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工作選擇與放棄——選對池塘釣大魚 選對池塘釣大魚(1 / 3)

第三章工作選擇與放棄——選對池塘釣大魚 選對池塘釣大魚

選對池塘釣大魚

職業是對人生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一個人隻有從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他才能在工作中創造出非凡業績。所以,一個人隻有選擇對職業的池塘,才有可能在職場上如魚得水,從而作出一番事業。

選對池塘釣大魚

很多人喜歡釣魚,早晨的時候,這些人拿著一樣的魚餌,一樣的魚杆出去。晚上回來時,有的人空手而歸,有的人滿載而歸,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前者選錯了池塘,而後者選對了池塘。

選對池塘釣大魚,這一生活中的真理對於我們人生是一個多麼好的提醒。

生活中處處有選擇,職業也是如此。一個人隻有選擇對職業的池塘,才有可能在職場上如魚得水,從而作出一番事業。

下麵這個巴納斯和大發明家愛迪生合作的故事,可以說是“選對池塘釣大魚”最成功的案例。

在沒有與愛迪生合作之前,巴納斯的生活十分潦倒,但他有一個比別人更愛思考的大腦,在翻看了許多成功人士的傳記之後,他發現了這樣一個成功的道理:要想實現人生的目標,就像釣魚一樣,隻有選對了“池塘”才能釣到“大魚”。

於是,在經過了一番認真的篩選之後,他選中了愛迪生這個絕佳的“池塘”。

巴納斯的渴望有許多特點,其一是他的渴望很堅定也很明確:他要和愛迪生“共事”,而不是“幫助”愛迪生做事。

雖然這種渴望或思考十分美好,但巴納斯根本無力付諸實行。因為阻礙他的有兩大難題:一是他不認識愛迪生,二是他甚至連到新澤西州橘郡的車費都不夠。

不要說兩大難處,即便是一大難處,就足以阻礙絕大部分的一般人去采取行動,但是,巴納斯是一個十分執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

多年以後,愛迪生在談到兩人之間首次會見的情形時說道:

“他就站在我麵前,看起來和尋常的街頭流浪漢沒什麼兩樣,但是,他臉上的表情別有意味,他給我留下的印象常深刻。他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以我多年和人交往的經驗,我已經知道,當一個人真正深切渴望某個東西的時候,他會不惜拿所有的未來去孤注一擲,而且也勢在必得。我把他想要的機會給了他,因為我看出,他打定主意要堅持到底。後來的事實證明了我並沒有錯。”

當時巴納斯衣著襤褸,處境十分不利,可見讓他得以在愛迪生的事業裏起步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選擇。

巴納斯並沒有在第一次見到愛迪生時,就成為他的合夥人,倒是先在愛迪生的公司裏謀得了一份差事,薪資寥寥可數。

過了好幾個月,巴納斯起初設定為目標的理想,一點也沒有實現的苗頭。但是,巴納斯心裏卻起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他不停地加強他自己想成為愛迪生合夥人的渴望。

後來,愛迪生剛把一種新型的事務機器改良完成,並且命名為愛迪生聽寫機。但他的業務員們對這項新產品並不熱衷,他們不相信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新機器銷售出去。

巴納斯看準了出現在自己身邊的機遇,這個機遇正躡手躡腳登門造訪,藏身在一架奇形怪狀的機器裏。除了愛迪生和巴納斯,沒有人對這架機器感興趣。

巴納斯知道他可以挺身而出,而且立即把握住機會。

巴納斯以勤雜工的薪水,花了一個月時間跑遍了整個紐約。一個月後他真的把機器賣出去了,而且賣了七部,他銷售的手法非常高明。

當他抱著銷售全美的計劃回到愛迪生的辦公室時,愛迪生跟他簽了約,由他一手主掌全國的行銷配合事宜。

至此,愛迪生這個可以“釣大魚的池塘”正式向巴納斯“開放”。

巴納斯憑借著這個“池塘”一舉致富,而且努力不懈,不斷地超越自己。

巴納斯從一文不名到搖身一變成為偉大發明家身邊的合夥人,是想出來的,也是幹出來的!他想出了一筆財富,除了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這一點能力和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決心外,他一無所有。

由巴納斯的經曆,我們不難看出,選擇對於事業成功的重要性。因此,無論是工作還是愛情與婚姻,我們都要慎重選擇,力求選擇的正確性。

做出最有利的職業選擇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學習發展,成立家庭,建立友誼,求職就業,是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個體生活的四大主旋律。”而在這四大主旋律中,又以求職就業與人們的關係最為密切,對人的一生的影響也最大。因而,對於職業選擇來說,如果你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你就必須做出對未來最有利的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項選擇是否正確,取決於其對未來的意義。譬如說,你剛剛大學畢業,擺在你麵前的有兩份工作,一份工資待遇高,但自己對此不感興趣,另一份工資待遇低,卻是自己喜歡的,你該如何選擇呢?

“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相信你會這樣回答,而且是大多數人的答案。之所以如 此,是因為它不過是一個假設。現代社會價值觀不斷教導人們要“自由選擇”,要選擇“對 人生有價值的東西”。但是,一旦麵對現實,我們的心理天平就會傾斜。尤其是當收入水平 的高低差距超出了我們心理承受能力時,大多數人都會失衡。

“問題是否可以這樣來考慮,先接受那份待遇高,而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積累一定的 財富後,再去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也不遲啊!”這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想法。

借口!這不過是一種借口,每個人都在為錯誤的選擇尋找借口,為自己無法抵抗誘惑做 開脫。盡管這份假設並沒有說一份工作能讓你快速致富,而另一份工作讓你受凍挨餓——它 們的差距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商業社會是公平的,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是不存在一份工作能一夜暴富,而另一份工作卻三餐不保的。大多數情況下,其差別不過是一兩百美金而已,僅僅是為了一點點的差距使我們放棄選擇一個正確方向的機會,實在是很愚蠢。

“薪水的高低是可以衡量的,而興趣是如此模糊不清。選擇高薪水的公司難道不對嗎?” 事實上,低薪水本身就是對個人心態的一種考驗。許多人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往往習慣性地模糊自己的追求和興趣。強迫自己和他人認為,這就是最佳的選擇。

聖人法蘭克說:“讓我平和地接受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實,讓我擁有足夠的勇氣去改 變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東西,並且擁有足夠的智慧知曉其中的變化。”

不要再為錯誤的選擇尋找借口,不要再為自己無法抵抗誘惑做開脫。從現在開始,職業為自己職業的方向做出有利的選擇吧!

遠離職業觀念的誤區

對職業生涯來說,一些人存在著一些觀念的錯誤,以致形成誤導。以下是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錯誤,你可以與你對比一下,看看自己有哪些觀念上錯誤?

——隻要有興趣或者隻要有能力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工作隻要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即可,而不管自己是否感興趣,是否覺得有價值。

——男人和女人應該嚴格按照傳統的觀點去選擇職業。

——選擇一個職業或專業之後,就不能再回頭了;一旦下了決定,就不能再更改了。

——每個人終身隻能有一個適合於他的職業。

——在工作中必須做到十全十美,否則就算不上成功。

——我沒有資格和能力從事一份更好的職業和職位。

——工作後,就不需要再進行學習了。

——我是為某項職業受專門的訓練的,我不能浪費這項訓練。

——我已經老得不能再重新開始工作。

以上這些誤區也許在你心中存在在已久,但卻是可以改變的。因此,不要把此當成一種借口,為自己的懶惰和不負責任辯解,以影響自己的大好職程。

給自己一個準確定位

選擇職業如同選擇婚姻一樣,需要慎重,需要三思而後行,需要了解自己,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地位。隻有全方位,多方麵地了解了自己,你才能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了解自己是擇職就業的第一步

法國哲學家安德森?莫洛亞說:“職業是對人生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一個人隻有從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他才能在工作中創造出非凡業績。”而了解自己的性格、優勢與弱勢以及愛好特長,讓別人以及自己都能看清自己的價值,是選擇職業的第一步。

很多成就卓著人士的成功,首先得益於他們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根據自己的特長來進行定位或重新定位。如果不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隻憑自己一時的興趣和想法,那麼定位就很不準確,有很大的盲目性。

歌德一度沒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樹立了當畫家的錯誤誌向,害得他浪費了20多年的光陰,為此他非常後悔。美國女影星霍利?亨特一度竭力避免被定位為短小精悍的女人,結果走了一段彎路。後來幸虧經紀人的引導,她重新根據自己身材嬌小、個性鮮明、演技極富彈性的特點進行了正確的定位,出演《鋼琴課》等影片,一舉奪得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和奧斯卡大獎。

古今中外,還有一些名人是經過重新給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的 阿兩莫夫是一個科普作家,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創作上,終於成了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倫琴原來學的是工程科學,他在老師孔特的影響下,做了一些物理實驗,逐漸體會到,這就是最適合自己幹的行業,後來果然成了一個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設計自己,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條件、才能、素質、興趣等,確定進攻方向。不要埋怨環境與條件,應努力尋找有利條件;不能坐等機會,要自己創造條件;拿出成果來,獲得了社會的承認,事情就會好辦一些。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僅要善於觀察世界,善於觀察事物,也要善於觀察自己,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應該盡力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找準屬於己的人生跑道。

但是,我們應該從哪此方麵了解自己呢?以下是一些心理學家提供的選擇標準,不你妨對照一下:

——我曾經學習了什麼?

在大學裏,你從專業學習中獲取些什麼?包括各種證書,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識。踏入 職場後你又學會了什麼經驗,掌握了哪些技能?越詳細越好。

——什麼是我最優秀的品質?

請不要敷衍自己,給自己做一個詳細的描繪,並把你的這些優點逐條寫在紙上。給自己做一份自我推薦信,然後,與自己麵對麵地談話,排除其他雜念,一心一意想著你就是推薦信裏寫的那個人,你的身上有許多別人不具備的優點。

——你曾經做過什麼?

包括大學擔當的學生職務、社會實踐活動取得的成就及工作經驗的積累等。一個人所做 的工作有很多,列舉項目時要提高自己經曆的豐富性和突出性,有針對性地選擇盡量與職業 目標相一致的工作項目,這樣才會使自己的經曆更有說服力。

——最成功的是什麼?

你做過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麼?如何成功的?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自己的長處,譬如 堅強、智慧超群,以此作為個人深層次挖掘的動力之源和魅力閃光點,形成職業設計的有力 支撐。

了解自己,不僅要了解自己的優勢,而且還要了解的缺點,這樣才能避免走入擇職的誤區。了解自己的弱勢,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你的性格有什麼弱點。

人無法避免與生俱來的弱點,這就意味著,你在某些方麵存在著先天不足,是你力不能 及的。安下心來,跟別人好好聊聊,看看別人眼中的你是什麼樣子,與你的預想是否一致, 找出其中的偏差並彌補,這將有助於自我提高。

確切地說,寫下阻礙你達到目標的自己的缺點,所處環境中的劣勢。這些缺點一定是和 你的目標有聯係的,而並不是分析自己所有的缺點。他們可能是你的素質方麵、知識方麵、能力方麵、創造力方麵、財力方麵或是行為習慣方麵的不足。當你發現自己不足的時刻,就 下決心改正它,這能使你不斷進步。

——經驗或經曆上還有哪些缺陷?

欠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還沒有認識到或認識到了而一味地不懂裝懂。正確的態度 是,認真對待,善於發現,努力克服和提高,你可以打出“給我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的 旗號。

你最大的弱點,也許會變成你最強的行銷利器。也許你是那種雞蛋裏挑骨頭的人,也許 你屬於大而化小之類的人;也許你有強迫症的傾向;也許你有超級潔癖症,或者超級混亂,你可能反社會,或者過度社會化;你可能整天昏昏沉沉,或者有多動症,一刻也不停。也許 可以通過弱點的分析,能夠找到一種職業將種種缺點轉變成為自己的優點。

——你最失敗的是什麼?

許多人都不願意回憶失敗的經曆,現在,到了該正視自己的時候了。將自己認為最失敗 的幾件事列出來,找出失敗的原因——多檢討一下自己,你會發現哪些是由於個性原因,哪 些是偶然的因素。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個人隻有全方麵地了解了自己,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職業定位,如果再根據這個定位,去選擇職業,就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的選擇。

夢想不如興趣

什麼樣的職業適合自己,這又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不僅因為答案模糊,而且在於其 本身是動態的。今天適合的職業也許明天就變得不合適了,今天看起來沒有機會,也許明天 條件改變了,又有機會了。

沿著以上內容讀下來,我們能發現自己總是深受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困擾。人生總是充滿 了矛盾和缺憾,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其發展空間有限;那些存在著巨大發 展空間的行業卻往往並不適合自己。

興趣雖然比夢想更確實一些,但是要真正了解它卻同樣困難。還是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吧 !這種方法雖然很簡單,但也許十分有效。以下問題是由美國公共關係專家但克斯提出的,更具體,更細致,也更專業些:

——根據迄今為止已有的經曆,你真正喜歡從事的工作是什麼?

——閑暇時間你最愛從事的活動是什麼?

——什麼令你筋疲力盡?什麼能激發你的活力?

——你是重視質量,還是重視數量?

——你喜歡與人共事嗎?

——你喜歡在工作時使用計算機嗎?

——你喜歡寫作嗎?

——對於創造和銷售,你更喜歡哪一種工作?

——你願助運氣不佳的人一臂之力嗎?

——你喜歡旅遊還是原地不動?

——戶內工作和戶外工作,你更喜歡哪一種?

——你喜歡為別人的艱苦嚐試提供指導嗎?

——什麼對你更加重要,是掙錢的多少,還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為了獲得自己所期待的用獨特方式掙得的錢,你準備如何努力去工作?

——對你來說,空閑時間有多大的重要性?

——為了增強自己的職業能力,你準備在家庭和個人利益方麵作什麼樣的犧牲?

這個問題清單可以無限長,回答上述及其類似的問題之後,再仔細地檢查一遍答案,看 一看,想一想,找出那些能激發你的活力的事情:天文學?地球大氣層研究?駕駛飛機?騎 自行車遠行?養鳥?讀書?去野外宿營?收集硬幣、郵票、玩具或別的東西?烹調?手工製 作?跳舞?電器?釣魚?種花或修理花園、草坪……看看什麼是自己最感興趣的。

紐約一位化學藥品推銷員,對自己當下的工作感到厭倦,無法專注投入其中,因此業績平平。他有兩個嗜好:喜歡狗和散步。有一天,這位年輕人突發奇想,創立了專為富人帶狗散步的服務業,剛剛開業每周收入便高達1500美元。

類似的故事還很多,譬如,黛比?菲爾德熱愛烘烤餅幹,而這項嗜好造就了馬爾斯?菲 爾德的企業王國;比爾?蓋茨玩起電腦沒完沒了,他的父母親還一度擔心他會一事無成呢?

如果你能真正喜歡某一項工作,而且以最大的努力盡力去做好的話,那麼你所選的任何 行業都能很賺錢。相反,如果僅僅因為某某生意有錢可賺,所以決定做這項生意的話,那麼 這真是最愚蠢的決定了。僅僅是希望賺到金錢是遠遠不夠的,你做的工作必須符合自己內心 的需要,它才能吸引你,使你用盡所有心力;果真如此,你就注定會賺錢。

一些對某一職業有濃厚個人興趣的比那些勉強為了維持生存需要的人更有活力,更能抵擋住困難。他們在職場內更具有競爭力。所以,選擇一個隻是為了維持生存的職業,不如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更具有發展前景。

我們的興趣是廣泛的,而且有許多潛能尚未發掘出來,社會能夠提供的職業空間也在不斷擴充。隻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就能在興趣、前途和適合自己的職業之間找到 某種均衡:

——將自己所有的愛好和興趣列出來,放在紙的左方,這個名單可能相當長;

——將他們按自己偏好的強度進行排序;

——將位居末尾的幾項去掉;

——將我能夠選擇的職業列出來,寫在紙的右邊,這個名單也可能相當長;

——將他們按市場價值排序;

如果你通過冷靜的研究,認清所選擇的職業生涯的全部內容,了解選擇的困難後,仍然 對它充滿熱情,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適合它,那麼就選擇它吧!你既不會受熱情的欺騙,也 不會倉促行事。

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目前,有許多人是在自己並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崗位上,做自己並不情願去做的工作,於是人心不穩,人心惶惶。

有一份調查報告表明:在被調查的3000多人當中,明確表示對自己工作不滿意的占71.5%。當被問到不滿意的原因時,約有一半以上的人回答:

“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

這些人本來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卻因為處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上,英雄無用武之地,真正的本事沒法施展出來,甚至隨歲月的流逝慢慢地遺忘殆盡,變得與庸人無異了。推究其根源,許多人是由於在求職擇業之前缺乏對自己充分的認識,沒有具體地分析自身特殊情況,便盲從潮流選擇了並不適合自己的職業。待到無情的現實擺在麵前,他們中大部分的人方覺得為時晚矣;也有人能當機立斷改弦更張謀取新職,但在求職愈加艱難的今日,能有此壯舉的人又有幾個呢?

一份職業也許有前途,但是卻並不一定適合你。譬如房地產是一個暴利行業,但是,對於一個希望獨立創業卻缺乏資金的人來說卻並不適合,因為這個行業需要有雄厚的資本和深厚的社會關係。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分析一個行業的發展前途,更重要的應該分析自己在這個行業裏是否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是否適合於自己。

張某是北京某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時一家國有企業執意要招收他,另外也有幾家外資企業要網羅他,但他都不肯。他的目光盯上某中央機關,雖然競爭異常激烈,但他通過一番周轉終於如願以償。他滿心歡喜,以為美好的生活前景便呈現在眼前了,他的親朋好友也免不了要祝賀一番。可是無情的現實把他最初的設想打得粉碎。他生性奔放熱情,活潑好動,擅長各種球類活動,在計算機的軟件開發與應用方麵更是無所不精。但命運卻把他安排在大量數據的統計、整理之中。他最初的熱情也逐漸消退,變得心灰意冷起來。工作也不斷出現差錯,而且因為出差時私自旅遊耽誤工作,受到了主管領導的嚴肅批評。幾年下來,他原來的專業知識非但沒有派上什麼用場,而且漸漸忘得一千二淨了,枯燥無味的工作又使他感到十分氣悶。當他得知當年的不少同窗好友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有的成為技術骨幹;有的已成立自己的公司;有的則在國有企業中擔任廠長、總工程師,這位當年的計算機專業的高材生百感交集。雖然他也想過要調動工作,但專業知識已經難以補救了。又過幾年,由於他工作無甚起色而被辭退了,他才深刻地體會到“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道理。

索爾格納夫這樣說:“每一個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者應該做的,而要做他可能做得最好的。拿不到元帥杖,就拿槍;沒有槍,就拿鐵鏟。如果拿鐵鏟拿出的名堂比拿元帥杖而總是打敗仗要強千百倍,那麼拿鐵鏟又何妨?”

這個比喻生動地說明了能夠做得最好的,往往就是你的最佳才能所在。

對每個就業者而言,充分地認識自己是尤其關鍵的一著棋。如果上例中大學生張某能夠充分認識自己,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那麼,命運便會截然不同了。

像傑出人士那樣擇業

對於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而言,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創造出豐厚的利潤,但對於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選擇不同職業,對於未來積累財富的速度和事業成功的幾率會有不同的影響。

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每個從事他所無限熱愛的工作的人,都能成大事。如果可能的話,應盡量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

愛迪生,這個未曾進過學校的報童,後來卻使美國的工業革命完全改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愛迪生幾乎每天在他的實驗室裏辛苦工作十八個小時,在那裏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以為苦。

“我一生中從未做過一天工作,”他宣稱,“我每天其樂無窮。’所以他會取得成事者!卡耐基曾聽見查理.史茲韋伯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每個從事他所無限熱愛的工作的人,為成大事者。”

卡耐基曾和索可尼石油公司的人事經理、《求職的六大方法》一書作者保羅?波恩頓暢談過。卡耐基問他:“現在的年輕人在求職時,經常犯的錯誤是什麼?,,

“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他說,“這真叫人萬分驚駭,一個人將來的幸福和安寧全都在於工作,可是這些人竟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麵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你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呢? 你又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呢?

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能給自己究竟能幹什麼,予以準確的定位,做到力所能及。如果力所不及,不但不能成事,反而敗事。

菲爾?強森的父親開了一家洗衣店,他把兒子叫到店中工作。希望他將來能接管這家洗衣店。但菲爾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懶懶散散的,提不起精神,隻做些不得不做的工作,其他工作則一概不管。有時候,他幹脆“缺席”了。他父親十分傷心。認為養了一個沒有野心而不求上進的兒子,使他在他的員工麵前深覺丟臉。

有一天,菲爾告訴他父親,他希望做個機械工人——到一家機械廠工作。什麼?一切又從頭開始?這位老人十分驚訝。不過.菲爾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他穿上油膩的粗布工作服工作.他從事比洗衣店更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更長。但他竟然快樂得在工作中吹起口哨來。他選修工程學,研究引擎,裝置機械。而當他在1994年去世時,已是波音飛機公司的總裁.並且製造出“空中飛行堡壘”轟炸機。幫助盟國軍隊贏得了世界大戰。如果他當年留在洗衣店不走。他和洗衣店——尤其是在他父親死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他會把整個洗衣店毀了——破產,一無所得。

選擇你力所能及的的工作,你就會站在了成功的起點。 選擇你應該做的,讓優柔寡斷、猶豫不決見鬼去吧!選擇最適合你的,你就不會與成功擦肩而過。

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

每個人都具備豐富的潛能,有時候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會長期潛 伏著,甚至一直到老都沒有被發掘出來。

心理學將人的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大類。一般能力是指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考力、想像力等,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智力,而計算機程序設計、音樂、繪畫等創造性的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

智力是大部分人都具備的,隻是突出點不一樣,比如一些人的語言能力較強,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對於這類人來說,從事與文字有關的工作較有優勢,如教師、記者等;一些人的數理能力較強,能夠快速運算,進行推理,解決應用問題,適合的工作有會計師、 精算師、工程師等。梵高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家,生前窮困潦倒,但逝世後,其天才畫作激勵了無數的人,被認為是人類留給後世的最可寶貴的精神遺產。許多人都認為梵高一定從小就開始學畫畫,你錯了。梵高一開始是做畫商(和繪畫有一點關係),然後做牧師,一直到他30歲以後才拿起畫筆學畫畫,而他成功了。

如果梵高一直做畫商,世上可能會多了一個富翁;如果梵高一直做牧師,世上可能會多 了一個主教;但是梵高選擇了繪畫,於是世界上就有了《向日葵》《星空》等不朽的畫作。 謝天謝地,梵高選擇了繪畫。

梵高為什麼會選擇繪畫?因為他發現自己對色彩天生的感受力,並且對藝術充滿了激情,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承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經濟、精神上的折磨。

不同的職業對天賦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醫生需要更為敏銳的觀察力,教師要有較好的記憶力,而記者在敏銳的觀察力之外,還需要思考問題的能力。會計、統計工作需要有 較強的計算能力,建築及服裝設計需要空間判斷能力;飛行員、外科醫生、運動員、舞蹈演 員則要具備眼與手的協調能力。對自己的能力做一個客觀的評估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些職業,如果你具備這個職業所要求達到的能力,你就是再努力勤勉也收效甚微。

不少人往往將興趣誤認為是天賦,這是一種誤區。人類機能實驗研究工作測量出19種不同的自然天賦,強生?歐康諾有一整套測驗的方式,可提供給人們參考。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要去做這樣的測試。給自己提幾個問題也許就能對自己的天賦有所了解。

選擇最有前途的職業

對於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而言,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創造出豐 厚的利潤,但對於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選擇不同職業,對於未來積累財富的速 度和事業成功的幾率會有不同的影響。

一份職業比另一份職業更有前途,意味著從普遍意義上,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能夠獲得更多的提升和發展機會,或者平均收入水平會比另一份工作更高些。但是,具體到每個人,確定哪一份職業更有前途,情況要複雜得多。

對於一個產業而言,未來市場或顧客需求的成長率越高,未來競爭者或供給增加的成長 率越低,就是好的行業;相應的,置身該行業的企業或個人水漲船高,利潤與薪資都會隨之 上漲。反之,未來市場或顧客需求的成長率越低,未來競爭者或供給增加的成長率越高,就 是相對較差的行業。相應的,置身該行業的企業或個人,利潤與薪資也會隨之下跌。

觀察產業的重點是“未來”,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人們往往將眼光盯在過去、現在 很好的行業上,以為未來也必定如此。但是,世事難料,過去需求成長率高的好產業,很可 能是未來的夕陽產業,所以,選擇職業必須仰賴前瞻的眼光,未來不是過去的延伸,過去的 數據無法作為預測未來的依據。

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當無法確定自己的職業傾向時,我的建議是:跟隨行業大 的發展趨勢選擇,也許能夠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正如市場的供求關係導致價格的波動一樣,職業選擇會在未來呈現出同樣的周期 性波動,形成過剩和短缺。由於缺乏供應和需求的總量平衡控製,當一個接受“某某職業有 前途”這一市場信息,並且按照市場信息去做出自己的職業規劃時,另一個人也會同樣接受 到這個信息,並且做出同樣的職業規劃,在經過了整個培養和教育周期後,就發現出現某類 職業人才過剩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