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將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頂點,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開元之治”“天寶盛世”。後來,他窮奢極欲,享樂無度,寵幸楊貴妃,從而導致了延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致使生靈塗炭,山河失色,唐王朝由此轉盛而衰。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義以為上”、“見義勇為”、“殺身成仁”,即要有為了堅持正義敢於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而剛直不阿的品德,則是這種精神的體現,也是古今賢人在道德修養方麵所追求的目標。
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放棄的道理。他以“無欲則剛”為座右銘,曆官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麵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他教育兩個兒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實則也是為人處世的準則;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說,“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沾染擁姬納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
林則徐曾手書一副自勉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告誡自己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下聯砥礪自己杜絕私欲,做剛直不阿的好官。
今天,麵對錯綜複雜的大千世界,麵對來自各方的種種誘惑,我們將何以處之?“無欲則剛”這一警語可作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無欲品自高。”就是說,人若沒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潔清,不染塵泥。
放棄大千世界的誘惑
晉代陸機《猛虎行》有雲:“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講的就是在誘惑麵前的一種放棄、一種清醒。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清醒。其實,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誘惑實在太多,特別是對有權者來說,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勇於放。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而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寫過一短篇故事:有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瘠的土地,但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隻要他能不斷往前跑,他跑過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歸給他。
於是,農夫興奮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來休息,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來耕作來賺錢啊!所以,他又拚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農夫上氣不接下氣,實在跑不動了!
於是,農夫又想到將來年紀大,可能乏人照顧、需要錢,就再打起精神,不顧氣喘不已的身子,再奮力向前跑!
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快往回跑、回來呀!”你再不“往回跑”,可能大家都再也見不到麵了!
的確,人活在世上,必須努力奮鬥;但是,當我們為了自己、為了於女、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必須不斷地“往前跑”、不斷地“拚命賺錢”時,也必須清楚知道有時該是“往回跑的時候了”!因為妻子、兒女正眼巴巴地倚著門等你回來呢!
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麼都想要,會累死你,“無欲則剛”, 該放就放,是人生最寶貴的經驗,將使我們能在障眼的迷霧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將使我們在與邪惡的鬥爭中伸張正義,克敵製勝。“無欲則剛”,使人如同蒼鬆翠柏,不怕烏雲翻卷,不怕雨暴風狂,挺立世間,永不摧折。
看淡權力地位
在現實生活中,名譽和地位常常被作為衡量下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所以追求一定的名聲、地位和榮譽,已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在很多人心目中,隻有有了名譽和權力才等於實現了自身價值。
名譽與權勢,皆為身外之物,也是水流花謝之物,萬萬不可一味地去追求。如果為了爭名奪利不擇手段,那就無異於害人害己了,這樣的人生有何樂趣?何況,爭名奪利不但不會使你流芳千古,甚至,可能會讓你身敗名裂呢!
焦耳,這個名字我們中學學物理時就很熟悉。從1843年起,焦耳提出“機械能和熱能相互轉化,熱隻是一種形式”的新觀點,這無疑促進了科學的進步。他前後用了近四十年的時間來測定熱功當量,最後得到了熱功當量值。
事實上,與焦耳同時代的邁爾是第一個發表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學家。當邁爾等人不斷地證明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確性,終於使得這一定律被人們承認的時候,名利欲望的膨脹驅使焦耳向邁爾發起了攻擊。焦耳發表文章批評說,邁爾對於熱功當量的計算是沒有完成的,邁爾隻是預見了在熱和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數值比例關係,但沒有證明這一關係,首先證明這一關係的應該是焦耳。隨著焦耳發起的這場爭論的擴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上,紛紛對邁爾進行了不負責任的錯誤指責。邁爾終於承受不住這一爭論和批評帶來的壓力,特別是焦耳以自己測定熱功當量的精確性來否定邁爾的科學發現權,使得邁爾陷入有口難辯的痛苦境地。這時,邁爾的兩個孩子也先後因故夭折,內外交困中的邁爾先是跳樓自殺未遂,後來得了精神病。
雖然當年的邁爾被逼進了瘋人院,但今天人們仍然將他的名字與焦耳並列在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為爭奪名利而導致的失誤,也為人們世世代代所遺憾和譴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對個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對社會而言,各有各的貢獻。一個快樂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錢、最有權的,但一定是最聰明的,他的聰明就在於他懂得人生的真諦:花開不是為了花落,而是為了燦爛。可遺憾的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依然有許多人不但對功名利祿趨之若鶩,甚至把它看成是一個人全部的生存價值。
現在,人們尤其是家長們最熱衷談論的話題全是高考分、考大學、出國深造、做官、成專家之類,其結果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生命價值的深度和廣度,怎麼能與成名、成家、做官、賺錢等畫上等號呢?人們如此看重功利名望,一旦爭名奪利失敗,便一蹶不振,對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熱情,從此人生變得暗淡無光,這實在是當代人的悲劇。
我們每一個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對名譽和權力的追求應該注意節製。不然,把名譽和權力看得過重,不惜一切代價地想把它們追求到手,豈不是將人生過得過於功利和枯燥了?自己那美好的人生豈不是要大打折扣了?
無可否認,進入了權力中心的人,自有許多政治的、物質的、名譽的利益,不但能有權,還可以有享受。正因為有利益,有誘惑,才會有那麼多人奮不顧身地去追求。為官當政,有權有勢,能夠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機會左右一個城市、一個鄉鎮、一個單位的曆史,所以有一種幹大事的感覺,因此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想方設法做官的人,可以說是摩肩接踵。盡管當上官很得意、很快樂,可是權力也伴隨著許多的煩惱和風險,有權在手所受約束也大,對待上.還有那些當不上官的入,他們不但自己飽嚐無奈、愁悶、痛楚,還給家庭罩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說人生諸多煩惱;多由貪婪權勢引起;人間諸多禍患,也多由貪婪權勢所致。因此追求名譽和權力的時候,更應該銘記的是“君子愛財、愛名、愛權”都得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們總是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多幸福或滿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那就是甘願做個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飯,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會,靜觀人生百態,這樣,就能品味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
有的人既不求升官,也不求發財,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做好本職工作,下班按時回家,每個月領著不多不少還算說得過去的一份工資,晚上陪愛人在家裏看看電視,周末帶孩子逛逛公園,年輕的時候打打籃球,年紀大點練練太極拳,不生氣,不上火,知足常樂,長命百歲。這樣的人生可能看起來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閑適”給人帶來的滿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勞累、費心勞神追求功名利祿之人所體會不到的。所以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全感,而你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國王的權勢。
功成名就從一定意義上講並不難,隻要用勤奮和辛勞就可以換取,就是需要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拚搏。就一般情況而言,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祿,就會少得一份輕鬆悠閑。而一切名利,都會像過眼煙雲,終究會逝去,人生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溫馨的家和腳下一片堅實的土地。
曠世巨作《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說過:“直到你失去了名譽以後,你才會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贅,才會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麼。”盛名之下,是一顆活得很累的心,因為它隻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我們常羨慕那些名人的風光,可我們是否了解他們的苦衷?
所以,學會以淡泊之心看待權力地位,乃是免遭厄運和痛苦的良方,也是超然於世外的智慧。
放下奢華的享受
人生是複雜的,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應該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不該取得的則當毅然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則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永恒的課題:學會放棄!
卡文迪許出身貴族,擁有“爵士”封號,還擁有大批存款,是英格蘭銀行的最大客戶。但他終生不娶,不理衣著,全心致力於科學研究,無暇顧及生活瑣事。他的衣服大多是舊式的,滿是皺褶,扣子掉了也不管。
一天,他到皇家學會去,順便穿了一件在實驗室工作時被硫酸燒壞了的破大衣,以致被認為是個流浪漢,人們說什麼也不肯讓他進去,待他通報了姓名,學會的職員才連連道歉,請他進去。
平時,他吃得也很簡單,就是偶爾請科學家吃飯,一般也隻是一條羊腿。仆人笑著提醒他,一隻羊腿不夠五個人吃,他才改口說:“那就準備兩隻吧!”
人們問他:“你那樣有錢,為什麼又那麼‘寒酸’呢?”
他自信而無愧地說:“我認為科學家的時間應當最少地用在生活上,而應當最多地用在科學上。”
著名物理學家彼埃爾?居裏說過:“我們不得不飲食、睡眠、遊戲、戀愛,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過我們必須不屈服於這些事情,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仍須保持我們一心從事的一些思索,使它們仍然居優越地位,使它們在我們的可憐頭腦中繼續冷靜地進行。”
放棄生活中的奢華,追求更高的目標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也才能自我超越。
永不放棄的執著
身處橫逆之中要學會儲備精力,以等待重展身手的機會。隻要你抱著這個信念,你才會跑完人生這段漫長的旅程。
逆境也不要放棄
逆境,也就是不順利的環境。逆境人生和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比如事業吧,們常說並堅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曲折”從根本上已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到達光明前途的道路充滿著困難、挫折和坎坷。
中國有一句古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也就是讓處於不幸的環境中人們相信,困難隻是暫時的,終究會有峰回路轉的一天,所以,要以此來不斷地提醒自己忍受現在的痛苦,等候時來運轉。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就是身處逆境,永不放棄的典範。當司馬遷遭刑後,他以巨大的忍耐力,頑強地抵抗住不幸的痛苦,終於完成了曠世之《史記》。
所以,一個人身處逆境不能意誌消沉,更不能焦躁不安,驚慌失措、盲目掙紮。那樣的話,不僅無法自逆境中脫困,反而會墮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中。最關鍵的是要沉著地等待時機。就像《菜根譚》中所講的那樣:“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就如潛伏林中的鳥,一旦展翅高飛,然一飛衝天;迫不及待綻開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謝。知道了這樣的道理,就能身處橫逆之中儲備精力,以等待重展身手的機會。隻要你抱著這個信念,你才會跑完人生這段漫長的旅程。
塞內加有句高論:‘順境的好處是人們所希冀的,但逆境的好處則是令人驚歎的。’
順境並不是沒有許多恐懼和煩惱.逆境也並不是沒有許多安慰和希望。
在縫紉和刺繡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在陰沉昏暗的底上安排一種明快的花樣比在鮮豔的底上安排一種陰沉幽暗的花更令人悅目:眼睛尚且如此,心靈更是可想而知了。
美德猶如名貴的香料,當它們一經焚燒或碾碎,能散發出最濃烈的香味。因為順境最能顯示邪惡,逆境最能顯示美德。
韓國現代集團的締造者鄭周永可以說是一個不棄不餒的典型代表了。他當年籌集了3500元買下了一個日本人開的修造廠,開設了一家汽車馬達修理店。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開張不久,他的店便被一場大火燒為灰燼,他所有的資產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
但鄭周永沒有被這意外的災難嚇倒,他決定負債經營,重新建一座廠房,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東山再起。為了早日還清債務,他想盡各種方法招攬生意。別的廠家2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往往3天就做完了,就這樣,漢城的汽車客戶慢慢地都成了鄭周永修理廠的客人。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鄭周永不但還清了所有的借款,而且還賺了不少。
是何種神秘的力量使他能夠克服困難?是不是這種不充不餒特質可在人心中設計某種超凡的、心靈的或化學的活動,而使人獲得超自然的力量?是否無窮的智慧會偏袒一個即使輸了戰役,且在全世界皆與之為敵時,仍然奮鬥不懈的人?
挫折是逆境中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要麵對挫折,任何成功的人在達到成功之前,沒有不遭遇過失敗的。愛迪生在經曆一萬次失敗後才發明了燈泡,而沙克在試用了無數介質之後,才培養出了小兒麻痹疫苗。約翰經營一農場,當他因中風而癱瘓時,他親戚們確信他已經沒有希望了。但他沒有消沉悲觀下去,而是要求他的親戚們在農場中種植穀物,以此作為飼料來養豬,豬肉用來製香腸。幾年後,約翰的香腸就被陳列在全國各商店出售。結果約翰和他的親戚們都成了擁有了巨額財富的富翁。
出現這樣美好結果的原因在於:約翰沒有在逆境中放棄,而從逆境中獲得了前進的動力,學會了在逆境中堅持。他的不幸迫使他運用從來沒有真正運用過的一項資源——思想,確立明確目標,製定了計劃,並以應有的信心,實現這一計劃。
記住吧,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選擇,身處逆境,要選擇永不放棄,而不是失去信心,這不僅是對你的考驗,也是你人生的一道奇特的風景。
逆境中堅持是明智之舉
人生在世不論幹事業,還是過生活,都盼望著一帆風順,遇到一個順心可意的環境,然而,從長遠看,這卻是不大可能也不太現實的事。因為,逆境經常像影子一樣追隨著我們。而在逆境中選擇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則是一種明智之舉,你就會取得成功。
西漢初年,北方的匈奴首領冒頓殺父自立為王,以力自威,這大大地威懾了它的鄰國東胡。為了限製匈奴的發展,東胡國不斷挑釁,企圖尋找 借口滅掉匈奴。
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以強悍善騎著稱。國中有一匹千裏馬,皮毛油黑發亮如軟緞,全身上下沒有一根雜毛。它能日行千裏,為匈奴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被視為國寶。東胡國知道後,便派使者到匈奴國索要這匹寶馬,匈奴群臣認為東胡國太無理了,一致反對。
足智多謀的冒頓一眼便看穿了東胡的用意,但他並沒有表露出來,他知道,舍不得孩子打不著狼,決定忍痛割愛來滿足東胡的要求。他告訴臣下:“東胡之所以要我們的寶馬,是因為與我們是友好國家。我們哪能因為區區一匹千裏馬而傷害與邊鄰的關係呢?這樣太不合算了。”這樣,他就把寶馬拱手送給了東胡。冒頓雖然表麵上不與東胡作對,但他暗地裏壯大實力,明修政治,希望有朝一日將丟的臉找回來。
東胡國王得到千裏馬以後,認為冒頓膽小怕事,就更加狂妄。他聽說冒頓的妻子很漂亮,就動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說要納冒頓之妻為妃。
冒頓的妻子年輕貌美,端莊賢淑,深得民心。匈奴群臣一聽東胡國王如此羞辱他們尊敬的王後,都氣得摩拳擦掌,發誓要與東胡決一死戰,冒頓更是氣得牙齒咬得吱吱響,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還算個男人?況且還是個國王!然而他轉念又一想,東胡之所以三番五次使自己丟臉,是因為東胡的力量還比匈奴強大,小不忍則亂大謀,一旦發生戰爭,自己的實力不濟,很可能會戰敗,還是再忍讓一回,等以後有了合適的時機,再與東胡算總賬。於是,他強作笑顏,勸告群臣:“天下女子多的是,而東胡卻隻有一個啊!豈能因為區區一個女人傷害與鄰國的友誼?”這樣,他又把愛妻送給了東胡國王。
之後,他召集群臣,指明東胡氣焰囂張的原因,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鼓勵大臣們內修實力,外修政治,以後將丟的麵子找回來。群臣聽冒頓分析得有道理,於是也按照冒頓的要求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以圖日後能夠雪國恥,報仇恨。
東胡國王輕而易舉地得到千裏馬與美女,就認為冒頓真的懼怕他,更加驕奢淫逸起來。他整日燈紅酒綠,尋歡作樂,不理朝政,國力越來越衰弱。然而他卻毫無自知之明,又第三次派人到匈奴去索要兩國交界處的方圓千裏的土地。
此時的匈奴又怎麼樣呢?匈奴經過冒頓及其群臣多年臥薪嚐膽的治理,政治清明,實力雄厚、兵精糧足,老百姓安居樂業,已遠遠超出了東胡。
東胡的使臣來後,冒頓召集群臣商議,大臣們不明白他的態度,都在那裏沉默,有人耐不住這可怕的寂靜,聯想到以往兩次的事,就試探地說:“友誼可能重於一切,我們就送給他們千裏土地好了。”冒頓一聽,怒發衝冠,拍案而起,振振有詞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豈可割予他人!東胡國王霸我皇後,索我土地,實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現在天賜良機,我們要滅掉東胡,以雪國恥!”他親自披掛上陣,眾人同仇敵愾,一舉消滅了毫無防備的東胡。
當然,每個人遇到的狀況都不一樣,因此什麼事該忍,什麼事不該忍,並沒有一定的標準,隻能這麼說——當形勢比人強時,就要忍!
所謂“形勢比人強’’就是客觀環境對你不利,譬如在公司裏受到當權者的羞辱、排擠,對目前工作環境不滿意,可是又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自己做個小生意,卻受到客戶的羞辱,想創業,資本卻不夠,失意潦倒,有人鼓動你從事非法工作……。
如果你在生活事業處於困難、低潮或逆境、失敗時,適時運用“屈”的智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該屈時不屈,反而伸,必然遭到沉重打擊,甚至連性命都不保。那樣,還怎麼去談人生、談事業、談未來、談理想呢?
拿破侖? 希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下午達比先生在他伯父的磨坊裏幫著磨麥子。
他伯父經營的大型農場裏,有很多交穀租的佃農是黑人。
一個黑人佃農的小女兒不聲不響地推門走了進來,並站在門邊。
他伯父抬頭看到了小女孩,就對著他粗聲粗氣地喊:“你想幹嗎?”
小女孩細聲細氣地回答:‘‘媽咪說,請你給回她五毛錢。”
“我不會給的,,,他伯父駁斥道,“你現在就給我回去。”
“好的,先生。”小女孩答道。但是她卻紋絲不動地站在那裏。
他伯父繼續忙著幹活,過了一會兒,他突然一抬頭,發現小女孩還站在那裏,就咆哮著對她說:“我叫你回去!
現在就走,再不走我就拿根棍子來揍你。”
小女孩說:“好的,先生。”但是她一動不動。
他伯父放下了正待倒下的穀袋,拿起做木桶的板條,一臉惡容地朝小女孩走去。
達比屏息靜觀,他肯定小女孩會挨揍,他知道伯父生性暴烈。
他伯父走近門邊的時候,小女孩飛快地往前一跨,抬頭直視伯父的眼睛,用最高亢的聲音尖叫:“媽咪一定要拿到那五毛錢。”
伯父停下了腳步,端詳了小女孩一下,然後慢慢放下了木桶板條,伸手到口袋裏掏出五毛錢,遞給了小女孩。
小女孩拿了錢,慢步退向門外,兩眼直盯著被她征服的主人。她走了以後,達比的伯父呆呆地坐在一個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