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適 家 書
致族叔胡近仁
近仁足下:
久不通書甚念。唯每得家書,便見老叔筆跡,相思之懷因以小慰。正如老叔讀吾家書,亦可略知適近年以來之景況也。近來作博士論文草稿,日日為之,頗不得暇。故亦不能作書與老叔細談。
近來頗作詩否?昨在友人處借得《小說月報》觀之,深嫌其無一篇可看之文章。甚歎李伯元、吳趼人死後小說界之蕭條也。
適近已不作文言之詩詞。偶欲作詩,每以白話為之。但以自娛,不求世人同好之也。今寫二首呈政,以博故人一笑而已。
孔 丘
知其不可而為之,亦不知老之將至;
認得這個真孔丘,一部《論語》都可廢。
朋 友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老叔以革命詩讀之,可也。一笑。
適
九月四日
(注:此信1916年寫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胡 適 小 傳
胡適(1891—1962),漢族,原名胡洪騂、嗣穈,字希強,參加“庚款”留美考試後改名適,字適之,學名洪騂,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今安徽績溪上莊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曆史家、文學家,哲學家。
胡適5歲開蒙,在績溪老家私塾受過9年舊式教育,打下一定的舊學基礎。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學堂、澄衷學堂求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啟超、嚴複思想的較大影響。1904年到上海進新式學校,接受《天演論》等新思潮,並開始在《競業旬報》上發表白話文章。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考中“庚子賠款”留學生,赴美後先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後轉文學院。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唯心主義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並一生服膺。
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為新文學形式作出初步設想。“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陪同來華講學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譯二年多;與張君勱等展開“科玄論戰”,是當時“科學派”丁文江的後台。從1920年至1933年,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的研究考證,同時也參與一些政治活動,並一度擔任上海公學校長。抗日戰爭初期出任國民黨“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抗戰勝利後,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寄居美國,致力於《水經注》的考證等工作。後去台灣。1954年,任台灣“光複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7年,出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台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髒病去世。
胡適著作很多,又經多次編選,比較重要的有《胡適文存》、《胡適論學近著》、《胡適學術文集》等。
胡適的白話詩
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鼓吹白話文學的“八不主義”:一不言之無物,二不摹仿古文法,三不講求(拘泥)文法,四不作無病呻吟,五不用濫調套語,六不用典,七不講對仗,八不避俗字俚語。他以創作許多白話詩歌實踐著自己的文學主張。1916年8月23日胡適寫了首詩叫《朋友》,據說是我國第一首白話詩,發表於1917年2月號《新青年》雜誌上,詩題改為《蝴蝶》:“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這首詩,講平仄,講對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詩意淺露,格調不算高雅,但在當時封建禁錮幾千年餘威未盡的情況下,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大膽創新。所以後來胡適幹脆把他的白話新詩集命名為《嚐試集》。
胡適是一位著名的文字學家,他寫過一首關於文字方麵的白話打油詩:“文字沒有雅俗,卻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來同一字,聲音少許變了。並無雅俗可言,何必紛紛胡鬧?至於古人叫字,今人叫號;古人懸梁,今人上吊;古名雖未必佳,今名又何嚐少妙?至於古人乘輿,今人坐轎;古人加冠束幘,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轎作輿,豈非張冠李戴,認虎作豹?……”(見《胡適文存》第一卷)這樣深入淺出、詼諧幽默地介紹古今文字知識,將文言文與白話文對照,確實妙趣橫生。
胡適還寫過政治白話詩。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前後,蔣介石和汪精衛聯名邀請全國各界名流學者到江西廬山開談話會。7月11日談話會上,蔣、汪發言後,胡適慷慨激昂,發表了一通抗日救國演講。在座的胡健中聽後,即席賦詩一首:“溽暑匡廬盛會開,八方名士溯江來。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陳辭又一回!”
言語中頗含戲謔之意。胡適也隨手寫了一首白話打油詩回贈:“哪有貓兒不叫春?哪有蟬兒不鳴夏?哪有蛤蟆不夜鳴?哪有先生不說話?”四句反問,信手拈來,類比生動,饒有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