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伊人—龔秋霞

《秋水伊人》是龔秋霞的成名曲,詞曲作者賀綠汀當時是明星影片公司的音樂科長兼作曲股長,他的詞曲都有很高的藝術品位,這是他為“明星影片《古塔奇案》創作的一首具有藝術歌曲特征的電影歌曲。龔秋霞1936年進明星公司歌唱演員訓練班,師從賀綠汀學習聲樂,打下了良好的聲樂基礎。《古塔奇案》是龔秋霞1937年為“明星”拍攝的四部影片中的第三部。第一部是劉呐鷗編劇、吳村導演的《永遠的微笑》,胡蝶、龔稼農主演,龔秋霞出演女二號;第二部是夏衍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壓歲錢》,龔秋霞出演女一號。賀綠汀為這部影片譜寫的主題歌《新的生命》,由孫師毅作詞,龔秋霞演唱,沒有流行起來。

《古塔奇案》插曲《秋人伊人》,是鳳珍思念心上人明德時含淚演唱的。這首歌的第二段歌詞,是十年後小珍長大成人,亞農強迫她嫁給錢家時,因思念母親而唱出的心聲。曲調相同,歌詞不同,當年原是兩首歌,第二段詞的歌名叫《思母》。現在,兩段詞合成一首歌,歌名就叫《秋水伊人》了。

《秋水伊人》經龔秋霞演唱,由“百代”灌錄唱片後,迅速走紅歌壇,龔秋霞成為因演唱電影歌曲成名的紅歌星。隨著時光流逝,她在這部影片中的銀幕形象,在人們的記憶中已逐漸模糊,連她的丈夫胡心靈1984年在台北接受采訪時都記不清《古塔奇案》的情節了。隻有《秋水伊人》這首歌一直流傳下來,成為傳世名曲。聽到《秋水伊人》人們就會想到龔秋霞;說起龔秋霞大家就會想到《秋水伊人》。《秋水伊人》和龔秋霞已經融為一體了。

70年代以來,台港歌星姚蘇蓉、徐小鳳、奚秀蘭都重錄過《秋水伊人》的唱片,但她們都沒能唱出“秋姐”的韻昧來。

龔秋霞原名龔莎莎、龔秋香,1918年12月4日生於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十一二歲時龔秋霞在學校裏就一麵讀書一麵學習唱歌跳舞。當時學的主要是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和歌舞表演曲,像《麻雀與小孩》、《三蝴蝶》、《葡萄仙子》等等,也學唱《毛毛雨》等時代曲。她當時以練舞蹈的基本功為主,水手舞、劍舞、踢踏舞等舞蹈她都下苦功夫學習,常在學校的懇親會之類的場合表演,也常被邀請到校外去演出。組織她們排練演出的魏縈波老師,原是黎錦暉1927年創辦的“中華歌舞專門學校”的舞蹈老師,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魏縈波沒有隨團前往,留下來另謀職業,在一所小學裏教體育和音樂,龔秋霞就是這所小學的學生。不久,魏縈波正式組建“梨花少女歌舞團”,1930年改稱“梅花歌舞團”。同年龔秋霞進入“梅花”,開始隨團在國內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她歌聲甜美圓潤,舞藝精湛,很快和張仙琳、張綺、蔡一鳴、徐粲鶯一起,贏得了“梅花五虎將”的美稱。

1934年—1935年,龔秋霞開始為“百代”灌錄兒童歌曲的唱片,據“百代”唱片目錄記載,兩年時間“百代”以“麗歌”商標為她出版的兒童歌曲唱片,有《嘻嘻笑》、《吹喇叭》、《賣報歌》、《飛行機》、《跑馬》、《火車》等十多首。其中的《賣報歌》是聶耳著名的兒童歌曲,曾很流行。這兩年是中國流行歌曲廣泛流行,火爆走紅的年代,龔秋霞既不到電台播音,也沒有參加“播音歌星”競選,她隻是“梅花歌舞團”表演歌舞劇和歌舞表演曲的歌舞明星,直到1936年離開“梅花歌舞團”,她還沒有登上流行歌壇。

1936年龔秋霞為文化影片公司主演了《父母子女》,開始走上銀幕。她為這部影片演唱的同名主題歌沒有流行。這是一家小公司,拍過這部影片就停業了。

1937年龔秋霞因主演《古塔奇案》而在影壇、歌壇一起走紅。這一年的“八·一三”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明星”毀於戰火,龔秋霞隻有一年的“明星”曆程至此結束。

1938年,苦心經營明星影片公司15年的張石川,用在租界裏保留下來的小攝影棚辦起“大同攝影場”,主要代一些小公司攝製影片。隨張石川進入“大同”的龔秋霞,主演了明華影業社的《恐怖之夜》和星光影片公司的《歌兒救母記》,演唱了這兩部影片的插曲—《四季花開》、《虞美人》和《人魚公主》、《春風野草》。此期間,張石川編劇,吳村導演的“天聲”影片《桃色新聞》,龔秋霞雖沒參與演出,卻演唱、灌錄了片中插曲《花一般的夢》的唱片。

1939,龔秋霞主演了吳村編導的“國華”影片《歌聲淚痕》和張石川導演的《小俠女》。《歌聲淚痕》四首插曲,影片中由龔秋霞演唱,其中的《心碎了》和《何處不相逢》由須平錄唱片。

龔秋霞最早灌錄的唱片,是她1934年在“梅花歌舞團”主演歌舞劇《後台》時演唱的劇中插曲《永遠在後台》、《情伴》和《安慰》,其中的《情伴》和《永遠在後台》由“梅花團”著名男演員黃昏與龔秋霞對唱,《安慰》由龔秋霞獨唱。這三首歌都發表在1934年出版的《電影名歌1000曲》上。

由於龔秋霞有在舞台上演出歌劇的經驗,1939年,著名作曲家張昊花費幾年心血完成的歌劇《上海之歌》,投入排練演出,請梅熹和龔秋霞出演男女主角,女主角還請白虹和龔秋霞出演A、B角。在當年的上海灘,《上海之歌》曾引起轟動。劇中由梅熹和龔秋霞對唱的《牧歌》和《別離與團圓》,龔秋霞獨唱和主唱的《思鄉曲》和《女工歌》,都由“百代”灌錄了唱片,成為十分受歡迎的流行歌曲。

這一年龔秋霞忙於歌劇的演出,反映在銀幕上,1940年就沒見有龔秋霞參與演出的影片,1941年,也隻有一部“金星”影片《花濺淚》,有了龔秋霞的名字,但在演員名單中她排在第五位,是一個戲份不多的角色。

1942年,龔秋霞開始活躍在銀幕上,由她主演的影片《薔薇處處開》,曾引起轟動,她在片中演唱的同名主題歌更是風靡了上海灘。片中的另外四首插曲—《夢中人》、《薔薇刺》、《船歌》和《搖媽媽》也都由她演唱。其中的《夢中人》和《薔薇處處開》灌錄在一張唱片的AB麵,兩首歌一起走紅。《薔薇處處開》輕快、跳躍,充滿青春活力;《夢中人》婉約、深情、憂傷,風格不同卻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在大陸《薔薇處處開》更走紅,1946年在上海曾被評為年輕人最喜愛的四首歌曲之一。在台灣和東南亞,人們更喜歡《夢中人》。

從《薔薇處處開》開始,到1945年8月的整個“中聯”、“華影”時期,龔秋霞主演和參與演出的影片主要有《黑夜魔影》、《博愛》、《四姊妹》、《浮雲掩月》、《千金怨》、《一身是膽》、《難兄難弟》、《千裏哀鴻》和《鸞鳳和鳴》等。她在這些影片中演唱的主題歌或插曲,除了《薔薇處處開》、《夢中人》,隻有她演唱的《浮雲掩月》插曲《莫忘今宵》,十分走紅。

1939年—1942年,龔秋霞為“百代”和“勝利”唱片公司灌錄的時代曲唱片有近二十首歌曲,走紅的是蔡冰白詞嚴華曲,並由嚴華和她對唱的《人生多叉路》,李厚襄詞曲的《丁香樹下》也有一定影響。

約在1948年,龔秋霞錄過嚴折西時代曲的“百代”唱片《擱在心裏》和《有一個晚上》。也錄過陳歌辛的“大中華”唱片《江邊月》和《愛的歌》,唱片出版時間不詳。龔秋霞的丈夫胡心靈,80年代接受采訪時曾說龔秋霞隻唱她主演的影片的插曲,不唱時代曲,事實不是這樣。她灌錄唱片的時代曲,已查到的就有二十多首,隻是走紅的不多。

1945年5月的25日、26日和28日,龔秋霞和她的小姑胡蓉蓉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行歌唱舞蹈大會,龔秋霞演唱的是《思鄉曲》、《秋水伊人》、《恨不相逢未嫁時》、《春風野草》、《何處不相逢》、《是夢是真》、《莫忘今宵》、《忘憂草》和《薔薇處處開》等10首歌曲,受到熱烈歡迎和好評。

40年代,周璿、白虹和龔秋霞被並稱為“三大歌聲”。當時有評論說“聽白虹的歌適於中午時分,因為她的歌喉響亮,像陽光普照,能激發人們高遠的情懷;周璿的歌纏綿悱惻,扣人心弦,餘音嫋嫋,最適合在靜謐的夜晚聆聽;聽龔秋霞的歌則宜於在清晨,她的歌充滿青春的朝氣,抑揚頓挫,甜潤婉轉……”

1946年龔秋霞去香港,進入大中華影業公司,第一部影片主演了大中華的開山之作《蘆花翻白燕子飛》,演唱了同名主題歌。同年在周璿主演的《各有千秋》中出演女二號,又主演了《苦戀》。1947年先主演《朱門怨》,又和陳娟娟、陳琦、張帆一起主演了《四美圖》。這部影片由龔秋霞的丈夫胡心靈執導。早在上海時期,這四位女明星就曾聯合主演過李萍倩執導的《四姐妹》,拍完影片,她們真的義結金蘭,生活中真的成為“四姐妹”了。這次陳琦、張帆和陳娟娟,應“大姐夫”胡心靈之邀,由上海飛香港,拍攝《四美圖》。由於片中“四美”都有一副好嗓子,胡心靈在片中安排了多首插曲,讓她們都能一展歌喉,使影片以歌取勝。龔秋霞演唱的是《我在呼喚你》和《郊遊曲》,她的歌聲依然甜美亮麗,受到歡迎。

1948年,吳村從新加坡回到上海,為大同影片公司籌拍歌舞片《柳浪聞鶯》,邀白光和龔秋霞聯袂主演。龔秋霞欣然接受邀請,從香港回到上海。在這部歌舞片中,龔秋霞和白光合唱了吳村詞、黎錦光曲的主題歌《柳浪聞鶯》,青山詞曲的《湖畔四拍》;她自己獨唱了吳村詞曲的《初陽》、《宵之詠》以及吳村詞劉如曾曲的《女神》。吳村寫的這些歌詞,充滿了滄桑之感,可能隻有龔秋霞懂得他詞中的含義吧!

這部影片是龔秋霞在中國上海拍的最後一部影片。拍完這部影片,龔秋霞回到香港,為益華影業公司主演了一部《相思債》,演唱了一首馬凡陀詞、黃貽鈞曲的《路邊采一朵鮮花》。

50年代初龔秋霞正式移居香港,進入大長城影片公司,參與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白光主演的《蕩婦心》。1951年在白光、嚴俊主演的《血染紅海棠》一片中她出演女二號,演唱了片中插曲《祝福》。這首歌在港台和東南亞十分走紅。她除了拍戲還擔任大長城影片公司的演員室主任,盡心盡力地培養新人。她在香港又為“百代”灌錄了二十多首歌曲的唱片,1956年出版了最後一批唱片後退出歌壇。

1990年5月9日,72歲高齡的龔秋霞,和張萊萊、藍娣等當紅歌星一起參加新加坡“樂齡之鄉”籌募基金《懷舊之夜》的義演,在觀眾的熱烈掌聲中,她登台重唱了《秋火伊人》,她那憂怨的歌聲使許多觀眾熱淚盈眶。

1993年10月,龔秋霞隨香港電影代表團到上海參加國際電影節,回到闊別四十多年的故土,龔秋霞頗有不勝滄桑之感。她來到居住多年的故居—明德裏,探望了那裏的親友。

在電影局舉辦的聚餐會上,龔秋霞見到了許多當年電影界的老朋友。著名演員顧也魯40年代多次和龔秋霞一起扮演銀幕情侶,老友重逢,暢敘往事,倍感親切。顧也魯送給龔秋霞一張1942年他們在影片《薔薇處處開》中一起劃船的劇照,龔秋霞高興地說:“這比什麼禮物都寶貴!”

2005年春節,中央電視台10頻道播出《100年的歌聲》,87歲的龔秋霞坐在輪椅上,由女兒推著亮相熒屏,這是她最後一次和觀眾見麵。秋天來臨時,秋姐於香港逝世,龔秋霞的名字和《秋水伊人》將長留人間。

從“小鸚哥”到“銀嗓子”

—姚莉的歌壇生涯

姚莉1934年開始到電台唱歌,很快贏得了知名度,成為人們喜愛的歌壇童星。1935年創刊的《歌星畫報》,第一期的封底就是姚莉的照片—她匍伏在草地上,歪戴著一頂大蓋帽,微笑著注視著鏡頭,很難想到眼前這個一臉稚氣的小女生,竟是歌壇的一顆小童星了。

這一期的《歌星畫報》,在《歌星介紹》欄內,刊出了一位署名“嘉”的作者寫的一篇題為《姚莉》的短文,不到百字的文章,卻把姚莉的特點寫得十分形象生動—

一顆歌界的童星,光明閃耀的小天使,她具的嬌小玲瓏的身段,活潑天真的姿態,美麗可愛的臉蛋兒—她,她給我的形象優美極了!—她的特長,就是那黃鶯兒般嬌嗔的珠喉,當她的歌聲,從麥克風裏傳出來時,悅耳極了!使你聽了比唱催眠曲還來得有勁,諸位晚上不妨試聽聽她的娉娉的鶯聲,在六時到七時的(一○四○)或在九時到十時的(一○八○)。

也許是編者十分喜愛這個歌界小童星吧,《歌星畫報》第二期,刊出了姚莉和她的姐姐姚英、哥哥姚敏的多張照片。在一張比第一期封底還稚氣的姚莉小照旁邊,寫有“小鸚哥”三個字。人們把她比作“小鸚哥”,她的可愛就可以想象了。《小鸚哥》是黎錦暉的一首兒童歌舞表演曲,姚莉播音時唱過這首歌。就在這一期的《歌星作品集》欄內,還發表了一篇署名“姚莉”的文章,標題是《瞎七搭八》。當時的姚莉14歲,文章是否請人代筆,無從考證,抄錄下來,可以使我們了解姚莉出道的時間,她演唱的第一首歌、參加的第一個歌唱團體等內容,文如下:

這樣精彩的畫報,可算得是少見的,裏麵一幀幀歌星們的廬山麵目,真是名貴極了!我曉得歌迷們對於歌星們是隻有聲的縈回,可沒有容的影象,真所謂隻聞其聲而不見其人,所以,橫一封信索照片,豎一封信討照片,哈!現在可不必了,因為這專載歌星照片的《歌星畫報》出世了!大凡是歌唱界的先生小姐們,莫不搜羅,愛好音樂歌唱的歌迷們,怕不是人手一冊嗎?並且還有各歌星的大作,一篇篇的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我看了就引起我的欣羨,我可不是歌星,在歌唱界倒也混了快一年了!我現在姑且瞎塗一篇,就當我瞎七搭八吧!

我姓姚名叫秀雲,可是姚莉也就是我,記得在一年前,是在暑假期內,閑來的時候就捧上一本“乖乖特別快……”一類的歌譜哼了起來,可是全沒有音律,後來認識了喻義先生,他就把我介紹進“都會社”,經過了幾個月的播音,倒給我不少的收獲,成績雖不能說好,倒還可以差強人意,大概也是個性接近的關係吧!我的開場,還記得是去年九月二十三日五時到六時,在永生電台“都會社”的特別節目裏,我唱的一支《戀愛經》。這支歌曲,就是我生平從麥克風播音出去的第一支歌曲,倒也值得我記憶的一回事。當時雖然是破題兒第一遭,不但是不覺得膽怯,而且覺得怪有味的。我經過了這次開喉典禮後,就正式成為“都會社”的基本社員,也就是混進歌唱陣線的開始。到現在我覺得唱歌這件事,並不是專近娛樂的。因為當我學會了一支歌曲,便能使我認識幾個生字,況且詞句之中,未嚐沒有可取的地方,隻要自己能夠利用,也能增進一個人的思想和智力,並且在唱的時候,有音樂伴奏著,歌,豈不是能夠陶冶了你的性情嗎?啊!歌,真偉大!

《歌星畫報》的記載告訴我們,1934年姚莉先進“都會社”,1935年姚莉和姚英、姚敏都已是“大同歌劇社”的成員,姚莉、姚英唱歌,姚敏是曼陀林琴師。就在這一年,姚莉灌錄了她的第一張唱片—和嚴華對唱的《新小放牛》。據姚莉回憶說,嚴華當時為了幫助她,帶她錄唱片讓她在歌壇擴大影響和知名度。不久,嚴華和包乙合作,為姚莉寫了一首《賣相思》,經姚莉在電台播唱後很受歡迎。《賣相思》是姚莉的成名曲,她自己說她成名那一年隻有16歲。姚莉16歲應是1937年,《賣相思》的百代麗歌唱片錄音的時間是1939年,正式出版是1940年2月,這一時間上的不同應如何確認,有待考證。

以一曲《賣相思》走紅的姚莉,引起上海大名鼎鼎的“仙樂斯”舞廳老板的注意,請她到“仙樂斯”去駐唱。當時上海的夜總會還沒有請中國小女孩駐唱中國歌曲的,姚莉是第一個。她白天跑電台播音,晚上去“仙樂斯”唱歌,忙得顧不上吃飯,但她自豪地說:“那時候我很吃香,薪水好高,一個月可以買幾擔米,我給我媽媽賺了好多錢。”她為能給媽媽賺錢感到欣慰。姚莉是一個懂事的,知道孝敬母親的孩子。她8歲時父親逝世,家境貧寒,和母親、哥哥、姐姐相依為命,能為母親掙錢,對她來說是最幸福的事了。她還回憶說:“我那時候也不打扮,兩條辮子,一件旗袍,一點妝也不化,一個很純潔的女孩子的形象。如果是現在,這個樣子誰來看你?那時候都是閉著眼睛來聽你的歌的,誰也不要看你。”當時的許多大明星像胡蝶、徐來等人都經常到舞廳來聽姚莉唱歌,姚莉的歌聲能吸引那些大明星,這是很不容易的。

1940年之前,姚莉灌錄唱片的獨唱歌曲有嚴華的《賣相思》、《金絲鳥》、《斷腸花》、《一朵殘花》;黎錦光的《清流映明月》、《農婦之歌》、《村姑之戀》,姚敏的《相思淚》、《雷夢娜》等。黎錦光為她和姚敏寫的對唱歌曲《蘇三》、《愛相思》,嚴華為他倆寫的《月媚花嬌》,灌錄的唱片都很走紅。隻是姚敏不進舞廳唱歌,姚莉隻能唱她的獨唱歌曲。其他歌星首唱和灌唱片的歌,她也選來演唱。1940年,姚莉的獨唱曲裏又增加了顧友的《送郎》和李厚襄的《可愛的秋天》。

由於在歌壇走紅,1940年,著名導演吳村為國泰影片公司拍攝歌唱片《天涯歌女》時,邀請姚莉和都傑在片中客串參加歌詠比賽的歌女,分別演唱了片中插曲《玫瑰玫瑰我愛你》和《秋的懷念》。這兩首歌都是吳村作詞陳歌辛譜曲,這是姚莉第一次演唱陳歌辛譜曲的歌,這首《玫瑰玫瑰我愛你》,吳村的詞寫的很美,陳歌辛的旋律也優美流暢,錄音時又有一支三十多人組成的高水平的樂隊伴奏,唱片一經問世迅速紅遍歌壇。《秋的懷念》錄唱片時也由姚莉演唱。這兩首歌使姚莉在歌壇知名度更高,這是她第一次在銀幕上亮相,那一年她19歲。

在“仙樂斯”唱了五年,21歲時,因為不能接受“仙樂斯”二小開的追求,姚莉轉到“揚子”舞廳去唱。1946年,25歲的姚莉,和揚子舞廳的少東黃保羅先生結婚。婚後她隻灌錄唱片,不再到電台播音也不在舞廳唱歌了。

40年代上半葉,姚莉灌錄的時代曲唱片,已查到她獨唱的歌曲有二十多首,她和嚴華、姚敏對唱的不到十首。進入1946年,她灌錄的唱片數量大增。截止1950年她南下香港,5年間她灌錄的唱片模版九十餘首,正式出版唱片的歌七十多首。這5年,姚莉唱紅的時代曲有黎錦光的《哪個不多情》、《白蘭香》、《小放牛》,嚴折西的《馬來風光》、《人隔萬重山》、《重逢》,姚敏這段時間的歌,由姚莉唱紅的有《秦淮河畔》、《帶著眼淚唱》、《黑天堂》、《敬郎三杯酒》以及陳歌辛的《蘇州河邊》等。1950年,姚莉移居香港。1952年,“百代”在香港開始運營,姚莉又成為“百代”旗下的歌手。她和姚敏在香港大紅大紫,始於1956年。那一年張善琨的新華影業公司,以黎錦暉的名曲《桃花江》作片名,拍攝了歌唱片《桃花江》。為這部影片作曲的姚敏和幕後代唱的姚莉,名聲大震。迅速紅遍港台和東南亞。就在此時姚莉獲得了“銀嗓子”的美譽。姚莉自己說,上海時期她是沒有這個頭銜的。她謙虛地說:“銀,不比金值錢”,“銀總會褪色的”,“周璿的歌唱事業艱苦輝煌,‘金嗓子’她是絕對配得起的。”

周璿和嚴華1935年就和姚莉、姚敏相識,是周璿和嚴華把姚莉、姚敏介紹進百代,成為百代的簽約歌手的。姚莉至今不忘周璿、嚴華對她的幫助。她曾說:當時的歌唱藝人雖有競爭,卻不會背地裏扯後腿。周璿當時是大明星,卻像親姐妹一樣照顧她,不但介紹她進同一家唱片公司,還讓自己的男朋友嚴華寫歌捧紅她。如果是現在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她一直念念不忘提攜她的恩師周璿和嚴華。

2000年11月24日,新加坡成立“老歌俱樂部”,姚莉應邀出席,受到熱烈歡迎。會上,姚莉演唱了她香港時代的名曲《大江東去》,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此舉震驚了港台的老歌界。2001年6月3日,香港也緊隨新加坡,成立了“香港老歌歌迷會”,姚莉和在港的老一輩歌星秦燕、張露等人一起出席了歌迷會的開幕典禮。

2004年,新加坡的李寧國先生,用世界頂尖技術修複78轉老唱片,第5輯是姚莉的專輯。姚莉當年一些隻錄了模版沒有正式出唱片的歌,得以正式麵市,受到老歌迷的熱烈歡迎。姚莉激動地在“感言”中說:“李寧國嚴謹的製作態度,精細的修複技術,讓我半個世紀前的錄音重現光輝,所付出的心思,使我感動!”“希望喜歡老歌的朋友們也和我一起來分享這份喜悅吧!”

“明月社”出身的最後一位時代曲明星

—張帆

2001年的11月,79歲的張帆大姐,在北京首都機場登上了從北京飛往新加坡的班機。座艙裏沒有人認出她是誰,也沒有人知道她此次飛往新加坡的使命是什麼。在溫馨、靜謐的氛圍裏,望著舷窗外掠過的藍天白雲,六十多年前的往事一幕幕地浮現在大腦的熒屏上,她沉浸在難以排遣的對自己一生走過的藝術之旅的追憶中……

第一次去新加坡,那已是遙遠得像夢境一樣的記憶了。但那不是夢,那是她演藝生涯起步時永遠無法忘懷的曆程。多少情景,多少細節都清晰地回到了她的眼前。藍藍的海,高高的椰子樹,下榻的飯店……那一次她們沒有乘坐飛機,是走水路從上海到香港,再由香港去西貢、金邊、暹羅,再到新加坡的。那一次同行的黎錦光、白虹、嚴華都已作古,六十多年的人海滄桑,當年一起進入“明月社”,一起下南洋的姐妹—林琳、張薔薇、葉田田、方菲、遊泳……你們在哪裏,你們還健在嗎?

思緒還在像大海的波濤一樣翻卷,腳下已是新加坡的土地了。

張帆大姐此次來新加坡,是應新加坡“牛車水老歌俱樂部”的邀請,來參加這個俱樂部成立一周年的紀念活動的。由新加坡牛車水民眾聯絡所發起,2000年11月24日,新加坡成立了“牛車水老歌俱樂部”,俱樂部的成員都是喜歡唱中國流行老歌的歌迷。2001年11月3日,他們舉行俱樂部成立一周年“老歌情未了,金曲齊歡唱”的紀念活動,張帆是中國大陸唯一被邀請的三四十年代的時代曲明星,和她同時被邀請的還有定居加拿大的黃飛然。新加坡的兩家大報,都在顯著位置報導了這一消息。《聯合晚報》2001年11月3日以“張帆、黃飛然,來新唱金曲”為題報道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老歌手’張帆和黃飛然,為了新加坡的歌迷,專程從北京及加拿大飛來,今晚起,一連呈獻兩晚老歌演唱會”;《新明日報》的標題是《〈賀新年〉和〈青春舞曲〉的原唱者,闊別40多年,張帆、黃飛然,重逢相見歡》。這次活動在新加坡引起強烈反響,“牛車水老歌俱樂部”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張帆大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對於這次能來新加坡感到異常興奮與開心。她說,她沒有料到這麼多年了,新加坡的歌迷還記得她!更使張帆大姐感動、使她心情無法平靜的是,賓館、酒店的服務人員聽說她是張帆,就知道她是《滿場飛》和《賀新年》這些流行老歌的首唱者。在到歌迷家中作客時,她發現歌迷們收藏著大量流行老歌的唱片、盒帶和VCD。她還發現,在新加坡,喜歡唱中國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的,不隻是老年人,中青年人也喜歡唱。她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人們告訴她,這是因為這些中青年人從自己的祖父母和父母那裏學來的就是這些歌。

張帆1922年出生於上海,父親張洵子在中學裏作語文教師,母親操持家務,照料她們兄弟姐妹五人。她自幼天資聰穎,對唱歌跳舞有著特殊的愛好和感悟能力。讀到小學四年級時,由於家境困難,隻有13歲的張帆就懂得為自己尋找出路了。一天,她在報紙上看到了“明月歌劇社”招收學員的廣告,就讓姐姐陪自己去報了名。考試的時候,她唱了一首黎錦暉寫詞譜曲的《夜來香》。這首《夜來香》是中國流行音樂史上三首《夜來香》的第一首,當時十分流行。張帆的聲音清純甜美,小小年紀竟能把這首時代曲唱得委婉動人。擔任主考的黎錦光,特別是社長黎錦暉被她感動了。她的歌唱得好,又生得嬌小清秀,惹人喜愛,這次“明月社”招生的條件,年齡要求滿14周歲,隻有13周歲的張帆,被破格錄取了。

進入“明月社”,在上海新閘路沁園邨14號一座三層的小洋房裏,她開始了緊張的學習和排練生活。每天早晨起來,由男社員江濤和費晃幫她們幾個新社員壓腿練下腰,白天由白虹和黎明健為她們排練歌舞。黎錦暉還聘請了一位白俄舞蹈家,教她們練芭蕾……經過半年多的刻苦訓練,她們這一批新人可以和老社員一起登台演出了。張帆是這一批新社員中的佼佼者,她先後參加演出的節目有《春天的快樂》、《葡萄仙子》、《三蝴蝶》等兒童歌舞劇,在成人歌劇《花生米》中擔任男女主人公的女兒,在《野玫瑰》中飾演一個小保姆,並在劇中獨唱黎錦暉寫詞譜曲的時代曲《摩登戀愛》,成為“明月社”又一位演唱時代曲的獨唱演員。

1936年7月,黎錦光率領他接管的“明月歌劇社”,以“大中華歌舞團”的名義,前往南洋群島巡回演出,張帆在團裏是僅次於白虹的台柱。

“大中華歌舞團”的巡演曆時11個月,1937年5月在巴達維亞就地解散。回到上海的張帆,同年年末,參加了由上海劇藝社社長劉達良組建的“萬花歌舞團”赴香港和菲律賓的馬尼拉等地演出,同行的有周璿和嚴華。他們在菲律賓演出的節目有黎錦暉的《民族之光》,也有嚴華創作的歌曲《我愛祖國》和小型話劇《夜明珠》等,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此後張帆又隨張慧衝魔術團去印尼的爪哇巡演,回到上海已經是1938年了。就在這一年,張帆正式登上了中國的流行歌壇,一炮走紅,她的成名曲是包乙作詞,黎錦光譜曲的《滿場飛》。

她是黎錦光用作品捧紅的第一位歌星,張帆也成為“明月社”出身的最後一位流行歌曲明星。

世紀之交,中國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在一些以那個年代的生活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中頻頻出現,瓊瑤在她的電視連續劇《情深深,雨》中,不僅把《毛毛雨》作為背景音樂,還安排趙薇扮演的依萍,在大上海歌舞廳登台演唱了《滿場飛》。曆史上的《滿場飛》1938年問世,劇中依萍唱這首歌的時間是1936年。依萍在大上海歌舞廳唱的《夜上海》,是香港大中華影片公司1946年拍攝的影片《長相思》的插曲,瓊瑤竟讓依萍提前十年就唱了這首歌。在影視作品中,這種曆史年代錯位的現象應如何認識?有待探討。

《滿場飛》使張帆走紅之後,黎錦光又為她寫了《針線本相連》等時代曲,由百代公司以推出新人的“麗歌唱片”出版。1941年,“百代”公司正式與張帆簽約,她成為“百代”的簽約歌手。從1938年到1948年,張帆演唱和錄製唱片的時代曲和電影插曲有三十餘首,當時的黎錦光、嚴折西、姚敏、李厚襄、陳歌辛、黃貽鈞、梁樂音等作曲家都為張帆寫過歌。她的歌,當年很流行,至今還被人念念不忘的,除了她的成名曲《滿場飛》,還有黎錦光的《針線本相連》、《唱不完的郎》;李厚襄的《賀新年》、《蘇堤春曉》;黃貽鈞的《竹籬笆》和《淚不要空流》。

當年的流行歌曲明星,很多人都是歌影雙棲。“明月社”出身的張帆,原本就是從事舞台表演的,走上銀幕,順理成章。

從影後的張帆,一麵拍電影,一麵錄唱片,有時還演舞台劇。40年代初,上海的話劇舞台,演出了一部根據美國女作家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的同名話劇。新華影業公司的著名編導李萍倩看中了這部話劇的劇本,也看中了在劇中扮演四姐妹的演員。經過改編,1942年李萍倩推出了他的影片《四姐妹》,龔秋霞在片中飾演大姐,二姐是陳琦,張帆飾三姐,陳娟娟演四妹。影片轟動一時,四位影星也更加走紅。《四姐妹》上映後,她們就義結金蘭,成為“真正的”姐妹,在影壇上傳為佳話。更為轟動的是,由於影片《四姐妹》在社會上的反響很大,她們就以“四姐妹”為名,在上海的愛多亞路浦東同鄉會原來的房子,開了一個“四姐妹咖啡廳”。開業的那一天,上海灘的著名影星李麗華、陳雲裳等人都來祝賀,由王丹鳳、胡楓主持,四姐妹盛裝上陣,聯合剪彩,成為社會的一大新聞。

拍過《四姐妹》之後,導演李萍倩又為張帆度身定作,拍了歌舞片《天外笙歌》。張帆能歌善舞,她的演技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迄今為止,張帆對自己演過的影片,最滿意的就是這部《天外笙歌》。對於慧眼識珠給她展示才華機會的李萍倩,張帆一直念念不忘,她感謝李萍倩在銀幕上把她捧紅,雖然李萍倩早已仙逝,提起這位著名導演,張帆依然深情地稱他為“恩師”。

在話劇舞台上,張帆最成功的角色,是在上海劇藝社根據世界名著,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改編的話劇《鍾樓怪人》中扮演的吉卜賽女郎艾絲美拉達。她把這個聰明美麗、心地善良又熱情奔放、嫉惡如仇、敢於和偽善的神甫作鬥爭的吉卜賽姑娘,演得形神兼備,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張帆繼續為“百代”公司灌錄唱片,像《桃花朵朵紅》、《唯一愛的路》等,都是她這段時間演唱的歌。

張帆原名張爾喆,1935年進入明月歌劇社後,黎錦暉為她改名張帆,取“張帆萬裏”之意。

流行歌曲使張帆成名,也使她吃了許多苦頭,她與中國的流行歌曲一起曆盡滄桑。2008年,張帆於北京逝世。

《望月懷人》趙美珍

1938年,黎錦光與包乙合作以一曲《滿場飛》捧紅張帆的同時,還有一位歌星也被他推上了流行歌壇,這就是某歌舞團的女演員趙美珍。

當時的黎錦光,把黎錦暉的名曲《摩登戀愛》的曲譜拿過來,要包乙重新填了詞,安排趙美珍演唱,灌錄在張帆《滿場飛》的B麵,歌名叫作《跳舞經》。這首歌雖沒有像張帆的《滿場飛》那樣紅極一時,也曾很受歡迎。這張唱片曾在日本發行,趙美珍和張帆的名字一起走出了國門。歌舞團出身的趙美珍,對黎錦暉的作品自然熟悉,錄完《跳舞經》,她選了一首曾由“明月”小演員趙錦霞為“大中華”灌錄過唱片的《花鑼花鼓》,由“百代”為她錄了“麗歌”唱片,接下來她又為“百代”錄了嚴折西詞曲的《火山小景》、黎錦光詞曲的《勸君》。嚴華詞曲的《望月懷人》,則由勝利唱片公司錄製了唱片。由“百代”到“勝利”趙美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嚴華的《望月懷人》是她灌錄的最後一首歌,和姚莉的《相思怨》灌錄在一張唱片的AB麵,此後,趙美珍離開了歌壇,聽過她的歌,喜歡她的歌的人們,對她隻能“望月懷人”了。

“嚴派”男歌星—姚敏

1939年,姚敏灌錄了他的第一張唱片,這就是魯旭詞、金鋼曲,由姚敏和姚莉對唱的《蘇三》。同一張唱片的B麵,是李七牛詞曲的《鄉下人》,由姚敏獨唱。嚴華為姚敏、姚莉寫的對唱歌曲是《我怎能不愛你》,為姚敏寫的獨唱曲是《半夜三更調》。這幾首歌把姚敏推上了流行歌壇,流行歌壇又湧現出一位男歌星。

進入30年代,特別是1934年—1935年,在播音歌星的隊伍裏,曾經有過一批男性歌手。1934年6月14日,《大晚報》公布“播音歌星競選”結果時,102名榜上有名的歌星中,男性歌手有二十多人,占上榜歌手的百分之二十。這些人中包括“新華社”的嚴華、金佩魚;“妙音團”的馬陋芬、周恭、許如輝;“梅花歌舞團”的黃昏和“玫瑰團”的楊曾恕、徐文璧等人。這些參加播音和競選的男歌星,都是他們所在社、團的組織者或台柱演員,在當時的歌舞界都有相當的知名度,隻是他們的成績都不理想。1935年以後,他們逐漸離去。馬陋芬走上銀幕,後來成為著名的電影演員;許如輝專職去作曲;黃昏繼續在“梅花團”演戲、作曲,也灌過多張唱片,但在歌壇始終未能大紅大紫。於是,就有了“中國流行歌壇1936年之前隻有嚴華一位男歌星”的說法,姚敏的出道,改寫了流行歌壇隻有嚴華一位男歌星孤軍奮戰的曆史,這是1939年的事情。

姚敏是嚴華的學生,嚴華教他唱歌也教他作曲,1939年幫助他推出了第一首時代曲《相思淚》,從此他似乎更熱衷於在作曲方麵發展,因而他灌錄的時代曲唱片不是很多。截止1945年,由他獨唱灌錄的唱片,除了《鄉下人》和《半夜三更調》,還有嚴華的《窮富之愛》和《我不能忘記你》,嚴個凡的《青山綠水》以及梅阡詞嚴華曲的《月下戀歌》和他自己寫詞譜曲的《如此上海》。此期間,他和姚莉對唱灌錄的唱片,繼《蘇三》之後,又演唱了黎錦光的《愛相思》、《愛神在哪裏》和嚴華的《月媚花嬌》,棟蓀詞、姚敏曲的《心心相印》。陳歌辛詞、姚敏曲的《何處是青春》也由姚敏、姚莉對唱。

姚敏出道一年多之後,嚴華因和周璿分手退出了歌壇,歌壇又剩下姚敏一個男歌星“孤軍奮戰”了。1941年“國華”影片《解語花》的插曲《天長地久》,1942年“國華”影片《惱人春色》插曲《劃船歌》,都由姚敏和周璿對唱。1996年,台灣滾石唱片公司出版的周璿盒帶,收錄了這兩首歌,使我們聽到了姚敏和周璿的原聲再現,筆者在驚喜中發現,姚敏的聲音真的具有“嚴派”的韻味。

40年代上半葉,姚敏和妹妹姚英、姚莉一起組建了“大同廣播樂隊”(亦稱“大同音樂社”),每天要跑五六家電台去播音。他們的舅舅拉小提琴,姚敏彈鋼琴,姚莉唱歌,姚敏有時也唱。姚英不怎麼會唱,但會作主持,拉廣告,兄妹三人把“大同社”辦得在上海灘當時眾多的音樂社中頗有名氣。他們還出版《大同新歌選》,使他們自己的歌更易於流行。

這段時間,姚敏和都傑對唱過《洗菜心》,和周璿對唱過《永遠不分離》,和穀鶯對唱過《春泛街頭》,和李麗華對唱過電影《豔陽天》插曲《愛人的心》,其中的《洗菜心》很流行。

1946年—1949年,姚敏和周璿對唱了綏遠民歌《送大哥》,和李麗華對唱過《花鑼花鼓》、《郎情妹意》,和梁萍對唱過《過大橋》和《丁個兒鈴鼓鐺》,和佩妮對唱過《並蒂蓮》。他還為影片《女大當嫁》灌錄過同名主題歌,和陳琦對唱了影片《第三代》的插曲《三棵樹》等。

這幾年是姚敏時代曲創作的高峰期,唱歌灌唱片對他來說不是主要的。但他畢竟是中國流行歌壇僅有的兩位男歌星之一,在嚴華退出之後,有個能和女歌星對唱的男歌星,讓歌壇不至於太寂寞,太單調,這就是他的貢獻。

唱過五首嚴華時代曲的歌星周潔

1935年嚴華發表在《歌星畫報》上的時代曲《勞燕相思》,1939年由周潔灌錄了唱片模版,這是周潔灌錄嚴華作品的第一首歌,出版“麗歌”唱片時,嚴華的《熱情》和嚴折西的《空幃夢斷》先於《勞燕相思》出版,成為周潔第一張唱片的兩首歌。第二張唱片才是嚴華的《勞燕相思》和《怨情郎》。1940年,周潔又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了嚴華的《春江花月夜》和《紅花恨》。

周潔1935年曾在嚴華領導的“上海歌劇社”唱歌,嚴華了解周潔的演唱水平,才讓她連續灌錄自己作品的唱片。由於周潔的歌唱得不錯,她演唱的《熱情》、《怨情郎》和《紅花恨》,曾被誤認為是周璿所唱,經查“百代”的唱片目錄才得以糾正。

“黎派音樂”作曲家力捧的都傑

都傑的聲音甜潤、稚嫩,形象可愛,30年代下半葉活躍在流行歌壇的“黎派音樂”作曲家—嚴折西、嚴華、黎錦光、嚴個凡都為她寫歌,想為流行歌壇再培養出像姚莉一樣早早成名的小歌星。1939年幫助她連續灌錄了8首歌的4張唱片,有嚴折西《冷巷歌聲》、《人兒人兒》、《秋心吟》、《乳燕曲》;嚴華的《丹桂飄香》、《人壽花好》,都是詞美、曲流暢,民歌韻味濃鬱,唱來朗朗上口的歌。黎錦光寫的是一首輕鬆活潑、諷剌幽默風格的《哈哈哈》。1940年,嚴折西又為她寫了《愛侶情儔》、《花容歎》,黎錦光又寫了《猜透了你的心》、《密密縫》等歌曲,這些歌曲的唱片投放市場後,都傑有了不小的知名度。1940年著名導演吳村拍攝影片《天涯歌女》時,特邀都傑和姚莉兩名歌星在片中客串扮演歌女,使她倆在銀幕上亮相,讓歌迷們認識了她們。

1941年—1942年,都傑仍然活躍在歌壇,嚴個凡為她譜寫的《雙跑馬》曾很流行。她還和張暉對唱過棟蓀詞姚敏曲的《都不應該》。1943年以後因身體原因逐漸淡出歌壇。

張暉、曼萍與《又怕難為情》

曼萍出道的時間約在1940年,她灌錄唱片的第一首歌是署名“周明源詞曲”的《愛的留連》,由百代公司以“麗歌”商標出版,同一張唱片的B麵是魯旭詞嚴華曲的《怕分離》。嚴華為曼萍寫的歌還有《明月深閨》和《回想》,這兩首歌由北海唱片公司出版。

黎錦光為曼萍寫歌始於1941年,他先寫了一首既作詞又譜曲的《意亂心煩》,由“百代”為曼萍出版了“麗歌”唱片。同年,黎錦光又寫了一首《又怕難為情》,這是一首男女聲對唱歌曲,由張暉和曼萍對唱,“麗歌”唱片出版後,迅速走紅,當時出版的“袖珍歌曲集”上反複出現這首歌,有時歌名改為《輕快的前進》,周璿也曾唱過這首歌。姚敏還和棟蓀合作,模仿這首歌寫了一首《並肩前進》,由嚴華和姚莉對唱,1942年7月15日為“百代”灌錄了唱片模版,1943年正式出版唱片。

曼萍曾在歌壇活躍多年,1948年出版的老歌集上還有她的照片。

張暉是繼嚴華和姚敏之後,難得出現的一位男歌手,隻是他灌錄的唱片,除了《又怕難為情》,還和都傑對唱了一首《都不應該》,他自己獨唱的一首棟蓀詞姚敏曲的《舊夢重溫》之外,歌壇上就沒有了他的消息。他沒能成為一位時代曲的著名男歌星,十分遺憾!

嚴折西的歌與穀鶯

30年代上半葉,“黎派音樂”作曲家用他們的歌把一批歌星推上流行歌壇,已經查到穀鶯的6首歌都是嚴折西的作品,她是嚴折西力捧的歌星。

1939年,國華影片公司拍攝的影片《夜明珠》,由程小青編劇,張石川導演,請嚴折西為這部影片譜曲作歌,嚴折西的父親嚴工上參與了這部影片的演出,他的妹妹嚴月嫻、嚴月泠分別出演女一號和女二號。嚴氏姐妹都是影歌雙棲的演員,嚴折西為這部影片寫了5首插曲,隻由嚴月泠唱了一首《月暗花殘》,另外四首—《殘夢》、《相思吟》、《昨日的玫瑰》和《不破的葫蘆》都安排穀鶯演唱,可見嚴折西對穀鶯的聲音和演唱水平是很欣賞的。

嚴折西為穀鶯寫的時代曲有《你是天風》、《覓春曲》、《春泛街頭》和《歸夢吟》等多首,《春泛街頭》由穀鶯和姚敏對唱。

範煙橋與嚴華合作為董妮寫時代曲

著名作家範煙橋原本是不寫時代曲歌詞的,他破例為嚴華寫了兩首歌詞,董妮灌錄第一張唱片的第一首歌就是範煙橋詞嚴華曲的《明月上高樓》,這是難得的幸事。這首歌由勝利唱片公司灌錄唱片,另一麵是王季東詞侯湘曲的《等郎》,王季東名不見經傳,歌詞也寫得很好,能唱著這樣的歌登上歌壇,對董妮也是幸事。

有了良好開端的董妮,又為勝利灌錄了第二張唱片,這張唱片的兩首歌一是陳歌辛詞曲的《楊柳青》,一是漫影詞李藕笛曲的《柳風吹》。第三張唱片是良平詞曲的《教我如何能嫁他》和《望春曲》,其中的《教我如何能嫁他》,當時很流行。這樣的發展勢頭,董妮是有望紅起來的。接下來由棟蓀寫詞姚敏譜曲的《五更相思》和《姐梳妝》由百代以“麗歌”商標出版後就再沒見到董妮的歌,不知道她為什麼離開了歌壇。

李香蘭的歌和她的明星之旅

家事和身世

李香蘭是出生在中國的日本人,本名山口淑子,山口淑子1920年2月12日出生在中國遼寧省沈陽(當時的“奉天”)近郊的北煙台。不久,全家遷往撫順,她的童年是在撫順度過的。

淑子的祖父是一位漢學家,受祖父影響,她的父親山口文雄也熟知漢語。1906年山口文雄來到中國,在北平學習一段時間後進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任職。先在北煙台,後轉撫順采煤所。由於擅長漢語,他一麵教滿鐵職員學漢語,一麵做撫順縣的顧問。

淑子的基礎教育是她父親山口文雄教授的。上幼兒園時她的父親就教她漢語的發音,讀小學時,父親又讓她到由他擔任講師的滿鐵研修所的夜間漢語講座班去聽課。長時間的嚴格訓練使淑子學會了一口標準的北平官話,她的父母希望她將來能給政治家當秘書或翻譯,成為政治家或新聞記者,做“了不起的人物”。

淑子自幼喜歡音樂,在學校裏曾代表班級登台演唱,她的父母也安排她學習鋼琴和小提琴。

1933年淑子隨父母遷往奉天,住在她父親的好朋友李際春為他們提供的住宅裏,李際春和山口文雄是北平漢語專科學校時的同學,又是結拜兄弟,當時是奉天的銀行總裁。由於兩家關係密切,李際春又很喜歡淑子,就把淑子認做幹女兒,舉行儀式後,李際春給她取名李香蘭,這就是李香蘭名字的由來。

《荒城之月》和“滿洲新歌曲”

這一年李香蘭因患肺結核休學,經她的好朋友—白俄猶太少女柳芭·莫羅華·格利乃茲介紹,師從前俄國帝國大劇院著名歌劇女演員波多列索夫夫人學習聲樂。這年秋天波多列索夫夫人舉行獨唱音樂會,她要李香蘭為她助演,這是李香蘭第一次登台演唱,她唱的第一首歌是《荒城之月》。當時坐在聽眾席上的奉天廣播電台計劃課長東敬三,一周後來找李香蘭,邀她到電台唱歌,由此她成為奉天廣播電台兒童合唱團的演員,以李香蘭為藝名,開始在《滿洲新歌曲》節目中演唱。13歲的李香蘭就這樣登上了歌壇。

1934年5月,李香蘭去北平讀書,住在她父親的另一位好友,也是北平漢語專科學校時的同學和結拜兄弟潘毓桂家中,以潘毓桂幹女兒的身份取名潘淑華,就讀於北平第一流的教會學校—翊教女子學校,寒暑假回到奉天,仍到電台去錄音。她為奉天廣播電台的《滿洲新歌曲》欄目唱歌持續了很長時間。

李香蘭為“滿映”主演的電影和演唱的電影歌曲

日本侵略者一手炮製的偽滿洲園,1938年成立了“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李香蘭為“滿映”拍的第一部電影(她的處女作)是和杜寒星主演的《蜜月快車》,接下來是《富貴春夢》、《冤魂複仇》和《東遊記》。李香蘭自己說,從《蜜月快車》開始,她主演的影片中的插曲,都是由她自己演唱。這四部電影,隻有《東遊記》中的兩首歌,當時從日本到淪陷區的偽滿洲國都十分走紅,其它三部影片中的歌曲,沒有流傳下來。

《東遊記》中的兩首歌,一是《滿洲姑娘》,一是《陽春小唱》。作為史料,把這兩首歌的歌詞記錄如下:

滿洲姑娘

奴是二八滿洲姑娘,三月春日雪正融,迎春花兒將開時,奴去出嫁呀,親愛的郎君等著吧。

銅鑼花鼓響叮鐺呀,華麗的花轎把奴迎,半喜半羞心兒跳,等奴出嫁呀,親愛的郎君等著吧。

雪呀冰呀冷的風呀,吹到北國的天邊去,美麗婚服已做好,滿洲的春天快來呀,親愛的郎君等著吧。

陽春小唱

萬象更新又轉陽,滿洲好地方,拍拍手兒來來來,遍地黃金藏,你也喜來我也喜,吃穿無愁腸,來來來,太平鄉。

大家攜手同唱歌,打鼓又敲鑼,招招手兒來來來,滿洲好山河,你也樂來我也樂,開發財寶多,來來來,慶協和。

天朗氣清惠風和,踏青快樂多,點點頭兒,來來來,楊柳枝婆娑,你也笑來我也笑,進展快如梭,來來來,莫錯過。

紅男綠女集街頭,都說好滿洲,擺擺手兒來來來,新式大高樓,你也住來我也住,此樂複何求,來來來,祝千秋。

這兩首歌都曾反複收入當年出版的歌曲集。

李香蘭的“大陸三部曲”

1939年,李香蘭和日本著名影星長穀川一夫主演了《白蘭之歌》,1940年又拍了《支那之夜》和《熱砂的誓言》,這三部影片被稱為李香蘭和長穀川合作的“大陸三部曲”,內容都是宣傳日本侵略者的大陸政策的。

《白蘭之歌》有兩首主題歌,和影片同名的《白蘭之歌》,久米正雄詞,竹岡信幸曲,伊滕久男和二葉光子演唱。李香蘭唱的是佐藤八郎詞,服部良一曲的《可愛的那顆星》。歌詞是:

晚風呀輕輕地吹,

馬車呀緩緩地行。

青青楊柳下竊竊私語,

可愛的人兒,

立下海誓山盟。

《支那之夜》一片中有三首歌,主題歌《支那之夜》和插曲《想兄譜》,都是西條八十詞,竹岡信幸曲;《蘇州夜曲》是西條八十詞,服部良一曲,影片中都由李香蘭演唱。

《支那之夜》的歌詞是:

中國的夜,中國的夜,

港灣的燈火在紫色的夜幕裏,

航行中的船隻好像在夢中一樣。

嗯,嗯,難忘的胡琴聲,

中國之夜,夢的夜。

中國的夜,中國的夜,

柳樹旁的窗戶旁的燈籠輕輕搖動,

紅色鳥籠,中國姑娘,

嗯,嗯,令人感傷的情歌。

中國之夜,夢的夜。

中國的夜,中國的夜,

在欄杆前等待情郎的夜晚卻下著雨,

花兒也散落一地,臉上的脂粉也給雨水洗去。

嗯,嗯,即使分離也難以忘懷,

中國之夜,夢的夜!

《蘇州夜曲》的歌詞,也是西條八十的力作,抄錄如下:

投君懷抱裏,無限纏綿意,船歌似春夢,流鶯婉轉啼,水鄉蘇州花落春去,惜相思,柳枝依依!

落花逐水流,流水長悠悠,明月飄何處,問君還知否?倒映雙影,半喜半羞,願與卿,熱情永留。

為卿理青絲,身兒緊相偎,郎折桃花枝,慎勿染珠淚,雲間明月,分外清麗,寒山寺,鍾聲搖曳!

《熱砂的誓言》主題歌《建設之歌》和插曲《紅睡蓮》都是西條八十詞古賀政男曲,《建設之歌》由伊藤久男唱,《紅睡蓮》由李香蘭演唱。

《建設之歌》的後半部歌詞是:

……花兒朵朵香,

我們隻一個心願。

等待著亞洲,

盼望著亞洲,

花開的明天!

《紅睡蓮》原名《北京的燈光》。李香蘭在她的自傳中提供的歌詞是:

我夢見,我思念,

花開的北京城,華燈初上。

支那好姑娘,

窗前盼情郎。

芙蓉花兒零亂,

千萬花朵,

花朵萬千,

唯君是我願。

《紅睡蓮》曾十分走紅,在流傳過程中,歌名曾用過《賣花姑娘》和《黃昏的街頭》。1963年12月台灣出版的《廣播歌選》收入此歌,歌名是《黃昏的街頭》,歌名下麵注有“曲取自古賀政男作《紅睡蓮》”的字樣,歌詞是:

夕陽西下了,溫柔的微風拂蕩著,街頭上走著誰家賣花的小姑娘,芙蓉花兒開得燦爛又芬芳,微風呀吹在臉上,微風呀,吹在臉上,她的心兒在哪廂。

烏鴉歸巢了,道路上燈光明亮著。天河旁織女遙遙對牛郎,她低下頭兒獨自對長空惆悵,她低下頭兒,空惆悵,空惆悵,她的人兒在何方。

這首歌詞寫的很美,很有西條八十的風格。在歌曲的右上角,隻印有“林禮涵改編曲”六個字,沒有詞作者的署名,是西條八十重新寫過,還是出自別人的手筆,無從考證。

“大陸三部曲”的火爆走紅,李香蘭被稱為“東亞第一流的女明星”。

1942年,李香蘭為“滿映”主演了紀實性故事片《黃河》,還主演了故事片《迎春花》,演唱了影片的同名主題歌。

一朵花開來,豔陽天,

兩朵花開來,小鳥唱,

滿洲的春天啊,好春光,

引人欣賞啊,這迎春花。

這首歌由古賀正男作曲。白光曾翻唱過這首歌,歌名改為《期待》。

李香蘭與《萬世流芳》

1942年,是鴉片戰爭中,中國被迫簽定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一百周年,“中聯”的日方負責人川喜多長政和中方負責人張善琨決定拍一部描寫林則徐為“禁煙”與英國作鬥爭的古裝影片,定名為《萬世流芳》。

《萬世流芳》由“滿映”和“中聯”合拍,李香蘭是“滿映”派出的唯一一位演員,她在片中演唱的《賣糖歌》很是轟動,這是她到上海後的成名曲。影片中的另一首插曲《戒煙歌》,也由李香蘭演唱,走紅的程度不及《賣糖歌》,這兩首歌都由李雋青作詞,梁樂音譜曲。《賣糖歌》的歌詞是:

煙盤兒富麗,煙味兒香,煙鬥兒精致,煙泡兒黃。吸煙的快樂勝天堂,治病的功效勝醫方。吸一口,興趣長,吸兩口,精神爽,無憂無慮天天躺。啊……你臉兒比美得猴兒相;你身兒模仿著蝦兒樣。伸一伸懶腰來吃塊糖,此時 此刻什麼都忘。賣糖呀,賣糖,賣糖呀,賣糖。

煙盤兒富麗,煙味兒香,煙鬥兒精致,煙泡兒黃,斷送了多少好時光,改變了多少人模樣。牙如漆,嘴成方,背如弓,肩向上,眼淚鼻涕隨時淌。啊……你快快吹滅了迷魂的燈;你快快放下那自殺的槍。換一換口味來買塊糖,誰甜誰苦自己去嚐。賣糖呀,賣糖,賣糖呀,賣糖。

《戒煙歌》的歌詞是:

達呀達,你醒醒吧,

你為甚還想著它?

它耗盡了你的年華。

你把一生事業付煙霞,

這犧牲未免可怕。

你把一生心血擲泥沙,

這代價未免太大。

它就是你的情人,

你也該把它放下,

何況是你的冤家。

達呀達,達呀達,

你為甚還想著它?

你若真愛我,要聽我的話,

從今以後別再想著它。

在上海,李香蘭結識了“華影”的曲作者陳歌辛,兩個人有了戀情,陳歌辛為李香蘭寫了戀歌《第二夢》和《忘憂草》,以及女高音歌曲《海燕》,又把他寫給李紅的《恨不相逢未嫁時》也送給了李香蘭,這四首歌都由“百代”灌錄了唱片。

李香蘭與《夜來香》

1944年初夏的一個夜晚,黎錦光在百代公司的灌音部,等待為京劇名角黃桂秋灌錄她的名段。天氣悶熱,錄音棚裏又沒有空調,休息時,黎錦光打開錄音間的後門通風納涼。習習的夜風,當空的皓月,園中的夜來香散發著馥鬱的芳香,遠處傳來夜鶯的啼聲……靜謐的夜色,詩情的氛圍,黎錦光的創作欲望油然而生。回到家裏他久久不能入睡,就披衣起床在燈光下寫下了《夜來香》的詞曲。以後幾天他又反複修改、潤色,自己滿意之後他把這首歌拿到辦公室放在作品簍裏,《夜來香》就這樣悄悄地等待著喜歡它,又能把它唱好的人。

當時,剛剛和“滿映”終止合同,住在上海的李香蘭,一天到百代唱片公司錄製《賣糖歌》的唱片,錄音完畢她到黎錦光的辦公室休息時發現了這首《夜來香》,哼唱了幾遍之後,她向黎錦光提出希望演唱這首歌。正式錄音那一天,李香蘭透過錄音室的玻璃窗看到一位可愛的女性正在向這邊張望,“啊呀,周璿!”她也是個周璿迷,不由得驚呼起來,搞得錄音隻好重來。從此,李香蘭和周璿成為好朋友,經常一起喝茶、

吃飯,相互交換自己所唱的歌,切磋研究,在周璿家的鋼琴旁,一起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時光。李香蘭很喜歡周璿首唱的《何日君再來》,中文、日文的她都唱。

李香蘭灌錄《夜來香》模版的時間是1944年的6月16號,唱片出版的時間是7月20號。這首歌一經問世就迅速流傳,火爆走紅。據當時擔任日本關東軍報道部囑托的著名作曲家服部良一回憶,從1943年到1945年,上海最受歡迎的歌,除了周璿1938年唱紅的《何日君再來》、白虹1941年唱紅的《莎莎再會吧》,就是李香蘭1943年唱紅的《賣糖歌》和1944年唱紅的《夜來香》。

李香蘭拍完《萬世流芳》,“華影”中方負責人張善琨計劃拍攝以魯迅神話小說為藍本改編的《嫦娥奔月》。由於1945年4月美國軍隊在衝繩登陸,日本戰敗的形勢已經比較明朗,張善琨攜家屬離開了上海,“華影”的製片業務全麵停止。由於已不能拍片,“華影”的人員在無聊中打發日子,於是,有人提出了舉辦音樂會的想法,服部良一參與了這一計劃,並提議由李香蘭來舉行一場別開生麵的獨唱音樂會。經過籌備,5月,李香蘭以《夜來香狂想曲》為題的獨唱音樂會在上海靜安寺路的大光明大戲院舉行。每天晝夜兩場,連演三天,場場爆滿。演出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場,帷幕落下後觀眾不肯離去,李香蘭又唱了一支《四季歌》,掌聲還是停不下來,她又唱了一首《不變的心》,觀眾還是不肯退場,她又唱了一首《瘋狂世界》,這幾首歌都是周璿首唱的,她對周璿的歌如此熟悉,如此熱愛,她們的友情是深厚的。唱罷《瘋狂世界》,激動的觀眾紛紛跳上舞台,周璿和白虹一起抱著鮮花也走上舞台,祝賀她的演出成功,她和周璿緊緊地擁抱。周璿、白虹陪伴她從觀眾的包圍中好不容易才走出來。

觀眾像喜歡周璿一樣喜歡李香蘭。人們隻知道她是歌影雙棲的紅星,卻不知道她是日本人山口淑子。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李香蘭曾以“漢奸”罪受審。1946年2月,中國政府弄清了她是日本人而宣布她無罪,把她作為日僑遣返回日本。3月末,她和“華影”負責人川喜多長政一起登上了開往日本的雲仙丸。船還沒有起航,船艙裏突然傳出了上海廣播電台播放的歌曲—李香蘭演唱的《夜來香》。李蘭香在她1987年完成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裏描寫當時的心情說:“……事情如此巧合,我十分激動,手把著船舷,全身顫抖。廣播裏播放著我演唱的《夜來香》,我想,這是我的命運之神,為了祝福我出航,特地用這首歌為我送別吧!我自言自語地說:‘再見吧,李香蘭!再見吧,我的中國! ’”

1946年4月1日,山口淑子和川喜多長政—起在日本九州博多港上陸,回到日本。前一天晚上,在雲仙丸上舉行文藝演出,李香蘭應大家要求演唱《夜來香》。當時她對大家說:“李香蘭已經死了,今後我就是山口淑子了。”

回到日本的山口淑子(李香蘭)

回到日本的山口淑子,不久即重返歌壇,還演過話劇,後來又走上銀幕。1950年她推出了日文版的《夜來香》唱片,在戰後日本經濟十分貧困的情況下,一下子售出20萬張,《夜來香》的魅力是不可抗拒的。

1958年山口淑子和日本外交官大鷹弘結婚後,逐漸從藝術舞台轉向政治舞台。1974年當選為日本參議院議員,曾任日本國會婦女委員會委員長。

李香蘭忘不了中國。對於使她的歌唱事業達到輝煌頂點的《夜來香》的作者黎錦光先生更是念念不忘。1981年,為了《夜來香》在日本的版稅問題,黎錦光通過日本駐滬領事館與李香蘭取得了聯係。李香蘭很快會同“勝利唱片公司”和“日本廣播協會”,邀請黎錦光到日本訪問。老友相逢,情誼綿綿。李香蘭動情地說:“先生的那首《夜來香》,使我的歌唱生涯達到了高峰,也成了我的代表作,我永遠不會忘記先生的栽培!”在歡迎黎錦光的雞尾酒會上,李香蘭和渡邊濱子登台高唱《夜來香》,黎錦光則率領一群《夜來香》迷,邊唱邊繞場一周,場麵熱烈,感人至深。80年代中期,李香蘭作為日本國會議員代表團的成員訪問中國,在上海隻逗留一天,還特地驅車前往黎錦光的寓所探望。1990年8月1日,李香蘭以私人身份再次飛抵上海,拍攝《尋找半顆中國心》的電視紀錄片,一下飛機,她就向前來迎接她的陳鋼先生表示,一定要見見黎錦光。老友再一次相逢,他們心底回蕩著的仍然是那《夜來香》的永不消逝的旋律。會晤後,李香蘭小心翼翼地攙扶著老先生一步步地走出花園飯店。孰料,這次分手竟成為李香蘭和黎錦光的永訣,1993年1月15日,86歲的黎錦光就與世長辭了。

1991年初,中日合拍的電視連續劇《別了,李香蘭》,在我國一些城市上映,這部電視連續劇是根據李香蘭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拍攝的,它的上映,使人們了解了李香蘭走過的道路,劇中那首膾炙人口的《夜來香》,再次成為人們回憶往事的旋律。

1995年在紀念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的日子裏,李香蘭以近代史教授的身份又一次來到中國,她訪問了北大、北師大和南開大學,並在當年日本軍國主義屠殺了上萬中國人的南京,以曆史見證人的身份,鄭重而沉痛地說:“日本應該向中國人民謝罪!”她的正義立場受到來自日本右翼勢力的重重壓力,但她勇敢地挺身而出,義正詞嚴。她愛中國,中國的歌迷和影迷們也永遠不會忘記她。

魂縈舊夢話白光

白光原名史詠芬,祖籍河北涿州,1920年生於北平。她自幼天真活潑,在北平華光女子中學讀書時就愛好戲劇,有機會就想登台演出,家裏人說她“為了演戲快發瘋了”。她不僅在學校裏演,還曾參加北平的沙龍劇團,在曹禺的名劇《日出》中扮演過“小東西”。

30年代末,白光考取公費留學,前往日本東京都女子大學藝術係讀書。這所學校由當時日本首屈一指的歌唱家和歌劇表演藝術家三浦環女士主持。名師出高徒,白光在這裏奠定了她在歌壇登峰造極的基礎。

學成回國後,白光在北平結識了日本特務機關的山家亨,這個日本人的另一張名片上印的是:北平,武德報新聞公司總經理王嘉亨。這是山家亨使用的中國名字。山家亨在北支派遣軍司令部報導部宣撫班,以南池子的“山家公館”為據點,從事華北地區的文化諜報活動。和電影、戲劇界人士接觸很多,經常有一些中國漂亮的女演員圍著他轉。當時,他把北平的電影演員李明作為蓄妾(外室),同時又和白光扯上了關係。1942年,山家調南京工作,幾個月後又轉調上海,和李明分手,和白光住在了一起。

1943年,山家突然被召回國,並以叛國罪、泄密罪,違犯軍紀,吸食毒品等十多個罪名,被送上軍事法庭,判了10年徒刑。

山家從上海被召回國時,白光和他一起到了日本,住在靜岡縣山家的老家,她想出庭作證,證明山家無罪,目的沒有達到。知道了山家被判徒刑的消息,她嚎啕大哭,痛罵李明。她認為是李明和她爭寵失敗而告的密。(實際上是山家初戀情人川島芳子,向日本的東條英機告的密)白光住在山家家裏,經常跑到名古屋去探監,但一次也沒見到山家,隻好悄然返回上海。

這一年,白光參加了影片《桃李爭春》的拍攝。這部影片由陳雲裳和徐立主演,白光出演女二號,演技雖不成熟,但她在片中一展歌喉,演唱了片中插曲《桃李爭春》,結果是一鳴驚人。《桃李爭春》是她拍的第一部影片,片中同名插曲成為她的成名曲。

1943年至1945年,白光在“華影”還拍了《為誰辛苦為誰忙》、《紅豆生南國》和《戀之火》三部影片。在這三部影片中,她演唱的.《你不要走》、《紅豆生南國》、《寂寞的歌人》、《春》和《戀之火》等插曲,展示了她的歌唱才華,她那富有磁性的女中音,使無數的歌迷為之傾倒。

以演唱電影歌曲走紅歌壇的白光,1945年的5月5日—7日,曾在上海的蘭心大戲院舉行了為期三天的獨唱音樂會。6月16日又和周璿、白虹、楊柳一起在上海大光明大戲院,舉行了一次“仲夏音樂歌唱會”。她在這兩次音樂會上演唱的都是她的電影歌曲。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她灌錄唱片的時代曲隻查到三首—金成(陳歌辛)詞、古賀正男曲的《期待》,顏頡詞、姚敏曲的《讓我走》和吳承達詞、陳歌辛曲的《葡萄美酒》。其中的《讓我走》很流行。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影壇掀起了追究“附逆影人”的風波,白光屬被追究的對象,她回到了故鄉北平。

1947年,應北平“中電三廠”之邀,白光主演了影片《十三號凶宅》。在這部影片中她一個人扮演了四個性格不同的女性,每一個人物都被她演得栩栩如生,創造了電影史上一個人飾演角色最多的紀錄。在影片中白光演唱了四首插曲,其中的《牆》和《四季想郎》具有濃鬱的民歌韻味,不僅當年十分走紅,至今在港台和東南亞仍十分流行,在大陸也有盒帶收錄了這兩首歌。

1948年—1949年,白光在上海連續主演了《柳浪聞鶯》、《六·二六間諜網》、《亂世的女性》、《珠光寶氣》、《懸崖勒馬》、《風流寶鑒》、《諜海雄風》等多部影片。歌唱片《柳浪聞鶯》共有15首插曲,白光獨唱了《小花》、《秋夜》、《我是浮萍一片》和《如果沒有你》,和龔秋霞對唱了主題歌《柳浪聞鶯》、《湖上吟》和《湖畔四拍》。又是一陣白光熱,歌流行,人更紅。《六·二六間諜網》中的《假正經》、《懷念》和《懸崖勒馬》插曲《相見不恨晚》,都曾風靡一時。

1948年,李厚襄為白光寫了一首《魂縈舊夢》,在這首歌的第二段歌詞開始有一段道白:

花落水流,春去無蹤,隻剩下遍地醉人的東風。玫瑰般的美麗,夜鶯似的歌聲,都隨著無情的年華消逝,啊,我到哪兒尋找我往日的舊夢……

白光用她充滿滄桑之感的女中音朗頌了這一段道白。

1949年末,白光南下香港,加盟張善琨主持的長城影片公司,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根據托爾斯泰名著《複活》改編的《蕩婦心》,這是當時第一部在西片影院上映的華人影片,上映時十分轟動,連香港總督也前來捧場。白光在片中演唱的插曲《歎十聲》,是根據北方民謠改編的,五十多年來,起碼有二十多位歌星錄過這首歌的唱片,隻是沒有一個人能唱出白光那種韻味來。

《蕩婦心》之後,白光又為“長城”主演了《血染紅海棠》和《一代妖姬》,這三部影片奠定了“長城”在香港影壇的地位,白光也紅極一時。白光在《蕩婦心》中演唱的插曲《東山一把青》,用北方方言把“青”字唱成“睛”字,別有一股浪蕩的韻味。

《一代妖姬》的插曲《禿子溺坑》,鼓編自北京的民謠,隻有用北京話演唱才好聽,台灣很多名歌星在舞台上唱過這首歌,誰也唱不出白光那種放浪形骸的味道。演完這部影片,白光就被人稱為“一代妖姬”了。

1951年和1952年,白光還主演了《雨夜歌聲》、《玫瑰花開》、《蛇蠍美人》、《結婚24小時》、《身世飄零》等影片,紅遍了港台和東南亞。1953年,白光的銀色事業正值巔峰時期,因她愛上了一個美籍的飛機駕駛員,結婚後雙雙飛往日本東京定居。這個“白毛”是一個騙錢又騙色的“壞蛋”,不久就離開了白光。白光在東京的銀座區開了一間“頂好夜總會”,開始生意興隆,門庭若市,由於不善經營終至倒閉。婚姻和事業的雙重打擊使她十分沮喪,但她頑強地挺了過來,又重返影壇,和日本第一流的小生池部良聯袂主演了一部由日本名導演執導的影片《戀之藍燈》,她是二戰之後和日本電影界合作的第一位中國女明星。

1960年白光從日本返回香港,帶來了她在日本結識的喬宏和丁好,獨資創辦了“國光影業公司”,身兼編、導、演、製片於一身,拍攝了黑白片《鮮牡丹》和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彩色片《接財神》。《鮮牡丹》的插曲《勸酒歌》、《四季歌》和《接財神》的同名插曲,都由白光親自演唱。雖然她已很久沒有涉足歌壇了,但她的歌喉依然寶刀未老,她的歌聲依然像磁鐵一般吸引人。

影片上映後票房原本不錯,但由於她沒有發行網,遭片蛇剝削,海外版權都成了別人的。雖到處隨片登台賺了一些錢,終覺心灰意冷,遂結束拍片工作,退出影壇。這兩部影片成了她的息影之作,片中插曲成了她的“息影歌”。

白光息影後,她的歌並沒有被人遺忘。1978年,白光第4次到新加坡登台獻歌,當她的成名曲《桃李爭春》的歌聲響起時,不少老歌迷一麵鼓掌,一麵擦眼淚,人們太愛她的歌聲了。80年代白光到台灣登台,還把自己唱過的歌重新選錄成唱片。但她自己很不滿意,認為自己已經唱不出當年的韻味了。此時的白光再唱那首《魂縈舊夢》,當會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

1999年8月27日,白光走完了她79歲的人生旅途,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白沙羅高原的高級住宅區的家中靜靜地閉上了眼睛。臨終前她交待家人:“不要驚動各界”,因此,她的喪事低調處理。就是這樣,馬來西亞、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的華文報紙,都連續幾天用大幅版麵和重要的版麵刊登了“一代妖姬”白光病逝的消息和評介她的文章,她的生前好友,她的歌迷,都對她的逝世表示婉惜和悼念。

白光逝世後,她的丈夫顏良龍,在吉隆坡的富貴山莊,為她建了一座音樂墓,墓誌銘下麵有一行五線譜及歌詞,石階上是一排黑白相問琴鍵。前來悼念的人,隻要踏上石階和琴鍵,就會傳出白光演唱的歌曲的原聲,使前來憑吊的人在她的歌聲中引發對她的無限懷念。

2000年的8月20日,富貴山莊舉行了“魂縈舊夢白光追悼會”,讓她的歌迷影迷對她表達真情的追憶。

從《東風多情》到《香格裏拉》

—歐陽飛鶯從出道到成名的歌路曆程

歐陽飛鶯原名吳靜娟,1920年出生於江蘇吳縣,後移居上海,在上海長大。她從小喜歡唱歌,常常手捧歌本,聽周璿在電台播唱的流行歌曲,學會了不少歌。一次隨朋友去電台,客串一曲,竟很受歡迎,有聽眾打來電話要她再唱,從此她每天都到電台去唱,還給自己取了藝名“紫薇”,她就這樣登上了流行歌壇。

1941年日本侵略軍侵占了上海,她出於一片愛國之心,偷偷地和幾名男女同學一起離家出走,參加了在皖南和江浙一帶活動的新四軍遊擊隊。一次因同伴病倒,他們掉了隊,又稀裏糊塗地參加了戴笠屬下的“忠義救國軍”。在軍中受訓三年,她擔任了教歌的“長官”,教士兵們唱抗戰歌曲。受訓結束她被派回上海,從事情報工作,但很快被日本人逮捕,在牢裏關了幾個月,日本人動員她為日本侵略者工作。她“假意”投降,成為中國和日本的“雙重”間諜。她的心是中國的,她沒有為日本間諜機關提供危害中國人民的情報,卻將日本人計劃破壞“忠義救國軍”電台的情報通知了“忠義救國軍”,電台轉移了,人也沒有被捕。

歐陽飛鶯天生一副好嗓子,從日本人的監獄裏出來後,晚上常和家人一起去舞廳跳舞。一次,在“仙樂斯”舞廳她客串唱了一首《雷夢娜》,贏得一片熱烈的掌聲。應大家要求她又唱了一首李香蘭的《海燕》,又是掌聲雷動。她唱歌的時候沒有人下去跳舞,都靜靜地聽她唱,舞廳變成了歌廳。樂隊指揮洛平邀她到“仙樂斯”客串,報紙上登出廣告,她改名“歐陽飛鶯”開始在歌壇走紅。新新公司九樓的“新都飯店”也來邀請她。在“新都”九樓唱了一個月,國際飯店的經理重金聘請,她又轉到國際飯店十四層的摩天樓上去唱。一次,百代公司的作曲家黎錦光等人舉辦歌唱比賽,歐陽飛鶯奪得了第一名。

歐陽飛鶯離開“仙樂斯”之後,屈雲雲被請去駐唱。屈雲雲此時常到國際飯店去聽歐陽飛鶯唱歌,經人介紹她倆成了好朋友。當時,歐陽飛鶯隨一位外籍歌唱家福特太太學聲樂,一年多後,福特太太回國,她又到雷維太太那裏去學習,正好屈雲雲也在跟隨雷維太太學聲樂,經過聲樂上正規訓練的歐陽飛鶯和屈雲雲,1945年7月12日—14日,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行了一場音樂會。當時的《新中國報》記者,在報導中稱歐陽飛鶯為“老牌歌星”,她在歌壇走紅已有一段時間。

歐陽飛鶯為“百代”灌錄的第一張唱片是《東風多情》,這是一首詠唱“郎情妹意”的歌,由棟蓀作詞,侯湘譜曲,問世的時間約在1944年。

1946年歐陽飛鶯走上銀幕,主演了陶秦編劇,方沛霖導演的影片《鶯飛人間》。這部影片是抗戰勝利後中國拍攝的第一部歌舞故事片,載歌載舞,場麵宏大。歐陽飛鶯從影的處女作取得了成功,在皇後大戲院連映數月,很多觀眾喜歡聽歐陽飛鶯唱歌,如今她拍了電影,出於“好奇”也要去看。她在片中演唱的歌曲,最走紅的是陳蝶衣詞、黎錦光曲的《香格裏拉》。在上海和蘇州、杭州等地放映《鶯飛人間》時,都請歐陽飛鶯去剪彩,隨著影片的上映,歐陽飛鶯的名字和《香格裏拉》一起轟動了全國,灌錄的唱片銷往東南亞各地,《香格裏拉》在國外也風光一時。六十多年過去了,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地的老歌愛好者還是忘不了《香格裏拉》,也沒有忘記歐陽飛鶯,《香格裏拉》成為中國電影歌曲的傳世經典。

拍完《鶯飛人間》,歐陽飛鶯又灌錄了幾首時代曲唱片,有陳歌辛詞曲的《湖上春》和《風花雪》;陳歌辛詞黎錦光曲的《節食歌》;黎錦光詞曲的《花月之歌》;李厚襄詞曲的《懷想》;棟蓀詞姚敏曲的《你去吧》和嚴個凡的《記得》等。

1947年1月,歐陽飛鶯隨陳明勳率領的“明星劇團”去廈門,準備辦理完出境手續去菲律賓演出。由於辦理身份證手續緩慢,“明星劇團”在廈門停留多時,團長陳明勳向歐陽飛鶯求婚。歐陽飛鶯和陳明勳已有幾年交往,她了解他為人忠厚,是一位極有修養的藝術家,就答應了他的求婚,在省政府登記後,領取了結婚證。

“明星劇團”在菲律賓受到熱列歡迎。她們放映影片《鶯飛人間》,演出歌劇《三個世界》和《弄巧成拙》,開音樂會,從首都馬尼拉演到周邊各島,歐陽飛鶯的《香格裏拉》極受歡迎。

巡演結束,其他團員回國時,陳明勳和歐陽飛鶯夫婦留在了菲律賓,他們在這裏落地生根,生有6個兒女,菲律賓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1949年9月3日歐陽飛鶯接受洗禮,成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她收學生教鋼琴和和聲學,培養了許多音樂人才。在菲律賓,歐陽飛鶯和陳明勳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藝術家,但她不再唱《香格裏拉》而是從事“為主唱聖詩”、“為主傳福音”的工作。

歐陽飛鶯不再唱《香格裏拉》,人們卻沒有忘記《香格裏拉》,沒有忘記歐陽飛鶯。1986年她和丈夫陳明勳從美國回菲律賓,途徑香港時,《香格裏拉》的詞作者陳蝶衣為她洗塵。吃過飯又專程去“香格裏拉”酒店同進冷飲,樂隊專門為他們演奏了《香格裏拉》。如今,《香格裏拉》仍在中國大陸,港台和東南亞傳唱,以“香格裏拉”命名的歌廳舞榭、賓館、酒店到處都是。

1988年,陳明勳病逝後,歐陽飛鶯移居美國。

2000年11月23日,新加坡成立“牛車水老歌俱樂部”,主辦者特別邀請遠在美國的歐陽飛鶯來新加坡參加這一活動。他們在介紹歐陽飛鶯的資料中說:“……歐陽飛鶯撲朔迷離的身世背景更數傳奇,幾十年來隻聞其聲不見其人,但是她的成名曲《香格裏拉》,卻是至今仍廣泛流行的曲子。”

歐陽飛鶯為什麼幾十年來隻聞其聲不見其人?這是因為她1947年就離開了中國,離開了歌壇,她的歌迷隻能從她當年灌錄的唱片裏聽到她的聲音,卻看不見她的身影了。

接到邀請的歐陽飛鶯,雖然年老體弱,但被音樂、被中國流行老歌的那份感情所吸引,所觸動,11月21日她坐著輪椅從美國轉道菲律賓來到了新加坡。她的好朋友,早已定居新加坡的屈雲雲,在機場見到工作人員用輪椅推著一位慈祥的老太太走出來時,立刻迎上前去,“飛鶯!”“雲雲!”兩個人抱在一起失聲痛哭。分別多年,她們都以為此生難得再見了,此刻她們的心都無法平靜,幾十年的思念、牽掛,都隨著眼淚盡情地流淌出來了。

在新加坡,歐陽飛鶯受到了熱情的接待,接受采訪,參觀訪問,還參加了“三十及四十年代之中國文化及老歌金曲回顧”座談會,在晚會上演唱了她的成名曲—《香格裏拉》,使歌迷們不隻聽到了她的歌聲也見到了她的身影,遺憾的是,今非昔比,她已是坐在輪椅上的老人了。

流行歌壇的音樂才女—梁萍

梁萍是中國流行歌壇上既能寫詞又能作曲的女歌星,被人稱為歌壇才女。當年,她以一曲《昭君怨》走紅歌壇,一出手就顯示了她聲樂上的深厚功底。《昭君怨》是黎錦光選用廣東音樂的旋律,為梁萍編寫的一首難度很大的歌,他了解梁萍的音色和功力,才用這首與眾不同的歌,把她一下子捧紅。

黎錦光了解梁萍,因為梁萍是中國第一位流行歌曲明星黎明暉的幹女兒,黎明暉又是黎錦光的侄女,梁萍和黎家過從甚密。黎錦光知道梁萍從小喜歡唱歌,放學後常跑到姚敏、姚莉兄妹的“大同社”去聽歌。姚敏覺得梁萍很有唱歌的天賦,鼓勵她試唱,認為如果加以培養,她將來會在歌壇上大放光芒。梁萍的媽媽為她請了音樂老師,讓她一麵讀書一麵學習聲樂。後來梁萍考入上海國立音專,接受嚴格的聲樂訓練,終於成為一名歌唱家,也是中國流行歌壇能詞能曲又能唱的第一位“全能式”的明星。

黎錦光的《昭君怨》有兩種版本,一名《昭君怨》,一名《王昭君》,兩者的詞曲都是一樣的,隻是詞曲排列的順序先後不同,歌名不同而已。在京津和上海,歌迷朋友喜歡《王昭君》,在香港和新加坡、馬來西亞,流行的是《昭君怨》。在那裏《昭君怨》被認為是梁萍的“招牌歌”(代表作),大家欣賞她別具韻味的演唱,讚美她把王昭君遠離家鄉和親人,前往塞外和番時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聲情並茂,催人淚下。梁萍演唱這首歌時還過著寧靜安逸的生活,就能把歌曲的內涵、人物的思想感情,表達得如此深刻,她的功力實在是不同凡響。由於《昭君怨》的難度極高,幾十年來,在馬來西亞總是被選為參加歌唱比賽時“考歌藝”的名曲。

梁萍說,黎錦光和姚敏都是她的老師,都教過她唱歌。可以肯定,梁萍是黎錦光非常喜歡的好學生之一。除了《昭君怨》,黎錦光為她寫的《少年的我》也紅極一時,至今在香港和東南亞仍十分流行。黎錦光不僅為梁萍寫歌,還幫助她作歌。他寫了《小小雲雀》和《千裏盼知音》的歌詞,交由梁萍來譜曲,唱片推出後十分暢銷。梁萍不負師望,自己寫詞譜曲,創作了節奏輕快,帶有美國民歌韻味的《不老的爸爸》,在當年的上海灘和東南亞都曾風行一時。除此,她創作的《偉大的母親》等歌曲,不僅電台經常播,在新、馬地區小學生都會唱,十分流行。

梁萍離開大陸前灌錄唱片的二十多首歌曲,黎錦光的作品還有《薔薇和玫瑰》、《不幸的愛》、《回頭再見》、《丁個兒鈴鼓鐺》,以及1947年“國泰”影片《假麵女郎》插曲《奇異的愛情》。這首歌是梁萍上海時期灌錄的唯一一首電影歌曲。

姚敏為梁萍寫的歌有《梅娘曲》、《漁村情歌》。嚴華為梁萍寫的歌有範煙橋作詞的《豆蔻姑娘》,白李詞的《山歌情侶》和沈鴻年詞的《雪月風花》。《山歌情侶》和《雪月風花》都由嚴華和梁萍對唱。梁萍出道的時間是1946年,此時的嚴華為梁萍寫歌並和她對唱,說明嚴華並未完全退出歌壇。

梁萍上海時期的名曲還有金流(劉如曾)詞曲的《過大橋》,這首歌由英國民謠改編,由姚敏和梁萍對唱,十分走紅。另一首山川詞金流曲的《春來人不來》,被梁萍自認為是她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1949年以後梁萍去香港發展,錄有《忙忙碌碌》和改編自日本歌曲的《桃花戀》和《兩相依》等,雖也引起歌迷們關注,但沒有她上海時期的轟動效應,她又回到了上海。此時的上海,流行歌曲已經被“禁”,1953年她又遠走他鄉,在新加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鎮新加坡新世界的“滿江紅”歌台,紅極一時。她的《昭君怨》、《少年的我》、《春來人不來》、《不老的爸爸》等,傾倒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無數的歌迷。她演唱的《恭喜大家新年好》,至今在新馬地區仍被當作賀歲的經典名曲,每當新年來臨,到處都是“梅花開放,雪花飄揚,小弟弟換新裝……”的旋律,四五十年代學校裏還把這首歌作為音樂教材,代代相傳,流傳至今。

梁萍是廣東中山人,在上海長大。五十年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駐唱,紅極一時之後她去了美國。這些年來,她多次回新加坡小住,新加坡成了她的第二故鄉。1990年她又一次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在接受采訪時她回憶說,當年她在“百代”灌唱片,公司拿給她兩首歌,一首是《明月千裏寄相思》,一首是《春來人不來》,要她從中選一首,她選了《春來人不來》。可以想見,她非常喜歡這首歌,幾十年之後她還可以一字不差的唱出來。這首歌的詞作者山川,曲作者金流是何許人,不僅在大陸,就是在香港和東南亞,人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梁萍告訴我們:金流本名劉如曾,是上海音專的學生,和她是先後同學。由於當時上海的音樂界歧視流行歌曲,把流行歌曲說成是“靡靡之音”,劉如曾隻好用化名寫曲子,悄悄地交給唱片公司,唱片出來之後也不讓人知道是他作的曲子。其實不隻是劉如曾如此,梁萍在音專讀書時就為“百代”灌唱片,每灌一首流行歌曲也是提心吊膽,像做了不好的事情似的,不敢讓人知道。她說:“我現在還在美國的三藩市學音樂,也參加當地的幾個合唱團。教我們的教授是搞藝術歌曲的,同時也教流行歌曲,他對流行歌曲絕對不歧視。”她不明白為什麼在中國有些人那麼歧視流行歌曲!她還說她特別喜歡黎錦光的《鍾山春》,她準備把這首歌編成四部合唱,交給美國的合唱團唱。她說,像《鍾山春》這樣的流行歌曲,誰敢說不夠水平,如果歧視這樣的好歌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梁萍離開大陸已近半個世紀,走遍天涯海角,依然和音樂為伴、和流行歌曲為伴,她永遠不會忘記當年的輝煌,永遠不會忘記使她走向輝煌的朋友和前輩。

“大同社”出身的“姚派”女歌手—逸敏

“大同社”是姚敏、姚英、姚莉兄妹創辦並主持的歌唱社,在40年代眾多的歌唱社中影響較大。大同社為電台插音時,主要是姚莉演唱,有時也請其他歌星客串。逸敏與姚敏、姚莉有親屬關係,參與了“大同社”為電台播音的演出,被視為最早的“姚派歌手”,還有人稱她“小姚莉”。

逸敏為“百代”灌錄的第一張唱片,A麵是嚴個凡詞曲的《去年今年》,B麵是棟蓀詞姚敏曲的《蝶戀花》,從此開始了“百代”唱片歌手的生涯。

2005年,新加坡的李寧國先生,出版了經他修複後使原聲再現的《中國上海三四十年代絕版名曲》第6集,收入了這張唱片的兩首歌。唱片監製人盧鑒江先生在點評逸敏的演唱時說:“演唱者逸敏女士是一位很有分量的歌手。她在上海時期唱紅的名曲和當年許多紅歌星相比,不遑多讓。”“逸敏女士唱的《去年今年》,歌聲淳厚柔和,不溫不火,沒有纏綿悱惻的悲情,卻含著揮之不去的一絲絲愁意。在眾多歌星熠熠生輝之下,她是否被冷落了?”

上海時期的逸敏,共為“百代”灌錄了10張唱片的20首歌,除此她還和姚莉、姚敏對唱過《三人行》,和吳鶯音、姚敏對唱過《夫妻相罵》。在當時歌壇上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環境裏,逸敏雖沒能大紅大紫,成績也算是很可觀了。

50年代,逸敏南下香港,繼續歌壇生涯。她的知名度在不斷攀升。1959年香港電懋公司拍攝彩色歌舞片《龍翔鳳舞》,片中插曲用30—50年代流行的國語名曲改編,由逸敏和鄧白英主唱,最受歡迎的是《毛毛雨》和《妹妹我愛你》。當時還出版了專門為這部影片的插曲出版的唱片,這在中國的唱片出版史上是第一次。

歌壇常青樹—吳鶯音

長時間裏,國內外介紹吳鶯音的文章,都突出她的鼻音唱腔,常以《鼻音歌後吳鶯音》作為標題。鼻音唱腔是她的一大特色,很多歌迷就喜歡她的鼻腔,“鼻音歌後”是歌迷們送給她的一頂“桂冠”。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吳鶯音使人們驚異的是,在中國的流行歌壇上,她的演唱生涯,一直持續到七十多歲,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生命之樹常綠,藝術青春常在,我們就稱她“歌壇常青樹”吧!

吳鶯音原名吳劍秋,生於寧波,在上海長大。讀書期間她就喜歡唱歌,經常參加學校的歌詠活動,中學畢業曾想報考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因為家長反對,隻好放棄。

1946年,經常到電台唱歌,也常到舞廳客串演出的吳鶯音,經朋友介紹和百代公司簽約,成為百代的特邀歌唱演員。她為百代錄製的第一首歌是徐朗詞曲的《我想忘了你》。這張唱片一鳴驚人,十分暢銷,風靡一時,銷量曾超過周璿和姚莉的唱片。和《我想忘了你》灌錄在一張唱片上,同時走紅的是棟蓀詞侯湘曲的《儂本癡情》,這兩首歌如泣如訴,纏綿哀怨,被吳鶯音唱得十分動人,有人評論說:“吳鶯音一出道就開對了戲路,唱對了歌,所以才紅得那麼快。”

台灣出版的流行歌曲集介紹說,吳鶯音的成名曲是《斷腸紅》,新加坡的出版物說《斷腸紅》是吳鶯音的“招牌歌”,可以看出,台灣和東南亞的歌迷,非常喜歡吳鶯音的《斷腸紅》。80年代吳鶯音在美國洛杉磯舉行音樂會,歌迷們最喜歡的是她的《斷腸紅》和《明月千裏寄相思》,她的歌把懷舊的歌迷們帶進了時光倒流的隧道,和她一起重溫了四十多年前《斷腸紅》的舊夢。

《斷腸紅》的詞作者張準,是吳鶯音最忠實的歌迷和崇拜者,他為吳鶯音寫了三首歌詞—《斷腸紅》、《聽我細訴》和《春風帶來煩惱》,都以“張生”為筆名,表示“張生”對“鶯鶯”的仰慕之情。吳鶯音也把張準視為好朋友,1993年從美國回上海探親還看望了張準。

《斷腸紅》的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嚴折西。鑒於吳鶯音的歌喉像夜鶯一般美麗,嚴折西還親自作詞,為吳鶯音譜寫了一首《夜鶯曲》。這首《夜鶯曲》真的被吳鶯音唱得像夜鶯在林間婉轉啼鳴一般動人。

1947年國泰影業公司攝製影片《粉紅色的炸彈》,吳鶯音為片中插曲《紅燈綠酒夜》錄了唱片,1948年大同電影企業公司攝製歌唱片《柳浪聞鶯》,吳鶯音又唱紅了片中插曲《聽我細訴》。吳鶯音雖出道較晚,但她的歌幾乎每一首都流行,她的許多歌在港台和東南亞一些地區和國家出版的老歌歌集上反複出現,錄音帶也多次出版。她那首令人百聽不厭的《明月千裏寄相思》,是80年代流行歌曲從港台傳回大陸時,首先紅起來的歌,香港歌星徐小鳳就因翻唱吳鶯音的這首《明月千裏寄相思》而一舉成名。

1957年,吳鶯音應百代公司之邀,到香港錄製了《我有一段情》、《送郎一朵牽牛花》等歌曲。《我有一段情》由陳蝶衣作詞,姚敏譜曲,錄音時用華樂伴奏,姚敏親自出馬,為吳鶯音拉二胡。當年那些著名作曲家和歌星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

1983年,吳鶯音又應百代之邀,南下廣州錄製了《你們好,我是吳鶯音》一片,為中國的流行音樂史留下了珍貴的史料。1984年吳鶯音赴美國洛杉磯定居,仍經常參加演出。1991年3月,她在新加坡的加龍劇院與靜婷一起舉行了兩個晚上的演唱會,使許多老歌的發燒友大飽耳福。1998年七十多歲的吳鶯音又到香港與著名歌星靜婷、崔萍和劉韻一起舉行了演唱會,受到熱烈歡迎。

20世紀的90年代後期,吳鶯音也錄過一些唱片,但沒能走紅歌壇。主要原因是過去的歌寫得實在好聽,現在的詞曲作者寫不出那種意境和韻味,紅不起來,或者紅不了多久就被曆史淘汰了。

從繡花女到名歌星的張露

張露1932年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爸爸、媽媽為她取了一個當時許多女孩子都使用的名字—秀英。小秀英長到14歲的時候,父親逝世了,媽媽帶著她來到上海謀生。

古城蘇州的“蘇繡”世界聞名,蘇州的婦女,很多人都是繡花的能手。秀英的媽媽憑她刺繡的本領,專門承攬戲曲演員穿的龍袍的手工,14歲的秀英也和媽媽一起拿起繡針,她已是一名繡花女了。

秀英自幼喜歡唱歌,特別喜歡唱周璿的歌,常常一麵繡花一麵曲不離口。她的歌聲甜美圓潤,一位在電台工作的鄰居,就邀請她到電台去唱歌了。她的歌聲受到了聽眾的歡迎,她就同時到幾家電台去唱,偶爾也到舞廳去表演,她逐漸有了名氣。

1947年,百代公司發現了這個小歌星,為她灌錄了第一張唱片,收入的兩首歌是《小巷春》和《關不住》,以“麗歌”的商標推向了市場,15歲的張露成了唱片歌星,百代公司和她正式簽約,她已是百代的簽約歌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