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樂章
歌壇往事說從頭
《毛毛雨》飄飄灑灑,跨過時空,越過時代,80年彈指一揮間。歲月流逝,滄桑巨變,當年流行歌壇許多人所共知的常識、故事都需要從頭說起了。
中國時代曲曆史之考源
1927年,時代曲登陸中國樂壇,這是時代的呼喚,曆史的必然。
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中國社會,要求“民主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已成為時代的呼聲。時代曲的基本特征是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它可以滿足人們用歌聲唱出內心的真情實感,表達愛與憎的強烈願望。時代的呼喚,國人的需要,是時代曲登上曆史舞台的中國社會自身的因素和條件。
20年代的中國,伴隨著經濟活動的“西風東進”,歐美和日本的戲劇、電影、音樂、歌舞也紛紛湧入中國。意大利的米蘭大歌舞團、美國的丹尼斯古典歌舞團、法國的鄧肯舞蹈團、日本的寶塚舞蹈團……都先後來上海演出,俄國僑民的業餘劇團常活躍在上海的舞台上,西方的流行音樂和歌曲也開始在上海流傳。外來的影響也催生了時代曲在中國樂壇的崛起。
黎錦暉以其超出常人的認識水平,代表著時代新潮的思想觀念。此時他的視野從少年兒童已進一步擴展到成年人,因為需要歌曲陶冶情操,享受美育,豐富生活的有更廣大的人群。於是,他開始為成年人寫歌,《毛毛雨》在他的筆下應運而生,這是中國社會不斷發展,文明進步的標誌,也是中國音樂追趕世界流行音樂發展步伐的重要一步。
“明月”的由來
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第一代的作曲家、詞作家和歌星多出身於“明月社”,“明月”稱謂的由來,是研究中國流行音樂史不應回避的課題。
1920年的中秋之夜,在北平鬥雞坑家中,和戲曲、曲藝、音樂界的朋友聚會時,黎錦暉提出成立一個民間的音樂團體,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皓月當空,千裏共嬋娟,人人能欣賞”,依此,他為這個團體定名為“明月音樂會”。
1921年,黎錦暉應上海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之聘,南下上海,任中華書局編譯所國語文學部部長及教科書部編輯,11月又任國語專修學校教務主任兼教員。為開展課外活動,他購置多種樂器,“明月音樂會”也正式開始活動。
黎錦暉在他1965年完成的回憶錄《我和明月社》一書中說:“在明月社的曆程中,由於各個階段必須適應環境,社的名稱不盡一樣。如‘語專附小歌舞部’、‘中華歌舞專門學校’、‘中華歌舞團’、‘明月歌舞團’、‘聯華歌舞班’、‘明月歌舞劇社’、‘明月歌劇社’等七種稱謂。而與社休戚相關的‘明月音樂會’,對內服務,對外負責,它的名稱始終如一。”七種稱謂的大致時間和經過是:
語專附小歌舞部 1922年1月,黎錦暉出任國語專修學校校長,為了實驗新編的課本和新的教學法,他在“語專”設立了附屬小學。此時,他的活動主要是宣傳、推廣普通話,創辦《小朋友》等兒童文學讀物,創作兒童歌舞表演曲……此期間他的創作還沒有進入流行音樂的領域。
中華歌舞專門學校 1927年2月在上海愛多亞路(今延安中路)966號宣告成立。開學不久,黎錦暉最早創作的成人歌曲開始在校園內傳唱,黎錦暉的創作開始由為孩子們寫作品,向為成年人寫歌轉型。這是黎錦暉1926年離開中華書局後,為推進歌舞事業而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培養新興歌舞人才的學校。5月開始以中華歌舞會名義對外演出,7月,黎錦暉發起舉辦“中華歌舞大會”。他創作的成人歌曲,由在歌專校園內傳唱到走上舞台,走向社會。
美美女校 為赴南洋巡演排練節目而組建,王人美、黎莉莉均在此時入校。
中華歌舞團 1928年5月,為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而組建。這是黎錦暉領導的中國第一個出國演出的民間歌舞團體,在南洋群島受到熱烈歡迎,為中國的新興歌舞贏得了榮譽,意義深遠,影響巨大。
明月歌舞團 1929年10月,黎錦暉和徐來、黎莉莉、王人藝由新加坡返回上海。辦完和徐來的婚事即開始籌建“明月歌舞團”。1930年初“明月歌舞團”正式宣告成立並很快移師北平,黎錦暉此時租住在北平東城棲鳳樓59號“京師第二蒙養園”,開始以“明月歌舞團”名義發廣告招生。
《北洋畫報》從3月30日開始一直對“明月歌舞團”的演出和活動進行跟蹤報導,一直稱這個演出團體為“明月歌舞團”。9月4日,《北洋畫報》副主編王秋塵,在他的《秋來明月滿春和》一文中說:黎錦暉所領導之歌舞團體,於西風初動時再度來津。該團體本為上海“明月音樂會”之旅行團,“歌舞團”一名辭,在黎氏認為原係一種臨時性質。此次來津,由津將赴大連,轉之沈陽。而此“旅行團”上之“明月音樂會”乃正式改為“明月歌劇社”,以歌劇社名義表演,在津此又第一次也。
從這“第一次”開始,接下來在大連(9月8日—14日)、沈陽(9月17日—21日)、撫順(9月23日)、長春(9月下旬)、哈爾濱(10月1日—10日)演出,均以“明月歌劇社”的名義。
10月末,演出全部結束,全體團員返回北平,新聞媒體12月中旬采訪回國探親的黎明暉時仍稱這個團體為“明月歌舞團”。
聯華歌舞班 由於“明月歌舞團”在平津、東北巡演影響巨大,聯華影業公司經理羅明佑,提出把“明月”收在“聯華”名下。1931年6月“明月歌舞團”正式改名“聯華歌舞班”,黎錦暉任班主任,班址設在上海愛文義路(北京西路)1298號。
這一年的3月,聯華影業公司尚未正式掛牌就以“聯華音樂歌舞學校”名義在滬招生,聶耳以聶紫藝的名字報考,和李果等五人被錄取。1931年秋,周小紅(周璿)經章錦文介紹進入“聯華歌舞班”。
明月歌舞劇社 “一·二八”之後,聯華影業公司提出停辦“聯華歌舞班”,經全體人員討論一致決議:重新組織起來,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團體維持下去。1932年3月29日正式與“聯華”脫離關係,改名“明月歌舞劇社”,成立“社務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黎錦暉還為此寫了一首《劇社勵誌歌》。
明月歌劇社 1933年初,“明月歌舞劇社”基本瓦解,隻留下白虹、黎明健、張靜、張簧、張弦等五人,為民營電台播音、作商品廣告、為舞廳伴舞。1934年上海《大晚報》舉辦“三大播音歌星競選”,白虹、黎明健、張靜仍代表“明月社”參賽,白虹奪得第一名,為“明月社”贏得了榮譽。
1934年末,黎錦暉見有些社員還沒有出路,又拿出自己的積蓄重新組建“明月歌劇社”。老社員除白虹等五人一直沒有離開外,又回來的有張其琴、張其瑟、嚴折西、羅靜華、薛陶、石磊、老鄺、袁大等人。1935年2月又招入一批新社員,有林琳、張薔薇、張帆、葉田田、方菲、遊泳、李白華、李白英、胡秋萍、胡秋潔等十餘人。同年秋,黎錦光、王人藝、譚光友等人從廬山南昌行營政訓處回來,要求再回明月社,還帶回來一個鮑誌超。1936年初嚴華也回到“明月”。
大中華歌舞團 1936年5月初,黎錦光從黎錦暉手中接過“明月歌劇社”,7月,他將“明月社”易名為“大中華歌舞團”,自任團長,請嚴華任副團長,經香港前往南洋群島巡回演出。隨團的演員有:白虹、張帆、張薔薇、林琳、葉田田、方菲、遊泳、李白華、李白英、譚光友、王人藝、張簧、張其琴、薛陶、許拂春、高茫生、鮑誌超,還有特約舞場樂師鄂達夫、韓恩澤等人。這次巡演至1937年5月結束,在巴達維亞就地解散。黎錦暉苦心經營的“明月”事業,15年間多次易名,以“中華歌舞團”開始,以“大中華歌舞團”結束,這個句號十分悲涼!
明月歌舞團1930年在平津和東北的巡回演出
1930年初—1931年2月,黎錦暉率領他重新組建的“明月歌舞團”赴平津和東北巡回演出近一年,演出的節目主要是他的歌舞表演曲和歌舞劇,同時他把1929年在新加坡創作的“百首家庭愛情歌曲”陸續推上舞台和觀眾見麵,使這些歌曲在所到之處廣泛傳播,此次巡演在中國流行歌曲發展的曆史上,和1928年的南洋巡演具有同樣的意義和價值。
北平棲鳳樓59號和中國流行歌曲
古老的中國,不知哪朝哪代,在北平的東城有一位美女被選入宮,美女入宮前居住的胡同被命名為棲鳳樓。棲鳳樓59號當時是京師第二蒙養園的地址,蒙養園的園長張裕生是黎錦暉的同鄉、同學,黎錦暉租下了蒙養園的部分房屋,把“明月歌舞團”的團址設在這裏,開始發廣告招生。
經過考試,第一批被錄取的王潤琴(王韻清),形象活潑可愛,聲音清脆甜美,13歲就寫了《寄給父親的詩》,經黎錦暉譜曲後成為她的保留曲目。
和王潤琴同時錄取的趙曉鏡(又名蘇菲亞)、胡笳、王寶今、張靜姝、王寶筠、安雅琴、於淑霞、周貴英、韓樹桂、於知樂、陳晴、萬美君等人,她們都是有一定歌舞天賦和素質的小姑娘,大家在學校裏都會黎錦暉的歌和舞,從上海跟黎錦暉來北平的王人美和黎莉莉作她們的小老師。經過排練,1930年3月30日下午16時就在真光劇場為安琪兒畫報社進行了募捐演出。這是“明月歌舞團”在北平的首場演出,演出的節目有歌舞劇《蝴蝶與少年》、《小小畫家》以及黎莉莉的《天鵝舞》和王人美獨唱的時代曲《賣花詞》,這是此次巡演最早亮相的時代曲。
黎錦暉還把《特別快車》配上動作,由趙曉鏡、黎莉莉、王人美、胡笳作為歌舞表演曲演出,在《北洋畫報》發表劇照時,旁邊還寫有“這就是特別快車”的字樣,特別快車是經常演出的重點節目。他的“百首家庭愛情歌曲”在巡演中亮相的,演出前都要在棲鳳樓59號的遊藝廳排練。演出《桃花江》時,因當時的“明月歌舞團”沒有男聲歌唱演員,他就安排黎莉莉唱男聲,王人美唱女聲,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1931年1月6日,美商勝利唱片公司為“明月歌舞團”灌錄了《舞伴之歌》、《桃花江》和《特別快車》的唱片,前兩首是黎莉莉、王人美對唱,《特別快車》是王人美獨唱,這是勝利唱片公司第一次為黎錦暉灌錄唱片。
黎錦暉的時代曲從棲鳳樓走向平津和東北許多大城市的舞台,棲鳳樓59號為中國時代曲登上曆史舞台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31年初,王人美、張其琴、胡笳、王人藝、張簧、張弦、張靜姝等人先赴上海。又由黎錦光主持招收了第二批學員,錄取的有白麗珠(白虹)、許曼莉、於思歌、於思詠、楊枝露、嚴勵、董西娜、英鳳貞(英茵)等人。這批學員3月22日由黎錦光、嚴折西帶隊赴上海,嚴華隨隊同行。這些經曆過棲鳳樓時代的人,許多人後來在中國的流行音樂史和電影、戲劇史、美術史上成為名家,他們是從棲鳳樓飛出去的“金鳳凰”。
嚴華沒有參加“明月歌舞團”的招生考試,赴上海前曾在棲鳳樓59號暫住。他對棲鳳樓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38年他和周璿回北平結婚期間,曾和周璿一起到棲鳳樓59號看望張裕生老人。嚴華的妹妹嚴斐,1932年等待嚴華來接她去上海進明月歌舞團前,也曾住在棲鳳樓59號,如今已93歲的嚴斐,仍念念不忘棲鳳樓。
新聞媒體對黎錦暉時代曲的評價
“明月歌舞團”以演出兒童歌舞劇和歌舞表演曲為主,新聞媒體的報導,內容也以評價兒童歌舞為主。《北洋畫報》的副主編王秋塵先生,對“明月”的演出跟蹤報導,曾連續發表有分量、有見地的文章,對“明月”的演出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這裏摘錄一段王秋塵評價黎錦暉時代曲的話,80年前王秋塵先生能有這樣的認識,實在難能可貴!
……即以情歌論之,如《愛的花》,本含愛惜青春之意;如《峨嵋月》,不過離婦悲楚之辭。如《我怎麼舍得你》,題目固香豔柔媚已極,而內含則勸夫從軍之曲,何嚐不委婉而悲壯!如《桃花江》,至多亦不過是男女相愛,發乎至情之歌而已。不能以《妹妹我愛你》、《一身都是愛》三五修辭略嫌委靡者,便掩其所有之長也。自有《詩經》便未嚐離過戀愛。自有《楚辭》,便有所謂《美人香草》。溫李之詩,香奩之體,以及於王實甫之《西廂記》,洪之《長生殿》,隻需翻開一本有音韻之文學,無處不是言情。言之不足,歌以詠之,由來有自,是詎可以罪歌舞團耶!
若夫個人行為,縱有時近於浪漫,組織方法,或有時苦於未周,是者僅枝節問題,與歌舞之本身無涉,又不可不知者也。人有嗤明月歌舞團不應揉合中西樂器者,應知中國今日之樂器,已盡非中國之所固有耶,有以采取小調加以改良為淺薄者,應知所謂“采風”以夫“民間文學”雲雲,非皆以山歌野調為珍寶耶?有以少女吟情歌為隱憂者,在正道的立場上論,誠有立足之理由;而在文學上論,則文學有文學之立場,又不能與衛道論並論也。
明月歌舞團,非無可評議之處,第評議之者,應從建設方麵著想。庶歌舞藝術,得以漸次茁長。若僅出之以譏諷,則失批評之本意矣。
這篇文章發表於1930年8月19日的《北洋畫報》第二版。
9月1日,“明月歌舞團”再次到天津,一位署名“淩影”的作者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記重見明月》,發表於9月4日的《北洋畫報》二版,值得記入曆史,摘要如下:
明月歌劇社再度來津,公演於春和大戲院,自經上次各報批評以後,早已引起本市士媛之注意,複以經理高君之布置得方,上座極佳,該社尊重輿論,故選材方麵益為審慎,吾人認為稍涉輕褻者,均拚而不演。
一日夜曾往觀,節目緊湊,時間經濟,賞鑒之心方濃,而紫幕已閉,使人留有餘不盡之意,較大戲中許多墊戲,坐到腰酸發倦者,自大不同,似正不必以多為貴也。
王人美女士《我怎麼舍得你》一歌,命意深刻,遣辭悲壯,而歌來淒涼幽婉,如見金戈躍馬,戎裝按劍,忍別佳人,揮淚就道,效命疆場,視死如歸之古斯巴達勇士。竊嚐論中國女子,柔婉有餘,勇武不足,悲哀輒擅勝場,激昂略嫌遜色,所謂無丈夫氣也。聆女士之歌或有聞聲興起者乎?
庚午七夕後二日觀明月歌舞於春和,偶成四絕寫奉秋塵兄一粲(君武)。
能開風氣複為師,群道黎家製作奇,弦意笳聲宗雅正,獨教明月有深知。(明月音樂會為黎錦暉君所創,以中西樂合奏,頗多新聲。論者稱為藝術界之異軍,非過譽也。)
毛雨清歌博眾歡,瓊愁瑤想自漫漫,天真流露無人識,藝事從來索解難。(黎莉莉女士美才麗質,時於歌舞中見真性情,一般社會獨賞其歌《毛毛雨》,非真知莉莉者也。)
驚鴻一舞影翩躚,舒黛回波劇自憐,更向畫眉人一笑,阿儂有福傲神仙。(薛玲仙女士舞姿絕美,為同社音樂組嚴折西君之夫人,薛舞時,觀個郎奏歐式之笳於台下,輒向之一笑。)
珍重雲英未字身,誰知淺笑是深顰,曼歌一曲生查子,多少台前隕涕人。(王人美歌《我怎麼舍得你》,曲首尾為朱淑真之生查子詞,宛轉歌來,淒豔欲絕。)
黎錦暉的時代曲,此次巡演中與觀眾見麵的還有《夜深沉》、《休息五分鍾》、《劍峰之下》等多首。
《北洋畫報》的跟蹤報導,澄清了一些被誤傳的史實
第一,嚴華沒有參加平津和東北的巡回演出。
近年來介紹嚴華的文章,多把嚴華參加“明月歌舞團”的時間說成是1930年,並說他參加了“明月歌舞團”平津和東北的巡回演出,這是一種誤傳。
1930年,“明月歌舞團”在天津演出時,嚴華和他的妹妹,當時在春和大戲院做領票員的嚴斐,經春和經理高士圻介紹,見了“明月歌舞團”團長黎錦暉,要求加入歌舞團。對嚴華的條件黎錦暉很滿意,隻是由於在一些學校、單位的演出繁忙,無暇處理此類事情,就要嚴華等待適當時機。1931年3月22日,“明月歌舞團”招收的第二批學員赴上海時,嚴華才隨隊同行,開始了他在上海60年的藝壇生涯。
第二,直到巡演結束,在“明月歌舞團”還沒有所謂“四大天王”的稱號,查遍《北洋畫報》等報刊對“明月歌舞團”的跟蹤報導,一次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說法。當年參加巡演全過程的王韻清大姐,以她的親身經曆也證實,巡演近一年,團裏沒有出現這樣的稱號。“明月歌舞團”如有“四大天王”,也應是“聯華歌舞班”以後的事情。
第三,黎莉莉的名字,從黎錦暉1929年在上海組建“明月歌舞團”時就已使用,1930年3月16日為安琪兒畫報社的募捐演出,《北洋畫報》的報導就有黎莉莉演出《天鵝湖》的內容,巡演期間,新聞媒體不斷報導的消息,她的劇照,都稱她為黎莉莉。但在黎莉莉2001年出版的自傳《行雲流水篇》中,黎莉莉自己說,她1929年在新加坡認黎錦暉為義父時取名黎明莉,1929年末回到上海進南洋高商英專讀書時,自己取名黎珂玲,1931年6月的“聯華歌舞班”時期,隨班到南京演出時,她為自己改名黎莉莉,“黎莉莉”三個字第一次出現在節目單上,一直沿用下來。
這一說法和《北洋畫報》報導的史實時間上不符,她是1930年在平津和東北巡演期間,以“黎莉莉”的名字成名的,如果1931年6月才開始使用“黎莉莉”為名,那1930年在平津和東北紅極一時的黎莉莉又是何人?當時的《北洋畫報》發表的黎莉莉的劇照有幾十張之多,應該可以肯定黎莉莉從南洋回到上海,再到平津和東北巡演,就已開始使用“黎莉莉”一名。
唱片業的三巨頭和流行歌曲
中國唱片業的三巨頭,指的是“百代”、“勝利”和“大中華”三家唱片公司。“百代”公司問世於1908年,由法國人樂濱生創辦。這個年輕人20世紀初帶了一台手搖的大喇叭唱機和法國出版的“洋人大笑”的唱片來到上海。他在上海的南洋橋一帶(今西藏南路)擺攤放“洋人大笑”唱片,聽一次10分錢。在笑聲中他賺了許多錢。
1908年樂濱生在南洋橋附近租了房子,開辦了“東方百代唱片公司”,銷售唱片和唱機。他從法國運來錄音設備,帶來錄音師,把中國著名的京劇和地方戲曲演員的名段錄下來,帶回法國製成唱片,再運回中國銷售,啟用“雄雞”商標,“百代”公司正式在中國起步。
1917年,樂濱生把“東方百代公司”遷至上海徐家彙路1434號,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生產唱片的外國公司—法商百代公司。這個地址延續80多年,一直是百代公司的所在地,直到近年才遷往上海欽州北路。
百代公司灌錄時代曲唱片,始於1928年。這一年的1月4日百代公司為黎錦暉出版了《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人麵桃花》、《賣花詞》和《桃李爭春》五首時代曲的唱片,暢銷國內,遠銷國外。
1930年,法商東方百代唱片公司被英國電氣實業有限公司收購,注冊的名稱是“英商東方百代有限公司”,亦稱EMI上海分公司,沿用“雄雞”商標。EMI是一個全球性的唱片公司,上海的“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作為EMI在東南亞地區的唱片出版製作中心,是我國和東南亞地區設備最新,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唱片公司,到1949年春節前後宣布停業,出版的歌曲唱片,有目錄可查的近萬首,對時代曲和電影歌曲的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年代,百代公司曾灌錄過一批“麗歌”唱片。“麗歌”不是一家唱片公司,而是“百代”的副牌,是用來推薦歌壇新人的。
和“百代”具有同等實力的是勝利唱片公司,20年代由美國RCA投資,在上海的平涼路1890號購地建廠,出版勝利唱片,以小狗“尼柏”作為商標,當時“百代”和“勝利”的競爭,被稱為“雞犬大戰”。
“勝利”最早灌錄的時代曲唱片,是1931年1月6日為“明月歌舞團”灌錄的《舞伴之歌》、《桃花江》和《特別快車》。當時的“明月歌舞團”沒有男聲獨唱演員,《舞伴之歌》和《桃花江》兩首男女聲對唱歌曲,由黎莉莉和王人美對唱,莉莉唱男聲,人美唱女聲。《特別快車》由王人美獨唱。唱片發行紅極一時,這是勝利唱片公司最早為傳播時代曲作出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