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生環境及青少年時代(1 / 3)

第一章 出生環境及青少年時代

一、出眾的穆斯林後裔

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古文風極盛,世俗重文輕武,相習成風。所以明清兩代文才輩出,而武人則不多見。隻有在孫中山先生首倡革命以後,桂林才出了李宗仁、白崇禧兩位名將。形勢逼人強,這是一條真理。

李宗仁是桂林西鄉人,白崇禧是桂林南鄉人。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們兩人推誠相見,攜手合作,甘苦與共,患難相扶持,久經考驗,老而彌篤。於是李、白遂揚名於人口,友情事功,相得益彰。

公元一八九三年三月十八日,白崇禧出生於桂林六塘山尾村一個回民的家庭。山尾村位於桂林到永福羅錦墟的公路右側。村舍倚山建築,白宅是全村最後一家。村後石山,平地崛起,作臥虎狀,頗具特色,識者謂此地將出人才。

白崇禧的始祖,根據“族譜”所載,原為伯篤魯丁,這是阿拉伯人的名字。原來自成吉思汗出兵中亞以後,打通了篤信伊斯蘭教阿拉伯人前來中國的大門。這些穆斯林一路從曆史上的“絲綢之路”進入西北高原,一路經印度洋、南海、東海而到上海、南京一帶,伯篤魯丁是從水路到南京定居的。

由於明太祖時禁止人民用外國姓,於是伯篤魯丁這一係乃改伯為白,白家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自伯篤魯丁傳十五代到白榕華,曾於清乾隆參加甲午科試,以進士出身,出任四川開縣知縣,調署茂州,直隸州知州,及年老退休,白榕華遂定居桂林南郊山尾村。

白榕華傳十八代到白崇禧的父親誌書,早年也讀過書,因習作聯句所用音韻與其師白石意見相左,遂憤而棄儒從商,在桂林西鄉蘇橋墟開永泰林雜貨鋪,生意尚好,家裏過著相當富裕的生活。

白誌書年三十五歲時與桂林西鄉羅錦墟馬全記的長女結婚,婚後生子女成長者男四人,即崇勳、崇倫、崇禧、崇祜。另女三人,長女年妹適海,次女德貞適馬,三女三妹適傳。

白崇禧年十歲時,其父誌書因腦溢血逝世。永泰林的賬房李瑞芝以白家兄弟年幼,不知經營業務,一麵侵吞所有資金,另一麵又據白家所放外債為己有。結果促成債主臨門,白家被迫變賣家產來還債。自此家道中落,生活日趨困難。

曾任廣西人民政府副主席的白崇禧老師李任仁說,白崇禧是他所辦會仙小學堂的第一班學生。白崇禧因父親早死,家道貧寒,完全倚靠海家的姊夫上街賣牛肉,和年妹姊在家做針線來供給他讀書,有時連文具也是老師贈送的,所以白崇禧過著一個非常不愉快的童年生活。

後來,白崇禧飲水思源,感恩圖報,把他這位大姊的兒子海競強加以有計劃地培養:先送到日本士官學校習軍事,後又保送陸軍大學深造。抗戰後期,競強升到第四十六軍師長。一九四七年海在萊蕪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所俘,白崇禧又通過劉仲容要求周恩來將其釋放,所有這一切,都是對其大姊當年照顧情深的報答。

白崇禧少時就具有一種不畏強暴的性格,他九歲那一年,和六歲的弟弟崇祜在老師白蓮洲主持的私塾中入學,同學中有一個年十七的毛長林,平日以大欺小,常強令同學供給金錢食品,稱為“進貢”,眾皆隱忍而不敢聲張。毛長林曾打過崇祜,白崇禧以體力不敵,不敢同他鬥力,遂與崇祜密謀,對此人隻能鬥智以取勝,蓄謀伺機行動。

一日下午放學,崇禧緊跟在毛長林之後,乘他下五級石階之際,便出其不意,從後用力一推,使毛長林沿石級滾下,遍體鱗傷。白崇禧還踢他兩腳,然後躲到他家後麵的山岩內,叫崇祜回家報告情況,曆數毛長林在塾內種種惡行,非懲罰他不足以平眾憤。他的父親對此不予深究,但仍賠償毛家醫藥費用。

毛長林的家長向老師控告白崇禧,白蓮洲為維護紀律,將白崇禧施行棍責,同時嚴誡毛長林以後不得再有欺侮同學行為。從此以後,毛長林自知斂抑,不敢強收“進貢”了,人心大快。

白崇禧與弟崇祜在白蓮洲的私塾就讀年餘,會李任仁、呂元甫在會仙墟創立會仙小學,推行新式教育,該校距山尾村僅三華裏,白崇禧遂轉學會仙,成為李任仁的入門弟子。李任仁字重毅,為進步知識分子,以後變成國民黨的民主派,白崇禧經常就重大問題征詢他的意見。但又不完全聽他的話,這是後事。

一九〇七年,白崇禧以十四歲虛報十五歲考入桂林陸軍小學,那時報名應試的有千餘人,在取錄的一百二十人中,白崇禧名列第六,這顯示他早年已有異秉,取得考官的重視。

白崇禧得入桂林陸軍小學,是他一生事業奠基的起點,因為那時的桂林,不僅是廣西省會所在,而陸軍小學又成為革命誌士集結的中心。回顧孫中山先生自一九〇五年在海外組織同盟會後,次年即派黃興來桂林發展革命組織,陸小總辦蔡鍔,青年教官林虎(1887—1960,1906年加入同盟會。1919年任粵桂邊防軍總司令。1947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員。解放後,先後任廣西省政協副主席、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並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鈕永建等相率加盟。他們創辦《武學報》,鼓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白崇禧入陸小後受其影響,與同學們紛紛剪去長辮,表示傾向革命。但是非常不幸,白崇禧入陸軍小學不及三月,即患惡性瘧疾,這種病起初發冷,然後發熱。當時還缺乏對症藥品,白氏臥病一年,終於申請退學。其後崇禧與弟崇祜考入廣西初級師範,屢試名列第一,被指定為領班生。

當時有一同學叫何樹信,以“城內人”自炫,而叫崇禧、崇祜為“鄉下人”,表示他自己高人一等,白崇禧不予理會。一日,崇禧自外歸來,見何樹信在寢室內以惡言罵崇祜。白崇禧問:“什麼事?”何樹信向他眨了一眼,說:“呸!鄉下人!”

白崇禧不禁大怒,一拳把他打倒在地,還踢上兩腳,表示他不能忍受任何人的屈辱。何樹信挨打後,去報告校長。

後來學校當局調查事情真相,以為白崇禧不該打人,而何樹信也不該欺侮同學,結果把白崇禧記大過一次了事。

二、參加北伐學生軍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了。這一次革命帶動了多少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當時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桂林,立刻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原廣西巡撫沈秉堃(1862—1913,武昌起義後,被推為廣西都督,旋受副都督陸榮廷的排擠,後死於北京。)、藩台王芝祥(1858—1930,辛亥廣西獨立後被推為廣西副都督。後致力於社會慈善事業,任中華紅十字會總會會長,並創辦分會數十處。)見大勢所趨,緊跟各省之後,於一九一一年農曆九月十七日宣布廣西獨立,表示與遜清政府再沒有什麼關係。

廣西諮議局隨即推舉沈秉堃為廣西都督,王芝祥、陸榮廷為副都督。不久邕龍標統陳炳輝發出擁護陸榮廷的通電,陳是陸的部下,沈、王見陸以實力為後盾,急於上台,遂引故他去,由諮議局改名的省參議會,改推陸榮廷為都督。陸榮廷自此登上統治廣西的寶座,以迄十年之久。

當時桂林處於革命高潮的激蕩下,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一麵武昌陸軍中學派代表李作礪、任道方南來,向陸軍小學同學報告武昌首義的情況,並鼓勵廣西青年出以實際支援的行動;一麵湖北革命軍以漢口、漢陽相繼失守,來電告急,要求各省派軍赴援。在此情勢下,廣西決定任命趙炎午為廣西北伐軍統領,率混成協入湘直趨武漢。同時由陸軍小學同學組織廣西學生軍敢死隊,隨同混成協出發,參加北伐。

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因受經費限製,隻吸收一百二十人,李宗仁也是陸軍小學學生,因報名較遲,以額滿見遺,而白崇禧則被吸收進去了。隊員中有黃紹竑、伍廷颺(1893—1950,廣西容縣人。畢生興建設、辦實業,為振興國家實業建設、發展民族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夏威、俞作柏(1889—1959,廣西北流人,中將銜,桂軍高級將領,民主人士。1911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1924年征討桂係陸榮廷戰役,又隨李宗仁、黃紹竑的“定桂討賊聯軍”驅逐了陸榮廷殘部。)、梁瀚嵩、呂煥炎(1890—1930,國民黨陸軍中將。新桂係將領。曾任李宗仁部第五縱隊司令。1929年10月隨俞作柏、李明瑞反蔣時,被蔣介石收買,倒戈擁蔣,被蔣任為廣西省政府主席兼第八路軍副總指揮。同年12月去職。1930年6月在廣州遇刺身亡。)、梁朝璣(1892—1969,陸軍中將,桂係重要戰將。1926年後,曆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三師師長、陸軍第七軍副軍長 。抗戰時期,任廣西綏靖公署中將參軍、桂南行署主任等職。1949年赴台灣。)、李朝芳、蒙誌等等。後來他們在統一廣西及北伐戰爭中,都成為桂軍中的高級幹部。

白崇禧的母親知他參加北伐學生敢死隊,囿於當時“好仔不當兵”的傳統成見,表示堅決反對。出發的前夕,崇禧得弟崇祜密告,謂母親將派兩位哥哥在桂林北門城口把守,屆時強迫他回家。白崇禧臨行時,遂將武器裝具托同學代帶出去,自己則著便衣從西門出城,繞過老人山、溜馬山,到北門城外廣場與大隊會合,家人卒無可奈何。

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北上之際,廣西各隊學生列隊歡送,打鑼打鼓,燃著鞭炮,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之概。

白崇禧那時十八歲,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現在他肩上荷“七九”步槍一支,腰間綁著一百五十發子彈的彈帶,在黑呢外套外麵,還背著羊毛氈、水壺、飯盒和雜囊等等。身負重載,長途行軍,一到永州,白崇禧和多數同學的腳跟已為草鞋所擦破了。

尚幸到了永州,白崇禧和一些同學被派押運輜重乘民船經湘江直往長沙。到長沙後又改乘輪船經洞庭湖出長江,到漢陽的蔡甸登陸。時清軍據守漢口、漢陽,與武昌方麵的革命軍隔江對峙。廣西北伐軍和學生敢死隊,奉命在蔡甸到梅花山一帶配合南軍作戰,威脅敵方側後。

時南北醞釀議和,戰事已近尾聲,但前線警戒仍然不敢稍有疏忽。一夜,白崇禧被派擔任步哨。時適朔風怒號,大雪紛飛。俄頃之間,他已變成一個雪人。但因初上前線,內心無限興奮,倚靠滿腔革命熱情抵禦了寒流的侵襲。

不久和議成立,南北停戰,廣西學生軍調駐孝感。嚴冬已過,春天到來,一片和平景象,白崇禧和同學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一日,湖北都督黎元洪前來孝感勞軍,看到學生敢死隊穿得寒酸,特犒送酒肉,並津貼每名學生十元銀洋。學生們向來自負,不受政府津貼,隻收其酒肉,而璧還他的現款,頗為人們所稱道。

不久,白崇禧和同學們奉命到漢口集中,他們第一次乘搭火車南下,心裏有說不出的興奮。他們一到漢口,首先是渡江遊黃鶴樓,白崇禧登樓遠眺,吟著“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詩句,俯仰大江南北偉大河山的自然景色,不僅發思古之幽情,而且頓興澄清海宇之誌。他的心胸豁然開朗了。

一周以後,廣西學生軍乘拖輪到南京,編入陸軍入伍生隊受訓。半年以後,又被送回武昌,入陸軍預備學校,它的前身是陸軍中學,所授課程約等於今日高中及大學一年級的程度,為期三年。畢業後,白崇禧被派到北苑盧永祥的第十師入伍半年,其目的是要了解部隊生活。

一九一五年,白崇禧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此時校長是曲同豐,他是辦軍事教育的名宿,相當取得保定學生的信任。袁世凱自攘奪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坐上了總統的寶座以後,意猶不足,醞釀稱帝。袁世凱鑒於保定軍校在校二、三期學生都是南方人,並且大多數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實際行動,對他們很不放心,於是借故將曲同豐調開,另派自己的心腹親信王汝賢來做保定軍校校長。後者不學無術,同學們都鄙視他。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凱布置就緒,下令稱帝。三十一日,公布明年為洪憲元年,這一帝製鬧劇深深引起了保定軍校學生們的憤慨。這時日本人辦有一份《順天時報》,公開反對帝製,目的在挑動中國內亂,而頗為保定學生所愛閱。王汝賢以為看《順天時報》的人,便是反對帝製的革命黨,於是嚴加防製,卻因此掀起軒然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