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曆史給了秦穆公機會。隻要秦晉和好,拿下西戎,進而攻占巴蜀,就可以和晉楚掰手腕了。可惜,秦穆公的戰略在搖擺中左顧右盼,雖功績顯赫,終究沒有在他手裏形成強大的秦國。
秦穆公時代結束了,他有40個兒子,厲害吧!兒子多,選擇的機會就大。太子罃(ying)代之而立,史稱秦康公。太子罃曾經奉命護送晉文公重耳回國,他的母親穆姬和晉文公的媳婦是姐妹,估計在秦穆公枕頭邊吹了不少耳旁風,所以關係很好,是重耳的外甥,因此護送到了渭陽。
還很有感觸的作詩一首: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
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後人把舅甥關係稱之為渭陽。兩個人的關係很鐵,估計也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公元前620年(康公元年),晉襄公也去世了。晉文公漂泊半生,好不容易在秦穆公幫助下繼位,兩人時合時分,最後晉文公死後,兩國交惡,更因晉襄公的殽山之戰,徹底拜拜,結局卻是相繼故去。人生恩怨終就什麼也剩不下,如一陣風,過去就過去了,沒有人記得。現在晉襄公也死了,留下的攤子又開始掙了。
晉襄公有個弟弟叫雍,左傳說雍的母親是杜祁,並不是秦國人,但是很善良,因為種種原因連續讓位,自己屈居第四位嬪妃。公子雍作為人質一直在秦國長大,關係處的不錯。趙盾就想立公子雍為君。別人想立公子樂為君,也就是兩次嫁人的秦國夫人的兒子,趙盾不同意,秦國也沒有強烈推薦親戚。晉靈公夷皋還是個孩子,根本沒有競爭力量。事情初步傾向了公子雍。
晉國很奇怪,依舊在國君擁立上沒有一定之規。誰有勢力誰說了算,現在輪到趙盾了。趙盾認為雍適合為君主,主張廢黜太子夷皋,就派一個叫隨會的人來接雍公子。秦國也希望能立雍為君主,多少是個熟人,就派兵護送到令狐(山西臨漪,當時屬晉)。誰也沒想到雍並沒有即位,晉襄公的夫人穆贏不答應,天天抱著夷皋去朝堂上哭哭啼啼,施加壓力,下朝後還抱著夷皋到趙盾家裏去,威逼趙盾。趙盾改變了主意,擁立了晉襄公的兒子夷皋(晉靈公)。為了阻止公子雍回來後事情更不好辦,反過來在令狐打秦國護送雍的軍隊。秦國和老牌的強國晉還是有差距的,估計派去的兵比較少,敗了。接雍回晉國的隨會在晉國成了過街老鼠,沒有了立錐之地,也隨之逃到秦。這就是令狐之役。趙盾是晉國的權臣,一生侍奉三朝,是響當當的人物。其實他的祖上和秦國是一家人。還記得和大禹一塊治水的伯益嗎?那是趙盾和秦國共同的祖先,也是後世著名的趙氏孤兒趙武的祖父。
秦吃了敗仗,總是不甘心的。公元前619年(秦康公2年),秦整頓兵馬,反過來攻晉,就是報令狐之敗的仇。這一次,勝了,占領武城(陝西華縣東,屬晉)。
穩定了西戎,秦的發展隻有東進,矛盾自然就在秦晉之間激化。吃了敗仗的晉國也咽不下這口氣,公元前617年(穆康公4年),晉又攻秦,占領少梁(陝西韓城南,秦穆公20年滅梁占領的,現在屬秦)。
就這樣,秦晉之間展開了拉鋸戰,互有勝負。強晉是一個硬釘子,釘在黃河以東,終康公一任,秦無法東進。晉國是老牌的諸侯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國雖然曆代苦心經營,但基礎薄弱,仍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歲月的沉澱,才能真正各項機器運轉告訴,產生驚人的力量。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6年),秦攻晉,占領羈馬(山西永濟縣南,屬晉)。後乘勝追擊,兩軍在河曲(現在山西忻州河曲縣),大敗晉軍(有說法是秦軍敗了,其實是不分勝負)。
河曲之戰曆史上也很有名。秦軍來了,晉軍反應也不慢,權臣趙盾親自率領大軍迎戰,謀士臾駢隨軍前行。這個臾駢名字諧音是魚片,不咋地,卻是曆史上很厲害的一個人物。觀察入微,對戰局的把控力極強,幾乎出言必定實現。雙方交戰伊始,臾駢就根據戰爭形勢製定了作戰方針,建議以逸待勞。因為秦軍是進攻方,遠道而來,後勤補給困難,急於作戰,最好的做法就是高築牆、深挖壘,等待戰機。趙盾是一個英明的人物,把持朝政多年,自然明白,下令原地待命、堅守不出。秦軍幾次誘敵,均沒有湊效,秦康公急了,找來晉國流亡到秦國的隨會(也叫士會,姓劉氏士命會,封地為隨,又稱隨會)商量怎麼辦?隨會清楚晉國的局勢,說這肯定是臾駢的主意,趙盾也很精明,無法攻破,突破口隻能選擇趙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