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放棄升華人生(1 / 3)

第二章放棄升華人生

放棄是一種智慧

放棄是一種深遠的謀略,是一種寬柔的智慧。一個人要想學會選擇,學會放棄,關鍵是要做到不能患得患失於小益小利,要善於分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為了更大更長遠的利益舍棄眼前的利益。

放棄是最深遠的人生謀略

學會放棄是一種深遠的謀略,是一種寬柔的智慧。

在印度熱帶叢林裏,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式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子裏麵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常用這種方式捉到猴子,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我們一定會嘲笑猴子,很蠢!鬆開爪子不就溜之大吉了嗎?但,想想我們自己,看看一些身邊人,也許你會發現:其實,人也會犯猴子的錯誤。

你看,因為放不下到手的名利、職務、待遇,有的人整天東奔西跑,荒廢了工作也在所不惜;放不下誘人的錢財,有的人成天費盡心機,利用各種機會想撈一把,結果卻是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利的占有欲,有的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怕丟掉人格的尊嚴,一旦事件敗露,後悔莫及……

生命如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在抵達理想的彼岸時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就隻能輕載,隻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可放下的東西果斷地拋棄。

盡管人生奮鬥不止的目的是獲得,但有些東西卻是不能不學會放棄的,比如功名、利祿、美色……學會放棄,在深秋時可以感受到夏天的熱情,春天的柔情,冬天的真情。但是,放棄並不是悲觀失望的退卻,而是“揚棄”。

瓊斯到一家餐館應聘做鍾點工。老板問:“在人群密集的餐廳裏,如果你發現手上的托盤不穩,即將跌落,這時該怎麼辦?”

許多應聘者都答非所問。瓊斯不慌不忙地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盡全力把托盤倒向自己。”最後,瓊斯被聘用了。

瓊斯果斷地把即將傾倒的托盤倒向自己保證了顧客的利益。在某個特定的時刻,隻有敢於舍棄,才有機會獲取更長遠的利益。即使遭受難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選擇最佳的失敗方式。

在歐洲,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諺:為了得到一根鐵釘,我們失去了一塊馬蹄;為了得到一塊馬蹄鐵,我們失去了一匹駿馬;為了得到一匹駿馬,我們失去一名騎手;為了得到一名為了一根鐵釘而輸掉一場戰爭,這正是不懂得及早放棄的惡果。

生活中,有時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搞得我們猝不及防,這時我們更要學會放棄。放棄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楊絳在《幹校六記》中所記述的,就是麵對人生際遇所保持的一種適度的跳高。讓自己對生活對人生有一種超然的關照,即使我們達不到這種境界,我們也要在學會放棄中,爭取活得灑脫一些。

人之一生,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山山水水,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隻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比如大學畢業分手的那一刻,當同窗數載的朋友緊握雙手,互相輕聲說保重的時候,每個人都止不住淚流滿麵……放棄一段友誼固然會於心不忍,但是每個人畢竟都有各自的旅程,我們又怎能長相廝守呢?固守著一位朋友,隻會擋住我們人生旅程的視線,讓我們錯過一些更為美好的人生山水。學會放棄,我們就有可能擁有更為廣闊的友情天空。

放棄一段戀情也是困難的,尤其是放棄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情。但是既然那段歲月已悠然遁去,既然那個背景已漸行漸遠,又何必要在一個地點苦苦地守望呢?不如冷靜地後退一步,學會放棄,一切又會柳暗花明。

決定放棄或者忍耐,將左右人一生的成就。一個人要想學會選擇,學會放棄,關鍵是要做到不能患得患失,要善於分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能夠果斷地舍卒保車。

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一個人要想學會選擇,學會放棄,關鍵是要做到不能患得患失於小益小利,要善於分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為了更大更長遠的利益舍棄眼前的利益。

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物欲橫流的社會,懂得放棄的人,是會用樂觀、豁達的心態去對待沒有得到的東西的,他們每天都有快樂和愉悅的心情伴隨左右。而不懂得放棄的人,隻會焦頭爛額地亂衝,他們不僅最終未能達到目標,而且每天都陷於得失的苦惱之中。

史學家範曄說:“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正是對這種得失觀的一語道破。得與失的互為轉化之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人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嚐君的禮遇後,決心為他效力。

一次孟嚐君要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說我願去,但不知用催討回來的錢,需要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窮困,聽說孟嚐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憤憤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作廢,利息也不用償還了,盂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孟嚐君是如此仁義,個個感激涕零。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討的利錢呢?馮諼回答說:不但利錢沒付回,借債的債券也燒了。孟嚐君便大不高興,馮諼對他說:您不是要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回來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果然,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全城出動,夾道歡迎,表示堅決擁護他,跟著他走。孟嚐君至為感動,這時才體會到馮諼的“市義”苦心。

這就叫“好與者,必多取”,小的損失可以換取大的利益。

人生在世,何懼放棄。 學會放棄吧!放棄是一種選擇,沒有明智的放棄就沒有輝煌的選擇。進退從容,積極樂觀,必然會迎來光輝的未來。

學會放棄,是放棄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和難以實現的目標,而不是放棄為之奮鬥的過程和努力;是放棄那種毫無意義的拚爭和沒有價值的索取,而不是喪失奮鬥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棄那種金錢地位的搏殺和奢侈生活的創造,而不是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也許放棄當時是痛苦的,甚至是無奈的選擇。但是,若幹年後,當我們回首那段往事時,我們會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感到自豪,感到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人生。也許正是當年的放棄,才到達今天的光輝極頂和成功彼岸。

學會放棄你不需要的,放棄不是你的,放棄一朵花趁著它還美麗的時候,那麼你永遠的擁有那份美麗

放下就是快樂

似乎從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我們就與煩惱結上了不解之緣。或許,人生正是因為有了諸多煩惱,生活才顯得多姿多彩。但是對於人生而言,煩惱如果過量,就會成為致命的毒藥,所以要學會放棄煩惱。

別讓煩惱成為致命的毒藥

生命的過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個階段的“成敗得失”全部都扛在肩上,今後的路還怎麼走?為你的“舊包袱”舉行一場葬禮,將它埋葬,與過去說再見,跟往事幹杯吧,這樣,你將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輕裝上陣,生活的更加輕鬆和有質量。

用樂觀的思想代替悲觀,以鎮定代替不安,用愉快代替煩惱!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憂愁是傷人的病菌。它會吞噬你的優勢,而留下一個像廢品一樣的垃圾。”一個把大量精力耗費在無謂的煩惱上的人,他是不能盡量發揮自己固有能力的。世界上能夠摧殘人的活力、阻礙人的誌向、減低人的能力的東西,莫過於煩憂這一毒素。

有一個叫喬治?布朗的人,雖然他已經成了大商人,每年都有上百萬的收入,但是,他卻常常情緒不穩,因為他心理總是提防著周圍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助手和家人,於是心裏就會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憂愁,他十分痛苦。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誠地對他說: “喬治,相信人比懷疑一個人更讓人心緒安寧。”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喬治,他這樣做了,從相信這位朋友開始,他發現自己的憂愁每天都在減少。

沒有人能估計得清楚憂愁到底造成了多少人類災禍損失。它使天才變得平庸;它使一個人歸於失敗;它破滅人的希望。在這方麵它比任何因素都要厲害。下麵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造成人們的心理危機的:

1.工作不能置人於死地,但煩憂卻能殺死人。賣苦力,辦難事,都不會使我們有任何傷害,能夠真正損害我們的,就握我們在辦事和做工時的心理狀態——在還未辦事、未做工前,憑已在腦海中顧念著、畏懼著,同時預感到辦那事、做該項工作到會具有的種種不快。

2.煩憂能敗壞人的健康,摧殘人的精力,損害人的創造力。它使許多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人,最終平凡庸碌而死。

3.你可曾聽到過,人們能夠從煩憂中得到絲毫的好處嗎?它可曾幫助過任何人改善他們的生活嗎?!難道不就是這個惡魔隨時隨地都在損害人們的健康,摧殘人們的活力,減少人們

的效率,使人們的生活陷入不幸之中嗎?

野蠻的土著人在宗教禮拜中,往往用種種殘酷的方法,戕害自己身體,還以此作為虔誠的標誌。對於這種土著人,我們難道不覺的可憐又可笑嗎?然而,在嘲笑他們的同時,我們發覺自己也並不高明。我們往往用種種精神的刑具來折磨自己,我們常常懷著各種無謂的杞人憂天和不祥的預感,在我們的一生中煩前、煩後、憂左、憂右地自尋煩惱。

4.煩憂能摧殘人的活力,消磨人的精神,所以能夠對人的工作產生很嚴重的影響。一個人在心緒不定的情形下工作,效率自然不會高。人的各種精神機能,一定要在絲毫不受牽製的時候才能發揮最高的能力。困於煩憂的頭腦,盡管仍在思考,但往往不清楚、不敏捷、不合邏輯。在腦細胞受到煩憂的毒害時,腦部的思考力自然不可能像在毫無煩惱憂慮時那樣集中。

腦細胞時常為血液所衝洗,它從血液中攝取養分。假如血液中常常載滿了恐懼、煩惱、憤恨、嫉妒等思想的毒害,這些腦細胞的“原質”便會受到損害。女性特別易於陷入煩惱的心理危機之中。她們每天花在處理家常事務上的精力,遠不如花在對子女的無謂操心與懊惱,以及其他無謂的精神緊張上來得多。一到傍晚,他們總是感到筋疲力盡,然而她們不曾意識到,這是她們將大部分的精神浪費於無謂的心理所造成的不安的緣故。

人類居然能容許這種無謂的煩惱、憂慮,來詐取人的青春和生命,使人未到中年就現老相,豈不是天下之大怪事嗎?看到許多年僅30歲的婦女,麵部就出現了皺紋,你以為這是她們過度操勞,或遭遇重大不幸所致嗎?不是,這多是由於她們多愁善感和容易煩憂所致。

驅除煩憂心理的最好辦法,就是常常懷著一種愉快的態度,而不是老去糾纏生活中的不幸與醜惡方麵。保持身體健康,也是矯正煩憂這種心理危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胃口,甜蜜的睡眠,清爽的神誌,都是可以減少煩憂的妙方。在變態時,煩憂才會滋生。體力強健的人,煩憂偷襲的機會會比較少。而在活力低微、體質衰弱的人的生命中,煩憂最易侵入與滋長。

似乎從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我們就與煩惱結上了不解之緣。或許,人生正是因為有了諸多煩惱,生活才顯得多姿多彩。但是對於人生而言,煩惱如果過量,就會成為致命的毒藥,所以要學會放棄煩惱。

美國著名的棒壇老將康尼?麥克曾經說:“我如果不停止煩惱,早就進棺材了。”

社會是紛繁蕪雜的,人生旅途是曲曲折折的,我們難免會有許多煩惱,伴隨而來的是精神與肉體的高度緊張。特別是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緊張與煩惱更是如影相隨,讓我們不知所措。事實上,隻有放棄煩惱,我們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53歲時便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頭發全掉光了,甚至連眼睫毛都一根不剩,為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說他“活像個木乃伊”。馳聘沙場,風光無

限,卻終日缺乏起碼的安全感。他擁有大筆財富,卻疲於捍衛、增長財富。憂慮煩惱使他53歲時便被判了“死刑”。

死神之門已經向他敞開,回想驚心動魄的一生仍能感到那後怕悸動。他非常不情願地接受了醫生的建議;他退休了,成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盡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

情。捐錢讓他感受到賺錢所無法獲得的滿足和愉悅,即使當他旗下的“標準石油公司”因《反托拉斯法》的頒布而被課以“曆史上最重的罰款”時,他也隻是對他的律師

說:“不要擔心,Johnson先生,我本來就打算好好睡它一覺,晚安!”而洛克菲勒的逝世,已經是45年後的事了。

放下就是快樂記住,學會放棄煩惱.你便釋放了緊張;學會放棄煩惱,你便獲得了快樂。

放下痛苦 選擇快樂

人生在世,既不要誇大自己的幸運,也不要誇大自己的厄運。因為生命有痛苦是正常的,有快樂也是正常的,如果你緊緊抓住痛苦不放,快樂就永遠也不會到來。說明,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選擇痛苦,都可以選擇快樂。

選擇快樂,你就必須放棄痛苦。也隻有放棄痛苦,抓住快樂,生命才得以重放光彩。而這一切,需要你給自己找一個遠離痛苦的理由,以此來安頓你的無主的心靈。這個理由可以是無意中聽到的一句話,也可以是發生在周遭的一件小事,還可以是你對生命的驀然感悟。

一位喪子的母親說:

“剛開始,我完全沒辦法平靜,對於死去的兒子,不論我做什麼,想什麼,那種深痛的感覺就是在,漸漸的,我讓自己很忙,那時,我便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思考兒子的

死亡,但隻要一靜下來,甚至隻是走路停下來一會兒,那種哀痛就會襲上來,令我無法招架。

“現在,雖然想到仍會難過,但情況已不一樣,我不再沒事找事忙,故意逃避。當喪子之痛又來時,我讓它湧上心頭,我看著悲痛將我滅頂,然後漸漸地消退,平靜也

就跟著來了。

“最痛苦的那一刻已經過去,我已經可以不必再抗拒那種情緒。如今,.我可以再次體會人生的快樂,那些痛苦已不是現在的事了,它隻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而我人生其他的道路,還可以繼續走下去。”

麵對痛苦的經驗時,我們會先震驚,難以接受,接著便是不知所措和難以忍受,而且無法想象以後要怎麼辦,這時,我們便會想到逃避。

夏日遊泳是一大享受,但在穿好泳裝,就要跳下水時,通常需要很大的勇氣,水的溫差會令我們產生抗拒。

一旦跳下水後,適應了溫差,我們反而會愛上水中的溫度,並且不想離開泳池。

這種抗拒和對痛苦的抗拒一樣,剛開始是痛苦的,後來,麵對它之後,痛苦過去了,快樂便會出現。

不斷的抗拒隻會延長痛苦的時間,因此,我們要學會麵對生活給予的痛苦。如果一味逃避,隻會令自己深陷在痛苦中。而隻有坦然麵對痛苦的時候,我們才能堅強地承受它給我帶來的痛感,慢慢地讓它成為過去。

不要逃避痛苦的感覺,也不要逃避現在的生活,當痛苦來臨時,去感受它;當痛苦漂流時,不要再緊抓住它,讓它成為真正的過去,這樣才能好好地生活。

永葆年輕快樂的心

人生的美麗在於人性的美麗,人性的美麗在於令人愉快的個性。要將他人吸引到自己身邊,首先要擁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

樂觀就像心靈的一片沃土,為人類所有的美德提供豐富的養分,使它們健康地成長。它使你的心靈更加純淨,意誌更加富有彈性。它,就像最好的朋友一樣陪伴著你的仁慈,像盡職盡責的護士一樣嗬護著你的耐心,像母親一樣哺育著你的睿智。它是道德和精神最好的滋補劑。馬歇爾?霍爾醫生曾對自己的病人說過:“樂觀的態度,是你最好的藥。”所羅門也曾說:“樂觀的心態,就是最強勁的興奮劑。”

有個大臣因智慧超群而深受國王寵幸。

智慧大臣有一個不同尋常的特點:對待任何事情,他都保持積極樂觀的想法。也正是由於這種態度,他為國王解決了不少難題,因而深受國王的器重。

國王喜歡打獵。在一次圍捕獵物的時候,不慎弄斷了一截手指。國王疼痛之餘,馬上叫來了智慧大臣,征詢他對意外斷指的看法。智慧大臣仍輕鬆自在地對國王說,這是一件好事,並勸國王不要為此事而煩惱。

國王聽了很生氣,認為智慧大臣是在取笑他,即命侍衛將他關到監獄。

待斷指傷口愈合之後,國王又興致勃勃地忙著四處打獵。不幸的事終於發生了,他帶隊誤闖鄰國國境,被埋伏在叢林中的野人捉住了。

按照野人的慣例,必須將活捉的這隊人馬的首領敬獻給他們的神,於是便將國王押上祭壇。正當祭奠儀式開始,主持的巫師突然驚叫起來。原來巫師發現國王斷了一截手指,而按他們部族的律例,獻祭不完整的祭品給天神,是要遭天譴的。野人趕忙將國王押下祭壇,把他驅逐出去,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獻祭。國王狼狽地逃回國,慶幸大難不死。忽然想起智慧大臣所說斷指也許是一件好事,便馬上將他從牢中釋放出來,並當麵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和往常一樣,仍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笑著原諒了國王,並說這一切都是好事。

“說我斷指是好事,現在我能接受;但如果說因我誤會你,而把你關在牢中,讓你受苦,你認為這是好事嗎?”國王不服氣地質問。

“臣在牢獄中,當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今天我若不是在牢中,陪陛下出獵的大臣會是誰呢?”智慧大臣笑著回答。

無論遇到多麼難辦的事,我們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解決的。

有一位虔誠的作家,在被人問到該如何抵抗誘惑時,回答說:“首先,要有樂觀的態度;其次,要有樂觀的態度,最後,還是要有樂觀的態度。”

彌爾頓的一生經曆了無數的磨難,但他樂觀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誌,幫助他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經受著雙目失明的痛苦,朋友們棄他而去的打擊,他的生活曾一度陷入極端的困境——“麵前是無邊的黑暗,身後是魔鬼的呼叫。”——然而他並不曾放棄希望,而是“堅持與困難作戰,牢牢的把握住自己的舵,迎著巨浪,向光明駛去。”

適時放棄 無欲則剛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人生在世,若能去除私欲,就能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能一身正氣,剛直不阿,辦事公道,就有成就一番事業。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餓了有食欲,渴了有飲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曖欲,缺東西用時有物欲,情竇初開時有情欲。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

人生在世,若能去除私欲,就能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能一身正氣,剛直不阿,辦事公道,就有成就一番事業。因為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不然,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其危害也就太大了。

《後漢書?酷吏列傳》記載,董宣任京都洛陽令時,湖陽公主(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的家奴,無端打死賣唱的父女二人,董宣智捕凶犯,就地正法。公主告到劉秀那裏,劉秀要將董宣亂棍打死,董宣陳述情由後,“以頭擊楹”欲自盡。劉秀見狀,又讓太監攙架董宣,強迫他向公主磕頭謝罪,而董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劉秀見他鐵骨錚錚,稱之為“強項令”,即剛正倔強,不可使之低頭屈從的縣令。董宣的“剛”,源於“無欲”。他一心秉公,不惜生命,不戀官位,至於生活,更是儉樸,74歲時死於任上,“布被覆屍”,家中僅有一輛破車和幾斛大麥而已。

《韓非子?解老》》說:“有欲甚,則邪心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