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以前,“百代”出版的時代曲唱片數量不多,灌錄時代曲唱片,使大批時代曲廣泛傳播的是勝利唱片公司。
30年代末期,“勝利”改組為“中國唱機有限公司”,由日本人控製了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在上海,“勝利”在與“百代”的競爭中已呈劣勢,東北淪陷區的唱片則主要由“勝利”錄製。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勝利”全部由日商接管,由於經營慘淡,40年代,“勝利”擁有的唱片模板,多數出售給“百代”,很多歌曲由“百代”以“雄雞”商標重新出版。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了勝利唱片公司,但未能恢複生產。1951年“勝利”改名為上海唱片製造有限公司,牌名“紅唱片”,1952年出版的第一張唱片兩首歌是《新中國的青年》和《墾春泥》,1953年2月並入上海唱片廠。
1917年,孫中山先生邀請日本人鏗尾慶三到上海創建了“大中華”唱片公司,廠址設在上海虹口區大連路。孫中山先生親自為這家唱片公司定名為“大中華”,注冊商標為“雙鸚鵡”。1927年,“大中華”由中日資本家合營改為國人自營。1928年初春,“大中華”為黎錦暉灌錄了《落花流水》、《春朝曲》等時代曲的唱片。1931年,“大中華”為黎錦暉灌錄了唱片100張,使黎錦暉歌曲的唱片形成了“批量”生產,促進了時代曲的廣泛傳播。1941年,“大中華”為日本侵略者所控製,抗日戰爭勝利後,“大中華”恢複了廠名和商標,但經營慘淡,上海解放後被政府接管。
“百代”、“勝利”和“大中華”,當年被稱為中國唱片業的三巨頭。除此,在當年的上海,還有“新月”、“高亭”、“蓓開”、“長城”、“北海”等多家小公司。這些小公司沒有廠房和錄音設備,要把錄製唱片的工作交給“百代”、“勝利”和“大中華”代為完成。經營這些小公司的人,多數努力把自己的公司辦出特色,辦出成就。1925年成立的高亭和1927年成立的蓓開唱片公司,30年代都曾錄製過多首黎錦暉時代曲的唱片,對時代曲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民營廣播電台、播音歌星和播音團體
20年代的上海,已是商品經濟極為發達的大都會,為了宣傳、推銷商品,1927年3月18日,上海新新百貨公司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廣播電台,許多商家也紛紛效仿,自辦電台,自行安排播音內容,在播出商品廣告的同時,為了吸引聽眾,就以娛樂節目招徠顧客。開始播出的娛樂節目主要是京劇、評書、彈詞和滑稽戲。進入30年代,由於流行歌曲極受歡迎,各民營電台的節目,轉向以播出流行歌曲為主,於是“播音歌星”作為一種“行當”應運而生。這些歌星分屬於不同的歌劇社、歌舞團、歌詠社,由這些播音團體的負責人組織他們到比較固定的電台播音。1933—1935年,播音團體風起雲湧,播音歌星成群結隊。1935年有一位署名“秋元二郎”的人曾撰文形容當時的情形:“電台林立的上海,隻要走在馬路上,到處聽到無線電的聲音,在空氣中不息地喧嚷著,彈詞、平劇、滑稽、歌唱,由你自己的耳朵去選擇,終覺得顧此失彼。現在,最受聽眾歡迎的是歌唱節目,因為聽的人容易了解,而樂器的音調鏗鏘,加以婉轉的珠喉,沉醉了不少的人們,所以聽的人最多,就是電台上沒有節目的時候,也要開機放歌唱的片子,以迎合聽眾的胃口。”這一段描述使我們可以想見,欣賞歌星們在電台演唱的流行歌曲,是當時人們文化生活和藝術享受的主要內容。
流行歌曲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傳播流行歌曲的唱片是商品,和它配套的產品則是留聲機。留聲機俗稱“洋戲匣子”,它是一種舶來品,20世紀20年代從西方傳入中國後,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時尚和時髦的東西。由於它的價格並不十分昂貴,城市居民中很多人家都擁有留聲機。從收音機裏聽歌,不能按自己的意誌反複聽,留聲機卻可以反複放那78轉的膠木唱片,很多人就是這樣學會了一首又一首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
1935年創刊的《歌星畫報》,第一期刊出的《歌壇點將錄》,列出的歌詠社、歌劇社、歌唱團共有20個,實際上存在的播音團體遠遠超出這個數字。這些團體常常變化,這份“點將錄”顯示,嚴華領導的已經不是“新華社”,而是“上海社”了。
這種由電台、播音團體和歌星組成的傳播流行歌曲,推出歌唱人才的形式,一直持續到40年代後期。1934年—1935年是最為壯觀的兩年,有人把這兩年稱為“歌唱年”和歌詠界的“中興時代”、“黃金時代”。
中國首屆“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活動始末
中國首屆“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活動,是上海《大晚報》1934年獨家舉辦的,發起人是《大晚報》副刊編輯崔萬秋,具體工作由著名記者韓平野主持。為了搞好這次競選活動,《大晚報》從當年的5月2日開始開辟了《今日精彩播音節目》專欄,逐日刊登各民營電台安排播音團體和歌星播音的時間、演唱的歌曲,還刊出一些歌曲的歌詞。5月26日發布選舉“三大播音歌星”開始的消息,得到了各播音團體、歌星和聽眾的熱烈響應。當年的這次競選,和現在的電視歌手大獎賽不同,沒有“初賽”、“複賽”和“決賽”的過程,也沒有參賽歌曲,歌星們每天照常到電台播音,聽眾每天投票選舉他們喜歡的歌星,最後以得票多少決定名次。由於比賽的勝負直接關係到播音團體和歌星個人的聲譽,每一個歌劇社、歌詠團都積極組織,歌星們也努力唱好每一天的每一首歌,歌壇一片你追我趕的景象。《大晚報》每天都公布歌星得票的數字,聽眾們關心,參賽的歌星更關心自己得票的情況,特別是有望奪冠的歌星,更視關心票數就是關心自己的命運。而每天公布的票數又不斷出現戲劇性的變化。15天內,白虹七次排名第一,有一天卻被甩到第六名的位置;周璿五次排名第一,有一天被排到第七位。汪曼傑排名第一一次,陳競芳排名第一兩次。奪冠呼聲最高,彼此又有競爭實力的是白虹和周璿兩個人,偏偏是投票截止的前一天,周璿被排在第七位,搞得周璿一夜沒能入睡,待“謎底”揭曉,她才一塊石頭落地。
依聽眾投票多少決定名次,體現了這次選舉活動的“公開”、“公正”,但從《大晚報》的輿論導向上看,主辦單位還是有傾向性的。從競選活動開始的第一天,在《大晚報》宣傳的分量和版麵的安排上,都突出了“明月社”和白虹。這是由於“明月社”在上海以至全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它的創辦者黎錦暉也是聞名海內外的著名音樂家,他的影響和社會地位是任何一個播音團體的組織者都無法相提並論的。白虹1931年進入“明月社”,早已是歌舞明星和時代曲明星,突出宣傳“明月社”和白虹雖不能視為不公正,但可看出主辦者早已“胸有成竹”。
6月14日競選結果揭曉,白虹奪得第一名,成為中國流行歌壇的第一位歌後。周璿獲得亞軍,汪曼傑第三,也都一舉成名。這次競選活動規模大,反響熱烈,共有102名歌星榜上有名,是中國流行歌曲曆史上一次重要的活動,應載入中國流行音樂的史冊。現將“三大播音歌星競選”票數揭曉的名單附上,大家可以從這份名單了解曆史上這次競選活動的盛況,認識眾多的歌星。
三大播音歌星競選票數揭曉
姓 名 單 位 名 次 票 數 姓 名 單 位 名 次 票 數
白 虹 明月社 1 9103 楊 泮 妙音團 52 447
周 璿 新華社 2 8876 周痕影 甜歌社 53 432
汪曼傑 妙音團 3 8854 李廷英 甜歌社 54 430
陳競芳 妙音團 4 7925 徐楣令 甜歌社 55 429
徐 健 新華社 5 6570 金 槿 薔薇社 56 407
嚴 斐 新華社 6 6485 章 文 新華社 57 405
黎明健 明月社 7 6125 璐 斯 茉莉社 58 401
羅 鶯 妙音團 8 5792 劉 琴 鷹王社 59 400
黃 韻 妙音團 9 5676 張 如 玫瑰團 60 397
張 靜 明月社 10 5650 汪菊仙 玲音社 61 385
虞 華 新華社 11 4951 韓雲蝶 薔薇社 62 381
潘文霞 梅花團 12 4849 培 英 玲莉社 63 376
葉 英 新華社 13 4715 王晉楣 甜歌社 64 364
包雪雪 玫瑰團 14 4714 劉 玲 鷹王社 65 359
歐陽飛莉 新華社 15 4634 雪 娟 玲莉社 66 313
丁雪華 甜歌社 16 4692 吳雪雪 清聲社 67 310
汪慧卿 薔薇社 17 4673 徐 莉 清聲社 68 308
金 楓 薔薇社 18 4654 王亞美 薔薇社 69 303
蘇菲亞 薔薇社 19 4650 豔 莉 玲莉社 70 300
徐粲鶯 梅花團 20 4335 黃 昏 梅花團 71 295
錢鍾秀 梅花團 21 4256 潘麗華 美華社 72 287
張仙琳 妙音團 22 4073 許如輝 妙音團 73 271
範裏香 梅花團 23 3954 孫 曼 都會社 74 269
潘文娟 梅花團 24 3817 汪喬愛 鶯聲社 75 254
賴 玲 妙音團 25 3645 陳佩芬 藝音社 76 233
張月珍 鶯聲社 26 3012 徐文璧 玫瑰團 77 230
周曼麗 玫瑰團 27 2947 憶 沉 飛歌社 78 219
林 鶯 新華社 28 2856 陳瑪莉 美華社 79 207
葉 紅 新華社 29 2749 虹 瑛 都會社 80 203
胡 笳 明月社 30 2643 沈愛玲 鷹王社 81 201
英 茵 明月社 31 2278 吳 容 鷹王社 82 200
莊寶珍 甜歌社 32 1850 沈 繆 藝音社 83 187
王雪影 妙音團 33 1652 李珊霞 藝音社 84 186
茉 莉 茉莉社 34 1534 莊 梅 環球社 85 174
許琳琳 玲音社 35 1479 戴雅琴 環球社 86 161
方孤萍 玲音社 36 1315 戴麗華 環球社 87 161
賈秋雲 梅花團 37 1218 琳 甜歌社 88 153
俞月明 玲音社 38 985 張蘊貞 鷹王社 89 147
丁愛明 甜歌社 39 842 方新珍 環球社 90 121
江曼麗 益智社 40 679 汪蝶蝶 皇後社 91 107
馬陋芬 妙音團 41 591 毛嘉曼 妙音團 92 101
嚴 華 新華社 42 584 謝 明 美華社 93 100
金佩魚 新華社 43 507 張耀美 環球社 94 94
張一萍 薔薇社 44 505 馬亮龍 美華社 95 90
吳 璿 鶯聲社 45 497 唐一辰 美華社 96 87
甘 儀 鶯聲社 46 485 王 真 玫瑰社 97 64
楊少耐 妙音團 47 475 徐 俊 都會社 98 61
火慧英 梅花團 48 463 喻 義 都會社 99 52
楊曾恕 玫瑰團 49 460 薛 硯 都會社 100 50
周 恭 妙音團 50 457 周 興 薔薇社 101 45
徐 潔 茉莉社 51 453 汪佛龍 薔薇社 102 43
周璿名字的由來
2004年9月15日,上海的《新民晚報》發表了一篇署名曹義的文章,標題是《小學同窗話周璿》,文章說:
當年與周璿同班的,滬上尚有幾位健在,都已年近九秩,家母屠月英即是其中一位。
周璿就讀的“寧波旅滬同鄉會第八公學”位於虹口唐山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門牌是313弄元吉裏,周璿的家也在這條弄內。“寧波旅滬同鄉會第八公學”,顧名思義,專收寧波籍子弟,外地籍的則要加收費用。校長張黎祥和班主任老師劉翠芳在收到周璿的入學申請後,在家訪時驚奇地發現,養父母是廣東籍的,周璿居然同時說得一口像模像樣的寧波話,長相也活潑可愛。張黎祥當下就決定,讓周璿享受寧波籍子弟的同等待遇。周璿進小學時的學名叫周守貞,是尼姑庵的主持替她起的。尼姑庵離唐山路不遠,周璿常去。尼姑庵養有孔雀,周璿經常帶回幾枝孔雀毛夾在書本內,說這樣會使人聰明。
童年時的周璿性格開朗活躍,弄堂裏經常可以看到她踢毽子,跳繩子,蹦橡皮筋以及和玩伴戲嬉的身影……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周璿上小學時的名字叫周守貞,是尼姑庵的師太給她起的,這個名字意味深長。周璿又經常去尼姑庵,和尼姑庵關係密切,她的身世應該沿這個線索追查,也許這後麵會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遺憾的是這一切都已時過境遷,無從考證了。
周璿八歲上學,那是1928年,此前兩年她被周家收養,養母為她取名周小紅。1931年她經章錦文介紹進入“明月社”(聯華歌舞班時期)時,用的名字也是“周小紅”。1934年,上海《大晚報》舉辦“三大播音歌星競選”,6月14日公布競選結果時,在當天的第五版發表了介紹“三大歌星”的文章,介紹周璿的一篇是黎錦暉親自寫的。文章說:
民念一年(民國二十一年,即1932年),明月社的小朋友們,共有十姐妹,周女士年紀最小。她原名小紅,自己嫌這芳名兒太平凡,教我改做今名。女士性情溫柔,心思靈敏,而對人接物偏偏又很圓通周到,猛然想起“璿”字的字義是圓形的美玉,於是取定了這個雋雅的名字……她總之是一位好女孩兒,遵守師長的教導,從來不曾違犯社規,又能自動的勤學,很沉靜地與人競爭,在暗地裏練習技巧。誰也沒注意,她忽然唱熟一支歌曲,非常動聽。我,明白了她,年紀輕輕誌氣不小,將來的希望無限。民念二年(民國二十二年,即1933年),明月社一部分同誌另組“新月社”,女士也是一份子。不久,她漸漸感到‘新月社’的前途沒有厚望,她不管間是間非,獨自潛心學習。這時,她的進步很快,基本的技巧在此短期中獲得不少。後來“新月”又生變化,她隨嚴華君共同奮鬥多時,於艱苦的環境中照舊努力學習。於是吐字行腔,較前更精進了。迄“新華社”成,播音工作起始,她的節目絲毫不曾敷衍過,一字一句從未含乎,有小的地方,經我偶然提起,下次必改正,從未將錯就錯。將她的好處歸納起來,可用誠意、虛心、勵誌、勤學四德包括之。女士年輕得很,今年不過十四歲(虛齡十五),總是含著一種像“觀世音”式的微笑,相當的沉默寡言。……我應當特別介紹的,就是她的歌曲,句句有表情,滋味很夠咀嚼。但有點可惜,就是表情的變化還不夠動。某一種歌曲,應有某一種味兒,味兒既不同,唱時的表情就應該不同。這一層,她還得深深的研究。年紀太輕,音樂上的技巧雖不推板,文學上的修養還欠功夫。我希望周女士再努力用心地去領會歌意。
黎錦暉的文章告訴我們,周璿進聯華歌舞班不久,就由周小紅改名周璿了。黎錦暉為她取名一個“璿”字,是把她看作一塊“美玉”,一開始用的就是帶王字旁的“璿”字,長時間裏,很多人說周璿的名字是因她演唱黎錦暉的成人歌舞劇《民族之光》的同名主題歌時,因詞中有一句“周旋於沙場之上”而得名,“王”字旁是後加上的,有的說是嚴華建議加上的,也有的說是她從影之後加上的。這些在54年前印在《大晚報》上的黎錦暉的文章麵前都是不能成立的。
江青沒有報考過“明月社”
十年浩劫,江青對30年代了解她在上海的曆史的文藝界人士,極盡迫害之能事。
據此,有人演義說,黎錦暉受迫害,是由於30年代江青在上海報考“明月社”,黎錦暉見她眼神不正,沒有錄取她,因此她懷恨在心,1967年,黎錦暉因她的迫害而逝世。
整個文藝界都在受江青的迫害,這是史實,但這一段演義卻沒有史實根據。
“明月社”1931年在北平棲鳳樓招收第二批學員後,3月回到上海,當月28日曾在上海《申報》以“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招考練習生的名義發廣告招生,聶耳就是這次考入“聯華歌舞班”的。
史料記載:1930年,16歲的江青(當時的名字是李雲鶴)和世家子弟裴明倫結婚,不到一年離家出走,到青島大學任職員。不久認識了俞啟威(黃敬),二人同居,並由俞啟威介紹她加入中國共產黨,時為1933年2月。7月俞啟威被捕,江青赴上海,1934年10月也被捕,一個月後寫了自首書,獲釋。1935年8月改名藍蘋,在電通影片公司的《自由神》中任配角。1936年4月26日和唐納結婚。不到兩個月又離家去北平找已經出獄的俞啟威。唐納追到濟南,自殺未遂,藍蘋隨唐納回到上海。10個月後,藍蘋又離開唐納,和戲劇家章泯同居,導致章泯家庭破裂。
這一年年底藍蘋在費穆導演的《狼山喋血記》中任配角,1937年在聯華影業公司,參與《聯華交響曲》的第一個小故事《兩毛錢》的演出,又在影片《王老五》中扮演王老五的妻子,參與影片插曲的部分演唱,這一年的8月下旬,藍蘋到達延安,一年後改名江青。
江青的上述經曆,說明她根本沒有報考過“明月社”。
黎錦暉大半生背著“毛毛雨作家”、“靡靡之音鼻祖”的“黃色”包袱,十年動亂受到衝擊,幾次被抄家,原本虛弱的病體,不堪折磨,1967年2月15日病逝於上海延安醫院,終年76歲。他的受迫害和江青沒有直接關係,江青沒有報考過“明月社”。
中國時代曲、電影歌曲曆史上的三首《夜來香》
在中國的時代曲和電影歌曲的曆史上,曾經有過三首《夜來香》。
第一首《夜來香》黎錦暉詞曲,問世的時間很早。
據聶耳1932年6月12日的日記顯示,社裏的小演員在後台唱《夜花園裏》、《夜來香》、《芭蕉葉上詩》,都唱得很有味。1933年10月上海大眾書局在為黎錦暉出版的新歌第6集《玫瑰室曲譜》中收入了這首歌,1934年由周璿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唱片,曾很流行。
第二首《夜來香》,王乾白詞,嚴工上曲,是1935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夜來香》的同名插曲。
《夜來香》由王乾白編劇。內容是描寫賣花女阿香與鄰居梅生的愛情故事,由胡蝶、趙丹、舒繡文主演。曲作者嚴工上也是“明星”的演員,由於他在音樂上有著極厚的修養和功底,從1932年開始為“明星”影片《自由之花》譜寫主題歌《良辰美景》之後,曾連續為“明星”影片譜寫插曲,由胡蝶演唱的有《空穀蘭》和《夜來香》。《夜來香》是胡蝶演唱的電影歌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
第三首《夜來香》黎錦光詞曲。1944年由李香蘭灌錄唱片,一經問世就火爆走紅,把李香蘭的歌唱生涯推上了巔峰,也成為黎錦光的傳世經典。
1945年5月,李香蘭在上海靜安寺路上最豪華的光明大戲院舉行為期三天的“夜來香幻想曲”獨唱音樂會,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以黎錦光的《夜來香》為主,把嚴工上的《夜來香》串聯在李香蘭的演唱中,也加進了賣花的簡短道白,效果極佳。李香蘭的這次音樂會盛況空前,反響熱烈。首場演出結束後,當李香蘭興衝衝地回到化妝室時,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撥開人群,步履蹣跚地來到李香蘭的麵前,告訴李香蘭,他就是那首《賣夜來香》的曲作者嚴工上。當時人們傳說,那首《夜來香》的曲作者下落不明了,原來嚴工上還健在,隻是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黎錦光和服部良一都上前和老人緊緊握手,向他表示問候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