還點上了紅燭,有了光,鬧洞房便也鬧到了天黑以後。
劉青和小夥伴狠狠的瞧了一回熱鬧。
第二日,劉青和江曼楨又起了個大早,因為新娘子要認人,有紅包拿,家裏人全都得去,這是禮數。
劉青臉皮厚,拉著江曼楨湊到前麵,笑嘻嘻的喊了嫂子,得了一個最大的紅包。不過用荷包裝著,她也沒有現場打開的習慣,並不知道新嫂子這麼客氣。
新嫂子進了門,對劉青來說並沒有什麼改變,雖然新嫂子幾乎都在他們的正院裏忙活,跟著蔣氏她們置辦年貨,忙的熱火朝天,但這和劉青沒什麼關係,她也就每日完成了功課後,才能拉著江曼楨出去村子裏逛一圈。
把師傅領進家過年就是這點不好,人家都放寒假了,他們卻還在上課。
村子不大,逛幾下就沒看頭了,劉青見著蔣氏她們殺了雞鴨,屋簷下掛著一串串的豬肉臘腸和一些野味,倒是來了靈感,拉著大家跟她一起弄燒烤了。
沒有曬烤架,劉青找了個中間挖空的石墩——其實就是個大號的石臼,剛好裏麵可以放炭,沒有鐵網也無妨,竹簽弄長一些,剛好架在兩邊,就這麼弄了一個簡易的燒烤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