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王朝,故事不多。
夏朝開始了稱王的時代,不敢稱帝,因為沒有那麼大的功勞,都是家族內部來過家家。沒有過多的故事,主要還是帝禹的功績。按理說,第一個王朝出現了,總要與眾不同,可遷哥就是不說,僅僅有幾個神異的故事,是不是遷哥有深意呢?
大禹,尊稱為夏禹,名字叫文命。其實文命並不是大禹的名字,而是後人的一種尊稱,好在名字隻是一種符號,在現代人看來,一種稱呼罷了。大禹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是帝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就是黃帝。再次把以前的家譜寶典祭出來,同時把帝禹他們補充進去看一下:
軒轅黃帝 嫘祖
玄囂(青陽) 昌意 昌仆
蟜極(jiao) 帝顓頊(高陽)(zhuanxu)
帝嚳(高辛) 陳鋒女 帝嚳(高辛)娵訾女(juzi) 窮蟬 鯀
帝堯(放勳) 帝摯 敬康 帝禹
句望
橋牛
瞽叟
帝舜(重華)
遷哥說啦,大禹是黃帝的玄孫,是帝顓頊的孫子,隻有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不曾稱帝,僅僅是臣子。
沒有對比,就沒有發現。
看出問題來了嗎?
第一,為啥不一次列全家譜?
一是階段性表述。當時陳述的是別的帝,帝舜和帝禹尚不存在,所以暫時不列。待後來稱帝後才列入。從整個描述看,僅僅是列入帝的來源,也是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二是有人在偽造家譜。家譜不一定是真的,為了某種需要,隻能後補。人總是要找一個合理的理由,這就是儒家的師出有名,隻有名正言順,才可以心安理得。三是關鍵人的關鍵事。什麼時候都是主角的主場,跑龍套的永遠進入不了視野。在你不是主角的時候,你隻能在台子旁邊站著、瞧著,別吭聲。
第二,鯀是帝堯的叔父,為啥挨整?
一是不同派係。鯀是昌意一脈的,帝堯是玄囂一脈的,二者肯定在帝位繼承方麵存在競爭。打擊敵人就是為了維護自己。二是不同聲音。鯀估計也是強烈反對帝堯的,對帝堯的執政存在威脅,又沒有很好的辦法消除,隻能用工作來說事。三是有實力。鯀也是有實力的,如果僅僅是一個普通人,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磨難,平淡無奇地過完一生也就是了。正是因為有一定的實力,在自己看來不甘心,在別人看來不放心,結果就成了不省心。
第三,帝禹和帝堯同輩?
僅僅看文章還意識不到這一點。簡單的家譜一列,赫然這兩個人是兄弟。歲數差得很多,年代差的很多,帝堯活了100多歲,他死後帝禹不一定出世。不知道這個輩分是否合理。其一,真的。那就說明昌意不知道找了多麼小的小老婆,同時也必須保證昌意活的年齡夠大,才有可能是真的。其二,假的。帝禹冒充,有造假的嫌疑。同時,造假的膽子還很大,一造假就是大手筆,直接跨越了帝舜,直接成了和帝堯平起平坐的人物。厲害。不管真假,反正我們認為史記還比較可信,不信也沒有辦法,因為沒有別的,隻能姑且認同。起碼有一點是可以的,那就是都是真正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