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巧舌如花——靈機應變的巧言殺手鐧
用軟話緩解局麵
軟話,也就是低頭話。低頭話說起來肯定不太舒服,但事到臨頭該低頭時能低頭也是辦事的一種策略。低頭話不僅要能說出口,還要會說,這樣就能在緩解局麵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的尊嚴。
退一步海闊天空
避讓忍耐是中國傳統的生存哲學。低頭是一種大智慧,爭執時不肯低頭,惹出事來恐怕就不是簡單地低一下頭、說兩句認錯的話就能解決的了。
唐朝有個丞相叫婁師德,他性格穩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當上了代州刺史,臨行之時,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擔任丞相,你現在又管理一個州,受皇上的寵幸太多了。這正是別人妒嫉的,你打算怎樣對待這些人的妒嫉以求自免災禍呢?”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上,對哥哥說:“從今以後,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我也自己擦去,決不叫你為我擔憂。”婁師德憂慮地說:“這正是我所擔憂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對你惱怒。如果你將唾沫擦去,那不是違反了吐唾沫人的意願嗎?別人會以為你在頂撞他,這隻能使他更火。怎麼辦呢?要是人家唾你,你要笑眯眯地接受。唾在臉上的唾沫,不要擦掉,讓它自己幹。”
後人對婁師德教人“唾麵自幹”的這種忍耐,總是嗤之以鼻,認為十分迂腐可笑。事實上,婁師德式的忍,是在訓練一個人的韌性,教人知道如何收斂自己,而非以忍耐為目的。婁師德在武則天時代出將入相,總管邊疆事務30年,他在兼河源(今新疆於田)軍司馬時,和吐蕃大戰,八戰八克,具備這樣勇氣過人的精神和氣魄,豈是一個畏縮者能夠有的氣質?
富弼是北宋仁宗時的宰相,字彥同。因為大度,上至仁宗,下至文武官員都稱他品行優良。
富弼年輕的時候,因聰明伶俐,巧舌如簧,常常在無意之間得罪一些人,事後,他自己也深為不安。經過長時期的自省,他的性格逐漸變得寬厚謙和。所以當有人告訴他某某在說他的壞話時,他總是笑著回答:“你聽錯了吧,他怎麼會隨便說我呢?”
一次,一個窮秀才想當眾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攔住他道:“聽說你博學多識,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
富弼知道來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會,隻好答應了。眾人見富弼被人攔在街上,都湧過來看熱鬧。
秀才問富弼:“請問,欲正其心必先誠其意,所謂誠意即毋自欺也,是即為是,非即為非。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
富弼想了想,答道:“我會裝作沒有聽見。”
秀才哈哈笑道:“竟然有人說你熟讀四書,通曉五經,原來純屬虛妄,富弼不過如此啊!”說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您真是難以理解,這麼簡單的問題我都可以對上,怎麼您卻裝作不知呢?”
富弼說道:“此人乃輕狂之士,若與他以理辯論,必會言辭激烈,氣氛緊張,無論誰把誰駁得啞口無言,都是口服心不服。書生心胸狹窄,必會記仇,這是徒勞無益的事,又何必爭呢?”
仆人卻始終不理解自己的主人為何如此膽小怕事。
幾天後,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見了富弼。富弼主動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頭而去。走了不遠,又回頭看著富弼大聲譏諷道:“富弼乃一烏龜耳!”有人告訴富弼那個秀才在罵他。
“是罵別人吧。”
“他指名道姓罵你,怎麼會是罵別人呢?”
“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名同姓之人嗎?”
他邊說邊走,絲毫不理會秀才的辱罵。秀才見無趣,低著頭走開了。
氣量如海、大度待人,對社會交際的順利進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與人之間經常發生矛盾,在矛盾麵前,若能夠有較大的氣量,以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即使對無理取鬧者也能低頭說話,輕巧避開其鋒芒,這樣,就會在時間的推移過程中,逐漸改變對方的態度,使矛盾得到緩和。
以自責求諒解
在家裏、在單位、在外麵辦事,受到別人指責的情況誰沒碰到過?也許他的指責有道理,也許他的指責根本就是小題大做甚至無中生有。這時,有的人本能的反應是立即還嘴反擊,結果常常是由小吵演變成大鬧,最後使場麵無法收拾。其實細細想來,指責別人有時隻是一種個人情緒的發泄,如果被指責者不去計較,而主動低頭,你說我一個錯我認二個錯,反倒讓他不好意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指責落在我們自己頭上時,那就試試這一招吧。
一位商業藝術家,他曾用禮貌道歉的話語得到了一個極易動怒的雇主的信任,他在講這段故事時說:
作廣告圖時,最要緊的是簡明正確,有時不免發生些小錯,我就知道有一位廣告社主任,專喜歡在小地方挑毛病,我時常是不愉快地從他的辦公室走出來,不是因為他的批評,而是他攻擊的地方不當。最近我於百忙中替他趕完一幅畫,他來電話叫我去看他,到那兒果不出所料,他顯得非常憤怒,已經準備好了要批評我一頓。我卻想到了用自己責備自己的方法爭取主動:“先生,你所說的話不假,一定是我錯了,而且是不可原諒的。我替你畫畫多年,應該知道如何才對,我覺得很慚愧。”
他立刻為我分辯說:“是的,你說得對,不過這並非大錯……”我馬上插嘴說:“不論錯的大、小,都有很大的關係,會給別人看了不高興。”
他打算插嘴說話,但我卻不容他。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批評自己,我很願意這樣做。我繼續說:“我實在應該小心,你給我的工資很多,你理應得到滿意的東西,所以我很想把這幅畫重新畫一張。”
“不!不!”他堅決地說,“我不打算再麻煩你。”他誇獎我所畫的畫,說隻需稍加修改就可以了,而且這一點小錯,亦不會使公司受損失,僅是一點小節不必太過慮了。
我急於批評自己,使他的怒氣全消。最後他邀我一起吃點心,在告別之前他給我開了一張支票,並委托我畫另一幅新的廣告。
他說,我承認自己錯了,以顯示主任的正確,抬高了他的地位,他在高興之餘也不會再苛責我了。
試想,如果他換一種做法,盡力為自己辯解,那會怎樣?所以,隻要無關大局的事情,以自責的話堵住對方的嘴,這樣他會主動伸出雙手把你低下的頭抬起來。
不要得罪小人物
在這個社會裏,有些人清高也許是難以改變的,但如同各人有各人的習慣一樣,你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汙辱你看不上眼的人,來表現自己的“高尚品質”,從理論上講,這叫蠻不講理;從現實來看,這是沒事找事,惹火燒身。
李白是唐代著名大詩人,他才高八鬥、文采斐然,但又孤傲清高、放蕩不羈。所以,雖然他滿懷報國熱忱,唐玄宗也看重他的才華,卻終未能在仕途走下去,更不用說施展身手,大有作為了。原因就在於他自恃清高、傲氣太盛,使得皇帝身邊的關鍵人物受了侮辱,以致受到暗算而丟官。
在一次宮廷酒宴中,李白曾於酒酣耳熱之際,作《清平調》三首,歌頌楊玉環的美貌。詩歌是李白的強項,按說這對他是個難得的機會,可問題就出在李白眼裏隻有唐玄宗、楊貴妃這些大人物。他在作這三首詩時要楊國忠親自為他磨墨,還命皇帝寵信的太監高力士為他脫靴。太監的地位是卑賤的,但得寵的太監就不同了,高力士因此深以為恥,對李白懷恨在心。
李白的三首《清平調》寫得很美: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舊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李白在詩中把楊玉環描寫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樣。楊玉環十分喜歡,常常獨自吟誦。李白在詩中提到了趙飛燕,這在李白,絕不存在絲毫諷刺的意思,他隻是就趙飛燕的美麗與得寵的楊玉環相比較。然而比喻之物與被比喻之物不可能是全部特征的相合。這使懷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報複的契機。
一天,高力士又聽到楊玉環在吟誦《清平調》,便以開玩笑的口吻問道:“我本來以為您會因為這幾首詩把李白恨入骨髓,沒想到您竟喜歡到如此地步。”楊貴妃聽後吃了一驚,不解地問道:“難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嗎?”高力士說:“難道你沒注意?他把您比做趙飛燕。趙飛燕是什麼樣的女人,怎麼能同娘娘您相提並論。他這是把您看得同趙飛燕一樣淫賤啊!”
在當時,楊玉環已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顯要,聲勢顯赫。她唯一擔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穩固,她絕不希望被人看做像趙飛燕那樣淫賤,更害怕落到她那樣的下場。高力士摸透了楊玉環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軟弱處下了刀子,他輕而易舉地便把李白的詩同趙飛燕的下場嫁接起來,一下子使讚美的詩篇成了譏嘲的證據,激起了楊玉環的反感與憎恨。後來,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楊玉環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達到了報複脫靴之辱的目的。
在李白看來,像高力士這樣的小人根本不配與自己為伍,正邪勢不兩立,正人君子自然嫉惡如仇。正是在這一思想支配下,不僅沒有適時地說兩句低聲下氣套近乎的低頭話,李白還巧借醉酒之機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了高力士,沒給他留絲毫麵子,這樣做雖可泄一時之憤,但他卻沒想到由此而產生的嚴重後果。應該說,兩人相鬥,笑到最後的還是高力士。
李白後來雖然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全身而退,但畢竟被徹底趕出了他夢想施展抱負的政治舞台。從此他借酒澆愁,賦詩抒懷,落魄於江湖。
因一時氣傲而耽誤自己看重的大好前程,無論如何是不值得的。李白留給我們的這一教訓是深刻的,也是有用的。誠然,他這種清高值得我們去欽佩景仰,但若在處世上完全這樣率性而為,不講一點策略,其後果輕則前途遇阻,重則惹禍上身。
對領導有所求時要說低頭話
通常情況下,人們是不願輕易去找上級辦事的,上級盛氣淩人的“架子”在一般下屬那裏是不會被愉快接受的。一般而言,下屬不到萬般無奈和迫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隨便提出一件事讓上級煩心的。按照一般社會經驗歸納起來,有如下一些事情是下屬們經常要找上級出麵辦理和幫助解決的:
1. 與工作有關的利益
這些利益包括調崗、晉升、漲工資、分房子。這一類事能否辦到,關鍵在於你在上級心目中的位置,位置高了,他會把利益的平衡點放在你身上;位置若是低了,則必須借助外在的或間接的力量起作用,方能把事辦成,否則你便隻能充當各種利益的旁觀者了。
2. 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利益
包括借貸、買賣、調節各類糾紛、參與婚喪嫁娶等各類紅白喜事的協調、對各類被侮辱被損害者的法律公斷,以及某些同學、同鄉、同事、朋友等托辦的事宜等等。辦這類事,上級一般未必直接出麵和直接行使權力,他們的間接活動有時也是非常有效的。
3. 與家庭關係有關的利益
包括夫妻關係、兒女關係、親戚關係。這些關係所涉及的利益有時不能得到滿足或者受到了傷害而自己又無力自我調節,於是責無旁貸,隻好間接地承攬過來找某位上級說情,希望他能出麵幹預或施加影響。如為子女找工作、幫助妻子調動工作、幫助某位親屬安置工作等等。
正是因為有以上這些利益關係,你才有可能經常要找上級辦一些事情。要想把事情辦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這些苦衷通情達理、不卑不亢地吐出來,誘使上級產生同情心,從而幫助你把懇求辦的事情辦好。
要引起上級同情,必須了解上級自身的人生經曆和社會經曆,如果上級曾經有過類似的切身感受,就容易得到同情,從而得到支持和應允。
要引起上級同情,說低頭話時必須在人之常情上下功夫,必須把自己所麵臨的困難說得在情在理,令人十分同情。所以,對那些越是給自己帶來遺憾和痛苦的地方,越是要大肆渲染,這樣,上級才願意以拯救苦難者的姿態伸出手來幫助你辦事。因為大凡能激發人的公正之心、慈悲之心和仁愛之心的事情,都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和幫助欲,都能使人在幫助之後產生一種偉大的濟世之感。
要引起上級同情,必須了解上級的好惡,了解他平時愛好什麼、憤慨什麼,了解他的情感傾向和對事物善惡清濁的評判標準。上級的同情心有時是誘出來的,有時是忙出來的。如果上級對某個朋友有成見認為他水平很差,他不得誌和受排擠,是不足為怪的。那麼,你要幫朋友解決常年在基層受壓抑之苦,並想借此引起上級的同情,可能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了。隻有沒有成見的時候,才能產生同情心。
同情心可以促進領導對你的理解,但這並不等於說他馬上就會下定幫你辦的決心,因為領導者要考慮多方麵的情況,有時會處於猶豫之中,甚至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不想過問。這時,就需要努力激發領導的責任感,要使領導者知道,這是在他職責範圍內的事,他有責任處理此事,而且能夠辦好此事。
所以,利用領導善良的同情心說低頭話,如果運用方法恰當,即使上司是鐵石心腸,也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該說謊時就說謊
謊言終究是謊言,不值得我們去推崇。但善意的謊言是出於善良的動機,以維護他人利益為目的和出發點的。善意的謊言是一種處世的方式,是一種替人著想的品質。謊言就像生活的調味劑,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來的謊言,飽含真誠和甜蜜,能讓說謊者與被“騙”者共享歡快。
謊言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說真話,往往不像說謊話容易被人稱做老實,原因是,隻要你說的這個謊話對別人有利,那麼別人必定會說你很老實,否則,不就是等於否認他並沒有你說的那麼好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些人之所以喜歡聽好聽的謊話,主要是因為他們寧願你說謊話欺騙他、哄騙他,也不想聽到會讓他心裏受到傷害的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