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曆史, 穿到哪個時代都不怕!
葉孤城麵上一派淡定,但心裏卻有些方了。
他知道自己剛才裝了一個**, 從伍子胥看自己的眼神就可以知道一二,但現在的問題是,從逼格上升開始,就不能降回原地了, 然而他對春秋時代的了解實在不多, 也隻有在遇見名人的時候才能聯想一二,還不一定準確,如果對方想接著同自己談談各國之間焦灼的局勢, 那是萬萬不能的。
葉孤城深沉想到,那絕對是分分鍾露餡的節奏啊!
不行不行不行!葉孤城的精神一陣振奮, 他要主動帶節奏!
葉孤城表情不變, 看上去更加高深莫測,他道:“想來你心中早有決斷。”
伍子胥認為自己麵前是少有的明白人,雖不知是不是誌同道合, 但和他一樣都很能看清吳國的局勢, 不由對葉孤城的好感度又提升了幾個百分點。
伍子胥還是有楚國大夫的驕傲的, 與專諸結識, 絕非是什麼貧賤之交, 而是禮賢下士, 在春秋時代,養士之風已經開始盛行,禮賢下士的大夫公子到處都是, 然而門客畢竟是門客,是手下養著的人,養他們一日,自然是因為有所求。
如果是參謀,那都是為了大計,讀書人從很久以前開始就要比靠拳腳吃飯的人地位更高一些,而什麼豪俠任俠,他們的作用大多都是刺殺,或者保護公子。
人與人之間高低貴賤的區分,自古存在。
葉孤城表現得神秘,說他是任俠都是埋沒,雖然同樣有神秘主義者的作風,但任俠畢竟主要靠拳腳吃飯,而葉孤城卻表現出了驚人的才智與大局觀,伍子胥想著,對方已經表現出了想要同自己結交,聊聊天下大事的**,既然主動遞出了橄欖枝,自己為什麼不去接?
所以他鄭重其事道:“公子光可堪謀劃。”
但同時,他也沒有放棄吳王僚,畢竟對方才是真正的當權者。
他想得挺好,畢竟楚平王殺了他的父親,想要報仇,必須要挑選一個同楚國差不多的國家,最起碼可以同楚國一戰的那種,而他所要做的,不過是挑起這戰爭,並且出謀劃策讓楚國大敗,這才是他的複仇。
吳國也是一個大國,距離楚國也不是很遠,他從吳國身上看見了報仇的曙光。
伍子胥原本就是個很有名氣的大夫,這次從楚國一路逃到吳國的經曆,更加給他增添了一絲傳奇色彩,雖然不至於能夠見到吳王僚,但公子光本來就有賢名,會與市井之人結交,更不要說他們原本就認識。
想要投入公子光門下,對伍子胥來說是很簡單的一件事。
他想,對麵的白衣人顯然已經將這一切都梳理好了,甚至能夠看清全局,這時候不妨聽聽他的意見,看他是怎麼想的。
畢竟葉孤城已經起了話頭啊!他一定是有話要說。
想到這裏,伍子胥又鄭重其事道:“員,尚且不甚明了,還請先生說。”
他字子胥,名員,此時以員自稱,又叫葉孤城先生,顯然是有了求教之意。
葉孤城心中終於鬆了一口氣,很好,對方很上道,他帶話題帶得還不錯。
然後他接著語出驚人,活像個吹牛皮不打草稿的。
葉孤城道:“公子光,有自立之心。”
伍子胥當時就臉色大變,他才入吳國,還沒有了解到這麼深,更何況,這種話怎麼能隨隨便便就和一個才見了一遍的陌生人說,還是準備投入公子光門下的楚國大夫?
因為太刺激了,他先下意識地一個激靈,看看左右,又想到自己好像是在專諸的房子裏同葉孤城說話,應該不會被外人聽見。
他回頭看向還是一臉淡定,每一個毛孔都被逼格充滿的葉孤城,心情複雜極了。
說真的,如果是別人和他說這話,搞不定就被伍子胥一劍給刺死了,但偏偏這人看上去就不一般,你與他說這個,甚至都想不到他是為什麼說這個。
天下名士何其多也,又有幾個沒有脾氣的。
所以伍子胥理所當然地想多了,他在想葉孤城為什麼要和他說這個,又有什麼目的。
如果沒有目的,他為什麼要說這個?
所以專諸壓低聲音道:“當真?”
也孤城隻是高深莫測一點頭,就是不說話,能把人給急死。
伍子胥又道:“先生專門告知,可有什麼是員可做的?”
還真的是有伍子胥可以做的!
這其實是葉孤城剛剛想到的,他這個人其實還挺心思縝密的,無論做什麼事,都會給自己留一個後招,當然,同西門吹雪比劍不算,他給別人留了後手,但唯獨沒給自己後退的餘地。
葉孤城道:“足下剛入吳,但卻能夠忍常人不能忍受之困苦,想來定能心想事成,成就大事。”
足下這稱呼葉孤城還是頭一次用,因為這詞的意思實在是不一般,平日裏本是下官對諸侯的稱呼,但有的時候也會用在平輩之間,因為對對方懷有敬意,才會用此來稱呼別人。
已經充分表現了葉孤城對伍子胥搞事能力的信任。
然而他的這番話,聽在伍子胥耳中卻有別的意思,簡直就熱淚盈眶了。
這時代還沒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但葉孤城的話中分明已經表現出了這重意思,更不要說看他堅定的眼神,就好像已經看見了未來,伍子胥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
葉孤城接著道:“我相信足下的能力,故而等你完成大事,還請幫我一個小忙。”
伍子胥正襟危坐道:“您說。”
他還以為葉孤城要托付什麼不得了的大事。
然後就聽見葉孤城說道:“我要入吳籍。”
伍子胥:???
他一臉錯愕,還以為自己聽錯了話。
入吳籍,就這種小事,找他?
講道理伍子胥覺得沒有必要啊!
這隻是一件小事,隻要能說清楚自己的來曆就好了,哪裏需要他暗中操作?
更何況……
伍子胥想,雖然現在天下並不太平,但也遠遠沒有戰亂到需要換國籍的地方,就算是被滅的小國,會自動並入占領土地的新國家,國籍也因此換了,像是百年之後的秦周人就是如此,周人的封地落入秦國手中,曾經的周人都並入秦國,將一切信息刻在小木片上,隨身攜帶,以作身份證明,這就是所謂的秦周人。
國籍如何自有政府操心,與他們實在沒有什麼關係。
他看向葉孤城眼中又帶了點探究,是什麼原因讓這人想入吳國,而且還大費周章?
葉孤城已經看見了對方眼中的探究之意,所以他僅僅是皺了下眉頭,借此提醒伍子胥他們正在進行不等價交換。
伍子胥是個聰明人,從葉孤城麵目表情有了些微變化開始,他就一個激靈驚醒,立刻將這件事圓了過去,隻是點點頭鄭重道:“好。”
英雄不問出處,葉孤城既然已經展現出了他自己的能力,稍微幫一幫對方又有何妨?
他心中忽然湧上了一種因為被信任而產生的快意,他的父兄相信他能夠報仇,與旁人相信他能夠報仇是兩碼事。
被有名士風度的人信任,這可以說是一件很令人驕傲的事。
他們兩人又天南海北地一通聊天,什麼天下大事,國與國之間與眾不同的風俗,什麼都說上一點,葉孤城本來就不是一個多話的人,全程他基本都在傾聽,在關鍵之處插上一兩句,堪為點睛之筆,更讓伍子胥信服。
在他心中,葉孤城的形象已經上升成為飽學之士了。
然而被他當做是飽學之士的葉孤城卻在心中悄悄鬆了一口氣,還好最近的補差起到了效果,否則他甚至聽不懂對方在說些什麼。
誰叫他一夕之間變成文盲,隻能在“高齡”學習各國文字?
這麼想想,他也確實是個天才,起碼在學習力上無人能敵,這年頭的字不算多也不算少,但是各個國家的文字都不完全相同,更不要說是籀文這種可以說是高難度的古文字,還有什麼度量衡之類的常識,在秦始皇統一之前每個國家都很不一樣,偏偏這些玩意兒確實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他要學習常識,然而所謂的常識卻是一個無比龐大的體係。
其實他還思忖著如同貴族人家的小童一般,學學這古代的蒙書,然後再弄各家學說竹簡好好看看,這年頭其實有很多可以流傳千古的著書。
想到這,葉孤城又默默補充一句,不,不是這年頭,應該是往後小幾百年的戰國才對。
戰國才是真正各種學說百家爭鳴的年代。
至於為什麼忽然靈光一現,要伍子胥幫他入了吳籍,也與戰國有關。
葉孤城本人雖然並不是很相信命,卻對這無形的存在有隱隱的敬畏,所以他還記得,徐福曾經對自己所說的一席話。
如果他真的如同徐福所說的那樣,同他們,同秦始皇嬴政有所交集,按照既定的命運線走下去,就有兩個可能。
其一,是他活了幾百年直到戰國末期。
其二,就是他再度破碎虛空出現在了戰國末期。
葉孤城本人已經逃離了參與叛亂在紫禁之巔死亡的命運,起碼應該說,改變了這命運,所以他便知道,未來發生的命運線條從來都不是既定的,是可以更改,可以從中間切斷的。
但如果他這次命運線沒有被切斷怎麼辦?
他比誰都要清楚,如果自己離開這時代,唯一的可能就是破碎虛空,但現在的問題在於,他破碎虛空,究竟會破碎到哪裏,這可不是葉孤城可以決定的。
所以他要有個身份,葉孤城想。
如果到了同世界的百年之後,他要有個身份,絕對不能像這次一樣,成為三無人士。
沒有錢,沒有身份,實在是寸步難行。
吳國是個很好的跳板,因為葉孤城還知道一段曆史,就是關於越王勾踐複仇吞並吳國的事。
臥薪嚐膽,這個成語誰都聽說過,講得就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最終一舉成就大業。
想到這裏,葉孤城眼中閃過光,這能代表的事情不多也不少,起碼證明吳國在戰國末期早就不存在了。
一個不存在的國家,很多事情就會變得不可考,就比如說是當時吳國子民的身份,就算是史書上的大人物,也隻會記載他曾經在吳國做了什麼事情,至於後來國破之後被別的國家吞並然後被滅國,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他心知肚明,自己的逼格絕對已經震撼到了伍子胥,更不要說他還與專諸相結識,這兩人都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既然都和他們結交,葉孤城也能在曆史上留下痕跡的可能就大大增加。