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兒時苦難(1 / 2)

讓我們回到1989年,這個叫錦繡這個小女孩究竟經曆了什麼。樹有根,水有源。而人有生命的初始。89年的小縣城,隻有一家醫院。而那時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摩托車還很少。這時改革春風,雖然改變了很多地方,但帶給這座小城的變化並不多。

而錦繡就是在這一年出生的,帶著父親和母親的期許而出生了,錦繡的出生帶個家裏人的是非凡的快樂,

一個生命的降臨。一個小嬰兒是沒有什麼記憶的,不過給錦繡唯一的感受是母親楊翠華經常抱著照顧自己,而父親劉山因為是警察,經常晚上也需要加班,不過這些對於錦繡來說沒什麼印象,最難忘的就是父親給一個撥浪鼓,還有個小娃娃,除了這些玩具,印象最深最恐怖的就是家裏麵的老鼠,錦繡家的房子是平房,房頂上總會有老鼠打架,一會兒突然鬧給響動,經常把小錦繡弄醒,楊翠華隻好來回行走哄好錦繡,可是說不定什麼時候又被驚醒,那時楊翠華不過二十歲左右自己也有些害怕,為了應對這一點楊翠華曾經養了一隻貓,可誰知貓夜晚叫的更加淒厲,隻好作罷。隻好請鄰居家嫂子作伴。

錦繡從小就機靈聰明,說話也早。不覺間到了1992年,錦繡三歲,而且錦繡比同齡的孩子個頭要高一些而且特別聰明,鄰居們都羨慕楊翠華有個好女兒。

錦繡真正有記憶也是從三歲開始,在這年錦繡發現母親楊翠華的肚子漸漸大起來,圓的像個皮球一般,

讓一家人沒想到的是這次居然生了雙胞胎而且是男孩子。沒有經曆照顧錦繡,錦繡就被暫時送到爺爺家,

這就是錦繡的兩個弟弟,誌明和誌清。

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劉錦秀在五歲之前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爺爺奶奶家是距離縣城還有二百裏的山村了。偏遠隻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比起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一個小縣城算是偏遠地區,而與小縣城還距離200裏的小山村又是怎樣的偏僻和閉塞呢。劉錦秀一年才能和父母見幾次麵。在沒和父母見麵的時候總企盼著和父母見麵,見到父母後又害怕過不了多久父母就會離開,父母每次離開都有一種被拋下的感覺。心裏總是有些埋怨兩個弟弟的。

而幼小的她並不知道此時的家庭麵臨怎樣的困難,誌明和誌清這時已經暴露與別的孩子有些不同,兩歲居然還不會走路,去北京兒童醫院檢查,卻得知兩個弟弟不僅是雙胞胎,而且還得了相同病小兒腦癱,所幸的是大腦並未有損傷。弄的整個家庭是陰雲密布,自然也有些顧不上錦繡。

錦繡的父母一來是要四處求醫給弟弟們看病,二是要養家糊口,因為楊翠華剩下兩個兒子後並無充足的奶水,所以要買奶粉,那是最好的奶粉就是三鹿了。當時的三鹿並無質量問題,隻是太貴。而劉山一個月工資隻有500元,而買奶粉就要去掉300。

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變化無常的,在爺爺家這兩年錦繡過的不好不壞,隻是想爸爸媽媽。誰知在錦繡五歲這年錦繡沒了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