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希特勒自殺斃命。對於他的死亡方式,東西方將展開一場激烈的、至今也沒有最終答案的、而且多少有些無聊的爭論。就在希特勒享用最後一頓午餐的時候,蘇軍步兵第79軍所屬步兵第150師和第171師開始了奪取國會大廈的戰鬥。國會大廈位於提爾加登中央公園的東北角,靠近勃蘭登堡門,是一座有圓頂的大樓,由於受到了多次轟炸,已變成了空蕩蕩的龐然大物。大廈內大約有1200—1800人左右的德軍部隊,主體是黨衛軍“諾爾蘭德”師的一部分兵力和第18裝甲步兵師餘部防守。4月30日11點,蘇軍開始了進攻前的火力準備。炮火急襲後,第150師和第171師的強擊支隊發起了衝擊,企圖從三個方向衝進國會大廈。但是未得到可靠壓製的德軍火力點立刻噴射出猛烈的火力。蘇軍士兵紛紛中彈倒地,掩護出擊的十幾輛坦克也被反坦克炮擊毀大半,第一次衝擊失利。

下午13點,蘇軍89門火炮、自行火炮和火箭炮對國會大廈暴露的火力點進行了30分鍾的直接瞄準射擊。國會大廈的牆麵頓時變得千瘡百孔,用磚石堵住門窗構成的火力點連同後麵的士兵都被炸碎,在大廈厚實的牆麵也被炸開若幹大洞。趁著德軍火力被壓製的時候,蘇軍各強擊支隊在坦克23旅十幾輛坦克掩護下重新發起衝擊。他們利用空地上的障礙物和兵器殘骸作掩護交替前進,避開德軍正麵火力,緩慢地向大廈推進。終於在14點25分,步兵第171師由薩姆索諾夫上尉指揮的一個營和第150師達維多夫少校和涅烏斯科羅耶夫大尉指揮的兩個營,衝進了國會大廈。突入的蘇軍立刻分成小組逐層肅清大廈一層的德軍。雙方在房間內、樓梯上、走廊裏展開了激烈的近距離交戰。幾乎動用了所有類型的武器,從匕首、刺刀、手榴彈直到重機槍、火焰噴射器。自動武器像刮風一樣狂掃,大廈的牆壁全都變成了蜂窩狀。急紅眼的德國士兵把本來是“坦克殺手”的長柄火箭彈也用來對付蘇軍步兵,向衝進來的蘇軍分隊胡亂噴射,擊中的地方不是一片血霧就是轟然一個大洞。由於麵積太大,蘇軍攻進來後,也隻能攻占一塊地方鞏固一塊地方,不可能像別的建築物那樣一蹴而就。蘇軍甚至把原來室內戰鬥根本用不上的重機槍也抬進來,向對麵德軍猛掃。落到蘇軍手中的長柄火箭彈也成了德軍的噩夢,蘇軍摸到一枚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向德軍發射。在硝煙彌漫光線昏暗的大廈內部,不斷有雙方士兵從樓梯或樓板上的大洞跌下,摔在堅硬的地麵上死去。蘇軍付出慘重代價後,終於肅清了大廈的下麵幾層的德軍。但據守大樓的德軍拒不投降,要與蘇軍死戰到底。

4月30日18點,蘇軍兩個師的增援分隊進入國會大廈。力量對比的天平開始向蘇軍傾斜。隨著越來越多的德國士兵被打死,德軍的抵抗開始減弱了。這時不想在即將勝利的時刻付出更大代價的蘇軍指揮官,召喚坦克向大廈尚在德軍手中的樓層射擊。停在大廈前麵廣場上的坦克立即開火,磚石夾雜著德國士兵的身體四處橫飛。蘇軍的進展大大加快。在4月30日,紅軍戰士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裏亞下士在國會大廈主樓圓頂上升起了突擊第3集團軍軍事委員會授予的第5號紅旗。

30日晚上,總理府裏殘剩下的人,包括鮑曼和孟克等人開始突圍。黨衛軍“諾爾蘭德”師為此動用了5輛坦克:黨衛軍第503坦克營的2輛“虎王”、2輛“黑豹”、1輛強擊火炮、8輛其他裝甲車輛,被用於這次突圍;參戰者中不少於一半是非德國人。但2輛“虎王”據說在通過國會大廈附近的電車軌道時被幹掉了;鮑曼死在了突圍途中;而被打散的孟克等人則在通過貧民區時看見了工人從窗戶裏伸出的示威拳頭。

蘇軍列隊撤出滿目瘡痍的國會大廈戰場,預示著戰爭即將結束在國會大廈的戰鬥還在進行時,僅僅知道希特勒已死,自己繼任為德國元首的鄧尼茨,在通過電台“宣誓就職”的同時,向世人宣布:“元首在於布爾什維克的戰鬥中陣亡”。5月1日淩晨4點,崔可夫在獲得朱可夫的同意後,會見了德軍最高指揮部的談判代表克萊勃斯將軍。克萊勃斯帶來了希特勒自殺的消息,並要求停火。由於克萊勃斯在無條件投降問題上作不了主,隻得返回向戈培爾請示。5月1日,蘇軍步兵第416師與德軍“明赫貝格”師激戰,該師不足一營的剩餘部隊在勃蘭登堡門附近的街壘和動物園的地堡裏,進行著最後有組織的抵抗。有資料顯示,來自波蘭的IS-2坦克和坦克手,也參加了這裏的戰鬥。中午,德軍最後1輛虎I坦克被丟棄在距離勃蘭登堡門隻有幾百米的地方,最後一門PAK40反坦克炮也被摧毀,失去了坦克的黨衛軍坦克手毫不猶豫地拿起了步兵武器,與步兵一起進行了最後的戰鬥。傍晚這裏的德軍被殲滅,一麵紅旗插在了勃蘭登堡門上的青銅四駕馬車上麵。入夜,蘇軍用1.8噸炸藥炸開了特拉特隧道頂部,用水淹沒了這裏仍在頑抗的德軍。5月1日18點,返回地下室的克萊勃斯有了回音,表示德軍最高統帥部拒絕無條件投降。此時,柏林市內隻剩下個別地方還有德軍在憑借為數不多的彈藥固守在孤零零的街壘或大樓中,成了紅色海洋中的孤島。18點30分,蘇軍所有火炮一齊向德軍陣地開火,明確警告德國人不投降隻能自取滅亡。5月1日晚,蘇軍最後肅清了國會大廈的殘敵,烏克蘭第1方麵軍與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在市內很多地方會師。5月2日零點40分,蘇軍電台收到了德軍要求停火的呼叫。早上7點左右,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將來到崔可夫的指揮所。他告訴崔可夫戈培爾已經自殺,然後向柏林城防部隊下達了立即停止抵抗的命令。

5月2日15點,柏林城防部隊全部放下武器,柏林巷戰和整個柏林戰役正式結束。

戰役影響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重要戰役。粉碎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在戰役過程中自殺,戰役結束時,德國最高統帥部代表德國無條件投降。這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誌著德國法西斯的徹底滅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進程的重要裏程碑。

雙方主將

朱可夫:

略,見《莫斯科保衛戰》。

魏德林:

魏德林(1891-1955),二戰時期德國炮兵軍官,是一名一戰前的1911年就加入德國國防軍的老兵,在德國軍隊中服務了34年,1944年晉升為上將,1945年任柏林城防司令,同年5月2日率部投降。1955年11月17日死於前蘇聯戰犯監獄。

戰爭中的故事

被通緝的魏德林

1945年4月24日這一天,德軍陣營中又發生了些有意思的事。在城市外圍作戰中與部隊失散的第56裝甲軍軍長魏德林炮兵上將總算到了還未被蘇軍控製的柏林郊區,撥通了一台公用電話。從電話的那一頭卻傳來了令他震驚的消息: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已經下達了逮捕他的命令,罪名是臨陣脫逃。

現年54歲,在德國軍隊中服務了34年的魏德林此刻大概是百感交集。在他以炮兵團長的身份開始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曆史,1942年1月1日,魏德林開始接管第86步兵師,帶領這支部隊在莫斯科城下應付蘇軍淩厲的冬季大反攻,一個月後晉升為陸軍少將。從1943年到1944年他陸續晉升為中將、炮兵上將,並開始指揮裝甲軍。1945年4月10日,具有豐富東線戰爭經驗的魏德林被任命為第56裝甲軍軍長,他的軍被集結在布賽第9集團軍和曼陀菲爾第3裝甲集團軍背後,充當預備隊。1945年4月12、13日夜間,第56裝甲軍被編入第9集團軍——在蘇軍兵臨帝國首都的時候,大概很少有人還會記得德國第9集團軍和第56裝甲軍(1942年3月前稱為第56摩托化軍)曾經兵臨莫斯科的往事。

就在這天,失蹤多日的魏德林來到柏林,並打了那個倒黴的電話。而他的裝甲軍一部分此時正在柏林向東南方的施普雷河一線撤退中。在黨衛軍“諾爾蘭德”第11裝甲步兵師(該師是在4月18日夜間從第3裝甲集團軍調來的,是一支由北歐各民族“誌願軍”組成部隊)掩護下,魏德林的殘兵敗將渡過施普雷河,退入了柏林南郊和東郊。這項任務由“明赫貝格”裝甲師的師長沃納穆默特少將指揮。在德軍撤退道路兩側的樹木和電線杆上,吊著不少被處決的逃兵,而負責這項任務的各種黨衛軍特遣隊和戰地法庭則在混亂不堪的戰場上到處晃悠,有時就把絞索裝在箱子裏。穆默特據說很不歡迎這種黨衛軍戰地法庭,並揚言要對其格殺無論。不過話也說回來,除了黨衛軍以外,德國陸軍的第3軍區(駐柏林)也成立了類似的法庭,其任務同樣是以最快的速度處決逃兵和意誌動搖者。不過對於想開小差的人來說,陸軍和黨衛軍的戰地法庭和海軍的相比,還是很人道的。鄧尼茨毫不含糊的用處決維持著德國海軍的反動傳統。而魏德林暫時管不了這麼多,他現在首先要做的是洗脫自己。為此他直接跑到了總理府。希特勒看來對魏德林的辯解非常滿意,甚至還決定委任他為柏林城防司令。據說這項命令是由陸軍總參謀長克萊勃斯向魏德林宣布的,而炮兵上將卻並沒有因此而歡欣鼓舞,卻悲哀的回答說:“與其讓我接受這項任命,倒不如先槍斃我”。

魏德林此刻大概非常羨慕他的前任——雷曼將軍。希特勒決定親自接管柏林防區後,又據說突發奇想任命了一個隻有27歲的中校貝倫芬戈爾擔任城防司令,而在11個小時後又撤銷了這道任命。不過此人還是被希特勒提拔為將軍,負責柏林A、B防區。據說他在柏林戰役最後的時刻還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搞來了12輛“虎王”或者“虎”式1型坦克(“明赫貝格”裝甲師擁有後一種裝備)。不過這個傲慢自大的年輕人為此付出的代價很慘重:他最終淪為紅軍的戰俘,而且一去不返。

不管魏德林樂意與否,他也隻能接受元首的這項任命。不然的話,槍斃也隻能是最佳的結果,搞不好還會被送到蓋世太保,剝掉衣服,抽掉褲腰帶,脖子上套上鋼琴弦之類的玩藝。1944年720事件的幾個主謀就是用類似的辦法處決的,據說過程還被拍成了紀錄片,在軍隊中放映過。而魏德林即便沒有看過這部紀錄片,對其間細節大概也會有所耳聞。於是他做出了最明智的決定,把司令部搬進了班德勒大街,在那裏指揮德國首都的最後防禦戰。

生死之間的選擇

在柏林會戰的戰場上,雙方常為爭奪一棟樓或一條街道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投入大量的兵力。據說一次在某個小巷旁,兩支軍隊偶遇,雙方激烈交火,單片四散,硝煙彌漫;在街道中間,有一名德國的嬰兒在哇哇哭泣,炮彈不時在他的身旁爆炸,隨時都有被炸死的危險。這時一名,一名蘇軍士兵想去救那名孩童,他不顧隊友們的勸阻,奮不顧身的衝了上去。同伴們也隻能開火掩護。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士兵衝出戰壕,來到小孩身旁時,雙方都停止了交火,蘇軍戰士把孩童抱起,快速跑到掩體後方,把孩童交給了隊友。隨後,雙方又開始了交火,而他不幸被一發子彈射中後背,進了後方醫院。

事情過後,一個蘇聯戰地記者來采訪他時,問他:“你為什麼要就那個孩子,他是德國人啊!”蘇軍戰士含著淚的給記者講述了另一個感人的故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戰場上,他受了傷,和他的一條狗躲在一個樓道裏。這時,兩名德國士兵發現了他們,狗看了看德國士兵,用舌頭舔了舔男孩,士兵知道,狗是想讓他們就他,男孩已經奄奄一息了,他看了看狗,又看了看德國士兵,士兵也知道,男孩是不想讓他們殺掉他的狗。兩名德國士兵互相看了看,做出了一個決定:他們救了男孩。

戰爭遺跡

德國國會大廈

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由德國建築師保羅·瓦洛特設計,采用古典主義風格,最初為德意誌帝國的議會。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借口

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牆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曆史問答”展覽。目前,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東西德合並之後,德國聯邦議會決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0年10月3日德國人民在國會大廈前慶祝了國家的重新統一,同年12月20日,第一屆全德聯邦議會確定柏林為統一德國的首都,國會大廈則被定為德國聯邦議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遊覽。德國聯邦議院於1998年底遷入國會大廈,1999年在此選舉下一任聯邦總統。現在,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誌。

名人論戰

柏林戰役的巷戰異常慘烈,要贏得這樣的戰鬥,隻有勇敢是不夠的,朱可夫在他的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中談到了柏林巷戰的中心任務:“柏林巷戰的中心任務,在於不讓敵人有可能把他們的兵力集中起來形成拳頭,而要把他們的守備部隊分割在各個單獨的基點上,並迅速消滅”。

軼事

希特勒死亡之謎

在1945 年蘇聯紅軍攻克柏林的時候,他們懊喪地發現沒有活捉到希特勒,當時從希特勒暗堡裏找出的那具屍體也被認為是一個替身。這讓人們震驚不已,難道殺人魔王還逍遙於世,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於是希特勒的存亡問題成了人們聚焦的中心。有人說他1943年就在一場空難中喪生,後來隻是找了一個跟他很像的人作為替身來穩定軍心。這種說法也有道理,畢竟在1943年之後,善於雄辯的希特勒就再也沒有發表過一次演講;而且1943年之後的希特勒好像再也把持不了世界戰局,他所具有的軍事天才也好像一夜之間憑空消失了。可是,如果真是找了替身,那這件替身案件的實情又是如何呢?沒人知道。

更為離奇的是,人們相信他在二戰後還活著。有的說他去了意大利隱居;有的說他去瑞士做了修道士;還有人說他在英國做了漁夫;20世紀80年代末還有人聲稱見過他。那麼,希特勒究竟是活著還是死了?如果他真的死了,又是怎麼死的呢?堅持說他已經死了的人有這麼幾種:一種說是自裁身亡,要麼是開槍,要麼是服毒;也有人說是他命令手下人結束了他的性命。1968 年的時候,前蘇聯公布了解剖在希特勒暗堡發現的屍體的詳細材料,確認了是希特勒屍體的同時還認定了他屬服毒自殺。事後一些當事人也聲稱沒有聽到槍聲,而屍檢結果正是氯化鉀中毒致死。正好還有人懷疑希特勒沒有自己開槍的勇氣,所以也承認了他是服毒自殺的結果。並且認為希特勒在自殺之後,遺體被手下抬到暗堡外的花園裏焚燒的。

蘇聯人在拿到希特勒的屍體後怎麼處置了,這又引起很多人的推測。很多曆史學家都認為是在 1945 年就被秘密銷毀了。可是有人質疑,如果不等斯大林親眼過目,他不會相信希特勒確實已經死了。後來蘇聯解體,更多的材料才逐漸公開為人所知,原來希特勒的屍體被焚燒後還保存完好,進行完屍檢後就秘密埋掉了,隻留下了遺骨的上下顎和牙齒。他們花費很大功夫找到希特勒的牙病材料後,證明那些牙齒確係希特勒本人的,於是就把這些遺骨作為材料收藏在了蘇聯克格勃的檔案室裏。可這究竟算不算是一家之言呢?傳說他沒死或者是死於1943年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啊。於是,我們說他的結局神秘,等待有人給出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