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蔣介石第三次引退前後(1 / 3)

第十七章 蔣介石第三次引退前後

一、蔣介石在下野前的布置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司徒雷登曾往訪蔣介石,表麵上是探詢蔣介石對於中共主席毛澤東所提八項條件的意見,實際上,是想了解蔣介石有無定下他的下野日期。但蔣氏對於個人進退問題諱莫如深,不肯表示,這使司徒雷登非常失望。

十五日,司徒雷登派傅涇波在晚上去傅厚崗密訪李宗仁,告以蔣介石尚待決定是否下野,李宗仁應速做準備,前往漢口與白崇禧會合,俾造成一種態勢,逼蔣早日下台。美使館已查悉蔣介石對李宗仁有暗殺布置,因此司徒雷登大使已把他的四引擎座機從上海調到南京,一旦時機成熟,將使李安全離開南京。十八日,李宗仁派程思遠飛漢口,把這一訊息告訴白崇禧,白氏說:“張軫與劉伯承有聯係,促我們武漢盡快有所行動,時機迫切,不容稍緩,恐怕我們不能等候德公來到了。”那時白崇禧左右有李品仙、 夏威、李任仁、劉斐、邱昌渭、韋永成、張任民、劉士毅等。此外,白崇禧還在漢口黃陂街永利銀行樓上招待了三民主義青年團地方高級幹部周天賢、冠永吉、劉先雲等十多人,他們都對白崇禧提出的“謀和備戰”主張給予強力的支持。

十九日,蔣介石了解到武漢風雲有點不對。同日下午四時,即約了張治中、張群、吳忠信、孫科、邵力子、陳立夫等談話。蔣介石說:“我是決定下野的了,現有兩個方案請大家研究:一是請李德鄰出來談和,談妥了我再下野;一是我現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鄰主持。”過了半晌,沒人搭腔。於是,蔣氏就一個一個地問。

吳鐵城在被問到時,他回答說:“這問題關係重大,是不是應該召集中常會來討論一下?”

蔣介石憤然地說:“不必,我現在不是被共產黨打倒的,而是被國民黨人打倒的。”十分明顯又把這筆賬記在白崇禧名分上。

最後,蔣介石說:“好了,我決心采用第二方案。下野的文告應該怎麼說?大家去研究,不過主要意思要包含‘我既不能貫徹戡亂的主張,又何忍再為和平的障礙’這一點。”張治中推請邵力子起草,邵謙辭。蔣介石後來找陶希聖、陳方起草。

十九日,蔣介石令行政院發表朱紹良為福建省政府主席,方天(1902—1991,畢業於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1948年晉升中將軍銜。1949年底去台灣,後曆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防部參議。)為江西省政府主席;此外,蔣介石又以總統明令,委任薛嶽繼宋子文為廣東省政府主席,餘漢謀為廣東綏靖主任,朱紹良兼福州綏靖主任,張群為重慶綏靖主任,湯恩伯為京滬警備總司令。這是蔣介石在下野前重施其慣常進行的人事調動,其中最厲害的一招,就是把南京置於湯恩伯管轄之下。李宗仁形格勢禁,即使他上台主和,又能夠有什麼作為呢?

二十日晚上,白崇禧在漢口三元裏官邸召開會議。會上,白氏提出了李任仁起草的和平通電,準備明天見報,因為張軫催得太緊,不能再拖延了。正議論間,張治中打長途電話給白崇禧,說蔣介石決定明天下野,南京報紙已為此出了號外。俄頃,李宗仁也打電話來證實其事。白崇禧於是把議題集中在李宗仁上台以後的應有做法上。當晚決定了下麵這件事:一、程思遠和邱昌渭於二十一日飛返南京,助理一切;二、李宗仁在蔣介石離開以後,應繼任總統,而不是代理總統職務;三、建議以張治中為行政院長,以利於和談的開展;四、起用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統一指揮軍隊;五、國民黨應改組,清除保守勢力,使與李濟深領導的“民革”合流。

二、下野文告出了問題

一月二十一日,新任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把蔣介石、李宗仁兩人的文告送來給李宗仁過目。李宗仁看了一遍,認為沒有什麼問題,就簽名交給吳忠信帶回去。

下午二時,蔣介石在黃埔路官邸舉行茶會,與李宗仁、五院院長和國民黨中常委話別,蔣氏印發了他的下野文告在會上傳閱。CC中常委潘公展、田昆山先後發言,他們指出蔣介石任總統是國民大會選出來的,他辭職也要由國大批準。在此以前下野則不能生效,因而主張把有關他下野的一句刪去。蔣氏對此意見也點頭同意,但孰料這樣就出事了。

下午四時許,程思遠、邱昌渭從漢口飛抵南京大校場機場,剛巧碰到李宗仁,他那時正來為蔣介石送行,遂同車入城到傅厚崗官邸。才坐定,白崇禧的長途電話來了。白氏盛氣地對程思遠說,他從廣播裏聽到蔣介石要下野,唯文中沒有一句關於他下野的話。這樣,德公上台的地位便很不明確,他怎麼能夠負責下去呢?

白崇禧的電話剛放下,司徒雷登的顧問傅涇波來訪李宗仁。他說,蔣介石的文告在今日下午舉行的官邸茶會中,經過兩個CC要求修改,最後決定把有關蔣介石下野的一段刪掉了。司徒雷登認為,蔣介石不下野,李先生怎能上台?大使對此深表關切,希望可予補救。

經過白崇禧、司徒雷登提醒,李宗仁才感到問題嚴重。程思遠建議請張治中、吳忠信來商。一會兒,張文白、吳禮卿兩人來到了。李宗仁把白健生、司徒雷登的意見轉述一番,並願聽取他們兩位的高見。

張治中說:“蔣、李兩先生的文告,今天上午已經簽過字,照理不能修改。所以在下午茶會中刪去的話是不合法的。”

說到這裏,張文白笑臉看著吳忠信說:“禮老,你是秘書長,可否請你把原有字句加上,以恢複文告的本來麵目!”

吳忠信聽了沉吟不語,過了一會兒,驀地變色厲聲對張治中說:“文白,你開我的玩笑,總統交給我的文件,我無權修改。如果你們把難題強加於人,那我這個秘書長就不再幹下去囉!”

吳忠信說完也不告辭,就拿著帽子匆匆而去,李宗仁、張治中麵麵相覷,不吭一聲。

晚飯後,孫科來傅厚崗,向李宗仁提出例行的辭職。李氏以白崇禧雖建議由張治中組閣,但張氏力辭,所以李宗仁對孫科表示慰留。李宗仁隨問孫科:“蔣先生的文告下午經過修改,應該如何補救?”

孫科說:“這是有關憲法解釋問題,應請亮疇先生前來一談。”亮疇即司法院長王寵惠,他是國民黨的法界權威,提出《戡亂時期緊急條款》就是他的主意。

不多一刻,王寵惠來了。他說:“蔣先生這一文告,應當有‘引退’字樣,但因為李先生的上台,尚未得國民大會追認,所以隻能認以‘代總統’名義行使職權。”王寵惠片言解決了問題,李宗仁邀他同去拜望張群,說明來意,張嶽軍遂搖長途電話到杭州找蔣說話,蔣倒很幹脆,同意照原文補發。

李宗仁回到官邸以後,由程思遠用電話告知中央社,說明理由,將蔣氏文告加入“和平之目的不能達到,人民之塗炭曷其有極,因決定身先引退,以冀弭戰銷兵,解人民倒懸於萬一”等句,重新播發,時為二十一日晚上九時。

程思遠將重發文告一事用電話告知白崇禧,但白氏對李宗仁文告中所說:“宗仁依據憲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代行總統職權”一語,仍不滿意,認為這個“代”字,意味著蔣介石的政治幽靈仍統治著南京政府。李宗仁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看來前途多艱,不能掉以輕心。

三、向美國人承認李宗仁的基本弱點

李宗仁上台以後,遭到左右兩方麵所施加的壓力,首先他為企求和平,指示行政院派邵力子、張治中、黃紹竑、彭昭賢、鍾天心(1902—1987,抗日戰爭時期,任廣東綏靖公署黨政處處長。後任“國大”製憲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等。1949年初被國民黨政府指派為國共和談的五位代表之一,未去參加。旋遷居香港。1958年去台灣。)為和談代表,等候中共方麵在雙方同意的地點進行和談。一月二十三日,中共的反應來了,新華社廣播了一項聲明:一、與南京政府談判,並非承認南京政府,乃因它尚在控製若幹軍隊;二、談判地點,俟北平解放後在北平舉行;三、反對彭昭賢為南京政府代表(彭昭賢為CC中委);四、戰犯必須懲治,連李宗仁也不能免。中共不承認南京政府的地位,那李宗仁代表什麼呢?中共這一態度,削弱了李宗仁謀和的號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