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眼茫然,仿佛像一尊塑像。
小女孩身處逆境,但是不畏不懼,堅持到最後,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學會在逆境中選擇堅持吧! 你要把逆境視為機遇,你要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和前途,身處逆境順境而心地坦然處變不驚,這樣你就會走出黎明前的黑暗,以無限的熱情去迎接曙光。
再苦也不會丟掉快樂
人生一次不長不短的旅行,在風雨兼程的旅途上,當然不會一帆風順。有的人在風雨兼程,愁腸百結;有的人也看到陽光明媚的日子,但臉上卻掛著笑容,坦然麵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我有一個朋友,因為家裏貧困,很早就退學嫁人了。我們猜想她一定是個愁腸百結的女人了。誰知去看她時才發現,她竟是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有一個愛她的丈夫,有一個可愛的小男孩,這就是一個女人的幸福了。
日子一天天過增,後來她的丈夫在一場大病中離她而去,再後來兒子因汽車出事進了監獄。我又猜想她這回一定很痛苦了。有一次我路過她家,特地進去看她。她容顏蒼老了許多,額頭過早地爬上了一條條皺紋,但她辦起了一個托兒所。在與我談話間,她一會兒抱抱這個,一會兒拍拍那個,滿屋子孩子幸福地歡笑,都在她的眼睛裏流瀉出來。
如果別人能將你的財產,你的妻子……你身外的種種一切都拿走,還不足以證明你是個弱者。
麵對當今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紛亂的社會,在背負巨大心理壓力的同時,我們經常還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如失業下崗、家庭變故、婚姻失敗、學業不順、經濟問題等諸多問題。當這一切突如其來無法解決時,一切取決於我們內心是否強大。
是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諸多的不順心,個性悲觀消極的人在遇到困境時,看不到前途的光明,抱怨天地的不公,甚至破罐子破摔,在精神上倒下;而個性積極樂觀的人在遇到困境時,能夠泰然處之,認定活著就是一種幸福,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一樣從容安靜,積極尋找生活的快樂,不浪費生命的一分一秒,於黑暗之中向往光明,在精神上永遠不倒。
“誰也別想把黑暗放在我麵前,因為太陽就生長在我心底。”這是一句挺美的歌詞,也說出了快樂的真諦。
當你身陷逆境時,你如何應對如流呢?有人說:“換個心境,就能走出逆境!”這不正是樂觀的最佳注腳嗎?那麼如何在逆境中有個好心情呢?試著做到如下幾點吧。
——不要計較你和他人之間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不要讓這種小事變成爭議,大人物從不計較不重要的事情。
——每天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運用建立積極心態的技巧控製你的思緒,並且整天都要保持積極心態。
——以誠摯的笑聲緩解憤怒的情緒。
——分析你所失敗的事例,並找出失敗的原因,在不如意時應尋求等值的正麵回報。
——把注意力放在“辦得到”的層麵上,除非你真的麵臨“辦不到”的事實,否則根本別去擔心這個問題。“辦得到”的心態,在此之前就已經指引你邁向成功的途徑。
——將所有逆境轉為順境,並使它成為一種自動自發的習慣。果真如此,你就會嚐到更多成功的果實。
——人是不可能永遠成功的。當你無法完全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東西時,應先對自己做更多的了解,以期自己收獲更豐。
——把生命看成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即使是不好的經驗也具有正麵意義。
——你表現出來的思想會加倍回饋到你的身上,故必須控製你的思想並確定,你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你希望得到回饋的思想。
生活在這個競爭的日趨激烈的社會,我們必定要麵對失敗和挫折,隻有有了樂觀的習境,我們才能有勇氣和毅力挑戰挫折、失敗從而達到成功的目的地。
從困境突圍
美國從事個性分析的專家羅伯特?菲力浦有一在辦公室接待了一個因自己開辦的企業倒閉、負債累累,離開妻女到處為家的流浪者。在他說話的時候,羅伯特從頭到腳打量著流浪者,發現他茫然的眼神、沮喪的皺紋、十多天未刮的胡須以及緊張的神態,這一切都顯示,他已經無藥可救了。但羅伯特不忍心對他這樣說。因此,請他坐下,要他把他的故事完完整整地說出來。
聽完流浪漢的故事,羅伯特想了想,說:“雖然我沒有辦法幫助你,但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介紹你去見一個人,他可以幫助你賺回你所損失的錢,並且協助你東山再起。羅伯特拉著他的手,引導他來到從事個性分析的心理實驗室裏,和他一起站在一塊窗簾之前。羅伯特把窗簾拉開,露出一麵高大的鏡子,羅伯特指著鏡子裏的流浪漢說:“就是這個人。在這世界上,隻有一個人能夠使你東山再起,除非你坐下來,徹底認識這個人——當做你從前並未認識他——否則,你隻能跳密西根湖了,因為在你對這個人做充分的認識之前,對於你自己或這個世界來說,你都將是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廢物。”
他朝著鏡子走了幾步,用手摸摸他長滿胡須的臉孔,對著鏡子裏的人從頭到腳打量了幾分鍾,然後後退幾步,低下頭,開始哭泣起來。過了一會兒,羅伯特領他走出電梯間,送他離去。
幾天後,羅伯特在街上碰到了這個人,他不再是一個流浪漢形象,他西裝革履,步伐輕快有力,頭抬得高高的,原來那種衰老、不安、緊張的姿態已經消失不見了。他說,他感謝羅伯特先生,讓他找回了自己,並很快找到了工作。
後來,那個人真的東山再起,成為芝加哥的富翁。
失意,是一麵鏡子,能照見人的汙濁;失意,也是一貼清醒劑,是一條鞭子,可以使你在被抽打中清醒。失意,會使你冷靜地反思自責,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弱項,努力克服不足,以求一搏;失意,會使人細細品味人生,反複咀嚼人生甘苦,培養自身悟性,不斷完善自己;失意,不是一束鮮花而是一叢荊棘,鮮花雖令人怡情,但常使人失去警惕,荊棘雖叫人心悸,卻使人頭腦清醒。
麵對失意,不能喪誌,要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校正人生的坐標和航線,重新尋找和把握機會,找到自己的位置,發出自己的光芒。
在放棄中升華人生
人生天地之間,轉瞬來去,就像是偶然登台、倉促下台的匆匆過客。人生既然如此短暫,活在世上就要珍惜人生,對於名利與金錢,要學會放棄。
棄名利以成大德
人生天地之間,轉瞬來去,就像是偶然登台、倉促下台的匆匆過客。人生既然如此短暫,活在世上就要珍惜人生,不要名利與金錢。
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正在外地做官。忽然有一天,收到在老家務農的弟弟鄭墨一封來信。老弟兄倆經常通信,然而這一次卻非同尋常。
在日常生活中,當自己的利益和別人利益發生衝突,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時,首先要考慮舍利取義,寧願自己吃一點虧。鄭板橋曾說過:“吃虧是福。”這決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一生閱曆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清朝時有兩家鄰居因一道牆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於在京為大官的親屬張廷玉幫忙。張廷玉沒有出麵幹涉這件事,隻是給家裏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裏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了他的話,鄰居也覺得很不好意思。於是兩家重歸於好,仍然共用一牆。這在當地一直傳為佳話。
大凡平民百姓,最難吃虧的是財,最難忍受的是氣。往往被氣所激,被財所迷,做出不可收拾的局麵來。一打官司,難免為了爭個輸贏而打點官府衙門,大多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為人恥笑,自己傾家蕩產。
這樣的關口,兩相爭必相傷,兩相和必各保,實在不值得爭贏鬥狠,種下深仇大恨。
兩相爭必是錢財乃身外之物,不值得相爭。像長城那樣宏偉的工程,秦始皇死後尚不能擁有,將國比家,道理還不是一樣嗎?人赤條條來到世上,又赤條條複歸黃土,來爭去沒啥意思,更何況還要驚動官府、傷害鄰居呢?
“讓他一牆又何妨”!一件小事便表現了做人的寬宏大量,一件小事,也表現了豁達大度的性格與高尚的人品。
扔掉自卑的包袱
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自卑的人,這些人麵對生活缺乏勇氣,不能與強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掙紮。
那些常常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也知道自卑不是好東西。他們渴望著“自卑”像一棵腐爛的枯草一樣從內心深處拔出來,扔得遠遠的,從此挺胸抬頭,對人生充滿自信。
傑克曾經是個自卑的人。但自從他開始從事心理谘詢這個工作以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了,這一點可以從參加會議時他坐的位置來證實——過去,他總是坐在旮旯裏,即便對某些問題有看法也不輕易發言:而現在他更經常的是坐在前麵,即使對會議主持人也敢發表同看法。
這種變化,當然始於心理谘詢,在為別人排解心理困擾的同時,傑克獲得了觀察、了解、認識人的許多新角度和方法,從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圍的人。
有個小女孩的事情有點好笑,但它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自卑原來都是自找的!
有個女孩兒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個小眼兒非常自卑,於是便去找心理醫生谘詢。醫生問她眼兒有多大,別人能看出來嗎?她說她梳著長發,把耳朵蓋上了,眼兒也隻是個小眼兒,能穿過耳環,不過不在戴耳環的位置上。
醫生又問她:“有什麼要緊嗎?”
“哦,我比別人少了塊肉呀,我為此特別苦惱和自卑!”
現實生活中像她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這種人訴說他們因為某種缺陷或短處而特別自卑。把這些缺陷或短處集中起來,幾乎無所不包:什麼胖啦、矮啦、皮膚黑啦、汗毛重啦,什麼嘴巴大、眼睛小、頭發黃、胳膊細啦,什麼臉上長了青春痘、說話有音、不會吃西餐、家沒有錢啦,統統都是自卑的理由。
事實上,自卑的人並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內心安全感。他們總是特別“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陷、短處和生活中不利於自己的方麵,然後把它們放到放大鏡下去看.結果是嚇壞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麼能去和別人比,和別人競爭呢?為了保護自己不可能遭受的失敗所打擊(僅僅是‘‘可能’’),他們躲避競爭,回避交往,結果是越來越多地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縱觀一些名人誌士,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大多是因為他們扔掉自卑的惡性循環才能逐漸建立自信。
美國國會參議員的愛爾默.托馬斯就是一個扔掉自卑,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曾任美國國會參議員的愛爾默?托馬斯15歲時常常被憂慮恐懼和一些自我意識所困擾。比起同年齡的少年,他不但長得太高了,而且瘦得像枝竹。他除了身體比別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賽或賽跑各方麵都不如人。同學們常取笑他,封他一個馬臉”的外號。但是托馬斯的自我意識極重,不喜歡見任何人,又因為住在農莊裏,離公路很遠,也碰不到幾個陌生人,所以平常隻見到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托馬斯說:“如果我任憑煩惱與恐懼占據我的心靈,我恐怕一輩子也無法翻身。一天24小時,我隨時為自己的身材自憐。別的什麼事也不能想。我的尷尬與懼怕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親了解我的感受,她曾當過學校教師,因此告訴我:“兒子,你得去接受教育,你的體能狀況如此,你隻有靠智力謀生。”
但是,不久以後發生的幾件事幫助他克服了自卑感。
其中有一件事帶給了他勇氣、希望與自信,改變了他今後的人生。這些事件的經過如:
第一件:入學後八周,托馬斯通過了一項考試,得到一份三級證書,可以到鄉下公立學校授課。雖然證書的有效期隻有半年,但這是他有生以來,除了他母親以外第一次證明別人對他有信心。
第二件:一個鄉下學校以月薪40美元的工資聘請他去教書,這更證明了別人對他的信心。
第三件:領到第一張支票後,他就到服裝店.買了一套合身的服裝。
第四件:這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戰勝尷尬與自卑的最大勝利,發生在一年一度行的集會上,他母親敦促他參加集會上的演講比賽。當時對他來說,那當然是天方夜譚。他連單跟一個人說話的勇氣都沒有,更何況是麵對很多人。但是在他的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報名了.並且為這次演講做了精心的準備。為了把演說內容記熟,他對著樹木與牛群演練了上百遍。結果大出他本人的預料,他得了第二名,並且贏得了一年的師範學院獎學金。
後來托馬斯在回憶自己的人生曆程中,還不止一次說過:“這四件事成為我一生的轉折。”
幸福是自己的一種感覺,自卑是同樣如此。人有一萬個理由自卑,也有一萬個理由自信!這就是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秘密,隻要你拋棄自卑,你就能扇動成功與快樂的翅膀,成為幸福的天使。
承諾一個都不能放棄
承諾是一種信譽,一種責任。如果我們辦不到,盡可以選擇不對別人承諾。而一旦你作出了承諾,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
有一個故事說,在一個十字路口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有一位老人正坐在樹下歇息。突然,一個年輕人飛奔到老人麵前。驚慌地哀求老人救他.說有人誤以為他是小偷,正帶領一幫人追捕他,要剁掉他的雙手。說罷,縱身爬到那棵大樹上躲了起來,並再一次要求老人不要告訴追捕他的人他躲在樹上。老人看年輕人的長相不像個小偷,便回答說:“讓我想一想。”就是老人這句不自覺的承諾,使年輕人放心了。
不一會兒,追捕的人趕到大樹下,問老人:“你有沒有見到一個年輕人從這裏跑過去?”誰知這個老人曾發過誓,今生絕不講假話,便隨口說道:“見過。”
追捕的人又問:“他往哪兒跑了?”
老人隨手朝樹上指了指。年輕人終於從樹上被拖了下來,剁掉了雙手。年輕人當然大罵老人違背了自己的承諾,背叛了他。
在生活中,輕易承諾卻又不失信於人的事,數不勝數,如某某分明答應為我辦一件事,可是他卻食言了。但在生活中,更多的人是在承諾之後,履踐諾言,讓應諾有時像美麗的童話。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那些受歡迎的人,大多都有優良的品質,其中最顯著的便是任何時候都堅持守信、遵約的美德。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十分注重講信用、守信義。
孔子經常教育他的學生要“言必信,這就是要求說話一定要算數,說到做到:辦事兒一定要果斷,不能猶豫不決。
曾子把老師的話牢記在心,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都要進行反省:“給人家辦事兒,我做到誠心盡力了嗎?對待朋友,我有沒有不誠實,不守信用的地方呢?老師的教誨我認真複習過了嗎?”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曾子一直這樣嚴格要求自己,成了很會辦事兒的知名人士。
因為一個人的誠實與信譽是他獲得良好人際關係,走向成功的基礎,而能否兌現他許下的諾言是一個人是否講信用的主要標誌。
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的事情或辦不到的事情千萬不能輕率應允。一旦許諾,就要千方百計地去兌現。否則,就像老子所說:“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不論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個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開局麵,做好工作,你應對的客人愈多,你的事業就做得愈好。
所以,你必須重視你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生活總是照顧那些講活算數的人,食言則是最不好的習慣,你必須改正自己的缺點,成功地推銷你自己。
不管你在什麼情況下辦什麼事情,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你用自己的行動說服別人的異議,讓他們親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們的利益。為了遵守諾言,你可以放棄其他,給人一個可信的麵孔。
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為了盡快實施自己的變法主張,不惜設定計謀樹立“守信譽”的形象。
公元前350年,商鞅積極準備第二次變法。
商鞅將準備推行的新法與秦孝公商定後,並沒有急於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難以施行的。為了取信於民,商鞅采用了這樣的辦法。
這一天,正是鹹陽城趕大集的日子,城區內外人聲嘈雜,車水馬龍。
時近中午,一隊侍衛軍士在鳴金開路聲的引導下,擴衛著一輛馬車向城南走來。馬車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長的大杆外,什麼也沒裝。有些好奇的人便湊過來想看個究竟,結果引來了更多的人,人們都弄不清是怎麼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馬車後麵一直來到南城門外。
軍土們將木杆抬到車下,豎立起來。一名帶隊的官吏高聲對眾人說:“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給黃金10兩。”
眾人議論紛紛。城外來的人問城裏人,青年人問老年人,小孩問父母……誰也說不清是怎麼回事。因為誰都沒聽說過這樣的事。有個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試一試,被身旁一位長者一把拉住了,說:“別去,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給10兩黃金,咱可不去出這個風頭。”有人跟著說:“是啊,我看這事兒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人們就這樣看著、議論著,沒有人肯上前去試一試。官吏又宣讀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沒有人站出來。
城門樓上,商鞅不動聲色地注視著下麵發生的這一切。過了一會兒,他轉身對旁邊的侍從吩咐了幾句。侍從快步奔下樓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麵前,傳達商鞅的命令。
+吏聽完後,提高了聲音向眾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搬至北門,賞黃金50兩!”
眾人嘩然,更加認為這不會是真的。這時,一個中年漢子走出人群對官吏一拱手,說:“既然大良造發令,我就來搬,50兩黃金不敢奢望,賞幾個小錢還是可能的。”
中年漢子扛起木杠直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群又跟著他來到北門。中年漢子放下木杆後被官吏帶到商鞅麵前。
商鞅笑著對中年漢子說:“你是條好漢!”商鞅拿出50兩黃金,在手上掂了掂,說:“拿去!”
消息迅速從鹹陽傳向四麵八方,國人紛紛傳頌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見時機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變法就這樣取得了成功。
你在做人辦事時,一定要讓你的信用代表你,讓你的名字走進每一個與你打過交道的人中,你要使對方信賴你,覺得你是一個可靠的人。
清代顧炎武曾賦詩言誌:“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表達了自己堅守信用的處世態度和內在品格。因此,中國人曆來把守信作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著天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麵……”說著,流下淚來。範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落葉蕭蕭,籬菊怒放,這正是兩年後的秋天。張劭突然聽見天空一聲雁叫,不由自言自語地說:“他快來了。”
說完趕緊回到屋裏,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一千多裏路,範式怎麼會來呢?”他媽媽不相信,搖頭歎息:“一千多裏路啊!”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隻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備點酒。”其實,老人並不相信,隻是怕兒子傷心,寬慰寬慰兒子而已。
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為後人傳為佳話。
在現實生活中,講信用、守信義是立身之道,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它既體現了對他人的尊敬,也表現了對自己的尊重。一個守信用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受人歡迎,不守信用的人隻能處處受到人們的鄙棄。守信用的習慣,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是否守信用對事業成敗也有巨大影響,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
信守承諾,講究信譽,是人類成功的秘訣。如果,你以前沒有運用這個秘訣,那麼,你現在便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