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 樂章
星光燦爛
1927年—1949年,時代曲大量問世,演唱這些歌曲、讓這些歌曲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藝術享受主要內容的人,迅速成為人們喜愛的明星。這些明星用他們的歌聲,唱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述著人們的愛與憎,人們把他們視為知音,奉為偶像,成為人們心中閃爍著燦爛光輝的“明星”。
時代曲明星與他們的歌
時代曲明星是指那些以演唱時代曲而走紅,帶著她們因演唱時代曲而獲得的讚譽,活躍在歌壇的明星。她們很多人後來都走上了銀幕,成為歌影雙棲,甚至是歌影劇三棲的明星,但人們喜歡的還是她們演唱的歌。有的人後來在影壇上可能取得了更高的成就,然而,她們在流行音樂發展過程中的曆史地位,決定了她們還是要排在時代曲明星的隊列之中。
中國第一位時代曲明星—黎明暉
認定黎明暉“中國第一位時代曲明星”的根據
第一,1927年,黎錦暉由為孩子們創作歌舞表演曲和兒童歌舞劇,轉而開始嚐試為成年人寫歌。當時出版的《戲考大全》曾經發表過《毛毛雨》、《妹妹我愛你》、《賣花詞》、《花長好》、《桃李爭春》等多首後來被黎錦暉歸入“家庭愛情歌曲”的歌。這些歌都署名“黎明暉女士唱”,可以肯定黎錦暉的這些成人歌曲,都由黎明暉首唱。
第二,1928年1月,“百代”和“大中華”唱片公司為黎錦暉灌錄了這些歌曲的唱片,演唱者都是黎明暉。
第三,1928年5月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黎明暉又是第一個在國外唱紅黎錦暉成人歌曲的歌星。
1931年黎明暉從香港回到上海,又為“百代”重錄了《毛毛雨》、《人麵桃花》等中國最早的一批成人歌曲。還灌錄了《相見訴相思》、《別離情》、《梧桐雨》、《春深了》、《藍天俠》、《米老鼠》、《晚來香》、《你的愛人就是他》等多首時代曲。
1932年黎明暉重返影壇,很快和“明星”的胡蝶,“聯華”的阮玲玉,“天一”的陳玉梅並稱為“影壇四大金剛”。她主演的影片《女人》,1935年曾和《漁光曲》、《大路》、《空穀蘭》等8部影片一起被推薦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的展映。
1935年黎明暉在她主演的《新婚的前夜》中和袁叢美對唱了《湖上輕舟曲》;同年在影片《生之哀歌》中演唱了同名主題歌。1936年在為“明星”主演的《清明時節》中,和趙丹對唱了插曲《清明時節》。此期間她還和白虹一起為歌舞劇《桃花太子》灌錄了插曲《青年的時髦》。
作為中國的第一位時代曲明星,1938年以前黎明暉在歌壇上十分活躍。
黎明暉是中國流行歌曲創始人黎錦暉的長女,1909年11月20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石潭壩鄉菱角村。她天資聰穎,美麗又活潑,全家人對她寵愛有加,把她當男孩子培養,穿男裝,稱她為“少爺”。無拘無束的生活空間,造就了她開朗、豪爽的性格。1916年4月,黎錦暉再次進京,仍受聘為眾議院秘書廳秘書,7歲的黎明暉和生母徐珊珂也來到北京。她曾就讀於北平孔德學校,1921年隨父去上海。
當年,11歲的黎明暉跟著父親黎錦暉率領的國語宣傳隊到各地宣傳國語,引起轟動,成為用唱歌的形式宣傳國語的小明星。
1921年12歲她就走上舞台,開始擔綱主演黎錦暉的《麻雀與小孩》、《月明之夜》等多部兒童歌舞劇和《可憐的秋香》等歌舞表演曲,是“五四”時期中國新興歌舞的第一位明星。
1922年13歲的黎明暉為中華書局灌錄了《葡萄仙子》、《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7張唱片,成為年紀最小的唱片歌星。
1924年,15歲的黎明暉走上銀幕,到1927年她先後參與8部影片的演出,其中有6部由她主演。她是中國第一位身兼歌舞明星、唱片歌星和電影明星多個頭銜的明星。
黎明暉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曆史價值和曆史地位
黎明暉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曆史價值和曆史地位,是和她首唱《毛毛雨》,第一個灌錄《毛毛雨》唱片聯係在一起的。
黎錦暉創作《毛毛雨》的初衷,是想用一種新型的愛情歌曲代替當時酒肆茶樓中淫穢的粉色小調,這種與傳統的和外來的歌曲音樂形式都不盡相同的“新型愛情歌曲”,一經問世就受到熱烈歡迎。時隔幾十年之後,我們看到了並不支持黎錦暉的專家學者,對當年情景的如下描述:“《毛毛雨》以呼風喚雨之勢,把流行歌曲這一題材引入近現代中國的樂壇,成為這一音樂社會現象獨立門戶的標誌,從此釀成波及整個中國大陸的疾風暴雨”;“《毛毛雨》喚醒了現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這一體裁,從此它開始在中國樂壇蔓延滋長,小雨霏霏竟造成一片澤國……”從“呼風喚雨”到“疾風暴雨”;從“小雨霏霏”到“一片澤國”,這就是《毛毛雨》問世後對當時中國的音樂乃至社會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和衝擊。一位有識之士曾著文說:“……正統的人士隻管去聲討黎錦暉,但正是《毛毛雨》使中國人一夜之間懂得了什麼叫做流行曲。上海和其它大都市的大人小孩,都隨著廣播和留聲機中的輕快曲調,在無雨的天氣裏也哼著‘毛毛雨下個不停,微微風吹個不停,微風細雨柳青青,哎喲喲,柳青青……’”這廣播和留聲機裏的輕快曲調,這一夜之間使中國人懂得了什麼叫做流行曲的聲音,也就是黎明暉的聲音。這是使中國樂壇進入流行音樂崛起的曆史新階段的聲音,這就是黎明暉作為中國第一位時代曲明星的曆史價值和曆史地位。
黎明暉的愛情和婚姻
黎明暉聰明美麗,作風新潮。在當時社會風氣還很閉塞、婦女的裝束都是旗袍長裙、發髻加“劉海兒”的環境裏,她短衣短裙短發,駕車、騎馬、遊泳……成為年輕人的偶像。一次有個影迷寫信給她,信封上不寫地址和姓名,隻畫了一個短發姑娘的頭像,投遞員照樣把信送到了黎明暉的手中,此事一時被傳為佳話。
追逐黎明暉的男孩子大有人在,因為“愛”她,也釀成過愛情的悲劇。1927年,嚴工上率領他的三個兒子—嚴個凡、嚴與今和嚴折西隨北伐軍奔赴北伐前線,他的二兒子嚴與今因女友黎明暉被人橫刀奪愛,情緒低落,在火車上吹笛子排遣心頭的不快。中間離開了一會兒,回來時忘記了笛子就在座位上,一下子坐下去,“哢嚓”一聲笛子斷了。嚴與今以為這是不祥之兆,到了南京就投秦淮河自殺了。
1928年黎明暉隨父親率“中華歌舞團”赴南洋巡演,一位十八歲的中學生名叫鄭國有,他的父親原是馬來亞太平府的國王,他是家中的二太子,為了追求黎明暉,一直自費隨團參與了“中華歌舞團”巡演的全過程。1929年黎錦暉回上海時,鄭國有的母親把兒子和明暉接到了香港。1930年12月27日鄭國有隨黎明暉從香港先到上海,又到北平。此行黎明暉是回國看望父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黎明暉透露她和鄭國有將於翌年結婚。
據聶耳日記1931年3月23日記載,黎明暉和鄭國有鬧翻,3月25日即有黎明暉的新男友被槍殺的消息。為此,鄭國有被港府處以“終身監禁”。不久,黎明暉回到了上海,重返歌壇和影壇。
藝術生涯如日中天的黎明暉,1934年和上海東華足球隊的守門員陸鍾恩結婚。她自己說婚後就退出了影壇,但史料告訴我們,她拍片的時間一直延續到1938年,她的退出影壇應該是一個逐漸淡化的過程。
黎明暉的丈夫陸鍾恩是著名的足球門將,又是上海《寧林西報》和《大陸報》的體育記者,後來是上海永寧保險公司的經理。婚後的黎明暉家庭生活條件優裕、溫暖,1935年生了兒子陸震東,從此她基本上離開了演藝界,安心於做一個闊太太式的家庭主婦了。幾十年後她曾不無惋惜地說,從25歲到45歲,20年逍遙自在的生活是一片空白。
人們沒有忘記黎明暉
40年代後期,陸鍾恩隻身前往香港經商,不幸身患癌症,1951年病逝於香港。黎明暉應她的同窗好友—邵力子的夫人傅旭文之邀,從上海遷到北京,在北京培新幼兒園作保健員,一幹就是十幾年。1971年國務院調黎明暉出任中央文史館館長章士釗的生活秘書。章士釗在香港病逝時,黎明暉陪章含之去香港處理後事,香港報紙刊出了黎明暉到港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許多老人還記得1928年“中華歌舞團”在香港演出時的盛況,不少記者要采訪她,街上行人也圍觀她。此情此景使她又興奮又難過,興奮的是香港還有這麼多人記得她,記得“中華歌舞團”;難過的是自己過早地離開了歌壇和銀幕,辜負了人們對她的熱愛。
章士釗逝世後,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黎明暉進中央文史館任館員。上世紀80年代退休後的黎明暉,在北京安度晚年。20世紀的最後一個冬天,91歲的黎明暉又由兒子陸震東陪同遷回上海。人們多麼希望知道她重新回到一生中擁有過輝煌的地方,會有怎樣的感受和感慨啊。然而,多年來始終不接受新聞媒體采訪的她,依然固守自己的原則,不與外界談及自己的往事。是希望人們把她忘記,還是怕回首往事會破壞自己平靜的生活?往事如煙,不管依舊清晰,還是已經變得朦朧,她似乎都不願意去重溫了。
八十多年過去了,人們並沒有忘記黎明暉。2000年11月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時代曲的流光歲月》一書,不僅有文字介紹,在所附的光盤裏還收錄了她演唱的《毛毛雨》,經過高科技處理,我們聽到的是黎明暉的原聲再現。
2001年11月,在紀念黎錦暉誕辰110周年的日子裏,中央電視台三頻道播出了5集專題片《走近黎錦暉》。92歲的黎明暉亮相屏幕,盡管她除了伸出兩個手指,隻說了一句“我92歲了”,再沒有和觀眾更多的交流,卻讓人們知道了中國第一位時代曲明星黎明暉當時依然健在,給流行歌曲的歌迷們送上的是驚喜,還有感慨萬千!
2002年2月,上海電視台的《生活時尚》欄目又播出了對黎明暉的采訪錄像,這一次她對觀眾說:“我喜歡唱父親寫的歌,他的歌很容易唱。”
2004年1月12日,也就是新春佳節的大年初一,中央電視台10頻道播出了一檔回顧中國流行音樂史的節目—《100年的歌聲》,我們又從熒屏上看到了標誌著中國時代曲曆史源頭的人—黎明暉。遺憾的是,屏幕上同時打出了“黎明暉女士已於2003年12月9日逝世,終年95歲”的字樣。黎明暉走了,她是在最後一次接受記者采訪後離開的,她應該是帶著微笑和滿足走的,因為她的聲音和形象都永遠留在了人間!
首唱《桃花江》的王人美和黎莉莉
《桃花江》是黎錦暉1929年在新加坡創作的百首“家庭愛情歌曲”中,最愛歡迎,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傳世名曲。1929年上海心弦會出版,文明書局發行,開始在上海流傳。1930年初,剛剛組建的“明月歌舞團”赴平津和東北巡回演出,由於團裏沒有男聲獨唱演員,這首男女聲對唱歌曲,由王人美和黎莉莉兩個女聲登台演唱。莉莉唱男聲、人美唱女聲,同樣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美商勝利唱片公司立即為《桃花江》、《舞伴之歌》和《特別快車》三首歌灌了唱片。前兩首由黎莉莉和王人美對唱,《特別快車》由王人美獨唱。唱片不僅國內暢銷還遠銷東南亞各地,王人美和黎莉莉成為繼黎明暉之後,紅遍海內外的中國最早的時代曲明星。
從1930年唱紅《桃花江》到1933年末,是王人美在歌壇最走紅的四年。1931年“明月歌舞團”為大中華唱片公司,灌錄100張唱片時,王人美是主要的歌唱演員。電台整天反複播放她的歌,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王人美的聲音。她在流行歌壇走紅的程度已遠遠超過了黎明暉,成為流行歌壇的領軍人物。
黎莉莉和王人美一起出道、一起走紅,但她走紅的程度不及王人美。1930年—1934年,黎莉莉為“勝利”、“高亭”、“蓓開”、“百代”等唱片公司灌錄的黎錦暉時代曲有二十多首,她和王人美一起,用甜美的歌聲開一代新歌風,把時代曲傳播給在社會風氣十分保守、閉塞的環境裏,尋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感情生活的人們,她們勇敢地闖出了一條新路,都是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的開拓者、先行者。
王人美原名王庶熙,1914年11月8日生於湖南長沙。1927年二哥王人路把她和三哥王人藝送進了黎錦暉剛剛由“中華歌舞專門學校”改名的“美美女校”,開始了她的藝術生涯。入校不久,一次黎錦暉問她:“你的名字庶熙是什麼意思?”庶熙說:“父親告訴我,是希望我們中華古國興旺發達的意思。”黎錦暉頻頻點頭,讚揚庶熙父親憂國憂民的優良品格之後,遲疑了一會兒和庶熙商量:“你這個名字比較古雅,是不是再起一個通俗一點的名字?”庶熙欣然同意,並請黎先生為她命名。黎錦暉在大廳裏踱來踱去,沉思了一會兒突然站在庶熙麵前說:“你的哥哥王人旋、王人路、王人藝,你們這一輩的男孩子都犯‘人’字,女孩子為什麼不能排輩,我看你就叫王人美吧!”庶熙非常高興,從此她就改叫王人美了。王人美後來回憶說:“半個多世紀前黎先生對男女平等的看法,比現在那些重男輕女的人還進步呢!”
黎莉莉本名錢蓁蓁,比王人美小一歲,1915年6月2日生於安徽桐城,在北平長大。父親錢壯飛和母親張振華都是學醫的,以行醫為掩護從事地下工作。1927年“四·一二”之後,白色恐怖嚴重,錢壯飛夫婦帶著孩子從北平轉移到上海。秘密工作,處境危險,生活不安定,無法照顧孩子,夫婦二人就托一位姓賀的畫家把蓁蓁送進了“美美女校”。
1928年5月,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王人美和錢蓁蓁是名單中最後的兩名小演員。她倆聰明好學,勤奮苦練,巡演中已可以扮演群眾演員。一次演出《小小畫家》,擔任主角的黎明暉嗓子突然啞了,王人美大膽地提出,可以由黎明暉在前台表演,她在後台配唱,結果演出非常成功,她的聰明睿智和歌唱才華,得到了大家賞識。1929年春節前,王人美回到上海,進入上海南洋高級商業學校英文專修班半工半讀。1930年初,王人美回到黎錦暉重組的“明月歌舞團”。她的藝術人生從“中華”到“明月”,逐步走向了輝煌。
錢蓁蓁學習扮演的第一個角色是在歌舞表演節目《可憐的秋香》中飾演秋香身邊的羊。黎錦暉的歌舞劇《春天的快樂》,開幕前有一段引子需要朗誦。蓁蓁自幼在北平長大,說得一口標準的國語,這個任務自然由她來承擔。她那清脆、甜美的聲音,每次演出都博得熱烈的掌聲。
八個多月的巡回演出,蓁蓁從扮演“羊”開始,到最後,“中華歌舞團”的節目,多數她都能演出了,哪一個團員因病或其它原因不能上場時她都可以頂上去。在《月明之夜》中扮演嫦娥時,她穿上漂亮的服裝,從月亮上緩緩地滑下來,輕聲唱著:“海中碧水無波,天上疏星零落,世界已經睡著,多無奈啊!”景美、人美、歌聲也美,她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小演員了。
1929年初,“中華歌舞團”在巴達維亞(雅加達)就地解散,蓁蓁因為沒有父母的消息,無家可歸,就和黎錦暉一起滯留新加坡。當時,新加坡政府的法律規定,與兩個外姓少女住在一起的,就被認為是販賣人口,錢蓁蓁就認黎錦暉為義父,改名黎明莉(和黎明暉按姐妹排名)。
1929末,明莉隨黎錦暉回到上海,仍然住在黎家,經王人美介紹也進入南洋高商英專。同年末,黎錦暉組建“明月歌舞團”,王人美和黎莉莉一起回到“明月”,1930年初一起隨“明月”赴東北和平津巡回演出。從“中華歌舞團”開始,演出中,黎莉莉和王人美一直是老搭檔,表演《蝴蝶姑娘》、《小小茉莉》等節目時,黎莉莉總是扮男孩,王人美演女孩,她倆親如姐妹,一起成長,一起成名。
同年秋天,聯華廠為歌舞班拍了《娘子軍》、《吹泡泡》、《舞伴之歌》和《小小畫眉鳥》四個歌舞短片,人美、莉莉是主要演員,短片中的歌都在電台錄了音。由於拍攝的技術太差,這幾個短片都沒能公演。冬天,聯華廠拍攝《銀漢雙星》,又要歌舞班拍了《新婚之夜》和《蝴蝶姑娘》兩段歌舞。《新婚之夜》雖是歌舞短片,但有故事情節。王人美在片中飾賣花女,演唱了一曲黎錦暉的《愛的花》。《蝴蝶姑娘》由王人美飾蝴蝶,黎莉莉演男孩,這是她倆的保留節目。
1931年年末,“聯華”導演孫瑜拍無聲片《野玫瑰》,邀金焰和王人美出演男女主人公,王人美的表演活潑健康,充滿青春活力和濃鬱的鄉土氣息,一掃當時影壇的脂粉氣,給觀眾帶來了清新的感受,人們即以影片名送給她一個青春、美麗的綽號—“野玫瑰”。這部影片是王人美從影的處女作,她一鳴驚人,一炮走紅,成為中國影壇一顆耀眼的新星。
1932年7月,天一影片公司老板邵醉翁提出和“明月歌舞劇社”合作,拍攝彩色歌舞故事片《芭蕉葉上詩》,“明月”派出黎錦光擔任副導演,嚴折西、張簧、聶耳、王人藝負責作曲和配樂,演員則由王人美、黎莉莉、韓樹桂、嚴華、譚光友、楊枝露出演。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的有聲歌舞片,盡管由於“天一”老板邵醉翁親自執導時的瞎指揮和配音、拍攝效果的不佳,影片沒有引起熱烈反響,但在中國電影由無聲到有聲,由黑白到彩色的曆史發展進程中,這部影片應有它的曆史地位。王人美演唱的片中插曲《芭蕉葉上詩》詞曲俱佳,40年代在東北地區被改編成一首《別離恨》,十分流行。
這一年,王人美參與了“聯華”影片《共赴國難》的演出,為“聯華”主演了無聲片《都會的早晨》,為“亨生”主演了《春潮》,反響都不及《野玫瑰》,隻有在《春潮》一片中她和高占非對唱的插曲《回來吧》曾十分走紅,許多歌星在電台播音時演唱這首歌。
1933年9月,蔡楚生為“聯華”籌拍故事片《漁光曲》,由王人美和韓蘭根扮演片中的雙胞胎姐弟—小貓和小猴。這部影片原是一部無聲片,經蔡楚生努力爭取,才爭取到為片中插曲《漁光曲》用國產的三友式錄音機錄了音,使王人美的歌聲和影片一起和觀眾見了麵。1934年6月14日,《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立刻轟動了上海灘,創造了連續上映84天,場場爆滿的空前紀錄。王人美演唱的主題歌《漁光曲》,十幾萬張唱片被迅速搶購一空。“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的歌聲風靡中國大陸、香港和東南亞。法國作家聯合會副會長德化勒,出重金買去了《漁光曲》在歐洲的放映權,王人美的歌聲隨著影片在歐洲的上空回響。1935年2月,《漁光曲》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的展映,獲得榮譽獎,這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這部影片和這首歌,是王人美一生藝術生涯達到的最高成就,她的生命因《漁光曲》而輝煌。
1933年,王人美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了大東影片公司的有聲片《春風楊柳》的插曲《丁香山》,這首歌和黎錦暉用世界名曲《蘇珊娜》的曲譜填詞而成的《蘇三不要哭》,灌錄在一張唱片的正反兩麵,這兩首歌在歌壇又是紅極一時。
1934年的秋冬時節,田漢創作了救亡話劇《回春之曲》的劇本,邀王人美飾演劇中的華僑姑娘梅娘。1935年1月31日,《回春之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舉行賑災義演,連演三天,反響熱烈。劇中插曲《再會吧,南洋》和《梅娘曲》迅速流傳,極受歡迎。其中的《梅娘曲》和劇中另一首插曲《春回來了》,由王人美演唱,百代公司灌錄了唱片。
1935年春,王人美應邀參加電通公司第二部影片《風雲兒女》的拍攝,扮演女一號阿風,演唱的片中插曲《鐵蹄下的歌女》。這首歌和《梅娘曲》都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是至今曆久不衰的傳世名曲。
1931年末,王人美和金焰首次合作,出演《野玫瑰》的男女主角時,彼此相愛,金焰常常跑到“明月社”來找王人美,他們成為人們羨慕又讚美的情侶。1934年元旦,金焰和王人美在參加聯華影業公司的除舊迎新晚會上,舉行了婚禮。他們穿著普通的藍布褲褂,當宣告1934年新年來臨的鍾聲響起時,他倆各自從口袋裏掏出一個紅絨牌掛在鈕扣上,由孫瑜導演宣布他倆結婚。當時在歌壇、影壇已是大腕級紅星的金焰和王人美,不擺大明星的架勢,不追求豪華的排場,用如此簡單的形式舉行婚禮,在社會上傳為美談。
1934年,吳永剛為“聯華”拍攝影片《小天使》,王人美在片中出演女二號,演唱了片中插曲《雁群》。這是一首兒童歌曲,由“百代”灌錄了唱片,曾十分流行,許多老年人至今對這首歌記憶憂新。
1935年,王人美和梅熹主演了“新華”影片《長恨歌》,這是她和梅熹首次合作,對唱了由賀綠汀寫詞譜曲的《湖上之歌》;賀綠汀用徐誌摩的詩《雷峰塔影》為這部影片譜寫的另一首插曲《雷峰塔影》由王人美獨唱。
1936年,王人美和金焰為“新華”主演了抗戰題材的影片《壯誌淩雲》,演唱了片中插曲《拉犁歌》,由百代公司錄了唱片。《壯誌淩雲》上映後,反響熱烈,王人美又主演了吳永剛編導的《黃海大盜》,這部影片拍得不成功。1938年,上海已淪為孤島,王人美和劉瓊為“新華”主演了影片《離恨天》。這部影片的兩首插曲—《玫瑰花開》和《春花秋月》,都由吳永剛作詞,黎錦光譜曲,王人美演唱。這一年,嚴折西為王人美寫了一首《盼郎歸》,黎錦光為她寫了《賣梨膏糖》和《賣餅兒》,這三首時代曲都由“百代”錄了唱片,反響平平,在歌壇,王人美已經沒有昔日的威風了。
1938年,日本侵略者強迫金焰與他們合作拍片,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夫妻雙雙逃離了上海。經香港輾轉桂林、昆明、重慶,1940年她和金焰在重慶一起參加了中央電影攝影場攝製的影片《長空萬裏》的演出。由於生活顛沛流離,夫妻聚少離多,他倆的感情出現了危機。據王人美在她口述的回憶錄《我的成名與不幸》中說:“抗戰爆發後,我和金焰缺少共同生活,他認為丈夫應該養活妻子,不讚成我自己參加大鵬社,更反對我報考美軍打字員。他不理解我,認為我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我們的離異既沒有吵鬧也沒有眼淚……,我覺得夫妻之間即使愛情已經消失,友情仍然可以存在。愛情有時是自私的占有,友情卻是無私的依存。”
和王人美親如姐妹的黎莉莉,1932年為“聯華”主演無聲影片《火山情血》,從而走上銀幕。1933年又為“聯華”主演了無聲影片《天明》,在阮玲玉主演的《小玩意》中出演女二號。1934年在王人美主演的《漁光曲》火爆上映時,黎莉莉主演的無聲片《體育皇後》也很走紅。這部影片充分展示了黎莉莉的青春和健美,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黎莉莉在南洋高商讀書時,是校運動會的百米冠軍,在上海遊泳館的揭幕式上表演過跳水,她演“體育皇後”得心應手,輕鬆自如。隻是這幾部影片都是無聲片,沒有機會使她一展歌喉。1934年她和金焰、陳燕燕一起主演了配音有聲片《大路》,她扮演的茉莉姑娘,唱了一首《新鳳陽歌》。這首歌由安娥作詞,由任光根據安徽民歌《鳳陽花鼓》改編。這部影片被稱為《漁光曲》的姊妹篇。《新鳳陽歌》雖不及安娥作詞、任光譜曲的《漁光曲》那樣紅遍海內外,也曾廣泛流行。在黎莉莉灌錄唱片的目錄裏,有兩張《老鳳陽歌》的唱片,都由百代公司錄製,重複錄製說明黎莉莉的歌當時還是很受歡迎的。1935年她主演的《秋扇明燈》仍是無聲片。1936年莉莉和金焰一起主演了影片《到自然去》,和金焰一起演唱了主題歌《自然的孩子》;同年在張翼主演的《狼山喋血記》中領唱了主題歌《狼山謠》;1937年在離開上海前,又在她主演的影片《如此繁華》中唱了同名主題歌。這些電影歌曲都錄了唱片,但在當時的歌壇上,莉莉沒有王人美的名氣大。除了時代曲、電影歌曲,黎莉莉還錄過多首黎錦暉歌曲的唱片,有《醉臥沙場》、《夜戰場》、《得勝凱歌歸》、《天下太平》等多首。
灌錄過許多唱片的黎莉莉沒有走“歌影雙棲”的路線,她的成就主要在銀幕上。7年中她塑造了多個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和阮玲玉、陳燕燕、王人美一起,被稱為“聯華”的“四大名旦”。
抗日戰爭爆發後,黎莉莉去了武漢中國電影製片廠,1938年與高占非聯袂主演了《熱血忠魂》。此期間與“中製”技術科長羅靜予結為夫婦,後隨“中製”轉移到重慶。1939年香港大地影業公司拍攝蔡楚生編導的《孤島天堂》,由於香港不容易找到會說普通話的女演員,力邀黎莉莉出演女主角。當時黎莉莉雖已懷孕,還是由重慶趕去香港,生下孩子的第四天就參加拍片。她在片中扮演一個舞女,又一展歌喉演唱了當時紅遍海內外的《何日君再來》和《鬆花江上》。這部影片在香港、重慶和東南亞都引起轟動。
拍完《孤島天堂》,黎莉莉接到重慶急電“有任務速歸”。1940年1月1日她飛返重慶,3月即隨影片《塞上風雲》攝製組出發趕赴內蒙。在內蒙拍了九個多月,影片上映已是1942年2月。回到重慶後,1944年又主演了《氣壯山河》和《血濺櫻花》兩部抗日影片。
1939年10月黎錦暉也來到重慶,黎莉莉的丈夫羅靜予擔任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一個人住在重慶時,一日三餐都由黎錦暉的夫人梁惠方大姐負責,他們像一家人一樣親密相處。
1945年,王人美和金焰正式離婚。回到上海,她為昆侖影片公司主演了《關不住的春光》,此片的同名主題歌由百代合唱隊演唱,王人美領唱。另一首插曲《青春的夢》由王人美演唱。這兩首歌都由“百代”錄製了唱片。此期間,黎錦光和李厚襄還為她寫了《不倒翁》和《洞庭月》兩首時代曲,由百代灌錄了唱片,這是王人美為中國流行歌壇留下的最後兩首歌。1948年王人美去香港,1950年回到上海,進入長江電影製片廠,1951年主演了影片《兩家春》,這部影片被文化部評為1949年—1955年的優秀影片,王人美也受到了獎勵。
1952年,王人美精神失常,住進了精神病院。她的姐姐把她接到北京,親人的細心照料使她由好轉到治愈,1953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
黎莉莉1946年去美國學習聲樂和表演,1947年回國,1950年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1955年又進北京電影學院專修班進修,兩年後留校任教,她和人美又同在一個城市了。由於各自忙於自己的事情,她們很少見麵敘舊。莉莉在她的回憶錄中說:“……不斷的政治運動把我們的誌氣和靈氣都消磨了。”那個時候的環境,她們在一起敘舊也是不敢唱“桃花江是美人窩……”的。她們不知道,就在1956年,香港新華影業公司以她倆當年唱紅的黎錦暉的名曲《桃花江》為片名,拍攝了歌唱片《桃花江》,不僅創造了空前的票房,還在香港掀起了歌唱片的熱潮。姚敏為這部影片譜寫的主題歌也叫《桃花江》。這首《桃花江》在港台的東南亞紅極一時,作者姚敏和幕後代唱的姚莉因這部影片聲譽鵲起,在香港紅透了半邊天。
1955年,王人美和畫家葉淺予重組家庭。這份婚姻王人美並不滿意,她直言不諱地說葉淺予:“是個好畫家,但不是好丈夫,他除了懂畫,什麼都不懂。”
十年浩劫,人美、莉莉都被拋進挨批受審的行列。葉淺予含冤入獄,羅靜予被迫害致死。待到盼來平反昭雪,她倆都已步入老年。1980年人美患中風,隻能坐在輪椅上,讓阿姨推著到莉莉家來話家常。她對莉莉說的心裏話,常常離不開對老伴葉淺予的不滿意。1987年初,人美再次病倒,昏迷不省兩個多月,4月12日終於停止了呼吸。
人美走後,莉莉總是想起她生前向自己訴說煩惱時,希望得到同情的眼神。她後悔自己每次都是要人美不要和老伴兒鬧別扭,而沒能理解她的心境,多給她一點老姐妹的慰籍。其實,莉莉更該後悔的是,人美生前,她倆沒能再次對唱,錄一盤《桃花江》的盒帶或CD,載歌載舞拍一部《桃花江》的VCD,讓她倆的聲音和身影長留人間!
2005年8月7日,黎莉莉病逝於北京,享年90歲。
薛玲仙與《謝謝毛毛雨》
黎錦暉創作時代曲,以《毛毛雨》開篇,接下來他又寫了《新毛毛雨》和《謝謝毛毛雨》。當時的歌壇真像他的歌詞所說,“毛毛雨滿天飛了”。
第一首《毛毛雨》由黎明暉演唱並灌錄唱片;《新毛毛雨》由王人美演唱,勝利唱片公司灌錄唱片;《謝謝毛毛雨》則由薛玲仙為百代灌錄了唱片。1934年播音歌星競選時,這三首《毛毛雨》被明月社的黎明健、張靜,甜歌社的張月珍、琍琳,鶯聲社的張敏、茉莉社的範莉等歌星多次在電台播唱,隻是薛玲仙沒參加此次競選,人們隻能從唱片裏欣賞她如何“謝謝毛毛雨”了。
薛玲仙1927年進黎錦暉為準備出國演出組建的“美美女校”,經過幾個月的學習,1928年5月隨“中華歌舞團”赴南洋巡回演出。在演員名單中,黎明暉排在第一位,薛玲仙排第二,是團裏的主要演員。
薛玲仙1912年出生,聰明伶俐,能歌善舞,早在隨“中華歌舞團”赴南洋演出之前,已經在複旦影片公司的無聲片《通天河》中扮演過角色。1929年末黎錦暉重組“明月歌舞團”時,她是最早的成員之一。1930年“明月”移師北平,首場為清華演出時,薛玲仙在《春天的快樂》中扮演"憂愁公主",一直是“明月”的台柱。
這一年的5月、8月和9月,“明月”三次赴天津演出,此期間還去過大連、沈陽、長春和哈爾濱,薛玲仙深得觀眾好評。9月4日一位署名“淩影”的人,在評介“明月”演出的節目時說:“演員中之舞姿,當推薛玲仙女士,輕柔綽約,出之於不經意間,一舉一動悉入化境,表情深刻,宜嗔宜喜。”這些歌舞劇都是舞唱結合的,她做功唱功均屬一流。除在歌舞劇中扮演角色,玲仙也登台演唱時代曲,曾唱過黎錦暉的名曲《落花流水》等。
1931年3月22日,“明月”社員返滬,開始為大中華灌錄唱片,薛玲仙是歌手之一。1932年聯華影業公司用黎錦暉的歌名作影片名,拍攝《粉紅色的夢》和《南海美人》,薛玲仙都參加了演出,還為百代灌錄了和這兩部影片同名的歌曲,其中的《南海美人》由薛玲仙和嚴華時唱,她和嚴華對唱灌錄的百代唱片,還有《說愛就愛》等。她自己獨唱灌錄的百代唱片,有《深山女俠》、《綠牡丹》、《柳搖心》、《八月的鄉村》、《勞人與閑人》、《太平年》等多首,她是中國早期的時代曲歌星之一。
1933年春,“明月歌舞劇社”解體,薛玲仙自己在上海歌舞界闖天下,經常參與各種演出,還多次去南海群島演出。《謝謝毛毛雨》是她經常演唱的保留曲目。
薛玲仙的最後一部影片是1940年在光明影業公司的影片《薄命花》中出演女二號,1944年逝世。
胡笳與《小小茉莉》
胡笳,湖南人,生於1914年,1930年在北平考入“明月歌舞團”。她原是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學生,歌與舞都受過基本功訓練,人又生得嬌小玲瓏,很有藝術氣質和天賦。她歌聲甜美,又會表演,進入“明月”不久就成為骨幹,有了名氣,是“明月”的主要演員之一。除了在黎錦暉的歌舞表演曲中扮演角色,胡笳還登台演唱時代曲,《北洋畫報》曾刊出她在台上引吭高歌的劇照。1931初隨“明月”赴上海後,為百代灌錄的第一張唱片是黎錦暉的名曲《小小茉莉》。這首歌不僅當時十分走紅,白虹、周璿都曾在電台播唱,50年代以後,港台歌星、影星李麗華等人也曾翻錄。
1932年—1933年,胡笳和黎莉莉一起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過黎錦暉的名曲《鮮花新婚》和《月夜簫聲》。1933年“明月”停辦,胡笳離開“明月”,進入明星影片公司,她灌錄的電影插曲和時代曲還有《龍翔鳳舞》、《影城豔史》、《晚安》和《應否》。最著名的是1935年她在影片《船家女》中扮演歌妓時演唱的片中插曲《神女》,她的聲音如泣如訴,感人至深。在當時的歌壇、影壇胡笳都很活躍,《北洋畫報》不斷刊出她的照片。但她沒有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不久就和上海東華足球隊的名將—左前鋒陳洪光結婚,退出了歌壇和影壇,做起了家庭主婦。但她和明月社的姐妹仍然保持著深厚的感情,特別是和王人美關係密切。1938年王人美和金焰逃離上海時,是胡笳的丈夫,當時在上海太平保險公司任職的陳洪光,對他們給予了幫助。他們用陳洪光和胡笳的名義買了直達香港的船票。出發的那一天,陳洪光和胡笳夫婦在碼頭上接受檢查,上了船。王人美、金焰和吳永剛、劉瓊、嚴斐等人雇了一艘摩托艇,把摩托艇開到大船旁邊,開船的汽笛響起時,王人美、金焰上了大船,陳洪光、胡笳下到摩托艇上,讓金焰和王人美安全地逃離了日本人的魔掌。
中國流行歌壇的第一位男歌星、歌聖—嚴華
嚴華是中國流行歌壇著名的作曲家、詞作家,也是一位紅極一時、光芒四射的歌星。
嚴華是“明月”出身的中國第一位演唱時代曲的男歌星,曆經滄桑,他的知名度,他的曆史地位,無人可以替代。
30年代初,黎錦暉的時代曲廣泛流行時,演唱者以女歌星為主,男聲歌唱演員,多是與女歌星對唱。嚴華第一次登台與王人美對唱《銀漢雙星》,就引起轟動,並灌錄了他走上歌壇的第一張唱片。從這時開始,他和王人美對唱灌錄的唱片有《叮叮當太太》、《你不要說不》、《瑪麗若是你願意》、《梅花接老爺》、《閨房之樂》、《雙搖舟》等多首,這些歌多數都十分流行。此期間他灌錄的唱片還有和黎莉莉對唱的《心上裂痕》,和薛玲仙對唱的《南海美人》、《說愛就愛》,和袁美雲對唱的《好時光》,和白虹對唱的《窮快活》等黎錦暉的時代曲。他自己獨唱灌錄唱片的黎錦暉歌曲有《中華之光》、《人道曲》、《新漁光曲》、《醉漢之歌》等,30年代初他已是著名的紅歌星了,他是黎錦暉的時代曲捧紅的中國流行歌壇的第一位男歌星。
1934年嚴華開始組織“新華歌劇社”的演員到電台播音,他也和周璿結伴對唱或自己獨唱,廣播裏總是可以聽到他的聲音。由於他和周璿在歌壇的知名度越來越高,1934年7月13日勝利唱片公司為他和周璿重錄了黎錦暉的名曲《桃花江》。
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已把嚴華稱為“桃花太子”。獲得這一美譽,和他與周璿在電台對唱《桃花江》又灌錄了《桃花江》的唱片,都極受聽眾歡迎有著直接關係。
“歌舞團”時代結束,嚴華的藝術生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他轉向以寫歌為主,主要以著名作曲家的身份活躍在流行歌壇,同時也灌唱片,是紅極一時的男歌星。
嚴華的歌聲韻味獨特,被稱為“嚴派”。他能自成一派,不隻是指他的音色與眾不同,還包括他對如何才能唱好與傳統的、外來的歌曲都不同的時代曲,所做的一種探索與追求。他是開創男聲演唱時代曲也用輕聲唱法的第一人,這是他對中國流行音樂的曆史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
中國流行歌壇的第一位歌後—白虹
1934年的流行歌壇,為中國的流行音樂史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由上海《大晚報》獨家發起和承辦的中國首屆“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活動,產生了中國第一位時代曲歌後—白虹。這次活動,在當時影響巨大,今天看,意義深遠。
白虹當選歌後絕非偶然。在《大晚報》1934年6月14日發布競選結果的同一版,發表了一篇署名為丁悚的文章,標題是《介紹白虹女士》的文中說:
……白虹小妹妹,原名白麗珠,芳年剛十五……民國二十年,(1931年),黎錦暉特委其弟景光赴平,考選新人十餘名來滬,白女士亦其中之優材生也。練曲習琴,勤勉不懈,轉瞬逾三年,佳績如曆九年。蓋學鋼琴者限九年入門,始能奏繁複之曲,白女士三年有成,不論新曲新歌,對譜即能自彈自唱,且第一度即能使板準腔圓。雖環境有以致之,然非勤修苦練安能臻此?我為最嗜新歌者,幾無日不偷閑從無線電收音機中聽曲,偶彙記白女士所唱者,都三百餘首,無不精嫻。其它屬於兒童劇曲、歌舞表演曲等等,當在一千首以上,黎著歌曲已有二千七百餘闋,白女士既對譜能歌,則其能唱之曲竟可謂無窮數。人美下野,當以白虹為歌壇之主,此至公無偏之論,眾無異議。
這份史料告訴我們:白虹1931年進入“明月”,在隻有三年的時間裏,她依靠自己的勤學苦練,鋼琴已能對譜自彈自唱,就是第一次唱的新歌,也能唱得“板準腔圓”。在電台播音唱過的歌已有300餘首,加上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和歌舞表演曲,達到了一千首以上。王人美下野(王人美轉向影壇,唱歌已不是主業),當以白虹為歌壇之主,這是大家公認的。
《大晚報》為了搞好這次競選活動,從5月2日開始,開辟了一個“今日精彩播音”欄目,預報各播音團體的歌星,每天都在什麼時間、哪家電台、唱什麼歌,這個欄目一直持續到7月9日才停辦。根據“明月社”每天的預報,此期間,白虹在電台播音演唱的時代曲,除了一首張簧的《回憶》,其餘都是黎錦暉的歌。她灌錄的黎錦暉時代曲唱片數量上超過了王人美,是灌錄黎錦暉時代曲唱片最多的歌星,可以說她是黎錦暉的時代曲打造出來的中國第一位時代曲歌後。
白虹,蒙族,1920年生於北平,1931年11歲時進“明月歌舞團”,隨“明月”赴上海。她年紀小又生得活潑可愛,團裏的哥哥、姐姐們都叫她“小白子”。
1933年5月,“明月歌舞劇社”宣布解散,白虹和黎明健、張靜、張簧、張弦沒有離去。黎錦暉安排他們到“中華”、“建光”等民營電台播音,為商品作廣告。白虹的聲音渾厚又甜美,很快在歌壇走紅,開始為百代和勝利唱片公司灌錄唱片。她為“百代”灌錄的第一張唱片是《祝您晚安》,她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的第一張唱片是《慈母搖籃曲》。
當選歌後的白虹,除了灌錄唱片,繼續到電台播音。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第一期即以白虹的照片作封麵,每期都有關於白虹的報導。第一期發表了白虹的署名文章《隨便寫寫》;第三期的《讀者園地》欄,發表了一篇署名“鬆江吳芳靈”的文章,標題是《閑話紅星》,文章說:
……紅星是誰?不用嚕蘇,凡是酷愛歌詠的,能隨便哼哼現代新歌的,更是領略過她那一腔清脆歌喉的,誰多知曉,她很早的和周璿、汪曼傑獲得三大歌星的頭銜。她是歌詠界的前輩,具有悠久的曆史,是明月社的一名得力社員,燦爛的歌星。瞧吧!她那一副圓圓的臉蛋兒,一個健美的身軀,更顯得她是歌唱的(頭兒)呢!
她天賦著一條好珠喉,唱得一口妙婉聲,偶歌一曲,是這樣天真地、溫柔地含蓄著藝術的風味。原來她的心靈是溫和綿綿的。當我們在度過了寂寞煩惱的時光裏,希奇!隻是送來了她那一縷清幽婉轉的歌聲,哈!畢竟軟化了!一切的苦悶、悲哀,無形地拋入九霄雲外,她是人間的天使呀!
嚴格的說,白虹給我們的印象始終太深刻了!等著吧!願她的毅力和精神,她定有更好的進取貢獻給我們呢!在不久的將來。
媒體的報導,說明白虹當時在流行歌壇的地位,她是繼王人美之後的“歌壇之主”。
1935年初,黎錦暉恢複“明月歌劇社”,白虹是演員中的女一號。“明月社”的傳統節目—《花生米》和《野玫瑰》,過去都由王人美主演,這時的女主角都由白虹擔當。這一年的秋天,黎錦光從廬山回到上海,又回到“明月歌劇社”擔任劇務主任。他改編的歌舞劇《桃花太子》,也由白虹和嚴華主演。此時的白虹,一麵演戲一麵到電台播音,黎錦光和她們(白虹、黎明健、張靜)一起跑電台,為她們伴奏。這年11月以後,“明月社”不再組織演員到電台播音,但白虹仍時有電台邀去唱歌,隻是不再以“明月社”的名義了。
1936年5月,白虹隨“明月社”去南京,在南京世界大戲院主演了歌舞劇《野玫瑰》、《花生米》和《桃花太子》,她的歌聲和演技都受到好評。返回上海後,7月隨黎錦光、嚴華率領的“大中華歌舞團”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此時的黎錦光和白虹,已由師生關係變為夫妻關係。他們跑遍了南洋群島各埠,白虹的歌與舞傾倒了那裏無數的歌迷,博得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喜愛。隨團前往的樂隊演奏員嚴個凡,在新加坡寫詞譜曲創作了一首別具一格的歌—《瘋狂樂隊》。這首歌使用了鋼琴、銅鼓、小喇叭等多種西洋樂器,由白虹嘹亮的聲音演繹得熱鬧非凡,成為白虹在南洋唱紅的一支名曲。
1937年5月,“大中華歌舞團”在巴達維亞就地解散。團員們回國時,白虹因懷孕留在當地,她在那裏生下了她和黎錦光愛情的結晶—一個可愛的女兒,他們為女兒取名南洋,用以紀念這次南洋之行。
回到上海,黎錦光連續為白虹寫了《要嫁妝》、《小寡婦訴苦》、《南洋佳偶》,根據蒙古民歌改編了一首《郎和姐兒》,這四首歌都由“百代”錄了唱片,但都沒走紅。
黎錦光畢竟是白虹的丈夫,這首不紅還有下一首。1938年—1945年,他為白虹寫了《戀歌》、《花兒你可愛》、《你到底怎麼樣》、《賣花翁》、《鬧五更》、《旋舞之歌》等多首時代曲,數量上與黎錦光這段時間為周璿寫的時代曲不相上下,隻是白虹演唱的黎錦光時代曲,走紅的數量和程度都不及周璿。也就是這段時間,周璿、白虹在流行歌壇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周璿的影響和知名度超過了白虹。
然而,白虹還是白虹,她是流行歌壇的第一位歌後,她是有實力的。她演唱的黎錦光的《賣花翁》和《鬧五更》,當時曾十分走紅。特別是黎錦光根據湖南民歌改編的《鬧五更》,被白虹唱得熱鬧非凡,紅極一時,以至有人竟誤以為這首《鬧五更》是白虹的成名曲。隻是《鬧五更》問世的時間是1940年,白虹成名的時間是1934年,時間上相距六年,白虹因《鬧五更》成名之說無法確立。
1941年,出道不久的李厚襄為白虹寫了一首《郎是春日風》。這首歌是白虹40年代最走紅的代表作。同年,嚴折西為白虹、嚴華寫的《人海飄航》,由他倆對唱也很流行。不久,白虹又唱了一首《河上的月色》,也是白虹40年代紅極一時的名曲。
南洋歸來,白虹進入新華影業公司,當時的“新華”、“華新”、“華成”是一家公司的三個招牌,老板都是張善琨。1939和1940兩年,白虹參與了這三家公司的《武則天》、《雲裳仙子》、《播音台大血案》、《三劍客》、《刁劉氏》、《瀟湘夜雨》等6部影片的演出,但都不是女一號。導演發揮她的特長,讓她每片必歌,6部影片中她唱了9首歌,但都不十分走紅。1941年她轉入金星影片公司,一年間連續主演了《無花果》、《孤島春秋》、《玉碎珠圓》、《地老天荒》四部影片,演唱了9首片中插曲。吳村詞曲的《春之舞曲》;呂莎詞曲的《莎莎再會吧》;鄭小秋詞金玉穀曲的《埋玉》;舒適詞李厚襄譜曲的《鏡花水月》,都被白虹唱得紅極一時。特別是其中的《莎莎再會吧》和《埋玉》,是兩首風格獨特,演唱難度很大的歌。《莎莎再會吧》用跳躍、輕快的旋律來演唱離別之情,就要哽咽、流淚的時候,卻又一下子變得歡快,白虹把情感控製得極有分寸,恰到好處。《埋玉》是黎錦光用評彈風格的曲調,譜寫的一首悼念已經骨埋黃泉的“玉人”的挽歌。鄭小秋的詞寫得情真意切,詩意濃濃。白虹的演唱聲情並茂,催人淚下。這兩首歌充分顯示了白虹聲樂上的功底和功力,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華影時期,白虹在影片《美人關》中演唱的《我要你》,是她演唱的兩首陳歌辛電影歌曲中一首很走紅的歌。
1946年以後,白虹灌錄的時代曲唱片數量超過周璿。黎錦光的《花之戀》、《可憐的爸爸媽媽》、《雨不灑花花不紅》;嚴折西的《惱人的夜雨》、《夕陽無限好》、《被刺的手》;姚敏的《薔薇花》、《我要回家》、《愛情與黃金》、《同心謠》、《紡棉花》;李厚襄的《乘風破浪》、《不了情》;劉如曾的《醉人的口紅》等。這些歌都由百代灌錄唱片,流行一時。
1947年和1948年,白虹灌錄過影片《天羅地網》、《卿何薄命》和《夜鶯曲》中的插曲《歸來吧》、《月下悲思》和《朗朗月》。1948年她和梅熹合作主演了“華光”影片《霧夜血案》,演唱了片中插曲《浪花》和《別走得那麼快》。這部影片是白虹的最後一部影片,片中兩首插曲是白虹的最後一張唱片,由百代公司錄製。
白虹歌影劇三棲,她在歌劇《上海之歌》中演唱的《哥哥你愛我》和《忘了我吧》,都受到好評。在歌劇《霓裳曲》中用美聲唱法和喬奇一起引吭高歌,傾倒了無數的觀眾和歌迷。
白虹和時代曲曲王黎錦光的結合,曾被人們稱道和讚美,40年代末他倆的感情亮起了紅燈,白虹提出分手,親朋好友的勸說都無濟於事,她離意已決,1950年1月24日他倆聯合發表了“脫離同居關係的聲明”。
和黎錦光分手後的白虹回到故鄉北京,和曾經上過銀幕的話劇演員毛燕華重組家庭。
白虹的第二次婚姻應該很幸福,她身患癌症後,毛燕華對她關懷、嗬護、陪伴著她直到1992年5月28日17時55分白虹與世長辭。
40年代白虹曾幾次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登台獻歌,最後一次是1947年隨明星劇團赴菲律賓演出。那高高的椰子樹,醉人的椰子香,那熱情觀眾的掌聲,都使白虹無法忘懷。她曾用錄音帶通過廣播向南洋的歌迷們問好,並表示希望能舊地重遊。由於病魔襲擊,她的願望沒能實現。她家中珍藏著20多盒她自己歌曲的錄音帶,一本海外評論她的剪報,還有一本厚厚的“白虹歌曲選集”。這些都是南洋的歌迷們寄給她的。這些歌曲經過最新的數碼清洗法處理,效果極佳。她在病床上反複聆聽自己早年唱過的歌,在這些使她重溫半個多世紀人生曆程的歌聲中,走完了自己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時光。
白虹逝世後,海外掀起了“白虹熱”,馬來西亞的電台播放了白虹生前的談話錄音,並安排了“懷念專輯”。新加坡和菲律賓的報刊都發表文章,對白虹的演唱給予很高評價,對她表示深切的悼念。香港的百代唱片公司出版了《白虹之歌》的專輯。一個藝術家能如此為同時代人和後人念念不忘,她當可含笑九泉了。
中國流行歌壇最亮的一顆星—周璿
1931年,11歲的周璿進入“明月”(聯華歌舞班時期),1934年在“三大播音歌星競選”中獲得亞軍,和白虹一起成名。她和白虹一樣,都是唱著黎錦暉的歌在歌壇走紅的。在“播音歌星”競選期間,周璿每天在“大中華”、“李樹德堂”、“新聲”等多家電台播音,演唱的都是黎錦暉的歌,她是黎錦暉的歌打造出來的一顆耀眼的星。
周璿演唱的黎錦暉時代曲,最走紅的是她和嚴華對唱重錄的《桃花江》。周璿獨唱灌錄唱片的歌,最走紅的是黎錦暉用世界名曲的曲調填詞而成的《鴿子》、《薔薇處處開》和《攀不倒》,以及黎錦暉專門為她寫的《睡的讚美》。《攀不倒》和《睡的讚美》都是兒童歌曲,當時,在黎錦暉身邊能灌唱片的小演員中,周璿年紀最小,又生得小巧玲瓏,黎錦暉就寫兒童歌曲給她唱。1935年和1936年,周璿灌錄的黎錦暉時代曲唱片,每天都可以從廣播裏聽到,聽眾反複點唱的歌還有《特別快車》、《夜來香》、《紅玫瑰》、《楊柳絲絲》等多首。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璿在歌壇的知名度逐漸超過了白虹。1937年7月周璿主演的《馬路天使》上映後,她在片中演唱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迅速流傳,紅遍海內外。1938年2月她又在影片《三星伴月》中演唱了《何日君再來》,她在歌壇的地位已經把所有的歌星都遠遠地甩在了後麵。
嚴華創作的《扁舟情侶》1936年11月23日灌了唱片,開始流行。和《扁舟情侶》灌錄在同一張唱片上的是嚴華詞曲的《送情郎》。這兩首由周璿演唱的歌由勝利唱片公司出版。“百代”最早為周璿灌錄的唱片,有嚴華的《新對花》、《五更同心結》、《花花姑娘》、《花開等郎來》;黎錦光的《賣雜貨》,《想郎》、《探情》、《叮嚀》;嚴折西的《愛的歸宿》、《賣燒餅》、《淒涼之夜》等。這些歌使周璿1938年—1939年,在流行歌壇紅極一時。1940年,嚴華又為她寫了名曲《銀花飛》、《麻將經》;黎錦光為她寫了紅遍海內外的《采檳榔》;姚敏為她寫了流行名曲《月下佳人》。1941年—1942年,周璿又灌錄了李厚襄的《憶良人》,黎錦光的《五月的風》等歌曲。這些膾炙人口,至今曆久不衰的名曲,使周璿成為流行歌壇最耀眼的明星。
《天涯歌女》、《四季歌》是周璿最早演唱的電影歌曲,《何日君再來》是上海淪為“孤島”後最流行的歌。唱過這三首歌,周璿再唱電影歌曲已是1939年了。
1938年末,周璿進入國華影片公司,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吳村編導的《孟薑女》,片中插曲《百花歌》和《春花如錦》,都由吳村作詞,嚴華譜曲。吳村的詞寫出了孟薑女的性格和情感,通俗中飽含著詩意和真情,朗朗上口,感人至深。嚴華以民間小調為素材,根據周璿的音色特點,和吳村的詞做到了完美結合,又使周璿能充分發揮她的歌唱才能。影片一經上映,片中插曲立刻紅遍歌壇。1937年,周璿在《四季歌》中唱過“冬季到來雪茫茫,寒衣做好送情郎,血肉築得長城長,奴願作當年的小孟薑。”如今她真的以孟薑女的形象出現在銀幕上,觀眾認定了她就是“孟薑女”,她第一次扮演古裝戲的女主角獲得了成功。
這部影片1939年2月上映,家喻戶曉的故事,周璿楚楚動人的形象和她那纏綿悱惻的歌聲,給烏雲籠罩下的“孤島”上海,給愁腸百結的上海人和全國人民,帶來了無限的溫情和慰籍,人們更加喜歡周璿,喜歡周璿的歌,她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已無人可替代。
從《孟薑女》開始到1941年末的《夢斷關山》,她共為“國華”主演了16部影片(其中有三部“國華”以“國泰”的名義發行),扮演了孟薑女、李三娘、董小宛、秋香、蘇三、孟麗君、紅娘、梅妃等8位中國曆史上頗有名氣的婦女。她把這些生長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身世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性格迥異的女性,個個演得栩栩如生。這些銀幕形象證明,周璿的形象、氣質,扮演古代美女似乎更是她的優勢。而她在此期間的另外8部影片中扮演的現代女性,由於劇情所限,沒能給周璿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展示演技以廣闊空間,這些現代女性的形象略遜於前8位古代婦女,沒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烙印和長久的記憶,彌補這一不足的是周璿甜美的歌聲。她為“國華”主演的16部影片,有4部影片沒有插曲,在另外的12部影片中她共演唱插曲45首,有29首由百代和勝利唱片公司錄了唱片。灌錄了唱片的都是她演唱的電影歌曲中的名曲,這些歌和她1937年唱紅的《天涯歌女》、《四季歌》和《何日君再來》,還有她此期間灌錄唱片的50首時代曲一起紅遍歌壇,周璿不隻高踞流行歌壇的第一把交椅,而且人人稱她“歌後”了。
2004年的第8期《電影故事》,發表了一篇題為《老演員鳳凰談往事》的文章,鳳凰回憶說:“周璿拍《李三娘》時是她最紅的時候,”“她的歌太動人了,人家去看她的戲,就是為了聽她的歌,大家都學她,就是都學不像。”
周璿的歌使她在影壇奠定了無人可與之爭鋒的地位。就在1939年,新聞媒體上開始稱她為“金嗓子”,從此“金嗓子”成為周璿的美譽。
1941年5月—7月,周璿、嚴華婚變,情感上的暴風雨期間和過後,周璿堅持為“國華”拍完了《解語花》、《惱人春色》和《夢斷關山》三部影片。1942年息影一年。這一年她和白虹結伴向一位美籍老夫人學習了一年聲樂,灌錄了伊麗詞金玉穀曲的《五月的風》。在《解語花》中她和白雲對唱的《天長地久》,直拖到1942年和《五月的風》同時灌錄唱片。過去,都是嚴華和她對唱,現在嚴華不能再和她對唱,隻好換成姚敏了。
1942年,周璿灌錄的時代曲唱片,還有李厚襄的《玫瑰》、《妹相思》和《蝴蝶飛》,厲遲的《梅花寄意》、《幾時相逢》、《永遠不分離》等多首。她在影片《惱人春色》中演唱的《種花曲》、《劃船歌》和《鍾山春》也都在1942年灌錄唱片,這一年她隻息影,沒有“息歌”。像她自己所說:“我愛唱歌,比愛自己的生命更甚”;“我的一生是為唱歌而活的”。
1943年的春暖花開時節,經“華影”中方經理張善琨的反複遊說,周璿在息影一年多之後重出江湖,進入“華影”。周璿為“華影”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漁家女》。周璿在片中扮演漁家女瓊珠,與她演對手戲的是著名演員顧也魯。周璿的表演令人稱道,特別是由於她息影一年多,歌迷影迷都對她的複出感到高興,她的影響使這部影片產生了轟動效應。她在片中演唱的四首歌,都由著名詞作家李雋青作詞,主題歌《漁家女》和插曲《婚禮曲》由陳歌辛譜曲,《瘋狂世界》由黎錦光譜曲,《交換》由梁樂音譜曲。
“華影”1944年1月出品的《鸞鳳和鳴》也由周璿主演,龔秋霞出演女二號,男主角是黃河,編劇肖憐萍、導演方沛霖。這是一部以歌取勝的故事片。片中9首插曲,周璿獨唱了6首,和龔秋霞合唱1首,龔秋霞獨唱1首,龔秋霞與黃河對唱1首。導演方沛霖1937年就執導了《三星伴月》,推出了《何日君再來》。他最了解周璿,知道讓周璿充分發揮她的優勢。一部影片隻要有周璿演唱的新歌,片子也就有了成功的把握。他請來了當時流行歌壇最著名的作曲家黎錦光、嚴工上、李厚襄、陳歌辛、梁樂音為這部影片譜曲,歌詞全部由李雋青執筆。詞曲的完美結合,使這9首歌首首走紅。
在歌唱中表演,在表演中歌唱,這樣的片子對周璿來說壓力不大,下一部由她扮演林黛玉的《紅樓夢》,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紅樓夢》是周璿為“華影”主演的第三部影片。此前她扮演過孟薑女、李三娘、梅妃、紅娘等古代婦女,有主演古裝影片的經驗,但《紅樓夢》是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林黛玉又是一位家喻戶曉,大家心目中都有她的形象的人物,演不好觀眾是不接收的。周璿認真對待這一角色,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她終於向導演,向熱愛她的觀眾,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她扮演的林黛玉,從形似到神似,以至後來在電影、電視劇中出現的林黛玉,我們這些看過周璿扮演的林黛玉的人,都認為那不是林黛玉而無法接受。
周璿在《紅樓夢》中演唱的《葬花》和《悲秋》,又是她的力作,從聲音到情感都是林黛玉的。迄今為止,還找不出一個能把林黛玉演得形神兼備,又能唱好《葬花詞》和《悲秋》這樣藝術上高品位的林黛玉的代表作的演員來。
成功扮演林黛玉之後,周璿為“華影”拍的第四部影片,也是她為“華影”拍的最後一部影片是《鳳凰於飛》。這是方沛霖執導的又一部歌舞片,故事情節沒什麼新意,方沛霖要的仍然是周璿的“金嗓子”效應,以歌取勝。片中11首插曲全部由周璿演唱,黎錦光譜曲的是《慈母心》和《嫦娥》;陳歌辛譜曲的有《前程萬裏》、《鳳凰於飛》(一、二)、《霓裳隊》和《尋夢曲》;姚敏寫了《合家歡》和《感謝詞》。《笑的讚美》和《晚宴》分別由梁樂音和李厚襄譜曲。百代公司當時隻為《慈母心》、《嫦娥》、《前程萬裏》和《鳳凰於飛》(主題歌之一)四首歌錄了唱片,《鳳凰於飛》主題歌之二、《霓裳隊》、《合家歡》和《笑的讚美》1948年以後才錄唱片;《尋夢曲》、《晚宴》和《感謝詞》沒有錄唱片,更沒有流行。
拍完《鳳凰於飛》,周璿和“華影”的合同到此終止。
周璿的歌聲獨具魅力,1945年3月年她舉辦了首場音樂會,音樂會火爆的場麵在前麵“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上海的六場音樂會”章節中已經做過介紹,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1945年6月16日,周璿參加了上海大光明大戲院舉行的《仲夏音樂歌唱會》。《新中國報》6月17日的報道說:“‘仲夏音樂歌唱會’昨天在大光明大戲院舉行著,主唱的是今日影壇上紅透的善歌女明星—周璿、白光、白虹、楊柳。她們展著嘹亮的歌喉,像開著影星歌唱會,一個一個熱烈地唱著。雖然天上落下了微微的毛毛雨,但門前擠滿的聽眾還是很多……”
“楊柳所唱的《幽情曲》如泣如訴,綠色暗淡的燈光下,使會場的空氣增加了不少悲傷的氣氛。《我要你》和《天南地北》二曲,唱來也非常動聽,不過是麵部太缺少了一點表情了。周璿素以輕快明朗為特色,是著名的“金嗓子”,她所唱的均為《鸞鳳和鳴》中之插曲,《可愛的早晨》、《不變的心》和《真善美》三支,其中尤以《真善美》更為動聽,由聽眾一陣陣鼓掌聲中再唱了一遍。”
這兩次音樂會是周璿1945年的重要藝術活動。
1946年,周璿赴香港,為大中華影片公司主演了範煙橋編劇、何兆璋導演的故事片《長相思》,片中7首插曲都由周璿演唱。香港人早已熟悉她的聲音,喜歡她的歌,現在,她來到了香港,她的演技,她的歌聲,傾倒了無數的影迷、歌迷。影片1947年1月上映,反響熱烈,周璿第一次赴港拍片取得了成功。
在拍攝《長相思》的同時,她還和另一位著名歌影雙棲明星龔秋霞一起,為“大中華”主演了故事片《各有千秋》。出乎意科的是,由兩位歌星主演的這部影片,竟然沒有插曲。這部影片1947年2月上映後,和《長相思》一起走紅港島。香港一家報紙曾在報道中說:“往日歌星清風獨樹,有歌無歌各有千秋。”
1947年初夏,周璿應田漢之邀飛返上海,主演了田漢編劇,應雲衛、吳天導演的《憶江南》。她在片中一個人扮演了孿生姐妹謝黛娥和黃玫瑰兩個社會地位、性格、氣質完全不同的人物,這是她唯一一次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她又成功了。這部影片1947年10月上映,片中四首插曲均由田漢作詞,分別由張文綱、黎錦光和費克譜曲。百代唱片公司的目錄上沒有這四首歌,這四首歌沒有錄唱片,也沒有流行。接下來周璿又為文華影片公司拍了一部《夜店》,這是柯靈根據高爾基的舞台劇《在底層》改編的,由黃佐臨執導,1948年2月上映。周璿在片中唱了一首《大年初一頭一天》,這是一首民間流傳很廣的小曲,在任何出版物上都找不到這首歌,也沒有錄唱片。
拍完《憶江南》和《夜店》,周璿又同著名歌舞片導演方沛霖一起飛香港,主演了方沛霖執導、同時拍攝的兩部歌舞片—《花外流鶯》和《歌女之歌》。兩部影片共有插曲12首,都由百代公司灌錄了唱片。據上海的沈富根先生回憶,這兩部影片還沒上映,他已從廣播裏學會了這12首歌。可以想見,周璿演唱的這12首歌在香港和上海都很受歡迎。
1948年,周璿為“大中華”主演了吳祖光編導的《莫負青春》,片中插曲《莫負青春》和《小小洞房》,由吳祖光作詞,陳歌辛用陝北民歌的曲調編曲,百代公司錄了唱片,其中的《小小洞房》很流行。另一首《三個斑鳩》由李雋青作詞,黎錦光譜曲,沒有錄唱片。這部影片1948年4月上映,6月,“大中華”即因經濟困難而停業。為“大中華”拍完最後一部影片不久,永華影片公司邀請周璿為他們主演了影片《清宮秘史》。
在周璿一生主演和參與演出的影片中,《清宮秘史》是唯一一部重大曆史題材的影片。
這部影片以清朝末年的戊戌變法運動為背景,涉及了中日甲午戰爭和義和團運動,這是關係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題材,周璿終於涉足政治了。
《清官秘史》1948年12月31日在上海的金門、皇後、黃金、麗都和國際大戲院同時上演。11月15日周璿已乘輪船回到上海,她送票給黎錦暉和夫人梁惠方,請他們去看她扮演的與過去扮演過的所有角色都不同的、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性珍妃。周璿用勤奮和心血把珍妃這個角色演的很有光彩。影片上映後新聞媒體爭相報道,有一篇評論說:“周璿的表演已躍出了古裝美人和時裝歌女的樊籠,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這是對周璿演技的最高評價。
影片中的兩首插曲—《冷宮怨》和《禦香飄渺曲》,在片中被周璿唱得聲情並茂,但百代公司沒有為這兩首歌錄唱片,沒有流行起來。
1949年初春,著名歌舞片導演方沛霖因飛機失事遇難,周璿十分悲痛,立即飛赴香港幫助料理後事,在天蟾舞台舉行了一次募捐義演的歌唱會。方沛霖原計劃請周璿主演的歌舞片《花落風飄處處聞》,因方沛霖的遇難而停拍。
不久,周璿和香港大長城影片公司簽定了《彩虹曲》和《花街》兩部歌舞片的合同,這兩部影片的內容仍然沒有什麼新意,還是靠周璿的歌取勝。兩部影片的12首插曲,由李厚襄譜曲的就有7首。當時的李厚襄已移居香港,主理他的弟弟李忠民創辦的大長城唱片公司的製作和出版事宜,周璿演唱的這12首歌,李厚襄都為她出了唱片。由於時局的變化,這些唱片主要銷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反響不及周璿早期演唱的歌。
1946年以後,由於往返於香港和上海兩地拍片,周璿除了電影歌曲,此期間灌錄的時代曲唱片數量不多,但她又為中國的流行歌壇留下了最後的幾首名曲—黎錦光的《龍華的桃花》;姚敏的《送大哥》和《三年別離又相逢》;嚴折西的《兩條路上》、《許我向你看》和《告訴我》;李厚襄的《不要唱吧》,都是歌迷們非常喜歡的歌。
1950年8月26日周璿回到上海。1951年4月,應大光明影業公司之邀,出演影片《和平鴿》的女一號。不幸的是,影片沒有拍完她就病倒了。住在上海虹橋療養院,還曾赴北京治療。1957年的春夏之交,周璿即將康複出院的消息迅速傳開,國內外熱愛周璿的人們,從全國各地,以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法國、澳大利亞……給她寄來了信件、紀念品、營養品、藥品,都希望她早日重返歌壇和影壇,她還是人們心中最亮的那顆星!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一年的9月22日20時55分,周璿竟因一周前突然患上的腦炎,在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醫院病逝,離開了她熱愛的歌壇和影壇,離開了她熱愛的人間和無比熱愛她的人們,那一年她37周歲。
不當醫生做歌星的汪曼傑
1934年,汪曼傑參加“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時,是“妙音團”的團員,妙音團的組織者和領導人馬陋芬原是黎錦暉組建的“中華歌舞專門學校”的學生,1928年曾隨“中華歌舞團”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由她組建、領導的“妙音團”,在當時的歌詠界影響和實力僅次於黎錦暉的“明月社”和嚴華領導的“新華社”。馬陋芬本人也參加播音,團員中還包括作曲家許如輝,以及在歌詠界小有名氣、此次競選排名第四的陳競芳,排名第八的羅鶯,排名第九的黃韻。在人才濟濟的“妙音團”,汪曼傑能脫穎而出,顯示了她在聲樂藝術上的實力和歌迷們對她的美好印象。
汪曼傑生在浙江,在上海長大,畢業於上海伯利中學後,考入同德產科學校。由於喜歡唱歌,熱愛聲樂藝術,經過勤奮自學,不但歌唱得很好,還能寫詞譜曲。在產科學校讀了一年半,她就毅然地離開學校,加入“妙音團”,開始了為電台播音的生涯。“妙音團”播音主要是在“安定”、“市音”、“利利”和“東方”電台。從開始播音到當選“三大歌星”的第三名,隻有半年的時間,這也是很難能可貴的。
參加電台播音和競選期間,汪曼傑演唱的主要是黎錦暉的時代曲。包括《特別快車》、《蘇三不要哭》、《丁香山》、《丁丁當太太》、《新毛毛雨》、《回來吧》、《休息五分鍾》、《小小莉莉》、《甜蜜的夢》等多首。除了黎錦暉的歌,她還唱過任光的《漁光曲》和許如輝的《賣油條》。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汪曼傑都能唱,說明她在聲樂藝術上是有一定功底的。
參加競選奪得第三名之後,汪曼傑離開“妙音團”自組“曼傑社”,到1935年末還活躍在播音界。曾有一位署名“鳳子”的作者,在第1期《歌星畫報》上著文讚美汪曼傑,下麵是文章的全文:
汪曼傑小姐
鳳 子
汪小姐生自越中,越中山川毓秀,人物彬美,這位小姐是更俏麗靈秀。曾受過中等教育,還學過產科。為了愛好藝術,願意盡棄所學,孜孜從事於音樂歌唱的研討,去歲獲選為全滬三大歌星之一。藝術是無止境的,汪小姐是更加勤奮,天天渴求進境,每日研究音樂歌唱,傍晚到各電台播送歌唱。人生得很和氣,很溫柔,動如狡兔,柔若羔羊。藝術又如此精湛,虛懷若穀的汪小姐,我們祝她猛進啊!
獲“播音歌星”競選第四名的陳競芳
陳競芳是出道較早的歌星,音色很美,很受聽眾歡迎。在“三大播音歌星”競選中,曾有兩天排名第一,最後以7925票排名第四。當時,她是代表“妙音團”參賽的選手,主要在“利利”和“東方”台播音。她演唱過的歌曲有黎錦暉的《桃花江》、《特別快車》、《舟中曲》、《等一等吧》、《峨嵋月》、《慈母搖籃曲》、《春朝曲》、《愛的花》、《花弄影》等二十多首;也唱過任光的《漁光曲》;殷憶秋的《戀愛學堂》等。她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歌星,最後沒能進入前三名,主辦單位也為她惋惜。在六月十四日《大晚報》公布競選結果時,主辦單位除請人著文介紹當選冠、亞、季軍的白虹、周璿、汪曼傑,還特別在報上刊登了陳競芳的照片,配發了簡單卻意味深長的說明。內容是:陳競芳女士為在電台播唱歌曲最早之一人,極為聽眾所歡迎,此次投票者之踴躍,可以證明之。女士又努力於演電影,在“藝華”公司,《中國海的怒潮》,及即將公映之《女人》兩片中,女士均有戲演。此次三大播音歌星競選,陳女士票數亦極可觀。特注數語,以慰陳女士。
陳競芳在歌壇出道早,走上銀幕也較早,前文提到的兩部影片,是《藝華》公司1933年和1934年拍攝的,隻是演員名單上還沒有陳競芳的名字。1935年在天一影片《母親》中,陳競芳就出演女二號了。1936年她又在“天一”影片《黃浦江邊》中扮演角色。
1940年,陳競芳在國華影片公司,參加過《李阿毛與東方朔》、《三笑》、《碧玉簪》等片的演出,在《三笑》中她和白雲對唱過《勸唐》、《廚房情話》等插曲,在影壇,陳競芳隻是普通演員,多扮演配角。
新華社名歌星徐健
1934年,17歲的徐健在“播音歌星”競選中,以6570票獲得第五名,在嚴華領導的新華社的歌星中,票數和名次都僅次於周璿,和周璿、嚴斐一起,使新華社在前十名中占有三個席位,為新華社增了光,她本人也成為歌壇明星。
徐健,廣東人,《大晚報》在為她寫的“小史”中說:“……她很美麗,她的一顰一動,都叫人覺察出她的藝術天才。尤其是她那婉轉的歌喉,已得到眾人的讚美。她的性情聰明伶俐,作事敏捷……”
在“播音歌星”競選中,徐健在“李樹德堂(電台名)、“大中華”、“新聲”等電台,播唱過《安眠》、《人麵桃花》、《丁丁當太太》、《漂泊者》、《碧紗窗外》等幾十首走紅的時代曲,聽眾喜歡她的歌,才讓她能在眾多的歌星中名列前茅,成為名歌星。
在新華社,徐健是周璿的好朋友,關係密切,形影不離。1935年出版的《歌星畫報》,曾留下多張周璿、徐健合拍的照片。假日她倆一起去杭州遊玩,有時她也和周璿耍小脾氣,耍過還是好朋友。這一年,周璿被邀請在電通影片《風雲兒女》中客串演出舞蹈,徐健是她的搭檔。不久,徐健即進入電影圈,但未見她走紅。
1932年進“明月”的歌星嚴斐
1934年參加“三大播音歌星”競選時,嚴斐和周璿同屬嚴華領導的“新華歌劇社”。上海《大晚報》當年5月26日第6版發布“競選”開始的消息時,在同一版刊出了21位歌星的“小史”,嚴斐的“小史”內容如下:
嚴斐小姐北平籍,是新華社教練嚴華先生的令妹,今年18歲。她是北平後門兩級女子中學高中部的高才生。喜運動、擅歌舞,在北平久負盛名。因著個性的驅使,去年9月脫離了學校生活,才來上海加入歌舞的藝園。在最短的時間,她的藝術天才已有了高度的發展。她的性格爽直痛快、靈動活潑、發言詼諧,實在是一位有趣的小姐。
這份“嚴斐小史”有兩處不準確。一是嚴斐進“明月”的時間應是1932年,不是1933年;嚴斐在北平讀的是初中,不是高中。
進入“明月歌舞劇社”,嚴斐開始學習表演,在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中扮演小角色。1933年5月“明月社”宣布解散,嚴斐隨哥哥嚴華從“新月”到“新華”,逐步成長為“新華”的台柱演員。1934年初,她和嚴華、周璿一起到電台播音,固定的電台是“李樹德堂”、“大中華”和“新聲”。競選中她演唱的都是黎錦暉的歌,包括王人美灌錄唱片的《蘇三不要哭》、《愛的花》、《銀漢雙星》;薛玲仙灌錄唱片的《愛情如玫瑰》等黎錦暉的近三十首名曲。評選結果揭曉,嚴斐以6485票獲得第6名。這在參賽的歌星眾多,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是很不錯的成績,她在歌壇有了相當的知名度。
30年代下半葉和40年代上半葉,嚴斐為“百代”灌錄過《花木蘭》、《錦城春色》、《鳥語花香》、《交好運》、《看護小姐》、《彷徨曲》;為蓓開唱片公司錄過《寶貴的幼年》、《這回事情太稀奇》;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了《我愛我的他》、《小東西》、《滿庭芳》、《五芳齋》、《南島傍晚》等多首歌曲的唱片,曾廣泛流行的是《五芳齋》和《南島傍晚》。
2002年10月,新加坡的李寧國先生率領新加坡“老歌俱樂部北京、上海老歌旅遊團”來大陸訪問,送給嚴斐一盤錄有她早年灌錄唱片的歌曲盒帶。嚴斐在高興、感謝的同時,對自己唱過哪些歌卻已淡忘,印象模糊了。
時光流逝,物是人非,六七十年前的往事,如何讓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記憶清晰!
嚴斐大姐現在天津安度晚年。
人稱“王人美第二”的歌舞明星—黎明健
1931年初“明月歌舞團”第二次在北平招生,一個名叫於思詠的小姑娘前來報考並被錄取,她就是後來成為郭沫若夫人的於立群。
進入“明月歌舞團”的於思詠,離開北平來到上海,成為“明月”的一名小學員。不久,她的父親路經上海,約黎錦暉到“知味觀”吃飯。對黎錦暉說,他的家族反對思詠學習歌舞,他為了成全女兒的誌願,決定把思詠過繼給黎錦暉,書麵委托黎錦暉負起作父親的責任,並要思詠改名換姓。從此,於思詠改名黎明健,成為繼黎莉莉之後,黎錦暉的又一名“義女”。
1933年5月,“明月歌舞劇社”宣布“解散”,黎明健和白虹、張靜、張簧、張弦五個人沒有離去,黎錦暉就安排她們到電台唱歌,為商品作廣告,既鍛煉了歌藝,又解決了生活的開支,從此黎明健作為歌星活躍在播音界。
1934年5月“三大歌星”競選開始,《大晚報》5月26刊出的“黎明健小史”說:“黎明健女士北平人,現年十六歲,為黎錦暉先生之義女。跟隨黎先生及明月社多年,所有新歌無不精熟。而天性極勤儉耐勞,每學不倦,為一極有希望之人才也。最近於明遠電台播唱歌曲,倍受無線電聽眾讚美,有稱之為‘王人美第二’者。”競選期間她演唱的黎錦暉時代曲有四十餘首,包括黎錦暉的名曲《小小茉莉》、《謝謝毛毛雨》、《愛情如玫瑰》、《鐵馬金戈》、《賣花女》等當時走紅歌壇的時代曲。她歌聲甜美,深得聽眾喜愛,最後以6125票,排名第七。
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一、二、三期的封麵以“三大歌星”白虹、周璿、汪曼傑的頭像作封麵,第四期就用了黎明健的照片作封麵,可見黎明健在當時的歌壇是有地位、有知名度的。這一期的《歌星畫報》還發表了一篇黎明健的署名文章,題目是《歌和舞對於我的好處》,闡述了她對於歌舞的見解。
1934年,上海影戲公司拍攝袁美雲主演的《人間仙子》,白虹和黎明健參加演出,她倆一起走上了銀幕。同年,上海影戲公司經理兼導演旦杜宇即請黎明健主演了有聲影片《健美運動》,“明月社”的白虹和英茵參加了演出。黎明健走上銀幕和擔綱主演的時間都比較早,但她拍的影片不多。1935年她參加了影片《熱血忠魂》的演出,1936年又為上海影戲主演了一部《富春江上》,演唱了片中插曲《泛春江》。這首歌也由黎錦暉寫詞譜曲,由百代公司以“麗歌”商標灌了唱片,這是黎明健灌錄的唯一一首電影歌曲唱片。
1935年初黎錦暉重組“明月歌劇社”,黎明健和白虹成為女演員中的台柱,排練演出了歌舞劇《花生米》和《桃花太子》,跑電台播音的活動由減少到退出。
1937年,郭沫若由日本回國參加抗日救亡工作,經田漢介紹,黎明健成為郭沫若的女友。不久,黎明健告別義父隨郭沫若去了武漢。成為郭沫若的妻子後,改名於立群,相夫教子,徹底離開了演藝界,後來成為著名的書法家。
恬靜、高雅的歌星張靜
張靜原名張靜姝,1930年在北平考入“明月歌舞團”,黎錦暉為她改名“張靜”。這一個“靜”字更能體現這個小姑娘的性格和氣質。在同時入團的小演員中,她文文靜靜,比同齡人更懂事,像一朵悄悄開放的蘭花,恬靜、高雅。
1931年初張靜隨“明月”赴上海,經過“聯華歌舞班”和“明月歌舞劇社”前後兩年多的演出實踐,張靜的表演水平迅速提高,她的歌越唱越好,1933年開始灌錄唱片,是中國最早的唱片歌星之一。她最早是和黎明暉、黎莉莉、嚴華、白虹、周璿一起灌錄黎錦暉的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羊救母》的唱片。同一時間她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的黎錦暉時代曲有《小小家庭》、《寄來的吻》、《我儂詞》、《子夜歌》、《晚安吾愛》、《紗窗曲》、《我的愛侶》、《清早起來》;張簧詞曲的《水仙花小姐》,《海上風光》以及黎錦暉的大中華唱片《秋之晚景》、《風吹紅葉》、《開心歌》、《池塘之歌》等多首,在“明月”出身的歌星中,張靜是灌錄唱片比較多的,在當時的歌壇很走紅。
1933年5月,“明月歌舞劇社”宣布解散,張靜和白虹、黎明健留在了黎錦暉身邊,黎錦暉安排她們到電台去唱歌,她和白虹、黎明健,是中國流行歌壇早期的“播音歌星”。1934年5月,上海《大晚報》舉辦“三大播音歌星”競選,張靜和白虹、黎明健,是代表“明月社”參賽的三大主力,競選結果揭曉,張靜以5650票排名第十。
參賽期間,張靜在電台演唱的黎錦暉時代曲有《秋夜簫聲》、《風雨琴歌》、《燕帶春來》、《紅顏軍士》、《初戀》、《十裏長亭十杯酒》等。張靜都唱得聲情並茂,深受歌迷讚賞。由於她在歌壇的知名度很高,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第一期就發表了她的署名文章《歌,神聖的藝術》,請她暢談了對歌唱藝術的認識和她自己歌唱實踐的感受。
歌壇姊妹花—葉英和葉紅
在播音歌星成群結隊的1934年—1935年,有許多歌星是姐妹同時登上歌壇的,當時被稱之為“歌壇姊妹花”,葉英和葉紅就是其中的一對。
1934年5月26日,上海《大晚報》發布舉辦“播音歌星”競選消息時,在同一版上刊出了葉英、葉紅兩姊妹的照片和“小史”,這份“小史”告訴我們,葉英和葉紅是上海人,當年葉英16歲,葉紅隻有12歲。葉英性溫柔和藹,從沒有看見過她現著怒容,故人們都愛和她說笑,為新華歌劇社不可缺少之人才;葉紅性聰明活潑,喜動頑皮,發言可笑,在新華社中與嚴斐小姐有“二怪”之稱。
葉英、葉紅是嚴華領導的“新華歌劇社”的小演員,當時每天都在“李樹德堂”、“大中華”、“友聯”等電台播音,葉英唱過《晚香玉》、《慈母搖籃曲》、《人麵桃花》、《不自由的花》、《謝謝毛毛雨》、《特別快車》、《十裏長亭十杯酒》等幾十首黎錦暉的時代曲;隻有12歲的葉紅也唱過《春深了》、《晚香玉》、《我想吃天鵝肉》、《特別快車》、《夜來香》、《賣花女》、《醉臥沙場》、《紅顏軍士》、《小鸚哥》等幾十首黎錦暉的歌曲。這些史實說明,當年的歌星都是努力進取也是很有實力的。“播音歌星”競選,葉英排名十三,葉紅排名二十九。
1935年5月“新華歌劇社”停辦,葉英、葉紅和歐陽飛莉轉入徐文璧領導的“丁香歌詠社”繼續播音。
40年代葉紅和姚敏結婚,50年代隨姚敏去了香港。
從“明月”到“新華”的歌星—歐陽飛莉
歐陽飛莉,湖南人,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的侄女。1931年15歲時進入“聯華歌舞班”,1932年轉入“明月歌舞劇社”。從“明月”到“新月”、“新華”,逐漸在歌舞界有了名氣,“三大歌星”競選中排名十五。《大晚報》刊出的“歐陽飛莉小史”是:
歐陽飛莉是一位聰明活潑而富有歌舞天才的小姐,已給人們很好的印象。她今年18歲,湖南人,是歐陽予倩先生的侄女。可是她說了一口很流利的上海話和國語,不知道她的人,常常以為她是上海人或北平人。女士善交際又長文學。
競選期間,歐陽飛莉在電台播音演唱的黎錦暉時代曲有三十餘首,包括了當時最走紅的歌。是新華社參賽歌手中得票較多的歌手之一。當時的《時事新報》曾有人著文評論說她:“……平時性情很溫和、斯文,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甚至於唱的歌聲,都像很幽靜而嫻雅……”
1935年以後歐陽飛莉離開“新華社”進入“丁香社”,不久走上銀幕,改名歐陽紅纓。
歌壇出道,影壇成名的英茵
1931年初,英茵考入“明月歌舞團”,隨團赴上海,開始了演藝生涯。由於形體和聲音條件都不是很優越,從“明月歌舞團”到“聯華歌舞班”和“明月歌舞劇社”,她都是一名扮演群眾角色的普通演員。
1933年5月,“明月歌舞劇社”宣布解散,17歲的英茵自己闖天下,她開始到電台播音,參加了上海《大晚報》主辦的“播音歌星”競選。參賽時仍代表“明月社”,播音時演唱的歌曲有黎錦暉的《醉臥沙場》、《娘子軍歌》、《碧沙窗外》、《舞伴之歌》、《舟中曲》、《夜花園裏》、《特別快車》、《春朝曲》等多首,最後以2278票排名第三十一。1935年,英茵開始為勝利和百代唱片公司灌錄唱片,最早的一首歌是她這一年和武俠明星夏佩珍一起為快活林影片公司拍攝的影片《小姨》的插曲《花花世界》,這首歌由黎錦暉寫詞譜曲。她灌錄的黎錦暉時代曲唱片有《白羊曲》、《老英雄》、《我愛你,但是》、《情書》、《圈兒信》、《鴻雁寄相思》、《枕邊照片》和《愛山歌》等多首。這一年,她還為田漢的話劇《洪水》灌錄了插曲《百裏紅燈》和《九裏山前》的百代唱片,這兩首歌都由田漢作詞,張曙譜曲。《百裏紅燈》由英茵和顧夢鶴對唱,《九裏山前》由英茵和尚冠武對唱。
1934年,英茵在上海影戲公司出品的影片《健美運動》中扮演了一個參加健美運動的女三號角色,這是她從影的處女作。1935年英茵還活躍在歌壇上。她整天忙忙碌碌,小歌星們都稱她“健美大姐”,這是因為她曾參加《健美運動》的演出,人又生得很健壯,經常赤腳穿皮鞋,走起路來風風火火的原故。
1936年,英茵進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在舒繡文主演的《新舊上海》和談瑛主演的《小玲子》中扮演演員名單上沒有名字的角色。在同年的“明星”影片《生死同心》和《清明時節》中開始初露頭角。1937年在《壓歲錢》、《十字街頭》和《社會之花》中排名逐步提前,到了這一年的《夢裏乾坤》,英茵出演了女一號。這些經曆說明,英茵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艱苦奮鬥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的。
抗日戰爭爆發,英茵隨救亡演劇隊去了重慶,1939年在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主演了抗戰名片《保家鄉》。這部影片在當時的大後方和東南亞的華人社會都引起了熱烈反響,片中插曲《保家鄉》,由賀綠汀寫詞譜曲,是一首廣泛流傳的抗戰名曲。
1940年,英茵返回上海,先為合眾影片公司主演了朱石麟編導的《賽金花》,又為大成影片公司主演了《返魂香》、《靈與肉》和《世界兒女》,同時在《北京人》等話劇中扮演角色,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影劇雙棲明星,但她再沒有灌錄唱片,1936年以後她已退出歌壇。
1942年1月19日晚,英茵住進上海國際飯店,吞食了大量鴉片,自殺身亡。她留下的遺言是:“我身體多病,已成為廢人,留於世上亦無用場,故需要總休息……”
據史料記載,英茵自殺的真正原因,是她的男友平祖仁是當時的政府派駐上海的地下工作者,1941年被汪偽特務機關逮捕,英茵多方奔走營救未成。男友被敵偽殺害。英茵本人也是政府的情報人員,她既痛惜男友犧牲,又恐自己的身份暴露,於是走上了自我毀滅之路。
英茵,原名英鳳貞,滿族人,1916年3月28日出生於北平。15歲離家闖天下,10年間依靠自己的努力拚搏,先歌壇後影壇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逝世時隻有26歲,許多同行好友和觀眾為她惋惜。
主要演唱許如輝時代曲的歌星—江曼麗
江曼麗是出道較早的歌星,約在1933年她就灌錄了第一張唱片《永別了,我的弟弟》,由百代公司以“麗歌”商標出版,曾很流行。從這時開始,江曼麗為百代灌錄的“麗歌”唱片有《羅宮綺夢》、《美麗姑娘》、《華清春暖》等十幾首歌,為勝利唱片公司灌錄了《回憶慈母曲》等三首歌的唱片,這些歌由許如輝寫詞譜曲的,除《永別了,我的弟弟》和《回憶慈母曲》,還有《賣油條》、《縫窮婆》、《離別了姑娘》和《閣樓上的小姐》,她是演唱許如輝時代曲最多的歌星。
1934年,在“三大播音歌星”競選中,江曼麗代表“益智社”參賽,這個“益智社”似乎隻有她一名歌星,最終以679票排名第四十,當時的新聞媒體對江曼麗和她所代表的“益智社”,沒有作過任何報導和介紹,她灌錄的唱片不少,但名氣不是很大。
歌劇影三棲明星李麗蓮
李麗蓮出生在中國的南方,年紀很小就來到上海闖天下,在歌舞界很早就有了知名度,百代公司的唱片目錄顯示,她開始灌錄唱片的時間約在1931年,直到1937年還有唱片問世。她灌唱片的歌形形色色,包括各種風格、流派,有古詩詞譜成的《春江花月夜》;有正宗的時代曲《廣州小姐》、《夢中情人》;有任光的電影歌曲《漁村之歌》;也有外國歌劇選曲《風流寡婦》。黎錦暉的歌她灌唱片的有《再見吧,故鄉》和歌舞劇《花生米》的同名主題歌。1934年6月百代公司在《申報》作廣告推銷唱片,她和胡蝶、陳玉梅、黎明暉、王人美、黎莉莉、夏佩珍、胡珊、談瑛、陳燕燕、嚴月嫻等人排在一起。廣告詞說:“上列諸大明星於電影藝術界上早已有相當之聲望……”李麗蓮的名字排在王人美之後,知名度很高。
30年代初,李麗蓮主要以歌舞明星的身份話躍在舞台上,她先是“曦社”的女主角,“曦社”在上海公演《王昭君》,李麗蓮扮演王昭君,一曲《昭君怨》,傾倒無數觀眾,她被稱為“曦社”的女王。不久,她被“集美歌舞社”邀請去掛頭牌,主演《王昭君》,她以粵曲曲調演唱的《昭君怨》又是一片讚美之聲。
歌舞團時代結束,1936年11月,李麗蓮曾參與舞台劇《賽金花》的演出。1937年在“明星”影片《壓歲錢》、《社會之花》和《夢裏乾坤》中扮演過不太重要的角色,影壇上她沒有走紅。後來她去了延安,1938年,李麗蓮和當時在延安的德國人李德結婚。李德1933年9月被共產國際任命為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軍事顧問,一貫執行共產國際的錯誤路線,導致了紅軍反圍剿的失利,不得不放棄中央蘇區,舉行了兩萬五千裏長征。到達陝北後,他和李麗蓮結婚。1939年秋,李德被要求回蘇聯述職,他提出要求妻子李麗蓮和他同行,未獲批準,他和李麗蓮的婚姻至此結束。李麗蓮在延安曾擔任過延安魯藝音樂係的助教,是秧歌劇的開創者和傳播者之一。在延安曾和歐陽山尊一起演出過《兄妹開荒》並和歐陽山尊結婚。1949年以後,曾任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和對外聯絡部部長,後與歐陽山尊離異,1965年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