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樂章
流行歌壇著名作曲家排行榜
流行歌壇的作曲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盡管他們的創作活動都是個體勞動,沒有任何形式的組織,甚至連鬆散的“沙龍”也沒有,但卻有著鮮明的共同特點—他們一出道就是寫時代曲,也因寫時代曲而走紅,一生以創作時代曲為主。有的人因在流行歌壇擁有很高的知名度,被邀請去寫電影歌曲,但他們還是以寫時代曲為主。他們創作時代曲,多數是詞曲全包,能詞能曲是他們的一大特點。他們都沒有進過音樂學府接受係統正規的音樂訓練,靠天才加勤奮自學成才。
中國流行歌曲的創始人黎錦暉
為流行歌壇的著名作曲家排名次,中國流行歌曲的創始人黎錦暉,理應排在第一位。
有關黎錦暉的史料收集到的最多,介紹黎錦暉的文章,筆者曾在《世界時報》發表過,如今要寫黎錦暉卻不知該從何下筆了。
2004年11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係副教授安德魯·瓊斯的《留聲中國》一書,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宋偉航翻譯;中國山東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教授、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孫繼南所著的《黎錦暉與黎派音樂》,2007年2月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這兩本著作是迄今世界上研究黎錦暉著作領域中堪稱最高水平的,超過不容易,模仿不可取,怎樣才能讓讀者讀來不覺得重複,實非易事。這第一道難關該怎樣闖過?
幾個不眠之夜的輾轉反側,似乎有了出路,要使筆下的黎錦暉與安德魯和孫繼南兩位教授的黎錦暉不雷同,隻要把握一條主線就可以—他們寫黎錦暉都是“從頭說起”,“家世”、“身世”、“推廣普通話”、“新興歌舞”……包羅萬象,無一遺漏,而筆者介紹的是流行歌壇的著名作曲家黎錦暉,這就從根本上和安德魯、孫繼南兩位教授的研究成果有了區別,就可以盡筆者所知來寫“黎錦暉和中國流行歌曲”了。
黎錦暉時代曲創作、傳播的曆史過程
1927年2月,黎錦暉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門學校,在上海愛多亞路966號宣告成立。開學後,黎錦暉最早創作的成人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人麵桃花》、《賣花詞》、《花長好》、《桃李爭春》等,開始在校園裏傳唱,唱得最好的是黎明暉,她自己唱,也做其他學生的小老師。5月開始在對外演出中陸續亮相,引起社會矚目。7月黎錦暉發起舉辦了首屆“中華歌舞大會”,規模盛大,反響熱烈。除了他的新興歌舞,這些與傳統的和外來的歌曲音樂形式都不盡相同的新型歌曲登上了中國音樂的曆史舞台,開創了中國流行音樂崛起的曆史新紀元,奠定了黎錦暉中國流行歌曲創始人的曆史地位。1927年也成為中國流行歌曲起始年代的標誌。
1928年1月4日,百代唱片公司為黎錦暉的第一批成人歌曲灌錄了五首歌的唱片,大中華唱片公司也為他灌了兩首歌的唱片。這些唱片,暢銷國內,遠銷國外。同年5月黎錦暉率由他組建的中國第一個民間演出團體—“中華歌舞團”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帶去的五套節目,主要是他的新興歌舞。每場演出,多以黎明暉演唱黎錦暉的成人歌曲壓軸,一曲《人麵桃花》贏得無數掌聲,再一曲《毛毛雨》更是掌聲雷動,多次謝幕欲罷不能。隨著“中華歌舞團”的演出,《毛毛雨》和《人麵桃花》等黎錦暉的成人歌曲風靡了南洋群島。
當時,南洋出版的《南星》,1928年的第3、第4期,以“黎妹之南天出風頭”為題,對黎明暉演唱《落花流水》、《人麵桃花》、《妹妹我愛你》等黎錦暉的成人歌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這些歌和黎明暉的演唱是“偉大純潔、真情流露,平民文學的特質,極盡纏綿悱惻的情感,誰都忘不了”。
從黎明暉1928年在南洋群島唱紅黎錦暉成人歌曲留下久遠影響開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一直是中國音像製品的主要銷售地,上海時期,中國的流行歌曲在南洋群島一直和中國大陸同步走紅。
1929年2月,南洋巡演結束,“中華歌舞團”在巴達維亞(印尼的雅加達)就地解散,黎錦暉因出國前得罪了軍閥黃某,回國安全沒有保障,選擇了在新加坡暫住。他居住的地方是新加坡的“雪蘭宮路”,他的“百首家庭愛情歌曲”在這裏問世。這是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有貢獻、有價值的地方,是一個值得保留的地方,隨著對黎錦暉和中國流行音樂史研究的不斷深入,“探訪雪蘭宮路”將被提上日程。(黎莉莉在回憶錄中說是“實龍崗路”,也許兩個地方都住過。)
和黎錦暉一起留住新加坡的,有他的未婚妻徐來、女兒黎明暉和她的男友鄭國友、無家可歸的錢蓁蓁,還有願意留在黎錦暉身邊的王人藝。因新加坡政府的法律規定,與兩個外姓少女住在一起就被認為是販賣人口,黎錦暉就把錢蓁蓁收為義女,改名黎明莉(和黎明暉按姐妹排名)。
黎錦暉第一批創作並已灌錄唱片的8首歌先在上海由心弦會出版,文明書局發行,十分暢銷,他隨即接受上海方麵的稿約,創作了一批適合成年人演唱的歌曲,發表時統稱“家庭愛情歌曲”。第一批出版的是“家庭愛情歌曲25種”,其中的1—8首創作於1927年之前,並已灌錄唱片,他在新加坡創作的第一首歌是《舞伴之歌》,第二首就是《桃花江》。(按唱片模板號排序)
黎錦暉赴南洋巡演時,沒有想到要在新加坡住下來大批寫歌,因而手邊沒帶任何資料,全憑記憶中的古今中外文學和曆史的庫存,以及長期的生活積累,一首首寫來,分批寄回上海,由書商一版再版,上海的歌壇已經由“毛毛雨”變成傾盆大雨了。
黎錦暉1929年—1930年出版的歌集,已經查到的計有“家庭愛情歌曲二十五種”、“愛情歌曲十六種”、“現代愛情歌曲四種”,以及此後陸續出版的“抒情歌曲二十六種”,加在一起為七十餘首。“百首家庭愛情歌曲”,尚有二十餘首至今沒有查到。
《毛毛雨》等中國第一批成人歌曲,確立了黎錦暉中國流行歌曲創始人的曆史地位;“百首家庭愛情歌曲”使黎錦暉由創始人又成為奠基人,這一過程他是在新加坡完成的。
1929年10月,聞軍閥黃某勢去,黎錦暉率徐來、黎明莉和王人藝搭船返回上海。辦完和徐來的婚事,立即動手重新組團。他為這個重新組建的團,命名為“明月歌舞團”。對此,黎錦暉在回憶錄中解釋說,這是為了與“明月音樂會”的名稱統一起來。
1930年初,黎錦暉重新組建的“明月歌舞團”移師北平,三月開始在平津和東北巡回演出。
這次巡演演出的節目主要還是黎錦暉的新興歌舞,但可看出黎錦暉在極力安排,讓他的時代曲和觀眾見麵,這是他組織此次巡演的重要目標之一。演出中,和觀眾見麵的時代曲計有《毛毛雨》、《桃花江》、《特別快車》、《人麵桃花》、《落花流水》、《賣花詞》、《愛的花》、《我怎麼舍得你》、《峨嵋月》、《妹妹我愛你》、《一身都是愛》、《休息五分鍾》、《小妹妹的心》、《夜深沉》、《甜蜜的夢》等幾十首。1930年3月到10月末,從華北到東北,黎錦暉的時代曲響遍了北方大半個中國,影響所及,產生了兩個直接效果:
第一,上海大中華唱片公司經理王壽岑抓住商機,先是自己寫信,後又邀了幾個大股東與黎錦暉商談,由“大中華”獨家為黎錦暉的歌曲灌錄唱片100張。達成協議後,“明月歌舞團”全體演員立即返回上海,經過緊張的排練,不到半年的時間,100張唱片錄製完成,暢銷國內,遠銷東南亞和日本。此期間勝利、高亭等唱片公司也為黎錦暉的歌錄製了唱片幾十張。這麼短的時間,這麼多的唱片投放市場,大麵積、全方位地覆蓋,整體上推進,形成了批量生產。各唱片公司爭相出版黎錦暉的時代曲,他的知名度和影響越來越大,有的唱片公司大廳裏懸掛的黎錦暉的大幅畫像,比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畫像還高大。
第二,聯華影業公司經理羅明佑,看好了“明月歌舞團”這支隊伍,向黎錦暉提出把全體團員吸收過去,五月開始談判、簽約,“明月歌舞團”改名“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班”。當年的3月28日,“聯華歌舞班”尚未正式掛牌,羅明佑即在上海《申報》以“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的名義發出廣告招考練習生,聶耳以聶紫藝的名字報考,進入了“聯華歌舞班”。
“聯華歌舞班”由黎錦暉任班主任,當年“聯華”拍攝的影片《銀漢雙星》,音樂製作任務主要由黎錦暉負責,他為影片創作了主題歌《雙星曲》,還把他1925年創作的歌舞表演曲《努力》加入這部影片,由歌舞明星黎莉莉主唱,增加了影片努力進取的奮鬥精神。《銀漢雙星》和“明星”的第一部臘盤配音片《歌女紅牡丹》一起打入了從來不放映國產影片的“新光”和“南京”兩家大戲院舉行首映,十分轟動。
1930年,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問世後,搶拍有聲片最有成效的是天一影片公司。1931年—1932年,天一影片公司邀黎錦暉連續為影片《芸蘭姑娘》、《上海小姐韓繡雯》、《一夜豪華》、《遊藝大會》等多部影片譜曲作歌,黎錦暉是繼孫瑜之後的中國電影音樂的重要開拓者。
1933年9月—12月,上海大眾書局為黎錦暉出版了《新歌1—12集》,每集12首歌,12集共144首歌,12集的標題分別是:《三星歌集》、《四美之歌》、《明月夜曲》、《都會的歌》、《隔牆歌譜》、《玫瑰室曲譜》、《出塞新歌》、《甜歌一打》、《倚琴樓歌譜》、《芸窗歌選》和《黎明之歌》(11集暫缺)。出版後十分熱銷,1934年5月再版重印。這些歌分別由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嚴華、白虹、周璿、張靜、英茵等歌星灌錄了唱片。這些歌星是由黎錦暉的“明月社”培養出來,唱著黎錦暉的歌登上中國流行歌壇的第一代歌星。當時的收音機、留聲機裏整天播放她們的唱片,大街小巷都是她(他)們的聲音。144首歌同時推出,是黎錦暉時代曲的又一場疾風暴雨。
1934年,黎錦暉的時代曲捧紅了“三大歌星”。白虹、周璿、汪曼傑唱著黎錦暉的歌,當選為中國首屆播音歌星競選的冠、亞、季軍,“三大歌星”一舉成名。榜上有名的102名歌星,參賽時演唱的歌,95%以上是黎錦暉的作品。
1935年8月,中國第一份(似乎也是唯一的一份)《歌星畫報》問世。第一期在《歌星論壇》專欄發表了一篇題為《貢獻給歌詠界》的文章,作者說:“自從黎錦暉先生首創新流行的歌曲後,愛好歌曲的人們,也都會哼幾句唱幾聲了!學校裏也有采編教材的。直到現在電影界的聲片裏,也有不少美妙的歌曲,編排出來;無線電播音裏也不時聽到那流行的歌曲;所以,歌詠界現在正是黃金時代。”在這篇文章的同一頁上,署名趙恩的作者在《談談播音歌詠團》的文章中則說:“無線電在中國已是雛形的發達,播音歌詠團也隨之而達中興時代……”
80年前的這些文字記載告訴我們,以黎錦暉為創始人的流行歌曲,當時廣泛傳播,廣播裏的歌唱節目最受歡迎,有的歌還成為學校的教材,愛好唱歌的人都會哼唱,歌詠界達到了“中興時代”和“黃金時代”。
1936年初,上海知新書局為黎錦暉出版了《明月新歌128首》,這些歌是他1934年、1935年兩年創作的積累,分“社會國家”、“勉勵諷刺”、“歌劇主題歌”、“電影歌曲”、“兒童歌曲”、“抒情歌曲”和“滑稽評劇”七個部分。這些歌有的已陸續和讀者見過麵,且內容比較雜,因而沒有產生此前集中出版歌集時的轟動效應。然而,他為這本歌集所寫的“引言”卻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這份“引言”,是黎錦暉對幾年來把他的流行歌曲斥為“靡靡之音”的評論一次集中的回答,他堅定地認為:“……群眾所需要的,我們所供給的,在音樂的立場上,虛心靜氣地研究一下子,幹脆說一句‘俺沒錯’。”“中國人說中國話,而且應該能兼通國語;中國人唱中國歌,而且應該能唱流行最普遍的歌,這不是極平常的事嗎?何用大驚小怪!”“未來的一切似乎用不著自己表白,明白的人多了,或許代替我們大說而特說。隻要宇宙不毀滅,這些種子從萌芽而榮茂,終有使中國音樂從下層冒起來而出頭的一天。”
黎錦暉的這些話,使我們看到,他對自己所從事的時代曲創作充分肯定,對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充滿信心。他不隻是成就卓著的作曲家,而且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思想家。在曆史向前推進了80年之後的今天,人們終於開始認識《毛毛雨》,理解《毛毛雨》,開始認識黎錦暉,理解黎錦暉,該是“大說特說”的時候了。
黎錦暉為什麼寫時代曲
黎錦暉本人和研究黎錦暉的專家學者,對黎錦暉為什麼創作時代曲,特別是他1929年在新加坡,用八個月的時間創作了百首“家庭愛情歌曲”,總是強調他的生活開支和回國路費以及再辦歌舞學校或歌舞團都需要“錢”。在他的時代曲被指責為“靡靡之音”、“有傷風化”的輿論圍剿中,特別是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評價黎錦暉時,這樣說似乎是要人們認為黎錦暉大量創作時代曲是“無可奈何”,是“情有可原”,這就從根本上降低了黎錦暉創作時代曲的意義和價值。
1930年,黎錦暉率團在東北巡回演出時,曾對友人說,他不願他的作品“隻通行於幼兒園、小學間也”。這簡單的一句話,說明了黎錦暉創作時代曲是一種追求,在“新興歌舞”在中國的音樂史、藝術史上已經登上一個巔峰之後,黎錦暉要使自己的音樂創作提高檔次,他開始為成年人寫歌,這是一個新的領域,是他“改造中國新音樂”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邁出這一步,他的音樂活動仍停留在原來的水平,邁出這一步,展現在他眼前的,又是一片新的天地。
創作成人歌曲,對黎錦暉來說,使他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1927年—1936年的九年間,盡管一直處於受批評、被圍剿的環境中,他的創作卻是在“自由王國”裏翱翔。他的作品的題材、體裁、形式、風格、旋律、韻味……是隻給孩子們寫歌所無法展現的。從國外歸來的作曲家,很多人看不起黎錦暉,認為他沒進過音樂學府就想成為“作曲家”是自不量力。黎錦暉一麵學習、研究,一麵實踐,他達到的水平卻是一些出身於國內外著名音樂學府的人所望塵莫及的。創作“新型的愛情歌曲”,黎錦暉繼續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黎錦暉時代曲創作的意義和價值
第一,黎錦暉不停創作,連續推出的時代曲,使中國的流行音樂迅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20年代的上海已是商品經濟極為發達的大都會。伴隨著經濟活動的“西風東進”,西方的流行音樂和歌曲也開始在上海流傳。《桑塔露西亞》、《老黑奴》……都曾十分走紅。但從整體數量上,外來的歌遠不如黎錦暉的歌那樣多。1930年以前已有一百多首麵世,1931年灌錄的唱片就有一百多張,形成了“批量生產”的規模和聲勢,這是任何國家的作曲家也不曾做到的。黎錦暉的時代曲迅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第二,在時代曲大量問世的基礎上,黎錦暉潛心研究,創立了“中國爵士樂”或稱“漢化爵士樂”,和美國爵士樂相互影響,使中國的時代曲,很早就和世界流行音樂接軌,顯示了中國流行音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風範。
安德魯·瓊斯教授在他的《留聲中國》一書的“文化史和殖民現代性”一節裏明確地表述說:“我們應該要聽聽美國爵士樂裏隱藏的‘中國味兒’,這跟中國流行歌曲裏的‘美國味兒’一樣鮮明。”安德魯·瓊斯還說,“……記錄了黎錦暉的生活以及他全心付出方得以成就的中國的爵士時代。”“黎錦暉在中國現代流行音樂史上是位巨匠級的人物,他於1927年至1936年間,創發出一種全新品類的漢化爵士樂,影響極大。”這些評價有力地駁斥了某些人把20世紀40年代以前的流行歌曲,一律貶為“還沒有從農業文化的母體中脫胎出來”的謬論。安德魯認為,黎錦暉時代就是中國的爵士樂時代。
第三,以“音樂與文學同步”的理念,通過幾百首時代曲歌詞的創作,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音樂文學”的新領域,為中國的文學史留下了一大筆寶貴的財富。
第四,培養了一批黎派音樂的作曲家和詞作家,使“黎派音樂”的光輝照耀著整個上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流行歌壇,並影響著50年代以後香港地區流行歌曲和電影的創作。
第五,以“來去自由”的育人之道,為中國的流行歌壇和影壇培養輸送了大批的歌星、影星。中國第一代的歌星、影星,出身於“明月社”的不可勝數。黎錦暉為中國的音樂史、藝術史所作的貢獻,迄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是他一生音樂活動的又一座豐碑。
政府的禁令和輿論的圍剿
黎錦暉的時代曲創作,和他為孩子們寫歌一樣,一方麵在學校裏和社會上大受歡迎,同時又為政府所不容,長時間被明令禁止。社會上思想文化界的一些人士,“學院派”、“抗戰派”的一些作曲家也對他抨擊責罵,鄙夷蔑視,使他承受著無休止的精神壓力。
1928年《毛毛雨》在國內外走紅,1929年12月14日,當時的教育部就訓令各省市教育局,禁唱《毛毛雨》、《妹妹我愛你》等歌曲,並明令各學校一律禁止采用此類歌曲作為教材;1931年6月22日電檢委檢查中國華光公司的有聲影片《雨過天晴》,發現片中有《毛毛雨》作為插曲,即令刪去。
《毛毛雨》被行政當局禁唱的時間,長達六十多年。從1929年當時的教育部明令禁唱、禁用,到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7年3月,當時的行政院曾頒發“禁用唱片表”,在八十餘首禁唱歌曲中,《毛毛雨》位居33。輿論上的圍剿,1934年—1936年是高峰期,賀綠汀、劉雪庵、豐子凱都參與了對黎錦暉的批判。然而,正如有人著文形容的那樣:“……正統的人士隻管去聲討黎錦暉,但正是《毛毛雨》使中國人一夜之間懂得了什麼叫做流行曲,上海和其它大都市的大人小孩,都隨著廣播和留聲機中的輕快曲調,在無雨的天氣裏也哼著‘毛毛雨下個不停,微微風吹個不停,微風細雨柳青青,哎喲喲,柳青青……’”
黎錦暉的三次婚姻
1908年,黎錦暉17歲,還在中學讀書,寒假返鄉,奉父母之命和徐珊珂女士結婚。翌年女兒黎明暉出世。1916年徐氏和女兒一起赴北平。這樁婚姻維持到1925年,黎徐協議離婚。
1929年末,從新加坡返回上海的黎錦暉和徐來結婚。1930年明月社在東北巡回演出期間,在北平棲風樓59號院內,徐來生下女兒小鳳,因孩子小需要照顧,徐來沒有隨團活動。
1930年9月16日明月歌舞團到達沈陽,黎錦暉在朋友麵前盛讚徐來的美麗。當時徐來不在沈陽,黎錦暉電約徐來自北平來沈,供朋友“鑒賞”。徐來到沈後,朋友們請黎氏夫婦吃飯,大家對徐來的美麗讚不絕口,一位友人說是“標準美人”,這一說法竟被《北洋畫報》報導出去,不脛而走,成為徐來的美稱。
徐來,1909年出生於上海,小名小妹,學名徐潔鳳,1927年考入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專門學校,1928年隨“中華歌舞團”赴南洋巡回演出,她的舞姿很優美,聲樂水平略遜。1929年黎錦暉滯留新加坡期間,她已是黎錦暉的未婚妻。
1931年3月“明月”返回上海,為聯華影業公司收入麾下,改名“聯華歌舞班”,徐來沒有進入這個歌舞班,1932年她進入“明星影片公司”成了一名電影演員。
從影後的徐來,在提高表演功力上下的功夫不多,卻熱衷出入交際場所,廣交達官顯貴,連國民黨的行政院院長孫科,都和她交往,給過她經濟上的資助。1934年6月28日,上海“大晚報”第7版有人撰文評論她“至多也不過是個張織雲第二”(成名後走向墮落的影星)。如果徐來是一位聰明的影人,對於這句刻薄的譏評,不應感覺不快,而該視為苦口的良藥。糜爛的生活決定了她的沒落。由於影圈內外她的口碑不佳,1935年有人策劃為她舉辦“標準美人”加冕典禮時,立即受到各方抵製,策劃者定於1935年8月22日至24日,在維也納花園舞廳連慶三天,聘請“三大播音歌星”冠亞季軍白虹、周璿、汪曼傑參加演出。消息傳出,輿論群起攻之。1935年8月25日出版的《電影新聞》曾出版《徐來加冕典禮特輯》,刊有《為徐來加冕典禮告全國二萬萬女同胞書》,文稱“她要做標準美人,無論在資格上與手續上,都是自欺欺人、淆惑視聽,不過籍‘標準美人’的手段來擾亂社會,欺人斂財而已。”
迫於輿論壓力,當時政府的社會局8月22日下令停止舉行“加冕典禮”。經主辦方的全力疏通,顧及到已經購票的觀眾,最後社會局又準予典禮照常進行。照徐來當時的情況來看,她與黎錦暉分手已成必然。對此,黎錦暉沒有清醒的認識,還極力討好徐來,1935年春搬進了陳小蝶新建的花園洋房,購置了相當講究的新式家具、鋼琴、汽車。為了取悅徐來,黎氏特別托人花數百元購到“7272”的汽車牌照(取與“徐來徐來”的諧音),又為徐來譜寫下了由“蓓開”灌錄唱片的《勞苦農工》、《水東流》、《征求女友》、《洋化青年》和“勝利”灌錄唱片的《清雅令》和《白蘭花》等時代曲。
徐來是中國第一個有女秘書的影星,她的秘書張素真也是中華歌專的學生,曾隨中華歌舞團赴南洋巡演。徐來從影後,張做了徐來的秘書,不拿工資,隻為跟隨徐來出入交際場所,以抬高自己的身價。張從中煽惑、挑拔徐來與黎錦暉離婚,1935年徐來拍完影片《船家女》後與黎錦暉分手,帶著秘書張素珍住進了唐生明家。黎錦暉把全部“家當”給了徐來,徐來給了他2000元錢,他用這2000元為“明月社”租了房子,自己也和社員們住在一起,一心想重振“明月”的雄風。據文史資料記載,張素真一直跟在徐來身邊,就在唐生明奉蔣介石之命,假意投敵擔任汪偽政權的高官時,張素真也住在唐家。國民黨軍統特務頭子戴笠每到上海或南京都住在唐生明家,張素真後來成了戴笠的姘婦。
張素真的歌舞水平有限,但也灌錄過黎錦暉的時代曲《天倫之愛》、《滿園芳》、《月夜詞》、《相親相愛》以及歌舞表演曲《天上小姑娘》等唱片。
1935年黎錦暉和徐來分手由於新聞媒體的宣傳,博得了一位遠在北平的女士的同情。經過書信往來,由同情到仰慕,二人終成佳侶。
黎錦暉這位夫人名梁中元,又名梁棲、梁惠方、梁惠芳。建國前曾任江西婦女生活促進會幹事和中國電影製片廠材料科保管股股長。起初梁中元的父親擔心隻有18歲的女兒選擇了45歲的黎錦暉會不幸福,曾經表示反對。但女兒心意已決,梁父遂放棄了反對的意見。黎錦暉和梁惠方1936年2月19日結婚時,寫了一首名為《愛的新生》的時代曲,表達了他重新獲得愛情的激動和無限感慨。
他在歌中寫道:“……為著光明,為著努力,為著自由,應該不顧一切衝破黑暗向前走,我雖心中創口未收,我雖兩眼漣漣淚流,愛的偉大,愛的慈悲,愛的溫柔,我不能再灰心,不向前也不退後……從今我倆一生共守,到老同偕無慮無憂,願春長在,願月長圓,願花長留,更願我倆的愛情萬載千年永不朽。”
這是黎錦暉創作的最後一首時代曲,由嚴華和周璿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了唱片,曾經流行一時。這份婚姻給黎錦暉帶來了莫大的心靈慰籍。梁惠方對黎錦暉的理解和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使他們相濡以沫,攜手度過了後半生貧困、艱難卻美滿幸福的歲月。
50年代以後的“黎派音樂”
50年代,中國流行歌曲創作和傳播的中心,逐步轉移到了香港。1949年春節前後,上海的百代唱片公司宣布停業,1952年在香港恢複運營。黎錦暉的名曲《毛毛雨》、《桃花江》、《特別快車》、《妹妹我愛你》、《小妹妹的心》、《花生米》……被一代又一代的歌星翻唱,反複灌錄唱片。1956年,新華影業公司老板張善琨,決定用黎錦暉紅遍海內外的名曲《桃花江》的曲名作為影片名,拍攝歌唱片《桃花江》。請姚敏作曲、陳蝶衣作詞、姚莉幕後代唱,結果一炮打響,不僅創造了空前的票房紀錄,還在香港掀起了歌唱片的熱潮。姚敏為這部影片譜寫的主題歌,使用了黎錦暉《桃花江》的部分旋律,歌名也叫《桃花江》,這首《桃花江》在港台和東南亞紅極一時。姚敏和姚莉因為這部影片而聲譽鵲起,在香港紅透了半邊天,姚莉從此被稱為“銀嗓子”。乘著《桃花江》的淩厲聲勢,新華影業公司1956年至1960年拍了10部歌唱片和歌舞片,其中3部以黎錦暉的歌名為題,除了《桃花江》還有《葡萄仙子》(1956年)和《特別快車》(1957年)。1959年香港電懋公司拍攝了彩色歌舞片《龍翔鳳舞》,片中插曲選用30—50年代流行的國語名曲改編,其中最受歡迎,最流行的是《毛毛雨》和《妹妹我愛你》。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50年代香港歌唱片的興起是黎錦暉的歌促成的;姚敏、姚莉在香港的走紅,得益於他們請出了黎錦暉的歌。
黎錦暉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風雲人物,是一位極具維新思想和超前意識的大師級的文化名人,在中國的音樂史、文學史、教育史、戲劇史和電影史上都有他的重要席位。他的作品和他的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
黎錦暉(1891年—1967年)字均荃,曾用筆名:黎錦暉先生、黎明暉女士、明美女士、金玉穀女士、黃寶山先生、池田青蛙、癩蛤蟆、常哼哼等。
時代曲“曲王”黎錦光
1936年5月黎錦暉離開上海,上海流行歌壇的黎錦暉時代至此結束,但“黎派音樂”仍在延續。黎錦光出身於“明月社”,又是黎錦暉的七弟,他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證明,他是“黎派音樂”當之無愧的第一“傳人”。他才華橫溢,作品數量多、品位高,捧紅了一代又一代的歌星,被人稱為中國時代曲的“曲王”。
黎錦光的身世和“明月”曆程
黎錦光1907年12月30日生於湖南湘潭。受家庭的影響和熏陶,他自幼喜歡音樂,吹笛子、拉二胡,演唱花鼓戲,對湖南民歌十分熟悉。1922年黎錦光考入長沙師範,1925年進湖南大學,後轉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1927年,20歲的黎錦光參加了北伐戰爭,在鄧演達麾下任職。大革命遭遇挫折,黎錦光從武漢來到上海,在“歌專”的樂隊任職。他的藝術人生就此起步。
1928年5月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赴香港和南洋群島巡演,黎錦光在團裏是樂隊演奏員兼演員。1929年2月,“中華歌舞團”的巡演結束,在巴達維亞就地解散,黎錦光受聘於當地的華僑學校,任音樂教員。1929年冬,黎錦暉重組“明月歌舞團”,黎錦光回到上海,又進入“明月”。1930年初,黎錦暉率“明月歌舞團”赴平津和東北演出,黎錦光除參加樂隊演奏,還在《小小畫家》中飾演塾師甲,1931年春隨團回到上海。同年6月,“明月歌舞團”被聯華影業公司兼並,改名“聯華歌舞班”,黎錦暉任班主任,黎錦光任藝術組負責人。翌年“聯華歌舞班”停辦,黎錦暉重組“明月歌舞劇社”,黎錦光為社務委員。7月,天一影片公司邀“明月歌舞劇社”拍攝中國第一部有聲歌舞片《芭蕉葉上詩》,黎錦光出任副導演。這一年,黎錦光根據孫瑜編導的影片《野玫瑰》,改編創作了歌舞劇《野玫瑰》,1933年春節前在上海麗都大戲院上演,這是黎錦光獨立創作的第一部歌舞劇。1932黎錦暉創作的歌舞劇《民族之光》被禁演,黎氏兄弟即將該劇的主題歌《民族之光》放在《野玫瑰》一劇的結尾處,使之與觀眾見麵。這首歌曾錄有唱片,後也被禁唱。
此次演出後不久,“明月社”解體,黎錦光和王人藝等人前往廬山南昌行營政訓處謀職。
1935年春,黎錦暉重組“明月歌劇社”,黎錦光從廬山回來,要求再回“明月社”。黎錦暉同意他回“明月”,並安排他擔任劇務主任。回到“明月”的黎錦光,先和二哥黎錦暉合作,創作了歌舞劇《花生米》,演出很受歡迎,成為“明月社”的又一保留節目。劇中插曲《長生果》和《送郎》,署名黎錦光詞曲和黎錦光改作,發表在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第一期和第二期上,這是至今見到的黎錦光最早正式發表的作品。此期間,明月社的白虹、黎明健、張靜等人仍到電台播音,黎錦光為她們擔任鋼琴伴奏。他接下來的一部歌舞劇是根據外國名劇《未完成的傑作》改編創作的《桃花太子》。1936年4月7日,《桃花太子》在上海金城大戲院與觀眾見麵。5月初黎錦光接管了“明月歌劇社”,月底去南京世界大戲院演出《野玫瑰》、《桃花太子》和《花生米》,這是“明月社”在國內的最後一次演出。7月,黎錦光率“明月社”全班人馬,以“大中華歌舞團”的名義前往南洋群島巡演。全程巡演約十一個月,最後的結局和黎錦暉1928年率領的“中華歌舞團”一樣,也在巴達維亞就地解散。已有15年曆史的“明月社”,幾經波折和沉浮,至此結束。黎錦光的“明月”曆程也到此為止。團員們回國時,黎錦光因妻子白虹已懷孕,他們暫住南洋,白虹1937年5月生下女兒,7月一家回到上海。為紀念此次的南洋之行,他們為女兒取名“南洋”。南洋沒有繼承父母的事業,讀了醫科大學,當了醫生,現住在北京。
流行歌壇大顯身手的黎錦光
1937年7月黎錦光回到上海,很快就開始了時代曲的創作。他先為妻子白虹寫了《要嫁妝》、《小寡婦訴苦》和《南洋佳偶》三首時代曲,用蒙古民歌改編了一首《郎和姐兒》,都由“百代”錄了“麗歌”唱片,但都沒有走紅。由於這幾首歌從歌名到內容都有些陳舊,沒有新意和特色,故而反響一般。出手不太理想的黎錦光,另辟新的途徑,用廣東民謠為周璿改編了一首《賣雜貨》,唱片一經投放市場,立即走紅,這首歌是黎錦光最早走紅的時代曲。
《賣雜貨》走紅了,黎錦光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他先為1935年考入“明月歌劇社”、1936年又隨他赴南洋群島演出歸來的張帆,寫了《夜裏廂》、《滿場飛》和《曖昧的愛》三首時代曲,都由“百代”以“麗歌”商標推出了唱片。其中包乙作詞的《滿場飛》,黎錦光以“金鋼”為筆名發表。包乙的詞寫得活潑、俏皮,黎錦光譜的曲又非常適合舞廳伴舞時使用,唱片問世,一炮打響,上海的歌廳舞榭到處都是“香檳酒氣滿場飛,釵光鬢影晃來回……”的歌聲,張帆的名字立即走紅歌壇,《滿場飛》成為張帆的成名曲,她是黎錦光捧紅的第一位歌星。當年,“百代”的許多唱片都在日本同步發行,張帆的《滿場飛》也成為在日本暢銷的唱片。
這一年,黎錦光為王人美譜寫了《賣梨膏糖》和《賣餅兒》兩首時代曲,但這兩首歌沒怎麼走紅。
1939年,黎錦光連續為姚敏、姚莉兄妹寫了《蘇三》、《鄉下人》和《清流映明月》,使姚敏開始在歌壇有了名氣。姚莉1937年已因演唱嚴華的《賣相思》走紅歌壇,黎錦光的《清流映明月》,鞏固了她在歌壇的地位。
黎錦光的時代曲,唱得最紅的是周璿和嚴華。周璿1931年進入“明月社”(聯華歌舞班時期),黎錦光是她的老師;嚴華1931年進“明月歌舞團”,和黎錦光相處的時間更長。黎錦光熟悉他倆的歌路和音色特點,更讚賞他倆患難中產生的真摯的愛。他既寫詞又譜曲,為他倆創作了兩首男女聲對唱的歌曲—《探情》和《叮嚀》。迄今為止,這兩首歌仍然是男女聲對唱的情歌中的經典。在周璿獨唱的流行歌曲中,黎錦光為她寫的《采檳榔》,1940年由“百代”灌錄唱片後,立刻引起轟動,迅速紅遍大陸、香港和東南亞。50年代新加坡的女歌星黃婉華最喜歡唱《采檳榔》,她模仿周璿的唱法,模仿得很像,被當地歌迷稱為“南島周璿”。50年代出道的香港歌星靜婷、60年代出道的台灣歌星美黛和鄧麗君、70年代出道的台灣歌星張俐敏都灌錄過《采檳榔》的唱片,代代相傳,曆久不衰。80年代流行歌曲從港台傳回大陸,最先走紅的就有這首《采檳榔》,人們以為《采檳榔》是鄧麗君唱紅的歌,也不知道曲作者金玉穀是何許人。黎錦光從1939年為影片《雲裳仙子》寫插曲開始使用“金玉穀”這個筆名,接下來是《采檳榔》、《五月的風》、《夢中夢》……曲作者都是署名金玉穀。不知道流行歌壇曾有過一位大名鼎鼎的“金玉穀”的人,以為又一位高手出道了;熟悉“金玉穀”這個名字的人,以為黎錦暉又卷土重來了。“金玉穀”原是黎錦暉的筆名,1936年以前已紅遍大江南北和東南亞了。黎錦暉離開上海後,“金玉穀”銷聲匿跡了幾年又重出江湖,如今的“金玉穀”已不是黎錦暉而是黎錦光了。
1940年—1942年,黎錦光共創作時代曲三十餘首,走紅的除了周璿的《采檳榔》、《青樓恨》、《女人》、《夢中夢》、《五月的風》;還有白虹的《賣花翁》、《鬧五更》;嚴華的《口哨的安慰》、《可愛的鮮花》;張帆的《針線本相連》;張暉、曼萍的《又怕難為情》……這三年是黎錦光時代曲創作的高產期,龔秋霞、姚敏、姚莉、陳娟娟、胡蓉蓉、都傑、梅熹……都在灌錄黎錦光時代曲的唱片,他開始被人稱為“時代曲曲王”了。
1942年,黎錦光為周璿寫了《五月的風》之後,他的時代曲創作幾乎停頓。然而,他不寫則已,要寫就是名曲。1942年李香蘭來到上海,1944年,黎錦光的一首即興之作—《夜來香》,隨便放在桌子上,不經意間被李香蘭發現,灌錄唱片後竟使李香蘭的歌唱生涯達到了巔峰,李香蘭念念不忘《夜來香》的作者黎錦光。她一再說:“是先生的那首《夜來香》,使我的歌唱生涯達到了高峰,我永遠忘不了先生的栽培!”
1946年李香蘭回到日本,1950年推出了日文版的《夜來香》,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後的經濟貧困期,《夜來香》的唱片竟一下子售出20萬張。《夜來香》不僅紅遍中國大陸、港台、日本和東南亞,還被譯成英法泰朝捷克等十餘種語言,出版的唱片(盒帶、CD、VCD)達八十多種版本,是中國流行歌曲在世界上傳播最廣的一首歌。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黎錦光的時代曲創作煥發了第二次青春。從1946年開始,他先以《昭君怨》和《少年的我》捧紅了梁萍,又以一首《蝴蝶翩翩燕子飛》把金溢推上了流行歌壇。老歌星周璿又唱紅了黎錦光的《龍華的桃花》,這就是台灣旅美華人作家白先勇念念不忘的那首歌。白虹這段時間唱紅的黎錦光時代曲有《花之戀》、《可憐的爸爸媽媽》和《雨不灑花花不紅》。姚莉、姚敏的名曲《哪個不多情》、《白蘭香》、《小放牛》、《回家鄉》都是黎錦光1946年以後譜寫的歌。1938年—1942年,黎錦光的時代曲,已查到的有近七十首,1946年以後的已查到的有三十餘首。1950年他推出了姚敏和梁萍對唱的名曲《丁個兒鈴鼓當》,1957年,香港百代公司為吳鶯音灌錄唱片,還邀黎錦光為吳鶯音寫了一首《南風》。
黎錦光是名副其實的“黎派音樂”的第一傳人,他和“黎派音樂”的其他作曲家—嚴華、嚴工上、嚴個凡、嚴折西等人一起,使“黎派音樂”的光輝,照耀著整個30—40年代的中國流行歌壇。
黎錦光的電影歌曲
明月社時期的黎錦光,已經在上海的歌舞界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南洋歸來,著名導演吳永剛為新華影業公司執導影片《離恨天》時,親自寫了《春花秋月》和《玫瑰花開》兩首歌詞,請黎錦光譜曲,由片中扮演女主人公玫瑰姑娘的著名影星王人美演唱,並由百代公司錄了唱片。1938年12月影片上映,憑借影片的感人情節和王人美的出色表演與演唱,這兩首歌曾經流行一時。這是黎錦光第一次為電影寫插曲,他成功了。
1939年黎錦光為“新華”影片《武則天》寫了兩首插曲《太平春》和《盛筵開》,由他的妻子白虹演唱,這是白虹第一次演唱黎錦光的電影歌曲,這兩首歌沒有走紅。
同年,華成影片公司請黎錦光為陳雲裳主演,白虹也參與演出的歌舞片《雲裳仙子》譜寫主題歌和插曲。片中9首插曲,黎錦光譜曲的有6首,其中有5首由文壇名人田漢作詞。主題歌《雲裳仙子》和插曲《母親的淚》、《春之戀》都由“百代”錄了唱片,但都沒有流行起來。也許是黎錦光更習慣於譜寫時代曲,寫電影歌曲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吧。
進入1940年黎錦光打破了電影歌曲創作的瓶頸,作品出現了飛躍,創造了一年譜寫電影歌曲近三十首,推出多首名曲的輝煌。
這一年黎錦光最先錄製唱片的電影歌曲,是張翠紅在“中國聯美”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一片中獨唱的《懷春曲》和《相思曲》,以及她和嚴華、韓蘭根對唱的《長亭十送》,三首插曲同時走紅。接下來,張翠紅又唱紅了黎錦光為“藝華”影片《秦香蓮》譜寫的插曲《盼君早日返家園》。
黎錦光為周璿寫電影歌曲,始於1940年周璿主演的“國華”影片《三笑》。這部影片的10首插曲,嚴華寫了8首,最流行的是《點秋香》,黎錦光寫的《訴衷情》和《相思引》沒有引起反響。同年,黎錦光和嚴華聯手,為周璿主演的“國華”影片《西廂記》創作插曲,11首歌都由範煙橋作詞,嚴華譜曲的有8首,黎錦光譜曲的3首。最走紅的是嚴華的《月圓花好》和黎錦光的《拷紅》。這兩首歌,一經問世就紅爆歌壇,成為周璿演唱的電影歌曲中的傳世經典,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流傳。
這一年,黎錦光的電影歌曲,走紅的還有1940年拍攝、1941年1月上映的“國泰”影片《天涯歌女》插曲《襟上一朵花》,和韓蘭根演唱的“藝華”影片《三笑》插曲《愛秋香》。著名笑星韓蘭根的演唱,沒有“音色”和“音質”,隻有詼諧、幽默,卻也受到歡迎。
1941年—1942年,黎錦光為“金星”、“國華”、“藝華”等影片公司譜寫電影主題歌和插曲,成功之作有白虹唱紅的“金星”影片《無花果》插曲《埋玉》;周璿唱紅的“國華”影片《解語花》的同名主題歌和影片《惱人春色》插曲《鍾山春》;李麗華唱紅的“藝華”影片《複活》的插曲《小山歌》、影片《花月良宵》的同名主題歌和插曲《桃花紅》。
1942年5月—1945年8月的“中聯”和“華影”時期,黎錦光譜寫的電影歌曲,目前查到的隻有6部影片裏的7首歌,但幾乎是每首歌都唱響歌壇。《瘋狂世界》、《討厭的早晨》、《葬花》、《慈母心》、《嫦娥》,都是周璿在為“華影”拍的四部影片中唱紅的名曲。其中,《紅樓夢》的插曲《葬花》和《悲秋》,都是用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為林黛玉創作的名篇作歌詞,開始這兩首歌都由“華影”音樂部負責人梁樂音譜曲。不知是梁樂音中途主動退出,還是編導卜萬倉決定另請高人,影片中周璿演唱的《葬花》最終是由黎錦光譜曲。梁樂音的一稿曾在當時出版的歌集上發表。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了,拍攝電影,為電影寫歌的權利都回到了中國人民自己的手裏。1946年,上海“中電二廠”拍攝戰後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鶯飛人間》,片中插曲的主要創作任務—為陳蝶衣的歌詞《香格裏拉》譜曲,由黎錦光承擔。陳蝶衣以“香格裏拉”為題,把一處人間仙境描寫得如詩如畫,如夢如幻,黎錦光用音樂的語言準確地表達了歌詞的意境。隨著影片的上映和唱片的發行,在《鶯飛人間》一片中演唱這首歌的歐陽飛鶯和《香格裏拉》一起迅速紅遍歌壇。歐陽飛鶯成為黎錦光用電影歌曲捧紅的歌星,《香格裏拉》也成為黎錦光的又一首傳世經典,60年來長盛不衰。
“香格裏拉”一詞來自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小說中的“香格裏拉”是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人間仙境。1934年4月英國倫敦的麥克米出版公司出版了《消失的地平線》,在歐洲引起轟動並暢銷美國、日本,很快被好萊塢拍成電影,片中主題歌《香格裏拉》曾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1946年黎錦光和陳蝶衣合作譜寫的這首中國的《香格裏拉》,在中國大陸、港台和東南亞十分流行。“香格裏拉”是藏語“心中的日月”之意,經海內外專家多方考證,認定希爾頓小說中的“香格裏拉”,原型在中國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1997年9月14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香格裏拉”就在中國雲南的迪慶。消息迅速傳開,到迪慶尋訪“香格裏拉”的遊人成倍增長。作為旅遊景點的迪慶“香格裏拉”和陳蝶衣、黎錦光的電影插曲《香格裏拉》沒有任何關係,因為陳蝶衣和黎錦光追求和表現的是藝術的境界,而不是現實。
也在1946年,香港大中華影片公司拍攝戰後香港的第一部國語故事片《長相思》,導演何兆璋請黎錦光譜寫了主題歌《燕燕於飛》和插曲《凱旋歌》、《黃葉舞秋風》、《星心相印》,這四首歌由周璿演唱並灌錄唱片,都很走紅。
從1946年到1948年末,黎錦光共譜寫電影歌曲近20首,堪稱名曲的除了《香格裏拉》和電影《長相思》中的四首插曲外,還有白光唱紅的《相見不恨晚》、《假正經》和《柳浪聞鶯》的同名主題歌;周璿唱紅的《愛神的箭》;白虹唱紅的《浪花》等多首。
1980年6月台灣泉源出版社出版的懷念國語老歌精選《回想曲》,在介紹老歌作者時說:“黎錦光是當年流行歌曲樂壇中最負盛名者,當時影片的插曲約有二分之一出自他的手裏……這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大王,堪稱中國流行歌壇的舒伯特。”
黎錦光的婚戀與婚變
黎錦光1927年參加北伐之前,已在家鄉湖南結婚,妻子很漂亮。據聶耳日記記載:1931年12月4日“七嫂子”從北平抵上海。黎錦光對妻子的到來並未高興,隻是搖頭歎氣,“七嫂子”則是整天以淚洗麵。到12月31日,“七嫂子”沒通知黎錦光,就把家中的東西全部拉走,從此離開了黎家。
當時黎錦光和章錦文相戀。章錦文是“中華歌舞專門學校”的高才生,是黎錦暉的得意門生。1928年黎錦光和章錦文一起隨“中華歌舞團”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時開始相處,1929年2月“中華歌舞團”在巴達維亞(印尼的雅加達)就地解散時,他倆留在當地謀職。黎錦光作音樂教員,章錦文在中學教舞蹈。年末他倆回到上海,又一起進入黎錦暉重新組建的“明月歌舞團”。
章錦文多才多藝,她是歌舞演員,又能彈得一手好鋼琴,人稱“鋼琴聖手”。1933年春“明月”解散,黎錦光去了江西盧山,章錦文留在上海,一直和嚴華、周璿在一起,在嚴華領導的“新月”、“新華”和“上海”歌劇社擔任琴師。她和黎錦光的戀情此時已告終結,1935年8月份的《歌星畫報》上,黎錦光已是白虹的“男友”了。
白虹1931年報考“明月歌舞團”時隻有11歲,黎錦光在團內是這些小團員的老師。隨著時光的推移,白虹變成了婷婷玉立的大姑娘,1935年隻有15歲的白虹已是比她年長13歲的黎錦光的戀人。1936年白虹隨黎錦光率領的“大中華歌舞團”赴南洋巡演,兩個人開始同居,夫唱婦隨,曾在南洋風光一時。
回到上海黎錦光和白虹有過幾年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當時他們住在姚主教路19弄4號一座幽靜的小院裏。1941年10月5日出版的《上海影訊》刊出過一篇題為《白虹會談記》的特寫,文中描述了白虹當時她雖然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仍然像少女一樣年輕嫵媚,後來她和黎錦光的關係出現了裂痕,終於在1950年聯名發表了“脫離同居關係”的聲明。分手時白虹給黎錦光留下200元錢,孩子也留給了黎錦光。此後他們仍保持著友誼,時有書信往來,互致問候。白虹到上海看孩子也會見到黎錦光。也許是黎錦光一直保持著對白虹的一份思念吧,他曾自己寫詞譜曲創作過一首名為《丟不了的情義》的時代曲,歌中唱道:“每逢唱起你的歌,想起那依依不舍的分離,那樣的情景誰能夠忘記,今日在盼望你的歸期。每逢走到你的房裏,望見那景色如往昔,已往的情已往的義,怎能夠忍心拋棄……”
黎錦光最後的一位夫人名叫祁芬,原是家中的管家,白虹走後祁芬成為黎家的女主人。現在祁芬依然健在,住在上海天平路。
蓋棺論定黎錦光
黎錦光一生的創作表明,他對中國民族民間的多種藝術形式都很熟悉,運用起來得心應手。用民歌、民謠改編成的時代曲,可以說是首首走紅:《賣雜貨》、《采檳榔》、《鬧五更》、《雨不灑花花不紅》、《小放牛》……電影插曲《埋玉》改編自評彈;時代曲《王昭君》改編自廣東音樂;寫《拷紅》時他深入研究戲曲《西廂記》。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寶藏被他開掘、引入流行歌曲的創作,他多方麵的藝術修養,除了他的兄長黎錦暉,無人可以相比,“曲王”這一稱號,黎錦光當之無愧。
立足於民族民間,從中華民族的文化沃土中汲取營養,又廣泛接觸吸收東西方外來文化的精華,使自己作品的形式、風格不斷發展變化,既讓群眾喜聞樂見,又緊緊跟上世界流行音樂發展的步伐,這是“黎派音樂”生命力頑強的原因所在,黎錦光當之無愧為“黎派音樂”的第一傳人。
1949年以後,黎錦光繼續在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任職,職務是音響導演,曾經手2000餘首戲曲、歌曲的編輯工作,是唱片錄音工作方麵的專家。
十年浩劫期間,因為流行歌曲一律被斥為“黃色歌曲”、“靡靡之音”,黎錦光遭受批判鬥爭,掃了多年廁所。
1983年,76歲的黎錦光退休了,第二年他又被返聘回社,編輯三十年代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在原百代唱片公司模版的基礎上,配以新的立體聲音響效果,出版了《金嗓子—周璿》盒帶一、二集。著名影星李麗華1985年回國探親,上海唱片公司為她錄製的一本盒帶,也由黎錦光編輯,其中的《百鳥朝鳳》和《花鑼花鼓》兩首歌,由已經73歲的嚴華和李麗華對唱。黎錦光、嚴華、李麗華是三四十年代就開始合作的老友,又進行了一次愉快的合作,為中國的流行歌壇留下了一份珍貴的史料。
1986年9月,上海電視台主辦“水仙杯”通俗歌曲創作大獎賽,史俊作詞,黎錦光譜曲的《我們一同去溜冰》榮獲一等獎。那一年黎錦光已經79歲高齡,依然寶刀未老,又一次顯示了“曲王”的實力和風采。
1993年1月15日,黎錦光病逝於上海,享年86歲。
黎錦光曾用筆名:李七牛、金鋼、金玉穀、農樵、吉美、銀珠、銀珠子、巾光。
明星風采,魅力獨具的“歌聖”嚴華
在中國流行音樂的曆史上,嚴華比黎錦光更具個人魅力和明星風采。舞台上他能唱、能跳、能表演;舞台下他能編劇、能導演、能寫詞、能譜曲,還是歌舞演出團體精幹的組織者,身兼“歌舞明星”、“歌舞劇的名演員”、“紅歌星”、“著名作曲家”等多個頭銜,被譽為“歌聖”。
明月歌舞團的台柱小生—出道時的嚴華
1931年的初春時節,18歲的嚴華告別了故鄉北平和“明月歌舞團”在北平招收的第二批學員—白虹、英茵、路曦、於斯詠(黎明健),以及老團員薛玲仙等人,在黎錦光、嚴折西的帶領下,乘火車前往上海,開始了他在上海長達60年的生命之旅。
嚴華原名嚴運華,1913年出生在北平一個書香門弟的舊式大家庭。父母早逝,一直在大哥嚴清華的照料下生活。1929年,16歲的嚴華畢業於北平尚誌商業專科學校。為謀生路,他來到天津,在一個儲蓄會裏作職員。他從小喜歡唱歌也喜歡京劇,還學會了多種樂器,在學校裏經常參加演出活動,對枯燥的職員工作沒有興趣,隻希望將來能去唱歌、跳舞,登台演出,當一個演員。1930年,嚴華的命運出現了他夢寐以求的轉機。5月間他得知“明月歌舞團”來到天津,16日將在春和大戲院演出。嚴華曾在春和大戲院客串演出過京劇旦角,認識“春和”老板高士圻,於是就請高士圻領他見了“明月歌舞團”的團長、大名鼎鼎的音樂家黎錦暉先生,要求加入“明月歌舞團”。
嚴華擁有天生的演員形象—一米八十多的身高,形體均稱,濃眉大眼,皮膚白中透紅,文靜中透著英氣……站在黎錦暉麵前的是一個英俊瀟灑又很有教養的青年。第一印象黎錦暉已經滿意了,但他還想了解一下嚴華的聲樂水平,嚴華唱了黎錦暉的歌舞劇《春天的快樂》裏麵的一首插曲。唱歌是嚴華的強項,他順利地通過了“考試”。然而,黎錦暉沒有馬上讓嚴華入團,原因是“明月”在北平的清華、北師、協和、彙文等高校演出時,對要求加入“明月”的人,一個也沒有接收。對嚴華他也要選擇時機。直到1931年春,黎錦暉派黎錦光再次赴北平招生時才把嚴華帶回了上海。
當時,“明月歌舞團”的男演員都兼任樂隊的演奏員。嚴華入團後也在樂隊彈鋼琴,吹大號,同時參與演出歌舞劇和表演唱。由於他勤奮好學,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天賦,很快成為“明月歌舞團”首屈一指的男小生。他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和王人美對唱《銀漢雙星》,這是黎錦暉創作的一首帶有故事情節的歌舞表演曲。他和王人美的首次合作,博得了滿堂喝彩,他的歌唱和表演都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肯定。百代唱片公司為這首歌灌錄了唱片,這是嚴華的第一張唱片。
“明月歌舞團”著名的歌舞劇《小小畫家》、《小羊救母》……嚴華都曾參與演出。1932年5月他和王人美一起主演歌舞劇《野玫瑰》,入團兩年的他已是著名的“歌舞明星”和歌舞劇的“名演員”了。這一年的7月,他又參加了由黎錦暉編劇的影片《芭蕉葉上詩》的演出,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歌舞片,也是嚴華一生中唯一一次走上銀幕。他沒有在電影演員這條路上走下去,還是把自已和歌舞拴在一起,他還是“明月歌舞團”的首席小生。這時的“明月歌舞團”已經走過了“聯華歌舞班”時期,1932年已是“明月歌舞劇社”了。此時的嚴華在“明月”已是舉足輕重的台柱了。
歌舞演出團體的組織者—嚴華
1933年初,“明月歌舞劇社”基本瓦解。嚴華多方奔走,經一位在體育館做事的黃森先生資助,組建了“新月歌舞劇社”,取“明月”雖去,“新月”又來之意,並請黎錦暉出任名譽社長,他自己擔任劇務主任。幾個月後“新月”又因入不敷出而停辦。不久,嚴華又在金佩魚先生的支持下,組建了“新華歌劇社”,繼續歌舞事業。為“新華”的生存和發展,嚴華開始了歌舞劇的創作。他和黎錦光一樣,都是從創作歌舞劇開始創作生涯的,這也是從黎錦暉那裏一脈相承的“黎派音樂”作曲家的一大特點吧!
嚴華和龔之方、唐大郎合作推出的歌舞劇《秋風落葉》,寫的是一個女人因愛慕虛榮而拋棄自己丈夫的故事,由嚴華和周璿飾演男女主人公,在上海金城大戲院演出後,二人的歌聲和演技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如今我們已看不到這部作品的本來麵目,但可以肯定的是,歌舞劇有情節有人物,比創作歌曲更要求作者的“功力”。
1934年,時代曲的傳播形成了風卷殘雲之勢,歌舞演出團體不再以歌舞劇和歌舞表演曲為主要演出形式。嚴華領導的“新華歌劇社”為謀生存,開始組織演員到電台播音,在大中華、友聯、“李樹德堂”等幾家電台往返奔波,很快使“新華社”成為播音界僅遜於“明月社”的播音團體,無論是歌星人數還是演唱的水平,都可與“明月”一爭高低。在1934年的“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活動中,“新華歌劇社”參賽和上榜的人數都超過了“明月”。“明月”的白虹奪得冠軍,“新華”的周璿獲得亞軍,但“新華”還拿了第五和第六名,“明月”拿到的是第七和第十名。嚴華本人雖然隻拿到一個四十二名,但他作為“新華社”的組織領導者,在播音界贏得了很高的知名度。這一年的7月18號,“新華歌劇社”在上海《申報》作“首次公演”廣告,特別注明“金佩魚主辦、嚴華領導”。演員名單中除了周璿、嚴斐、徐健、虞華、歐陽飛莉等十幾名本社的歌星外,還請來了“明月社”的白虹、黎明健和當選“三大歌星”第三名的汪曼傑以及電影演員黎莉莉、袁美雲、胡笳等多人參與客串演出,顯示了“新華社”強大的演員陣容和實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嚴華在當時的歌舞界和播音界的巨大影響和知名度,隻有他才有可能請來這麼多的明星。
“新華歌劇社”活躍了一年多的時間又走向了“停辦”。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第一期,發表了一篇嚴華以《無題》為題的文章,對於創辦、領導歌舞演出團體可說是感慨萬千。文章很短,全文錄下,以便大家了解嚴華當時的心境。
無 題
嚴 華
東一個團體,西一個團體,為了個人目前的私利,兩相不立,冰炭不溶地自相殘殺,到後來兩敗俱傷,勢趨危亡。能夠用稍遠的目光,合力的精神,團結起來,圖整個兒事業的進展,實在出乎萬萬難難,結果,造成了什麼解散啦!改組啦!凋零毀碎的不堪其苦,同聲呐喊起來!
五年前,我是一個大學不曾畢業的學生,尤其是學的商科,為了要使生活有興趣,所以,用音樂弦律來發揮我心中的思想:喜怒哀樂。
更為了鍛煉健美的體格,所以,離開了家庭,拋棄了以前的事業,而負起從事於歌舞的使命。
五年來的經過,創辦,領導,就是:明月,新月,藝聯,新華,零零碎碎的多少個歌劇團體。但是,成績呢,那隻好讓人家來批判我吧!
(注:明月社不是嚴華創辦領導的)
同一期《歌星畫報》刊出的《歌壇點將錄》上嚴華領導的已是“上海歌劇社”了。這一期還刊出一份嚴華、劉衡之先生領導的上海歌劇社“招考社員簡章”。當時的“上海社”很活躍,其成員每天從早6時開始到晚10點,往返於“大中華”、“新新”、“李樹德堂”等幾家電台播音。由於當時的歌星流動性很大,原在“新華社”唱歌的葉英、葉紅、歐陽飛莉等人都已離去,“上海社”隻剩下嚴華和他的妹妹嚴斐,以及周璿、徐健等人,他隻好發廣告再招新人。這一年春天黎錦暉已經恢複了“明月歌劇社”。1936年初嚴華回到“明月”,他自己組織領導歌劇社,在歌壇闖天下的曆史至此結束。
嚴華時代曲創作的重要貢獻
嚴華創作時代曲,目前查到的最早的一首是1935年他在《歌星畫報》第二期上發表的《勞燕相思》。從這時開始到1941年5月他和周璿分手、基本上離開流行歌壇,他為中國時代曲的創作和時代曲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