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販完全不在乎別人批評他的水果,並且一點也不生氣,不隻是修養好而已,也是對自己的水果大有信心的緣故。我們在生活中卻真的不如這個小販,平常有人說我們兩句,我們就已經氣在心裏口難開,更不用說微笑以對了。
所以,要想做到豁達大度,就要看透一切,把一切都看做“沒什麼”,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這樣,你做起事來才會從容不迫。
才能在慌亂時,從容自如;憂愁時,增添幾許歡樂;艱難時,頑強拚搏;得意時,言行如常;勝利時,不醉不昏,那麼,你就能容天下之事,你就是豁達大度的人
他們不為猶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團團轉,他們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他們是做事穩重,態度從容不迫的人。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人的幸福是在“分享”中升值、在“給予”中升華的。
現實中難以有個人“獨享”的快樂和幸福。尤其在精神生活領域裏更是如此。這一點,盧梭說得很透徹:“排除他人而獨享樂趣,反而使樂趣化為烏有。隻有同人家分享的快樂才 是真正的快樂;要想獨自一個人樂,是樂不起來的。如果我在花園周圍修建的牆使它變成一塊淒涼的禁地,那麼花了很的錢反而使自己失去了散步的步趣,使我不得不到遠處去 散步。”假如任何樂章都不能與人共享,必然使獨處的生活變得毫無趣味;隻有與人共享的幸福,才讓人體驗到它的甜蜜、醇厚和強烈。
至於那種損人利己的人,不可能知道幸福為何物。何以見得?費羅姆這樣解析說:“自私者不是過分自愛。而是愛得太少;其實,他簡直痛恨自己……痛苦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對這種人來說,損人是利己的前提,他們辦不到也不願意把“自私”限製在“不損人”的範圍內,其結果自然是不幸的。當年,弗蘭西斯?培根也看到自私的人“最終總是沒有好結果的”。他還認為:“我主張在選擇官員時決不能挑這種人。一旦任用這種自私的家秋,他們就將為一己私利而犧牲與公眾有關的一切,成為最無恥的貪官汙吏。他們所謀取的不過是一身一家的幸福,所損害的卻是整個國家和社會。”俗話有雲:“點著別人的房子煮自己的一個雞蛋。”這正是極端自私者的本性。然而可怕的是,正是這種人最容易獲得主人的信任。因為為了達到利己的目的。這種人是寧願不惜一切手法去拍馬逢迎的。
“給予”是人的幸福至高和至深的境界。在具有創造性格的人身上,“給予是能力的最高表現。正是在給予行為中,讓人我體驗到人的力量,所以,給予之比接受更為歡樂。
不以權勢決定親疏
盡管人們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維護麵子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所以,為人處世,在處世時,不要過分親近權勢,不要勢利眼。不然,會刺傷後者的自尊。
有這樣一場家宴:宴席上坐著男主人、男主人單位的領導以及男主人的幾位同事,圓桌上的酒菜已經擺得讓人感覺全心全意了,可是,圍著花布裙的主婦還是一個勁地上菜,嘴上直說:“沒有什麼好吃的,請領導對付著用點!”
男主人則站起來,把領導麵前吃得半空的菜盤撤掉,接過熱菜又放在他麵前,熱情有餘地給領導夾菜、添酒,而對其他同事隻是敷衍地說聲“請”。
男主人的同事將很難堪,其中兩位竟憤然起來,未等宴席告終,就“有事”告辭了。
像這樣的宴席,男主人眼裏隻有當官的,而慢待他人,使同事們的自尊心和麵子受到損傷,同事當然會“有事”告辭。
以權勢視其關係親疏,實則是親一時,疏一世。凡是這樣“套”來的親,沒有長久的。因為權勢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無常的,那麼以此為籌碼的親疏一定不會長遠,這是必然的。但“權勢”確實有用,這在“官本位”的社會思潮盛行時尤其如此。所以真正做到不以權勢為標準來決定親疏遠近,十分了不起,那是真正“禪”透了,想開了。
漢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清廉又重義的人,叫朱暉。他在讀書的時候,偶爾結識了一位大官張堪,恰是他的同鄉。張堪很看重他,但朱暉卻因為自己隻是一個大學生,不敢與之過從太密。有一次,張堪對朱暉說,你真是一個自持的人,值得信賴,我願以身家子妻托付於你。朱暉因為張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對此重言不曉得作什麼反應,隻是恭敬地拱手相應。後來,張堪死了,身後沒有留下什麼豐厚遺產。朱暉其時早已與張堪無甚交往,但聞訊之後,感於張堪的知遇,竟千方百計地濟以錢糧,甚至前去噓寒問暖。朱暉的兒子對他說:“爸爸,我們以前並不曾聽到你與張堪有什麼厚交,你為何如此善待他的家人?”朱暉回答說:“張堪生前,曾對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當時已有備於心。做人不能分其尊卑欺騙別人,更不能欺騙自己即可。”
人們在社交中需要分清主次,有輕有重,不可能平均用力,等齊劃一。但聰明的人在保證“重點”的時候。絕不忽略“一般”。比如,去某單位辦事,恰巧遇見了三個都認識的人,都好久未見了,其中一位正是自己急於尋找求助辦事的,你怎麼對待呢?是抓住一人,不計其餘,還是逐個關照,熱情寒暄一番,然後和其他人說明情況,保證重點?這就是一個技巧。除了技巧是必需的之外,根本問題是要一視同仁,不尊不卑,惟有這樣處世,才是明智的選擇,不然,一定會引起他人的反感,以致眾叛親離。
保持獨立自主的人格魅力
在社會生活中,不管幹什麼,都要有自己的原則、自己的立場,不能夠一點主見沒有,沒有自己一定的原則。這裏的原則既包括辦事的方法,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的立場、原則,少了哪個都會給你帶來困難,並將影響你的生活。
從前有個人想挖魚池養魚,有人建議坑底要鋪上一層磚,這樣既幹淨還又會節省水;又有人建議說,不能鋪磚,鋪了磚魚就接觸不著泥土,對魚的生長不利;還有人說……於是, 我們這位養魚者開始犯難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知該聽誰的好。其結果是,事情就此擱了下來,最終放棄了計劃。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凡事都能聽從別人,不然,就會一事無成。
沒有自己的主見,辦事沒有原則,常常表現為一味地遷就、順從別人。遷就別人,表麵看來是和善之舉,但實際上則是軟弱的表現。軟弱到一定程度,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力,而沒有自信力的人是很難成就什麼大事業的。
沒有主見與原則的人還也禁不住他人的誘惑,自己的意誌比較薄弱,什麼事情,最初還能遵循自己的原則,但一經別人三言兩語一勸,馬上防線就崩潰了。舉個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最普遍的小例子:拿喝酒來講,幾個朋友坐在一起,常常要推杯換盞,邊喝邊聊。幾杯酒下肚之後,本來規定自己隻喝三杯,而且開始時方能堅持,但經不住多久,在朋友的再三勸說之下,腦袋一熱,什麼三杯原則,五杯又能怎麼樣?於是,原則丟在了腦後,放開肚子喝了起來。其結果常常是酩酊大醉,誤了其他的事不說,對自己的身體損害極大。這是多麼不合算的事啊!
因此,為人處世,一定要保持獨立的人格,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獨立的人格不僅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更是一個人的修養與智慧的體現。
一個急需工作的年輕人去一家雜貨店應聘。老板問他:“假如我雇用了你,你能保證完全聽從我的吩咐嗎?當然,我是指在做生意方麵。”
年輕人回答:“我非常樂意聽從你的吩咐,老板!我保證我會是一個好店員。”
老板又問:“如果我告訴你白糖的質量上乘,而它實際上卻含有雜質,你會怎樣對顧客說?”
“我會告訴顧客白糖質量上乘,並勸他們放心購買,”
“很好!如果我告訴你咖啡是純淨的,而裏麵卻摻了大豆,你又怎樣向顧客推銷呢?”
“很簡單,”年輕人微笑著說,“我會告訴他們,本店一向重譽守信,絕對不可能賣摻了大豆的咖啡。”
“好極了!如果我告訴你黃油是新鮮的,而它們事實上已經存放了一個月之久,你又怎樣把它們推銷出去呢?”
“我會說這批黃油是昨天剛進的貨,可以放心食用。”
老板滿意地點點頭,拍拍年輕人的肩,笑容滿麵地說:“你真是個聰明的小夥子,一定能成為一個好店員。說吧,你希望得到多少薪水?”
年輕人對老板說:“我不是一個很貪心的人。你隻要每周付給我一萬美元,我就感到相當滿意了。”
“什麼?每周?一萬美元?”老板大吃一驚,“你沒說錯吧?
難道你認為我會付給你這麼高的薪水嗎?”
年輕人冷冷地說:“一流的騙子就要有一流的價錢。假如你是想雇我在這裏當騙子,你就得付每周一萬美元。否則,我隻要每周一百美元就夠了。”
在這個正直的年輕人麵前,老板感到十分慚愧。他說:“小夥子,我不想改變你的思考方式。你就在這裏幹吧!每周給你一百美元。真見鬼,因為你這個壞蛋,我也許得改變做生意的方式。”
以上這個故事中的年輕上是一個獨立有主見的人,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才堅持了自己的主見,從而讓貪婪的老板改變了經營方式,並且自己也得到了一份工作,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遺憾的是,我們民族傳統中,感情的成分既濃且重:親情、友情、人情、世情……感情所涉太多,就像不加節製地進補一樣,反倒使身體虛弱。長行不衰的親幫親、友幫友,本來是好意。卻養就一個互依互賴的“靠”字。“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既使都失了依靠,還有個“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靠”不僅壓抑了生機。而且腐蝕著心靈——依賴變成了一種“幸運”,一種“榮耀”。小小年齡的兒童.就開始比誰的壓歲錢“掙”得多;中學生口不離‘‘潮’’字,眼不離父母的錢袋;上大學,學會了數理化,得出一個不等式,“不如有個好爸爸”。不如什麼呢?不如他畢業後可以安坐在辦公室裏無所事事地“侃大山”,還是不如他結婚時能夠不費勁地置下一套房子及一應家什?說穿了,縈縈於懷的,仍是一個“靠”字。
為什麼不去擺脫,不去輕視或幹脆蔑視那個“靠”字呢?為什麼不會學會獨立呢?
美國的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出身於一個貧窮但是很和睦的家庭。可是,在中學畢業時,他得到了一份難忘的禮物。
“我的很多同學得到了新裝,有些富家子弟甚至得到了新的轎車。”他回憶說,“當我跑回家,問父親我可以得到什麼禮物時,父親的手伸進上衣口袋,取出一樣東西,我伸過手去,他把我的禮物輕輕墜落到我手上——一枚硬幣!
“父親對我說,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分類廣告欄,自己找一個工作。到這個世界去闖一闖,它現在已經屬於你了。
“我一直以為這是父親同我開的一個天大的玩笑。幾年後,我去部隊服役,當我坐在散兵坑道認真回憶我的家庭和我的生活時,我才認識到父親給了我一種什麼樣的禮物。我的那些朋友得到的隻不過是轎車或者新裝,但是父親給予我的卻是整個世界。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禮物。”
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一個獨立自主,事事不依賴他人的人不僅可以天馬行空,可以發揮自己的才幹,而且也可以發掘自己的潛力與智慧,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有所失 有所得
人生總是有得失,一個人隻有將個人得失置於腦後,才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所以,麵對失去我們要坦然,胸襟更豁達一些,眼光更長遠一些,隻有摒棄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把集精力中於人生的更美好的設計。
人生總是有得有失
世界上總是有這麼兩種人,他們的健康、財富以及種種生活享受等都大體相同,但是一種人生活得非常幸福。另一種人卻並不幸福。這點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們對人對事的不同看法,以及這些看法對他們心靈所造成的影響。
沒有大把鈔票,也未必沒有快活。最起碼,不會因為鈔票太多而提心吊膽,睡不好覺,生怕小偷入屋行竊。歹徒攔路打劫。不是富翁,可以活得輕鬆些。
沒有炙手可熱的職權,固然領略不到眾星拱月的威風.卻因此獨處一份真實的清醒而不至於驕橫跋扈而遭人痛恨。
沒有做名人,就不會被別人瓜分掉自己的時間,就無需經常往返於宴席與酒會之間,使腸胃受滿載之苦,自然也不必總是衣冠楚楚規行矩步不苟言笑。
沒有漂亮姑娘的青睞,或許使你更珍惜那一份默默的關懷;沒有了英俊的麵孔便不必去應付那些人的追逐;真情、自然、坦蕩、幽默會使你受周圍人的歡迎;沒有高貴的家世、時髦的“背景”,你便大可完整而真實地直麵眾俗.靠自己的每一個進取來證明一種真實的人生價值。
世上的事往往相輔相成:擁有之中便有失去,缺乏當中又自有獲取。將人生的鏡頭調到不同的角度,便會產生奇妙的結果。“沒有”之中的快樂,就是我們把人生當成一種得與失的循環而順其自然尋其明亮的結果。
我們的周圍,有許多患得患失的人,他們大多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其實人生百年,貪欲再多,錢財再多,也一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過於注重個人的得失,使一個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
《老子》中說:‘‘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潛伏著禍。”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件壞事。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獲。人不應該為表麵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認識人,認識事物,都應該認識他的根本。得也應得到真的東西,不要為虛假的東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麼,如果是自身的缺點、問題,這樣的失又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呢?
人生總是有得失,一個人隻有將個人得失置於腦後,才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
對遺憾不必遺憾
人生是一段不長不短的旅途,而遺憾似乎是否每一個人必睹的風景,必經的小站。
當我們站在母親的墓前,咀嚼著“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時;當空間與時間的不吻合而改變了一生的命運;當一段美麗的情緣,最終刻在心坎上的,隻是惆悵的回憶:當滾滾紅塵中,尋覓到一張親切的麵孔,卻又在擦身而過的瞬間消逝;當逝水年華、歲月跟著蹉跎,留下了一個個蒼白,空虛的印記……遺憾,竟是如此悲涼、無奈。
一位美國賓夕法尼亞藝術學校的教授,在不惑之年,竟然嚐試去實現童年夢想,不惜放棄優職高薪,從養獅開始 到馴獅、馴虎豹,最終成為美國一代馬戲大師。當他向萬千觀眾致謝時,盈淚的雙眼,令他看不清那無數個興高采烈的歡顏。在舞台探照燈的輝煌照耀下,他的夢想實現了,事業達到了頂峰。然而,這期間結婚十幾載的妻子因無法理解他行動,離開了他。生命,最終留下了遺憾。
遺感,令人流淚,也令心靈更加溫柔。世上再沒有一種東西。讓你能如此快樂而憂傷。隻要我還有一雙眼睛,這眼睛裏裝滿了如洗的碧空,天色藍得讓瞳仁裏滿是細碎的小藍點在跳躍.人生就依然有希望,那已逝去的無數個遺憾,點綴了平淡的日子;漣漪過後,更留下點點餘韻,回味無窮。
大作家沈從文曾給自己的表侄大畫家黃永玉這麼一 條人生忠告:摔倒了趕快爬起來,不要欣賞你砸的那個坑。
為什麼這樣說呢?第一,已經摔倒了,隻要能記住這次摔跤的教訓就行了,再繼續欣賞這個坑,顧影自憐,自怨自艾,於事無補,還把心情搞壞了;第二,這種欣賞會 耽誤以後的路程,而且由於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再摔跟頭的概率反而會更大。
不要總去“欣賞”那些坑,不要總把遺憾掛在嘴上。
人生中會有數不清的遺憾,這也是人生的一種魅力,十全十美的人生也許才是最沒意思的人生呢!
陶淵明說:覺今是而昨非。用今天的眼光與標準來評判昨天的事物,就會發現其中的諸多問題,有些遺憾可能有機會去補救,但還有許許多多的遺憾則永無機會去彌補了。
每個人在對每件事做決策時,已知的確定性因素是決策的依據,但總會有許多未知的、不可確定的因素,需要大家用經驗、能力去分析判斷,這種感覺與判斷同樣是決策的重要依據。對現有信息的占有不可能完全充分,對未知因素的估計不可能完全正確,這就注定了摔跟頭、犯錯誤是難以避免的。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永不犯錯的想法本身就是個錯誤。
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遺憾,遺憾是一串串省略號,空白之處,蘊含深刻的哲理;遺憾不就是一個個休止符,無聲之中,醞釀著新的活力!一瞬間的寂靜.凝聚起下一個樂章的序幕。所以,麵對遺憾,與麵對痛苦一樣,我們要學會遺忘,學會在遺忘中放棄,學會在放棄後重新出發。
笑看人生得失
孟子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而取義是君子的高風亮節,舍魚而取熊掌是凡夫俗子的行為。君子也罷,凡夫俗子也好,在得與失的選擇麵前總會有一種無奈。
人生得失無定時,要笑看人生起伏。弗斯特的公司曾經與勞埃德?弗萊公司有過一年的合作關係,弗斯特以規定的價格向他們購買材料。弗斯特的公司是他們最大的客戶之一。
一次,他們的副總裁,伍迪?伍德沃德提出想要與弗斯特在匹茲堡全麵討論一些重要的事。弗斯特前一天晚上到達,第二天早上的早飯時和他會麵。弗斯特知道他在想什麼。果真他說:“我仔細地考慮了丁下我們現在的合同,發現我們現在無法按照合同上的價格給你提供材料。”
弗斯特本來可以對他說:“你自己找的麻煩自己受吧,我們7個月以後再談。”這樣,他將不得不按合同給弗斯特供貨,但他無疑會因此而感到不愉快。弗斯特還可以對他說: “好呀,我聽你的。但是記住,你欠了我的,是嗎?”
但弗斯特的事業正在發展,他需要與這個重要的供貨商保持長期的、穩固的關係,於是,弗斯特說:“請你告訴我你打算出什麼價?”
他說:單價20分。”他解釋了一下這一要價的原因。
弗斯特在房間裏踱了一會兒步子,然後在紙上寫下了一個數字——他已經想好自己要做什麼。弗斯特說:“我給你25分。”
他非常吃驚:“等一下,我說過我隻要20分。”
弗斯特說:“我知道,但是我可以出25分。”
他問:“為什麼?”
弗斯特說:“請告訴我你打算與我合作多長時間?”
他說:“三年。”
弗斯特得到了一個長期的承諾,對方得到了一個好的價錢。當他向他的總裁,一個十分強硬的人彙報時,伍德沃德將被視為一個英雄。弗斯特幾乎可以想象他們會議室裏的談話:如果對方主動願意多提供給我們5分錢的價格,那說明他是值得長期合作的。”
人生得失無常,以上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證。所以,麵對失去我們要坦然,胸襟更豁達一些,眼光更長遠一些,隻有摒棄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才能集中精力於人生的更美好的設計。
凡事不妨退一步
善於放棄”是一種境界,是曆盡跌宕起伏之後對世俗的一種輕視,是飽經人間滄桑之後對財富的一種感悟,是運籌帷幄成竹在胸充滿自信的一種流露。因而,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凡事不妨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