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3 / 3)

毋庸置疑,說假話的時候你的最佳策略便是“認真的表情”,同時把既幹脆又果斷的說法及語氣派上用場。比如說,在與他人打招呼寒暄“你看起來容光煥發,神采奕奕”之後,馬上再補上一句“看起來比你的實際年齡年輕多了!”相信對方必然會產生一股飄飄然的滿足感,對你更會產生良好的印象,因為喜歡被人讚美年輕,是人之常情。

總之,說假話要說得恰到好處,否則,弄巧成拙不說,還會給人留下虛偽做作的印象。

巧言應對特殊場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說話場合,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當與對方的語言交流出現意外情況時,必須隨時應變,迅速、靈活、適當地反應和處理,所以要掌握一些特殊情況下的說話技巧,做到有備無患。

話題妙移,尷尬自解

人們在交談中,有時話題枯竭、有時情況突變,都須立即轉移或更換話題以擺脫談話困境,使對話繼續進行下去,達到自己的目的。通常在以下情況下需要轉移或更換話題:

原定的話題已經談完,對話無法進行下去。

對話中意外失言,出現尷尬場麵。

對話中的一方對此話題不感興趣,甚至出現厭煩的情緒。

對話中出現對立意見,繼續談下去,可能引起雙方不快。

對話中情況突變,給一方造成了危敗的頹勢。

那麼,出現這些情況時,如何更換話題呢?請看下麵的例子:

一個數學教師剛走上講台,同學們忽然大笑起來,令他感到莫名其妙。

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學小聲對他說:“老師,你的扣子扣錯了。”

教師一看,果真第四顆扣子扣在了第五個扣眼裏。

當時場麵有些尷尬,突然間,這位教師煞有其事地對學生們說:

“老師在想心事,急急忙忙趕著來上課才會不小心扣錯。不過,這也沒什麼好笑的,因為昨天我們有的同學做習題時,運用數學公式就是這樣張冠李戴的。”

這位老師先是用幽默的話語為自己解了圍,緊接著又順勢把這個意外事件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連了起來,借此作比,指出了學生學習中的類似錯誤,既顯得自然,表達又具體,很快就為自己解除了尷尬的局麵。

當然,在自己處於被動的尷尬境地時,運用轉移話題的策略可使自己轉危為安,但若能熟用此策略,使他人也能從尷尬的境地順利走出並保全他人麵子,那才可謂是真正的口才高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有一流的外交手腕,他的“穿梭外交”促成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和談,改善了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

在1970年以阿戰爭期間,基辛格率領美國代表團前往埃及,與埃及總統沙達特舉行會談。會談一開始,沙達特簡單地說了幾句開場白後,便單刀直入地向基辛格提出一項計劃,主要內容是要求以色列撤出西奈地區,並希望基辛格能夠立即表態。

事實上,要說服以色列從蘇伊士運河往後撤退幾公裏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計劃要求以色列退出絕大部分西奈地區呢?換個角度,即使以色列肯讓步,埃及所提出的交換條件又是什麼?沙達特在這方麵並沒有提出任何說明,隻是一味地含糊其辭,使基辛格根本無法同意這個計劃。但是,會議才剛剛開始,不論基辛格是否讚同這項計劃,都會使他陷入兩難的境地。也就是說,如果表態反對,馬上就陷入僵局;如果讚成,因為埃及根本沒有提出明確的“交換條件”,缺乏說服以色列的理由,以色列絕對不會接受這項計劃。

基辛格果然不愧是外交高手,他麵帶微笑,采用轉移話題的策略說:“總統先生,在我們談論手邊的事務之前,你能否告訴我,在10月6日那天,你是如何成功地發動了驚人的突襲?毫無疑問,那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我們之所以會有今天的會談,就是這個轉折點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沙達特一聽,不禁飄飄然,因為基辛格提到了他最引以為傲的事。他眼睛笑得眯起來,也不再要求基辛格表態,反而開始興高采烈地談起那次成功的突襲行動。

由於基辛格順應沙達特的“強者心理”,才巧妙地避開這一必須表態的尷尬場麵。

對付羞辱的技巧

生活中也許會有一些衝動或沒有教養的人對你說下麵的話:

1. “說話之前應該先想一想。”

當對方如此指責你時,不見得是提醒你多思考,而是指責你說了令他不快的話。這時,你可以把重點放在時間的問題上:“很抱歉,是我疏忽了,那麼依您看,說話之前該怎麼樣呢?”

或者接受他的好意:“你說的是,我盡力而為。不過,我一向習慣在你開口說話之前,先思考我該說什麼話。”

或者你可以表示為他抱不平的態度:“可是如果我想了而你沒有想,對你不是太不公平嗎?這樣太失禮了。”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報以微笑,然後默默不語,如果對方等得不耐煩,想再說什麼,你就打斷他:“噓!我正在想呀。”

2. “你父母是怎樣教你的?”

談話之中突然牽扯到你的父母,這是最令人生氣的事,但是你千萬別因為父母受到對方指責而生氣,對方可能隻是一時衝動所說的氣話。

這時你不妨默默想一會兒再說:“我不記得了,恐怕得麻煩你親自去問他們。”

或者態度謹慎而肯定地回答他:“我很抱歉使您惱怒,但是我想這麼沒禮貌的問題,不應該由一位紳士口中說出來。”

3. “你以為你是誰?”

這種話通常是對方惱羞成怒時,容易脫口而出的話。這時,你不妨謙和一點,請教他:“我倒沒想過這個問題,你呢?你認為自己是誰呢?”或者以開玩笑的方式說:“我不大確定,不過我應該算是個大人物吧!有不少人找我說話呢。”或是:“現在嘛,我以為我是受害者。對於你的怒氣,我感到十分無辜。”你也可以指指旁邊的人:“我自以為是他,你可以問問他自以為是誰。”

4. “你連這點小事都做不來嗎?”

如果對方如此詢問你,這時你可以向他求教:“我不知道,請問你可以告訴我第一步該怎麼做嗎?”

在人與人的交談中,難免會因一時惱怒而說出氣話,也許對方話一出口就已經後悔,但是因為你的憤怒反應,使他不甘示弱而與你針鋒相對。因此,判斷對方是無心之語時,你不妨較有技巧地應對,讓對方心平氣和,自覺失言。

當然,假如對方很明顯是蓄意惹怒你,你不妨機靈地回敬他一句,然後選擇離開,但千萬不可大發雷霆,使場麵一發不可收拾。

明智地應答棘手問題

不管你要回答記者們帶試探性的問題,還是麵對怒不可遏的顧客、心懷不滿的雇員或愛探問的競爭者提出的種種問題,隻要肯於動腦,你總是能有辦法回答。

沃爾特?列士敦剛剛宣告自己從市銀行總裁崗位上退下來,就有記者向他發問:“如果保爾?伏爾克辭職的話,聯邦儲備銀行的職位會使你感興趣嗎?”

列士敦:“沒人問過我。”

記者:“現在我想問你。”

列士敦:“過去教過我的一位曆史學教授曾告誡我,絕對不要回答那些虛擬的問題。”

隻用了精心挑選的寥寥數語,列士敦就得體、幽默又不無權威地對一個可能令人窘迫的問題做出了反應。諸如此類的巧妙應答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即便是知名度很高又有豐富經驗的領袖人物,也往往會因遇到特別棘手的問題而茫然不知所對。

隻要肯於思維,積極借鑒別人的長處,不斷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遇到特別棘手的問題,你也會應付自如,而不會遭遇茫然不知所對的尷尬。

中國同以色列建交以後,以張賢亮為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應邀首次訪以。其間,以色列僅有的兩個電視台曾同時以直播的方式對張賢亮進行了采訪。原定20分鍾的節目眼看就要順利結束時,節目主持人突如其來地問道:“張賢亮先生,你是一名共產黨員,近來你以作家的身份走訪過很多西方國家,請問,經過比較,你究竟是認為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

麵對這個始料未及且是“選擇問”格式的問題,倘斷然拒答或反唇相譏,則有失禮儀;緘口不言或口訥語拙,則有損中國作家的形象。有道是:唯危急之中顯英雄本色。隻見張賢亮莞爾一笑,答道:

“這個問題對一個共產黨員來說不成問題,曆史唯物主義者不會做這種比較。因為我們共產黨人認為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流程,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以後是奴隸社會,奴隸社會以後是封建社會,當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被資本主義社會所替代。同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高度發展以後,就會自然地出現社會主義社會。這就像春天以後是夏天,夏天以後是秋天,秋天以後是冬天一樣。你不能比較到底是春天好還是夏天好或說是秋天比冬天好。每個季節都有它的好處和特點,不管你認為好不好,每個季節都必然要來臨,你也必須去適應它、度過它的。”

這位主持人聞之仍不罷休,又問:“請問,你是個共產黨員,這如何解釋?”

張賢亮款款答道:“不錯,這個共產黨員還是個資本家。這是由我們現在所處的曆史階段決定的。譬如說我在冬天的時候,必須在身上多穿一件衣服,可是到了春天,不需別人說,我自己就會把衣服脫掉一件的。”

也許,節目主持人個人並沒有什麼惡意,其“刁鑽”之問僅是使被采訪者呈現些許尷尬從而給電視觀眾一些“刺激”罷了。但就張賢亮來說,其問便是個既“敏感”又“棘口”的問題,因該問顯然已超出了文學和社會的一般範圍,其“矛”直指張賢亮的個人政治態度和信仰。對此,張賢亮以其超人的睿智和處驚不亂的應變能力巧妙地應答,充分表現出了其作為共產黨員的自豪和自信感。有關“自然流程”的釋疑,簡明切要地道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兩個精妙的譬喻類比,將社會發展規律與春夏秋冬四季以及“穿衣”“脫衣”這些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須臾不離的東西聯結起來,言雖簡而形真意豐,語雖約而態切理顯。

自我解嘲,對付“揭短”

“揭短”就是揭示其他人的短處、吹噓與蒙騙。你的妻子、朋友、親戚等,有時也會開玩笑地揭你的短處,你可能因此感到十分尷尬。如果默認,你會覺得心裏不舒服;可是如果要反擊,又覺得實難開口。那麼,應該如何擺脫這種尷尬的困境呢?

我們建議,可以運用機智的語言淡化尷尬的氛圍,從而從困境中自我解脫出來。

你對一位朋友吹噓:“我是作家,最近我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作品,故事非常生動,受到編輯的稱讚。”此時,突然走出一位朋友,揭你的短:“嘿,不怕人笑歪了下巴,你別聽他瞎扯。他那篇報紙上的作品,隻是一篇豆腐塊般大的小文章!”

麵對這種情況,你一定很尷尬,不妨運用智慧的語言,接著你朋友的話說:“小文章怎麼了?作家的大作品中不也有小文章!不信你問曹雪芹!”

由此可見,自我解嘲的確是一種應對之道。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敢在你麵前“揭短”的人,大都是你的朋友、親戚和熟人,往往他們也隻是脫口而出或即興聯想,開開你的玩笑,並不是存心要傷害你。因此,當你在對付“揭短”時,切不可反唇相譏,萬一挑起舌戰,將會使雙方之間良好的關係破裂。相反,你要泰然處之,如果一時找不到恰當的解嘲方式和回敬的語言,那就暫時把“揭短”擱置一邊或尋找別的話題或點支煙、喝口茶、嘿嘿一笑等,借此轉移別人的視線。

遭遇問難,來點彎彎繞

如果有人故意向你提出十分尖銳、難以作答的問題,你不妨用另一種方式將問題推給提問者,讓他自己去解答,這就是所謂的繞道回答。

古代有一位私塾先生,喜歡在課堂上伏案打瞌睡。有一位聰明的學生,經常會拿草莖搔他的鼻孔,故意弄醒他。而每當先生醒來,總愛稱自己是到夢鄉去見古聖先賢。

有一次,那個聰明的學生也在課堂上打瞌睡。先生看見了,以為是報複的好時機,便厲聲喝斥:“你怎麼也打瞌睡呀?”學生答:“先生冤枉人了,我是在學習呀。”

先生非常憤怒,喝道:“明明在打瞌睡,還敢詭辯!”

學生答道:“真的,我是到夢鄉去見古聖先賢了,就像您夢見古聖先賢一樣。”

先生有意刁難這學生,問:“那麼,古聖先賢給了你一些什麼教訓?”

學生從容回答:“我一見到古聖先賢,就問他們:‘我的先生幾乎每天都來拜訪你們,你們給了他什麼教訓呀?’古聖先賢就說:‘你去問問你的先生,不就知道了嗎?’先生,你一定知道吧?”

這位學生就是用繞道回答法,揭穿了先生的刁鑽用心。

另外,用間接回答的方式也可以化解難題。間接回答,就是回答者針對提問者對某些敏感問題的詰問,用巧妙的語言進行模擬回答。

有一次,丘吉爾去美國訪問時,一位反對他的美國女議員對他說:“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會在你的咖啡裏下毒!”丘吉爾微微一笑,回答道:“如果你是我的心上人,我會喝下那杯咖啡。”丘吉爾用揶揄的口吻,間接回擊女議員,比直接回擊更有力度。

總之,回答得恰到好處,不僅要具備充足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還要掌握諸如上述的許多技巧,同時還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方能在各種場合中應付自如,對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