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將曼施泰因元帥的第11集團軍擴建為頓河集團軍群,由曼施泰因元帥任司令,並把保盧斯第6集團軍、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利亞第3、第4集團軍交與他指揮。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頓河集團軍群當前的任務,就是使敵軍的攻勢停頓,並奪回原已失去的陣地。”曼施泰因認為,德軍唯一成功的機會在於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圍,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爾尼科沃向東北進攻,夾擊葉廖緬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然後再旋轉過來攻擊圖瓦京的西南方麵軍的右翼。但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開演說中態度強硬的表示決不會從斯大林格勒撤退,並且再次強調被圍困的部隊決不能投降,而曼施泰因必須殺開一條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帥懷著沉重的心情,發起了代號為“冬季風暴”的反攻。德軍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為先導,於12月16日突破了蘇軍第51集團軍在阿克賽河上的防線。至12月19日,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麵包圍圈30英裏以內的地方。此時,曼施泰因發現自己也有被數倍於己的蘇軍包圍的危險。於是,他決定不顧希特勒的將令,下令保盧斯立即向南突圍與第4裝甲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在沒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沒有突圍的意圖,他以燃料不足為由拒絕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12月27日,蘇軍發動強大反擊將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擊退150~200公裏,終於使其退回了原來的陣地,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曼施泰因的“冬季風暴”宣告失敗。當時溫度已降到零下45攝氏度。伏爾加河麵的冰層逐漸變厚,因此蘇軍可以更加便利地補給己方部隊。而包圍圈中的德第6集團軍的空運補給越來越少,平均每天不到100噸。德第6集團軍瀕於彈盡糧絕的境地。口糧的分配已減到了能夠維持生活的標準之下;炮兵的彈藥開始感到缺乏;醫藥品和燃料都已經用盡;數千人患上傷寒和痢疾,而凍傷的人就更多,每天都有數千名士兵死於饑餓、嚴寒和營養失調。一些軍官試圖說服保盧斯不顧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圍。但是保盧斯害怕背上違抗軍令的罪名,因此堅持按兵不動。12月29日,保盧斯派第14軍軍長胡比中將飛出包圍圈去晉見希特勒,把第6集團軍的情況當麵向元首彙報。但希特勒還是命令第6集團軍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明年春天為止。同日,由於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終於同意把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撤出。
1943年1月,蘇聯紅軍發起了又一輪攻勢,代號為“木星行動”,試圖突破頓河地區的意大利軍防線,並攻取羅斯托夫。如果這次行動成功,德軍南部集團軍的餘部將被完全圍困在高加索地區。蘇軍雖然始終未能接近羅斯托夫,但是這次行動迫使德軍與斯大林格勒包圍圈內的德軍相隔250公裏以上的距離。事實上,此時的第6集團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增援。
1月8日,蘇頓河方麵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中將向德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將發出最後通牒,敦促其投降。保盧斯電告希特勒,要求準予他相機行事,被駁回。10日,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麵軍向被圍的德第6集團軍發起了代號為“指環”的進攻,深陷重圍的德軍開始從斯大林格勒郊區向城區收縮防守。1月22日,蘇軍占領了古門拉克機場,第6集團軍的空運補給完全運輸和傷員撤退行動的徹底中斷了。雖然食物和彈藥都極度匱乏,德軍仍然頑強抵抗,因為他們相信蘇聯人會處死投降的軍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發了激烈的巷戰。相反,蘇聯人也被包圍圈中的德軍龐大的數量感到驚訝,因此繼續鞏固包圍圈。保盧斯向希特勒報告說:“部隊已不能支持了,繼續抵抗已毫無意義,請準允我們投降。”他得到的答複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團軍應在斯大林格勒盡到其英勇的責任,直到最後一人為止。”曼施泰因力勸希特勒批準第6集團軍殘部投降,而希特勒向曼施泰因解釋說,不允許投降,“一來即使包圍圈中的德軍分成幾個較小的單位,也還可以抵抗相當長的時間;二來,俄國人根本不會遵守對第6集團軍投降後所許下的諾言。”
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軍銜,以鼓勵其繼續抵抗下去。他對約德爾說:“在德國曆史上,還從來沒有元帥被生俘的。”希特勒也希望保盧斯能夠戰鬥到底或自殺殉國。1月31日,保盧斯向總部發出最後一份電報:“第6集團軍忠於自己的誓言並認識到自己所負的極為重大的使命,為了元首和祖國,已堅守自己的崗位,打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但是,當蘇軍攻入德軍設在百貨商場內的司令部時,保盧斯選擇了投降。同日,蘇軍第64集團軍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盧斯的司令部,“第六集團軍無線電台即將關閉!俄軍已經攻占!打垮布爾什維克!萬歲!天佑德意誌!”1943年2月1日,被包圍的第六集團軍司令部發報員自己決定向柏林發出了最後一封感動德國人的著名電報,最後用國際電碼寫上“CL”,表示“本台停止發報”。蘇軍在地下室外叫第6集團軍司令部人員投降,第6集團軍參謀長施密特將軍接受了要求。施密特問保盧斯:“請問陸軍元帥,還有什麼話要說嗎?”保盧斯無話可說,隻好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軍殘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德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下軍官和91000名極度饑餓勞累的德軍士兵被俘,約14萬人死亡,隻有3萬餘傷患者事先陸續空運撤出。
讓蘇軍大為驚喜並同時讓德軍極為失望的是,戰俘中包括22名將軍。希特勒對這位新陸軍元帥極為失望,並公開說:“保盧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榮的殿堂,但是他還是選擇了退卻。”目前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日德戰俘受到嚴重的虐待導致大麵積死亡。但是,據統計降的91000名戰俘中,隻有6000名得以生還,並回到了故土。由於大多數士兵本身已經營養不良,缺乏醫治,加上紅軍將他們發配到蘇聯各地的戰俘營中進行強製勞動,使得大多數人死於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十幾位高級軍官被帶往莫斯科,用作蘇聯的政治宣傳工具。包括保盧斯在內的軍官們發表了反希特勒宣言,並向德軍部隊大肆宣傳。瓦爾特·馮·塞德利茨·庫爾茨巴赫將軍甚至提出從德軍戰俘中組建一支反希特勒軍隊,但是蘇聯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直到1955年,這些高級戰俘才被遣送回國。
盡管在戰役結束前數星期,德國的官方媒體已經停止報導相關的有利消息,但德國民眾還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發生的悲劇。這並不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打擊,但是這次失敗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戰略意義上,都是其它戰役不可比擬的。2月18日,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柏林發表了演說,鼓動德國國民接受總體戰的理念,即利用全國的一切資源和力量來戰鬥到底。
戰役影響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取得的勝利,是對德國致命的打擊。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的勝利成果使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空前、且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戰役。蘇軍從此轉入戰略進攻,並掌握了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從此,希特勒再也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反攻了。這次戰役的勝利,也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和其它同盟國的信心。這次戰役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總體走勢也開始對德、意、日越來越不利。因此,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不僅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雙方主將
斯大林:
斯大林(1879-1953),父親是農民出身的皮鞋匠,母親是農奴的女兒。1888年,斯大林進哥裏教會小學讀書,1894年升入第比利斯正教中學。15歲就參加革命活動,1898年成為社會民主工黨黨員。1899年,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學校開除,從此走上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斯大林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十月革命後,國內外反動派對年輕的蘇維埃國家發起瘋狂的進攻。在反對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戰爭時期,斯大林任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列寧多次派他到最關鍵的戰線去指揮作戰,在保衛察裏津的戰鬥中,在粉碎尤登尼奇、鄧尼金和波蘭貴族的戰鬥中,他大智大勇,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建立了功績,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此授予他紅旗勳章。
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代表全黨宣誓要實現列寧的遺訓。1924年5月,在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大會繼續選舉他擔任總書記職務。他自此以後,一直到1953年3月5日逝世,他一直擔任蘇聯的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
斯大林在擔任蘇聯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期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都有過傑出的貢獻,立下不朽的功勳。但是,隨著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和他個人威望的提高,他忘記了列寧對他的批評,過高地估計自己,欣賞個人崇拜,因此也曾犯了一些嚴重的錯誤。
希特勒:
希特勒(1889-1945),奧地利裔德國政治人物,1921年成為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成為德國國家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
希特勒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的主席和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元首,德國法西斯的頭領。他使一戰後的德國走向強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和頭號戰犯,對20世紀後的世界曆史產生了舉足輕重影響的人物。同時希特勒也是傑出的演講家、政治家、軍事家、心理學家、建築學家、畫家。
戰爭中的故事
最傳奇的狙擊手
在戰場上,對付敵方狙擊手的最好辦法是派出己方的狙擊手對其獵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蘇軍準尉紮依采夫和德軍最著名的“狙擊手之王”科寧斯之間的狙擊之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1942年秋,蘇軍沮擊手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大顯神威,紮依采夫在10天之中就擊斃42名德軍官兵。為了對付紮依采夫,德軍調來了柏林狙擊兵學校的校長科寧斯上校。科寧斯果然身手不凡,他從柏林飛抵前線不久,便打死了兩名蘇軍狙擊手。這天早晨,秋天的陽光穿過城市廢墟,從德國人背後照射在蘇軍的陣地上。紮依采夫決定在下午采取行動。因為在陽光直射的上午,瞄準鏡的反光會把位置暴露給德國人。午後,蘇聯祖擊手的步槍已處於背光位置,而科寧斯隱蔽處則是暴露在陽光之下。紮依采夫讓戰友庫利科夫藏在自己的隱蔽點,並小心翼冀地用槍管把頭盔稍稍向上舉起,而紮依采夫則來到另一個隱蔽點,槍口死死地瞄準了科寧斯的藏身之處。
科寧斯果然中了紮依采夫的圈套,他朝那頂頭盔開了一槍,庫利科夫順勢將身子一挺,大叫一聲倒了下去。科寧斯以為紮依采夫真的已經中彈,於是從隱蔽處探出半個腦袋,想看個究竟。就在這一刹那,紮依采夫扣動了扳機,子彈正中科寧斯的前額。紮依采夫以自己的智惹和果敢贏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戰爭遺跡
俄羅斯母親紀念碑
祖國母親雕像位於斯大林格勒(即現在的伏爾加格勒)城區北部的馬馬耶夫崗高地,建於1966年。高52米,連同右手高舉的寶劍,高85米,再加後座共104米。雕像重8000噸,內部有階梯直通雕像的肩部。祖國母親雕像是當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水泥雕塑,也是世界最高的紀念碑之一,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像高一米(不包括佩劍的高度)。
名人論戰
1943年11月6日,斯大林在慶祝十月革命26周年的報告中指出衛國戰爭進程中根本轉折是由一年中一係列的軍事行動所構成,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則是這個轉折的起點。他在報告中說:“斯大林格勒是德國法西斯軍隊覆滅的起點。大家知道,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戰以後,已經不能恢複自己的元氣了。”他還說:“如果說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會戰,預告了德國法西斯軍隊的覆滅,那末,庫爾斯克附近的會戰,就使得它已經處在覆滅的邊緣。”斯大林作出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衛國戰爭進程中根本轉折的起點的評價。
美國總統羅斯福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不久,作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的評價的。1943年2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寫信給蘇聯政府首腦,也對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近郊的輝煌勝利表示祝賀,……不久,羅斯福給蘇聯政府寄來一份表彰斯大林格勒市榮譽狀,他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同盟國反侵略戰爭中的轉折點”。
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丘吉爾在1942年12月3日提出的英國國防大臣備忘錄中卻這樣說:“目前正在斯大林格勒和俄國前線中央部分進行中的幾場大戰,勝負尚未見分曉。俄方的攻勢很可能對德國的實力產生深刻的影響。倘若目前在斯大林格勒陣前被圍的德國第六集團軍被殲滅的話,俄軍的南方攻勢可能攻抵它的目的地頓河岸邊的羅斯托克。在這種情況下,留在北高加索的已經遭受俄軍猛攻的三個德國集團軍的地位就不但岌岌可危,而且甚至可能全軍覆滅,這樣一來,其後果也是無法估計的。”
毛澤東則早在1942年10月12日,在為延安《解放日報》寫的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的社論中,就公開地預見地作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的評價。毛澤東明確指出:“斯大林格勒一戰將停止法西斯的進攻,這一戰是帶決定性的。這種決定性,是關係整個世界戰爭的。”他指出:斯大林格勒戰役“不但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甚至也不但是這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整個人類曆史的轉折點。”他還指出:“拿破侖的政治生命,終結於滑鐵盧,而其決定點,則是在莫斯科的失敗。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侖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滅亡的決定點。”
軼事
為喀秋莎而戰
在蘇聯紅軍中,流傳著一首美妙的歌曲,叫做《喀秋莎》,許多紅軍戰士高唱《喀秋莎》,毫不畏死地衝鋒,與德國士兵同歸於盡。
在一次戰鬥中,當一個連的紅軍不得已撤退數百米之後,忽然發現,在德國軍隊的陣地上,竟然有一部留聲機,正在放映著他們熟悉的《喀秋莎》。紅軍們當時就憤怒了,不能讓喀秋莎落在德國人手中!於是,沒有向上級請示,連長和手下的戰士們怒吼著折回衝向敵人的陣地。
一時間槍炮聲大作,喊殺聲慘叫聲亂成一團……
最後,當戰士們搶回心愛的喀秋莎,他們不禁失聲痛哭。為了一部留聲機,或者說,為了某種精神,他們犧牲了將近一個排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