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樂章
“學院派”作曲家與流行歌曲
這裏的“學院派”一詞沒有褒貶之意。隻想說明,在中國的音樂史上,一些出身於國內外高等(或權威的)音樂學府的作曲家是不寫當時廣泛流行的時代曲的。他們認為“時代曲”登不了大雅之堂,有人甚至寫文章猛烈抨擊“黎派音樂”。當時,他們的創作主要是為各影片公司開始拍攝的有聲影片譜曲作歌,有人同時創作抗戰題材的歌曲。曆史發展的結果是,當年最著名的幾位“學院派”作曲家,一生中成就最高、最受人們喜愛、生命力最持久的,是他們作品中具有時代曲特征,廣泛流傳,被人們公認為“流行歌曲”的電影歌曲。這些電影歌曲都已成為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傳世經典,是“學院派”作曲家為中國流行音樂做出的巨大貢獻。
孫瑜、孫成璧和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
孫瑜不是作曲家,中國的第一首電影歌曲卻因他而誕生。1930年,他在為聯華影業公司編導影片《野草閑花》時,親自作詞,由他的弟弟孫成璧譜曲,創作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采用蠟盤發音方法,在放映電影時播放唱片,造成影片中人物在唱歌的效果。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影片上映後十分轟動,特別是由飾演男女主人公的金焰和阮玲玉親自演唱了這首歌,首開電影明星親自演唱電影歌曲之先河,這是孫瑜在中國電影歌曲曆史發展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當時的大中華唱片公司和新月唱片公司,分別以中樂和西樂伴奏,為《尋兄詞》錄製了兩套唱片,連同歌曲的單行本一起,在電影上映時出售,人們爭相購買,《尋兄詞》廣泛流傳。從此,電影歌曲成為流行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
孫瑜,原名孫成嶼,是中國第一位“科班出身”的電影編導。祖籍四川自貢,1900年3月21日生於重慶,1919年考入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國留學,攻讀文學、戲劇、電影和電影攝影。孫瑜1926年學成回國後,1927年進入長城畫片公司任編導。他的處女作是無聲片《漁叉怪俠》(一說這部影片的片名是《瀟湘淚》)。他在這部影片中安排了一首由劇中人吹簫,片上出字幕的歌曲,放電影時在現場播放灌好的唱片,這是中國電影無聲時代的第一首歌曲。1929年,孫瑜又在為“聯華”執導的影片《故都春夢》中,穿插了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霸王別姬》中舞劍的片段,放映電影時從擴大器裏放出音樂來配合片中的動作。經過這些實踐和準備,1930年,孫瑜終於推出了中國的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
為中國電影歌曲開創了曆史先河的孫瑜,在1930年—1937年為聯華影業公司擔任編導期間,共為“聯華”拍攝影片14部(編劇3部、導演1部、編劇兼導演10部),引起轟動的名片有《故都春夢》、《野草閑花》、《野玫瑰》、《共赴國難》、《火山情血》和《大路》。他的導演風格不斷追求創新,努力使自己編導的影片形象生動,藝術手法新穎,思想健康,格調優雅,受到觀眾,特別是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的喜愛,他被稱為“詩人導演”。聯華8年,孫瑜的一個重要貢獻,是他發現和培養了一批中國電影史上優秀的人才。金焰、王人美、陳燕燕、黎莉莉……都是因主演他的影片走紅影壇的,因而他還被人稱為“伯樂”。
1937年抗戰爆發,他隨救亡演劇隊去武漢後去重慶。1940年在重慶編導了影片《長空萬裏》,1941年又編導了《火的洗禮》。抗戰勝利返回上海,進昆侖影業公司。50年代因編導《武訓傳》受到猛烈抨擊和批判。
《尋兄詞》的曲作者孫成璧,孫瑜的三弟,是一位醫生。這位譜寫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的人,查遍大百科全書和中國音樂家辭典都沒有他的名字。其實,就憑一首《尋兄詞》,他也應該在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寫曆史的人們,請不要忘記他吧!
任光和《漁光曲》
《漁光曲》是任光為聯華影業公司1934年出品的電影《漁光曲》譜寫的同名主題歌。影片的編導蔡楚生,1933年9月開始投入《漁光曲》的拍攝,同時,任光也開始了《漁光曲》的創作。1934年5月開始,新華歌劇社、妙音團、玫瑰團、甜歌社等播音團體,先後有汪曼傑、歐陽菲莉、陳競芳、馬陋芬等十幾名男女歌星,在“友聯”、“東方”、“利利”、“華東”等多家電台播唱過這首歌。1934年6月14日電影《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引起了轟動。那一年上海遇到60年沒有過的高溫天氣,但《漁光曲》竟連續放映84天,打破了明星的影片《姊妹花》連映64天的最高記錄。這部影片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聲影片,是一部配音片。用蠟盤發音的方法在放映電影時配放錄音。由片中飾演女主角小貓的王人美配唱的主題歌《漁光曲》萬人傳唱,她灌錄的10萬張唱片迅速被搶購一空。“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的歌聲像插上翅膀一樣,飛向全國,飛往香港和東南亞。據1934年9月16日出版的《聯華畫報》報道,“……這部片子有了這驚人的收獲,於是引起歐美人士之極大注意。最近,已為法國文學家、法國作家聯合會副會長德化勒氏以重金購去全歐放映權,以介紹中國文化於歐洲大陸。法文拷貝早經寄往歐洲……”
1935年2月,當時的蘇聯在莫斯科舉辦第一屆國際電影節,《漁光曲》和《女人》、《空穀蘭》、《姊妹花》等8部影片被選送參加展映,《漁光曲》獲得“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任光的名字和他的《漁光曲》隨影片登陸歐洲,任光成為因譜寫電影插曲最早成名的“學院派”作曲家。
任光1900年出生於中國越劇之鄉的浙江嵊縣。他自幼受到豐富的民間音樂的熏陶,學會了笛子、二胡等多種民族樂器。1917年他考入上海震旦大學,1919年去法國裏昂大學音樂係深造。他靠勤工儉學堅持學業,一麵作雜工一麵學習鋼琴的調音技術,1924年至1928年被法國亞佛鋼琴製造廠派往越南分廠任經理兼技師。1928年回國後在百代唱片公司任音樂部主任。
任光第一次譜寫電影歌曲,是1933年為“聯華”影片《母性之光》譜寫的同名主題歌和插曲《南洋歌》。繼《漁光曲》之後,1934年他為“聯華”的影片《大路》又譜寫了《新鳳陽歌》和《燕燕歌》;為“天一”影片《紅樓春深》寫了《采蓮歌》。1935年為“明星”的《空穀蘭》、“藝華”的《凱歌》和《父母子女》譜寫了5首插曲,其中除了根據安徽民歌《鳳陽花鼓》改編的《新鳳陽歌》比較流行外,其它歌曲反響皆一般。直到1936年他和蔡楚生再次合作,為“聯華”影片《迷途的羔羊》譜寫的主題歌《月光光歌》和插曲《新蓮花落》,任光的電影歌曲才又一次引起轟動。1937年,任光為“聯華”影片《王老五》譜寫的同名主題歌,是他在上海的最後一首電影歌曲,這首歌用說唱和敘述的形式,讓人物的對白和演唱結合起來,語言樸實通俗,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影片上映和歌曲灌錄唱片後十分流行,這部影片也由蔡楚生編導。
此期間,任光還創作了多首救亡歌曲,最著名的有《打回老家去》和《十九路軍歌》。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任光再去法國,組織領導了巴黎華僑歌唱團,進行過為祖國難民募捐的公演。1938年10月任光回到武漢,立即投入抗日救亡的歌詠活動。1939年春轉移到重慶,同年5月去新加坡,1940年春返回重慶,為抗戰影片《東亞之光》譜寫了主題歌《遊擊隊之女》,創作了田漢作詞的《不害怕進行曲》。在重慶鄉下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中學任教期間,他組織排練了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這一年的7月,任光隨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到達安徽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在戰地文化處任職。在一次聯歡會上,他演唱了自己創作的電影歌曲《王老五》,唱得十分動人,由此,戰士們親昵地稱他“王老五”。
在中國電影歌曲的創作上,任光是以一首《漁光曲》第一個名揚海內外的“學院派”作曲家。他譜寫的《漁光曲》、《新鳳陽歌》、《新蓮花落》、《王老五》等是中國電影歌曲的經典,也是中國流行歌曲的傳世之作。
才華橫溢的任光,1941年1月在“皖南事變”中不幸中彈,倒在了葉挺將軍的身旁,那一年他隻有40歲。
賀綠汀和他留給中國流行歌壇的四首名曲
1998年10月,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劉璐,對已經95歲高齡的賀綠汀進行專訪,拍攝、播出了題為《著名音樂家賀綠汀的世紀音樂情》的專題片。賀老雖然年事已高,卻仍然關注著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和未來,他的“世紀音樂情”令人欽佩!遺憾的是,賀老沒能邁入新的世紀,1999年4月27日他就與世長辭了。
賀綠汀在他長達六十多年的音樂藝術生涯中,共創作藝術歌曲、電影歌曲、救亡歌曲和1949年以後創作的各類歌曲近二百首。在他創作的二十多首電影歌曲中,《春天裏》、《四季歌》、《天涯歌女》和《秋水伊人》最為流行,成為中國流行歌壇的傳世經典。
賀綠汀的電影歌曲創作始於1934年。當時,他還是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師範科的學生。那一年俄羅斯作曲家兼鋼琴家齊爾品,舉辦“征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的活動,賀綠汀以他的《牧童短笛》和《搖籃曲》應征,獲得一等獎和榮譽二等獎,從而引起樂壇矚目。明星影片公司編導沈西苓,拍攝影片《鄉愁》,請賀綠汀為這部影片譜寫了主題歌《鄉愁曲》,這是賀綠汀譜寫的第一首電影歌曲。1935年,賀綠汀正式應聘進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音樂科長兼作曲股長。
1935年—1936年,賀綠汀連續為“明星”影片《船家女》、《清明時節》和《生死同心》譜寫主題歌和插曲,同時為“新華”影片《長恨歌》、《桃源春夢》、《狂歡之夜》和“聯華”影片《春到人間》作歌作曲。這些歌多數都錄製了唱片,其中《狂歡之夜》的同名插曲,在影片中由胡萍演唱,百代公司還錄製了由郎毓秀、黃友葵、胡然三重唱的唱片,但都沒有廣泛流傳,反響平平。1937年,賀綠汀的電影歌曲創作出現了飛躍。這一年他先後為“明星”的五部影片創作了9首插曲,改編了2首插曲。隨著影片的上映,《春天裏》、《四季歌》、《天涯歌女》和《秋水伊人》四首歌,迅速紅遍全國,流傳海內外。
《春天裏》是沈西苓編導的影片《十字街頭》的插曲。由當時著名的女作家關露作詞。歌曲表現的是,在失業和貧窮中苦苦掙紮的年輕人,能夠勇敢、樂觀地麵對生活,鼓勵自己也鼓勵同伴唱出:“……不用悲,不用傷,人生好比上戰場。身體強,氣力壯,努力來幹一場”,“……穩把舵,齊鼓槳,哪怕是大海洋。向前進,莫彷徨,黑暗盡處有曙光。”關露的詞寫得充滿青春氣息,形象地表現了劇中人樂觀豁達、幽默詼諧的性格;賀綠汀的音樂語言使歌詞刻畫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內涵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生動活潑,朗朗上口。這首歌由影片中老趙的扮演者趙丹親自演唱並灌錄了唱片。趙丹的歌喉和音色雖然夠不上“歌星水平”,但他把歌曲的情感表現得恰到好處。影片上映後,從上海到全國,到處都是“春天裏來百花香,朗裏格朗裏格朗裏格朗”的歌聲。
《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影片《馬路天使》的插曲,據賀綠汀回憶,《馬路天使》的編導袁牧之,當時找來兩首蘇州一帶流傳的民歌《哭七七》和《知心客》,要田漢重新填詞後給賀綠汀,請他編曲和配樂。經過賀綠汀藝術上的再加工和周璿充滿真情的演唱,這兩首歌迅速地紅了起來。60多年過去了,全世界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季到來綠滿窗……”和“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的歌聲,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把這兩首歌從20世紀的30年代,唱到了21世紀。
《秋水伊人》是影片《古塔奇案》的插曲,由龔秋霞演唱。龔秋霞在影片中一個人飾演母親鳳珍和女兒小珍兩個角色,歌曲的第一段由母親鳳珍演唱,歌名叫《秋水伊人》;第二段由女兒小珍演唱,歌名叫《思母》。兩段歌詞把鳳珍思念未婚夫和小珍思念母親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哀婉淒清,催人淚下。龔秋霞因《秋水伊人》而一舉成名,她是賀綠汀用自己的歌捧紅的歌星。
這四首歌問世的時間都是1937年,一個作曲家一年之內能推出四首名曲,除了黎錦暉,知道的隻有賀綠汀做到了。
賀綠汀,原名賀安卿,又名賀楷、賀抱貞、賀如萍,曾用化名陳益吾,筆名羅亭、華生、山穀等。1903年7月20日生於湖南邵陽東鄉。1923年春入長沙嶽雲學校藝術專修科學習音樂與繪畫,並與友人一起組織國樂研究會和國樂團,開始了早期的音樂活動。1926年在家鄉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後隨部隊到海豐,在彭湃領導的中共東江特委宣傳部工作,此期間曾創作有《暴動歌》。1931年春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選修科,師從黃自學習理論作曲,和劉雪庵、江定仙同為黃自的得意門生。1934年至1937年他除譜寫電影歌曲外,還為多部影片配樂。1935年,電通影片公司攝製的《風雲兒女》,主題歌和插曲由聶耳完成,賀綠汀則完成了全片的配樂。同年,“電通”的《都市風光》,是中國的第一部全部作曲的影片,賀綠汀應邀為這部影片創作了器樂曲。
1937年“八·一三”後賀綠汀離開上海,隨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劇一隊赴內地,由武漢到重慶,後在華東抗日根據地的“魯藝”華中分部、新四軍魯藝文工團、抗敵劇社等處工作。1943年到延安,1946年隨部隊進軍東北,途中又奉命返回延安,籌組中央管弦樂團。1948年負責組織華北文工團。1949年9月開始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1984年82歲時改任名譽院長,直到逝世。
賀綠汀的抗日救亡歌曲,最著名的是《遊擊隊歌》,這首歌以演劇一隊的名義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是賀綠汀1937年末到達山西臨汾時創作的,在敵後根據地和大後方都廣泛流傳,是一首傳世名曲。1942年1月中國電影製片廠攝製影片《青年中國》,曾把這首歌選作插曲。
《嘉陵江上》也是賀綠汀的救亡名曲,當時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喻宜萱、郎毓秀等人,在宣傳抗戰的演唱會上都唱過這首歌,極受歡迎。1949年香港大江影業公司,拍攝影片《靜靜的嘉陵江》,賀綠汀的這首《嘉陵江上》被選作這部影片的插曲。
賀綠汀為中國流行歌壇留下的四首名曲,將會世世代代永遠地流傳下去。
劉雪庵與《何日君再來》
一位移居加拿大的朋友來信告訴我,1999年10月他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出境時,寬敞無比的候機廳裏,悠揚地播放著一支支世界名曲,其中唯一的一首中國歌曲,竟是大名鼎鼎的“黃歌”《何日君再來》。小提琴聲在空曠的大廳裏徐緩地低徊,如泣如訴,使人聽了不禁淒然!
由“靡靡之音”到世界名曲,《何日君再來》,在長達六十餘年的風雲變幻中,和它的作者一起曆盡苦難,終於被曆史給予了肯定。歌聲依舊,作者、唱者均已離開人世,不能親自聆聽他們的歌和那些世界名曲一起媲美的聲音,怎能不叫人感慨萬分。
《何日君再來》是中國電影歌曲和流行歌曲曆史上爭議最大的一首歌,在曆史已經推進到21世紀的今天,回過頭來再看那些爭議與貶斥之詞,真不知說什麼是好。
《何日君再來》就是一首普通的電影插曲,一首影片中的人物在特定的環境和氛圍中,表達真實情感的歌。據電影史料記載:1937年,藝華影業公司接受以出品三星牌牙膏起家的中國化工實業社的資助,拍攝為他們的產品作廣告宣傳的歌舞片《三星伴月》。導演方沛霖請劉雪庵譜寫了一首當時盛行的“探戈”舞曲,又請編劇黃嘉謨填了四段歌詞,由飾演女主角的周璿演唱。1938年2月影片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後這首歌迅速走紅,由周璿灌錄的唱片,很快被搶購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