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3)

或許,就是因為這些緣故,我們經常會被迫說出某些自己根本不想說的應酬話,被迫不得不睜著眼說瞎話,被迫不得不說上些連自己都不可能相信的鬼話。

雖然,我們很不願意說出言不由衷的假話,但這就是你不能不麵對的現實,就是所謂的人情世故,所謂的人性主流意識。我們從小就被逼著一定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忍痛割舍掉自己非常想吃的大梨,而且還要再三地強調自己是心甘情願的,否則,前麵的那個禮讓動作,在別人眼裏就是虛偽做作,就是不夠老實。

有一個小男孩,在父母的教誨下總是顯得非常的禮貌,遇到喜歡的食物也知道要謙讓別人,周圍的人們都誇他聰明懂事。有一天,家裏來了一位客人,小男孩也同平常一樣將自己那個最大的蘋果送給客人吃,客人一邊稱讚他,一邊接過了蘋果。可是當這位客人剛剛咬下第一口蘋果的時候,小男孩就“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邊哭還邊說:“你憑什麼吃我的大蘋果?你憑什麼吃我的大蘋果?”客人在莫名其妙的同時也尷尬萬分。

原來,從前家裏來客人隻是接過食物之後就重新放回盤子裏,很少有人真去吃它。男孩也就養成了習慣,可是,這次見他自己喜歡的食物真的被別人占有了,他自然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

可見,人性就是如此,所以在生活中,要處處給自己留有餘地,如果你太過於老實地說出對自己不利的真話或者做出絕對真實的舉動,通常就會被人稱做笨蛋,因為隻有所謂的笨蛋才會那麼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暴露在別人的麵前。

說謊也是一種智慧

我們所處的社會是紛繁複雜的,大家都是凡人,都期望能出人頭地。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欲望和念頭,不加選擇、不分對象、不分場合把什麼都和盤托出,那隻會被人當成“笨蛋”來看,隻有把握一定的原則,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你才會成為一個聰明的人。

生活離不開謊言,有些時候,你不能不說謊;在一些非常的時刻,甚至隻有說謊,事情的結果才會更加圓滿。

《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它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某醫院的一個病房裏,身患重病的一個女病人房間外有一棵樹,樹葉被秋風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落葉蕭蕭、淒風苦雨,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當樹葉全部掉完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此情後,被這種悲泣深深打動了,他用自己的畫筆為樹枝畫了3片葉子,使那位瀕臨死亡的女病人堅強地活了下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作為醫生,麵對一個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經常會寬慰他說:“隻要配合治療,很快就會康複的。”而幾乎沒有一個醫生會對病人說:“你根本沒有希望了,很快就會死。”同樣,作為病人親友的人,在去探望病人時,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幾天了,也要與醫生配合,把謊撒下去,讓病人滿懷信心地接受治療。因為生命本身有時是會創造奇跡的,即使沒有奇跡出現,讓病人充滿希望地多活兩天也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的表現。這個時候,你不撒謊,還能怎麼辦?

在醫療方麵,謊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麵,適當的謊言也會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育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教師如果善用美好的謊言鼓勵學生,學生就會樹立信心,並且真正有所進步。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

把能力相當的初一年級學生分成三個小組,第一組經常給予表揚與稱讚;第二組經常給以責備和批評;第三組既不給以表揚和稱讚,也不給以責備和批評。

給三個組以相同難度的數學練習題做,這個實驗連做了一個星期,得出的結論是:第一組學生的成績在不斷上升;第二組學生一開始有進步,中途就停滯不前了,學習效果不好;第三組學生前三天成績上升,以後成績變得直線下降。可見能使學生實力倍增的謊言格外受到歡迎。

大學教授們經常要給自己的學生寫推薦信,這些推薦信可能是用來向國外學校申請獎學金,也可能是用來到人才市場上參與激烈的職業競爭,如果學生的確是頂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說,照實寫來就是了。倘若教授誠懇地指出該學生不是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薦的一方就可能理解為該學生是個差勁的學生。如果這樣做,他可能傷害這個學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機會或難以找到工作,甚至對其一生的命運都會產生不良後果。所以,教授們提筆寫推薦信的時候,必定在其中誇大學生的成績和能力。你可以認為這是在撒謊,但撒這樣的謊是必要的。

撇開道德的標準,謊言就是一種智慧。真理和事實是客觀的,說與不說一個樣,隻有謊言才能體現些“人文色彩”。

真實是編造出來的

編造出來的真實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能運用得當,它還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獲。英國著名作家、戲劇家蕭伯納曾經說過:“我開玩笑的方法,就是編造真實。編造真實乃是這個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

《三國演義》中,張鬆欲獻四川地圖與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張鬆,拂袖而去。

曹操的主簿楊修是一位能言善辯的人士,在斥責張鬆的同時,傲慢地聲稱曹丞相具有雄才,並出示曹操撰寫過的兵法書籍《孟德新書》來佐證。誰知張鬆博聞強記,將書接過看了一遍,便熟記於胸,而後大笑道:“這本書連我們蜀中的三尺小童都能夠背得,你怎麼能說是‘新書’呢?這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有,也隻能騙得了你這樣的人物!”楊修駁斥說:“丞相私藏的書,雖然已經成帙,但是並沒有流傳開來。你說蜀中小兒暗誦如流,是在欺騙我吧?”張鬆立即表示:“你如果不信,我現在就背給你看。”於是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納悶:“莫非古人與我暗合?”竟然下令將這本書撕碎之後燒毀。於是讓楊修領張鬆來見他。

在這場交鋒中,張鬆之所以能夠滅曹操、楊修的傲慢氣焰而獲勝,就在於成功編造了一種“真實”,將本來沒有的情況當做客觀事實推出,並得到了對方的信任,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要想讓這種編出來的事實真正發揮出它的作用,就需要巧妙地把握好兩個步驟:

1. 要編得合情合理,讓對方真假難辨

在你編造某種真實的時候,要盡量顯得合情合理,不能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過大。要編得大致符合當時、當地、當事人的實際情況。

在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對方對你抱有某種程度的戒備與警惕,對你所說的一切也會本能地產生懷疑。這就更需要在編造時,在合理上下些功夫。有時,不防來一點真真假假,造成一種虛虛實實的混沌局麵。

2. 表達要疏而不漏,態度誠懇

表達的主要形式是語言,同時,應當輔以情感、神態、動作、語調等的幫助。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孫劉聯合抗曹,在勸說周瑜時,便編造出“曹操征伐江南,是為了得到二喬”之說。而為使周瑜深信不疑,其示意就相當細致周密,先是將曹植《銅雀台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巧妙地移與二喬。激起周瑜大怒後,又佯作惶恐之狀,連稱:失口亂言,死罪,死罪!之後,又故意勸他“事須三思,免致後悔”。這樣才鞏固了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

因此,在表達的過程中,要細致周密,既要千方百計調動對手的情感,使他對自己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又要竭盡全力維護自己,使對手沒有任何懷疑的餘地。要讓對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說的,那麼,便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隻有相信你所說的,自己才能獲得利益,迫使他作出“相信你所說的”是唯一選擇。

為了更有效,還可以站到對手的角度上,設身處地地為對手的利益說話,使對手感到自己是為他好,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並適當使用一些緩解對方警惕性的言語。如現代社會諸如“考慮到我們雙方的利益”、“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聰明的人都會這樣做”之類。如此,對手的防線最終會崩潰,自覺不自覺地相信了你所說的話。

如果你能本著真誠的原則,編造出他人容易接受而不傷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謊言,那是你的高明之處。相反,你若本末倒置,即使“真誠”有時也不會被人理解。

用謊言做自己的護身符

示假隱真有利於保存實力和爭取先機。

明朝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一改當皇帝前那種愛護百姓,禮賢下士的作風,而是性情暴躁,殺人如麻,大批功臣宿將都被他殺了。洪武15年,朱元璋又建立了錦衣衛這個特務組織,隨便抓人殺人。

但皇太子朱標卻很仁慈,見父皇亂殺人,心裏很不讚成。而朱元璋見自己年事已高,一心想訓練太子將來做皇帝的能力,常常要太子按自己的意圖處理政務,所以父子總是有意見分歧,弄得滿朝文武百官左右為難。

有一天,朱元璋讓禦史袁凱送案卷給太子。

這袁禦史是鬆江華亭人,字景文。他博學多才,詩也做得好,寫過一首白燕詩,故人稱“袁白燕”。

太子接過案卷一看,見父皇又要殺許多人,心中很難過。他隻在案卷上寫上幾句話就交給袁凱呈予父皇。

朱元璋見太子在案卷上寫道:

“父皇陛下!依兒臣之見,以仁德結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後臉色一沉,突然問袁凱:

“朕要殺人,太子要從寬,你說誰對?”

袁凱本已嚇得心直跳,聽到皇上發問,他臉上急得冷汗直冒。如何回答呢?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太子,說誰不對呢?袁凱心中一急,倒是急出話來,叩頭答道:

“微臣愚見,陛下要殺,乃是執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都有道理。”

這一答,滿朝文武無不暗暗稱讚,就連朱元璋也暗暗稱是。

袁凱和文武百官剛鬆了口氣,卻猛聽朱元璋手拍禦案,怒氣衝衝地站了起來,指著袁凱罵道:

“你這老猾頭,竟敢在朕麵前兩邊討好。我先斬了你,看還有誰敢在朕麵前花言巧語!”

這一下嚇得百官手足無措,袁凱更是嚇得臉色蒼白,癱倒在殿上。幸虧還有幾位膽大的大臣跪著替袁凱求情,朱元璋才沒有殺袁凱。

袁凱退朝回到家裏,將今日在朝中所發生的事一說,傷心地歎了口氣: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雖躲過,難逃明日。”

妻子憤恨地說:“看來今日朱皇帝和始皇差不多了!”

“秦始皇?”袁凱口中喃喃地念道,忽然想到秦一世逼要趙高女兒趙豔容,趙豔容裝瘋的故事……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要找袁凱的岔子,一上來就召袁凱,誰知叫了兩聲,都無人答應,袁凱沒有上朝。

百官又都嚇了一跳。

“袁凱哪裏去了!”朱元璋怒容滿麵。“派人去袁家看看,看他為何不上朝?”朱元璋喝令道。不一會兒,去察看袁凱的人上殿奏道:“啟奏陛下,袁禦史瘋了。”

“什麼!他瘋了?”朱元璋怔了一下。

“是的,”來人又奏,“他昨晚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砸鍋摔碗,打人罵人,亂蹦亂跳,嘴裏又胡言亂語。折騰一夜,把家裏的東西摔了一地。”

朱元璋冷笑道,“昨日還是好好的,到晚就瘋了,這老家夥又耍什麼花招?瘋了也給我綁到殿上!”

袁凱被綁上殿,隻見他披頭散發,滿臉黑灰,衣衫被撕破,渾身沾滿了糞汙。到殿上,他呆呆直立,不參不拜,不稟不報,兩眼向上翻。

“他真瘋了!”百官搖頭歎息道。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說:“來人,拿木鑽鑽他一下,看他是真瘋還是假瘋!”

木鑽在袁凱手背上鑽了一洞,鮮血直流,而袁凱卻毫無反應。

“這老兒真瘋了,帶出去吧!”朱元璋揮了揮手。

袁凱木頭似的站在那裏,絲毫反應也沒有。兩人將他送回家裏,卻躲在門口偷看。隻見他進門後,不喜不怒,卻學狗爬叫,血弄得滿臉都是。兩人回朝稟報朱元璋。朱元璋仍不放心,第二人再派親信前往察看。隻見袁凱爬在地上又滾又叫,手裏捧著一團屎往嘴裏塞。那親信一陣惡心,隻看一會兒就回宮複命,肯定地說袁凱真瘋了。

朱元璋聽了笑著說:“也罷,不管這老兒真瘋假瘋,既吃屎就當他真瘋了。”

其實,袁凱是假瘋。他料定朱元璋決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朱元璋的親信來察看前,事先叫妻子用炒麵拌糖稀做成屎狀,放在籬笆旁。親信以為他真的把屎吃掉了,時間一長,袁家人呈報回鄉養病,朱元璋也不願意再給瘋子發俸祿,也就準了。袁凱終於用裝瘋這一招騙過了朱元璋,撿得一條性命回到自己的故鄉——鬆江華亭,得了個善終。

袁凱裝瘋賣傻雖然吃了些苦頭,但是,這點苦頭和丟掉性命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像這樣的假象常常能夠混淆對方的判斷,從而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也許有人會說,弄虛做假,不是君子的做事原則,但問題是,如果死了,敗了,自認為君子或被人稱為君子,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不分條件,一味地坦誠,隻會把自己送上絕路。

假話真說的分寸和藝術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待人處世都講究真誠,說假話最要不得。但是如果你善於把假話當成真話來說,講究“說謊”的尺寸和藝術,“假話”也會給你帶來好處,因為人性中一條很重要的弱點,就是大家都樂於被虛假的事實所安慰。

說好假話最關鍵的是假戲要真做,態度要誠懇,不要犯對方的忌諱。倘若你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向對方說一些聽起來舒坦愉悅的話語,即使是禮貌性的讚美,有時對方非但不接受你的心意,反而會對你產生虛偽的不良印象;因此,誠懇認真的表情是改變對方對你的看法的重要策略。縱然你說的話完全與事實不同,是真正的假話,但隻要是極具誠意的表示,對方仍會相信這是你的由衷之言,自然就會對你產生良好的印象,這是不證自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