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韓仲義先生從醫從教幾十年,出版過醫學專著,發表過多篇醫學論文,幾次被評為省地拔尖人才。他的業績已經夠搶眼了,又一不留神成了著名作家。他酷愛文學,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堅持業餘創作,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科普作品幾百篇,有二十多篇作品收入十幾部選集。先後出版北洋軍閥係列長篇六部,現代小說、紀實文學、報告文學五部,多次獲省、國家文學獎。是一位頗具實力的多產作家。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韓仲義把北洋軍閥人物納入創作重點,多次到天津、北京、山東、保定等相關城市查閱資料,采訪知情人,對北洋軍閥的發展軌跡、心路曆程有較深研究,有深厚的資料儲備和創作激情。他以智慧、才華和悟性孜孜以求,自強不息,終於獲得豐碩成果。

韓仲義年逾古稀,仍然堅持筆耕不輟。他做人低調,雖獲得不少榮譽和成就,但從不張揚。他崇尚杜甫兩句詩:“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追求真實價值,而非浮光掠影。在淺薄浮躁、物欲橫流的今天,這種精神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北洋軍閥時期是近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同戰國時期相似,是一個狼煙四起,社會動蕩的特殊時期。清廷衰微破敗,列強虎視眈眈,反清滅洋運動風生水起,北伐革命如火如荼,封建殘餘負隅頑抗,軍閥間擁合離拒、凶終隙末,交織成一幅雲譎波詭,光怪陸離的曆史畫卷,加速了中國貧窮、落後、半殖民地化。北洋軍閥禍亂中國短短十六年(1912—1928)中,國家元首(大總統、代總統、臨時執政、大元帥)更換七人八任,內閣總理、代總理更換三十多任。最短者隻任職六天。這種走馬燈似的權力更迭,是社會動蕩,政治勢力瘋狂角逐,帝國主義列強爭奪代理人的真實寫照。直係軍閥統治期間,雖然從客觀上不自覺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了現代軍事的雛形,但由於軍閥窮兵黷武,爭權奪利,加速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使中國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經濟崩潰,百業凋敝,使人民陷入深重苦難之中。

直係軍閥係列叢書,共三部,分別寫了馮國璋、曹錕、吳佩孚三個直係大軍閥,自1987年問世以來,深受讀者歡迎,累印十餘萬冊,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作者用翔實的史料、生動的文筆還原了一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形象。昔日風雲人物的興衰際遇、悲歡離合盡收眼底,其所附麗的時代風貌、曆史變遷,乃至整個近代史、國情史也了然於胸,曆曆在目。

一個事物孤立地看,往往很難發現它的價值,一部書也同樣。站在一定高度,透過曆史與現實的聯係與參照,去俯覽,去剖析,情況大不相同。直係軍閥係列真實地、藝術地再現了近代史上不光彩但不無教訓、不應忘懷的一幕。可謂繪聲、繪色、繪情。在曆史題材的創作中,真正做到“再現”很不易。尤其北洋軍閥盤踞中國的十幾年,天昏地暗,冥頑難辨,使人陷入一定的盲目性,使回顧和描寫這段曆史的人容易將傾向性與真實性對立起來,不惜曲解曆史;或為投合而隨俗、應景、效顰,不惜開曆史的玩笑。直係軍閥係列叢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力圖尋找出人物一生前後連貫的文化心理線索,以此把人物複雜的人生色彩複原為一個活的機體,一些看似矛盾的人格側麵,都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詮釋。其每部書的立意、選材、鋪排和著色都有自己思想上的追求和一以貫之的科學態度。作者對所處時代紛紜複雜的矛盾采取全景式寫法,將眾多人物和多樣的場景“調整成一篇完整的曆史”。對這一曆史時期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做了曆史性的藝術反映。這與近年來以搜奇獵怪為宗旨的某些曆史讀物大異其趣。

直係軍閥係列叢書的成就突出表現在作者全力創造藝術典型。曆史小說需要有立得住的人物,而且對人物形象的容量及價值的要求非同尋常。這三部書在慘烈的鬥爭中,不僅寫了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的政治心態史、文化心態史、感情心態史,還塑造了近代史上時有所聞,但並不被人熟知的形象,重現了他們獨特的政治經曆、生活道路、文化素養和最後命運。

三部書寫了大量曆史事件,通過主要人物帶出環境和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引出其與人物的關係。但作者始終把注意力放在事件中的人上使得這套書既具“智商”,又具“情商” 。書中軍閥、革命黨、清政府等相關人物多達幾十個,既不能采取“列傳”式寫法,又不能使人物淹沒在紛繁的事件中。陽夏之戰、 “二七”慘案、賄選醜劇,顛沛流離,炎涼落寞,都通過各色人等的態度、事件的變化和始末,演繹人物命運的深化。作者傾注的力量不僅在戰場上,更主要的在不見硝煙的場合,包括會議、斡旋、官場往來、感情糾葛等等。作者抓住呈現人物心靈的跌宕變化,使眾多人物在作者透視、聚集之下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