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稱讚我的發明是一種偉大的成功,其實它還在研究中,隻要它的壽命沒有達到600小時,就不算成功。”愛迪生就是用這樣的低調態度來回應大家對他的頂禮膜拜。
從此,愛迪生的祝賀信、電報和禮物源源不斷,新聞、傳聞更是鋪天蓋地。但他仍然默默地改進著燈絲,向著新的目標——600小時邁進。最終,他的樣燈壽命達到了1589小時。他的目標在不斷地前進,他的人生在不斷地升華,這就是一個世界著名科學家的人生追求。
堅韌的意誌力是一種心智狀態,所以是可以培養和訓練的。但它的培養也和所有的心態一樣,奠基於你要有明確的目標,它要求你必須目標堅定、渴望、自立自強、計劃確實、良好的認識、合作和養成正確的習慣等,而要培養堅韌的意誌力使其成為習慣,有四個簡易的步驟你不妨試試。這些步驟不需用到大量的智慧,也不必用到教育的背景,隻要用一點點時間,或下一點點的功夫就足夠了。
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裏,任何成功的道路都是用知識鋪墊的,因此隻有勤而發奮,不斷積累,你才會有更豐富的知識,你才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積累知識比積累財富更重要
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一個人難以在工作和事業中取得突破性進展,難以向更高的地位發展。而知識就如涓涓細流,隻有不斷的積累,才能夠學識淵博。苟子《勸學》的要義就在於勤奮,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隻有勤而發奮,不斷積累你才會有更豐富的知識,你才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9歲女孩考托福,這不是天方夜譚。被人們稱為“神童”的李敏捷,其實不是什麼“神童”,在其成才的幕後主要是“勤學”。
李敏捷兩歲的時候,她的父親發現這孩子具有較強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一次他製作了26個英語字母卡片,教了20多分鍾後,她不僅能夠發音準確地通讀,而且還能把秩序混亂的卡片——理順。從此,李敏捷的父親開始了對孩子的啟蒙和超常教育。
在李敏捷3歲時,父親開始對她進行正式的英語訓練,等到孩子5歲進入小學時,已把小學和初中的英語課程學完了。在她不到8歲時,高中的英語課也學完了。到了這時候,英語還要不要繼續深造?李敏捷的父親征求孩子的意見,她說:“我能接受,還是學吧。”李敏捷的父親就兩上北京,買束清華大學理工裝1~6級的英語教材及輔導資料,繼續讓孩子學習英語,並同時訂閱了英語報紙《21世紀》宰,每天讓孩子讀報。
每天都有學習計劃,完不成計劃就不睡覺,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
李敏捷的父親針對孩子的個性和特點,他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輔導方法:積少成多——像英語的學習,讓孩子多看、多聽、多講、多記,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和詞組就立刻記下來,想辦法解決,長年積累進步自然很快;抓住重點,避免重複——如初中和高中文化課中的重複部分,采取刪繁就簡的方法,注重對課本中的重點、基本運用方法及基本定理的講解,這樣就節約了很多時間;由難到易——比如在教方程時,他先從三元方程教起,二元、→元方程就迎刃而解了。幾何教學則從多邊形教起,四邊形、三角形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但是,李敏捷的父親強調說:“這種方法並沒有普遍意義,我所以采用了這種方法,是在我對孩子的理解、接受能力充分認知的基礎上的一種嚐試,如果把它推而廣之,恐怕會適得其反,至少我心裏沒底兒。再者,由難到易的前提是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則的掌握,不然就是緣木求魚。”
不積小流,何以成江河?所以,穩中求實是一種基本的學習原則。從知識的點滴積累開始,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你就會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我們千萬不要像狗熊掰棒子一樣,得一個扔一個,那就很可悲了。
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裏,任何成功的道路都是用知識鋪墊的,因此學習和積累知識,是通往成功的最佳途徑。請相信,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
如果你真有上進的誌向、真的渴望造就自己、決心充實自己,那就必須認識到,無論何時、無論什麼人都可能增加你的知識和經驗。假如你熱衷於機械發明,那麼一名修理工的經驗也會對你有所啟發;假如你有誌於出版業,那麼一名普通的印刷工會幫助你了解書籍裝幀的知識。
能通過各種途徑汲取知識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學識更加廣博、深刻,使自己的胸襟更加開闊,也更能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在工作中積累的學識是他將來成功的基礎,也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財富。認識到這些,你就會知道學習的習慣是多麼重要。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對於學習而言,要講究方法。方法好,器利,才能事半功倍。
法國著名生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能更好地發揮一個人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他才能的發揮。”
恩格斯也指出,方法正確,可以“免得走無窮無盡的彎路。並節省在錯誤方向下浪費掉的無法計算的時間和勞動”。可見.正確的方法在一個人成才的道路上該有多麼重要。
宋代大詩人梅堯臣,此人滿腹經綸、出口成詩,有人對他橫溢的詩才感到驚訝,便留心觀察他的“秘訣’’何在?後來發現他無論走路、吃飯,還是遊玩,手裏常常拿著一支筆,時而在一張小紙條上寫幾下,然後就把小紙條裝進一個布口袋中。有人打開他那口袋細看時,上麵寫的全是一聯、半聯的詩句。原來,梅堯臣的秘訣就在於“積”。
“積”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勤學善問。
學問,學問,就是要勤學善問。 “張口三分得”。隻有“勤問”才能“多得”。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學問,是個未知數,所以學無止境。
現實生活當中,有的人很愛麵子,不善言辭,特別是不愛向別人提問題,甚至不懂裝懂,久而久之,自己知識的負積累越來越多。一些在校學生,就因為不善於提問求教,學習成績慢慢落後,於是使得自己越來越苦惱,越苦惱越覺得抬不起頭來,自尊心變成了自卑感,隻好自暴自棄,古為“後進”。太可惜了!這些人不明白一切知識的獲取都是從勤學善問中得來的,你隻要養成了勤學善問的好習慣,就能夠獲得許多知識。
我想,沒有一個人能不向別人求教就什麼都懂,真正的萬事通是不存在的。實踐出真知,隻有通過實踐,通過學習,通過求教,才能使自己的知識豐富起來。
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大學問家、大教育家孔子光可謂知識淵博。他教導學生樹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學態度。他從不滿足,總是虛心向別人求教。他有一句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意在勉勵自己和學生虛心向別人求教,絕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學生到齊國去,路上遇到兩個小孩在爭論問題,互不相讓,以致麵紅耳赤,氣喘籲籲。當兩個孩子得知來者便是世人皆知的孔老夫子時,其中一個對他說: “我們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我說早上近,正午遠,因為早上太陽又圓又大,中午就變得像個小圓盤。他說早上遠,正午近,理由是早上太陽一點不熱,正午熱得像開水一樣燙人。”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等他來裁決。孔子思考了半天,隻覺得他倆都有道理,就老老實實地對兩個小孩說: “這個問題我也搞不清楚。”兩個小孩不解地拍手笑著說:“人家都說你有大學問,原來也有不明白的問題。”
孔子學問雖大,可他依然沒有自恃自己有學問,不懂的問題,那怕是在孩子麵前,也不亂講。這對於我們來講是個極好的警示。實際,現實當中不懂裝懂、假充內行的大有人在。這種人什麼事情一知半解,糊裏糊塗地瞎幹,結果弄出許多亂子來。
要知道,求知是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的,隻有專心學習,認真求教的人,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學到真實的本領。
凡事切忌不懂裝懂。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要主動求教於別人。孔子尚且能做到不恥下問,何況我們呢?心胸狹窄,放不下架子,對於求得知識是無益處的。
有的人看似很聰明,有時卻反被聰明所誤。他們自認為什麼都懂,其實,誰也不是萬事通。要想讓自己不斷地豐富起來,就要養成勤學善問的習慣,切實做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多讀多看,養成習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的,想成大事,汲取知識。學習,學習,再學習!勤奮,有一分耕耘才有一份收獲;善於用知識豐富自己;多讀多看,養成習慣。
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在學習中成長起來的。學習,它早已是人們的一種習慣了,有句俗語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的一生仿佛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學習的概念很寬泛,現而今當入們一提到學習時,很快就會想到書本、課堂、學校,其實,這些隻是局限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隻能說是學習的一個方麵。社會是個大課堂,要想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閱曆,就要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學習與豐富。
下麵讓我們讀一段小故事: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少年時代家境貧寒,疾病纏身。18歲那年,華羅庚初中時代的二老師從外日學成歸來,出任金壇中學校長。華羅庚是他的得意門生。經三校長介紹,華羅庚到金壇中學做了勤雜工,負責收發信件、報紙兼做雜務。華羅庚做勤雜工時,手腳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幹完事就捧起數學課本學習。王校長看到眼裏,喜在眉梢。他為這位勤奮肯學的年輕人而感到驕傲。
其是天有不測風雲。華羅庚波一場傷寒病拖垮,醫生做出“無法醫救”的診斷。全家人悲痛萬分,王校長更是覺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終完沒把他拽走,他又奇跡般地活了過來,隻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終生殘疾。
華羅庚一瘸一政地又去上工了,做的還是勤雜工。一天的勞累,雙腿已疼痛難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數學王目的遨遊中,把病痛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對華羅庚來說,枯燥無味的阿拉伯教字就像一組奇妙無比的音符,草稿紙上的運算好比音樂演奏一樣,給他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他堅信,隻要頑強地堅持下去,自學也能摘取數學王冠。由於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終於有一天,他的一篇數學論文發表了。
機遇垂青於這位下苦功夫的熱心人。清華大學的數學教授熊慶來得知華羅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後,邀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工作,這就為他成為數學家提供了廣闊舞台。這就是至今成為人們美談的熊慶來慧眼識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歲的華羅庚帶著一絲微笑和欣慰離開了他追求一生的數學事業。他曾叮囑人們不要忘記他曾是位勤雜工。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告訴我們,立誌成才者應當在現實中磨煉自身的意誌,在書本中學習掌握科學知識。華羅庚之所以有如此輝煌的成就,完全得益於他堅持不懈的學習習慣。是這種學習習慣,引導他不斷地走向成功,成為著名的大數學家。
學無止境,知無竭源,要知道學問的汲取絕哥卜一朝一夕的功夫,不管是人類已有知識的博大精深,還是新學問的滔滔來勢,要想學有所成,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成了習慣,每天都會增長新知識,如此日積月累,你的學識就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有了這筆財富做資本,你就會逐漸地走向成功。
迅利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去寫作,毛澤東利用夜深人靜、別人在枕上做著“黃粱美夢”的時間去學習、讀書。
唐朝有個知識淵博的學者成名後,許多人前來求經,問他讀書做學問哪來的那麼多時間。他淡淡一笑說:“冬天,是一年的空餘時間;夜晚是一天的空餘時間;陰麗天是臨時的空餘時間。這就是‘三餘’,如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能讀多少書啊!”
縱觀古今,有成就者無不是勤奮的人。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要舍得花氣力,花精力;要有耐心,有毅力,才能取得成功。青少年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一定要抓住“青春”這一個學習的黃金時段,千萬莫錯過,錯過了再想找回來,那就為時已晚了。多讀多看,養成習慣,你的知識就會逐漸豐富起來。隻有懂得用知識豐富自己的人,羽翼才能豐滿,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當你讀書學習因疲倦而想放棄時,請你多想想古代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破萬重難,寫下“史家絕唱”的司馬遷; 想想不避風險,不求安逸,遊曆30年,走遍大半個中國,寫下“千古奇書”的徐霞客;想想堅持天天寫2000字,在我國現代文壇上最勤奮、最有成就的“文牛”老舍;想想身殘誌堅,殫精竭慮,攻讀外文,成為青年楷模的張海迪……”這樣,你就會更有信心地堅持讀書和學習了。
知識的海洋是無比寬闊的,我們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隻有用知識來滋潤我們的心口,我們才會成長壯大。要知道,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才是最強大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在人生求索的路上努力進取吧,在學習中增長知識和才幹,走出人生的一路輝煌。
學習一門外語
先來看一則幽默的小故事:
老鼠媽媽領著小老鼠找食物,大家都小心翼翼,不時地東張西望,隻怕一不留神,成為貓的口中餐。這時,一隻大花貓向這邊走來,正當這群老鼠閉上眼睛聽天由命時,聽到幾聲“汪汪”狗叫,貓轉身跑走了。原來是老鼠媽媽急中生智,學著狗叫把貓引開了。它們飽餐了一頓後,鼠媽媽把小老鼠招集在一起,教訓它們說:“我整天強調外語的重要性,你們都不以為然,都不用功學習,現在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了吧?”
上麵的笑話多少有些調侃,但細細想來,也是不無道理。現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對英語的要求正逐步提高,為了讓自己的事業更有競爭力,選擇在英語上充充電還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用到商務、財會等專業英語用語,或是需要擔任日譯等職位,可以選擇相關專業的課程,同時最好能選擇短期內上課時間比較集中的密集培訓。這樣的話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自己工作所需要的英語,學以致用。
很多上班族會有短期出國考察或是旅遊的機會,這樣你需要解決出國的語言障礙。短期的有外教的口語課程能讓學生與外國人有真正的交流機會,貼近國外生活,減少對國外的陌生感,對出國使用會非常有幫助。
還有的女性朋友雖然工作中基本不需要英語,暫時也不會出國,但是對英語很有興趣,想提高口語,平時也很喜歡看英文原版電影、電視劇,這類上班族不妨選擇一些長期、靈活、輕鬆的課程,這樣可以持續在一個穩定的語言環境下,獲得口語的提高。如實用口語、新概念或情景英語等都會比較適合這類學習者。
至於如何支配時間,一方麵上班族可以給自已製作一張學習進度表,拿出每天晚上或周末的2至3個小時,進行係統固定的學習;另一方麵可以充分利用零散時間,即無形中被忽略的時間,比如,在車站等車的時間,在電梯裏的時間等,將這些零散時間全部利用起來,長期堅持下去也會受益匪淺。
會學,更要會用
現在,人們可以確定,影響成功有3個方麵的因素:一是先天智商(遺傳);二是學到的知識;最後一個,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到的知識在一個環境中的應用。
太相信書的人,隻能成為打工仔。書本知識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對於事業有成的人士來說,導致他們成功都有一個決定性因素,這個因素來自學到的知識所具有的可應用性。
有很多人在各自的領域內有著淵博的知識,但是他們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大的用處呢?應該在學到的知識與我們真正的需要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以便學以致用,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當我們有機會學習某個專業時,我們要問自己:我要學的知識能夠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嗎?也許在很多情況下,你投入了時間和費用,但卻得不到一個為你帶來較高的投入產出比的應用環境。
為此,最好的辦法是將培訓班的教學內容與你目前和今後的工作加以對比,以清楚你需要學習什麼知識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學習什麼知識才有利於你的全麵發展。要始終考慮學以致用。
墨西哥人有一句諺語:“給他一條大魚,不如給他一根魚竿。”同樣的意思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求魚不如求漁,作為一個求學者,學習方法應該比結果重要得多。
曾經有人問牛頓,為什麼會取得那麼大的成功?牛頓意味深長地回答:“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經聽過這樣的故事,某科技人員經過幾年、十幾年的科學攻關,終於獲得某項技術突破,等到成功之後,去申報專利,才發現其實是人家早已研究出來的成果。在這個信息橫流的社會,閉門造車的結果往往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人力。
而另外一個故事,則讓我們看到主人公的聰明,凱特是一個在電子通訊剛剛興起時很有名的人,在他20歲的時候,竟然出了一本20萬字的書《電子通訊故障排除大全》,並且獲得不錯的市場反映。撇開對他的爭議不說,他的方法倒是很值得我們學習:通過大量的實踐與知識積累,廣泛收集相關資料,並盡可能地深入學習,成為該專業的專家。其實,凱特做的事情,絕大多數人也可以做到。
在工作時間裏不努力工作的人是不誠實的;而不情願多做一點工作的人是愚蠢的。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特殊影響”已威風難再,輕輕鬆鬆而報酬優厚的工作也已不複存在。總裁的兒子也得白手起家。成就是惟一的檢驗標準。在發揮相同的聰明才智的前提下,工作越多的人得到的報酬就會越多。
工業界領袖們尋求的不是金錢。美國早已為金錢所累。他們尋求的是人才、專業人才和踏踏實實的工作。必須擁有人才,投資者們的計劃才能夠得以實施。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將是那些勤思而慎言、厚積而薄發的人,而不會是那些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的人。有這樣企圖的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所以說,想在35歲以前獲得成功一定要學以致用,否則會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知識,必然會給你所從事的事業帶來損失。在曆史上有很多食古不化、奉行教條而失敗的例子。《三國演義》裏的馬謖,自稱“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戰中,隻背得“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後生”幾句教條,而不聽王平的再三相勸以及諸葛亮的叮嚀告誡,將軍營安紮在一個前無屏蔽、後無退路的山頭之上,最後落得一個兵敗地失、狼狽而逃、斬首示眾的下場。
在中國現代史上,也有過很慘痛的教訓。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教條主義為特色的王明“左”傾機會主義,頑固地堅持先攻打大城市、然後再波及農村的路線方針,結果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會學,更要會用。學習的知識隻有有效地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去,才會發揮其效用,否則就是一些死的沒有用的東西。
學會與時間賽跑
時間像水珠,一顆顆水珠分散開來,可以蒸發,變成煙霧飄走;集中起來,可以變成溪流、變成江河。而這集中的方法之一是用零碎的時間學習整塊的東西,做到點滴積累,係統提高。
時間無價 惜時如金
曆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
一個人越懂得時間的價值,就越倍覺失時的痛苦!愛迪生在工作中,最經常提到的詞就是“時間”。他一生隻上過3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麵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2000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裏麵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裏麵的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然後,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
在富蘭克林報社前麵的商店裏。一位猶豫了將近一個小時的男人終於開口問店員了:“這本書多少錢?”
“l美元。”店員回答。
“1美元?”這人又問,“你能不能少要點?”
“它的價格就是l美元。”沒有別的回答。
這位顧客又看了一會兒,然後問:“富蘭克林先生在嗎?”
“在,”店員回答,“他在印刷室忙著呢。”
“那好,我要見見他。”這個人堅持一定要見富蘭克林,於是,富蘭克林就被找了出來。 這個人問:“富蘭克林先生,這本書你能出最低價格是多少?”
“1.25美元。”富蘭克林不假思索地回答。
“1.25美元?你的店員剛才還說l美元1本呢!”
“這沒錯,”富蘭克林說,“但是,我情願倒給你l美元也不願意離開我的工作。”
這個顧客不甘心,又磨蹭了一會兒,見沒用,就說:“那麼,好吧,1.25美元,我買了。”
誰知富蘭克林說:“不,1.5美元。”
顧客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5美元?你怎麼又改了?”
富蘭克林說:“是的。到現在為止,我因此而耽誤了工作時間的價值要遠遠大於1.5美元。”
這人默默地把錢放到櫃台上,拿起書出去了。
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政治家給他上了終生難忘的一課:對於有誌者,時間就是金錢。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記住,時間就是金錢。假如說,一個每天能掙10個先令的人,玩了半天,或躺在沙發上消磨了半天,他以為他在娛樂上僅僅花了6個便士而已。不對!他還失掉了他本可以獲得的5個先令……記住,金錢就其本性來說,決不是不能增值的。錢能生錢,而且它的子孫還會有更多的子孫……誰殺死一頭生仔的豬,那就是消滅了它的一切後裔,以及它的子孫萬代,如果誰毀掉了5先令的錢,那就是毀掉了它所能產生的一切,也就是說,毀掉了一座英鎊之山。”
這是為成功學大師所普遍推崇的美國著名的思想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的一段名言。它通俗而又直接地闡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想成功,必須重視時間的價值。
拿破侖?希爾指出:利用好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天的時間如果不好好規劃一下,就白白浪費掉,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