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沒空,”司機說,“我正要趕回家收聽丘吉爾的演說。”
丘吉爾聽了很高興,馬上掏出一英鎊鈔票給司機。
司機也很高興,叫道:“上來吧!去他的丘吉爾!”
丘吉爾大笑起來,說:“對,去他的丘吉爾!”
由於丘吉爾對人性的了解,就沒有因為一個英鎊的後果而生氣。他能站在對方的位置上來欣賞對方的觀點,這時他已完成了自我的消失,成為一個努力使別人愉快的人。
通常,這種人在工作上會十分順利。他對別人的欣賞,會使那人了解他並和他有共同的誌趣,共同的目標。
有一位拳擊手,在一次拳擊比賽中以幽默而聞名拳壇。他在同對手較量到第二回合時,頭部挨了一拳,倒在地上。對手在他身邊跳來跳去,準備在他爬起來後給他以更致命的一拳。可是這位拳擊手剛爬起來,便笑嘻嘻地朝對手說:
“我把你嚇壞了吧?”
對手不解地眨巴眼睛。
“你一定嚇壞了,”他說,“你害怕會把我打死。”
那位對手鬆開咬緊的牙關笑了。
比賽繼續進行。盡管在台上他們仍然是對手,但是比賽結束後,人們親眼看見他們互相攙扶著走進一家酒吧間,成了一對知心朋友。從那以後,他們倆盡量避免同台交鋒,他們聯合起來研究戰術,打敗了一個在當時氣焰十分囂張的拳王。
用幽默代替握手
美國幽默雜誌《趣味世界》的編輯雷格威說:“原始人見麵握手,是表示他們手上不帶武器。現代人見麵握手,是表示我歡迎你,並尊重你。以幽默來打招呼,則是有力地表示我喜歡你,我們之間有著可以共享的樂趣。”
他還說:“幽默是比握手更文明的一大進步。”
有位心理學家說過,如果你能使一個人對你有好感,那也就可能使你周圍的每一個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都對你有好感。隻要你不是到處與人握手,而是以你的友善、機智、風趣去傳播你的信息,時空距離就會消失。
林肯總統在會見某國總統時,還沒有握手就說:“原來我的個子還沒有你高,怎麼樣,當總統滋味如何?”
那位總統有點拘束,說:“你說呢?”
“不錯,像吃了火藥一樣,總想放炮。”
這段對話使兩位總統間的猜疑、戒備之心立刻消失了。
也有人一見麵就說:“我一定在哪兒見過你,好麵熟呀!”
“是嗎?這不可能。”
“是的,即使是在夢裏,也可能見過你。”
雖說這不一定是真事,但這種最初的會麵方式,無疑把兩個人的過去連接在了一起,也為將來連接在一起創造了基礎。
再例如離婚:
一個男人對一個剛剛相遇的朋友說:“我結婚了。”
“那我得祝賀你。”朋友說。
“可是又離婚了。”
“那我更要祝賀你了。”
許多作家經常從家人、同事、親朋好友那兒獲得幽默的題材,注意傾聽他們所說的趣事,隨時增加自己的幽默資源,同時也留心公眾場合,傾聽不認識的人的談話。
下麵是一則關於牙醫的笑話:
病人:“醫生,我的牙齒怎麼辦?太黃了!”
牙醫:“好辦,你戴一條深顏色的領帶吧。”
在一次競選總統的演說活動中,一位演說家說:“先生們!下麵我來念一封寫給總統大人的信。”
他滔滔不絕地念起來,通篇是關於總統偉大功績的恭維話。但是末了,他念道:“總統大人,請原諒我用蠟筆寫這封信,因為我們這兒的政府不準我用任何尖銳的東西。”
注意生活周圍所發生的幽默事情,這能使人受益無窮。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為什麼事而哈哈大笑或輕聲淺笑,那就有必要把這些聽到的幽默實例變成自己資源的一部分。同時也要廣泛閱讀書報雜誌,盡可能涉及各種各樣的書籍,例如傳記中就經常可以讀到偉人的逸聞趣事。
一家瓷磚和地板商店在其門口貼了一則櫥窗廣告,上麵寫著:“歡迎顧客踩在我們身上!”
在一家花店門口也貼著類似的廣告:“先生!送幾朵鮮花給你所愛的女人吧,但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夫人!”
一位婚姻糾紛調解人的辦公室門上寫道:“一小時後再來。不要吵架!”
這些廣告和標語極其幽默,並富有創造性,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益處。經常收集這些趣味、俏皮的小東西,既能發人深思,也能增進我們的幽默感。
英國名作家薩克雷說:“一個有幽默感的文人肯定性格仁慈,十分敏感,容易產生痛苦和歡樂,能敏銳地覺察周圍人們的各種情緒,同情他們的歡樂、愛戀、樂趣和悲哀。”
一個人每天都會與人多次交談,不管是同事之間的寒暄,還是朋友之間的閑談,抑或是家庭成員間的趣話。因此,充實交談內容,增加交談趣味,提高交談質量是十分重要的。
健康、高質量的幽默可以帶給人以歡樂和深思,是提高交談質量,融洽人際關係的重要手段,正確的交談幽默便成為人際關係的黏合劑。
魯迅是深刻幽默的大家,有一次他與兄弟在一起談話,侄輩看到他們老哥倆麵相的差異,好奇地問道:“伯伯的鼻子怎麼是扁的?”魯迅不假思索地答道:“是呀,我經常碰壁,時間久了,鼻子碰扁了。”逗得兄弟哈哈大笑。魯迅自己也笑,不過是苦笑。而孩子們當然聽不懂這個幽默的深刻含義,以為真的是牆壁碰扁了鼻子,所以也笑。三種不同的笑卻使全家氣氛更加活躍,親情隨之加深。一個小小的幽默起到許多話語不能達到的作用。
概括起來,交談中的幽默有如下作用:
1. 鬆弛氣氛
幽默可以使交談的緊張、尷尬的氣氛得以解除或緩解,起到使緊張得以鬆弛的作用。一個學生與同學打架,被老師叫到辦公室。無疑,他是緊張的,不知老師如何處理他,但一進辦公室門,老師指著他滿身泥土說:“瞧,成了土地老爺了!”這一句幽默,頓時令學生緊張的情緒輕鬆下來,於是老師的批評、教育,他都能句句入耳了。
2. 取得主動
在差異交談的祈求、臨下交談中,或對等交談中的談判、辯論中,為取得主動,或擊敗對方,運用幽默可起到一定作用。《莊子》中記載了莊子與惠子的一段心理戰。身為趙國宰相的惠施聽說比自己本事大的莊周已來趙國,唯恐自己的宰相高位被取而代之,便派人到處搜索。莊周得知後,大笑:“我是非活鼠不吃的,如今趙國隻不過是一隻腐鼠,我莊周怎麼看得上呢?”惠施知後,羞愧不已。晏子去楚國計議大事,楚王事先安排人故意押上一個囚犯,說是齊國人,並譏諷晏子:“貴國多盜賊嗎?”晏子說:“橘生長於淮南為橘,生長於淮北為枳。此人雖為齊國人,但生活在盜賊四起的楚國,難免為盜了。”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幽默反而羞辱了楚王。
話劇《伊索》裏的哲學家桑與別人打賭,說能把大海喝幹,否則全部家產輸給對方。清醒後他垂頭喪氣地向他的奴隸伊索求救。聰明的伊索當然有辦法讓他轉敗為勝,但他向主人提出一個條件:給予自由。主人搪塞,拖延回答。伊索就抓住他打賭輸盡家產這個最使主人擔心的事,對他說:“去,去把大海喝幹!”這種反暗示的幽默,果然使伊索占了主動地位。主人答應了,伊索才告訴他對付對手的辦法:“誰能把海水與河水分開,我就把海水喝幹!”當然,事成後,狡猾的主人又反口了。
電影《第一滴血》中蘭博的上級,一位上校明知警察局根本抓不到蘭博,因此再三與局長交談,勸阻他的一意孤行。警察局長卻有恃無恐,決定發動對蘭博的進攻,此時,上校來了句幽默:“不要忘了帶一樣東西”,局長急問:“什麼東西?”上校說:“足夠的棺材!”這就給警察局長的傲氣以沉重的打擊。盡管這位局長口吐狂言,但在心理上,那座堅不可摧的優越感的底座被這句話擊潰了,一層陰影始終籠罩在他的心頭,這就是上校這句幽默炸彈的作用。
3.溝通感情
幽默在交談中融洽人際關係、吸引交談對象、溝通人際感情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喜歡與幽默的人交往,交往的重要形式當然是交談,通過幽默的交談溝通雙方感情。
以幽默來坦誠待人,你會讓人看到原原本本的你。這一點很重要!當我們坦誠開放地對別人表露自己時,就足以影響別人。讓我們了解他人的動機、夢想和目標,於是我們與他人之間所共有的自我了解,會縮短相互之間的距離。
有的時候,我們要與陌生人進行溝通。怎樣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對方解除戒備之心,與你坦誠相處呢?這時我們要利用幽默的技巧來縮短人與人的距離。
從前,有一個雲遊天下的僧人,很有智慧。一次,他來到一個地方,聽說前方有一戶人家,從來不許人借宿,但他決定一定要去借宿一夜。
天黑下來以後,這個遊僧就走進了這戶人家。這時,他突然變成了一個“聾子”。在互相致意之後,主人急忙給他燒了茶,招待他吃了飯,然後打著手勢對他說:
“喇嘛,吃了飯早點動身吧,我們家是不能過夜的。”
遊僧佯裝不懂,隻是瞪大眼睛看。主人用手指指門,意思請他出去。
“好,好。”遊僧點頭示意。一邊說著,一邊大步走到門外,把包裹拖了進來,放在西北角的櫃子前。主人又作了一個背上包裹快走的手勢,遊僧立即跳了起來,舉起包裹放在櫃子上麵,嘴上說:“這倒也是,裏麵可全是經書啊!”主人又反複比劃,要他走,他卻點點頭,說:“沒有小孩好,不會亂拿東西。嗯,我把兩根木棍插在圍包裹的粗繩上了。”人家說東,他就說西,弄得主人哭笑不得,最後沒法,隻得留他過了一夜。
總之,在人際交往中,幽默是具有巨大的作用,可彌補人際間的思想鴻溝,聯結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世界,增進人際間的信任,使人生更加和諧美好。
暢通人際的頂級幽默策略
人生處處有陷阱,人生也到處都有鮮花。關鍵是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人生,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應對各種各樣的挑戰與衝突。
很多時候,一個人有善意的動機固然很好,但在表達善意的建議與批評時,如果忘了運用幽默的方式,你的善意就往往無法被對方所接受。怎樣才能使他人聽進你善意的言語,這就要看你能否有效地運用幽默的力量。
攻擊性幽默的妙用
攻擊性比較強的幽默是經常使用的幽默技巧,而且常用於比較親近的人之間。越是親近,越可以攻擊。但這純粹是戲謔而已,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在人際交往中,真正攻擊性的幽默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純調笑性的往往居多,但即使是純調笑性的,往往也帶有假定的虛幻的攻擊性。
詩人拜倫在泰晤士河岸散步時,看到一個落水的富翁被一個窮人冒著生命危險救上岸,然而,吝嗇的富翁隻給了這個窮人一個便士。
聚集在岸邊圍觀的人們非常氣憤,叫嚷著要把這個忘恩負義的家夥拋到河裏去。這時,拜倫阻止他們說:“把他放下吧!他自己清楚他的價值幾何。”
拜倫的幽默是很有戲劇性的,表麵上他扭轉了眾人的憤激,實質上他比眾人更加蔑視這個為富不仁的家夥。拜倫幽默的妙處在於對於富人的吝嗇作出了特殊的解釋,把給別人報酬之低轉化為對自己生命價值的低估。
幽默的攻擊性在這裏運用得恰如其分,幽默感並未因攻擊性之強烈而遜色,這得力於拜倫的不動聲色,表麵上貌似溫和,實質上則是綿裏藏針。
在這種情況下,針對這樣的不義之人,如果僅用調笑性幽默就分量不夠。
在反戈一擊時,要善於抓住對方的一句話、一個比喻、一個結論,然後把它倒過來去針對對方,把他本不想說的荒謬的話、不願接受的結論用演繹的邏輯硬塞給他,叫他推辭不得,叫苦不迭,無可奈何。
德國大詩人海涅是猶太人,曾遭到攻擊。
在一次晚會上,一個旅行家對他說:
“我發現了一個小島,島上竟然沒有猶太人和驢!”
海涅笑著說:“那隻有我和你一起去那個島上,才能彌補這個缺陷!”
用幽默的語言、幽默的推理方式罵人,比直接罵人要含蓄得多。正因為含蓄,才可以把一些不便出口的有傷大雅的字眼包含在其中。這些字眼又是從對方口中接過來以邏輯的方法回敬過去的,對方要反擊,除了取消自己剛才所說的話以外,別無他法。可有誰有這等本領呢?
幽默的反擊有一個特殊規律,即反擊的性質不由自身決定,而由發動攻擊的對方決定。如果對方發動攻擊時所用的語言是侮辱性的,則反擊也是侮辱性的;如果對方所用的語言是帶著幾分譏諷的,反擊自然也就會帶上幾分譏諷;如果對方發動攻擊時是調笑性的,用反擊的方法演繹出來的幽默語言同樣也是調笑性的。
肯特到一家酒店就餐,他嚐著剛剛端上來的魚和肉,頗有感慨地說:“早知道這樣的飯菜,提前幾天來就好了。”
酒店經理聽到了,很高興地說:“先生真是一個美食家啊!我們酒店的飯菜確實是第一流的。”
肯特接著說:“謝謝誇獎!我的意思是如果早幾天來,魚和肉就該是新鮮的了。”
幽默地誇耀自己
自己誇耀自己,與現實形成反差,幽默就從其間產生。自吹自擂幽默術是自己誇耀自己的本事,毫不臉紅,卻不免言過其實,瞎打誤撞,與事實有出入而自己卻津津樂道,話語中透出濃濃的幽默之趣。
每個人都有著一方屬於自己的情感天地,可是這塊天地沒有“籬笆”,經常有外物闖入,恣意踐踏,讓情感受到傷害,自尊受到打擊。特別是人的薄弱環節——缺點、毛病等,經常受到別人的侵害、笑話,麵薄的人內心就會受到很大的打擊,對生活失去信心。有的人卻能應付自如。麵對對方的詰難,他自己吹著喇叭,自己擂鼓,把自己誇耀一通,巧妙地渡過難關。這不免有些滑稽,因為現實情況與其所吹噓的反差太強烈,明眼人一下就能看穿,但是,幽默似乎就在其間產生了。
薩馬林陪著斯圖帕科夫大公去圍獵,閑談之中薩馬林吹噓自己說:“我小時候也練過騎馬射箭。”
大公要他射幾箭看看,薩馬林再三推辭不肯射,可大公非要看看他射箭的本事。實在沒法,薩馬林隻好搭箭開弓。
他瞄準一隻麋鹿,第一箭沒有射中,便說:“羅曼諾夫親王是這樣射的。”
他再射第二箭,又沒有射中,說:“驃騎兵將軍是這樣射的。”
第三箭,他射中了,他自豪地說:“瞧瞧,這就是我薩馬林的箭法。”
薩馬林本不諳射箭,無心吹噓了一下,不料卻被大公抓住把柄,非要看他出醜不可。好在薩馬林急中生智,把射失的箭都推到別人的身上,仿佛自己射失是為了作個示範似的。終於射中一箭,才攬到自己身上,誇耀一番。他熟諳自吹自擂幽默術,總算沒有當場出洋相,說不定還會令斯圖帕托夫大公開懷一笑呢。
自吹自擂幽默術作為一種麵厚幽默技巧,能廣泛地用於日常生活中。不管你處於什麼樣的情勢,都可以毫不臉紅地把自己吹噓一番,當然,你所“吹”所“擂”的東西應與現實情況有較大差異,並且表意明確,讓對方很容易就通過你的話語看出你的名不副實,這樣,幽默才能順利產生。這種幽默來源於現實生活,同時又與現實生活有些不協調。幽默自身的機製決定了這一點。因而,要想成為真正幽默的人,就必須到現實生活中去感知,去發現,挖掘出與生活不相協調的東西,再適時、適地、不失時機地應用於生活。自吹自擂幽默術就是日常生活中某些觀念的濃縮,能很好地產生幽默。在適當的時候,你不妨試試。
抱怨也需要幽默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難免遇到令自己抱怨的事情。
如果抱怨是采用幽默方式的,那它來的明朗而有力,並且,不致於使自己的情緒受到破壞。
在美國,公司總裁,部門經理、工頭、團體領導人、計劃主持人等身居領導地位的人,常常是幽默抱怨的當然目標。事實上“取笑老板”已是美國人的傳統,就像美國人慣於取笑政界領袖那樣。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嗯哼,我服了。我不得不佩服那些州長候選人,他們回避重大問題的技術太妙了!”
“你發現總統最近有點反常嗎?他處理問題謹慎起來了,大概想跟第十二任總統泰勒比比誰偉大吧!”
所有美國總統都被人開過類似的玩笑,無論是他的個性、他的政策,他的成就,都被作為開玩笑的目標。
第十三任總統柯立芝就因為他的沉默寡言而被人開玩笑。1962年,“沉默的柯立芝”到華盛頓國家劇院去觀看《椰子》一劇。這出戲由喜劇演員馬克兄弟主演。大馬克歌唱到一半時,突然停下來,走到台前四下張望。他大聲說:“總統在嗎?他有什麼話要上來說嗎?”劇場裏轟地一下爆發了笑聲。
有一位人事經理要舉行金婚紀念宴會。他去向老板請一天假,他說:“我跟你不一樣,你結過三次婚,金婚紀念日比我多。”
老板說:“就算是這樣吧!不過你也不要每隔50年就來煩我一次。”
在通用電器公司裏,有一個一心想得到升遷的推銷員去找老板,對他說:“我幹得一點也不賴,這是有目共睹的。我真擔心你的眼睛得了急性近視症和慢性黏膜炎。”
老板微笑著說:“好吧!我考慮一下你該到哪個部門去當負責人。不過在這之前的10年裏你得好好幹。”
幾個月前,我還聽到這樣一則幽默小品:某公司老板為了促使部屬按時上班,僅為75名職工提供了50個停車位置。於是職工們爭先恐後地提前上班,生怕去晚了車子沒地方停放。結果是大家越趕越早,最後有人受不了了,向老板抱怨說:“看來你們家隻有一張小床,夫人先把自己放上去了,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好辦,”老板說,“我把自己也放上去,諒她也不會起訴的。”
答非所問幽默術
貧窮的房客租了房東兩間破草房,在房客的多次要求下,房東馬馬虎虎地將房子修整一下。不久後的一天,房子又漏雨了。房客對房東說:“你的房子怎麼又漏雨了?”房東不耐煩地說:“難道還請它漏香檳酒嗎?”
對於房東的蠻橫態度我們似乎不能讚賞,但對於他的答話,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幽默意識。很清楚,房客的問話中,重點詞是“漏”字,而房東出於多種原因不想給出明確答複,便避實就虛,針對“雨”字做文章,從而造成非常規性的幽默搶白。
表裏不一,答非所問式幽默方法並不是思維混亂,而是用假錯的形式,幽默地表達潛在意圖。所謂表裏不一,答非所問式幽默法是指答話者故意偏離邏輯規則,不直接回答對方提問,而是在形式上響應對方問話,通過有意的錯位造就幽默。
當別人問你的問題難於回答,或者此時你的心情很糟糕而不想回答時,你不妨采用表裏不一,答非所問的方法,從側麵應對,或者幹脆不作正式的回答,讓對方知難而退、適可而止。
在聯合國的一次會議休息期間,一位英國外交官問一位埃塞俄比亞的外交官:“貴國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這位非洲人對這種包含歧視情緒的提問非常生氣,但又要保持外交風度,便機智地反譏道:“跟貴國一樣,每人死一次。”
這位英國外交官問話的對象是整個國家,而那位埃塞俄比亞人並不理會其問話的要害點,故意將死亡率針對每個人。這種匠心獨具的回答營造了別樣的幽默效果,而且維護了本國的尊嚴。
有的時候,你遇到的是一個極為棘手、難以答複的問題,這時最好的辦法仍然是采用表裏不一,答非所問的幽默術,將問題巧妙地閃避開。
十九世紀末,有位叫愛琴的科學家發現了X射線。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信,來信者自稱他胸中留著一顆子彈,須用X射線才能治好。他請愛琴先生給他寄一點X射線和一份如何使用X射線的說明書。大家都知道,X射線是無法郵寄的。但又不能指出這位來信者的無知。愛琴先生避實就虛,回信一封,寫道:“請把你的胸腔寄來吧!”
表麵看來,科學家非常認真地對待了這個問題,但仔細分析後,你就發現,愛琴先生通過使用表裏不一,答非所問的方法,不留痕跡地閃避了問題的實質層麵,有意識地轉化問題邏輯的連續性,尋找異軍突起的表達效果,旨在另起新灶,跳出被動局麵的困擾。
表裏不一,答非所問式幽默術實質上就是問東答西,很狡猾地避開話鋒,以便避免矛盾,轉化矛盾。這種方法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人們利用,尤其是在政治活動、外交活動中,頗受青睞。
丘吉爾為了出席宮殿舉行的演講,超速開車,以致被一名年輕警員逮住了。“我就是丘吉爾首相”丘吉爾不慌不忙地說。“亂講,你一定是冒牌貨!”警官這麼一說之後,大英帝國的首相謝罪了,他說:“你猜對了!我就是冒牌貨!”
這麼一來,警官麵露微笑,放過了這位世界上著名的偉人。後來,丘吉爾想了個辦法,把這名理解他幽默感的警官提升了。
如此這般,暴怒的對方也會逐漸地心平氣和,不久以後,甚至可以跟他交朋友。
出爾反爾幽默術
“出爾反爾”一詞是指人做事或說話反複無常,不講信義或者自食其言。沒有人會樂於同一個以出爾反爾為能事的人推心相交,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但在幽默王國中則與此有所不同,有意思的是恰恰相反,幽默語言中的“出爾反爾”非但不會遭到人們的冷眼,它還能有助於我們化解矛盾,擺脫困境,增添生活的樂趣呢!
出爾反爾幽默術就是當一個人說話、做事不慎,被他人抓住“辮子”時。馬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否認,並找出其他借口來開脫自己的一種幽默技巧。
出爾反爾幽默術的特點在於麵對自己所犯的差錯“勇於否認”,並巧找借口,造成幽默氛圍。這一點是與我們所熟悉的將錯就錯、順水推舟等各種幽默技巧有所不同的。
狄更斯有一次到一條小河邊釣魚,一個陌生人走到跟前問他:“怎麼,你是在釣魚嗎,我的朋友?”
“是啊,釣了半天也不見一條魚。”狄更斯漫不經心地回答,一動不動。
“可你怎麼不問問我是什麼人呢,我的朋友?我的職業是檢查官!你難道不曉得這兒是不準釣魚的嗎?”陌生人嚷了起來,並要罰狄更斯的款.
狄更斯不慌不忙地站起來,微笑著對著那人說:“你不能罰我的款,你怎麼不問問我是誰?我是作家狄更斯,像你有自己的職業一樣,我的特長是虛構故事。”
狄更斯違反規定在禁漁區釣魚,而且還鬼使神差地自己承認了,誰料到對方“真人不露相”,一口咬定作家應受懲罰。在生活中我們也不乏類似的經曆,我們會怎樣去應付這令人大傷腦筋的事兒呢?許多人可能會立即低頭認錯,乖乖地將罰款交齊,說好聽的都怕來不及呢,哪裏還敢巧辯!另外一種人則可能會自恃有所依賴,跟對方硬對硬地計較上一番。
平心而論,違章罰款雖然是天下通理,但上述兩種常規做法都不能算作是盡善盡美。我們看這位大作家是怎麼出爾反爾,機智巧辯的。他顯然是利用了自己的特殊身份——大名鼎鼎的作家——來巧做文章的:否認自己所說的是事實,因為“我的特長是虛構故事”。這樣就等於推翻了自己的論述,從而使落在對方手中的把柄像空氣一樣不可琢磨,讓自己虎口脫險,對方痛失“口實”,不禁要哈哈大笑一番!
出爾反爾幽默術往往還可以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不僅掩飾了自己的過失,同時以咄咄逼人之勢倒打一耙,叫對方一時反應不過來,略思之後,才驚呼中計,然已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