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會一無所成。經驗表明,成功與失敗的界線在於怎樣分配時間,怎樣安排時間。人們往往認為,這兒幾分鍾.那兒幾小時沒什麼用,但它們的作用很大。
但是大部分的人卻總是在抱怨他們的時間不夠多。事情做不完。
對每個成功的人來說。時間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環。時間是最重要的資產,每一分每一秒逝去之後再也不會回頭,問題是如何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呢?
研究時間管理之道,首先必須知道,一個小時沒有60分鍾。
事實上,一個小時內隻有利用到的那幾分鍾而已。
大家一天要浪費幾個小時呢?如果真想知道,不妨來做一個實驗。首先,找一份記事曆,把每一天劃分成3個小時的區域。然後再把每個小時劃成60分鍾的小格。在這整個星期裏麵,隨時把所做的事情記錄在劃分的表格中,連續做一個星期試試看,再回頭來檢查一下記事曆,就會發現,由於拖延和管理不當,浪費了多少寶貴的光陰。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人或許永遠跑不過時間,但可以比原來跑快一些,甚至幾步,這幾步可能就會創造很多東西,就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就可以在一個人歲月的長河中留下光輝的一瞬。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假如你現在還沒有珍惜時間的好習慣,那麼就趕緊培養起來吧。
做個時間管理高手
時間管理是最近十分流行的話題,有一位作家,曾講了一個故事來說明時間的意義。
上帝在每天一大早都會去拜訪剛起床的人,然後很公平地交給每個人5000元運用;到晚上臨睡時,他又會出現,要每人把剩餘的錢還給他,隻見有的人原封不動地交回5000元;有的人剩下300元交回;還有的人兩手一攤,說:“花光了,還不夠用呢!”
這個故事寓含的真正意義,就在於每個人每天使用時間的差以及由此引發的省思。有人根本什麼也沒做,所以一毛錢未花:有的人用一些,有的人則充分利用,還嫌上帝給的不多。現代人的生活狀況不正是如此嗎?現代人總好像是很忙碌,打電話.給他一定是左一句忙,右一句忙,但是,忙來忙去也不知忙些什麼?反過來看,有些人隨時都是一付從容不迫的模樣,難道誰能肯定他不忙嗎?未必吧!
一個真正懂得時間管理的人,應能依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定時間的先後順序,這樣,當重要事件發生時,才能不慌不忙地處理。這樣的人才叫懂得時間管理觀念的人。
你也許會對社會上那些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感到驚訝:他們每天有那麼多事情要處理,卻還能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有條不紊。不但能看看自己喜歡的書籍,以休閑娛樂來調劑身心,並且還有時間帶著全家出國旅行好幾天,難道他們一天不是24小時嗎?正確答案是:他們比別人更善於利用時間,並將它有效運用。換句話說,他們不認為時間是“量”,而認為它是“質”。在當今競爭激烈、分秒必爭的時代,“質”的充實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他們有效利用時間的不二法則。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要學會利用時間。有這樣一種比喻:時間像水珠,一顆顆水珠分散開來,可以蒸發,變成煙霧飄走;集中起來,可以變成溪流、變成江河。而這集中的方法之一是用零碎的時間學習整塊的東西,做到點滴積累,係統提高。獲取高深的知識,沒有“捷徑”可走,隻能靠平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實現你的夢想。
著名管理學家、美國的唐納德?C?伯納姆在他的名著《提高生產效率》中提出了提高效率的三原則,即當你處理任何工作時必須自問: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與別的工作合並?能不能用簡便的東西代替它?這三個原則對我們管理時間來說,應該是可以借鑒的。令自己滿意,讓別人欣賞的時間管理,其實是一串“習慣”的組合,提高時間的效能,就是要合理使用時間和節約時間。對於現代人而言,可采用如下的管理時間和節約時間的方法。
——善用剩餘時間
什麼叫作剩餘時間?就是所謂的“角落時間”,5分鍾、10分鍾,別小看它,積累起來也占了大半天呢!
譬如前幾天去麥當勞用餐。用完餐後順便上洗手間,麥當勞的女廁所一直顯得很擠。那天也不例外,女孩們又在廁所外大排長龍了。這時,突然看到一個也在排隊的女孩,她正乘機和排在她前麵的一個女孩作推銷,不知道她的推銷有沒有成功,但是,利用剩餘時問來創造一些價值率,絕對是聰明的做法。
又如許多學生都會在等公共汽車或坐地鐵時背英文單詞,相比之下,他們可能比那些繳錢去補習班學一年英文的學生還要有效率得多,因為如果不懂得善用、拚湊這些“剩餘時間”,就會發現.其實“它們”真的很多也很有用!
也許有人會問:“我怎麼知道一天的剩餘時間有多少?”
這就牽涉到前麵說的“做記錄”了。如果你決定做時間的記錄,很簡單,從每天一大早起床開始,每15分鍾便做一次記錄,到了晚上臨睡前,再把這張紙攤開來看。哇!好多空白,原來你花在發呆、作白日夢、不知所措上的時間那麼多,甚至整個晚上隻記了3個字:看電視。
這麼清楚明白地作了記錄後.剩餘時間有多少不就一目了然了!
——減少時間的浪費
如果要去玩,是走這條路好,還是走那條路?說不定還有更快的!做任何事時都先計劃一下,無論是出去郊遊還是逛商場購物,就要弄清楚目的地,否則亂走亂逛的,不知要浪費多少時間。
另外,作計劃一定要有工具。最好隨時攜帶筆記本。家裏有日記本.辦公室還有周記本、月記本甚至年度計劃本。有人可能:又要說了:“人生已經這麼乏味了,如果做什麼事都還要計劃,豈不更無聊!”
可是大家知道嗎?能規劃的永遠隻是人生可以掌握的、可以想得到的一些事。人生還有太多始料未及的意外是完全無法掌控的,那時就需要“危機管理”了!
——創造時間的使用價值
時間的使用價值,大多來自於個人的價值、判斷與認知,重要的是要知道在輕重緩急間如何取舍。譬如家人和朋友孰重?私事和公事哪樣得先處理?有了比較清楚明確的價值判定後,就不會有太多緊張、擔心、猶豫不決,就能放心大膽地去做該做的事。
而在決定時間的排序時,什麼是緊急又重要,什麼是重要卻不緊急,什麼是緊急卻不重要,什麼又是不緊急又不重要的,概念理清.是應具備的基本能力,這樣便不易慌亂。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生活上的目標,因為時間管理和自己的目標設定息息相關。必須知道自己有什麼夢想、希望要實現?什麼時候要達成?
而在努力完成的過程中,時間的價值便創造出來了。
譬如有人曾說:“我好想休息啊!好想去度個假?”這個“休息”,就是時間的規劃。因為現在已不是埋頭苦幹的時間了,工作時工作.該休閑時就該好好地休閑,輕鬆一下。
旋轉時間管理的魔方
計劃對人生來說相當重要,沒有計劃的人生是不可思議的。做出計劃,不僅會贏得工作的時間,與家人團聚的時間,還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那麼,應該怎樣做好時間計劃呢?
——計劃時間
為你的每一天定出一個大概的計劃與時間表,尤其要特別重視你當天應該完成的兩三項主要工作。其中一項應該是使你更接近你最重要目標之一的行動。在每個周六按照這個辦法定出下一周的計劃。
研究結果表明:當做一項工作之時,你花在製定計劃上的時間越多,做這項工作所用的時間就會越少。不要讓一天繁忙的工作把你的計劃時間表打亂。請記住,沒有任何東西比事前的計劃能促使你把時間更好地集中運用到有效的活動上來。
——分配時間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有24個小時可以支配,粗略的分配方式為:8小時睡眠、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
你不應把過多的時間花在睡眠上,因為這樣將有損你的健康,你可能會偶爾從睡眠時間中偷一兩個小時做別的事情,但這也是一種不好的習慣,要克服這種不良習慣。
當你花另外8小時在工作上時,應該將你的全部精力集中在你的明確目標上,並養成你多付出一點點的習慣。
最後8小時雖然是你的休息時間,但是,你仍然必須小心支配,我們常會把這段時間花在處理私人的瑣事,娛樂或其他的事情上。
充分利用你的每一分鍾
朱自清在他的名篇《匆匆》中寫道: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掩著時,他又從遮掩的手邊過去……”是的,時間在匆匆地流失,抓起來像金子,抓不住就像流水。
人們說時間就是金錢,這種說法低估了時間的價值,時間遠比金錢更寶貴——通常如此。即使你富可敵國,也不會為自己買下比任何人多一分鍾的時間。
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惜時如命的,他們不會無緣無故的浪費一秒鍾的時間。工作當中,你若想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須充分利用你的每一分鍾,改掉隨意浪費時間的不良工作習慣。
進化論的奠基人、英國的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後還是個無名小卒,他參加了環球考察,在“貝格爾”號輪船上,他珍惜每一天的時間,進行大量考察,搜集了足夠研究50年的標本。在別人閑聊時,他堅持寫航海日記,還與國內的科學界朋友保持書信聯係,其中不少信件很快就被作為學術論文發表。當他踏上闊別了5年的國土時,驚訝地發現自己已被稱為海洋生物學專家。有人問他何以能做出那麼巨大的成績的時候,他回答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足微不足適的很小的一段時間。”
是的,在時間主人的眼裏,這微不足道的很短很短的時間,卻是一段可利用的很長很長的時間。
我國現代著名目畫大師齊白石,在仲作畫的60多年中,據說隻有兩次間斷,10天沒有動筆。一次是他63歲時生了一場大病,幾次不省人事;另一次是64歲時母親病故,因過皮悲傷,沒有作畫85歲那車,有一天他連畫4張條幅,已經很累了,可仍要堅持再畫一張。畫畢,他在條幅上!寫了這樣的話:“昨天大風雨,心緒不寧不曾作畫,今朝製此一張補充之,不敢一日空閑過也。”齊白石在藝術的道路上,十分愛惜時間,不停地辛勤探求,終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繪畫成績。
通過這兩則中外故事,我們不難看出時間的價值非同尋常,它與人生的發展和成功關係非常密切。一個人在時間麵前如果是個弱者,他將永遠是個弱者,因為放棄時間的人,終將被時間所拋放。如果一個人在時間麵前是個強者,那麼他將是一個善於運用“時間”的成功者。
今日事今日畢,當時事當時完,這是很多成功人士有關時間的自我管理意識。
不給自己的惰性心理留任何滋生的機會,時時都提醒自己, “明朝還有明朝事”,從而杜絕散漫的不良工作習慣。
要知道,生命是一個時間的過程,誰將該做的事無端地向後拖延,誰就是在無端地浪費生命;誰重視時間,時間就對誰慷慨;誰會利用時間,時間就會服服帖帖為誰服務。”切記,時間給丟失者留下的是遺憾和惆悵;時間給珍惜者獻上的是壯美的人生。
用好情緒推進成功
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善於控製自身情緒的人。所以,駕馭自己的負麵情緒,努力發掘、利用每一種情緒的積極因素,是一個高情商者所需的基本素質,也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條件。
成大事者善於控製自我情緒
愉快的情緒會給人帶來安樂、幸福、健康和長壽。要使人過得幸福、安寧、協調、和諧和有意義,保持愉快的情緒,是必須從自身的性格修養著手。國外學者將凡事都急急忙忙、容易受懊喪情緒的糾纏、逞強好勝、容易發火、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的人稱為“A型性格的人”。具有典型A型性格的人由於常常有緊迫感,會因血脂增高、血檢形成、心跳加快、血壓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而誘發心髒病。 情緒的控製力對成功的作用和高智商一樣重要。不僅如此,要過好的生活,使自己享受富足的精神生活,就必須具有情緒智商。
曹操想請司馬懿出來幫他,司馬懿見形勢還不明朗,便推說自己病了。曹操派人前去打探,見司馬懿整天臥床不起,隻好作罷。
後來曹操勢力大了,司馬懿還是出來做了官。曹操死後,傳位給曹丕,曹丕死後,又傳給曹睿,曹睿死後又傳位給8歲的曹芒,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他。曹爽獨斷專行,司馬 懿失去了實權。這時候司馬懿意識到了危險,便又稱病在家。
什麼事也不管了。曹爽聽說司馬懿病重,自然高興,但也不無懷疑,便派了一個叫李勝的人去察看。李勝來到司馬懿家裏.隻見一個婢女正在給司馬懿喂粥,司馬懿的胡子、衣襟上灑滿了粥。看見李勝,他裝聾作啞,嘮嘮叨叨地說了一通廢話。
李勝果然被騙住了,回去告訴曹爽,說司馬懿那老頭子隻剩一口氣了。曹爽放下了一塊病,更加獨斷專行。但司馬壹懿的奪權計劃卻在秘密進行。
魏嘉平元年,司馬懿集結幾千名精兵,迅速占領了都城,假借皇太後命令,罷免了曹爽的兵權。曹爽交出兵權後被軟禁起來,不久又以謀反罪被誅殺。至此,曹魏政權落在司馬懿的手裏。
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善於控製自身情緒的人。
司馬懿想奪取天下,但他絕不貿然行事,第一次裝病是伺機而動,第二次裝病是“示弱”以保護自己,兩次都事關重大。兩次裝病,才有司馬懿後來的政權。
情緒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不能很好地控製,那成功隻能是空談了
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美國,有一位很有才華、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的人,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此人資曆很高,又精明能幹,博學多識,十分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
但是,一個很小的謊言散布開來:3年前,在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中,他跟一 位年輕的女教師“有那麼一點曖昧的行為”。這其實是一個彌天大謊,而這位候選人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他對此感到非常憤怒,並盡力想要為自己辯解。
在以後的每次集會中,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 實,證明自己的清白。
其實,大部分選民根本沒有聽到或過多地注意到這件事,但是,現在人們卻越來越相信 有那麼一回事了。公眾們振振有辭地反問:“如果你真是無辜的,為什麼要百般為自己狡辯 呢?”
如此火上加油,這位候選人的情緒變得更壞,他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為自 己辯解,以此譴責謠言的傳播者。然而,這卻更使人們對謠言信以為真。最悲哀的是,連他 的太太也開始轉而相信謠言了,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消失殆盡。
最後他在選舉中敗北,從此一蹶不振。
這位候選人雖然智商很高,但明顯的是他缺乏高情商,他不懂得適用情商表達和調控自己的惡劣情緒。所以, 一個人想成功,必須學會駕馭自己的負麵情緒,努力發掘、利用每一種情緒的積極因素。
丟掉壞情緒的包袱
生活中,同樣有不少人把不經意的小事裝在心裏,寢食難安,成為影響自己的消極情緒。
生活中小小的失誤不妨由它去吧,丟掉你心中的消極情緒,學會輕鬆地生活,那樣,一切都將美好起來。但我們如何去丟掉消極情緒呢?心理專家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幾個方法,你不妨試試:
——轉移。當火氣上湧時,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緒得到緩解。在餘怒未消時,可以用看電影、聽音樂、下棋、散步等有意義的輕鬆活動,使緊張情緒鬆弛下來。
——宣泄。人在生活中難免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方法加以宣泄和調節,對身心都將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或委屈,不要壓在心裏,而要向知心朋友和親人說出來或大哭一場。這種發泄可以釋放積於內心的鬱積,對於人的身心發展是有利的。當然,發泄的對象、地點、場合和方法要適當,避免傷害他人。
——自我安慰。當追求某項事情而得不到時,為了減少內心的失望,常為失敗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童話一樣,因此,稱作“酸葡萄心理”。
——自我調節。運用對人生、理想、事業等目標的追求和道德法律等方麵的知識,提醒自己為了實現大目標和總任務,不要被繁瑣之事所幹擾。
——語言節製法。在情緒激動時,自己默誦或輕聲警告“冷靜些”、“不能發火”、“注意自己的身分和影響”等詞句,抑製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針對自己的弱點,預先寫上“製怒”、“鎮定”等條幅置於案頭上或掛在牆上。
——自我暗示。估計到某些場合下可能會產生某種緊張情緒,就先為自己尋找幾條不應產生這種情緒的有力理由。
——愉快記憶法。回憶過去經曆中碰到的高興事,或獲得成功時的愉快體驗,特別就該回憶過去的那些與眼前不愉快體驗相關的愉快體驗。
——環境轉換。處在劇烈情緒狀態時,暫離開激起情緒的環境和相關的人、物。
——幽默化解。培養幽默感,用寓意深長的語言、表情或動作,用諷刺的手法機智、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推理比較。把困難的各個方麵進行解剖,把自己的經驗和別人的經驗相比較,在比較中尋覓成功的秘密,堅定成功的信心,排除畏難情緒。
——壓抑升華。不受重用,身處逆境,被人瞧不起,感到苦悶時,可把精力投入某一項你感興趣的事業中,通過成功來改變自己的處境和改善自己的心境。
——認識社會,保持達觀態度。古人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確實,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之,曆史上和現實中沒有幾件事是圓滿的。為幾件 家中或單位上不順心的事就悲觀,情緒低落,甚至厭世,顯然是不合適的。
——隻以成功者為榜樣,不向失敗者學習。盡可能選擇具有積極氛圍的環境,選擇積極樂觀的朋友。避免細菌感染,是保持健康心理的一個重要方法。
一個人若有消極思想作崇,內心就會沉寂畏縮,熱情被壓抑在心中,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總是自怨自支,這樣的人怎麼能成大事呢?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審視自己,發現有消極情緒就努力消除它,讓積極心態充滿的內心,發揮自身的精神力量。這樣,你才能做成大事!
——學會製怒
怒氣不亞於一座“活火山”,一旦爆發既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當你開始覺得不愉快、氣憤的時候,不妨嚐試著延遲開口說話和反駁的時間。“10秒鍾之後……20秒鍾之後……我再說話,或者幹脆在生氣和體內充滿怒氣的時候不要說話。
“多回頭想想”。不要一味地想對方怎麼讓你惱怒,多“回頭”想想:他並不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他並沒有怎麼損害我;也許他並不是有意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找個“出氣筒”。要是能夠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把淤積在體內的怒氣發泄出來,也是很好的辦法。比如,有的女孩子喜歡生氣的時候逛街、吃零食,以此忘記惱怒的事;你可以找個空曠的地方,大聲喊出你要說的話;你可以把一腔怨恨寫在紙上,或者亂寫亂畫……
學會駕馭他人的情緒
人情練達皆之重,人與人的關係是很敏感的,你不能保證你想的都對,說的都對,而且聽話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分青紅皂白、不講究方式方法的直言快語,往往帶來不良後果,輕則使人下不了台,重則造成隔閡。
這時候如果你能“旁觀者清”,在別人失言的時候,保持冷靜,察言觀色,巧妙地給他們圓圓場,則會有效地緩解衝突,甚至促進他人恢複良好的情緒。
清末陳樹屏有急智和快才之稱,善於用幾句話解開糾紛。他在江夏任知縣的時候,清朝著名大臣張之洞在湖北做督撫,張之洞與撫軍譚繼詢關係不太好。
一天,陳樹屏在黃鶴樓宴請張、譚二人。賓客裏有人談到江麵寬窄問題,譚繼詢說是五裏三分,張之洞卻故意說是七裏三分,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丟自己的麵子。
陳樹屏知道,他們這是借題發揮。他對兩人很不滿,但是又怕掃了眾人的興,於是靈機一動,拱拱手,言詞謙遜地說:江麵“上漲就寬到七裏三分,落潮時便是五裏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撫軍大人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都沒有說錯,這有什麼可爭論的呢?”
張、譚二人本來是信口胡說,由於爭辯又下不來台,聽了陳樹屏的圓場,自然無話可說。
眾人一齊拍掌大笑,爭論不了了之。
求人辦事,無論對方是親朋好友、同學同鄉,還是領導同事;無論你們交情甚佳,是萍水相逢,他們都喜歡吉祥如意的恭維。恭維是讚美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是一種博取好感和 維係好感最有效的方式。在辦事中運用良好情緒讚美他人,往往以激勵、鼓勵的作用感化別人,事情也容易辦成。
同理,我們在求人幫忙時,更多地強調自己對對方的敬重和仰慕,或者是充分展示自己對某項事業純粹的興趣與熱愛,就比較容易使對方產生認同感,有助於拉近彼此的心理 距離。以這種方式提出請求,往往令對方樂於幫忙。很多時候。沒有良好的情緒力你就不會去讚賞和尊敬他人。對方可能隻是能夠在某方麵幫助你,而他的為人、處世方式卻並不為你所讚賞,你不屑於去讚美和尊敬他,甚至感到簡直難以啟齒。這時為了順利辦事,你就得克服這種情緒。
有位雜誌社編輯,他對說服那些作家很有一套。不論那些人如何繁忙,他都有辦法使那些人答應為他寫稿。本來他的口才並不出色,但奇怪的是,那些作家在他麵前,似乎都無法拒絕他的要求。
提到他的“秘訣”,他說,其實和那些心高氣傲的作家打交道很麻煩。但為了約稿必須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受尊重。他通常會說:“當然我知道你很忙,我才無論如何請你幫這個忙,那些過於空閑的作家寫出來的作品,都沒有你的好。”
據他所說,這種說法從未失誤。一般來說,當對方已有很充分的拒絕理由,想讓他接受你的請求,是十分困難的。如果你事先也知道他們會用這些理由來拒絕你,你反而裹足不前,從此放棄努力,那麼就會更增加他對抗的意念,從而使氣氛更加緊張,再也沒有成功辦事的空間。
但若能運用這位編輯先生說的那套,先給對方來個高帽子,會使他無法拒絕,可以巧妙地使對方從“不”轉為“是”。這就是情緒控製力的妙用。
1992年倪萍和日本的翁倩玉小姐同台主持“中日友好歌會”歌會直播的現場設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那晚現場的人很多,各方組織的觀眾上千名,數百名工作人員齊聚一堂。作為中方主持人的倪萍連落腳的地方也沒有,而日方的翁倩玉小姐卻擁有一個足有200平方米的大房間化妝和休息。倪萍要換演出服,隻能到離舞台近千米的側殿去。中途換場的時間很短,要換衣服是不可能的。
雖然此刻倪萍的心裏蒙上了陰影,但她以最大的毅力穩定了自己的情緒,走上了直播舞台。她臨時決定當晚不換另外的兩套演出服。衣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氣質,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民族自豪感!那一晚,翁倩玉先後換了四套服裝,據說每一套都是用相當於10多萬元人民幣的錢專門訂做的,而中方的主持人倪萍雖然隻穿了一套服裝,但在舞台上卻表現得得體大方。在雙方演播人員的大力配合下,現場直播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一直焦急地注視著演出情景的東京方麵終於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在雙方主持人還沒有撤離現場之際,他們就打來了賀電,並特別讚美了中方主持人倪萍的表現。
在這場“中日友好歌會”的演出過程中,中日雙方主持人的“待遇”是顯而易見的:一方沒有休息室與化妝室,另一方卻擁有完備的設施;一方隻能在大樹的背影下換演出服,另一方卻有專門的小房間……
在一般人看來,既然雙方都是主持人,而且代表著各自的國家與民族,作為承辦者的中方完全應該一視同仁,甚至有所“照顧”也在情理之中。麵對如此強烈的反差,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倪萍沒有這麼做,她知道:弱者任思緒控製行為,強者讓行為控製思緒。她沒指責任何人,而是以大局為重,依靠自己出色的主持本領和鮮明的特色,為晚會贏得了喝彩。
經曆過此次風雨的錘煉之後,中央電視台的領導與同行把倪萍稱為“最讓人放心的主持人”,就連普通的觀眾也為倪萍身上折射出的控製力所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