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你給自己的預言嗎?為什麼那年輕的神不被留下呢?
——假若被留下了他便要失去他永久的青春。正如那束連翹花,插在我的瓶裏便成為最易凋謝的花了,幾天後便飄落在地上像一些金色的足印。
——現在你還相信著永久的青春嗎?
——現在我知道失去了青春人們會更溫柔。
——因為青春時候人們是誇張的?
——誇張的而且殘忍的。
——但並不是應該責備的。
——是的,我們並不責備青春……
傾聽著這低弱的幽靈的私語,直到這個響亮的名字,青春,像回聲一樣迷漫在空氣中,像那癡戀著納耳斯梭的美麗的山林女神因為得不到愛的報答而憔悴,而變成了一個聲響,我才從化石似的瞑坐中張開了眼睛,抬起了頭。四周是無邊的寂靜。樹葉間沒有一絲微風吹過。新月如半圈金環,和著白色小花朵似的星星嵌在深藍色的天空裏。我感到了一點寒冷。我坐著的石頭已生了涼露。於是我站起來扶著手杖準備回到我的孤獨的寓所去。而我剛才竊聽著的那一對私語著呢,不是幽靈也不是垂暮重逢的伴侶,是我在二十年前構思了許多但終於沒有完成的四幕劇裏的兩個人物。那時我覺得他們很難捉摸描畫,在這樣一個寂寥地開展在荒廢的園子裏夜晚卻突然出現了,因為今天下午看著牆上黃銅色的暖和的陽光,我記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秋天,我打開了一冊我昔日嗜愛的書讀了下去,突然我回複到十九歲時那樣溫柔而多感,當我在那裏麵找到了一節寫在發黃的紙上的以這樣兩行開始的短詩:
在你眼睛裏我找到了童年的夢,
如在秋天的園子裏找到了遲暮的花…
一九三五年五月
【人物?導讀】
何其芳(1912-1977),四川萬縣人。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1931年入北京大學哲學係,開始發表作品。其詩收入與卞之琳、李廣田合集的《漢園集》。散文集《畫夢錄》以絢麗的文采表現象征的詩意,創造出獨立的抒情散文體,因而獲1936年《大公報》的文藝獎金。1936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執教。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到家鄉和成都任教員,創辦《工作》半月刊。1938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工作,這期間發表詩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後兩次被派往重慶,從事文化界的統一戰線工作,任《新華日報》社副社長等職,寫下不少散文、雜文和評論文章。1948年調入中央馬列學院。從1953年起,長期領導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並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主要致力於文學評論和文學研究的組織工作,論著有《關於現實主義》、《西苑集》、《關於寫詩和讀詩》等。其它主要作品有:《刻意集》(小說、戲劇合集)、《還鄉雜記》(散文集)、《星火集》(散文集)、《預言》(詩集)、《夜歌》(詩集)。
《遲暮的花》是何其芳早期散文中體現其“獨語”風格的作品之一。所謂“獨語”,指作者忽視受眾的存在,以自話自說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體情感。這種寫作風格,特點是作者能夠最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缺陷是往往由於“獨語”的產生過程具有封閉性,使受眾不易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本文在發揚這一特點和克製這一缺陷上均較作者同類的作品有所進步。首先,作者自我營造了一個幽暗、幽幻的氛圍,接著設計了兩個幽靈或老年人的對話,這一大段對話的主題,是青春雖然誇張、多感,但卻是人生過程中必須經曆、享有的過程,它不應因其不完美而受到責備。最後,作者才點破迷津:原來幽靈或老年人是他腹稿中的戲劇人物,他們的所思所想、觀點交鋒原來都是作者二十多年來心靈感悟、觀念衝突的化身。最後,豁然醒悟的作者因解開心結而情緒大好,悠然讀起那首帶給他青春的溫柔、多感的優美小詩。
相關鏈接
何其芳詩作——《腳步》
你的腳步常低響在我的記憶中,
在我深思的心上踏起甜蜜的淒動,有如虛閣懸琴,久失去了親切的手指,
黃昏風過,弦弦猶顫著昔日的聲息,
又如白楊的落葉飄在屋簷的荒郊,
片片互遞的歎息猶是樹上的蕭蕭。
嗬,那是江南的秋夜!
深秋正夢得酣熟,
而又清澈,脆薄,如不勝你低抑之腳步!
你是怎樣悄悄地扶上曲折的闌幹,
怎樣輕捷地跑來,樓上一燈守著夜寒,
帶著幼稚的歡欣給我一張稿紙,
喊著你的新詞,
那第一夜你知道我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