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外放華中“剿總”的內幕(1 / 3)

第十五章 外放華中“剿總”的內幕

一、白崇禧不願李宗仁競選副總統

正當蔣介石在軍事上對白崇禧有所借重的關鍵時期,李宗仁忽然決定競選副總統。這事使白崇禧大吃一驚,因為無論李宗仁競選結果如何,都會影響到白崇禧和蔣介石的關係。因此白氏聯絡黃紹竑函電交馳,對李宗仁實行勸止。

曆史是一麵鏡子,溫故可以知新。回憶一九二七年八月上旬,蔣介石反攻徐州失敗,而武漢方麵的唐生智又要東征討蔣。那時,馮玉祥虎視中原,自願出來調處寧漢關係。那時,何應欽、白崇禧、李宗仁三人,手握南京方麵兵權,勸蔣氏接受馮玉祥的調停。蔣介石因此憤而下野,事後自承他之退職係受李、白的威逼所致。

蔣介石自吃過這一次虧,對李、白的“一箭之仇”,亟圖報複。一九二八年,他坐上了“國府”主席的寶座以後,即定下了“聯胡倒桂”的大計,這在上麵已經說過,這裏且不贅述。而今隻說抗戰以後,白崇禧應蔣氏之邀,到南京任參謀總長而國防部長,而李宗仁則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一在中央,一在地方,分而治之,目的在不使他們形成威脅態勢,以免重演一九二七年八月所發生的事件。

白崇禧對蔣介石的處心積慮十分清楚,為要保持蔣介石目前對他信任之專,自不願受到別的政治因素所幹擾。而李宗仁所以競選副總統,恰巧是外因超越內因而起作用,若幸而成功,則白崇禧的地位,必將受到影響,自不待言。這就是白崇禧不願李宗仁出來競選副總統的原因。

二、李宗仁參選是美國中途換馬的體現

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四日,美國特使魏德邁在南京蔣介石官邸發表了《中國複興有待於富於感召力的領袖》的聲明以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即受命去華北視察,目的在於物色蔣介石以後的接棒人,任務異常重大。

司徒雷登到了北平以後,與他以前主持校務的燕京大學以及清華、北京大學師生接觸頻繁,要他們對當前國是提出意見,集思廣益,無孔不入。一九四七年九月八日,司徒雷登從南京向馬歇爾國務卿提出一項報告,他說:“象征國民黨統治的蔣介石,其資望日趨式微,在華北知識分子中,甚至被視為過去的人物;李宗仁則資望日高,關於說他對國民政府沒有好感的謠傳,不足置信。”(美國務院:《中美關係白皮書》。)司徒雷登的意圖十分明顯,他簡直要李宗仁來接替蔣介石了。

十月中,李宗仁就把他的一個親信程思遠從南京召到北平,告以明春在一屆國大中競選副總統的雄圖大計。幾天以後,程思遠從北平回到南京,他的皮包裏帶有李宗仁分致蔣介石、吳忠信的親筆信;李宗仁在致蔣氏函中申述他的競選意願,但可否仍聽蔣介石的裁決;李宗仁另外函托吳忠信在蔣氏麵前善為說辭,以促其成。

此外,李宗仁還有一封火漆密封的致司徒雷登函,李氏叫程思遠親自交給司徒雷登的私人顧問傅涇波。司徒把傅涇波從小養大,視如己子,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十分清楚,李宗仁的競選出自司徒雷登的慫恿和支持。

白崇禧從程思遠口中得悉李宗仁的計劃,不禁嚇了一跳,他說:“這事冒的風險太大,如果不幸而失敗,則將何以善後?!”白崇禧與在上海息影的黃紹竑取得聯絡後,即與李宗仁打長途電話,建議李宗仁最好競選五院中的監察院長,如李氏有意於此,他即交代廣西選李宗仁為監察委員,以便進而競選院長。但李宗仁不聽,仍囑程思遠積極進行競選準備工作如故。

白崇禧原來曾提出主張,打仗時期不宜行憲。看來,他的主張是正確的。在第一屆國民大會召集的前夕,作為國民黨後台的華盛頓當局,曾命司徒雷登對當前軍事形勢作一估計。一九四八年三月八日,司徒雷登報告美國國務院說:“南京政府在東北地區隻占百分之一,在黃河以北也不超出百分之十或十五。在長江以北,強大的人民解放軍已經進入大別山區,國民黨軍處境困難。

“在各個戰場均被迫處於守勢,民心士氣敗壞已極。在如此令人吃驚的情形下,需要有振奮人心的領導,迄今這種領導遲遲未能出現。情況日益緊迫,蔣委員長必須做出決定,但他卻囿於成見,未能采取積極改革措施。我們認為,用和談解決的辦法,包括促使委員長退出政治舞台,似乎還不能說完全無此可能。”此時而有此一打算,這就是司徒雷登推動李宗仁出來競選的政治背景,證以後來他在孫科組閣時所提的意見,益信而有征也。

三、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由來

蔣介石對李宗仁要求競選副總統,一直保持沉默。一直到一九四八年三月十六日,蔣氏召見孫科,說黨將提出他為第一屆副總統候選人,要孫科進行一切必要的準備。蔣氏並授意CC頭子陳立夫,要他在國大黨員代表中組織黨團,為孫科助選。

白崇禧得訊,對程思遠作出了下麵的估計。他說:“孫科是總理的哲嗣,又是現任國府副主席,李德公不是他的敵手。其次蔣介石為總統當然候選人,他的副手應當是一個文人較為適宜。德公也是軍人,其條件當不如孫哲生那樣優越。再次,孫哲生是廣東人,當然得到粵籍國大代表的充分支持。而兩廣分裂,則削弱了德公的基本票。”說到這裏,白崇禧慨然曰:“我們隻好力盡人事罷了。”言外之意,即毫無把握。

三月下旬,李宗仁從北平來到南京,住進國防部設在大方巷二十一號的招待所。李宗仁對競選進行了幾個月的準備,在費用上早有了著落,即由廣西省主席黃旭初和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分擔。這一點不勞白崇禧費心,但他必須對李宗仁競選給以精神上的支持。實際上,白崇禧的大悲巷雍園一號公館,即等於李宗仁的競選總部,凡是重要會商都在那裏舉行。

蔣介石一心一意支持孫科競選,他堅持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必須由黨提名,借此來杯葛李宗仁。不料此時在國民黨陣營內出來競選副總統的除李宗仁外,還有於右任、程潛。於是,李宗仁就與於、程兩氏成立攻守同盟,反對副總統候選人由國民黨提名,而應由國大代表連署提出。於右任、程潛跟孫中山革命,是國民黨的元老。情勢發展至此,蔣介石隻好收回成命,取消副總統候選人由黨提名的辦法,這是蔣介石的威信第一次在國大中受到的致命打擊。

蔣介石對此形勢,十分惱火。他在四月四日於丁家橋舉行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上憤然地說,他自己不當總統候選人,並建議首任總統由一個黨外人來擔任。蔣氏還說,這位黨外候選人必須具有下列條件:一、在學術上有成就者;二、在國際上有聲譽者;三、曾對國家有貢獻者。當時人們以為,蔣介石心目中的候選人就是胡適之。

臨時全體會議對蔣介石不任總統,眾論紛紜,莫衷一是。最後,會議作出決議,授權中央常務委員會去考慮。四月五日下午舉行的中央常務委員會議,由張群、陳布雷、陳立夫去征得蔣介石的同意,作出了這樣的決議:“確認國家現勢需要總裁的領導,本屆國大仍推總裁做總統候選人。唯國民大會應製定特別條款,授權總統得在特定時期執行緊急處置的權力。”一句話,蔣介石要把責任內閣製變成總統製。這就是四月十八日國大十二次大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由來。

四、李宗仁在國大打敗了蔣介石

四月二十三日,國民大會開始選舉副總統,李宗仁得七百五十四票,孫科得五百五十九票,程潛得五百二十二票,於右任得四百九十三票。由於他們均未獲當選的法定票數,依選舉法將前三名即李宗仁、孫科、程潛於次日進行第二次選舉。

二十三日下午,蔣介石驀地召見賀衷寒(1900—1972,國民黨著名特務,國軍政訓係統負責人。1950年,賀衷寒出任國民黨交通部長,為台灣交通事業的發展和日後經濟起飛打下了相當良好的基礎。)、袁守謙,要他們幫助程潛競選,並下條子撥給一筆巨款作競選費。蔣氏的意圖並非協助程潛,而是想利用程潛同李宗仁來一場鷸蚌相爭,而使孫科坐享漁人之利。

二十四日,第二次選舉結果:李宗仁一千一百六十三票,孫科九百四十五票,程潛六百一十六票。李宗仁雖得票較多,仍不夠法定的多數。依法應進行第三次的選舉。

二十四日下午,蔣介石再次召見賀衷寒、袁守謙,要他們把程潛的票全部改投孫科,賀、袁雖麵有難色,還是照辦了。但程潛認為蔣氏公然幹預他的競選活動,憤激填膺,當晚即聲明放棄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