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吵架當然是件不愉快的事情,吵架時雙方都在氣頭上,說話無所顧忌,道出的多是在平時礙於麵子,羞於啟齒的話。特別是對對方的一些缺點、看法、怨恨都會一股腦地傾訴出來,但這“真言”,卻是對婚姻與愛的最大傷害。所以,在吵架時,我們盡量不要口吐“真言”。
以下就你是夫妻吵架時的忌語:
——“窩囊廢(真沒用)。”
——“跟你結婚真是倒了八輩子黴。”
——“當初真是瞎了眼。”
——“人家好,你就跟人家過去吧。”
——“滾!永遠別回來(你給我滾)。”
——“家花沒有野花香。”
——“撒泡尿自己照一照吧。”
——“離婚(離就離)。”
總之,以上的話是最容易傷害夫妻感情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愛情能夠天長地久,夫妻能夠白頭偕老,那就盡量別說這些話。
任性蠻橫是婚姻的最大殺手
女人有時刁蠻、任性一點也很討人喜歡,但是過度任性蠻橫的女人也讓人吃不消,這種女人的代表可以算上黃蓉的女兒郭英。而所謂的“野蠻女友”卻是那種任性蠻橫、不按常理出牌的女性形象,讓她們的男友吃盡苦頭。雖然這樣的影視作品吸引觀眾眼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讓男人們去選擇這種女人做妻子,恐怕是相當困難的。
妻子偶爾耍耍小脾氣或者有時任性一點,丈夫不但不會生氣,反而感覺又回到了初戀,心中有不一樣的情感流過,對妻子也會更加愛護和關心,夫妻生活自然也會更加美滿。但妻子如果不分場合、不管時間地蠻橫不講理,會讓自己的丈夫覺得不可理喻。
有一個男人經過苦苦追求,終於把大學時代的校花娶到了家,他自然對妻子嗬護備至,他們新婚時也很幸福、快樂。但是時間一長,這位丈夫就有了自己的痛苦。他的妻子因為長時間被周圍的人所寵愛,脾氣自然很任性刁蠻。
有一次,已經深夜了,她說想吃奶油蛋糕,還指明說是那家店的奶油蛋糕。丈夫雖然說已經很累,但為了讓自己的妻子開心,就堅持著去買。可誰知,當他興衝衝地買回來之後,自己的妻子竟然又說不想吃了。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而且如果丈夫稍微表露出一點不滿,她就吵鬧不休。這樣的生活開始丈夫還能忍耐,但是時間一長,難免也會生氣,婚姻生活自然不能再維持下去了。所以任性蠻橫的妻子應該學會察言觀色,懂得關懷自己的丈夫,更要懂得珍惜自己的婚姻。
打造你的溫馨港灣
忙碌的生活中,親情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忘的,輕視的,如果做兒女的常回家看看, 與父母聊聊天,共進晚餐,那麼,做父母的將會享受到享天倫之樂。如果做父母能夠體會孩子的內心需求,朋友式地與孩子相處,你的孩子將會有一個良好成長環境……
常回家看看
有的人以為愛情是甜蜜的,最重要,比天大。可是,愛情不會永遠。永遠的隻有濃濃的親情:父母之情、父子之情,父女之情……
然而,忙碌的生活中,親情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忘的,輕視的。
如果你是個兒子,你背過你的母親嗎?如果你是個母親,你背過你的兒子嗎?你經常與家人分享天倫之樂嗎?
工作之餘,總有郊遊的衝動。一日,便微服簡裝,到南郊一個有山有水的公園去抒發逸興。
遠處,一行四人朝小橋走來。聽他們的話語言談,是一家三口,還有孩子的奶奶。他們的位置離我很近,我很容易觀察:那個老人家.頭發花白,估計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鑠,隻是臉上掩不住風刀霜劍的痕跡,走起路來有些搖擺。那三口之家,幸福之狀溢於言表,簇擁著老人,一家人和和美美,讓人感到溫馨。
他們在橋頭頗躊躇了一會兒。因為獨木之橋實在是難為了老人和孩子。但是,他們到橋那邊的願望也很強烈。橋的另一端,有一大片花圃,百花鬥豔,蜂蝶飛舞,很是吸引孩子。老人又寵著孩子,故此這橋是非過不可。
年輕的夫婦見了,拿這一老一少也沒有辦法,隻得依他們的主意。
他們兩個商量了一會,終於,丈夫俯下身去背起了母親,妻子俯下身去背起了孩子,然後,前後相隨著,跨河渡橋。
在橋上,小孩突然喊道:“前麵的是媽媽背兒子,後麵的是兒子背媽媽。”
我了然有所悟。前麵的是媽媽背兒子,後麵的是兒子背媽媽,這不就是人的一輩子嗎?小時候,父母哺育我們,長大後,我們侍奉父母,生命在這樣的位置調換中延續,變得富有內涵。
不要說工作太忙,不要找各種借口,當父母年事已高,要常回家看看。
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曾經做過這樣一件事,為了消遣,他經常到離家不遠的公園中散步、騎馬,他發現公園中有一些橡樹常常被一些粗心的吸煙者引起的火燒掉,這使歌德很痛心。公園邊上雖然有一塊布告牌上麵寫道:“凡引火者罰款。”但是很少有人注意。
有一次,歌德發現一場火正在公園中蔓延著,於是他跑到一個正在附近站崗的警察那兒,告訴警察,公園中起火了。但是警察並沒有理他。
這時,他想到了那些在公園裏玩火的兒童,“為何不利用兒童來解決這件事?”於是,歌德跑到那群孩子麵前,用威嚴的聲調命令他們將火撲滅,並聲稱,如果他們拒絕,就將他們交給警察。
結果,那群兒童懷著一種反感的情緒遵從了。但是在他走以後,他們又重新生火了,並恨不得燒盡橡樹。事後。歌德漸漸體會到,他沒有根據孩子的心態來考慮問題,如果當時能夠不那麼嚴厲地對待孩子,而是和顏悅色地說明道理,那麼結果會不一樣的,那些橡樹也會避免被燒掉。歌德的失誤在於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也有他們的自尊,歌德粗暴簡單的態度傷害了孩子們的自尊心。
如果你為人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孩子對你說謊了,這時候,你如果暴跳如雷,情況也許會更糟,打罵會使孩子向你關閉心靈的最後一扇門。有益的辦法是,放下架子,真誠地做他的朋友,了解他真實的內心世界。所有的孩子在最初撒謊的時候,都是出於恐懼,或是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或誇獎,如果做家長的能夠體會孩子的內心需求,用朋友式的交談融化孩子心中由於恐懼而造成的巨大的陰影,孩子就會向你敞開心扉。
用幽默彌補“代溝”
在家庭裏,與孩子處好關係需要用幽默。因為幽默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式,用幽默可彌補“代溝”。
“我愈看現在的年輕人,就愈相信我從沒有經過他們這個年齡。”
“無怪乎要跟孩子溝通很難。因為現在發生的事情中有半數是前所未聞的,另半數是說不出口的!”
“現在的孩子真叫人難以了解。不吃菠菜的孩子長得那麼大,排著隊在買營養藥。”
“我花了一筆錢在孩子的教育上,另外一筆錢在他們的牙齒上。兩者惟一的差別是他們到現在還在用牙齒。”
“我想瑪麗將來必是前途無量!她寫信給我們,說她這個暑假不住在家裏,因此我們可以租用她的臥室,再把房租寄給她。”
“我們那十幾歲大的女兒告訴我們說:‘我已經長大了,可以過我自己的日子,住自己的公寓。現在,我惟一需要的是多一些零用錢。”’
母親與兒子正談他的女朋友。
“她喜歡你哪一點?”母親問。
“那很簡單,”兒子謙虛地說,“她認為我英俊、風趣、聰明、能幹、舞又跳得好。”
“那你喜歡她哪一點呢?”
“喜歡她認為我英俊、風趣、聰明……
父親責罵小女兒太吵:“你不是答應我要安靜的嗎?我不是跟你說好,你不安靜的話就要挨打嗎?”
“是啊,爸,”女兒表示同意:“但是我沒遵守我的諾言,因此你若不遵守你的諾言的話,也沒關係!”
這時你會驚奇地發現,你從你的孩子的幽默中,化解了心中的火氣。
小孩子似乎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以幽默力量來與別人溝通,或借此達到目的。例如,小孩可能向父母要求一樣他並不想得到的東西,以期得到他真正想要的東西。如下麵這段對話:
男孩:媽說不準我養狗。
朋友:你不該這樣直截了當地要。向你媽要個小弟弟,她就會買隻狗來給你了!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孩子的新觀點上,來獲得幽默力量。例如:父親責罵女兒太吵:“你不是答應我要安靜的嗎?
我不是跟你說好,你不安靜的話要挨打嗎?
“是啊,爸,”女兒表示同意,“但是我沒遵守我的諾言,因為你若不遵守你的諾言的話,也沒關係!”
而且我們也會因為孩子的緣故,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缺點,而學到如何輕鬆麵對自己。
周末,父子兩人結伴到森林裏露營。
“好了,很有趣吧?”父親問。
“我想是吧,”兒子說,“隻是下次,我們是不是可以帶媽媽和蕃茄醬來。”
不論是有意或無心,孩子發現了如何將幽默力量對準我們的興趣,而且達到他的目的。
有時候,小孩的幽默力量比我們更早預見先機。有一位父親把當年結婚照片的相簿拿給小女兒看。
小女兒看著照片,先是疑惑不解。繼而突然眼睛一亮。
“我明白了!”她說,“就是這個時候你把媽咪帶回家來,幫我們做家事的。”
父母同子女間的幽默相處也增進彼此的友誼。
當我們發現孩子擔心我們使他受窘,更甚於我們擔心他使我們受窘時,我們就知道他長大了!當我們的孩子長大到足以用幽默力量來對待我們,這是個可喜可賀的現象!這證明了我們也可以讓他了解我們的幽默方式,來和我們溝通。
你的孩子也許已經能成功掌握幽默力量,說不定比你還行!承認這個事實吧!向孩子們學習如何在生活中有效發揮幽默力量。
選擇厚積薄發的教子方式
當我們慢慢長大,成熟,我們會逐漸明白很多我們不曾發現的真情與關愛,當然這需要我們從選擇中去發現,去體會,因為選擇比什麼都重要。
兩個孩子都喜歡畫畫。
第一個孩子的母親給了兒子一遝紙、一捆筆,然後告訴他說:“好好畫,然後把每一張畫都貼在牆上,讓所有到我們家裏來的人都能看到。”
第二個孩子的母親給了兒子一遝紙、一捆筆,然後告訴他說:“好好畫,然後把每一張畫都扔到紙簍裏,不要讓來我們家的任何人看到你畫的畫。”
3年後,第一個孩子舉辦了畫展:一牆的畫,色彩鮮亮,構圖完整,人人讚揚。
第二個孩子依然在家裏畫畫,紙簍滿了就倒掉,沒有人看過他畫的畫。
30年以後,沒有人再對第一個孩子的畫感興趣了。
第二個孩子卻在這個時候辦了個畫展,他的畫像晴天的一聲震雷,震驚了畫壇。
人們把第一個孩子貼在牆上的畫揭下來,扔進了紙簍,又將第二個孩子扔在紙簍裏的畫拾出來,貼在了牆上。
厚積才能薄發;急於表現的結果往往是浮躁與淺薄。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能采取急於求成的方式。
為孩子選擇好的成長環境
或許我們沒有能力去創造一個環境,但可以去選擇最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
我國古代有一名儒學大師叫孟軻,他小時候家住在一片墳地附近,於是他常常去看別人家舉行葬禮,久而久之,孟軻就和一些小孩去做埋葬祭祀的遊戲。孟母覺得這個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一個集市的附近。他家的周圍這一次換成了商店和小貨攤,整天耳邊充斥著叫賣聲,孟軻又開始和別的孩子玩起做生意的遊戲。孟母覺得這種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更不利,於是又一次舉家搬遷。這一次,孟母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附近。
打這以後,孟軻開始受讀書人的影響,在朗朗讀書聲中得到了熏陶,懂得了讀書做人的道理,終於成了一代儒學大師。
這就是我們至今傳為美談的“孟母三遷”的故事,環境雖是外因,但有時也能起到關鍵作用,石頭裏蹦不出小雞,但雞蛋如果離開適宜的溫度也不會孵出小雞,在冰天雪地中它會凍裂,在開水中會燙熟,哪會再變成小雞呢。
俗語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我們要善於選擇對孩子有利的環境,讓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
成年人要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選擇,孩子也同樣如此。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引導與幫助孩子從自身出發去選擇人生的道路,讓他們在自我選擇中學會選擇。
古時候,有一個人身上癢。叫他兒子找癢處搔,找了三處都 找不著;叫他老婆找,找了五處還是找不著,那人發脾氣說:“老婆、孩子是最心疼我的人,怎麼都這麼難找到我身上的癢處?”便自己伸手,一搔就搔到了癢處。
是的,自己的癢自己才能搔到,所以,凡事隻有自己選擇,才能選擇正確。這個道理適於成年人,也適於我們的孩子。
當然,父母在自己人生道路中的缺憾,是對人生發展的深刻體會,應盡可能讓不諳生活的孩子認識到,盡可能讓他們少走彎路。但是,父母的體會必須內化為子女的認識,這就需要引導孩子去體會他們自己的人生,激起子女自己去滿足的欲望。一句話:“我要那樣”,而不是“我替父母那樣”。也就是,我們要協助子女確定以其個體定向為基礎的生活目標。
21世紀的社會是不斷發展著的社會,現代人的生活目標也應是發展著的目標,在此意義上,現代人生就是選擇的人生,是選擇目標的人生。學會選擇本身已成為21世紀的人的重要發展目標。
對孩子們來說,學會選擇比選擇什麼更為重要。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麼樣讓孩子學會選擇呢?
首先,鼓勵與支持孩子自己選擇。無論孩子需要作出什麼決定,也無論這一決定對孩子將是什麼意義,家長都必須鼓勵與支持孩子自己作出決定。而且,越是重大的決定,越是要如此。
在這裏,如果我們隻讓孩子在諸如幾塊錢如何花等問題上自己決定,而在對自己有重大意義的事情上要由家長決策的話,對他們能否考慮自己的人生意義極為不利,反而會造成他們在小事上的斤斤計較,大事上的聽天由命,不為自己負責任。在孩子需要決策的時候,家長可以與之商量和討論,提出自己的參考意見,說明將要作出的決定對孩子的意義,但最後的主意要鼓勵孩子自己拿,並申明家長尊重他的選擇,也申明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還要申明家長會支持孩子在實施選擇後可能作出的調整與改變。
作決定是需要勇氣的,作決定的勇氣是要在自己作決定的過程中鍛煉和生成的。在充滿挑戰的社會麵前,許多人就是由於缺乏這種勇氣,不敢承擔自我決策帶來的自我責任和風險而逃避選擇,最後敗下陣來,庸碌一生。當您的孩子在諸如文理分科、報考學校、是否承擔學校社會工作、產生人際矛盾如何解決等等問題上進退維穀而由家長說了算時,如果這時您代替孩子作出抉擇,您是否意識到:您是在養成孩子的生存惰性,是在鼓勵孩子的意誌懦弱。也許您會對自己為孩子作出的選擇帶來的一時好處而自得,認為自己為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但您恰恰是害了孩子的將來。因為將來有更多的對孩子意義重大的事情要孩子自己去抉擇,那時您無論如何無法再代替您的孩子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做許多事情,甚至在特定的情況下(如孩子過於繁忙時)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我們惟一不能代替的是孩子自己的思考和選擇,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選擇,對自己生活道路的思考和選擇。而當孩子在對自己有重大意義挑戰上麵臨抉擇時,必然促使他們認真地來思考上述問題。
其次,不要怕孩子犯選擇錯誤。人生是選擇的人生。人生是決定的積累。在人生一係列的決定中,不可能沒有錯誤。家長何嚐沒有犯過選擇錯誤,也許正是您不想讓孩子也犯選擇錯誤,才不敢讓孩子自己決策。但您的良好願望並不現實,更不可能實現,事實上,有時您無法回避孩子犯您有過的同樣的選擇錯誤。更何況人們根本無法作出十全十美的選擇,而總是作出留有遺憾的選擇。人的選擇能力正是在包括對錯誤選擇的糾正、遺憾選擇的調整的一係列選擇過程中鍛煉出來的。當一個人發現自己作出的選擇有缺陷時,反而更能促進他(她)自我反省、自我思考、自我承受、自我改進和自我成熟。而孩子對家長代替他(她)作出的選擇,除了實施的積極性不高外,一旦發現選擇有誤,他 (她)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努力調整,而是對您說一句:“就怪你!”然後了事。
最後,幫助孩子學會和掌握選擇的方法。不代替,不是不過問、不幫助。我們的孩子需要自己作出選擇,但他們仍需要成人的幫助。這種幫助最重要的不在於孩子作出什麼選擇,而在於幫助孩子掌握選擇的方法,學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