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1 / 1)

後 記

一個奇怪的現象。飛機炸,炸不倒,大炮轟,轟不垮的祖祖輩輩在城裏的家,一夜之間,拆了,倒了,挪到城外。金窩銀窩都不換的草窩,轉眼間不要了,住進了城裏洋房。城裏人含著淚出了城;城外人笑嘻嘻進了城,城裏城外大換班掉過個。有中年夫婦聽說樓房要拆,日不寧,夜不安,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相對而泣。有一老者久久佇立樓房遺址,肅穆默念。有人在遺址上祭拜“厝神”……驚天的巨變,由一種神秘和巨大的力量控製、支配和決定著。那麼,這種力量究竟是什麼呢?相信一時半會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作者退休前一年和退休後的幾年在多家私營房地產公司做事,參與舊城改造房屋拆遷等工作,目睹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和現象,感觸頗多。“‘厝神’不走合眾人之所願,居者有其屋為百姓之所望。”於是發乎於幽思,就有創作的衝動和欲望,就有小說《厝神》。寫作的初衷有三:其一,描繪一幅財富分配公平,人人平等,個個有情的理想社會的圖畫。把一群夢想致富的農民工帶上畫麵,讓一撥敢為的年輕人點明畫意。其二,當今法院裏挑大梁的是法院業餘大學畢業的“業大生”,出於感恩,塑造出公道為人,善於把法、理、情融會貫通公正辦案公平辦事的“業大生”形象。其三,房地產開發商一度口碑不佳,罵聲不絕於耳,其實,熟知其者才覺得他們有可欽可敬之處。他們創造輝煌殫精竭慮,幾經磨難,矢誌不渝;他們的膽識、智慧與魄力卓爾不群,與眾不同;他們的策劃與管理的才華出類拔萃,獨樹一幟。他們為眾多人就業提供條件和平台;讓百計千計的農民工住入高樓大廈,成為“城裏人”……為他們的可愛動了情思,於是落墨。

寫本小說是本人內心的需要,與義務和使命無關。都怪自己這顆心,太空了什麼都想裝。也奇怪這顆心,裝了還要想。想過去,想現在,想將來。想事,想物,想人,想一切能想的、可以想的東西……

小說取名《厝神》。在本書中“厝神”已不是原本“家神”的意思,而是一種意識,可與“公道”同日而語的一種觀念。當然,隻有讀罷這部小說才能悟到的。本人是這樣認為的。文中“公道死”是閩南人特有的口語,意即“公道極了”,如同“美死了”,“心疼死了”,“愛死了”,“高興死了”。

文中“公道死,炒蝦米”僅作為民謠開頭的音調,相仿“呼兒嗨喲”。

北方文藝出版社徐秀梅主任建議將書稿原名《公道死》改為《厝神》,用普通話更易為讀者所理解和接受,這一改對本書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更富寓意。欽佩之時深表謝意!

福建向榮集團、平和縣恒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企業家曾春茂先生關心支持本書出版,對本人鼓勵有加,在此表示感謝。許金坤設計封麵並題字,廣東高要市陳金先戰友支持給力,張朝暉、鄧景民、蔡偉強付出辛勞,蘇慧斌和吳巧玲女士打印本書稿部分章節,在此一並致謝。末了,還要說明一下,本小說純屬虛構,人物如有雷同,情節若有相似,純屬巧合,看官切莫對號入座。謝謝。楊文海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