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 家 書
寄東魯二稚子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複茫然。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複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譯文】
金陵的桑樹枝青葉綠,蠶已三眠就要吐絲結繭了。想到任城的家,誰來耕種田地呢?春耕農種的事情,我來不及回去料理,船順著運河返回家鄉的歸期茫然難定。南來的春風吹拂起我歸家的心緒。我仿佛飛回到昔日的酒樓旁。樓東側的桃樹枝葉茂密,青翠欲滴。此樹原是我栽種。我離別它已三年了。現在桃樹大概與酒樓一般高了。可我的行程還未確定。我好像看到平陽嬌女靠著桃樹摘桃花,她見不到我的身影,傷心的淚珠串串滾落下來。小兒伯禽已與姐姐一般高了吧。姐弟倆在桃樹下徘徊,有誰來撫摩、愛憐他們呢?想到這裏不由得心煩意亂,內心憂慮如煎。我隻好取出一塊潔白的絹素,寫上自己無盡的思念,寄給遠在汶陽川的家人吧。
【題解】
這封以詩形式出現的書信,是李白離開長安,漫遊金陵(今南京)期間寫的。作者以景發端,由吳地的桑葉綠想到山東的家庭、田地、酒樓、桃樹、一雙失去母愛的兒女。李白以生動的筆觸,真切地抒發了思念兒女的骨肉深情。全詩情景並茂,想象奇麗,描寫細致入微,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李 白 小 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李白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701年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遊曆遍布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他到處遊曆,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複。
直到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若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李白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