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下麵我們看看生活中的論辯。

對於上帝是不是萬能的這個問題,在古代就長期爭論不休。本世紀的神學家曾宣稱: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世界就是由這個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創造出來的。對此,有個經院哲學家反駁說:

“上帝能否舉起一個連自己也舉不起的石頭?”

這位哲學家運用二難法巧妙地使“上帝”陷人進退兩難的境地。無論是回答“能”或“否”都不能自圓其說,讓那些有神論者左右為難。

論辯是一門藝術,有很多運用的方法,但無論是請君人甕也好,還是暗度陳倉也好,以及旁敲側擊、以守為攻等等,都包含著幽默力量在其中。

阿凡提去集市買毛驢。賣驢的地方擠滿了鄉下來的農民。其中有個衣冠楚楚的人經過這裏,說道:

“這個地方不是農民,就是毛驢。”阿凡提聽了,上去問那人道:

“先生,您是農民了?”

“不,我不是農民。”

“那是什麼呢?”

麵對衣冠楚楚者的侮辱性話語,阿凡提巧妙運用“非此即彼”的方式讓其回答,幾聲追問,讓對方窘態百出。

清朝時,有一天乾隆皇帝問紀曉嵐:“紀卿,‘忠孝’之意何解?”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為‘孝’。”

乾隆皇帝立刻說:“那好,聯現在就要你去盡忠,行嗎?”

“臣領旨!”

“那你打算怎麼個死法?”乾隆皇帝問。

“跳河。”

乾隆皇帝當然知道紀曉嵐不會去死,於是就靜觀其變。不一會兒,紀曉嵐回來了,乾隆笑道:“紀卿何以未死?”

紀曉嵐答道:“我走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中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你在跳河之前應該先回去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不是昏君,你就不該投河而死;如果說是,你再來不遲啊!’”

紀曉嵐不愧是巧辯之士,麵對皇帝的戲謔,巧借屈原之說,金蟬脫殼,真是一代辯才!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儉樸,常常戴頂破舊的帽子在街上遊逛。

有個家夥嘲笑他說:“你腦袋上邊的玩意兒是個什麼東西,能算頂帽子嗎?”

安徒生回敬說:“你帽子下邊的玩意兒是個什麼東西,能算個腦袋嗎?”

安徒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法炮製,還以顏色,令那嘲諷者無地自容,半天還回不過神來。

在賽場論辯時,幽默更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能巧妙地表達觀點,控製場上氣氛,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比如,在第二屆亞洲大專辯論會關於“儒家思想可以抵製西方歪風”的辯論中,反方複旦大學隊有這麼一段辯詞:

“在孔子時代也有歪風。正所謂歪風代代都有,隻是變化不同。孔子做魯國司寇時,齊國送來了一隊舞女,魯國的季桓子馬上‘三日不朝’。而對這股縱欲主義的歪風,孔子抵禦了沒有呢?沒有。他帶著他的學生人才外流,去了別國。”

這段辯詞巧妙地古今連用,運用典故,切題新穎,“人才外流”一語更是神來之筆,因而取得了極好的論辯效果。

幽默以其巨大的力量被論辯家們稱為“幽默炸彈”。“幽默炸彈”在賽場上轟炸,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為了駁斥劍橋隊的“溫飽決定論”,複旦隊對裴多菲的詩作稍作改動:“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溫飽故,兩者皆可拋。”

又如,在辯論艾滋病問題時,複旦隊又幽默地說:

“如果哪個人給艾滋病‘愛’上的話,恐怕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吧!”

論辯時幽默要能切時切境,天衣無縫。一般借用一些人名、地名、詩句、對聯表達一種新義。如:

“我們多次問對方,善花裏如何結出惡果,對方說要澆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這個陽光雨露,為何有那麼多的罪惡橫行這個世界呢?難道這個水、那個肥還情有獨鍾嗎?為何不跟罪惡做一個瀟灑的‘吻別’呢?”

論辯中運用幽默手法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製勝術,它能直接體現辯手知識水平、思想素質、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下。運用幽默來闡述或批駁對方的觀點,會產生極好的論辯效果。

幽默妥協 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談判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必要的退讓可以換來更大的利益。一味地咄咄逼人則有可能使談判走進死胡同。

幽默妥協,退一步海闊天空。進退轉折之間,走勢向前,就是進步。

1. 大智若愚,巧避鋒芒

談判中也可以通過運用“裝傻”的幽默技巧巧避對方鋒芒。在談判過程中,可以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對方的話,或者裝作沒弄懂對方的意思,以便巧避鋒芒,避免尷尬。它的特點是:談判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裝傻來打擊、轉移對方的談判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麵,而化幹戈為玉帛,並能夠寓反擊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在談判中,這種方式往往被一些談判高手使用。例如:

1959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問蘇聯。在此之前,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關於被奴役國家的決議。赫魯曉夫在與尼克鬆的會談中激烈地抨擊了這個決議,並且怒容滿麵地嚷道:“這項決議很臭,臭得像馬剛拉的屎,沒有什麼東西比這玩意更臭的了!”

尼克鬆曾認真地看過赫魯曉夫的背景材料,得知他年青時曾當過豬倌,於是他盯著赫魯曉夫說:“恐怕主席說錯了。還有一樣東西比馬屎更臭,那就是豬糞。”

在比較正式的談判場合,作為國家元首,赫魯曉夫肆無忌憚,出言不遜,有失體麵,他明顯是想為尼克鬆設置窘迫局麵。好在尼克鬆幽默詼諧,暗藏機鋒,裝做沒弄懂對方的意思,實際上卻進行了巧妙的還擊,打擊了對方的氣焰,化被動為主動。同時,也避免了談判成為市井中的吵架撒潑。

盡管假裝糊塗法有很多的妙處,但有時也很難在複雜的場合取勝,這就要求在這些場合對自己的“糊塗”來一個聰明的注腳。看下麵的這則小幽默:

保羅正在路上走著,忽然竄出一個強盜,用手槍對著他說:“要錢還是要命?”

“你最好還是要命吧!”保羅說道,“因為我比你更需要錢!”

這裏,保羅的上半句回答顯得很糊塗,遇上歹徒,恐怕誰也會保命的,其後一句才點出真意。

裝傻實際上是大智若愚。談判中,裝傻可以使人自找台階,化解尷尬局麵;可以故作不知達成幽默,反唇相譏;可以假癡不癲迷惑對手。你必須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愛,“瘋”得恰到好處。我們可以通過發揮大智若愚的幽默力量取得談判的成功。

2. 以退為進,善於忍耐

在談判中,幽默可以被運用到“先發製人、得寸進尺”的策略中,但是,即使加入了幽默的手法,這種先發製人的策略還是很容易招致對方的抵觸情緒,影響雙方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護,使談判陷於僵局。因此,有經驗的談判者還往往采取以退為進的幽默策略。

在談判中如果發生意見分歧,一時難以得到統一時,不要急於要求達成協議,要善於忍耐。忍耐,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談判者可以在忍耐中獲取輕鬆,在輕鬆中產生幽默。美國前總統卡特就是一位具有忍耐力和幽默感的人物。

一次,他為了促成以色列和埃及的和談,把雙方領導人薩達特和貝京請到了戴維營。戴維營的生活十分單調,令以色列總理貝京和埃及總統薩達特都感到十分厭煩,但又不得不應付每天長達10小時的談判。每天早晨,薩達特和貝京都會先後聽到敲門聲。

卡特總是這樣幽默地說:“嗨!我是吉米?卡特,請你們準備開始煩悶的、長達10小時的會晤吧!”

到了第13天,雙方終於簽署了和平協定。

卡特能促成以色列和埃及的和談,這中間原因很多,但卡特總統的忍耐和幽默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我們知道,以退為進不是消極地退讓,其目的仍然是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運用以退為進的談判策略,再輔以幽默智慧的行動和語言,往往比一味采取進攻策略更有效。

3. 以靜製動,後發製人

幽默而智慧的談判者,一般不主動先開價,而總是笑著請對方先開價。因為“後發製人”才有回旋的餘地。如果對方開價合乎自己的意願,也不要喜形於色,而要略為沉吟思考一番,再落落大方地表示可以考慮先接受下來試試。

如果對方堅持非要你先開價或對方先開出的價不合你意時,你切記不要隨便出價,而要盡可能幽默而又隱蔽地進行鋪墊和引申,一旦他的思路進了你的“範圍”,你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他就會覺得你開的價有一定可比性,至少做到了“知己知彼”。下麵是一個生活中的幽默談判故事。

在一所大學裏,小王是農村來的,室友小鄭則是城裏人,因此小鄭常譏笑小王不如自己聰明,並說自己無論哪一方麵都比小王強,同學們故意說不信。

“不信,我敢和他打賭!我們相互提問,若有一方不知答案,就付五十元錢。小鄭有些急了,沉不住氣,大叫道。

小王則說:“既然你們城裏人比我們鄉下人聰明,這樣賭我要吃虧。要是我問,你不知道你輸我50元錢;你問了,我不知道,我輸給你二十五元錢。你看怎麼樣?”

“就這樣吧!”小鄭自恃見識廣,爽快地答應了。

小王問道:“什麼東西三條腿在天上飛?”

小鄭答不上來,輸了50元錢。隨後,他也向小王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也不知道。”小王老實承認,“這25元錢給你。”

小王讓對方先開價,然後巧妙地把對方引入圈套,再按照小鄭的所謂城裏人比鄉下人聰明的理論進行推論,反過來證明了小鄭的愚蠢。這之中還隱藏著一種以退為進的戰術。同樣一個問題,同樣都答不上來,而結果不一樣。小鄭聰明反被聰明誤,被小王的“也不知道”砸了自己的腳,輸了錢而又推辭不得,雖叫苦不迭,卻又無可奈何。

在談判中,當你對對手的情況不太了解,或者當你不能預測對手會采取什麼談判策略時,就最好“請對方先開價”,先讓對方闡述利益要求。然後,你就可以大體了解對手的策略和意圖,在此基礎上審慎、幽默地表達己方的意見,提出己方的要求。這種後發製人的方式常常能收到奇效。

幽默化解對方疑慮

談判中,當對方突然提出擔心時,你應該給他吃一顆定心丸,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對方的疑慮。談判中,麵對麵之外的外圍戰相當重要。先外圍後內裏,先幕後再公開,在談判桌外找到雙方的共同點,可以為場內談判造就良好的氣氛。談判中的外圍戰,是聯絡感情、溝通信息、影響對手的手段,是對正式談判的一種補充。

要化解對方疑慮,首先要了解對方的困難,以及造成對方疑慮的主要原因,作一個清楚的分析,作一個清楚的整理。然後才能針對對方的疑慮點用輕鬆幽默的語言進行充分的交流。這樣雙方的關係發展可能會相對穩定,歧見也比較容易化解。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中的船長是怎樣做的。

有一條船在航行中,突然狂風吹來,海浪滔天,船馬上就要翻了。船長急忙命大副去通知乘客棄船逃命,結果大副去了半天,悻悻而回,說道:“他們都不願跳下去,對不起,我實在沒有辦法了。”

船長無奈,隻好親自到甲板上去,不一會兒,便微笑著回來了,他說:“都跳下去了,我們也走吧!”

大副很驚異地看著他,問道:“你是怎麼勸說他們的呢?”

船長說:“我首先對那個英國人說——作為紳士,應該做出表率——於是他跳下去了;接著,我又板著臉對那個德國人說——這是命令——於是他也跳下去了;我又對那個法國人說——那種樣子是很浪漫而且瀟灑的——他也跳下去了;我對伊拉克人說——這是將軍和真主的旨意——他馬上起身,穿上救生衣就跳了下去。”大副一聽,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太妙了,長官,那麼你是怎麼對美國人說的呢?”船長說:“我說——您是被保了險的,先生。那家夥趕緊夾著皮包跳下水去了!”

上麵故事中,船長針對不同的人,總結歸納出了他們各自的民族特點,並針對這些特點,采用了不同的說法。在我們看來,這些說法都很幽默,可是在聽者耳中,它代表了另一種屬於民族和職責的內涵。其實,在無奈的情況下,大家必須做出跳海的選擇。每個人都明白船長所要表達的意思,對於大副沒有完成的任務,船長很輕鬆地就解決了。

這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當我們想在談判桌上說服他人時,除了要使自己的語言信號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對方,分析對方的性格,因人而異采用有針對性的語言進行說服外,最重要的還是先造成良好的形勢,使對方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我們的提議,這樣幽默的說服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否則,就很可能因基本條件不充分而導致談判失敗。

幽默打破談判中的僵局

在談判過程中難免遇到僵局,此時運用幽默手法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破解僵局的辦法,它在直接體現辯手知識水平、思想素質、語言表達能力高下的同時,也將談判帶入到一個新的境地。

有一所大學,辯論社的指導教授有兩位,一位是遺傳學的教授,另一位是環境學的教授。

一天,兩位教授為了指導學生,於是以遺傳學和環境學兩門學科中哪一門學科對人類的貢獻最大為主題互相辯論。

兩人各據鏗鏘有力的論證,各自說明自己的立論最為正確,沒想到在唇槍舌劍之下,兩人越辯越激烈,最後,環境學教授賭氣說了一句:

“哼!遺傳學有什麼了不起,我兒子跟我長得像,就是遺傳學。”

遺傳學教授見到他動氣了,於是幽了他一默,惹得所有學生大笑不止。你猜,他是怎麼說的?

遺傳學教授說:“是啊!你兒子像你是遺傳學,若是像你的鄰居,那可就是環境學了。”

在社會生活中,類似的出奇製勝的例子還有很多,它們全都在意誌、情感的接軌點上靈機啟動,在笑語中成功地破解談判僵局,達到說服人、征服人、感染人的目的。

用轉移話題的幽默談判技巧也能打破僵局。這種轉移話題打破僵局的方法,常常使談判繞了一個圈子,多走了一些彎路之後又成功地到達了終點,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話題轉移得幽默巧妙,不僅能調節氣氛,還能為談判掃除障礙,鋪平道路。

幽默能減少人們之間的緊張對立。因為代表各自的利益,恐怕很難輕易地讓步,談判期間必有一番唇槍舌劍的苦鬥,有時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這時,如果某一方代表說句幽默的話,或講個小笑話,大家一笑,緊張的氣氛就可能化解,雙方可以繼續談下去。

其實,話題的轉移有相當的難度存在,須有對語言駕輕就熟的技巧。話題轉移得不好,有時雖然能暫時緩和一下緊張的氣氛,但對於大局並沒有什麼益處。

轉移的話題必須視具體情況和對象,因地製宜,就近轉移,不能不著邊際,隨心所欲,風馬牛不相及。

轉移的話題主旨也不能變,雖然不涉及正題,但必須與正題有關,不管繞多少圈子,牛鼻子始終不能放,做到“形散神不散”。

旁巧側擊幽默找軟肋

運用旁敲側擊法就是利用幽默的語言來回擊或反駁對手的一些觀點。由於運用旁敲側擊法時,謎底被深深地埋藏在幽默的話語下麵。所以,要在談判中運用這種幽默技巧並取得幽默效果,就要在己方發言之後,留給對手一個短暫的回味時間,對手才能體會到幽默的話語和謎底之間微妙的聯係。因此,在談判中我們不但要自己善於運用這種幽默技巧,而且還要善於領悟對手的這種幽默。

恩格斯說過,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上優越感的表現。在言談中寓莊於諧地表達一個嚴肅的內容,甚至用來進行善意的批評,每每使對象在輕鬆的感覺中備受啟悟。

對此,生物學家格瓦列夫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一次他在講課,突然,一個學生在下麵學開了雞叫,引起課堂的一片哄笑聲。這時,格瓦列夫鎮定自若地看了看掛表,不緊不慢地說:“我這隻掛表誤事了,沒想到現在已是淩晨。不過請同學們相信我的話,公雞報曉是低能動物的一種本能。”

如果說,格瓦列夫的一番“張冠李戴”,是給同學們的一個警策,那麼,它無疑是深刻巧妙的最好的警策,幽默而意味深長。作為社會一分子的商人,假如都能以幽默的言談交流,那麼,祥和親密的商業氣氛便會形成,整體的商業行為規範也會確立。

常常有這種情形,迎和驕縱得不到理解和溝通,運用幽默巧妙地奚落、不甚客氣地回敬反而能取得某種協調和平衡。對此,幽默是不露聲色卻得心應手的。

一個被判處死刑的罪犯的死期到了。警察喚醒他,問他早餐想吃點什麼。

“對啦,我想起來了,”罪犯對警察說,“我最喜歡吃桃子。”

“你知道,現在是冬天,哪來的桃子呢?”警察答道。

“沒關係,”罪犯說,“我可以等!”

在社會整體勻稱平和的狀態中,幽默言談在各自固有的語言區域內熠熠閃光,避免了那些無謂的衝突,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諒解、體悟。

要在商業的舞台上應對自如,一帆風順地交友、立身和推進自己的事業,向社會奉獻才智,有時很需要學點“狡猾”,學點風趣。因為幽默言談在交際中總是出盡風頭,闖開一條成功之路。

在談判中,當需要批評或提醒對手而又不便直接向對方提出時,也可考慮使用這種幽默風趣的旁敲側擊法,從側麵提出一些看似與談判主題無關的話題,以此來達到啟示、提醒、警告等目的。

1969年9月的一天,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就越南戰爭的問題與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舉行會談。談判正在進行時,尼克鬆總統給基辛格打來電話,接完電話之後,基辛格對多勃雷寧說:“總統剛才在電話裏對我說,關於越南問題,列車剛剛開出車站,現在正在軌道上行駛。”老練的多勃雷寧試圖緩和一下氣氛,機智地接過話頭說:“我希望是駕飛機而不是火車,因為飛機中途還能改變航向。”

基辛格立即回答道:“總統是非常注意選擇詞彙的,我相信他說一不二,他說的是火車。”

在這次談判中,基辛格巧用火車與飛機的比喻,幽默地對對手進行旁敲側擊,既鮮明、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而語氣和態度又不是顯得十分強硬,令對手容易接受。可見,在談判中,語言幽默、形象,往往能有效地活躍談判氣氛,使談判輕鬆、愉快,並逐步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在談判中運用旁敲側擊時,還要注意在說話之前先動動腦子,從正麵、反麵、側麵多角度地想一想,尋找出可以使對手得到啟示的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選擇其中一種最好的,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幽默是推銷路上的通行證

運用幽默來發展客戶

商業活動中,你可以運用幽默製造笑聲,使客戶在笑聲中接納你的建議。當問題發生在公司與客戶之間的關係方麵時,幽默的力量也能幫助你取得共贏的結果。如果你正和愛挑剔的顧客打交道,幽默是很有效的工具。

在一個汽車展示場上,一對年輕夫婦對一輛小型汽車的價錢頗有微詞。

“這幾乎等於一輛大型汽車的價錢了。”那位丈夫抱怨道。

銷售員說:“當然,如果您喜歡大車的話,同樣的價錢,我可以賣給您兩台大型拖拉機。”

麵對顧客的抱怨,銷售員運用幽默技巧表達了他所推銷的小型車是物有所值的,在令顧客笑的同時,更容易得到顧客的認同。有時候,顧客的不滿很強烈,甚至造成僵局,請看下麵這位售貨員是怎樣運用幽默打破了和顧客之間的僵局的。

在擁擠的百貨大樓裏,一位女士氣憤地對售貨員說:“幸虧我沒有在你們這裏找‘禮貌’,在這裏根本沒有‘禮貌’。”

售貨員想了一會兒,說:“你能不能讓我瞧瞧‘禮貌’的樣品?”

女士想了一會兒,會心地笑了。

擁擠使女顧客不快,售貨員用一句幽默的話令顧客會心一笑,把顧客的不愉快化為烏有,從而爭取到顧客的合作,成功化解了一場矛盾。當自己或單位提供的服務不周到時,采用幽默的方式道歉同時解釋原因,能夠在笑聲中得到顧客的諒解和合作,這正是幽默力量的所在。

在我國南方的一個火車站,由於天氣狀況不好,又趕上將要過春節了,客流量相當大,影響了車輛的正常運行。候車室裏擠滿了要趕在節前回家過節的乘客。乘客們焦急地等待著誤點的火車,但火車卻一再誤點。這時一個不冷靜的乘客拉住一位車站工作人員大聲嚷嚷說:“你們並沒有按照列車時刻表運行車輛,還在候車室張掛列車時刻表有什麼用?”顯然,這個問題並不是車站普通工作人員所能解決的。如果車站工作人員不冷靜,說什麼:“這不關我的事,你有能耐去找領導。”這樣就會發生爭吵。但這位工作人員說:“出現誤點的情況我們也很著急。不過,要是當真沒有掛列車時刻表的話,也就無法說出火車誤點多久了。您說對嗎?”一句幽默的回答,使生氣的乘客也無可奈何地笑了。

遇到這種情況,車站工作人員真誠坦率地承認出了麻煩,要為乘客設身處地地想辦法。如果問題一時解決不了,車站工作人員與乘客就要相互信任和理解,要及時溝通,消除敵對情緒。

有時候,客戶的過期賬單會堆得愈來愈高,這通常就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客戶如果是老客戶,又是大客戶,這問題多半由上麵——公司老板親自處理。看看下麵這位老板是怎麼向客戶催款的。

“你知道,李強,我們很感謝你與我們的交易,”老板可能會在約客戶午餐或晚餐時這樣說,“但是你的賬目到現在已經過期10個月了。可以說,我們照顧你已經比你母親照顧你還要久了。”

問題很可能就此得到解決,因為這位這老板能對問題做趣味的思考。

那麼,你該如何使用幽默這個有力武器來爭取到客戶的合作?以下是一些建議:

在開口之前先試著判斷客戶是哪種類型和風格的人。正確的幽默對你的幫助多大,錯誤的幽默對你的損害就有多大。

被巧妙地插入談話中的幽默會使顧客喜歡上你。但要提醒的是:任何時機都不適於對不熟識的人使用政治、種族或宗教幽默。

你可以講一講個人經曆的而不是編出的幽默故事。比如你辦公室裏、你孩子身上和你小時候的趣事。對方肯定是第一次聽說。還可以把幽默故事記錄下來,這樣你在下次同客戶談話時就能很快記起有關上次談話的內容。

你還可以用幽默把問題變成機會。你想在電話中用30秒時間介紹一下產品並訂下約會。顧客問:“怎麼收費?”你說:“噢,這個電話是免費的。”

帽店的店員對一位先生說:“這樣的遊泳帽最適合您,買一頂吧。”

先生謝絕:“不必,我頭上這幾根頭發數都能數出來。”

店員跟上說:“可您一戴上這種帽子,別人就不會數您的頭發了”

星期一上午,孩子們興奮地走進教室。老師給他們周末的任務是,賣些東西,然後談談對銷售效率的看法。

小瑪麗第一個發言。她說:“我賣的是女童子軍小甜點,收入30美元。我通過訴諸顧客的市民精神來銷售,這是我的成功之道。”老師評價說:“很好。”

小薩莉接著發言。她說:“我賣雜誌,共賺了45美元。我對人們解釋說,雜誌可讓他們隨時了解時事。”老師又說:“很好。”

最後輪到小強尼了。他走近講台,倒出滿滿一盒現金,說:“2467美元。”

老師驚叫一聲:“2467美元!你究竟賣了什麼?”

小強尼答道:“牙刷。”

老師追問道:“牙刷?賣牙刷怎麼可能掙這麼多錢?”

小強尼頗為自豪地解釋說:“我在鎮上最熱鬧的地方擺了一個食品攤,免費讓行人品嚐食品。每個人嚐過都會說,這東西味道像糞便。我告訴他,這就是糞便。然後,我再問,要買隻牙刷嗎?”

一位女士在皮貨店裏挑選帽子:“這頂白色兔皮帽子我很喜歡,但不知道兔皮是否怕雨?”店主回答:“當然不怕。您什麼時候見過打著雨傘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