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美軍的情況已大大改觀,亨德森機場已經擁有兩條戰鬥機跑道和一條轟炸機跑道,“仙人掌航空隊”的實力也上升到120架飛機。美國海軍盡管在多次海戰中損失較大,但由於修複和新建成的軍艦大量服役而迅速得到補充,因此哈爾西對其所指揮的艦艇部隊的編製與部署進行了調整,以“企業”號和“薩拉托加”號航母為核心組成兩個航母特混編隊,以“華盛頓”號、“北卡羅來納”號和“印第安那”號三艘戰列艦為主組成戰列艦編隊,另外兩艘戰列艦“馬裏蘭”號和“科羅拉多”號則在斐濟作為後援,待命參戰。
日軍艦艇在肖特蘭島的集結,立即引起了美軍的注意,哈爾西綜合破譯密碼和空中偵察所得到的情報,判斷日軍將很快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增援行動,因此命令剛接替金凱德擔任第67特混編隊司令的賴特少將指揮編隊於11月29日從聖埃斯皮裏圖島出發,前往瓜島阻擊日軍的增援。
為了趕在日軍之前到達瓜島,賴特走的是最近的航線,經聖克裏斯托巴爾島以東向瓜島疾進,11月30日黃昏到達瓜島東南,排成以4艘驅逐艦為前衛,5艘巡洋艦居中,2艘驅逐艦殿後的單縱隊,美軍的5艘巡洋艦上都裝備有艦載水上偵察機,但美軍不僅沒有使用這些飛機來進行偵察,反而害怕在海戰時中彈起火,將這5架水上飛機派往圖拉吉島待命。
30日白天,日軍驅逐艦編隊以雙縱隊隊形到達伊薩貝爾島東北,入夜後,改為間隔600米的單縱隊,二十時許,進到薩沃島附近海域,田中派“高波”號先行,進行偵察警戒,其餘各艦以21節航速,到達瓜島的塔薩法隆格附近後,各艦航速減為12節,準備投放鐵桶。就在這時,“高波”號報告發現了敵艦。接著,其他日艦也相繼發現了目標。田中立即下令停止投放鐵桶,準備戰鬥。各艦迅速清理甲板,將鐵桶搬入船艙,來不及清理甲板的日艦,幹脆把鐵桶扔到海裏,準備戰鬥。
日艦所發現的,正是美軍第67特混編隊。賴特除了在途中得知有十餘艘日艦正在南下,並未有其他具體情報。當他率領編隊沿瓜島北岸航行時,二十一時零六分,旗艦“明尼阿波利斯”號的雷達在23000米距離外發現日艦,他僅通報各艦,並未有進一步的部署。八分鍾後,前衛的驅逐艦也發現了目標,立即做好了魚雷攻擊準備,二十一時十六分,前導艦“弗萊徹”號驅逐艦通過雷達判明日艦在其左前方7000米,艦長科爾中校便請求實施魚雷攻擊,但賴特認為日艦距離尚遠,兩人在報話機上進行了長達四分鍾的交換意見,賴特才相信日艦已經不遠了,同意發射魚雷,“弗萊徹”號隨即實施了兩次魚雷齊射,共射出了十條魚雷,“珀金斯”號發射了八條魚雷,“德雷頓”號看不清目標,隻對其中一艘日艦發射了兩條魚雷,而“莫利”號沒有測定出日艦方位和距離,也就無法發射魚雷。由於雙方速度較快,相對位置變換迅速,美軍發射的二十條魚雷無一命中。日艦從美軍驅逐艦的左前方疾駛到左後方,正好位於美軍巡洋艦的左前方,賴特立即下令開炮,5艘巡洋艦主炮一起開火,4艘前衛的驅逐艦也以尾炮射擊,集中轟擊距離最近的“高波”號,2艘殿後的驅逐艦由於裝備的是舊雷達無法發現目標,就用主炮向左前方發射照明彈,為其他友艦指明目標,直到日艦進入目視距離才開始射擊。“高波”號遭到美軍的密集轟擊,盡管“高波”全力還擊,仍被連連擊中,中彈七十餘發,最終被擊沉。
田中在出發前曾有指示,此次行動的任務是運送補給品,不到萬不得以,不使用艦炮,盡量用魚雷攻擊。戰鬥打響後,美艦炮口的閃光就成為日艦的最佳瞄準點,日艦對美軍的巡洋艦立即實施魚雷攻擊,美軍旗艦“明尼阿波利斯”號正在進行艦炮齊射,忽然被兩條魚雷命中,艦首被炸毀,船艙大量進水,航速銳減。在“明尼阿波利斯”號後麵的“新奧爾良”號為了避開失去控製的旗艦,急速右轉,左舷正撞上一條魚雷,爆炸隨即波及到彈藥艙,引發了劇烈爆炸,裂開的破口一直到二號炮塔,航速銳減到5節,幾乎失去戰鬥力。第三艘巡洋艦“彭薩科拉”號為了避開前麵的受傷友艦,向左急轉,夾在日艦和受傷起火的兩艘美艦中間,在火光的映照下,分外醒目,馬上成為日艦的攻擊目標,被一條魚雷命中,機艙進水,主炮失去動力無法開火,全艦多處起火。第四艘巡洋艦“檀香山”號吸取了“彭薩科拉”號的教訓,向右急轉,從兩艘起火的友艦右側通過,沒有暴露,它一麵用主炮射擊,一麵向薩沃島方向撤退。第五艘巡洋艦“諾思安普頓”號也隨著“檀香山”號從受傷友艦的右麵通過,邊打邊撤,二十一時四十八分,被日艦“親潮”號發射的兩條魚雷擊中,機艙進水,艦體傾斜,艦尾燃起熊熊大火,於次日淩晨沉沒。美軍後衛的兩艘驅逐艦遭到己方巡洋艦的誤擊,便迅速撤出戰鬥。
賴特因為旗艦受傷,就指定在“檀香山”號上的蒂斯代爾少將代理指揮,但蒂斯代爾沒有集合各艦,而是隻率領“檀香山”號繞著薩沃島搜索日艦,再未發現敵情,就指定了驅逐艦打撈落水人員,率領其餘軍艦撤離了戰場。
日軍驅逐艦將所帶的魚雷發射一空後,沒投放鐵桶的日艦又駛近瓜島將鐵桶投放完,田中這才率領編隊於次日一時三十分返航。
這次海戰,是日美雙方為爭奪瓜島而進行的第六次較大規模的海戰,也是最後一次,雖然日軍在處於極端劣勢的情況下取得了勝利,但和僅僅是戰術上的勝利,遠不足以扭轉局勢。
12月31日,日本大本營禦前會議作出最後決定,終止瓜島作戰,撤退瓜島的部隊。
在1943年1月14日到2月7日期間,日軍在佯攻的掩護下分三批撤出瓜島。
2月9日下午,美軍完全占領瓜島,從而成為瓜島長達六個月激烈爭奪的最後勝利者。
戰役影響
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蕩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向著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麵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在瓜島戰役中,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使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麵。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雙方主將
百武晴吉:
百武晴吉(1888—1947),日本陸軍中將、第17軍司令。參加主要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年);參加主要戰役(戰鬥):爪達爾卡納爾戰役(1942-1943年)、倫多瓦之戰(1943年)、特洛基納要地之戰(1944年)。
戈姆利(照片欠奉):
羅伯特·李·戈姆利(1883—1958),美國海軍中將。1883年10月15日生於俄勒岡州波特蘭,1902年畢業於愛達荷大學,1906年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畢業。1911年升為上尉,1912年參加海軍陸戰隊幹涉尼加拉瓜的軍事行動,1913年在海軍軍官學校任教,1916年後在大西洋戰列艦部隊任職,1920年後曆任桑茲戰艦艦長、俄克拉荷馬號艦長、主力艦隊助理參謀長、內華達戰列艦艦長,升為海軍少將。1938—1940年任海軍作戰部部長哈羅德·斯塔克上將的助手,先後任作戰處長、副部長等職。1940—1942年任派駐倫敦的海軍特別觀察員,在現場觀察不列顛之戰,在皇家空軍擊敗了德國空軍以後到達的美國軍事代表團得出結論說,英國現在能生存下來繼續進行抗擊德國的鬥爭——隻要美國提供溫斯頓·丘吉爾所要求的大力支援。1941年1月參加華盛頓美英參謀會議。同年晉升海軍中將。1942年任南太平洋部隊和地區司令。由於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指揮不力,為海軍司令歐內斯特·約瑟夫·金所不喜,同年10月被 小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替換。後任夏威夷地區海軍司令,1944年11月在歐洲水域美國海軍司令哈羅德·斯塔克手下當參謀長,1945年5月戰任駐德美國海軍司令,負責解散德國海軍,1946年退役。1958年6月21日卒於馬裏蘭州。
哈爾西:
小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1882-1959),美國海軍五星上將,自始至終參戰,曾任航空母艦特混艦隊司令、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和第3艦隊司令。因作風勇猛而獲綽號“蠻牛”,因為人隨和又而被稱為“水兵的海軍上將”。
戰爭中的故事
日軍的撤退
1942年12月,瓜島戰役大局已定。
12月31日,日本大本營禦前會議作出最後決定,終止瓜島作戰,撤退瓜島的部隊。
根據禦前會議的精神,大本營於1943年1月4日向聯合艦隊司令山本和第8方麵軍司令今村下達撤離瓜島的命令,撤退行動代號為“K號作戰”。並製定了周密的計劃:首先第17軍收縮戰線,在準備總攻的掩護下進行撤退的各項準備;其次直到撤退開始前,仍必須以各種方式全力繼續對瓜島的補給,以維持部隊的戰鬥力,並在運送補給品的同時撤離行動不便的傷病員;接著迅速在中所羅門群島修建航空基地,加強對瓜島的空中作戰;最後動員盡可能多的船隻,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以各種手段將瓜島的部隊撤出,這一切行動必須特別嚴格保守機密。
鑒於瓜島美軍不斷向日軍發動進攻,如不增加新的生力軍,島上的部隊是無力保持現有陣地的,因此日軍從第38師團的第230聯隊中抽調了約700人,由矢野桂二中佐指揮,代號“矢野部隊”,於1月14日送上瓜島。對外宣稱是作為第四次總攻的先鋒,其實是保障瓜島部隊撤離的殿後部隊。
日軍為保障瓜島部隊順利撤出,分散美軍的注意,於1943年1月15日組織了一次牽製行動,代號“東方牽製行動”,參加兵力有“利根”號重巡洋艦、伊-8號潛艇和第802航空隊的部分飛機,由原忠一少將統一指揮。
1月19日,原忠一率領“利根”號從特魯克出發,22日到達馬紹爾群島的賈盧伊特島,原忠一與各參戰部隊指揮員研究行動計劃並稍事休整,於23日從賈盧伊特島出發,前往坎頓島西北400海裏水域活動,並進行無線電佯動。2月2日又前往馬紹爾群島以東海域活動,同樣進行了無線電佯動,然後於2月7日返回特魯克。
伊-8號潛艇則於1月23日和2月1日夜間兩次對坎頓島進行了炮擊。第802航空隊1月19日起,從馬金島出動水上飛機對豪蘭島和貝克島進行偵察,並從1月21日起連續多日對這兩個島嶼進行了空中監視。2月上旬,鑒於瓜島撤退行動基本結束,“東方牽製行動”也告結束。
1月27日,美軍一批去瓜島換防的部隊由1艘運輸船運載,從努美阿起航。哈爾西為保障其航行中的安全,派出了包括航母和戰列艦在內的五支編隊擔任掩護,其中負責近距掩護的是由吉芬少將指揮的第18特混編隊,有3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
日軍在瓜島附近海域部署有大量潛艇,1月29日發現美軍的第18特混編隊正在倫內爾島海域航行,就迅速通報基地,日軍隨即從蒙達機場起飛十多架魚雷機前去攻擊,日機臨空時美軍的航行隊形是:3艘重巡洋艦在右,3艘輕巡洋艦在左,成雙縱隊;6艘驅逐艦則在前方呈傘形隊形,這種隊形的後方和兩側都未布置防禦艦隻,不適合防空作戰,當天黃昏美艦雷達發現60海裏外的日機後,吉芬既未改變隊形,也未做任何防空準備。日機分成兩隊,先由2架飛機進行佯攻,隨後退出戰鬥,吉芬以為戰鬥已經結束,仍以原隊形繼續航行。天黑後,日機突然投下照明彈,接著發動攻擊,美艦以猛烈炮火對空射擊,有數架日機被擊落,其中有一架在“芝加哥”號左前方中彈墜海,燃起的火焰將“芝加哥”號照得清清楚楚,立即引來日機的集中攻擊,“芝加哥”號被兩條魚雷命中,機艙進水,主機停轉。吉芬率領其餘軍艦向東轉向,同時減低航速,以減少航行中的艦尾浪花,並命令禁止射擊。日機失去目標,打開航行燈,還發射曳光彈,企圖引誘美艦開火,但美艦不為所動,一炮不發,日機在黑夜中找不到目標,盤旋幾圈後隻得返航。
次日,吉芬率4艘巡洋艦向埃法特返航,“路易斯維爾”號巡洋艦則拖帶“芝加哥”號在6艘驅逐艦的保護下以4節航速駛往聖埃斯皮裏圖島,並由“企業”號航母派出10架戰鬥機擔任空中掩護。下午,日軍12架魚雷機前去攻擊“企業”號航母,為“芝加哥”號進行空中掩護的戰鬥機有6架被調去攔截,並擊落3架日機,但其餘的9架日機高速擺脫了美機的攔截,轉而攻擊“芝加哥”號,“芝加哥”號因航速太慢,難以實施有效機動,被四條魚雷命中,二十分鍾後沉沒,還有一艘驅逐艦被擊傷,9架日機中則有7架被擊落。
尼米茲對有著6艘驅逐艦和10架戰鬥機保護下的“芝加哥”號被擊沉,感到痛心和不可理解。日機集中攻擊第18特混編隊,沒有去攻擊美軍4艘滿載部隊的運輸船,因此運輸船順利抵達瓜島。這次海空戰史稱“倫內爾島海空戰”,美軍1艘巡洋艦被擊沉,1艘驅逐艦被擊傷,日軍損失飛機15架。
這些上述行動,造成了日軍即將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假象,甚至1月22日,哈爾西陪同海軍作戰部長諾克斯和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視察瓜島,三位久經沙場的高級將領都沒有察覺日軍即將撤退的跡象。
為了壓製美軍的航空兵力,日軍將東南太平洋地區的約100架陸軍飛機和約200架海軍飛機集結到拉包爾,從1月25日以後,對美軍在瓜島和聖埃斯皮裏圖島的機場進行了多次空襲。日軍原計劃1月30日和31日兩天,對瓜島實施大規模空襲,然後乘美軍航空力量遭到削弱之際組織撤退。但因天氣不佳,空襲計劃被迫延期,不料,31日晚,拉包爾反而遭到了美軍的空襲,日軍好不容易集結起來的寶貴的飛機,一下子就損失50架。這使得日軍不敢再等待空襲計劃的實施,就決定事不宜遲立即組織撤退。
三橋本少將率領20艘驅逐艦於2月1日九時三十分從肖特蘭島出發,進行第一次撤退行動,橋本編隊當天十三時許被美軍的偵察機發現,美軍判斷這是日軍為發動總攻而向瓜島運送的增援部隊,出動飛機進行阻擊,36架轟炸機於十六時許臨空轟炸,日軍擔任空中掩護的18架“零式”戰鬥機全力迎戰,擊落美機4架,將美機擊退。橋本旗艦“卷波”號被近失彈炸傷,被迫返航。其餘19艘驅逐艦於深夜到達瓜島埃斯佩蘭斯角附近海域,以8艘驅逐艦擔任警戒,11艘靠岸,接運撤退人員。在撤退過程中,美軍的魚雷艇和飛機多次前來攻擊,都被日軍的警戒艦隻擊退,“卷雲”號在規避魚雷艇發射的魚雷時被水雷炸傷,後因傷勢太重由“夕立”號驅逐艦用魚雷將其擊沉。2月2日淩晨,橋本編隊接下5414人開始返航,途中也曾遭到美機空襲,但無損失。中午安全回到肖特蘭島。
2月4日九時三十分,由20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二次撤退編隊從肖特蘭島起航,途中遭到美軍31架戰鬥機和33架轟炸機、魚雷機組成的大機群攻擊,日軍護航的戰鬥機和驅逐艦奮力抗擊,擊落美機10架,“舞風”號被炸傷,由“長風”號拖帶返航,其餘18艘驅逐艦到達瓜島的埃斯佩蘭斯角海域,8艘驅逐艦擔任警戒,10艘驅逐艦在離岸500米處接運人員撤退,共接下5004人,於次日淩晨返航。在日軍接運人員過程中,美軍出動魚雷艇前去攻擊,但未發現日軍編隊無功而返。
2月7日,日軍由小柳少將指揮18艘驅逐艦進行第三次撤退,由於雷雨如注,美軍隻派出了15架轟炸機進行空襲,日軍有一艘驅逐艦被擊傷,在另一艘驅逐艦的護衛下返航,其餘16艘驅逐艦駛抵瓜島,這次撤退的人員中有百武和第17軍軍部人員,許多人因為極度虛弱,甚至連攀登驅逐艦上繩梯的力氣都沒有,隻好由驅逐艦上的水兵連背帶拽拉到艦上。海灘上還有數百名奄奄一息的重傷病員,無法接運上艦,隻好給他們留下手榴彈,用以自盡。此次,日軍又順利接下2639人。此次撤退中,日軍為確保撤退的順利實施,還組織過一次電子欺騙,當美軍航空兵基地不斷呼叫在所羅門群島以北活動的一號警戒巡邏機時,日軍設在拉巴維爾島的無線電特別小隊乘一號機沒有及時答複,就以同樣頻率、音量,冒充一號機與基地溝通了聯絡,隨即發出了一份早已準備好的假情報:發現日軍艦隊,航母2艘,戰列艦2艘,驅逐艦10艘,方向東南。美軍以為日軍正大舉來襲,緊急調動機動部隊和航空兵前去攔截,日軍乘著美軍通訊頻繁而混亂之際,順利撤回肖特蘭島。
三次撤退,共接下13057人。美軍竟然一無所知,直到兩天後,美軍在瓜島上找不到日軍蹤影,才恍然大悟。日軍大本營原來深感擔憂的撤退行動,因為計劃周密、準備充分、偽裝逼真、行動果斷,竟意外地取得了成功。
縱觀瓜島,戰役雖然以日軍的全麵失敗告終,但這次撤退卻成為了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跡。
名人論戰
隨著1943年瓜島戰役的失敗,日軍損失的不僅僅是瓜島,艦艇和飛機的慘重損失,大大削弱了日軍的戰略防禦力量,對戰爭的發展進程更是有著巨大的影響。正如山本五十六在日記中寫得:“我們最初的作戰是何其輝煌!自中途島以來我們的作戰是多麼糟糕!”
軼事
美軍的防雨工具
範德格裏夫特是美軍在瓜島的指揮官之一。他生於1887年3月13日,是從弗吉尼亞大學畢業後參加海軍陸戰隊的。他長期在海軍陸戰隊服役,也曾經到過中國,是個海軍陸戰隊通。他是1942年3月擔任美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的。陸戰隊作戰的地區不同於陸軍,大都是荒島或者環境非常惡劣的地方。他登上瓜島後,立即組織官兵防禦,準備對日軍實施抗登陸作戰。
範德格裏夫特有著豐富的熱帶叢林島嶼作戰經驗。上島後的一天早上3點,他突然打電報給尼米茲辦公室,要求馬上運送14400個安全套。接電報的是一個名叫拉馬爾的上尉,是尼米茲的副官。他感到非常奇怪。因為,島上的婦女都是土著,並且不允許進入陸戰隊的防區,他要安全套幹什麼?由於海軍的安全套是醫務部門掌握的,所以,拉馬爾沒有叫醒尼米茲,而是找到了當晚值班醫生吉恩德魯。吉恩德魯回答說:“瓦胡島沒有這麼多安全套,我沒有辦法。”他放下電話,還認為範德格裏夫特真是在胡鬧。
拉馬爾隻得叫醒了尼米茲,把範德格裏夫特的電報給了他。沒有想到,尼米茲一點也沒有感覺奇怪,微笑著說:“範德格裏夫特將軍是想用安全套給他的士兵的槍管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