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抗戰勝利以後
一、蔣介石在受降問題上的錯誤決定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曆史走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抗戰勝利前夕,八月十日,白崇禧聆悉延安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向所有解放區軍隊命令:限期解除當地日軍武裝。他立刻寫信給蔣介石,分析當前國軍形勢,他指出形勢有利於共軍,而不利於國民黨軍,因為抗戰後期,國民黨軍主力集中於西南、西北地區,而八路軍則在敵後開辟了許多解放區。他們今日向敵占城市和交通要道進兵,遠較國軍迅速便捷。為扭轉此種不利形勢,白崇禧建議:軍事委員會應令各部隊向淪陷區加緊進軍,爭先從日軍手中收複所有敵占點線,俟接收工作完成後,再接受敵軍投降。
蔣介石部分地采納了白崇禧的建議,於八月十一日發布了三道命令:第一道命令給國民黨部隊:“加速進軍”,“勿稍鬆懈”。第二道命令給淪陷區偽軍:就地“維持治安”,“趁機贖罪”。第三道命令給八路軍:就地“駐防待命”,“不得擅自行動”。唯後者卻受到朱德總司令的抵製。他複電稱:十一日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違背民族利益,表示堅決拒絕。
白崇禧原向蔣介石提出“先接收後受降”的建議,但蔣氏並不真正理解白崇禧的深意,從而做出了一項錯誤的決定。九月三日,蔣介石即劃分全國為十六個受降區,命令日軍向指定的地區集中,向指定的受降官投降。此項受降工作,到十月上旬基本完成。
這樣一項受降措施,給國民黨帶來了厄運。因為日軍一接到受降命令,就分別向指定地區集中,而國軍還在西南後方,空運、水運費時,往往在國軍未到以前,日軍即已撤退,以致全國的主要交通線,包括平漢、津浦兩鐵路,完全暴露於八路軍攻擊之前。
八路軍乃充分利用這種時間和空間的真空狀態,以遊擊部隊廣泛運動於淪陷區,爭先控製日軍前所占領的區域,從而取得了地理上的絕對優勢。當抗戰結束時,中共控製的解放區不過是五十七個縣,而在一年以後竟擴展到三百一十個縣,這都是蔣介石在受降問題上不考慮白崇禧建議所招致的後果。
二、白崇禧反對蔣介石的整編計劃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即決定開始整編全國軍隊。這是出自軍政部長陳誠的建議,白崇禧期期以為不可,他對蔣介石說:回憶一九二八年七月在北平小湯山舉行的裁兵善後會議,他曾堅決反對裁兵,並提出了以殖邊替代裁兵的辦法。如果當時統帥部考慮他的意見,則一九二九年以後的連年內戰可以避免,以後也不致引起日寇侵略,一為之甚,其可再乎?!
白崇禧指出:“現在國共進行談判,但全麵和平未可預期。我們總不能一麵打仗,一麵裁兵。蓋編餘官兵若無妥當安置,即將釀成後患。此不能不予以注意。”但蔣介石那時深受陳誠所左右,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在重慶召開“複員整軍會議”,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六日,又在南京召集第二次會議,決定第一期“複員”軍官十五萬人,士兵一百萬人。並將五十八個軍整編為師。這一切與國共之間整編方案毫無關係,完全是國民黨方麵的單行道。
編餘軍官怎樣處理呢?在全國各地一共設置了二十九個軍官總隊,另外還有三個分隊。這些軍官總隊一至二十歸中央訓練團負責,其餘的由所在省訓團負責。軍官總隊收容的軍官認為他們在抗戰八年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怎麼可以一旦抗戰勝利,即使他們投閑置散?!想念及此,憤激填膺,因而索性離隊走單幫,砸戲院,有的甚至到孫中山陵墓哭訴,弄得舉國騷然,影響社會秩序。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派美軍參謀總長馬歇爾為特使,來中國調處國共關係。當時,由馬歇爾和國民黨代表張治中、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組成最高軍事三人小組會議,到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五日,簽訂了《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依據這個方案,國共軍隊的比率,定為五比一,即在六十個師中十一個師應由共產黨領導。後因國共戰爭範圍擴大,統編方案卒未實施。
三、擊潰林彪部隊,乘勝欲搗佳木斯
一九四六年三月中旬,蘇聯紅軍撤出東北時,東北林彪共軍即乘勢占領四平。當時白崇禧奉命到四平督戰,迅將林部擊潰,繼而攻占長春、吉林,擬乘勝直追到佳木斯或滿洲裏,永除後顧之憂。
當白崇禧到四平下令追擊時,杜聿明即來到前沿指揮所把蔣介石的手令交給白崇禧,著令將軍事交給杜聿明繼續指揮,並令國軍不得越過遼河。據報長春附近尚有便衣紅軍六千,此舉以免引起衝突。
五月十九日,白崇禧從沈陽飛抵南京,向蔣介石力言在東北軍事方麵應作犁庭搗穴的打算,否則後患不堪設想。五月二十三日,蔣介石飛沈陽,約白崇禧同行。白氏主張應徹底肅清東北,故在達成此任務後,即以少數部隊布防,而抽調五個美械裝備師到華北,歸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指揮,綏靖華北地區,事畢再行調回。
蔣介石說:“六月一日,國防部成立,你回去接事。你的想法,我交給杜聿明去辦。”
實際上蔣介石並不想在東北作一勞永逸的冒險嚐試。五月二十四日他電南京馬歇爾特使,主張東北應實行停戰,及恢複交通;並實行統編方案。蔣介石回南京後,更頒布第二次停戰令,規定自六月七日起,東北各地停戰十五日。此一措施,予共軍以休整、補充及反攻機會。以此為轉折點,東北軍事形勢逐漸對國民黨不利。白崇禧在他的回憶錄裏指出:“當時若長驅北進,直下東北,消滅林彪,而後抽兵入關內,則對於整個大局或稍可改觀。”
四、有職無權的國防部長
一九四六年五月三十日,國防最高委員會作出決議:裁撤軍事委員會及一切軍事機構,在行政院下設立國防部,掌管軍政軍令等事務。六月一日,國防部正式成立,白崇禧任國防部長,陳誠任參謀總長。他們至七月一日始宣誓就職。
回顧一九三七年八月上旬,白崇禧由廣西去南京就副總參謀長職時,蔣介石曾於陵園官邸對在南京的黃埔學生明確地宣示:抗戰期間,最高統帥如有三長兩短,應由白崇禧做接棒人。信任之專,情見乎詞。現在蔣介石似乎實踐他的諾言了,白崇禧當了軍事委員會結束後首任國防部長。揆之實際,並非如此。
白崇禧原來反對改組軍事機構,他以為那時國共戰爭正在進行,和平並未實現。統帥部如要改組,費時失事,不能適應戰機的緊迫需要。白崇禧建議由何應欽的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去指揮軍事,以收駕輕就熟之效。但蔣介石不予采納,且派何應欽去聯合國當軍事代表,實際上等於流放。所以如此,是讓陳誠順利接收軍權。
國防部的設置,依照權能分開的原則,劃分國防部長和參謀總長的權力。意指國防部長有“權”,而參謀總長則有“能”。實際上並非如此。《國防部組織綱要》第五條規定:“國防部置部長一人,特任,其職掌如左:一、審定參謀總長所提關於國防需要之軍事預算及人員物資之計劃,提請行政院決定,並監督其執行。二、審議總動員有關事項。”又第七條規定:“國防部置參謀總長一人,特任,掌理軍事之一切計劃準備及監督實施,並有關國防之各種建議。但關於軍令事宜,秉承國民政府主席之命令;關於軍政事宜經國防部長提請行政院審定之。”依此規定參謀總長可以避過國防部長,直接受命於國府主席,統率陸海空軍。當然,陳誠也沒有這個權力。長期以來,蔣介石把軍隊緊緊抓在自己手中,絕不假手於人。蔣介石更建立一套“官邸作戰會報”製度,自己親自指揮作戰,這就是國民黨軍被迅速打敗的一個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